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雕刻”建筑——浅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建筑设计之联系
1
作者 李倩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281-283,共3页
对米开朗基罗来说,雕塑是最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影响着他在绘画、建筑等其他领域的创作。文章从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别介绍雕塑对其建筑设计的介入,阐述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另类”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 雕塑 建筑设计
下载PDF
试论述基于戏剧影视的当代雕塑跨界融合研究
2
作者 郑淼 黄晶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84-286,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戏剧影视下的当代雕塑跨界融合,研究跨界合作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跨界整合与调度系统。在这个时代,艺术门类的多元包容和科技的发展让跨界合作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还重点分析当代雕塑跨媒介交融的诸多表...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戏剧影视下的当代雕塑跨界融合,研究跨界合作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跨界整合与调度系统。在这个时代,艺术门类的多元包容和科技的发展让跨界合作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还重点分析当代雕塑跨媒介交融的诸多表现形式,阐述雕塑与戏剧影视的跨界合作所带来的新的艺术作品;最后文章强调了跨界知识支持对于媒介间融合的重要性,同时呼吁更多不同领域之间的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共同实现“总体艺术”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雕塑 戏剧影视 跨媒介 跨界 跨学科 媒介融合
下载PDF
“文明”的雕刻:“一战”华工战壕艺术的传统意蕴
3
作者 杨位俭 李玥融 《上海视觉》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一战”赴欧华工在做工之余,曾制作了相当数量的战壕艺术品(Trench Art),因其特有的东方风格而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它们以馈赠礼品或艺术商品方式流入欧洲家庭和当地社会。区别于欧洲战壕艺术多为纪念战争标志性事件而制作的特点,华工战... “一战”赴欧华工在做工之余,曾制作了相当数量的战壕艺术品(Trench Art),因其特有的东方风格而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它们以馈赠礼品或艺术商品方式流入欧洲家庭和当地社会。区别于欧洲战壕艺术多为纪念战争标志性事件而制作的特点,华工战壕艺术作品更多采用中国古典符号和民间元素,如吉祥纹、古诗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龙图腾等,在跨文化语境中,体现了东方文明对战争之物独特的雕刻与重塑,凝结了和合、贵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华工 战壕艺术 和合 贵生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下雷州石狗IP形象的创新设计研究
4
作者 莫小敏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8期39-42,共4页
雷州石狗是广东雷州半岛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非遗传承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雷州石狗”文化并... 雷州石狗是广东雷州半岛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非遗传承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雷州石狗”文化并对雷州石狗IP形象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石狗 非遗 石狗IP形象 创新设计
下载PDF
纸材料装饰雕塑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辉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36-I0036,共1页
雕塑是最古老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一。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分类,装饰雕塑是雕塑的一个子概念。“所谓‘装饰’,装者,遮掩弊陋;饰者,敷设文采也。合此二者,即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美观。”传统意义上的装饰雕塑主要是指附... 雕塑是最古老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一。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分类,装饰雕塑是雕塑的一个子概念。“所谓‘装饰’,装者,遮掩弊陋;饰者,敷设文采也。合此二者,即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美观。”传统意义上的装饰雕塑主要是指附属于建筑、家具或器物上的装饰圆雕、浮雕或透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雕塑 纸材料 造型艺术 功能和作用
下载PDF
废塑料在雕塑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6
作者 曹雄 李继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189,共1页
