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艺术符号在皮雕工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丽 郭大海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皮革制品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特色的皮革制品,丰富了皮革工艺的发展,使传统艺术符号与皮雕工艺的融合提升到更高的艺术高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皮雕工艺的创作意义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也具有重要... 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皮革制品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特色的皮革制品,丰富了皮革工艺的发展,使传统艺术符号与皮雕工艺的融合提升到更高的艺术高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皮雕工艺的创作意义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传统艺术符号与皮雕工艺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符号 皮雕 应用
下载PDF
纸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娟 杨寒露 《中华纸业》 CAS 2024年第3期82-84,共3页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消费体验。服装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更多独特新颖的服装产品,满足受众的审美与精神文化体验需求,就必须深入挖掘利用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将纸雕艺术创新融...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消费体验。服装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更多独特新颖的服装产品,满足受众的审美与精神文化体验需求,就必须深入挖掘利用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将纸雕艺术创新融入应用至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赋予服装更多的生动趣味性与个性化特色,从而吸引到服装市场受众的目光,帮助企业提高服装产品整体销售量。本文将进一步对纸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雕艺术 服装设计 实践应用
下载PDF
木雕中的文化传承元素运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元吉 耿婉 +1 位作者 陈苏珊 陈慧怡 《绿色包装》 2024年第6期142-145,共4页
木雕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文化传承是木雕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推行文化传承成为新一代木雕匠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入手,全面对木雕中的文化传承元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其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更好地展... 木雕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文化传承是木雕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推行文化传承成为新一代木雕匠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入手,全面对木雕中的文化传承元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其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更好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雕 文化传承 文化元素 包装设计
下载PDF
高性能化学材料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4
作者 蔡富军 刘贞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20,共2页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实践中,高性能化学材料的运用及其创新性日益受到重视。这类材料常见的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氨酯(PU);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纳米材料,... 在现代雕塑艺术的实践中,高性能化学材料的运用及其创新性日益受到重视。这类材料常见的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氨酯(PU);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纳米材料,如纳米粒子、纳米纤维;生物基材料,如生物塑料、自然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凭借它们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譬如出众的耐高温性能、坚固的结构、抗腐蚀能力及其轻盈的质感,为雕塑家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创作空间。这些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材质的本质上迈向新的领域,还在艺术的表达形式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进而使雕塑作品在视觉上的冲击力、触觉上的感受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塑料 通用高分子 化学材料 抗腐蚀能力 纤维增强 生物基材料 纳米纤维
下载PDF
上海地铁雕塑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5
作者 罗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13-I0014,共2页
上海地铁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之一,不仅实现了人们高效便捷出行的愿望,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入到城市生活中。其中,地铁站的雕塑艺术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静默却充满力量的艺术作品,以特有方式,成为公众与城市文化的桥梁... 上海地铁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之一,不仅实现了人们高效便捷出行的愿望,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入到城市生活中。其中,地铁站的雕塑艺术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静默却充满力量的艺术作品,以特有方式,成为公众与城市文化的桥梁。无论是象征上海历史变迁的雕塑,还是融入现代科技的创新设计,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并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上海地铁雕塑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探讨,加深对城市雕塑艺术的理解,并为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铁 城市规划 创新设计 雕塑艺术 美学价值 特有方式 艺术设计 地铁站
下载PDF
当代城市雕塑融入美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6
作者 徐泳霞 袁平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面对互联网、大众文化勃兴的新历史语境,美育教学实践应灵活应变,及时施策。有效利用当代城市雕塑公共性、社会性、时代性的特点,将其融入美育,通过从理论积淀、情境浸润到反思批判、拓展延伸、能力迁移的递进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关注身... 面对互联网、大众文化勃兴的新历史语境,美育教学实践应灵活应变,及时施策。有效利用当代城市雕塑公共性、社会性、时代性的特点,将其融入美育,通过从理论积淀、情境浸润到反思批判、拓展延伸、能力迁移的递进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感受时代精神,这样能有效弥补美育资源当代性、地方性的不足,唤醒学生美感体验力,推动学生达成知识理解、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美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美育 教学实践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陇东地区北周隋代菩萨造像特征研究
