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的交互关系研究——以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颖 邓璐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场舞现象已成为社会公众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受其影响颇深。以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为依据,通过对中国广场舞现状的调研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来探讨高校舞蹈教育协...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场舞现象已成为社会公众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受其影响颇深。以高校舞蹈教育与社区公共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为依据,通过对中国广场舞现状的调研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来探讨高校舞蹈教育协同搭建规范的广场舞业界平台,以期为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提供新思路,同时引导广场舞蹈健康规范的发展,激发社区文化活力,起到推动我国公民社会成熟和完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 社区公共文化 交互关系 广场舞
下载PDF
对高师类本科舞蹈教材和课程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徐颖 《运城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8-99,共2页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本科舞蹈专业发展迅猛,喜忧参半。其中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不合格、不适用,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笔者提出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克服当前的不良倾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不断地调整、...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本科舞蹈专业发展迅猛,喜忧参半。其中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不合格、不适用,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笔者提出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克服当前的不良倾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不断地调整、发展教材及课程设置的科学体系,使之适应教学需要,并在高等院校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合格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教材 课程设置 不良倾向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从“力效平衡”到“力效思维”——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审美构建刍议 被引量:1
3
作者 夏莹莹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24-128,共5页
敦煌舞教学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创建以来,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随着敦煌舞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敦煌舞蹈创作呈日新月异之势,并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融汇与借鉴。依据舞蹈力效理论,以“力效平衡”作为敦煌舞“S”形曲线的讨论起点,观察... 敦煌舞教学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创建以来,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随着敦煌舞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敦煌舞蹈创作呈日新月异之势,并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融汇与借鉴。依据舞蹈力效理论,以“力效平衡”作为敦煌舞“S”形曲线的讨论起点,观察敦煌舞身体形态的对称力学结构,从“力效思维”中探索舞蹈动律的风格性表达,通过建立身心互融的美感经验,把握敦煌舞形态的准确性、风格的动态性、文化的整体性,进而完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审美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舞 力效平衡 力效思维 力效和谐
下载PDF
芭蕾教育家谢惠珍评传
4
作者 周璐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8期173-175,共3页
我国传统芭蕾舞艺术家、教育家谢惠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舞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术人才。本文通过谢惠珍老师的口述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概述谢惠珍老师丰富、传奇的艺术人生,介绍了她独特的芭蕾舞教学方法和具... 我国传统芭蕾舞艺术家、教育家谢惠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舞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术人才。本文通过谢惠珍老师的口述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概述谢惠珍老师丰富、传奇的艺术人生,介绍了她独特的芭蕾舞教学方法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惠珍 芭蕾舞 艺术教育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剑舞发展历程回顾--张军访谈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军 田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6期12-19,共8页
