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插画设计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牛春舟 朱玉凯 胡佳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该文以插画设计课程为例,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固有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出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优势。该机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该机制有助于教师及... 该文以插画设计课程为例,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固有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出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优势。该机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该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因此,过程性评价机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专业 插画设计 过程性评价 多元评价 教学质量
下载PDF
文化基因视域下中国年画的海外收藏与影响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坤 张悦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中国年画在海外的收藏与展示表明国外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热衷早于中国本土。流传海外的年画内容、图示、传播路径与存在样态,既阐释了传统民艺的精髓,又深化了中国民间美术跨境传播的认同理论。分析以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艺自发地与各地区... 中国年画在海外的收藏与展示表明国外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热衷早于中国本土。流传海外的年画内容、图示、传播路径与存在样态,既阐释了传统民艺的精髓,又深化了中国民间美术跨境传播的认同理论。分析以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艺自发地与各地区文明之间进行的有机联系与互动,剖析海外对中国年画持续收藏与影响力研究,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对外传播力,使以年画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在充满活力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画 文化基因 海外 收藏 影响力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下的动态插画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浩章 杨寒 翟佩龙 《中国美术》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迅猛发展,动态插画在各类数字平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动态插画在数字时代的演化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厘清动态插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来扩展创意边界和提升视觉表达的...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迅猛发展,动态插画在各类数字平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动态插画在数字时代的演化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厘清动态插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来扩展创意边界和提升视觉表达的力度。通过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动态插画在广告、网页设计、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了其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画 动态插画 人工智能 数字时代
下载PDF
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中学美育策略研究——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悦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在美育备受重视的当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对促进河南地区中学美育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朱仙镇木版年画魅力独特,拥有操作性、趣味性、复数性和审美性的美育优势。该文作者反思其引入中学美育存在的问题,以实践考察... 在美育备受重视的当下,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对促进河南地区中学美育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朱仙镇木版年画魅力独特,拥有操作性、趣味性、复数性和审美性的美育优势。该文作者反思其引入中学美育存在的问题,以实践考察和课程案例探究为依据展开分析,寻求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中学美育的策略,以期实现民间美术与中学美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并为进一步推动河南地区美育建设出谋划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民间美术 美术资源 中学美育 朱仙镇木版年画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许鑫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9期89-92,共4页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在政策导向、平台支持和技术赋能的影响下成为教学热点。文章试图在新媒体语境下审视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发现问题、课中解决问题,再到课后总结回顾的线上、线下闭环研究,结合...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在政策导向、平台支持和技术赋能的影响下成为教学热点。文章试图在新媒体语境下审视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发现问题、课中解决问题,再到课后总结回顾的线上、线下闭环研究,结合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时事热点,力求把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模式 动画专业 思政育人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漫画评论的独特性及运用技巧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艳丽 詹蔷 《新闻前哨》 2024年第2期36-37,共2页
漫画是最直接的评论表现形式,漫画评论具有新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特性。漫画与文字的结合等方式,催生漫画评论融媒体产品。漫画评论可以弥补漫画视觉冲击有余而后劲不够等缺陷与不足,充分发挥其跨语言、直观夸张的优势,让深刻的思想... 漫画是最直接的评论表现形式,漫画评论具有新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特性。漫画与文字的结合等方式,催生漫画评论融媒体产品。漫画评论可以弥补漫画视觉冲击有余而后劲不够等缺陷与不足,充分发挥其跨语言、直观夸张的优势,让深刻的思想得以传递。一方面,漫画评论的传播平台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漫画评论融视觉性和评论性于一体,开创了传统漫画和新闻评论的优化升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画评论 融媒体 新闻评论
下载PDF
贡布里希对漫画生成机制的心理学原因探究
7
