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申曲到沪剧:民国沪剧同业组织与沪剧改良
1
作者 艾立中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用而不宜拔高,各沪剧团和沪剧同业组织共同推动了沪剧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沪剧同业组织 沪剧 改良
下载PDF
伶人演剧,何以由真入情?——清末民初民鸣社演剧评论
2
作者 翟月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3,I0003,共8页
清末民初,民鸣社演剧人才汇聚。对于伶人演剧,剧评人推崇“酷肖体贴”的角色派别、“至情流露”的表情动作、“声情韵幽”的歌乐舞和“入微得体”的服化设计,形成了“由真入情”的评价标准。探讨清末民初与民鸣社有关的演剧评论,对中国... 清末民初,民鸣社演剧人才汇聚。对于伶人演剧,剧评人推崇“酷肖体贴”的角色派别、“至情流露”的表情动作、“声情韵幽”的歌乐舞和“入微得体”的服化设计,形成了“由真入情”的评价标准。探讨清末民初与民鸣社有关的演剧评论,对中国话剧演剧批评与理论的建构不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鸣社 伶人 演剧 由真入情
下载PDF
“鲁艺”在东北解放区戏剧活动史述
3
作者 张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东北光复后,“鲁艺”分批迁入东北,“鲁艺”文工团是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活动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戏剧活动与实践。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从东北光复到1946年7月“七七决议”为戏剧运动准备期,从“七七决议”到1... 东北光复后,“鲁艺”分批迁入东北,“鲁艺”文工团是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活动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戏剧活动与实践。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从东北光复到1946年7月“七七决议”为戏剧运动准备期,从“七七决议”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为戏剧运动活跃期,从东北全境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戏剧运动的深化期。三个时期“鲁艺”文工团的戏剧活动各有特点。“鲁艺”文工团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实现了话剧题材的开拓,掀起了东北解放区新秧歌剧运动的新高潮,促成了东北解放区戏剧艺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艺” 东北解放区 戏剧运动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下明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的解读
4
作者 蔡馥谣 覃钰清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9-11,共3页
《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是一部基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创作的明代宫廷杂剧,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观点中的“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对该杂剧进行分析,挖掘文本诞生的历史语境,发现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蕴含着当时宦官群体对自... 《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是一部基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创作的明代宫廷杂剧,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观点中的“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对该杂剧进行分析,挖掘文本诞生的历史语境,发现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蕴含着当时宦官群体对自身形象的构建,同时该杂剧完整的故事线也为后人了解郑和下西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新历史主义 宦官 杂剧
下载PDF
《甘肃民国日报》中的戏剧资料辑述
5
作者 胡文建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从1937年开始,塞克、郑君里、曹禺、戴涯、李朴园等人先后到兰州进行过停留,兰州戏剧活动一度十分繁荣。因战乱资料佚失,《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甘肃戏剧史》中对兰州1937至1949年间的戏剧运动只提及旧秦腔班社和京剧、蒲剧演出,对兰州... 从1937年开始,塞克、郑君里、曹禺、戴涯、李朴园等人先后到兰州进行过停留,兰州戏剧活动一度十分繁荣。因战乱资料佚失,《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甘肃戏剧史》中对兰州1937至1949年间的戏剧运动只提及旧秦腔班社和京剧、蒲剧演出,对兰州话剧团体活动和话剧演出、评论没有详细记述。经查阅,《甘肃民国日报》中记载了二十多个戏剧团体的活动,登载有塞克、郑君里、叶露茜等创作的三十多篇剧评,刊载了多部戏剧作品。这些戏剧团体活动和剧评真实记录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兰州剧运,客观反映了抗战时期兰州剧运从积极抗日到消沉停滞的转变。对《民国甘肃日报》中有关兰州戏剧资料进行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兰州戏剧运动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民国日报》 戏剧团体 戏剧评论 戏剧作品 辑述
