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凡的世界》“经典化”的内在肌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明今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14,共8页
《平凡的世界》作为“经典”确立的过程,不仅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接受规律相关,也与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接受、文学阐释、文学传播和文化环境等一系列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回顾反思这部作品经典化的历程,解析这一文本在历史与现实... 《平凡的世界》作为“经典”确立的过程,不仅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接受规律相关,也与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接受、文学阐释、文学传播和文化环境等一系列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回顾反思这部作品经典化的历程,解析这一文本在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下所呈现出的各种面貌,进而从颠覆与重建这一普遍性的接受规律出发,揭示这部当代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深层原因,对于尔后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可提供有益的借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接受 传播 颠覆 重建
下载PDF
蔡文甫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2
作者 孙晓东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台湾地区作家蔡文甫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状貌中以其丰沛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中国民族传统精神回归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思考与诉求。中华文化不仅涵养起了他传统文人的古典情怀,以务实的态度关注着现实和人生,表达了对平民人生的悲悯与关... 台湾地区作家蔡文甫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状貌中以其丰沛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中国民族传统精神回归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思考与诉求。中华文化不仅涵养起了他传统文人的古典情怀,以务实的态度关注着现实和人生,表达了对平民人生的悲悯与关怀以及对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思考,而且也使他始终能保持自己的创作定力,在传统文化积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手法进行创化,保存并延续中国文学传统的精髓。他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文甫 小说创作 儒家文化 传统理学 文学传统
下载PDF
亚洲的亡灵:安部公房的“满洲”地域空间书写
3
作者 郝鑫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安部公房《野兽们奔向故乡》中的“满洲”地域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三种空间形态——“‘满洲’平原自然地理空间”“现代殖民都市空间”“封闭的特异性空间”。空间书写既能够反映日本返迁群体在日本战败后一直苦寻“故土家园”和“精神故... 安部公房《野兽们奔向故乡》中的“满洲”地域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三种空间形态——“‘满洲’平原自然地理空间”“现代殖民都市空间”“封闭的特异性空间”。空间书写既能够反映日本返迁群体在日本战败后一直苦寻“故土家园”和“精神故乡”而不得的困顿心理,也代表着作家个人关于“生之故乡”和“存在之故乡”两者关系的思考,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符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部公房 《野兽们奔向故乡》 “新满洲”叙事 “存在之故乡”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借鉴与延续:杰弗里·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
4
作者 阳幕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犹太裔美国批评家和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的学术生涯长达60多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从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再从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转向犹太文化与大屠杀研究。哈特曼晚期的大屠杀研究表面上是其文学研究... 犹太裔美国批评家和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的学术生涯长达60多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从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再从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转向犹太文化与大屠杀研究。哈特曼晚期的大屠杀研究表面上是其文学研究向“非学术研究”的转型,但实质上则是对其文学研究的借鉴与延续。在研究内容上,他借鉴了“创伤”等重要主题;在批评方法上,他沿用了具有强烈审美性的伦理学批评;在论述风格上,他延续了具有高度修辞性的散文风格。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展现了他始终如一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弗里·哈特曼 大屠杀研究 延续性
下载PDF
中国歌德学术史之历史分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巧平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该文以中国歌德学术史的通史为研究对象,以1878年至2022年的歌德研究学术文本为研究基础,以歌德研究学术文本的发表、理论或方法论的变迁作为划分标准,将中国歌德学术史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萌芽期、发轫期、缓滞期、复兴期和发展期,... 该文以中国歌德学术史的通史为研究对象,以1878年至2022年的歌德研究学术文本为研究基础,以歌德研究学术文本的发表、理论或方法论的变迁作为划分标准,将中国歌德学术史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萌芽期、发轫期、缓滞期、复兴期和发展期,简述了歌德研究在各历史时期的特点,总结了中国歌德学术史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的歌德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研究主题日趋拓宽,专题研究日益加深。目前,歌德研究正在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歌德研究 歌德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文学的发展坐标与美学特质