作者 张宏 周丽明 《北方论丛》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欧洲漫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艺术,贡布里希一反历史上对漫画艺术的偏见,运用图像学方法深入剖析漫画特别是肖像漫画的历史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心理学原因。他以“相貌恒常性”“图像等效性”等图像学方法揭橥人的知觉奥秘... 欧洲漫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艺术,贡布里希一反历史上对漫画艺术的偏见,运用图像学方法深入剖析漫画特别是肖像漫画的历史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心理学原因。他以“相貌恒常性”“图像等效性”等图像学方法揭橥人的知觉奥秘、图像心理和漫画心理演变原因。他的目的不是阐述“欧洲漫画史”,而是要揭开肖像漫画的生成机制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里希 漫画 生成机制 滑稽 高级玩笑
下载PDF
动画制作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旭 《天工》 2024年第17期40-42,共3页
动画制作是一门融合美术和科技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图像的连续播放来产生连续的动态效果。现代动画制作方式大多是借助计算机设备,导入二维传统手绘动画,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人物造型、绘制场景等,最终获得完整的高质量动画。数字... 动画制作是一门融合美术和科技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图像的连续播放来产生连续的动态效果。现代动画制作方式大多是借助计算机设备,导入二维传统手绘动画,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人物造型、绘制场景等,最终获得完整的高质量动画。数字技术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动画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相关企业的管理便利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动画制作水平和效率,为动画制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融合可以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各类企业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动画制作创造优质、高效、高水平的理论技术平台,用先进的技术制作出更加多元、丰富多彩的动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制作 技术创新 应用
下载PDF
地域符号与家国象征——抗战时期漫画图像中的正阳门箭楼形象考察
9
作者 黄宗贤 易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6,共7页
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 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系为切入,深入挖掘抗战时期正阳门箭楼拥有的民族意涵,洞悉塑造家国形象的视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阳门箭楼 抗战漫画 图像证史 地标符号 家国形象
下载PDF
重温书香与纸上观影:中国电影连环画媒介实践
10
作者 李小华 朱胜杰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8-43,共6页
电影连环画作为再现影片文本的纸质媒介,以其价格低廉、携带便捷等特性,在改革开放前,弥补了影视媒介的缺位,建构了流动的观影空间。作为一种“替代性媒介”,电影连环画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也担负了知识启蒙、思想教化、娱乐... 电影连环画作为再现影片文本的纸质媒介,以其价格低廉、携带便捷等特性,在改革开放前,弥补了影视媒介的缺位,建构了流动的观影空间。作为一种“替代性媒介”,电影连环画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也担负了知识启蒙、思想教化、娱乐审美的部分职能。电影连环画有其社会生命周期,在淡出媒介主流舞台后,21世纪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怀旧的对象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收藏品。再媒介化的电影连环画不是原有形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既定时代背景下嵌入新的社会文化意涵,建构了丰富的社会记忆。可见,媒介不仅是个体记忆的载体,也是集体记忆的平台、社会记忆的中介,更是历史记忆的过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连环画 纸上观影 物质性 再媒介化 媒介记忆
下载PDF
11世纪扎塘寺壁画之供养人题材研究
11
作者 张亚莎 罗延焱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5,共10页
佛教艺术中的供养人题材,从北传路线的角度看,早在汉晋时期已经出现。西北地区以敦煌石窟艺术为首的壁画群中可以见到供养人题材在唐宋时期大为盛行,形成一条与佛教教义教理传播并行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除了展示世俗社会权贵阶... 佛教艺术中的供养人题材,从北传路线的角度看,早在汉晋时期已经出现。西北地区以敦煌石窟艺术为首的壁画群中可以见到供养人题材在唐宋时期大为盛行,形成一条与佛教教义教理传播并行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除了展示世俗社会权贵阶层对佛教的尊崇膜拜,更具历史图像志价值,对当时的政治集团内权贵等级、社会分层乃至重大历史事件记录都多有涉及,大到统治集团人员的形象,小到服饰与等级制度,往往能以小见大,是极为珍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正因为如此,宗教艺术遗存中的供养人形象,更具有民俗风情记录的特征,是当时社会与习俗各个方面的图像记录。文章聚焦11世纪后期位于卫藏腹心区域的扎塘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形象,除了探讨扎塘寺早期壁画在卫藏11世纪佛教艺术史中的独特性,还就北宋年间卫藏艺术中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状况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人 扎塘寺 壁画 多民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与悲剧——论《阿Q正传》的连环画改编
12
作者 李洪华 高毅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鲁迅的《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先后被改编成10余种版本连环画。小说原著主要由阿Q的生活片段连缀而成,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前后的中心线索,这对于以故事性和通俗化见长的连环画而言,既增加了改编的难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开放性。不... 鲁迅的《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先后被改编成10余种版本连环画。小说原著主要由阿Q的生活片段连缀而成,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前后的中心线索,这对于以故事性和通俗化见长的连环画而言,既增加了改编的难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开放性。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改编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按照生活经验和艺术规律进行了再创造,用不同的艺术方式以图释文,为沉默的国民塑形,再现了旧中国底层民众不幸与不争的悲剧,描绘了旧时代沉滞的乡村图景,对于原著的大众传播和经典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连环画改编 以图释文 魂灵与悲剧
下载PDF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术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年史考述
13