中国古典舞剑舞自创建至今已有40年。中国古典舞确立了在戏曲、武术传统器械、服饰舞蹈中,选择"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剑和水袖作为更深一步的发展方向。因此,剑舞既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化和延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 中国古典舞剑舞自创建至今已有40年。中国古典舞确立了在戏曲、武术传统器械、服饰舞蹈中,选择"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剑和水袖作为更深一步的发展方向。因此,剑舞既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化和延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身器合一"的臻美呈现。20世纪80年代,剑舞教材从武术剑中提炼而出,如"十六剑法""三十多个动作";20世纪90年代是对剑舞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探讨的阶段,其核心是武术剑的"舞蹈化"以及身韵和剑舞之间系列化的课群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剑舞被纳入舞蹈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剑舞剧目也成为舞台创作中的一种方向。经过一代代古典舞人的不断努力,在深入研习了剑舞文化、剑之身器关系等理论基础上,与教学创作实践不断滚动咬合、互相促进。现今,剑舞教学体系已相对完善,剑舞的舞台创作也日益丰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张军教授功不可没。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剑舞研究和教学创作实践,不但整理出版了多部中国古典舞剑舞影像教材,还编排了大量优秀的剑舞剧目作品。2019年2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采访了张军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剑术 剑法训练 身器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佑玲 杨阳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共8页
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即改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从此正式开启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历史。三十多年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舞蹈教育体系。... 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即改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从此正式开启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历史。三十多年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舞蹈教育体系。其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起步(1978—1992)、酝酿发展(1993—1997)以及迅速发展(1998—2011)三个时期。在国家经济结构、文化事业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回望舞蹈高等教育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特别是在适应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面找准定位,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高等教育 历史发展
原文传递
东北鲁艺时期舞蹈家及舞蹈艺术活动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博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6,共7页
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布了文艺旧时代的终结,文艺生产方式和文艺风貌彻底转变。"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理论突显"人民性"现实主义创作的需求,一种前所未有的文艺新... 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布了文艺旧时代的终结,文艺生产方式和文艺风貌彻底转变。"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理论突显"人民性"现实主义创作的需求,一种前所未有的文艺新时代即将到来。在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艺发展方向的延安鲁艺师生,身负建设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重任,由延安来到东北解放区,将延安鲁艺精神延续到东北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东北鲁艺时期,以吴晓邦为代表的鲁艺舞蹈艺术家们通过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新中国舞蹈的新样式,不仅奠定了东北地区舞蹈事业发展的基础,更为开启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做好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鲁艺 吴晓邦 “新秧歌” “新舞蹈”
原文传递
“民间”的生发与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身份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卿 陈韵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72,共7页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当代最为广泛而重要的舞蹈现象,民间是探讨其文化身份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民间舞在20世纪中叶逐步出场,并进入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民间舞蹈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感受到危机和挑战...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当代最为广泛而重要的舞蹈现象,民间是探讨其文化身份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民间舞在20世纪中叶逐步出场,并进入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民间舞蹈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感受到危机和挑战。此时,中国民间舞经过多年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积累,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北京舞蹈学院通过将院系名称改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将曾被人们自觉遵循的民族/民间文化话语模式,在新世纪来临之时进行明确表述,成为应对时代挑战,表明自身艺术理想与文化追求的实际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中国民间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1986—2017年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态势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晓茹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6期7-13,共7页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有组织的舞蹈史研究专业机构,开拓了舞蹈史学的研究领域和思路格局。1986年适逢"中国舞蹈史研究组"建立三十周年,随后的三十余年则是中国舞蹈史学研究日臻成熟、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出版和发表了一百...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有组织的舞蹈史研究专业机构,开拓了舞蹈史学的研究领域和思路格局。1986年适逢"中国舞蹈史研究组"建立三十周年,随后的三十余年则是中国舞蹈史学研究日臻成熟、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出版和发表了一百多部舞蹈史著作和数千篇期刊论文,逐步发展成我国舞蹈理论研究的核心阵地和主干课程,支撑起学科建设的主轴。但从统计数据看,近五年来随着舞蹈史学研究热度的迅速降温,研究队伍明显出现青黄不接之势,高水平的舞史专著和期刊论文的数量逐渐缩减,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文章试图对中国舞蹈史学研究做出系统考察、理性剖析与探索,旨在为中国舞蹈史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蹈史学 研究分期 现状 问题 态势