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还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塑料废弃物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可能会被动物误食,导致他们死亡。此外,在塑料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关键词 塑料废弃物 温室气体 废塑料 陆地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 雕塑艺术 海洋生物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西雕塑的审美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蕴艳 《艺术广角》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雕塑艺术的美感来源,可以从雕塑的特性、雕塑的方式、雕塑的方法、雕塑的材料、雕塑的表现、雕塑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学理分析。雕塑艺术的一些典型特征,如雕塑是立体的艺术、有深度的艺术,具有量感、触感,其光影变幻的效果、观看角度、空... 雕塑艺术的美感来源,可以从雕塑的特性、雕塑的方式、雕塑的方法、雕塑的材料、雕塑的表现、雕塑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学理分析。雕塑艺术的一些典型特征,如雕塑是立体的艺术、有深度的艺术,具有量感、触感,其光影变幻的效果、观看角度、空间的虚实关系、材料与工艺、肌理与质感等,都会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对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概括性地追溯西方雕塑的历史及其当代的发展史;列举重要雕塑家与雕塑理论家的作品,也可以从中透视中国雕塑的历史与现状,从而通过当代语境重新检视中西雕塑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审美 中西雕塑史 经典案例 当代语境
下载PDF
动态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共生设计策略研究
8
作者 张樱贝 王峰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动态雕塑因其运动性、互动性等特点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成为凸显城市空间艺术氛围和人文特色的潜力元素。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公共空间动态雕塑设计的趋势,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中动态雕塑的设计策略,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 目的:动态雕塑因其运动性、互动性等特点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成为凸显城市空间艺术氛围和人文特色的潜力元素。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公共空间动态雕塑设计的趋势,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中动态雕塑的设计策略,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首先阐述城市动态雕塑、共生理论的概念与研究现状,然后基于社会学的共生理论成果,分析公众、动态雕塑、城市公共空间三个共生单元中各类物质元素之间的共生关系;最后基于共生理论的适用性,构建出动态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系统,引出与功能共生、与城市空间共生、与公众协同共生三大设计策略,并将其应用于相关城市动态雕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探讨。结果:对城市空间中的动态雕塑、共生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构建动态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生系统,总结出与功能共生、与城市空间共生、与公众协同共生三大设计策略。结论:城市动态雕塑具有多样化和创新性的设计趋势,设计应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公众对美学和体验的需求;共生概念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动态雕塑设计提供了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可以帮助多元协同,提高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以促进公众、动态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物质元素的融合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动态雕塑 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
下载PDF
浅析敦煌彩塑不同时期的特征与色彩运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向文傲雪 《色彩》 2024年第2期94-96,共3页
敦煌彩塑历经多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在不同时期结合了不同朝代的审美特征,不断地进行演变并展现出鲜明的风格差异。本文将从历史时间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敦煌彩塑造像在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总结与研究。
关键词 敦煌彩塑 色彩 时代特点 莫高窟造像
下载PDF
陶瓷与木材结合在器物雕塑中的表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畅橹 彭益红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期54-55,共2页
陶瓷和木材这两种材质结合,流行于清中后期的清式家具中,主要用于日常用具,如桌椅、屏风和床靠等,两者材质结合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陶瓷和木材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对器物文化的造型、视觉和物性审美也具有影... 陶瓷和木材这两种材质结合,流行于清中后期的清式家具中,主要用于日常用具,如桌椅、屏风和床靠等,两者材质结合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陶瓷和木材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对器物文化的造型、视觉和物性审美也具有影响力。分析中国传统器物中的审美造型,陶瓷与木材这两种材质结合,体现器物的空间造型和材料语言个性,形成对材料表现和造型形式的一种主观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雕塑 陶瓷 木材 几何结构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有形文化遗产结合的研究——以敦煌彩塑技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姝玥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以敦煌彩塑技艺为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与民众的生活生产关联密切,记录并延续着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技艺消亡的危险增加,其自身发展面临着动力缺失、角色转换的困境。本文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内在要求出发,分析... 以敦煌彩塑技艺为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与民众的生活生产关联密切,记录并延续着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技艺消亡的危险增加,其自身发展面临着动力缺失、角色转换的困境。本文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内在要求出发,分析其重要价值,结合遗产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有形文化遗产的阐释需求,认为应该重视将传统技艺类非遗与有形文化遗产结合,突出其对遗产历史、文化的阐释作用,深入挖掘技艺内涵,从而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重新定位与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非遗 敦煌彩塑
