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7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亚裔文学及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
作者 郭英剑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82-89,共8页
美国亚裔文学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中历经“沉默”“觉醒”,走向“发声”,见证了美国亚裔族群的沉浮兴衰,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学界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基于此,应... 美国亚裔文学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中历经“沉默”“觉醒”,走向“发声”,见证了美国亚裔族群的沉浮兴衰,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学界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基于此,应在界定美国亚裔文学的基础上,阐明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特别是在中国语境下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必要性,进而梳理美国亚裔文学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展望其光明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亚裔文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 历史 现状 未来
下载PDF
菲莉斯·惠特利的文化适应与文学越界
2
作者 哈旭娴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0-108,F0002,共10页
菲莉斯·惠特利是18世纪美国重要的黑人女诗人,在种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她的出现有偶然性因素,但又不能完全看作是一起偶然的文学事件。美国独立革命前后,非洲人的“美国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惠特利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新... 菲莉斯·惠特利是18世纪美国重要的黑人女诗人,在种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她的出现有偶然性因素,但又不能完全看作是一起偶然的文学事件。美国独立革命前后,非洲人的“美国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惠特利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新英格兰地区获得文学声望是她主动性文化适应的结果。她令自己诗歌合法化的策略之一是以皈依的非洲人身份,用最虔诚的清教徒方式,对核心精神和道德现实作经验性阐释。惠特利运用挽歌、史诗等符合美国社会认可的形式使自己获得精英阶层的授权,并建立自己的文学权威性,同时她能够在诗歌世界中协调好当时世界主义与地方主义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但是诗人的文化适应不应看作简单的模仿行为,在她创造性运用传统文学叙事形式之下潜藏着僭越的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莉斯·惠特利 文化适应 新英格兰 越界
下载PDF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研究
3
作者 杨秀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9-124,共6页
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和生态批评思潮同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两者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联系。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审视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有助于揭示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生态特征与艺术风貌,还有利于系统考察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社会... 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和生态批评思潮同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两者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联系。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审视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有助于揭示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生态特征与艺术风貌,还有利于系统考察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体现文学对社会与自然的映射和对生态的关怀。在对美国新现实主义与生态批评进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从创作观、创作体裁、生态观照、生态叙事手法等角度进行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并从创作观与生态价值导向角度明确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生态思想 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
下载PDF
论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迪: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
4
作者 孙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有关世界文学的探讨逐渐超越了文本层面和本体论范畴。21世纪的世界文学研究拥有了新的视角、对象和目标,由此形成了更具理论高度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的跨民族传播和接受机制、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有关世界文学的探讨逐渐超越了文本层面和本体论范畴。21世纪的世界文学研究拥有了新的视角、对象和目标,由此形成了更具理论高度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的跨民族传播和接受机制、一种需要全新批评方法的问题、一种世界建构的规范性力量,能够为民族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拥有跨民族视野,获得新的抓手和批评策略,以及鲜明的现实指向。本文以美国文学研究为例,探讨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迪,以期开阔民族文学研究的视野、提供兼顾文学内外的批评方法、指出民族文学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文学机制 文学性 世界建构
下载PDF
在边界穿行:水仙花的跨国书写
5
作者 楼育萍 《文教资料》 2024年第8期23-28,共6页
北美华裔文学之母水仙花的唐人街故事和华人书写已为读者所熟悉,但随着其生前发表在报刊上作品的不断再发现,水仙花的思想有待进一步认识。近年来,学界新发现了一些加拿大蒙特利尔和牙买加金斯顿报纸上的报道、穿越美加边境的游记以及... 北美华裔文学之母水仙花的唐人街故事和华人书写已为读者所熟悉,但随着其生前发表在报刊上作品的不断再发现,水仙花的思想有待进一步认识。近年来,学界新发现了一些加拿大蒙特利尔和牙买加金斯顿报纸上的报道、穿越美加边境的游记以及以加勒比海为背景的虚构故事。借助跨国主义视角分析以上各类新归文本可以看出:水仙花在写作中不仅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亚之间以及美洲国家之间的跨国实践,而且对异域进行了跨文化想象,表现出情感跨国主义的倾向,从而为构建人类情感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花 边界 跨国主义 情感共同体