原文传递
湘西侗族扦担舞的舞蹈形态与舞意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覃嫔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0,共4页
扦担舞是流传在湘西地区侗寨的男子群舞,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以扦担为打击乐器和表演道具的节奏型舞蹈,它表现出浓郁、朴实的侗族文化特色。本文以芷江侗族扦担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来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解读侗族... 扦担舞是流传在湘西地区侗寨的男子群舞,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以扦担为打击乐器和表演道具的节奏型舞蹈,它表现出浓郁、朴实的侗族文化特色。本文以芷江侗族扦担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来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解读侗族扦担舞背后的舞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扦担舞 舞蹈形态 舞意
原文传递
吴晓邦舞蹈专业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党允彤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吴晓邦先生的教育思想,舞蹈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是一个审美感染的教育过程。其中,"人体自然法则训练"对舞者身体的锻造,"现代舞蹈创作实习课"对舞者创造力的引导,以及贯穿始终的"呼吸、动作与想像",... 根据吴晓邦先生的教育思想,舞蹈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是一个审美感染的教育过程。其中,"人体自然法则训练"对舞者身体的锻造,"现代舞蹈创作实习课"对舞者创造力的引导,以及贯穿始终的"呼吸、动作与想像",通过这一系列身体体验的习得,最终走向身心契合,获得美的艺术体验。身体技巧训练不再是唯一教学目的,而是人的身体体验的获得,这构成了吴晓邦舞蹈专业教育思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晓邦 舞蹈专业教育 身体塑造 创造力培养 审美感染
原文传递
李瑞林、战肃容东北秧歌教材理念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嵩妹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5-8,共4页
"方法论"是当下舞蹈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而本土舞蹈、专业实践的"方法论"更是业内应当加强的重点。本文从李瑞林、战肃容两位专家建设的东北秧歌教材入手,在详细分析教材建设具体细节的同时,归纳总结出一些可真操... "方法论"是当下舞蹈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而本土舞蹈、专业实践的"方法论"更是业内应当加强的重点。本文从李瑞林、战肃容两位专家建设的东北秧歌教材入手,在详细分析教材建设具体细节的同时,归纳总结出一些可真操实做的奏效经验,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方法论"一尽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瑞林 战肃容 东北秧歌 教材
原文传递
沈元敏舞蹈教育理念及其学科建设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14-19,共6页
沈元敏教授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的重要传承者之一。作为学科创建与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以严谨、细致、且于规则中见自由的教学风格培养出了一批批技艺双精的优秀人才;她以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成为中国... 沈元敏教授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的重要传承者之一。作为学科创建与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以严谨、细致、且于规则中见自由的教学风格培养出了一批批技艺双精的优秀人才;她以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成为中国舞蹈界的教师楷模。本文试从沈元敏教授的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为师之道与学科教育视野四个方面来系统地阐述沈元敏教授的舞蹈教育理念及其在学科建设中的贡献,在展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风姿的同时,也为后辈从教者树立起学习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学思想 人才培养 教育全局观 动作方法论
原文传递
后集成时代舞蹈文化研究的反思——访哈密民间舞蹈文化学者艾买提·吉力力先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虎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6,共7页
艾买提·吉力力先生是新疆哈密地区舞蹈集成小组的负责人。集成工作圆满完成后,艾买提·吉力力先生却一直持续着对哈密舞蹈文化的研究,形成了大量并没有进入集成的舞蹈文字资料。本文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艾买提·吉力力先生... 艾买提·吉力力先生是新疆哈密地区舞蹈集成小组的负责人。集成工作圆满完成后,艾买提·吉力力先生却一直持续着对哈密舞蹈文化的研究,形成了大量并没有进入集成的舞蹈文字资料。本文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艾买提·吉力力先生保留下的舞蹈文字史料,进行了理性分析与反思,提出"后集成"时代,舞蹈文化研究应注重"集成内外"的舞蹈发展流变、影像文字互证、舞台艺术创作等方面研究,还应深入收集、理解"集成外"那些散落的民间舞蹈记忆,由此建构出一份生动的充满历史感的"身体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买提·吉力力 后集成时代 舞蹈研究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新舞蹈的历史抉择与文化贡献
15
