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禄利、价值与政局:朱彝尊与徐乾学交游论
1
作者 崔晓新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1,共7页
清初权臣徐乾学与一代文儒朱彝尊志趣投合、互有短长,两人缔结文士之交后又因仕宦际遇而续增同僚之谊。便二人往来颇有断续,禄利与价值系徐、朱交谊中断与赓续之根本,而作为影响二人交谊走势重要因素的仕宦擢罢,实皆取决于康熙皇帝于政... 清初权臣徐乾学与一代文儒朱彝尊志趣投合、互有短长,两人缔结文士之交后又因仕宦际遇而续增同僚之谊。便二人往来颇有断续,禄利与价值系徐、朱交谊中断与赓续之根本,而作为影响二人交谊走势重要因素的仕宦擢罢,实皆取决于康熙皇帝于政治时局之布控。徐乾学与朱彝尊交谊案例既体现徐、朱二氏品性胸襟的差异,又映射出当时利益为先,充满暗算、倾轧与妥协的士人众生面相与复杂官场生态,而二人的仕宦遭际又从更深层面反映出清初政局的变化与政策的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乾学 朱彝尊 交游 禄利 价值 政局
下载PDF
乾嘉时期游幕诗人史善长论
2
作者 李金松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江浙士人史善长是乾嘉时期著名的游幕诗人,曾在西北幕游数年。其间,他用诗歌书写边塞的气候、风物、历史遗迹,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西北回民的暴动。后来,他又入毕沅幕府,耳闻目睹发生于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与湖北的白莲教起义,并用诗歌进... 江浙士人史善长是乾嘉时期著名的游幕诗人,曾在西北幕游数年。其间,他用诗歌书写边塞的气候、风物、历史遗迹,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西北回民的暴动。后来,他又入毕沅幕府,耳闻目睹发生于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与湖北的白莲教起义,并用诗歌进行书写。史善长的这些书写,忠实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关于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使其诗歌创作具有诗史意义。而他的诗歌风格随着幕游地的变迁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由幕游之前的“豪宕感激”变为幕游之后的“慷慨激昂”。史善长的诗歌书写在清代游幕诗人中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善长 幕游 边塞 游幕诗人
下载PDF
魏之琇《岭云诗钞》考——兼论乾嘉时期的杭州文人与文学
3
作者 冯铃珊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第6期89-96,共8页
《岭云诗钞》乃鲍廷博之友魏之琇之诗词别集,是目前可见的鲍廷博最早的刻书成就。魏之琇去世后,鲍廷博又同胡涛、项墉将魏之琇生前诗词手稿汇刻为《柳洲遗稿》一卷以告慰亡友。今所见《岭云诗钞》与《柳洲遗稿》所载内容几无重合之处,... 《岭云诗钞》乃鲍廷博之友魏之琇之诗词别集,是目前可见的鲍廷博最早的刻书成就。魏之琇去世后,鲍廷博又同胡涛、项墉将魏之琇生前诗词手稿汇刻为《柳洲遗稿》一卷以告慰亡友。今所见《岭云诗钞》与《柳洲遗稿》所载内容几无重合之处,通过梳理两书刊刻流传过程,集中诗歌风格及具体内容,厘清鲍、胡、项、魏等人交游始末,可窥清中期杭州中下层文士交游、结社风气及其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之琇 《岭云诗钞》 鲍廷博 杭州文人群体 文人集会
下载PDF
袁枚交游群“生挽”诗创作并唱和现象初探
4
作者 陈月莲 金春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84,共9页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冬,袁枚发起了一场“生挽”诗创作并唱和活动,在文坛上引起较大反响。袁枚之所以活着时便自作挽诗并索和,是为了排遣其病中心理焦虑、回应道士胡文炳的谶言和反叛浇薄世风。《续同人集》所收32人“生挽”唱和诗,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冬,袁枚发起了一场“生挽”诗创作并唱和活动,在文坛上引起较大反响。袁枚之所以活着时便自作挽诗并索和,是为了排遣其病中心理焦虑、回应道士胡文炳的谶言和反叛浇薄世风。《续同人集》所收32人“生挽”唱和诗,集中体现了乾隆末期部分江南文人乖离于世俗的生死观、人生价值观。此次群体赓和之风,革新了“生挽”诗的创作方式和文学体式,且细化了“挽歌”在文学总集中的文体分类。探究这一文化现象,有助于厘清挽歌诗的文学发展,深入认识乾隆末期江南文人群的创作心态、品性情志和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生挽 清代唱和 《续同人集》
下载PDF
朱彝尊与易堂诸子交谊考述
5
作者 胡愚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朱彝尊与魏禧相识于扬州,因二人年龄、经历、出身与职志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逐渐结为至交。诗文方面,朱氏不仅与魏禧有密切的交流,与其兄魏际瑞亦有书信往来。朱彝尊与曾灿相识于京师,游处累月,朱氏仕清后,重逢于苏州,因身份迥异,曾... 朱彝尊与魏禧相识于扬州,因二人年龄、经历、出身与职志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逐渐结为至交。诗文方面,朱氏不仅与魏禧有密切的交流,与其兄魏际瑞亦有书信往来。朱彝尊与曾灿相识于京师,游处累月,朱氏仕清后,重逢于苏州,因身份迥异,曾氏遂有“云泥之叹”。康熙二十三年(1684),朱氏因小事被谪官,其心境为之转变,希冀通过曾灿与魏禧之侄魏世傚搭建与“南园词客”接续前谊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易堂诸子 魏禧 曾灿 遗民 考述
下载PDF
朱辰应生平与创作
6
作者 王利民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9-37,共9页
