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0篇文章
< 1 2 1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浸式体验在数字艺术展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白羽 韩嘉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266-268,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日渐提升。数字技术运用在了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公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数字化趋势,沉浸式的观展方式日渐风靡。沉浸式的观看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叙...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日渐提升。数字技术运用在了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公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数字化趋势,沉浸式的观展方式日渐风靡。沉浸式的观看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叙事方式,强调观者的感受和能动性,解构了传统艺术的观看与审美方式。这种形式丰富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为观者建构全新的审美体验。文章通过对沉浸式艺术展的解读,并结合经典案例分析其内在特征与目前现状,试图为未来沉浸式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 艺术展览 虚拟现实 空间
下载PDF
论分析美学回答赝品问题的四种路径
2
作者 罗伯中 李帛雨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分析美学赝品观的基本进路并非传统所理解的两种,而是四种。古德曼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比尔兹利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承认赝品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丹托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 分析美学赝品观的基本进路并非传统所理解的两种,而是四种。古德曼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比尔兹利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承认赝品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丹托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迪基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承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事实上,一部分艺术的复制品依据其不同的复制手段,或者成为赝品,或者成为真品,另一部分艺术的复制品永远都是赝品。将这一限制作为迪基赝品观的补充,便可以得到有关赝品问题基本圆满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赝品 艺术品身份 不可见性 亲笔性
下载PDF
艺术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路径探析
3
作者 王凤苓 何琛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艺术管理专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学界需要探讨的命题。本文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提...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艺术管理专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学界需要探讨的命题。本文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持续强化中国艺术管理史研究,增加学科专业厚度三个方面探析了艺术管理专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 路径
下载PDF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
4
作者 傅梦妮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102-109,I0004,共9页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 现当代艺术 新时代 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下载PDF
科技点亮2024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
5
作者 袁樵 《照明工程学报》 2024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2024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于9月19日至10月18日举办。上海国际光影节是上海市政府批准创办的市级重大活动,致力于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展现城市更新成果、时尚之都魅力,体现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理念,打造多元共生、跨界共赢、群... 2024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于9月19日至10月18日举办。上海国际光影节是上海市政府批准创办的市级重大活动,致力于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展现城市更新成果、时尚之都魅力,体现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理念,打造多元共生、跨界共赢、群众喜爱的城市光影文化艺术活动,让景观照明成为串联起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活动 城市品格 多元共生 景观照明 时尚之都 城市更新 绿色低碳 节能降耗
下载PDF
展览、旅行与中国艺术书写:以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
6
作者 张露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3-47,共15页