6
作者 沈壮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3-84,共12页
在20世纪以来高速工业化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由生物质能向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快速转型,导致能源与个体、国家、全球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构与形塑着国人生活与情感方式,推进了能源文学的发展。在技术坐标上,能源文学展开了对美... 在20世纪以来高速工业化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由生物质能向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快速转型,导致能源与个体、国家、全球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构与形塑着国人生活与情感方式,推进了能源文学的发展。在技术坐标上,能源文学展开了对美丽新世界的记录、想象、建构;同时,反思能源灾难,呈现了人在技术发展中为物所役的艰难处境。在政治坐标上,救亡图存、建设强国、民为邦本是能源文学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诉求。技术与政治坐标复杂纠缠,建构了走向纵深与开放的多时空美学图景,形成了崇高与悲剧性交织的复合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文学 技术坐标 政治坐标 美学特质
下载PDF
木巴厘俱乐部文化的历史地位再思考
7
作者 张飞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9-64,72,共7页
木巴厘俱乐部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兴起的一种文化。将伊巴丹木巴厘俱乐部等三家木巴厘俱乐部、《转型》和切姆切米创作中心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梳理了其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文化精神,根据萨姆理论首次论证了它们不但同属木巴... 木巴厘俱乐部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兴起的一种文化。将伊巴丹木巴厘俱乐部等三家木巴厘俱乐部、《转型》和切姆切米创作中心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梳理了其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文化精神,根据萨姆理论首次论证了它们不但同属木巴厘俱乐部文化,而且超越了“俱乐部文化”的范畴,开启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反新黑人性文化运动。通过对木巴厘俱乐部文化的准确定位,揭示了为何非洲现代文学中黑人性和新黑人性文学与文学经典渐行渐远,以及反新黑人性文学逐渐被经典化的原因,对于理解现代非洲文化选择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巴厘俱乐部文化 反新黑人性 文化运动 现代性启蒙
下载PDF
期待看得见“人”的外国文学研究——一个外国文学老师的观察与反思
8
作者 宋德发 黄菁卓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外国文学老师从事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外国文学教学是以“文学经典”为对象,因此外国文学老师的研究也应以“文学经典”为重点。因为外国文学课是典型的“为人类”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精神为主要目标,所以外国文学教学要侧... 外国文学老师从事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外国文学教学是以“文学经典”为对象,因此外国文学老师的研究也应以“文学经典”为重点。因为外国文学课是典型的“为人类”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精神为主要目标,所以外国文学教学要侧重“人”学内涵的发掘和传递,为此,外国文学老师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遵循“文学是人学”的常识,不应过分追求理论的时髦。从外国文学老师的视角反思外国文学研究,可以发现,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对象严重脱节,且在研究方法上过于注重各种新奇方法的实验,导致诸多成果几乎看不见“人”。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外国文学老师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在研究立场上应回归和尊重外国文学老师的身份,在指导思想上应真正遵循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应提高“悟证”的比重,在写作语言上应尽量说“人”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老师 外国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中野重治“文学者”视角下的鲁迅观
9
作者 李光泽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5-21,共7页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中野重治,一生写了14篇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在思想和创作上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中野重治始终坚持从“文学性”和“人性化”的视角去阅读鲁迅,他对鲁迅的文学性与人性的高度统一的认识,都来源于他毕生都以“文学者”的视...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中野重治,一生写了14篇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在思想和创作上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中野重治始终坚持从“文学性”和“人性化”的视角去阅读鲁迅,他对鲁迅的文学性与人性的高度统一的认识,都来源于他毕生都以“文学者”的视角去阅读鲁迅。“文学”与“鲁迅”两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野重治鲁迅观的基底,“中野鲁迅”不仅是了解其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关键点,也是不同于日本其他鲁迅论的另类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野重治 “文学者” 鲁迅 竹内好 武田泰淳
下载PDF
小历史里的小写作——“小写作”写作理论导言
10