作者 张亚莎 罗延焱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9,M0005,共15页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似的11世纪末叶夏鲁寺特有的综合艺术样式。夏鲁寺位于上、下两路弘法的交汇处,同时还与南亚建立关系,因而成为11世纪后弘期东、西、南三方的衔接点。这些充分展示了11世纪卫藏腹地年楚河流域曾有过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藏 夏鲁寺壁画 波罗—中亚艺术样式 波罗艺术风格
下载PDF
以“三进三融”为指向的动画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研究
14
作者 李磊 雍晴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7期76-78,共3页
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全面发展是动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顶层设计在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内容完整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落地落实则关乎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该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课程思政进入教学大... 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与全面发展是动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顶层设计在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内容完整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落地落实则关乎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该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课程思政进入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跨学科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两条线索入手,重点探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顶层设计和落地落实的关联性以及二者的重要性,以期为“精、准、细、实”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专业 课程思政 顶层设计 落实落地
下载PDF
所指、期待视域与现代性想象——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雅典学院》
15
作者 徐旸 梁骁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33-35,共3页
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不仅是东西方美术界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而且承载着大众心中关于理性主题的经典视觉记忆。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雅典学院》中的图像元素,寻找图像所指、大众期待视域与现代性... 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不仅是东西方美术界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而且承载着大众心中关于理性主题的经典视觉记忆。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雅典学院》中的图像元素,寻找图像所指、大众期待视域与现代性想象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典学院 现代性 接受美学 期待视域
下载PDF
跨媒介与跨文化的探索——韩国网络漫画的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16
作者 张燕 聂在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0,共8页
中国电影《独行月球》《我要和你在一起》《我爱你!》《照明商店》改编自韩国条漫,创作时都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跨文化改编。首先,电影需要将条漫的叙事结构整合为商业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并将漫画的视觉特征转化为电影语言。其次,... 中国电影《独行月球》《我要和你在一起》《我爱你!》《照明商店》改编自韩国条漫,创作时都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跨文化改编。首先,电影需要将条漫的叙事结构整合为商业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并将漫画的视觉特征转化为电影语言。其次,电影修改了条漫中的空间、物象、事件和人物,与中国社会现实相接轨,缩小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差异。整体上,韩国条漫在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改编,推动了文化的圈层跨越,但相关问题也引发了传播偏差。因此,韩国条漫落地中国和在地化影像创作,需要调节媒介话语,并真正弥合故事层面的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网络漫画 中国电影改编 跨媒介 跨文化 传播偏差
下载PDF
雷暴雨急 杨柳风轻——论“十七年”连环画《夺印》的艺术特色
17
作者 蔡小容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创作于“十七年”间的文艺作品《夺印》影响深远,不只是因为政治因素,更是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赢得读者的欢迎。本文选取林锴绘画的连环画《夺印》,从主题确立、人物塑造、风格意趣、笔法运用等方面分析它独到而隽永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连环画《夺印》 林锴 “十七年”连环画 电影《夺印》
下载PDF
语图转换中的“山乡巨变”——论贺友直对《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
18
作者 李洪华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29-40,共12页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一批新型乡村干群形象。贺友直善于在连环图像叙事中“做戏”和“制造情节”,将充满政治指涉的社会化内容纳入乡村家庭伦理生活叙事,生动再现了合作化运动给山乡人物带来的巨大影响。画家在以传统线描笔法构设山乡风情的同时,赋予山水风物以鲜明的时代蕴含,在原本紧张峻切的时代氛围中营构出轻松活泼的诗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贺友直 连环画改编 语图转换
下载PDF
重新理解漫画
19
作者 刘书亮 庄凯婷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斯科特·麦克劳德的“漫画研究三部曲”,即《理解漫画》《重构漫画》《制造漫画》是英语漫画研究界的重要著作,带有较强的学术色彩,但使用了特殊的分格漫画形式写成。三本书以漫画的定义为起点,涵盖了漫画的发展历史、行业现状、制... 斯科特·麦克劳德的“漫画研究三部曲”,即《理解漫画》《重构漫画》《制造漫画》是英语漫画研究界的重要著作,带有较强的学术色彩,但使用了特殊的分格漫画形式写成。三本书以漫画的定义为起点,涵盖了漫画的发展历史、行业现状、制作技术等各方面。本文从《理解漫画》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麦克劳德关于漫画艺术的主要观点以及行业与学界对其展开的诸多讨论,并着重提及了麦克劳德有关数字时代漫画媒介发展的相关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画 理解漫画 麦克劳德
下载PDF
国产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研究
20
作者 于苗 苏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凝视与臆想境况”“忽视与失语困境”以及“花木兰式境遇”三方面,分析《万里归途》《夺冠》《我和我的父辈》等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探寻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在实践路径上的提升与建构策略上的优化。让女性角色在未来的新主流电影中更多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承担者,以独立平等的姿态为中国新主流电影开辟出一条更为健康的多元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