作者 石裕祖 李永惠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云南地方党组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各支队,先后组织了多个演出团体,梁伦、胡宗澧、高粱、游惠海等老一辈舞蹈家们扎根云南民族地区,改编创作出一批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舞蹈作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云南地方党组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各支队,先后组织了多个演出团体,梁伦、胡宗澧、高粱、游惠海等老一辈舞蹈家们扎根云南民族地区,改编创作出一批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舞蹈作品。云南的新舞蹈运动在继承传统中呈现鲜明的新时代精神风貌,使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与时代性、革命性、进步性紧密结合,抒发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由此开启了云南舞蹈的全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云南新舞蹈运动
原文传递
贾璇性格舞教育理念与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9-13,共5页
本文以性格舞教师贾璇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人物访谈、资料收集,对贾璇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上的人生经历、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贾璇不仅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芭蕾性格舞演员和教师,而且为中国芭蕾性... 本文以性格舞教师贾璇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人物访谈、资料收集,对贾璇在中国舞蹈教育事业上的人生经历、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贾璇不仅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芭蕾性格舞演员和教师,而且为中国芭蕾性格舞的开拓、建设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璇 性格舞 芭蕾教育
原文传递
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三十周年纪念暨研讨会侧记
17
作者 宋敏芝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18,共1页
2012年12月14日,《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三十周年纪念暨研讨会》在北京市西藏大厦大宴会厅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肯定了舞蹈研究所三十年来的成绩,并嘱咐后辈学人要珍视、重视这三十年来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 2012年12月14日,《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三十周年纪念暨研讨会》在北京市西藏大厦大宴会厅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肯定了舞蹈研究所三十年来的成绩,并嘱咐后辈学人要珍视、重视这三十年来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中国舞蹈 周年纪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 侧记 三十年 宴会厅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壮怀犹在风云上,垂范长留天地间——记北京舞蹈学院“纪念彭松先生学术研讨会”
18
作者 潘力维 张玲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2016年12月23日,北京舞蹈学院举办了"纪念彭松先生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彭松先生关于舞蹈史学、舞蹈美学、舞谱的研究思想与成就;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关于‘中国舞蹈’的理念;以及关于‘综合性人才... 2016年12月23日,北京舞蹈学院举办了"纪念彭松先生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彭松先生关于舞蹈史学、舞蹈美学、舞谱的研究思想与成就;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关于‘中国舞蹈’的理念;以及关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构想"等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研讨会旨在以学术的方式纪念彭松先生,通过追随先生潜心钻研的学术精神引发舞蹈界的思考,鼓励后辈发扬彭松先生等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艺术家的职业精神,为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松 舞蹈思想 民族民间舞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论中国民间对舞的发生与呈现
19
作者 吴群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中国民间存在大量的对舞。笔者在对中国民间对舞深入挖掘整理的同时追根溯源,生命的延续意识以及男女两性的情感交流是中国民间对舞形成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对舞在中国民俗风情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舞原有... 中国民间存在大量的对舞。笔者在对中国民间对舞深入挖掘整理的同时追根溯源,生命的延续意识以及男女两性的情感交流是中国民间对舞形成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对舞在中国民俗风情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舞原有的功能逐渐消退,娱乐社交的功能不断增强。深入研究中国民间对舞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对繁荣当代中国舞蹈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舞 民间 性爱 民俗文化
原文传递
东方芭蕾花鼓灯
20
作者 李庆华 《蚌埠党校》 2005年第1期44-44,共1页
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以它狂放不羁的韵律,节奏明快的锣鼓,诙谐风趣的说唱,动感十足的舞姿,给人以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律动。据《中国古代舞蹈史话》记载,花鼓灯由明代"闹花灯"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安徽蚌埠及... 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以它狂放不羁的韵律,节奏明快的锣鼓,诙谐风趣的说唱,动感十足的舞姿,给人以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律动。据《中国古代舞蹈史话》记载,花鼓灯由明代"闹花灯"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安徽蚌埠及附近的凤台、怀远、凤阳等地,大有"村村锣鼓响,年年闹花灯"的气势。其实,花鼓灯早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日趋完美,锣鼓点子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伴以舞蹈、歌唱、小戏等,格外引人注目;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花鼓灯歌、灯舞、锣鼓演奏花样翻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闹花灯 明代永乐 狂放不羁 凤台 灯舞 安徽蚌埠 光绪年间 花样翻新 怀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