作者 贾未舟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4-96,共13页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作家,成为一个“写者”,这是生命的需要,是认识自己、整全自我的最好的内在超越的方式,是现代人本己的存在方式。“小人物”在“小历史”里的“小写作”,为生命而写作,而非为生活而写作。“小写作”的写作主体是...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作家,成为一个“写者”,这是生命的需要,是认识自己、整全自我的最好的内在超越的方式,是现代人本己的存在方式。“小人物”在“小历史”里的“小写作”,为生命而写作,而非为生活而写作。“小写作”的写作主体是个体,叙述方式是白描,内容是小历史,体裁是正式文体,写作特质体现在个体性和真实性,其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心学。“小写作”首先是一种生命活动,并不刻意追求文学价值,拒绝碎片化日常,实现个体性的存在与超越才是“小写作”的精神追求。文章着意提出并阐释一种“小写作”写作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小历史 小写作 写者 存在方式
下载PDF
当代西班牙文学中内战记忆的多维建构与文化转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沁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作为20世纪西班牙乃至欧洲颇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西班牙内战及随后长达近40年的佛朗哥独裁历史成为当代西班牙政治、社会、文化裂变与重塑的源动力。如何再现西班牙社会演变进程中的内战记忆一直是战后西班牙文学创作所关注的焦点... 作为20世纪西班牙乃至欧洲颇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西班牙内战及随后长达近40年的佛朗哥独裁历史成为当代西班牙政治、社会、文化裂变与重塑的源动力。如何再现西班牙社会演变进程中的内战记忆一直是战后西班牙文学创作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战文学创作通过对内战记忆多维范式的建构,呈现出从沉默到爆发、从个体记忆的言说到集体记忆的重构再到文化记忆的深度反思的发展脉络。在审美范式螺旋式演变与对记忆文化祛魅、对话、批判与反思的进程中,内战记忆书写深刻体现记忆话语转向,见证并反映了战后西班牙民族由分裂到融合再到重塑的进程,实现了对内战从历史事件到文化事件认知的跃升。这不仅为西班牙文化记忆的建构注入新的活力,也为西班牙社会治愈精神创伤、弥合民族分裂以及重塑伦理价值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文学 记忆书写 文化转向
下载PDF
承典与塑新:21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批评中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彼德·巴里与罗伯特·帕克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比较分析
12
作者 甘文平 郑晓曦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彼德·巴里的《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和罗伯特·帕克的《如何解释文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批评理论》是21世纪西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双子星”。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部分不约而同地做到了“承典”和“创新”,而... 彼德·巴里的《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和罗伯特·帕克的《如何解释文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批评理论》是21世纪西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双子星”。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部分不约而同地做到了“承典”和“创新”,而且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即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文化批评实践,为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两本专著既彼此呼应又相互补充,共同为读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批评理论中的经典价值与地位及其在21世纪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德·巴里 罗伯特·帕克 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现代性问题再考察——从反思“被压抑的现代性”开始
13
作者 许徐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204,共13页
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误读,一定程度遮蔽了五四学者对文化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史。从一个群体、一个命题和一个错位出发,反思了全体主义思维、单一的现代性、理论的时差等观点,指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从自信、世界、... 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误读,一定程度遮蔽了五四学者对文化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史。从一个群体、一个命题和一个错位出发,反思了全体主义思维、单一的现代性、理论的时差等观点,指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从自信、世界、问题三种主体意识出发,指出五四学者在多元的世界文明观中,以现代化为本,以中或西为用,在实质上超越了“体用之争”;作为探索结果,“选择性的现代化”是基本立场,“双重创造说”是方法论,“第三样文明”是建设目标。可将新文化运动现代性特质申发为四方面:反思性而非盲目性、内敛性而非扩张性、对话性而非对抗性、人的而非物的,返回“文化”本身再解读以获得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选择性的现代化 双重创造 第三样文明
下载PDF
韩国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接受与研究——访韩国汉学家洪昔杓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杨 《国际汉学》 2023年第2期104-108,103,共6页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洪昔杓教授是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及鲁迅研究,现已当选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于天上看见深渊——鲁迅的文学与精神》(Book Korea出版社,2005年)、《现代中国:断裂与连续...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洪昔杓教授是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及鲁迅研究,现已当选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于天上看见深渊——鲁迅的文学与精神》(Book Korea出版社,2005年)、《现代中国:断裂与连续》(图书出版善学社,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 图书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 接受与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学家
