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那坡吞力屯黑衣壮服饰审美制度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屈悦玲 贾朝红 《西部皮革》 2024年第3期20-22,共3页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吞力屯位于那坡县城北部山区,全屯均为黑衣壮。在吞力屯黑衣壮的族群记忆中,黑衣壮审美制度呈现为两种形态,以黑为美的服饰文化和阴阳同理的师公文化。其文化形态反映黑衣壮族群的审美观念。文章以研究民族...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吞力屯位于那坡县城北部山区,全屯均为黑衣壮。在吞力屯黑衣壮的族群记忆中,黑衣壮审美制度呈现为两种形态,以黑为美的服饰文化和阴阳同理的师公文化。其文化形态反映黑衣壮族群的审美观念。文章以研究民族文化保护性为切入点,探讨黑衣壮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并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衣壮 文化传承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艺术乡建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机制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
作者 张海彬 肖凯龙 吴晓倩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艺术乡建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复苏乡村情感文化价值体系、融入乡村传统文化语境、充实乡土文化语料及丰富乡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政府、社会力量以及本地乡民的角度分析艺术乡建的主要形式和类型,剖析艺术... 艺术乡建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复苏乡村情感文化价值体系、融入乡村传统文化语境、充实乡土文化语料及丰富乡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政府、社会力量以及本地乡民的角度分析艺术乡建的主要形式和类型,剖析艺术乡建融入广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并从乡村建设者的心态、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倡导多元互动的模式,提出艺术乡建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机制,旨在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艺术 乡村文化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西兰卡普”的数字化技术传承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丽桥 《西部皮革》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和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工艺由于价值转换困难、文化内涵缺失、传承人断层等原因,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窘境,可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形式,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这种工艺进... 随着社会经济和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工艺由于价值转换困难、文化内涵缺失、传承人断层等原因,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窘境,可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形式,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这种工艺进行采集、展示、利用,使之在知名度、应用领域、技术手法上都有积极的变化,以利于保护、传承与发展这一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对铸造传统文化数字化新生态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织锦 数字化技术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的学术传统
4
作者 王廷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间中来思考,把人与文艺之间的关系作为文艺的本质问题来思考,把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对象和方式避免了针对文学艺术进行孤立研究的弊端,形成了把天、地、人及社会统一起来协同思考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艺研究 学术传统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阈下传统村落场景美育研究
5
作者 陶蓉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4-11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石。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传统文化底色的国家,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灵感源泉。以美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符合官方对本土美育的界定,具体到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石。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传统文化底色的国家,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灵感源泉。以美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符合官方对本土美育的界定,具体到以场景美育为研究领域,亦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两创”探索。以传统村落的场景美育为例,艺术介入所营建的传统村落空间场景,使传统村落中所包蕴的丰富哲思与民族智慧以审美的形式被体验,场景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与非遗的载体,具备了教化育人的社会效能,也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传统村落 场景美育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数字化传承
6
作者 王雅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9-5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注重单个非遗项目“象”的记录与保存,较少从“神”的视野出发,缺乏文化基因的底层逻辑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注重单个非遗项目“象”的记录与保存,较少从“神”的视野出发,缺乏文化基因的底层逻辑解析。以非遗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为重点,解析非遗基因的主要特征,分析非遗基因数字化传承的现实困境,进而构建非遗基因的数字化保护传承路径: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资源保护体系,统筹推进非遗基因数字化;技术层面,注重技术集成攻关,扩大资源协同共享,形成非遗基因数字化技术体系;应用层面,拓展传播渠道,打造非遗品牌,充分挖掘非遗基因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 数字遗产
下载PDF
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考略
7
作者 彭建成 朱耀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6,共9页
清朝湘军名将刘岳昭之父刘象谦有《刘牧庵神道碑》流传至今,碑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文并书丹,落款时间为同治六年(1867年)。全碑共计975字,全篇楷书,以唐楷为基,兼容北碑风格并见篆隶笔意,秀逸灵动中见方峻险劲,尤其是其字法、章... 清朝湘军名将刘岳昭之父刘象谦有《刘牧庵神道碑》流传至今,碑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文并书丹,落款时间为同治六年(1867年)。全碑共计975字,全篇楷书,以唐楷为基,兼容北碑风格并见篆隶笔意,秀逸灵动中见方峻险劲,尤其是其字法、章法极为精妙,同时碑文涉及刘氏祖孙三代郡望、职官、德行、功勋,为研究和取法何绍基晚年小楷书创新性特征以及澄清清代湘军的最初发源地提供了新的史料,有补史和证史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神道碑 楷书 湘军发源地
下载PDF