下载PDF
翱翔于现实与梦想之中——吕红博士访谈
6
作者 王冠含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吕红博士作为海外华文作家,在主编文学刊物《红杉林》、小说和散文创作及文学研究上多有建树,访谈即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吕红回顾了主办文学刊物的艰辛历程,并首次发布《红杉林》将在明年举办学术活动的重要信息;文中概述了其长篇小说《... 吕红博士作为海外华文作家,在主编文学刊物《红杉林》、小说和散文创作及文学研究上多有建树,访谈即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吕红回顾了主办文学刊物的艰辛历程,并首次发布《红杉林》将在明年举办学术活动的重要信息;文中概述了其长篇小说《美国情人》和《午夜兰桂坊》等中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叙事特征和艺术特色,并梳理了《女人的白宫》等散文作品的内容和主要特色;访谈也深入总结了其学术论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的跨文化视野和女性文学研究这两大特征及其学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红 《红杉林》 《美国情人》 《女人的白宫》 《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
下载PDF
世界文学语境中漫谈木心和情诗
7
作者 童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25-38,共14页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作者间插和木心以往对话的片断,探索木心与不同文明中情诗传统的关联,以寻找某些美学规律和特点。木心的情诗属于非主观诗学,其中的“我”并非诗人本人,实为根据情景虚构的各种他者“我”,情欲融汇于灵智;木心的诗艺...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作者间插和木心以往对话的片断,探索木心与不同文明中情诗传统的关联,以寻找某些美学规律和特点。木心的情诗属于非主观诗学,其中的“我”并非诗人本人,实为根据情景虚构的各种他者“我”,情欲融汇于灵智;木心的诗艺,将口语方言、文言文、典故、翻译有机混合,吸收希伯来、希腊、古波斯的不同风格,采纳如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的语汇,所以与世界性情诗传统之间有多维度的奇妙关联。更重要的是,这种诗艺是表达广阔深邃的生命观、宇宙观和历史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的情诗传统 非主观诗学 情欲和灵智 古波斯情诗 希伯来情诗 现代诗
下载PDF
卡森·麦卡勒斯在中国——以译本为中心的考察(1979—2022)
8
作者 陈浩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85-189,共5页
按照译本出版频率与出版时间,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出版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1978—2004)、“繁荣期”(2005—2007)、“沉寂期”(2007—2016)与“复兴期”(2017—2022)。梳理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翻译、出版历史,既可以廓... 按照译本出版频率与出版时间,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出版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1978—2004)、“繁荣期”(2005—2007)、“沉寂期”(2007—2016)与“复兴期”(2017—2022)。梳理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翻译、出版历史,既可以廓清麦卡勒斯其人其作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同时也能照见目前在麦卡勒斯作品引进、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卡勒斯 中译本 出版史
下载PDF
七十而随心所欲——刘荒田先生访谈录
9
作者 刘荒田 邹茜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刘荒田先生著作等身,影响广大。他创作的主要文学体式是诗歌、散文、随笔与小品,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与艺术风格。虽然年过七十,但他还是在坚持写作,每一年还发表大量的散文与随笔作品。许多读者都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关心他的创作近... 刘荒田先生著作等身,影响广大。他创作的主要文学体式是诗歌、散文、随笔与小品,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与艺术风格。虽然年过七十,但他还是在坚持写作,每一年还发表大量的散文与随笔作品。许多读者都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关心他的创作近况,本刊在最近就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一次访问,他愉快地回答了与诗歌创作与散文创作相关的问题。本文就是根据访谈的原始记录而整理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荒田 诗歌创作 散文创作 中外传统 华人文学
下载PDF
情感主义及其问题——内战前美国罗曼司的诞生与自我协商
10
作者 梅笑寒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3,共9页
在内战前美国文学的语境中,情感主义是美国文学诞生的重要文学史与思想史源头。受欧洲情感主义文学传统影响的内战前美国文学自觉接受了这一思潮。在这一文学史传统的影响下,内战前美国作家在罗曼司与文学批评中呈展现出了情感主义的文... 在内战前美国文学的语境中,情感主义是美国文学诞生的重要文学史与思想史源头。受欧洲情感主义文学传统影响的内战前美国文学自觉接受了这一思潮。在这一文学史传统的影响下,内战前美国作家在罗曼司与文学批评中呈展现出了情感主义的文学取向。小说家们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问题的思考塑造了内战前罗曼司的主题与模式。在这部分文学作品中,历史罗曼司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情感文学的兴起厥功至伟。通过围绕情感问题的自我协商,罗曼司作者建构了美国国家文学,进而在情感主义传统与美国文学中建构了一种谱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主义 情动转向 内战前美国文学 罗曼司 美国文艺复兴
下载PDF
城市书写的生态批评维度——以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为例
11
作者 唐梅花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4,共7页