朱辰应是秀水朱氏家族中继朱彝尊之后的以文名家者。他在学术上推尊曾子之学和朱子理学,是儒家礼教的奉行者,往往视佛教为异端,采取排击的态度;被守节30余年的节妇抚养长大,故常留意于节孝事迹;在绘画上师从张庚,并把“意在笔先”“点... 朱辰应是秀水朱氏家族中继朱彝尊之后的以文名家者。他在学术上推尊曾子之学和朱子理学,是儒家礼教的奉行者,往往视佛教为异端,采取排击的态度;被守节30余年的节妇抚养长大,故常留意于节孝事迹;在绘画上师从张庚,并把“意在笔先”“点染有韵”的绘画要旨运用在行文上。其能阐发心性,综核人物,亦能自抒所见,动与古合。朱辰应工于古文,拙于韵语,晚年文名渐著,为士林所推重。他去世后,杨志等人汇刻了朱辰应文集《清谷文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辰应 朱彝尊 《清谷文钞》
下载PDF
《张君墓铭》:朱彝尊墓志铭写作的“例外”
7
作者 余世海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在朱彝尊的《曝书亭集》48篇墓志铭中,《张君墓铭》是有铭无志的一个“例外”。朱彝尊墓志铭写作追求取信后世,《张君墓铭》谀词太过,是朱彝尊墓志铭写作的又一“例外”。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节录)曝书亭文》中的《张君墓铭》,既有铭又... 在朱彝尊的《曝书亭集》48篇墓志铭中,《张君墓铭》是有铭无志的一个“例外”。朱彝尊墓志铭写作追求取信后世,《张君墓铭》谀词太过,是朱彝尊墓志铭写作的又一“例外”。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节录)曝书亭文》中的《张君墓铭》,既有铭又有志。根据墓志部分的细节,大致确定了《张君墓志铭》的墓主、请铭之人和写作时间等关键信息。考察朱彝尊与请铭者张鹏二人的文学交往发现,《张君墓铭》这首七言诗与朱彝尊同时期写给张鹏的虚美夸饰之应酬诗作在风格上一脉相承。张鹏不仅是朱彝尊的密友,而且是其子朱昆田的幕主,更是其联络康熙皇帝的中间人。这应该是朱彝尊这篇谀墓之作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墓志铭 《张君墓铭》
下载PDF
现存朱彝尊旧藏经部图书知见录
8
作者 谢继帅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2,共8页
朱彝尊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藏书家之一,探明其旧藏图书的遗存现状,是富有价值的一项研究课题。经部图书是朱彝尊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仍然存世者尚有四十余种。以提要的形式,简要介绍这些图书的作者、卷帙、版本、钤印、著录等基... 朱彝尊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藏书家之一,探明其旧藏图书的遗存现状,是富有价值的一项研究课题。经部图书是朱彝尊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仍然存世者尚有四十余种。以提要的形式,简要介绍这些图书的作者、卷帙、版本、钤印、著录等基本信息,可以略窥朱彝尊藏书的丰富面貌,并为相关藏书史、学术史议题的拓展与深化讨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经部藏书 遗存现状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对台阁体的文学批评特色 被引量:6
9
作者 史小军 潘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在明代诗文集的介绍和评价方面具有批评史的意义,它对明初台阁体的诗文作品评析颇具特色,大致呈现出主观裁夺、扬此抑彼、细分界限和显瑜掩瑕等几种方式,揭示了台阁体文风的内涵。《四... 《四库全书总目》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在明代诗文集的介绍和评价方面具有批评史的意义,它对明初台阁体的诗文作品评析颇具特色,大致呈现出主观裁夺、扬此抑彼、细分界限和显瑜掩瑕等几种方式,揭示了台阁体文风的内涵。《四库全书总目》对台阁体深刻的文学批评和认知程度为当今研究明初前百年文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和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台阁体 文学批评 批评方式
下载PDF
以己注骚,以骚注己——论谢济世《离骚解》的“感遇情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仲贞 张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所见所得颇具独特创见,既由己推人,断定且坚信凭屈原忠义大节,定不能背君而"去国",并以此作为解读《离骚》的推理前提和论证依据;又"落实"文本注疏,以"现实化"的内容和形式,解读《离骚》"超现实"的想象。另一方面,谢济世"以骚注己",这种解读方式有着特定而深厚的形成机制;"以骚注己"具体表现在谢济世通过注解《离骚》,感怀自身坎坷"身世",表达爱国怀忠情志,并隐喻自身对于现实政治和出路的思索与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济世 《离骚解》 楚辞 《离骚》 感遇情结
下载PDF
六位清代戏曲家生平考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汉民 李在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1,共6页
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 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下载PDF
《皇朝骈文类苑》的编选特色与清代的骈文新风 被引量:4
12
作者 卞东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0,共10页
