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3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2002年1月13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健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0-37,共8页
鉴于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复旧现象,应重提五四精神特别是五四文化启蒙主义精神。文化有它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主人的状态还是一种奴隶的状态?是一种开放与解放的状态还是一种封... 鉴于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复旧现象,应重提五四精神特别是五四文化启蒙主义精神。文化有它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主人的状态还是一种奴隶的状态?是一种开放与解放的状态还是一种封闭与束缚的状态?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应该补上个性解放与个性建设的一课,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社会功能和治学心态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现代化 启蒙 个性
下载PDF
“王瑶传统”质疑--对钱理群教授《有承担的学术》的一种学术批评
2
作者 郑惠生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在钱理群教授的思考里,“王瑶传统”的内核是“鲁迅精神”:它远溯“魏晋风度”,绵延“后代学人”,惠及“现代中国”。笔者认为,王瑶的学术轨迹,尤其是在批判胡风、批判愈平伯及胡适等事件上的表现,并未体现出“鲁迅精神”和“魏晋风度”... 在钱理群教授的思考里,“王瑶传统”的内核是“鲁迅精神”:它远溯“魏晋风度”,绵延“后代学人”,惠及“现代中国”。笔者认为,王瑶的学术轨迹,尤其是在批判胡风、批判愈平伯及胡适等事件上的表现,并未体现出“鲁迅精神”和“魏晋风度”,因而,也不存在着一种像钱理群教授所认为的已继承了“鲁迅精神”和“魏晋风度”的良好的“王瑶传统”。从作为学者的角度讲,王瑶总体上离学术自由的思想甚远,与应该有的学术责任的承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表现出了严重的学术道德缺失问题。从波普尔的“猜测-反驳”角度看,钱理群教授关于“王瑶传统”的“猜测”,是有着一定的意义的,由此可以引发人们产生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批评 王瑶传统 鲁迅精神 魏晋风度 学术责任
下载PDF
从冥府到故乡“还要多久”:批判理论的旅行和苦难-纪念特奥多尔•W.阿多诺逝世50周年 被引量:1
3
作者 塞缪尔•韦伯(著) 高竞闻(译) 姜皓月(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9-27,共9页
批判理论可被更历史具体地界定,其任务取决于对普遍化的“启蒙”的批判,以及对普遍主义范畴的依赖二者之间的张力。借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奥德赛》,可阐述并拓展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方式,以期引入能抵抗其普... 批判理论可被更历史具体地界定,其任务取决于对普遍化的“启蒙”的批判,以及对普遍主义范畴的依赖二者之间的张力。借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奥德赛》,可阐述并拓展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方式,以期引入能抵抗其普遍化倾向的范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将奥德修斯视为典范性的西方形象,而奥德修斯的游历和苦旅可以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流亡经历的反映。因此,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故乡”概念,它被理解为避难所,但并不是旅途的终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了特勒马科斯处死女奴、屠杀羊倌的场景,以表明叙述残酷处决的方式意味着对暴力的批判,且最终意味着对“废除死亡”本身的希望。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也由此关注到一个凡间生命及其消亡之间彻底的异质性和时间矛盾。因此,“荷马史诗中的逃离法则”暗示了逃离、叙述和暴行永远是未完成的、开放的、进行中的过程。叙事者的反问:“还要多久?”及其回答“不是太久”,揭示出“垂死”和“死亡”之间彻底的不可通约性无穷无尽。奥德修斯未竟的“旅行”正是他可能善终的条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像许多读者一样忽略了史诗这一“结尾”,他们认为只有童话中的“很久以前”才能战胜原初故乡的神话,而这种“结尾”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即“很久以前”必须与独异而不可重现的“只此一次”联系起来,才有望使生活“逃离”总体化,而不因此成为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霍克海默 启蒙辩证法 批判理论 奥德赛 奥德修斯
下载PDF
解构与解释的分野--论德里达对“善良意志”的批判
4
作者 郁安楠 李永新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2期1-12,155,共13页
自海德格尔以来,诠释活动被广泛地视为此在的生存本体论运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德里达与伽达默尔的“德法之争”是关于处于解构思想与解释学交集中的诠释的一次正面交锋。而伽达默尔提出的“善良意志”以及德里达对其的批判,是正确理... 自海德格尔以来,诠释活动被广泛地视为此在的生存本体论运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德里达与伽达默尔的“德法之争”是关于处于解构思想与解释学交集中的诠释的一次正面交锋。而伽达默尔提出的“善良意志”以及德里达对其的批判,是正确理解两种学说对诠释的不同理解的起点。伽达默尔的关键概念“善良意志”首先可以辨识出善良意志同解释学意义之间互为保障的亲密关系,以德里达的回应文本为线索,梳理其在场域、形式、目的三个层面对善良意志的批判;其次通过对海德格尔文本的回溯,可以揭示“德法之争”中解释与解构的错位正是源于海氏对语言、意义和此在理解上的不同倾向;最后将该问题延伸至德里达对解释学理论的深层批判维度:时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之争 善良意志 在场形而上学 解释学 解构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文学何为:“不确定性”时代的历史关怀和现实关切
5
作者 王尧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文学何为?这应当是文学知识分子萦绕于心的问题,也是仍然关注文学的读者的期待。许多年来,各种研究和教科书给了我们各种答案,并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观念。这样那样的答案在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似乎都减弱了曾经的有效性,或者说我们对... 文学何为?这应当是文学知识分子萦绕于心的问题,也是仍然关注文学的读者的期待。许多年来,各种研究和教科书给了我们各种答案,并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观念。这样那样的答案在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似乎都减弱了曾经的有效性,或者说我们对一些共识的共识有了犹疑。这种减弱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他者的动摇还是自身的坠落,都有待深入思考。可以肯定的是,文学的思想或价值观和“不确定性”时代的关系显然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关切 文学知识分子 不确定性 价值观 深入思考 有效性 教科书 何为
下载PDF
世界主义与身份伦理
6
作者 刘辉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威胁与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界对于世界主义理论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对世界主义与身份伦理的关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本文重点梳理了世界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伦理观...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威胁与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界对于世界主义理论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对世界主义与身份伦理的关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本文重点梳理了世界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伦理观念的变迁。世界主义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犬儒派哲学家戴奥真尼斯的“世界公民”概念,斯多葛学派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世界主义哲学并将其改造为一种道德普世主义。18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将世界主义逐渐从一种理想转变为一个实际的政治法律方案,为法律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的海外扩张,世界主义渐渐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进入20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也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世界主义概念也被大致分为了三个方面:道德世界主义、政治法律世界主义和文化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目前仍旧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在伦理建构方面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身份伦理 全球化 世界公民