下载PDF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情况、思想潮流、生活风尚与文学形态变动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加深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形态 文革文学 思想潮流 《中国当代文学史》 生活风尚 戏剧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分析的戏曲类方志文献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7
作者 翟姗姗 余华娟 +1 位作者 陈健瑶 夏立新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104,共11页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志命名实体识别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缺乏适应方志文本特征与领域资源特征的系统化技术方案。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合多维特征与Bi-LSTM-CRF的戏曲类方志命名实体识别模型。首先,结合句法特征与符号、尾词、构词、上下文和负例等文本特征,对方志文献中的戏曲类实体特质进行解析;其次,利用在长文本结构中表现优异的Bi-LSTM-CRF模型,借助已解析的戏曲类实体特征,提升实体识别效率;最后,以《楚剧志》为具体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命名实体识别效果上优于基准模型,F1值达到0.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文献 戏曲类方志 命名实体识别 Bi-LSTM-CRF 多维特征分析
下载PDF
明代南曲戏文“分出”体制的形成与戏曲史意义
8
作者 陈志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分出”是明传奇剧本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早期的南曲戏文存在“隐性分出”和“显性分出”两种形态。晚明时期艺人演出本和坊刻阅读本优化了宋元及明前期南戏按人物上下场分出的方式,摸索出人物上下场、场景整一性和情节整一性相结合... “分出”是明传奇剧本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早期的南曲戏文存在“隐性分出”和“显性分出”两种形态。晚明时期艺人演出本和坊刻阅读本优化了宋元及明前期南戏按人物上下场分出的方式,摸索出人物上下场、场景整一性和情节整一性相结合的分出标准。明代南曲戏文分出体制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就艺人演出本而言,分出是便于舞台表演;就坊刻阅读本而言,分出是便于读者阅读;就文人编创本而言,分出更多是剧作家对剧坛通常做法的认可和固定。折子戏流行和公共话语交流所产生的“散出身份确立”与“群体共同交流”的需要,也是分出体制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分出体制的形成包含着艺人、书客和剧作家对戏剧内外结构的理解,反映出演本与读本、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微妙的离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传奇 南曲戏文 分出标目 剧本体制 戏曲史
下载PDF
闲话清宫觔斗人
9
作者 孙浩洵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85,共2页
觔斗人(又写作筋斗人、斤斗人)是清代内务府三旗下的特殊群体,包括掌仪司觔斗人和高丽觔斗人,每逢筵宴,觔斗人必须承应差使到场表演。总体来说,虽然觔斗人的数目并不多,但是颇具代表性。清代官方文献中对觔斗人的记载非常简略,可喜的是... 觔斗人(又写作筋斗人、斤斗人)是清代内务府三旗下的特殊群体,包括掌仪司觔斗人和高丽觔斗人,每逢筵宴,觔斗人必须承应差使到场表演。总体来说,虽然觔斗人的数目并不多,但是颇具代表性。清代官方文献中对觔斗人的记载非常简略,可喜的是近年陆续公布的内务府档案内记载较为集中,让我们可以从中管窥这一群体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务府档案 闲话 特殊群体 清代
下载PDF
毛先舒的《南曲正韵》和曲韵论
10
作者 俞为民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67-82,114,115,共18页
《南曲正韵》是一部南曲专用韵谱。由于毛先舒认为四声韵系是语音之“正音”,而《洪武正韵》是四声韵系的韵谱,因此,他将《洪武正韵》作为设置韵部和收列韵字的主要依据,《南曲正韵》的二十二个韵部便是据《洪武正韵》设置的。他认为,... 《南曲正韵》是一部南曲专用韵谱。由于毛先舒认为四声韵系是语音之“正音”,而《洪武正韵》是四声韵系的韵谱,因此,他将《洪武正韵》作为设置韵部和收列韵字的主要依据,《南曲正韵》的二十二个韵部便是据《洪武正韵》设置的。他认为,曲韵的“正音”不能以地域来确定,应根据语音本身的自然规律来确定,若是以地域而定“正音”,那东、西、南、北,皆是土音,不是“正音”,只有融合了各地的土音,在此基础上制定的韵,才是“正音”。由于南曲采用了四声韵系为标准语音,故南曲不同于北曲,四声齐备,有入声字。南曲的入派三声,是南曲自身演唱作腔的需要,以与缠绵婉转的旋律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正音 入派三声 《南曲正韵》 《洪武正韵》
下载PDF
清宫寿戏《福寿延年》内廷演出考略
11
作者 刘铁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21-30,共10页
《福寿延年》为清宫常演的多本寿戏,现今可见的早期剧本有嘉庆年间所用串关、题纲。在内廷搬演过程中,全剧经历个别处文字微调后总体保持稳定,每次仅据承应对象的变化对颂词做调整,以适应实际表演的需要。自嘉庆朝以后,其于同治、光绪... 《福寿延年》为清宫常演的多本寿戏,现今可见的早期剧本有嘉庆年间所用串关、题纲。在内廷搬演过程中,全剧经历个别处文字微调后总体保持稳定,每次仅据承应对象的变化对颂词做调整,以适应实际表演的需要。自嘉庆朝以后,其于同治、光绪两朝接连上演,尤以光绪一朝为盛,一直延续至光绪末期。演出场合主要为万寿承应,具体包括皇帝万寿承应和皇太后万寿承应,在慈禧四旬、五旬、七旬万寿时均有演出。此外,偶尔在一些节令如除夕或元旦承应演出中出现。具体演出形式有两种,绝大多数时为全本演出,个别情况下挑演部分出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延年》 清代 寿戏 演出
下载PDF
西南剧展的远与近、旧与新——“本期特稿”主持人语
12
作者 黄伟林 《歌海》 2024年第4期10-10,共1页
