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6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冥界十王信仰与敦煌引路菩萨像的产生
1
作者 李清泉 杨文萱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汉地丧仪与佛教胜幡中出行、引魂、破地狱及生净土等多重寓意,二者共同建构了引路菩萨护佑亡者顺利渡过冥途的图像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路菩萨 中阴 地狱十王 观音
下载PDF
英藏敦煌绢画原始目录中所载《地藏十王图》人物身份问题考析
2
作者 杨青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敦煌藏经洞优秀的绘画品主要藏于海外,研究英藏敦煌藏经洞绘画品原始注记目录,有助于正确认识中英两国学者利用英藏敦煌遗书进行整理刊布、学术交流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照斯坦因与助手罗里梅尔编著的五卷本《塞林底亚》(Serindia)中最... 敦煌藏经洞优秀的绘画品主要藏于海外,研究英藏敦煌藏经洞绘画品原始注记目录,有助于正确认识中英两国学者利用英藏敦煌遗书进行整理刊布、学术交流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照斯坦因与助手罗里梅尔编著的五卷本《塞林底亚》(Serindia)中最原始的敦煌藏经洞绘画品目录,全方位考析该目录中所载敦煌绢画《地藏十王图》之人物身份解读的错误之处,完成了对该幅绢画“地藏菩萨”以及身边“善恶童子”“四判官”等人物身份问题的纠错。通过深入探析中英文化的内在差异,从而推进国际敦煌学的史学与创新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绢画 原始目录 地藏十王图 人物身份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视域下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传承
3
作者 孙玉明 张子怡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95-100,共6页
鄂伦春族在世代与森林相伴成长的历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桦树皮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画不仅是传统桦树皮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其朴素生态美学观的时代延续。传统桦树皮器物上装饰的出现与发展,可以看作是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的历史源流... 鄂伦春族在世代与森林相伴成长的历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桦树皮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画不仅是传统桦树皮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其朴素生态美学观的时代延续。传统桦树皮器物上装饰的出现与发展,可以看作是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的历史源流。在下山定居与“禁猎转产”之后,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画在内容题材与创作技法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研究表明,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的创新与发展,应坚守民族文化核心,并赓续传统生态审美观,才能根基稳固并持续向前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鄂伦春族 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画
下载PDF
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的掐丝工艺画创新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惠 杨恩举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4期15-17,共3页
通过对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与掐丝工艺画进行创新融合应用进行探讨与实践,旨在挖掘民族与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掐丝工艺画的创意设计,促进广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 非遗染织绣元素 掐丝工艺画 创新应用
下载PDF
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静 郭海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将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田野考察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从而分析水城农... 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将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田野考察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从而分析水城农民画在传承发展中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及相互间所产生的影响。文章旨在突破以往对水城农民画研究中只关注人类因素而忽略了非人类因素的局限,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展开分析,丰富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并给予水城农民画发展传承相应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水城农民画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农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叙事表达研究——以“2023年中国农民画邀请展暨理论发展艺术研讨会”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梦雪 霍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8-I0009,共2页
农业题材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农业题材美术创作是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形式。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媒介来表达。通过绘画或摄影捕捉农田的美丽景色。可以选择描绘丰收的稻田、金黄的麦田、... 农业题材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农业题材美术创作是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形式。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媒介来表达。通过绘画或摄影捕捉农田的美丽景色。可以选择描绘丰收的稻田、金黄的麦田、翠绿的蔬菜地等,以展现农业生产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农田劳动者的形象,展现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和劳动的姿态。可以通过绘画或雕塑来刻画农民、农工等劳动者,表达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敬意。农村生活的场景,如村庄的房屋、农具、农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讨会 美术创作 艺术媒介 艺术创作 摄影
下载PDF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7
作者 褚潇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9-67,共29页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 基督教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未形成固定模式。民国时期,北平辅仁大学的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基督教绘画的题材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宗教画作。这些作品在构图、视觉惯例符号的运用上显示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同时在题材、绘画媒介、技法和位置经营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文人水墨画的特色。这就导致辅仁圣教画作在形式与内容、视觉现代性与神学内涵规定性之间构成了双重吊诡,即在形式上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传统的,而对西方天主教来说是现代的;同时,其图像内容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来说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对西方天主教来说又是传统的。由此,辅仁圣教画作在国内外的反响和传播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它们在西方受到赞誉,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却遭遇了两难境地。这次中国基督教绘画本土化的实践不仅呈现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情境下对视觉现代性的追求与本土化尝试之间的张力,也反映了民国社会对现代性、民族身份和宗教艺术的复杂态度;而辅仁大学传教士画家方希圣的作品《苦难的中国》则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触及了人类普遍的苦难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的民族界限,在“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中探寻基督教艺术本土化表达的可能性。辅仁大学的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尝试,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基督教绘画 视觉现代性 神学内涵 本土化