下载PDF
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7
作者 娄政驰 马国靖 +1 位作者 程刚 李思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220-0223,共4页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理论体系,可以在乡村医疗服务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乡村中医药服务不...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理论体系,可以在乡村医疗服务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乡村中医药服务不仅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保障,还能有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因此,对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既是提升乡村医疗水平的需要,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从对立到统一--试看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之嬗变
8
作者 李映冰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6期60-65,共6页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为了批判概念哲学、唯心史观而复活的概念,被赋予“虚假性”和“欺骗性”,因而与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唯物史观相对立。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修正。列宁用“科...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为了批判概念哲学、唯心史观而复活的概念,被赋予“虚假性”和“欺骗性”,因而与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唯物史观相对立。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修正。列宁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定性马克思主义,使意识形态摆脱了概念哲学的窠臼,获得了“实践性”内涵——即当指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取虚假性和欺骗性含义;当指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时,取客观性和能动性含义。意识形态因此化身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实践哲学 唯物史观 科学的意识形态
下载PDF
在临床输血实习带教中应用PBL、LBL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彭钰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1期0039-0042,共4页
探究临床输血实习带教期间运用PBL、LBL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抽取200名临床输血实习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每组100名,其中前者行LBL,后者行PBL。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操作... 探究临床输血实习带教期间运用PBL、LBL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抽取200名临床输血实习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每组100名,其中前者行LBL,后者行PBL。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显高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实践反馈情况显优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显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将PBL教学法应用在临床输血实习中能够较好地提高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考试的成绩,增强实习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实习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实习带教 PBL LBL 理论 操作考试成绩 实践反馈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及其嬗变 被引量:21
10
作者 程金城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2-88,共7页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 ,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 ,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 ,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 ,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 ,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 ,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 ,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 ,并一直延续到当代 ,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 ;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 ,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过程 20世纪 中国 文学 文化特质 价值意义 社会过程 艺术解释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市场化中的“文化审美过滤” 被引量:3
11
作者 万莲姣 黄宗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市场化 文化审美过滤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学习习近平“10·15”讲话的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包明德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深度认知和阐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新世纪的重要标志,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构体系及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座谈会 文艺批评 中国化
下载PDF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季水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同时也隐含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早期
下载PDF
《艺术感觉论》与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转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小新 陈舒劼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69-73,共5页
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具有新时期文论的一系列典型特征。此书的论述主题、结构模式及其从内到外的整体更新使其文论理念更有张力,具体包括主体的个体性、创作者心理空间的发现、"结构—功能"模式等三个方面。该书在阐述过... 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具有新时期文论的一系列典型特征。此书的论述主题、结构模式及其从内到外的整体更新使其文论理念更有张力,具体包括主体的个体性、创作者心理空间的发现、"结构—功能"模式等三个方面。该书在阐述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将新时期争论的对立面统合起来,并用有效的辩证回应人们对这些时髦新事物的质疑和责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感觉论》 “结构-功能”模式 理论规范
