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托尼·莫里森新作《家》的叙事策略 |
项玉宏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4 |
5
|
|
2
|
海明威人生自传的矛盾性与美国国家精神塑造 |
王文华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3
|
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人本真生活之道” |
李永婵
袁晓艳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4
|
巴特兰《游记》的艺术成就 |
张建国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 |
0 |
|
5
|
美国垮掉一代青年亚文化态文学之解析 |
徐畔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0 |
|
6
|
被爱抛弃的孤独者——严歌苓小说《芳华》中的何小曼 |
张晋霞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0 |
0 |
|
7
|
简论《五号屠场》的后现代性 |
原学梅
|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
0 |
|
8
|
论美国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 |
李丽波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9
|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食物意象 |
李霞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0
|
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尼采美学的启示 |
徐刚
胡铁生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1
|
从文化碰撞、文化认同到文化杂糅——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重构 |
薛丽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12
|
西尔科小说《典仪》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
李雪梅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2
|
|
13
|
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1958年6月-1959年1月) |
王洞
季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4
|
宋初“守内虚外”政策与枢密院的身份危机 |
张筱兑
|
《甘肃高师学报》
|
2004 |
1
|
|
15
|
约翰·缪尔的生态散文创作 |
郭茂全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6
|
菲茨杰拉德小说对女性的妖魔化 |
赵康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3
|
|
17
|
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比较研究 |
柳士军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8
|
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1959年2—7月) |
王洞
季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9
|
语言艺术的巨匠——浅析狄金森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
陈君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1
|
|
20
|
夏志清夏济安通信选(1957年7月—1958年2月) |
王洞
季进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