下载PDF
丙烯酸聚氨酯材料在雕塑作品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洪坤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75,共2页
丙烯酸聚氨酯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雕塑,从室内装饰品到公共艺术装置都有其身影。丙烯酸聚氨酯材料作为一种高透明度、强抗冲击性、容易加工、耐候性较强的材料,经常被应用在雕塑表面或者细节装饰... 丙烯酸聚氨酯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雕塑,从室内装饰品到公共艺术装置都有其身影。丙烯酸聚氨酯材料作为一种高透明度、强抗冲击性、容易加工、耐候性较强的材料,经常被应用在雕塑表面或者细节装饰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聚氨酯 抗冲击性 室内装饰品 高透明度 雕塑作品 耐候性 细节装饰
下载PDF
奔放的灵魂:内蒙古雕塑中蒙古马精神的艺术诠释与审美追求
13
作者 曹雄 幸华银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18-124,共7页
蒙古马精神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核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艺术的灵感源泉。内蒙古的雕塑艺术家通过写实塑造、写意抽象和象征隐喻等多样的形式,使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生动表现,更在精神上蕴含丰富内涵。这种形式与精神的统一为... 蒙古马精神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核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艺术的灵感源泉。内蒙古的雕塑艺术家通过写实塑造、写意抽象和象征隐喻等多样的形式,使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生动表现,更在精神上蕴含丰富内涵。这种形式与精神的统一为观众提供了深度的审美体验,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与理解。力量与动感、空间与文化的互动以及现代审美与古老精神的融合,构成了蒙古马精神审美追求的核心。这种文化底蕴与艺术创新使内蒙古雕塑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领域,同时也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文化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马精神 内蒙古 雕塑艺术 表达形式 审美追求
下载PDF
试论当代雕塑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14
作者 傅贵衍 《色彩》 2024年第6期52-54,共3页
回顾我国雕塑发展历程,无论是古代雕塑作品还是当代雕塑作品,创作者不仅注重雕塑形态和线条的巧妙处理,还注重对雕塑外形的着色处理,意在提高雕塑作品的表现力、生命力,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内涵。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和探讨当代雕... 回顾我国雕塑发展历程,无论是古代雕塑作品还是当代雕塑作品,创作者不仅注重雕塑形态和线条的巧妙处理,还注重对雕塑外形的着色处理,意在提高雕塑作品的表现力、生命力,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内涵。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和探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如何借助色彩进行情感表达,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雕塑艺术 色彩运用 情感表达
下载PDF
《俊寀星驰——南京大学“两弹一星”元勋校友》
15
作者 尚荣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民族之魂:尚荣这件作品,形神兼备,寓意深刻,从表现手法到精神塑造上来考量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雕塑艺术的悠久历史,更指出了雕塑作为艺术的技巧、手段之丰富。尚荣先... 民族之魂:尚荣这件作品,形神兼备,寓意深刻,从表现手法到精神塑造上来考量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雕塑艺术的悠久历史,更指出了雕塑作为艺术的技巧、手段之丰富。尚荣先生这件作品,娴熟地运用了雕、塑、刻的艺术手法和以浮雕为主的空间形式,象征性地将人物融入山峦叠翠之中,借山脉烘托出人物伟岸的不朽之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先生 民族之魂 南京大学 雕塑艺术 两弹一星 形神兼备 尚荣 精神塑造
下载PDF
论米开朗基罗雕塑中的“未完成”风格——以“哀悼基督”系列作品为例
16
作者 郑锦濠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8期87-92,共6页
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50年代创作了“哀悼基督(pietà)”系列作品:“Rondanini”“Palestrina Pietà”“The Deposition(The Florentine Pietà)”,将它们与1498年的《哀悼基督》和16世纪部分初期的部分雕塑作品进行比较,尝... 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50年代创作了“哀悼基督(pietà)”系列作品:“Rondanini”“Palestrina Pietà”“The Deposition(The Florentine Pietà)”,将它们与1498年的《哀悼基督》和16世纪部分初期的部分雕塑作品进行比较,尝试分析米开朗基罗16世纪中期与初期雕塑作品风格变化,比较两个时间段的作品风格特征,并探讨“样式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表达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未完成 哀悼基督 尼哥底母 样式主义