追溯生态批评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人类最重要的居所——城市——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书写始终未获得足够的关注。究其原因,不仅源自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城市对人造图景和人造地理的关注有悖于生态批评的初衷。但... 追溯生态批评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人类最重要的居所——城市——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书写始终未获得足够的关注。究其原因,不仅源自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城市对人造图景和人造地理的关注有悖于生态批评的初衷。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其实是人为长期建构的结果,而且自然在城市中普遍存在,这就为拓展城市书写的生态批评维度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美国文学不同时期的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书写的生态批评展开路径:挖掘浪漫主义时期的城市想象,聚焦现代城市与原始自然的对抗与共生,关注后现代城市中的逃离与重新栖居等。对城市书写的生态批评维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促使人们重新发现城市的生态之美,回到城市本身来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而且有助于突破近年来一直专注于“无人荒野”的生态批评的发展瓶颈,拓展生态批评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书写 生态想象 生态共生 生态栖居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下美国文学作品解读——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
12
作者 马芳芳 王昊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I0008-I0008,共1页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文学作品解读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关键途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一书通过一系列非裔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洞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情感...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文学作品解读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关键途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一书通过一系列非裔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洞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的窗口。该书精心挑选了非裔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涵盖小说、自传、戏剧与诗歌四大文类,体现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展现出非裔美国作家的多维视角。每篇作品都附有详尽的作家简介、作品背景介绍以及赏析,并辅以翔实的注释与深刻的思考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人 文学作品解读 文化交织 非裔美国文学 多维视角 学术研究 精神追求 作品选读
下载PDF
环境的历史变迁视域下美国生态文学三部经典的脉络研究
13
作者 訾博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3-77,共5页
《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态文学史上三部传记体经典作品,它们知名度高,影响广泛深远。三部作品的诞生背景分别处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大萧条之后、二战结束后三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 《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态文学史上三部传记体经典作品,它们知名度高,影响广泛深远。三部作品的诞生背景分别处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大萧条之后、二战结束后三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日益严重的恶化,生态环境的递退性促进了生态思想的递深性发展。文章从环境的历史变迁视角,研究三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变迁及其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环境变迁 《瓦尔登湖》 《沙乡年鉴》 《寂静的春天》
下载PDF
特里·威廉斯的陌生化环境叙事初探——以《当她们羽翼尚存》为例
14
作者 韦清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1-66,共16页
特里·威廉斯在其环境叙事中采用了多样的陌生化写作策略,使其超越了传统的美国自然书写的格局。在《当她们羽翼尚存》中,威廉斯通过非自然叙事、留白、转译等手法,激活了文字的自主性展示。不仅如此,女性视角的融入使得环境叙事更... 特里·威廉斯在其环境叙事中采用了多样的陌生化写作策略,使其超越了传统的美国自然书写的格局。在《当她们羽翼尚存》中,威廉斯通过非自然叙事、留白、转译等手法,激活了文字的自主性展示。不仅如此,女性视角的融入使得环境叙事更趋向整体性的生态正义旨归。威廉斯善于将激越而真挚的感情通过合理的表达渠道展现出来。她别具一格的书写形式与左翼政治诉求密不可分,真正做到了将严肃的主题诉诸看似散漫实则用心的陌生化叙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威廉斯 《当她们羽翼尚存》 陌生化 环境叙事
下载PDF
生态文学视角下《寂静的春天》研究
15
作者 徐墨河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以真实调查数据与案例为证,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工业时代化学药剂滥用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卡逊通过“明天的寓言”“生命之网”等隐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过度技术化的观点,... 目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以真实调查数据与案例为证,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工业时代化学药剂滥用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卡逊通过“明天的寓言”“生命之网”等隐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过度技术化的观点,肯定了生态正义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环保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卡逊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网络,人类与万物共生于此,任何环节的破坏都将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她呼吁人类应摒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寻求技术生态化路径,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基于此,文章对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进行深入研究。方法: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分析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蕴含的生态意义。结果:研究发现,《寂静的春天》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即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结论: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深入剖析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寂静的春天》 生态文学 生命共同体 生态中心主义