下载PDF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
15
作者 周杨 《鄂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4-65,共2页
韩国文学是一个包含韩文小说、叙述小说、现代随笔、现代戏剧等文学类别的整体,而“韩文小说”在韩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成就最为突出。对韩国文学的研究,需要从研究韩国现代文学源头开始。而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是韩国文学绕不开的重点。分... 韩国文学是一个包含韩文小说、叙述小说、现代随笔、现代戏剧等文学类别的整体,而“韩文小说”在韩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成就最为突出。对韩国文学的研究,需要从研究韩国现代文学源头开始。而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是韩国文学绕不开的重点。分析韩国文学,需要基于现代文学源头对韩国文学的结构、含义加以解析。文章指出韩国文学的发展特点,剖析韩国文学发展方向的来源和具体存在哪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韩国文学 外国文学 文学分析
下载PDF
论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以《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为中心
16
作者 娄玉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69-172,177,共5页
时空体理论是巴赫金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巴赫金把物理、哲学、数学和生物学中的时空关系挪用至文学研究中,遵循史学研究路径概述时空体框架下的小说文类发展史,以全新视角整合了当时处于混乱状态的文类研究。
关键词 巴赫金 时空体 文类
下载PDF
衔辛流连怀旧与乌托邦之间(之四)--赏读竹久梦二书画之错觉与正觉
17
作者 李娜 胡丹琪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4-68,共5页
对于竹久梦二的赏读与认知,各个领域的人们均有不同的取向。作为“民族性”的有力体现,梦二的“书画”具有特定的时代色彩;作为“艺术性”的强力代言,梦二之“图文”又具有显明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 竹久梦二 童年 美人 蝴蝶效应 二重世界
下载PDF
赛博格的解构性与女性主义的新变
18
作者 何榴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6-93,共8页
“赛博格”是后人类语境下人机关系的新表征,其解构性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理论启发。赛博格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公/私界线并引入赛博空间对女性生存空间进行拓展。赛博格绕开传统性别的生殖差异二元逻辑困境,从文化观念层面倡导人机平等... “赛博格”是后人类语境下人机关系的新表征,其解构性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理论启发。赛博格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公/私界线并引入赛博空间对女性生存空间进行拓展。赛博格绕开传统性别的生殖差异二元逻辑困境,从文化观念层面倡导人机平等共生。赛博格开启的“人机之恋”将婚恋模式拓展到人机关系范式中,更新了反抗异性恋制度的思路。赛博格的解构性推动女性主义议题由“人”向“机器”转移,有利于破除二元思维,为女性主义研究开拓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解构性 赛博空间 生殖差异 “人机之恋”
下载PDF
“科学神话”——论《弗兰肯斯坦》中的神话原型
19
作者 何凤麟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1-57,共7页
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既是一篇传统的哥特小说,又是恐怖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圣经》神话,具有超出普通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本文以《圣经》神话原型批评为依据,从上帝造人、偷食禁果、天使... 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既是一篇传统的哥特小说,又是恐怖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圣经》神话,具有超出普通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本文以《圣经》神话原型批评为依据,从上帝造人、偷食禁果、天使堕落等主题入手,对《弗兰肯斯坦》背后的“圣经”隐喻进行探讨,挖掘小说的内涵,从中可见作者对于科学、理性和宗教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上帝造人 知识禁果 堕落天使
下载PDF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1949-1979年)
20
作者 丁世鑫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06-114,共9页
1949—1979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次起起落落的过程。1949—1953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54—1955年则处于低谷,1956年却形成了更大规模的高潮,此后则一路走低,1960年代之后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1970年代末... 1949—1979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次起起落落的过程。1949—1953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54—1955年则处于低谷,1956年却形成了更大规模的高潮,此后则一路走低,1960年代之后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1970年代末逐渐有所起色。由此也形成了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迥异的镜像: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到“进步性与反动性矛盾地集合于一身的伟大作家”到“反动作家”再到“进步性与反动性矛盾地集合于一身的伟大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国 1949—1979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