这篇论文以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及其上海预展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艺术迁移和旅行在二十世纪初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英国机构中的历... 这篇论文以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期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及其上海预展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艺术迁移和旅行在二十世纪初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英国机构中的历史文献与照片的审视,作者重新构建并解构了中国艺术在该展览中的移动,以及中国和英国双方人员之间的交流。这一展览为当时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面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展览中的中国艺术品被有意地去语境化和重新语境化,再加上地点和场合的战略性转移,这些展品成为确定中华民国政府合法性和树立积极国家形象的有力象征。艺术流动与文化外交为展品赋予了丰富的意义,有助于展览的整体成功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展览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艺术理念和技术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西之间的艺术理解和合作。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到英国的旅行中的交通、人工、科技、活动,以及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感知和解读,旨在探讨在早期全球化的语境下,通过旅行展示的中国现代化形象,中国希望加入世界的愿景,以及在这些旅行中,中国如何展现其国家形象,并加强国族认同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故宫博物院 文化外交 艺术迁移 跨文化交流 现代性
下载PDF
黄河科技学院非遗社团闪耀法国加纳国际艺术节
7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以非凡的文化魅力,受邀参加第50届法国加纳国际艺术节,成为连接中法及多国文化交流的璀璨桥梁。在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李萍的带领下,一支汇聚了非遗精髓的师生团队,携手来自法国、瑞士、美国、波兰... 202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以非凡的文化魅力,受邀参加第50届法国加纳国际艺术节,成为连接中法及多国文化交流的璀璨桥梁。在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李萍的带领下,一支汇聚了非遗精髓的师生团队,携手来自法国、瑞士、美国、波兰、墨西哥、匈牙利、哥伦比亚、智利、贝宁、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14个国家共20个表演团队,共同展示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艺术节 文化盛宴 文化交流 黄河科技学院 文化魅力 亚美尼亚 格鲁吉亚 加纳
下载PDF
“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举办
8
作者 杨婷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7期7-7,共1页
不久前,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把“陆海新通道”不仅建设成为经济廊道,而且建成人文艺术交流的桥梁,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助力四川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发展,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 不久前,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把“陆海新通道”不仅建设成为经济廊道,而且建成人文艺术交流的桥梁,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助力四川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发展,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作为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的一个重要学术项目,汇集了来自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41位艺术家创作的近百件艺术作品,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丰硕人文交流成果,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下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作品 人文艺术 双一流 人文交流 美术馆 一带一路 中国与东南亚
下载PDF
介入性策展的“地方”视角及其批评话语的展开——以“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为中心
9
作者 张仕骏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在全球当代艺术体系中,“地方性”体现了艺术家对其所处区域的历史传统、群体记忆、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注。首届“大同当代艺术季”以“介入”作为策展方法,以“地方”为材料和视角,在对大同东南邑古城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重塑“... 在全球当代艺术体系中,“地方性”体现了艺术家对其所处区域的历史传统、群体记忆、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注。首届“大同当代艺术季”以“介入”作为策展方法,以“地方”为材料和视角,在对大同东南邑古城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重塑“地方性”。本文以“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为中心,分析介入性艺术与介入性策展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探讨介入性策展的生成问题,进而阐释介入“黄盒子”展场中的作品,如何体现出“地方性”意义。策展的“介入”将策展人的思考置于整体的社会空间,将巨型的“黄盒子”展场转换为催生社会批评话语的“装置”,建构起作为一种新批评话语的“实物文本”,使之成为这种新式话语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价值再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策展 地方性 黄盒子 白盒子 新批评话语
下载PDF
野蛮的现代性:文化工业批判视角下卡塞尔文献展的历史流变
10
作者 施璇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2期36-39,共4页