下载PDF
田园隐喻下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
16
作者 范锦熙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2期135-144,160,共11页
美国生态批评由对自然写作中田园叙事的关注而起,发展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劳伦斯·布伊尔直接将美国文学称为“田园式”的。“田园”作为生态批评话语的起源,暗含多重意味,决定性地塑造着美国文学的批评指向。在对田园理想化的想象... 美国生态批评由对自然写作中田园叙事的关注而起,发展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劳伦斯·布伊尔直接将美国文学称为“田园式”的。“田园”作为生态批评话语的起源,暗含多重意味,决定性地塑造着美国文学的批评指向。在对田园理想化的想象中,原始自然形态的荒野进入文学视野,美国人试图在荒野与文明的摇摆间找寻民族身份。但同时,“田园”作为一种被性别化的景观,在以男性凝视为核心的叙述中,掩盖的也是殖民的征服与环境的不公平分配。随着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环境正义等被纳入生态批评视野,“复乐园”式的美国田园神话破灭,民族文学的边界进一步拓宽,根植于当地的“田园”风格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生态批评 田园隐喻 环境正义 生态世界主义
下载PDF
新中国60年霍桑研究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金才 王育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9-205,共7页
霍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本文拟梳理霍桑研究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霍桑研究的特征、方法、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互动关系,评述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方面的... 霍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本文拟梳理霍桑研究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霍桑研究的特征、方法、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互动关系,评述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中国研究 考察与分析
下载PDF
《我们的国家公园》与镀金时代的树木现实主义
18
作者 周奇林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在《我们的国家公园》中,约翰·缪尔所营造的西部森林美学中隐含着一部镀金时代的森林资源开采历史。一方面,缪尔通过树木审美来回应镀金时代森林被视作资源的观念,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另一方面,他的森林保护美学话语融合了树木... 在《我们的国家公园》中,约翰·缪尔所营造的西部森林美学中隐含着一部镀金时代的森林资源开采历史。一方面,缪尔通过树木审美来回应镀金时代森林被视作资源的观念,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另一方面,他的森林保护美学话语融合了树木的生命价值,蕴含其中的整体主义思想与生态议题具有同构性,归结为一点,即缪尔的树木审美上升到生态现实主义层面。本文通过建立“树木—文化”与布伊尔针对环境表征问题所提出的“物质和漫想的双重责任”的相关性,揭示缪尔树木审美背后的现实主义议题。通过分析镀金时代的树木现实主义,有助于理解缪尔荒野保护思想的内里及其对解决当下生态问题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的国家公园》 镀金时代 树木现实主义 树木审美
下载PDF
论张纯如非虚构类作品《南京大屠杀》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
19
作者 葛雅纯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369-380,共12页
1997年,美藉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该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三个月,售出50万余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新关注与讨论。作为史学作品,该书遭受了... 1997年,美藉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该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三个月,售出50万余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新关注与讨论。作为史学作品,该书遭受了诸如考据不够严谨、论断过于主观等诸多批评,但若将该书界定为纪实文学作品,其可读性与多重叙事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将基于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说明《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文学性;也将基于卢卡奇总结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特征(即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深入分析文本以揭示该书被长期忽视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作为结论,本文认为体裁分类不应成为判定作品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学界应推动文学史的重新梳理,将传记、日记、历史纪实等非虚构类作品也纳入到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视野中,不断丰富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现实主义 文学四要素
下载PDF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被引量:39
20
作者 刘久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1-54,共4页
提起海明威,读者都会联想到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亦即“准则英雄”(Code hero).在不少读者的心目中,似乎海明威从开始走上文坛起,塑造出来的就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性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其性格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提起海明威,读者都会联想到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亦即“准则英雄”(Code hero).在不少读者的心目中,似乎海明威从开始走上文坛起,塑造出来的就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性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其性格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一个成熟的“准则英雄”的形象置身于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人物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消极处世的迷惘者而成为一位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准则英雄 《永别了 武器》 《老人与海》 悲剧主人公 《太阳照样升起》 硬汉性格 悲剧英雄 凯瑟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