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草木染”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被引量:23
8
作者 潘春宇 姜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55-57,共3页
用天然植物染料传统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可以实现纺织品面料的天然无污染化,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草木染"的应用特点与现状分析,总结了植物染料染色的纺织品的特点,虽然它的绿色健康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 用天然植物染料传统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可以实现纺织品面料的天然无污染化,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草木染"的应用特点与现状分析,总结了植物染料染色的纺织品的特点,虽然它的绿色健康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原料需求量大,媒染介质的污染性等问题使其不能投入大规模生产。根据其独特的染色效果可以发展设计独特印染纹理的工艺,且由于其无污染健康的特点可以作为其独特的卖点,从高消费人群的定制入手,从小规模市场开展,进而实现我国传统"草木染"的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织设计 草木染 传统印染工艺 天然植物染料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齐勇 李谦 苏道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224,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心灵依托的精神家园,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展现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当下文化视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价值体现。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互动研究——以鄂西土家族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詹一虹 周雨城 陈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73-179,共7页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然而,部分地区因操作不当、观念错误等因素,造成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以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然而,部分地区因操作不当、观念错误等因素,造成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以鄂西土家族为例,通过对非遗保护与开发两者互动关系的探究,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开发 鄂西土家族
下载PDF
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文化传承探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橙旻 吴智慧 关惠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224,共3页
本论文阐述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的定义和种类,按照家具发展史的线索梳理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的装饰部位和内容,突出立体装饰对于现代家具设计的重要性。总结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的装饰主题和艺术特征,并对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文化进... 本论文阐述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的定义和种类,按照家具发展史的线索梳理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的装饰部位和内容,突出立体装饰对于现代家具设计的重要性。总结了中国古典木作家具的装饰主题和艺术特征,并对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文化进行现代传承提出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古典木作家具 装饰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艺术乡建参与者的主体融合与共生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海彬 吴晓倩 张海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26-133,共8页
近些年来,由于艺术的“社会介入性”逐渐受到各界关注,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嵌入乡村振兴之中。“艺术乡建”的不同参与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及利益和环境的重构性,以不同的主体身份与其进行对话与互动。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 近些年来,由于艺术的“社会介入性”逐渐受到各界关注,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嵌入乡村振兴之中。“艺术乡建”的不同参与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及利益和环境的重构性,以不同的主体身份与其进行对话与互动。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成为艺术乡建纵向的上层主体,依循一种内在逻辑进行乡村治理和城乡边界融合的多维调度;艺术家、各类社会机构等其他横向外部参与主体,有其“介入”与“融入”的路径差异;本地村民在艺术乡建中拥有天然的内生动力,其主体性地位也在不断地被强化。明晰当前艺术乡建不同参与者的动因和逻辑,对其“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综合把握,提升其主体的能动性,以理性对话方式使其回归价值理性,可以形成艺术乡建多元主体理想的共生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主体 主体间性 价值理性 共生
下载PDF
民间传承中“传承人”的传承生境与保护对策研究——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段超 林毅红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营造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的当代传承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是目前文化传承的难点。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为个案的调查研究表明,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营造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的当代传承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是目前文化传承的难点。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为个案的调查研究表明,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现实困境及制度缺陷,从推选与认定——保护与培养——责任与退出几个方面不断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承 海南黎族传统工艺 传承人 传承生境 保护对策
下载PDF
用户观察框架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飞 杜辰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用户观察是用户研究的核心方法。在观察过程中,观察框架直接决定研究者获取到的观察内容,并影响观察的分析结果。AEIOU、4A模型、POEMS、POSTA、事理等框架是用户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框架,笔者通过研究并分别将其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比较分... 用户观察是用户研究的核心方法。在观察过程中,观察框架直接决定研究者获取到的观察内容,并影响观察的分析结果。AEIOU、4A模型、POEMS、POSTA、事理等框架是用户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框架,笔者通过研究并分别将其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比较分析了各观察框架的异同和优缺点。研究表明:用户观察的价值在于研究者的"洞见",运用合理的观察框架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过度主观甚至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研究 观察框架 适用性 比较