二战结束至今,作为战后世界文化工业一部分的卡塞尔文献展已经成为颇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文献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延续一种普世现代性:从反思现代艺术到将艺术与政治结合,并通过构建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分野确证自身。其职能在... 二战结束至今,作为战后世界文化工业一部分的卡塞尔文献展已经成为颇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文献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延续一种普世现代性:从反思现代艺术到将艺术与政治结合,并通过构建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分野确证自身。其职能在于对战后现代艺术直至今日艺术话语权的控制,由此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主义交织的共生空间,维护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集体评判标准。但与此同时,文献展也提供了研究全球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和解决当代艺术问题的重要窗口,对艺术行动的开展亦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塞尔文献展 文化工业 现代性 当代艺术 多元文化主义
下载PDF
浅谈交互性设计在博物馆艺术展览中的应用——以“乔治·莫兰迪”展览为例
11
作者 任子颖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8期22-25,共4页
在当今的艺术展览中,观众希望和展览空间产生双向互动的体验感,这正是艺术展览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以观众与展览的交互关系为导向,结合“乔治·莫兰迪”展览,探讨交互性设计在博物馆艺术展览中的应用路径,并解析如何使用交互性设... 在当今的艺术展览中,观众希望和展览空间产生双向互动的体验感,这正是艺术展览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以观众与展览的交互关系为导向,结合“乔治·莫兰迪”展览,探讨交互性设计在博物馆艺术展览中的应用路径,并解析如何使用交互性设计改变观众参与和体验展览的方式,展望了交互性设计在艺术展览中的潜在发展方向。这一应用研究对于艺术展览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较强的启示,不仅使艺术展览形式得到创新,也使观众能够进一步提高审美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艺术展览 交互体验 应用
下载PDF
“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举办
12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5期7-7,共1页
不久前,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有温度的存在”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资料文献展以及多个社区项目平行展,共同聚焦设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广东美术馆 文献展 三年 人文关怀 文化和旅游 广东省 广州
下载PDF
元宇宙中的文化艺术和教育展览
13
作者 《工业设计》 2024年第2期9-9,共1页
VOICE是韩国教育公共广播公司EBS举办的一系列关于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展览。展览呈现了一个元宇宙中的数字平行世界,参观者可以通过他们的PC端、智能手机或VR设备进行互动。展览的虚拟空间可无限扩展,主体部分是由一个中央八角形大厅构成... VOICE是韩国教育公共广播公司EBS举办的一系列关于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展览。展览呈现了一个元宇宙中的数字平行世界,参观者可以通过他们的PC端、智能手机或VR设备进行互动。展览的虚拟空间可无限扩展,主体部分是由一个中央八角形大厅构成,从大厅可以进入各个数字展厅。在这些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来自艺术家的作品,仔细体会作品背后的艺术灵感与哲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广播 虚拟空间 艺术灵感 智能手机 平行世界 哲学观念
下载PDF
儿童公共教育的“智识链接”之维
14
作者 刘一新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5期62-65,共4页
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情境下,美术馆教育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创新探索,儿童公共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板块。儿童公共教育大多以娱乐为主,强调在玩中学,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加以限制。张子康提出的美术馆以“智识”为主的公共教... 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情境下,美术馆教育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创新探索,儿童公共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板块。儿童公共教育大多以娱乐为主,强调在玩中学,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加以限制。张子康提出的美术馆以“智识”为主的公共教育活动是心智与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中的体现,这可以作为设计儿童公共教育的突破口。国内儿童公共教育实践口碑良好的A4美术馆、西海美术馆做了很好的示范,以此为鉴,可以找到儿童与美术馆公共教育达到“智识链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教育 智识 儿童教育 美术馆
下载PDF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实践探析
15
作者 范从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0183-0185,共3页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出现了三个转变:从对物质层面的重视转向了对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视;从有限的空间发展到关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从对都市生活的依赖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参与。艺术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文...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出现了三个转变:从对物质层面的重视转向了对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视;从有限的空间发展到关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从对都市生活的依赖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参与。艺术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其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四种新的发展趋向:从政府主导型到开放式平台型;从传统的功能转变为多元的价值重构,空间界限持续扩大;引领全市的文化生态建设。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切入点,探讨美术馆设计理念,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公共性、开放性等主题的认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美术馆 理论与实践转向