下载PDF
论文艺政策对近30年文学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美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30,共5页
近30年以来,随着时代、环境、氛围的移易,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方式、影响内涵及影响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迁变。二者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促进,共同地实现了彼此的推陈出新。
关键词 文艺政策 文学批评 影响
下载PDF
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景探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先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6-170,共5页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真实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道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四 新理想主义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兼及30年文学理论研究与未来突破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1,125,共8页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是文学理论身份存在的根本问题,此为以往学界所忽略。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而使文学理论的效力发挥受到限制和影响。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功能效力,以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合理互动关系...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是文学理论身份存在的根本问题,此为以往学界所忽略。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而使文学理论的效力发挥受到限制和影响。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功能效力,以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合理互动关系为基础,而以往的文学理论在楔入文学事实时,或因聚集于文学特质的本体追问而陷于某种普泛失根的困窘,或因局限于某些文学母题的单向涉入,而使理论与现实的对话造成错位、脱节乃至整体感的迷失。总结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经验,应在明确文学理论功能指向性的前提下,拓宽拓深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对应领域,通过强化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突破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使中国文学理论绽现出新的历史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功能限度 效用发挥 理论突破
下载PDF
略论40—70年代群众文艺之“群众”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曾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9-92,共4页
本文集中探讨了“群众”一词的社会历史内涵 (即作为“人的集合”的群众 )及其在4 0— 70年代中国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中的独特境遇 ,即从接受主体到创作主体的历史演变及其引发的文艺创作体制及理论批评话语的转变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 本文集中探讨了“群众”一词的社会历史内涵 (即作为“人的集合”的群众 )及其在4 0— 70年代中国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中的独特境遇 ,即从接受主体到创作主体的历史演变及其引发的文艺创作体制及理论批评话语的转变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群众文艺的历史和美学的意义及价值作好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接受主体 创伤主体 40-70年代 群众文艺 群众观
下载PDF
从认识论到知识型——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之转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建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6-58,共13页
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发生了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解释模式是政治功利论和认识论的。新时期文学理论通过质疑形象思维(即形象认识)和"文艺为政治服务"来开启理论探讨的道路。但是,新... 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发生了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解释模式是政治功利论和认识论的。新时期文学理论通过质疑形象思维(即形象认识)和"文艺为政治服务"来开启理论探讨的道路。但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基本思维模式仍然是认识论的,所谓审美反映不过是强调反映主体的能动性罢了。认识论框架里得出的文学认识,是通过概念分析而建立起来的"逻辑的知",远不是活生生的文学。文学理论的自觉,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讨论而确立的,主要表现为两个维度上的探讨:一是对过去那种建立在特定哲学基础上的、依托于某种"元叙事"的文学理论的怀疑;二是提出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合法性危机"。从知识型看文学理论的演进,是现代问题意识建立的一个结果。理论对问题的解释依赖于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系统或知识型。所谓问题,也就是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的提问。所谓文学理论创新,主要是一种知识学模式的创新。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土文化研究实践正是一种与既有文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独特的问题架构"。40年文学理论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是回应时代挑战的结果,它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绩,但也留下了有待清理的问题。这是我们继续上路必须面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年文学理论 审美文论 文化研究 认识论 知识型
下载PDF
具有物质性特点的语言--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永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雷蒙德·威廉斯不但批判地接受了以利维斯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批评传统,而且将其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抛弃了利维斯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但接受了其理论分析路径与文化批评方... 雷蒙德·威廉斯不但批判地接受了以利维斯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批评传统,而且将其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抛弃了利维斯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但接受了其理论分析路径与文化批评方法,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既强调语言的物质性特点,又以此为切入点,将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具有空间隐喻特点的完全不同的领域有机联系起来,在深入分析文化内部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理清了文学与社会、权力与日常经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化批评 马克思主义 语言 文化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