下载PDF
基于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香云纱染整工艺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晓丽 牛加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186-189,共4页
在坚守"非遗"核心价值不改变的同时,能否对其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生产材料、产品等进行创新改革,并能根据社会生活需求进行生产。这种基于创新的生产性保护不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还能丰富、滋养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香云... 在坚守"非遗"核心价值不改变的同时,能否对其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工具、生产材料、产品等进行创新改革,并能根据社会生活需求进行生产。这种基于创新的生产性保护不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还能丰富、滋养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香云纱是广东特有的以植物染料和淤泥染色的环保型织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其染整工艺保护状况并不乐观。"非遗"只有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为民众所接纳,才能在创造了社会财富的同时给传承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创新的香云纱生产保护模式应包含如下要素:产品功能创新、生产工艺改革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模式 创新 香云纱
下载PDF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第三极文化”的思考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会林 刘江凯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1期160-163,共4页
世界历史的演进显示,从大规模的"硬碰撞"到长时间的"软抵触",从文明的冲突到文化的融合,这应该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发展趋势。在这一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尊重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正如保护地理环境和生物多... 世界历史的演进显示,从大规模的"硬碰撞"到长时间的"软抵触",从文明的冲突到文化的融合,这应该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发展趋势。在这一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尊重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正如保护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一样,成为全世界人民和政府的共识。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中寻找人类理想的发展出路,中国文化作为"第三极文化"也许可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文化的融合 文化多样性 命运共同体 第三极文化
下载PDF
试论传统设计文化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麟 吴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孕育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我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只有通过对传统设计文化深入解读,才能为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提供无比丰富的养分和智慧。在发展现代设计艺术的同...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孕育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我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只有通过对传统设计文化深入解读,才能为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提供无比丰富的养分和智慧。在发展现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不但不能忽视对传统设计的承继,更要将其作为创作的文化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设计文化 现代设计艺术 文化源泉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 被引量:28
18
作者 袁浩鑫 肖宇窗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联姻。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学相融的几点启示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现代设计,是现代艺...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联姻。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学相融的几点启示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现代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美术 艺术设计教学 融合
下载PDF
传统设计形态中的良善表征与道德意义——基于传统伦理之视角 被引量:6
19
作者 熊承霞 杨涛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第3期13-19,共7页
以传统伦理思想为视角,探讨当代道德失序的社会现象,重新审读传统伦理严明崇礼思想与社会生活物态的联结,分析伦理思想指针外化的传统设计道德良善形态中的立德,诱发传统设计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教化应用,以及传统设计由礼生德并与社会... 以传统伦理思想为视角,探讨当代道德失序的社会现象,重新审读传统伦理严明崇礼思想与社会生活物态的联结,分析伦理思想指针外化的传统设计道德良善形态中的立德,诱发传统设计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教化应用,以及传统设计由礼生德并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良知交感,阐明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代设计艺术的道德平衡作用,最终通过当代设计形态外化良知和道德的责任意识,在整体社会中潜移默化成"大善大美"的图景,彰显设计对社会道德影响的力量,以构建诗意的伦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伦理 道德意志 良知交感 设计平衡 责任传播
下载PDF
保护与开发博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晓红 罗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原真性成为稀缺的文化资源,成为因工业社会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文化产品同质化、人性异化的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回归性审美对象。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脆弱性也使得它的保护与开发面临... 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原真性成为稀缺的文化资源,成为因工业社会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文化产品同质化、人性异化的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回归性审美对象。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脆弱性也使得它的保护与开发面临一系列问题与困境,创意化元素的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滚滚浪潮中的存续开辟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真性 保护开发 创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