清人姚燮所编的《皇朝骈文类苑》(下简称《类苑》)14卷,是清代一部规模空前的清人骈文总集,全书分为15大类,共收105位作家495篇作品。《类苑》是对清人骈文创作的一次总结和集成,也可看作是清代江南骈文家的集合,所选骈文家以江浙两省... 清人姚燮所编的《皇朝骈文类苑》(下简称《类苑》)14卷,是清代一部规模空前的清人骈文总集,全书分为15大类,共收105位作家495篇作品。《类苑》是对清人骈文创作的一次总结和集成,也可看作是清代江南骈文家的集合,所选骈文家以江浙两省作家为主,特别以江苏常州、浙江杭州两府的入选人数最多,所选多为清代骈文的名篇佳作。《类苑》的成书受到吴鼒《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较大的影响,在选文上不拘骈散,所选之作多有沟通骈散、以古文为骈文者。另外,《类苑》所选之骈文亦有说理论学之作,这是清代骈文的新气象。《类苑》是清代第一部以"骈文"命名的著作,对推广"骈文"之观念,对清代骈文家的经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文总集 姚燮 皇朝骈文类苑 以古文为骈文 以骈论学
下载PDF
论《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琰 施仲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楚辞学史上,胡濬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楚辞学者。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作全面的专题论述。胡濬源在注疏楚辞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字句训诂、名物考证,而是奉行以寻求"通节旨、脉络"为主... 在楚辞学史上,胡濬源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楚辞学者。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的注疏方式和学术贡献作全面的专题论述。胡濬源在注疏楚辞时,并没有刻意追求字句训诂、名物考证,而是奉行以寻求"通节旨、脉络"为主的治学宗旨,采取了别具一格的楚辞注疏方式,即"求楚辞于注家""求楚辞于史传""求楚辞于本辞",分别从学术家的眼光、史学家的精神、文学家的意识,来对楚辞作品的创作时地、作者归属、文体属性、主旨大意、词句寓意、脉络章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作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濬源 《楚辞新注求确》 注疏方式 学术贡献 清代
下载PDF
论李光地八股文批评中的理学立场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水云 孙达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明末清初,正是八股文由全面衰颓到振衰起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科举延至清初,在千余年历史传承的同时,其制度本身的各项弊端也于此时暴露无遗。明末士子为求中式而巧用机法,通过以记诵预先"拟题"之文,或以"程墨"&qu... 明末清初,正是八股文由全面衰颓到振衰起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科举延至清初,在千余年历史传承的同时,其制度本身的各项弊端也于此时暴露无遗。明末士子为求中式而巧用机法,通过以记诵预先"拟题"之文,或以"程墨""房稿"等时文范本应试的方式,达到了投机中第的现实收益。加之天启、崇祯以来相当一部分士子厌弃程朱理学,疏离现实,且游学无根,使他们的八股文尤显"竞尚浮华,疏浅无味",以致落有"庸靡臭腐"之讥。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士子有感于明末社会学术空疏、士人思想涣散的教训,他们心思纯正,勤勉向学,以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为道德、文章之本,其八股文从内容到格式皆恪守"成弘正统"。李光地即是这一类士子的体现。在理论批评上,李光地论八股首重经学和理学根底,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发,分别从"理""法""辞""气"四个角度,将八股文批评与理学研究合二为一,提倡八股文以发明义理、阐释经义为第一要义,强调八股文有用于社会的文体功能意义。在创作上则以"清醇"、"本色"为标举,主张以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八股文创作、批评的标准,显现出融冶经史、义理鸿博的文风特征,在对清初八股文的繁荣景象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之后以学问、考据见长的有清一代八股文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理学 八股文 李光地
下载PDF
论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雪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1-184,共4页
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散见于《采菽堂古诗选.凡例》及诗歌评点之中。强调以言情为本,推崇清雅之美,崇尚多元审美取向,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虽然陈祚明并没有提出带有质变性的诗学范畴,但是他拓展了传统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与外... 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散见于《采菽堂古诗选.凡例》及诗歌评点之中。强调以言情为本,推崇清雅之美,崇尚多元审美取向,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虽然陈祚明并没有提出带有质变性的诗学范畴,但是他拓展了传统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与外延,表现出融通的批评个性,从而对清代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诗歌美学
下载PDF