下载PDF
哥特式建筑中的人像柱雕刻研究
17
作者 洪超群 吴千宇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哥特式建筑自11世纪出现以来,逐渐发展成中世纪欧洲各城市的地标性、代表性建筑。在哥特式建筑中,教堂建筑最具代表性。附于哥特式建筑之上的雕刻艺术,不论是雕刻的过程还是取得的艺术成就,都对西方建筑及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的:哥特式建筑自11世纪出现以来,逐渐发展成中世纪欧洲各城市的地标性、代表性建筑。在哥特式建筑中,教堂建筑最具代表性。附于哥特式建筑之上的雕刻艺术,不论是雕刻的过程还是取得的艺术成就,都对西方建筑及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雕刻的所有期望和理想都通过建筑载体、匠人们的雕刻艺术表现出来,并体现了其内涵。其装饰性也对现代建筑中雕刻装饰的审美创新具有导向作用。文章结合哥特式雕刻的产生背景等,研究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人像柱类型雕刻,并概括哥特式雕刻的造型手法、自身发展规律、蕴含的美学观念、美学特征及其对之后雕刻艺术的影响。方法:以人像柱雕刻类型为基础,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哥特式雕刻,以时间脉络来梳理哥特式人像柱雕刻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举例分析,比较其与前身罗马式雕刻的区别,最后归纳提炼出哥特式建筑中人像柱雕刻的总体特点及美学特征。结果:相较于之前的罗马式雕刻,哥特式人像柱雕刻逐渐摆脱了对建筑的完全依附,也不再是程式化的、面无表情的形象,呈现出写实化、世俗化、人性美的倾向。结论:哥特式人像柱雕刻艺术具有写实性、世俗性和情感色彩,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哥特式风格的出现,为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作了铺垫,也是艺术家摆脱程式化的过去、摆脱枷锁和束缚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美术 哥特式建筑 人像柱 雕刻
下载PDF
羊毛毡在软雕塑艺术中的应用
18
作者 薛文涵 张楠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52-54,共3页
羊毛毡是一种由羊毛纤维制成的材料,通常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和纺织品制造。羊毛毡具有柔软、保暖、吸湿、透气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毛毡的可塑性也使得毛毡被纤维艺术家视为不可多得的材料。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软雕塑... 羊毛毡是一种由羊毛纤维制成的材料,通常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和纺织品制造。羊毛毡具有柔软、保暖、吸湿、透气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毛毡的可塑性也使得毛毡被纤维艺术家视为不可多得的材料。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软雕塑的特征和现状以及羊毛毡材料的发展历史,阐述毛毡在软雕塑创作中的优势。最后探讨毛毡的前景及开发的各种可能性。最后得出毛毡材质可以很好地被应用于软雕塑创作以及现代综合材料装饰艺术设计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毡 软雕塑 艺术语言 材料语言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下的西方雕塑与中国陶艺雕塑融合探讨
19
作者 徐彬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8期68-69,共2页
中西两种灿烂的文明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相互交融、碰撞,尤其是西方雕塑与中华陶艺雕塑的交融,构成了一首感人的交响曲。本文试图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示二者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探讨二者在审美观念、技艺表达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的互动与借鉴... 中西两种灿烂的文明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相互交融、碰撞,尤其是西方雕塑与中华陶艺雕塑的交融,构成了一首感人的交响曲。本文试图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示二者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探讨二者在审美观念、技艺表达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的互动与借鉴,以期为中国与西方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中西艺术心灵的桥梁,展示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雕塑融合 美学理念 技艺表现 策略
下载PDF
西藏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历程
20
作者 褚丽美 王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8期138-139,共2页
艺术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纽带,促使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共同创造了当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西藏雕塑艺术以其独特性在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以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创作历程为例,从其... 艺术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纽带,促使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共同创造了当代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西藏雕塑艺术以其独特性在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瑰宝。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以白日·洛桑扎西的雕塑创作历程为例,从其作品的结构造型、艺术表现和材料应用方面探究了西藏传统雕塑在当代的转化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雕塑 当代转换 汉藏融合 白日·洛桑扎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