下载PDF
论元明水陆画中明王图像的生成规律
8
作者 朱天成 周星 《美术大观》 2024年第8期80-84,共5页
元明水陆画中明王形象与经典记载差距很大,而当下探讨水陆明王形象最为详细的金瑞的《十大明王水陆画研究—以山西河北寺观壁画为中心》,仍然高估了水陆明王与唐密明王之间的继承关系。本文则通过考量明王以外的佛教图像传统发现,水陆... 元明水陆画中明王形象与经典记载差距很大,而当下探讨水陆明王形象最为详细的金瑞的《十大明王水陆画研究—以山西河北寺观壁画为中心》,仍然高估了水陆明王与唐密明王之间的继承关系。本文则通过考量明王以外的佛教图像传统发现,水陆明王图像实际上是在北水陆仪文中所描述的明王三头六臂、乘龙跨虎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杂糅唐代以来广泛流行的力士、天王以及千手观音等图像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画 明王 密教
下载PDF
民俗画视觉图像的功能化应用
9
作者 任明明 王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77-180,共4页
民俗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术,其艺术特点反映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基础。民俗画的视觉图像、绘画形式、创作题材是民俗画的功能性应用的基本形式。对民俗画的美学角度进行研究,能从更广泛的角度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民俗画艺术的发展... 民俗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术,其艺术特点反映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基础。民俗画的视觉图像、绘画形式、创作题材是民俗画的功能性应用的基本形式。对民俗画的美学角度进行研究,能从更广泛的角度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民俗画艺术的发展,更好地普及民俗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画 艺术视觉 文化功能性
下载PDF
生命美学视阈下陕西户县农民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78-81,共4页
户县农民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时代审美价值,立足于中华生命美学的视角,打破了以往以西方美学为圭臬的审美思维方式,对户县农民画中的时代审美嬗变、价值取向及艺术精神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对户县农民画的时代审美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户县农民画 时代审美 生命美学
下载PDF
民间美术儿童图像传承与叙事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兵 樊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目前,针对民间美术儿童图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儿童绘画、绘本和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而针对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研究却很少。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以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通过分析民... 目前,针对民间美术儿童图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儿童绘画、绘本和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而针对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研究却很少。民间美术中的儿童图像以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通过分析民间美术儿童图像的发展传承和叙事特质,探究民间美术儿童图像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育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儿童图像 叙事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唐卡边缘检测技术研究
12
作者 于翔宇 樊瑶 《西藏科技》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唐卡是藏传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复杂、细致的图案和多样、缤纷的符号。唐卡大多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画在绢帛等画布上,然后再经绸缎装裱进行保存。但是这种保存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容易受到侵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 唐卡是藏传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复杂、细致的图案和多样、缤纷的符号。唐卡大多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画在绢帛等画布上,然后再经绸缎装裱进行保存。但是这种保存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容易受到侵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避免唐卡这种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坏,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CNN)的边缘检测模型DMSCNN,它能够准确地捕捉唐卡图像中复杂的特征信息,输出完好的边缘图像。另外,文中将DMSCNN模型同Canny算子和其他多尺度等深度学习模型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唐卡图片上比起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该研究既为唐卡图片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保障,又为深度学习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范例。将来的研究将着眼于模型的改进以及尝试将该模型拓展到其他文物的保护工作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图像 图像处理 边缘检测 CNN
下载PDF
试论大阪藏《护法天王图》为早期全真教壁画稿
13
作者 孙博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托名王维绘《护法天王图》为《宋画全集》所收录,过去学界未予重视。图画中有以钟、吕为首的仙人形象,并有诸多男女道士,且寓含三教合一的教旨,当与全真教特别是龙门一派有关。画面中大量贫者的出现与早期全真教收容底...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托名王维绘《护法天王图》为《宋画全集》所收录,过去学界未予重视。图画中有以钟、吕为首的仙人形象,并有诸多男女道士,且寓含三教合一的教旨,当与全真教特别是龙门一派有关。画面中大量贫者的出现与早期全真教收容底层人士的背景相契合。由服饰、鉴藏史两方面考察所见绘画早期因素推测,此作绘制年代当在金末元初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教美术 早期全真教 三教合流 祖师像
下载PDF
以龙门农民画为特色的“中国梦”主题包装设计与策划
14
作者 周琳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5期157-161,共5页
广东龙门农民画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最初源于政府的文化政策宣传的需求,如今已成为“中国梦”时代主题的诠释者。农民画之所以能够被征用为中国梦政治宣传海报,是因为他们都是受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化价值观所影响,二者的内涵不谋而合。... 广东龙门农民画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最初源于政府的文化政策宣传的需求,如今已成为“中国梦”时代主题的诠释者。农民画之所以能够被征用为中国梦政治宣传海报,是因为他们都是受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化价值观所影响,二者的内涵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中国梦和龙门农民画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用龙门农民画的艺术风格来诠释“中国梦”主题的包装设计,讲述年轻人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故事,并围绕这两大超级文化符号展开营销策划。“中国梦”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龙门农民画是一种现代民间艺术,二者碰撞所塑造的“梦之水”包装设计及策划,促使更多Z世代年轻人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保护与传承龙门农民画,鼓励年轻人通过实现个人梦想推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农民画 包装设计 营销策划