下载PDF
挪用、抵抗、认同:金融化语境下当代艺术家对艺术投资价值的接受模式研究
16
作者 李林俐 龚婷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3期118-133,共16页
在总体经济从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演进的语境下,随着金融要素进入艺术领域,艺术经济呈现出金融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品金融化的接受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镜子论”式的挪用策略、“对立论”式的抵抗策略,以及“一... 在总体经济从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演进的语境下,随着金融要素进入艺术领域,艺术经济呈现出金融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品金融化的接受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镜子论”式的挪用策略、“对立论”式的抵抗策略,以及“一元论”式的认同策略。当代艺术家对艺术投资价值各具特色的接受模式显示,艺术金融化不仅关乎金融原则与方法对艺术领域的渗透和介入,也关乎艺术世界对金融原则与方法的回应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家 艺术品金融化 接受模式
下载PDF
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路探究——评《美术教育与现代艺术》
17
作者 廖恺頔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1期I0005-I0005,共1页
美术教育在现代与当代艺术教学领域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它不仅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而且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艺术的天分,进而培育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中,现... 美术教育在现代与当代艺术教学领域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它不仅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而且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艺术的天分,进而培育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中,现代艺术理念的引入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新的艺术教育策略,研究者应当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优化和创新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育出新出色出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审美鉴赏力 教育策略 教学领域 新媒体时代 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拟真、具身体验与技术想象:虚拟博物馆的媒介性审美
18
作者 赵新彤 林少雄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73-79,共7页
数字媒介缔造了人与展品、空间之间新的媒介关系。虚拟博物馆作为新的艺术展示形态,带来了感知方式、审美机制和审美效果的转变。一是借助数字技术对审美感官比例的重组;二是借助拟真技术创造全感官沉浸的虚拟漫游体验,消弭了审美距离;... 数字媒介缔造了人与展品、空间之间新的媒介关系。虚拟博物馆作为新的艺术展示形态,带来了感知方式、审美机制和审美效果的转变。一是借助数字技术对审美感官比例的重组;二是借助拟真技术创造全感官沉浸的虚拟漫游体验,消弭了审美距离;三是通过交互与参与建构虚拟主体性,创造“可游可居”和“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美学体验。虚拟博物馆将技术的本质内化为新的展示思维,打破传统博物馆以凝视静观为主的审美范式,转向多感官统合带来的感性审美经验和沉浸式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博物馆 多感官 具身 交互
下载PDF
从天马会到中日艺坛:以20世纪初石井柏亭、王济远等人交游为中心
19
作者 高映霞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在摸索梳理天马会核心人员相关信息中,笔者在中国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发现一批材料还未被挖掘使用,由对新材料的考察牵扯出一连串具体的文化事件,王济远等人艺术交游之轮廓逐渐清晰浮现,以这些人为切入口得以窥见从天马会到中日艺坛跨... 在摸索梳理天马会核心人员相关信息中,笔者在中国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发现一批材料还未被挖掘使用,由对新材料的考察牵扯出一连串具体的文化事件,王济远等人艺术交游之轮廓逐渐清晰浮现,以这些人为切入口得以窥见从天马会到中日艺坛跨地域交游所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该组织所办展览在上海艺坛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重新探寻天马会的核心人员王济远与石井柏亭、须磨弥吉郎等人的社交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社会面貌,进而在整体而延续的历史视野中重构上海艺坛的现代美术史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王济远 石井柏亭 天马会 中日艺坛
下载PDF
风从海上来:大航海时代克拉克瓷与伊斯兰装饰的洲际旅行
20
作者 罗易扉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克拉克瓷是中国首次外销至欧洲的青花瓷,其装饰具有与中国陶瓷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情。克拉克瓷的装饰源于何种风俗影响?克拉克瓷装饰又给欧洲带去哪些日常生活风尚的革新?此为研究克拉克瓷的起点问题,也是大航海时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区与... 克拉克瓷是中国首次外销至欧洲的青花瓷,其装饰具有与中国陶瓷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情。克拉克瓷的装饰源于何种风俗影响?克拉克瓷装饰又给欧洲带去哪些日常生活风尚的革新?此为研究克拉克瓷的起点问题,也是大航海时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区与欧洲地区的陶瓷流通史。本研究采用人类学、全球史、物质文化方法论,通过沉船瓷及墓葬考古资料、东印度公司贸易订单、中欧陶瓷交流史,考证克拉克瓷纹饰首先源于伊斯兰风俗文化影响,此后克拉克瓷纹饰又经历亚欧之间的洲际文化旅行,首次销往欧洲的克拉克瓷点燃了欧洲人向往中国青花瓷的热情,并直接引发了欧洲文艺风尚与日常生活方式的革新。克拉克瓷不仅反映了洲际之间人员的文化交往,而且反映了洲际之间器物流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航海时代 克拉克瓷 开光装饰 伊斯兰装饰 欧洲风尚 文化旅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