7
作者 吴荭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周边长安、南朝造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北周隋代 菩萨 特征 源流
下载PDF
写实基础上的表现主义观——从指导与创作之间的错位看鲁迅的木刻艺术观
8
作者 蒋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作为中国早期木刻的精神导师,鲁迅对于木刻青年的指导强调写实与素描,但木刻家们的创作却倾向于表现风格。这与作为译介者的鲁迅不无关系:他编选出版的版画集以表现主义风格为主,对木刻家形成了潜在的影响。鲁迅强调写实是出于科学、民... 作为中国早期木刻的精神导师,鲁迅对于木刻青年的指导强调写实与素描,但木刻家们的创作却倾向于表现风格。这与作为译介者的鲁迅不无关系:他编选出版的版画集以表现主义风格为主,对木刻家形成了潜在的影响。鲁迅强调写实是出于科学、民主、启蒙等功利目的,而他本心却对富于主观意志与激情的表现主义美术称心喜欢。但他对表现主义的赞赏是有限度的,这便是具有一定的写实基础,而对于完全脱离了客观物象、任意解构的艺术,他则坚决反对。因此,鲁迅关于木刻的艺术观可说是基于写实的表现主义,内在的是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受他指导的中国早期木刻,一方面吸取了珂勒惠支、苏联版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汲取了其中的表现性技法、语言及西欧现代派艺术的营养,在思想内涵的深化和艺术本体意识的增强中进行着相对独立的艺术表达,创作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独特的绘画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写实 表现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木刻艺术观
下载PDF
北魏洛阳永宁寺泥塑初探
9
作者 莫阳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北魏洛阳永宁寺位于北魏都城核心区,是由皇室出资营建的佛教寺院。根据记载,寺内有九级木塔,高百余米,是中古中国最高的建筑。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揭露出寺院遗址及塔基全貌,并获得大量泥塑... 北魏洛阳永宁寺位于北魏都城核心区,是由皇室出资营建的佛教寺院。根据记载,寺内有九级木塔,高百余米,是中古中国最高的建筑。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揭露出寺院遗址及塔基全貌,并获得大量泥塑像残块,为认识北魏时期的佛教建筑和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从文献入手,还原永宁寺所处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并进一步以风格和技术为手段,探索永宁寺出土泥塑的来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永宁寺 泥塑像 技术艺术史
下载PDF
秦陵铜立车舆内铜伞的构成方式及形态特征
10
作者 宗椿理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0-118,共9页
秦陵铜立车舆内铜伞由伞盖、盖杠及盖座三部分组构而成,其伞形车盖、铜箍扣接的“盖杠”“盖座”与“樘柱”的构成方式与锁闭的结构设计仿照实用舆马中铜伞的铸造细节,从礼用之器的实用性摹写、结构设计的创新性改变、材料工艺的多元性... 秦陵铜立车舆内铜伞由伞盖、盖杠及盖座三部分组构而成,其伞形车盖、铜箍扣接的“盖杠”“盖座”与“樘柱”的构成方式与锁闭的结构设计仿照实用舆马中铜伞的铸造细节,从礼用之器的实用性摹写、结构设计的创新性改变、材料工艺的多元性融合、装饰设计的审美性表达等角度体现出秦代造物工匠在“造物”与“造美”中的设计智慧诠释。考据先秦以来车舆马具的造物遗存,秦陵铜立车舆内铜伞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史以物凭”的视角,使其在对文本史料解读的同时,能够结合实物佐证考究先秦车制体系的演进历程;其为研究相关的青铜铸造工艺及装饰设计的审美表达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陵铜立车 铜伞 构成方式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负空间意识与雕塑教学实践
11
作者 董斗斗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作为课程走进高校课堂,由此产生与空间相关的课程,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完全以空间为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空间意识的建立是雕塑创作的灵魂,其中负空间具有雕塑空间的所有特征,是认识、研究雕塑...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作为课程走进高校课堂,由此产生与空间相关的课程,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完全以空间为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空间意识的建立是雕塑创作的灵魂,其中负空间具有雕塑空间的所有特征,是认识、研究雕塑空间的不同视角,是雕塑空间的一部分。在雕塑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负空间意识,结合实践教学展开探索、分析,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对于雕塑教学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教学 雕塑空间 负空间
下载PDF
观物得神:浅谈中国传统工艺审美特质及其在福州寿山石雕艺术中的体现
12
作者 宫旭红 《福建艺术》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中国传统工艺透过器物的形态表现出特定的格调趣味和审美理想。历代工艺家们“寓意于物”“融技于道”,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哲学观、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体系包罗万象,《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 中国传统工艺透过器物的形态表现出特定的格调趣味和审美理想。历代工艺家们“寓意于物”“融技于道”,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哲学观、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体系包罗万象,《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长物志》《饰录》《闲情偶寄》等造物设计典籍,还有许多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古人造物观的著作《周易》《道德经》《庄子》《墨经》等,从中可以看到古人通过对器物材质、制作工艺和装饰纹样的认知,逐渐形成“立象尽意”“器以载道”“文质彬彬”“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等造物审美思想和观念范畴,涵养出怡情养性的维度,赋予器物精神气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工艺 《天工开物》 《闲情偶寄》 《营造法式》 《考工记》 《墨经》 寿山石雕 《长物志》
下载PDF
董子雕塑作品《繁露明天意》
13
作者 侯志昆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设计说明: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 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 《清明》 《竹林》 之属,复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董仲... 设计说明: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 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 《清明》 《竹林》 之属,复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董仲舒著述丰富,由后人汇编成《春秋繁露》一书,集中体现了其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儒学思想。本设计尝试将董仲舒“修学著书”的.过程转化为原创性文创设计作品,摒弃受现代流行文化影响出现的大量卡通类娱乐化文创设计思路,从人物造型、动态表情、情景营造方面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 儒学思想 动态表情 天人关系 雕塑作品 董仲舒 设计说明 《清明》
下载PDF
乡村稻草雕塑设计创新与实践——以张家界稻草门为例
14
作者 杨勇波 朱冠同 刘宏 《上海包装》 2024年第5期157-161,共5页