下载PDF
作为象征的色彩:宗教艺术中的色彩隐喻
15
作者 娄申义 《色彩》 2024年第8期71-73,77,共4页
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色彩。在人类文化进程中,色彩具有超越客观存在的文化属性,逐渐建立为一套特殊的语言系统。色彩语言是一种公用语言,有些语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表现为某种特定的风俗及意识... 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色彩。在人类文化进程中,色彩具有超越客观存在的文化属性,逐渐建立为一套特殊的语言系统。色彩语言是一种公用语言,有些语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表现为某种特定的风俗及意识形态。在艺术中,色彩除了赋予对象以形态和情感,还常常有着象征功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经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写道:“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1]在艺术的象征性中,色彩是艺术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绘画中,色彩往往还成为教义的另一种语言模式。现就从宗教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浅议色彩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象征 艺术
下载PDF
青花瓷板画与儿童创想画的跨界融合
16
作者 裴坛峰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68-69,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更多地涌现出各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其中,青花瓷板画与儿童创想画的结合,作为一种跨媒介艺术的新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结合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为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更多地涌现出各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其中,青花瓷板画与儿童创想画的结合,作为一种跨媒介艺术的新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结合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儿童艺术创造力。本论文将深入探讨青花瓷板画与儿童创想画的结合,从历史渊源、创作手段、艺术效果以及社会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板画 儿童创想画 跨媒介 创作手段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户县农民画的转型与发展
17
作者 杜一琨 李怡轩 +3 位作者 杨佳乐 王嘉笑 聂绎坤 徐维兰(指导)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4期184-186,共3页
户县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章中璀璨的一页,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为讲好时代故事,绘出时代篇章,其转型和发展极为重要。农民画的产业链不成熟,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因此,应优化相关方针,培养吸引相关人才,协调推进相关单位和文创... 户县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章中璀璨的一页,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为讲好时代故事,绘出时代篇章,其转型和发展极为重要。农民画的产业链不成熟,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因此,应优化相关方针,培养吸引相关人才,协调推进相关单位和文创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依托户县农民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政“企”合作新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区。通过对地域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将具有深刻内涵的设计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文创产品中,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文创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赋予户县农民画时代的色彩,注入新鲜血液,共同谱写户县农民画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画 非遗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安徽青阳农民画的艺术价值解析
18
作者 韩延存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3期48-50,共3页
青阳农民画整合了雕刻、民间剪纸、墙饰画等艺术的特点,在风格上体现了皖南地区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样式和艺术表现力。该文解析青阳农民画的艺术价值,期望从专业的视角厘清部分新的问题,归纳其独特的视觉形式语言,为初学者奠定坚实... 青阳农民画整合了雕刻、民间剪纸、墙饰画等艺术的特点,在风格上体现了皖南地区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样式和艺术表现力。该文解析青阳农民画的艺术价值,期望从专业的视角厘清部分新的问题,归纳其独特的视觉形式语言,为初学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培养下一代创作者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青阳农民画 艺术价值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淮安博里农民画发展路径研究
19
作者 吴昕霓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87-91,共5页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乡村开始运用艺术介入乡村,激发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江苏博里农民画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带动当地产业振兴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乡村开始运用艺术介入乡村,激发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江苏博里农民画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带动当地产业振兴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博里农民画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仍然存在产品化程度不高、地域品牌不强、宣传力量不足、生存空间狭窄、优秀人才缺失等问题。在此状况下,博里农民画应借鉴其他地区农民画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建议通过促进文化认同、加强宣传力量、延伸产业链条、数字化转换等方法,促进博里农民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博里农民画 非遗传承
下载PDF
康巴地区噶玛嘎孜画派的发展与传承
20
作者 张东国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6期194-196,共3页
藏族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生发于青藏高原的优秀本土文化沃土之中,成长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懈探索和实践创新,成为藏族传统美术的璀璨明珠之一。以精湛绝妙的技艺、高度精炼的审美形式、宽泛的表现主题内容,在发展和演变... 藏族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生发于青藏高原的优秀本土文化沃土之中,成长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懈探索和实践创新,成为藏族传统美术的璀璨明珠之一。以精湛绝妙的技艺、高度精炼的审美形式、宽泛的表现主题内容,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强烈的风格特征。受世界多元文化影响,作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努力保持着传统的传承方式,并成为民族绘画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艺术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美术 噶玛嘎孜画派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