清词的发生与成立——《全清词·顺康卷》随札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仲谋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研读《全清词·顺康卷》及《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旨在以文本解读为根本,结合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深入考察清词的特色、成因及其演进轨迹。其间有所感发,辄随笔札记,亦间事考证与编年。本文即是从札记中抽取的... 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研读《全清词·顺康卷》及《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旨在以文本解读为根本,结合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深入考察清词的特色、成因及其演进轨迹。其间有所感发,辄随笔札记,亦间事考证与编年。本文即是从札记中抽取的若干片段,凡12则,先行发表,以祈问教于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顺治 康熙 词坛 札记
下载PDF
稀见清代传奇剧本《灵台记》叙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雯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7,共6页
清人黄金台除了诗文创作外,还撰有传奇《灵台记》。该剧藏四川省图书馆,学界一直未能得见。文章首先介绍该剧的版本面貌,并结合版本所存信息,确定该剧创作时间以及作者的两个未见名号;二是按全剧出目顺序,详细介绍剧情内容;三是结合人... 清人黄金台除了诗文创作外,还撰有传奇《灵台记》。该剧藏四川省图书馆,学界一直未能得见。文章首先介绍该剧的版本面貌,并结合版本所存信息,确定该剧创作时间以及作者的两个未见名号;二是按全剧出目顺序,详细介绍剧情内容;三是结合人物形象塑造,对该剧的创作命意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以"心"服人的命意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台 《灵台记》 版本面貌 创作命意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论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84-87,共4页
本文具体分析了“性灵说”形成的基础,袁枚倡导“性灵说”的原因,“性灵说”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认为“性灵说”把诗歌创作与个性自由的要求联系起来,强调个体意识,肯定感性欲求作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对以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伦理价... 本文具体分析了“性灵说”形成的基础,袁枚倡导“性灵说”的原因,“性灵说”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认为“性灵说”把诗歌创作与个性自由的要求联系起来,强调个体意识,肯定感性欲求作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对以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取代.反映出一种要求解放传统束缚和文学自由的倾向,在清代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扭转诗风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说” 个性自由
下载PDF
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素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明清小说取得了斐然成绩,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了众多创作理论,同时也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成书于清代中叶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绿野仙踪》融合了神魔、历史和事情三种题材,在创作上突破了之前小说的固有模式,取得了成功。它... 明清小说取得了斐然成绩,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了众多创作理论,同时也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成书于清代中叶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绿野仙踪》融合了神魔、历史和事情三种题材,在创作上突破了之前小说的固有模式,取得了成功。它打破了历史演义小说忠奸对立模式和脸谱化的描写,突破了神魔小说金线串珠的结构类型,以写实的笔法和真实的体验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篇一律的虚无构拟和大团圆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化 《绿野仙踪》 突破
下载PDF
恽寿平画跋中的绘画理论与文学旨趣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菁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0-84,共5页
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流传于世的画跋为数众多。这些画跋蕴含了丰富的绘画理论思想:尚古而不泥古;讲究意境与"逸气";强调气韵自然,虚实相生;注重诗画融通。此外,恽寿平的画跋也极具文学旨趣,或宛如一篇山水... 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流传于世的画跋为数众多。这些画跋蕴含了丰富的绘画理论思想:尚古而不泥古;讲究意境与"逸气";强调气韵自然,虚实相生;注重诗画融通。此外,恽寿平的画跋也极具文学旨趣,或宛如一篇山水游记;或颇有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风格韵调;或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画跋 绘画理论 文学旨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