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出将农村废弃稻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通过创意设计手段将稻草变成艺术雕塑,以提升其在乡村文化旅游中的商业价值。通过案例分析法、形状文法和文献分析法,挖掘废弃稻草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联,原... 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出将农村废弃稻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通过创意设计手段将稻草变成艺术雕塑,以提升其在乡村文化旅游中的商业价值。通过案例分析法、形状文法和文献分析法,挖掘废弃稻草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联,原创设计的造型通过稻草雕塑形式进行表现,以吸引更多游客,带动经济发展。概述了稻草雕塑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梳理了稻草雕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了稻草雕塑设计流程和创新应用。研究表明,乡村废弃稻草可塑造成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能有效提高农村乡土材料的利用率、美化乡村环境并提升乡村旅游热度,为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雕塑 文旅融合 乡村经济 稻草门
下载PDF
重构记忆: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建筑装饰传播研究
15
作者 李丽珍 廖保华 《纺织报告》 2024年第9期46-48,共3页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装饰逐渐被边缘化,面临失传与遗忘的风险。文章通过数字叙事的传播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介制造和激活集体记忆,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通过内容分析与案例研究,研究数字技术如何重新诠...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装饰逐渐被边缘化,面临失传与遗忘的风险。文章通过数字叙事的传播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介制造和激活集体记忆,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通过内容分析与案例研究,研究数字技术如何重新诠释和传播传统建筑装饰,使其融入当代文化,增强公众的认知与情感连接。结果表明,数字化呈现不仅在保持文化符号的原真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观众的互动体验构建了多层次的文化意义,为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建筑装饰 数字化传播 数字记忆 文化传承
下载PDF
“雕刻”建筑——浅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建筑设计之联系
16
作者 李倩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281-283,共3页
对米开朗基罗来说,雕塑是最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影响着他在绘画、建筑等其他领域的创作。文章从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别介绍雕塑对其建筑设计的介入,阐述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另类”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 雕塑 建筑设计
下载PDF
高校雕塑基础课堂兴趣把控改革
17
作者 陈丽华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7期170-172,共3页
该文作者探讨如何使雕塑基础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进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通过运用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剖析在雕塑基础课堂中把控学生兴趣的改革策略,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改进,以期为高校雕塑基础课堂提供... 该文作者探讨如何使雕塑基础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进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通过运用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剖析在雕塑基础课堂中把控学生兴趣的改革策略,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改进,以期为高校雕塑基础课堂提供参考,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基础 兴趣把控 体积理解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三国戏曲对徽州戏曲木雕的影响
18
作者 钟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徽戏诞生于明末清初,随着徽州商人的经济活动在扬州、苏州和京城广泛传播,三国戏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国戏曲的广泛流传使江南地区产生了以三国戏曲为主题的戏曲木雕。从程式化表演、故事情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徽州的三国戏曲木雕... 徽戏诞生于明末清初,随着徽州商人的经济活动在扬州、苏州和京城广泛传播,三国戏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国戏曲的广泛流传使江南地区产生了以三国戏曲为主题的戏曲木雕。从程式化表演、故事情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徽州的三国戏曲木雕进行研究,探讨三国戏曲文化对徽州木雕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这种物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戏 三国戏曲 戏曲木雕
下载PDF
基于图像学的宋代陶模范图像研究
19
作者 魏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宋代陶模范图像是宗教与文化传播的载体,这种图像空间性媒介,在重建的语境中,具有直观性、真实度与再现度。通过图像叙事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和民俗观念,通俗且有文化内涵与象征性。通过宋代陶模范图像学研究,可诠释其深层的... 宋代陶模范图像是宗教与文化传播的载体,这种图像空间性媒介,在重建的语境中,具有直观性、真实度与再现度。通过图像叙事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和民俗观念,通俗且有文化内涵与象征性。通过宋代陶模范图像学研究,可诠释其深层的社会意义,推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陶模范 图像学 民俗文化研究
下载PDF
常州留青竹刻的工艺现状与问题探析
20
作者 李晓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常州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之一,面临传承困难、受众面小等问题。应从传承主体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产品创新等措施,提高传统技艺的现代生活适应性,扩大受众面,促进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体... 常州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之一,面临传承困难、受众面小等问题。应从传承主体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产品创新等措施,提高传统技艺的现代生活适应性,扩大受众面,促进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制度建设、举办非遗技艺宣传和体验活动、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新产品等。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留青竹刻应在技艺创新、材料与工艺探索、功能与应用场景拓展、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营销推广与文化传播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以实现高质量的保护与传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留青竹刻现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