1944年,来自西南八省的戏剧人汇聚桂林,共同上演了一场世纪戏剧展演——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剧展长达90多天,影响全国,波及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硝烟散尽,西南剧展渐行渐远,距今已经80年。1984年,在西南剧展40周... 1944年,来自西南八省的戏剧人汇聚桂林,共同上演了一场世纪戏剧展演——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剧展长达90多天,影响全国,波及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硝烟散尽,西南剧展渐行渐远,距今已经80年。1984年,在西南剧展40周年的日子里,广西曾经举行过一次纪念西南剧展四十周年座谈会,许多当年西南剧展的亲历者从北京、上海、广州、南宁、昆明等地到桂林参加会议,他们寻访当年曾经居住、排练、演出的地方,回忆他们参加西南剧展的点点滴滴,有深情满怀,亦有万千感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行渐远 西南剧展 主持人 亲历者 桂林
下载PDF
徽戏《龙虎斗》的演变与流播
13
作者 唐钟禹 蒋小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5,共7页
《龙虎斗》为徽戏经典剧目之一,该剧的情节最早可见于明小说《南北宋志传》。《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中的《下河东》则为迄今可见最早的“龙虎斗”故事戏“泛戏剧”形态。晚清民国时期,该剧曾随着徽班的脚步四处流播,并被京剧... 《龙虎斗》为徽戏经典剧目之一,该剧的情节最早可见于明小说《南北宋志传》。《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中的《下河东》则为迄今可见最早的“龙虎斗”故事戏“泛戏剧”形态。晚清民国时期,该剧曾随着徽班的脚步四处流播,并被京剧、绍剧、湘剧、赣剧等众多剧种吸纳,在情节、文辞上日趋丰富和完善。比较徽戏与秦腔、京剧、绍剧、大平调对于“龙虎斗”故事的书写,则《龙虎斗》的演播路径具有复杂性,“龙虎斗”故事戏的演播系统具有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斗》 徽戏 徽班
下载PDF
清末民初喀什上演的内地戏剧及与当地文化的交流
14
作者 王建平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07-119,共13页
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是反对扮演偶像的各种戏剧的,但在伊斯兰世界边缘地区,比如中亚地区包括历史上的新疆,说突厥语的群众有时会上演一种带突厥文化色彩的民间戏剧或说唱剧,一般在有钱人家里演出。比如花拉子模、布哈拉、阿富汗和新疆部... 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是反对扮演偶像的各种戏剧的,但在伊斯兰世界边缘地区,比如中亚地区包括历史上的新疆,说突厥语的群众有时会上演一种带突厥文化色彩的民间戏剧或说唱剧,一般在有钱人家里演出。比如花拉子模、布哈拉、阿富汗和新疆部分地区有这样的戏剧表演。晚清和民国初期,喀什地区出现了来自中国内地各种戏剧上演的文化现象以及一些维吾尔群众观看有浓郁汉文化影响的戏剧的情况。喀什维吾尔社会中为何有内地汉族戏剧文化的影响,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是什么?汉族戏剧文化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群众有何影响和冲击?喀什维吾尔社会中的伊斯兰教职人员又有什么反应呢?本文根据外文资料包括瑞典文资料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总结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规律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交互作用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 内地戏剧 维吾尔阿訇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晚清京城王府与宫廷武戏演剧的交流互动
15
作者 徐建国 刘娜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晚清京城王府演剧是特殊的戏曲现象,是宫廷演剧的外部延伸,作为民间与宫廷戏曲的纽带,代表了宫廷演剧的时尚。王府演剧与宫廷的武戏演剧有着密切的交流互动关系,表现在王府大臣频繁进入宫廷参与其演剧活动,追捧清宫内廷的武戏艺人和喜... 晚清京城王府演剧是特殊的戏曲现象,是宫廷演剧的外部延伸,作为民间与宫廷戏曲的纽带,代表了宫廷演剧的时尚。王府演剧与宫廷的武戏演剧有着密切的交流互动关系,表现在王府大臣频繁进入宫廷参与其演剧活动,追捧清宫内廷的武戏艺人和喜爱内廷演出的武戏剧目,并向宫廷反馈民间盛行的武戏剧目,进而完善宫廷的戏曲演出,也对民间武戏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京城王府 宫廷演剧 武戏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论略
16
作者 张红玉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8期15-17,共3页
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改编策略。鉴于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文学价值,跨文化改编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文化传递作用,还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研究指出,语言风格的差异、戏剧结构的转换及文化语境的隔阂是改编过程中面... 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改编策略。鉴于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文学价值,跨文化改编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文化传递作用,还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研究指出,语言风格的差异、戏剧结构的转换及文化语境的隔阂是改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策略,包括语言风格的当代化、戏剧结构的重构以及文化语境的互文处理,旨在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当代改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跨文化改编 戏剧结构 文化语境 互文性
下载PDF
众仙云集歌舞升平:朱有燉宫廷庆赏剧中神仙世界的想象
17
作者 舒子芩 张惠思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3期18-20,共3页
明皇室朱有燉著有十二部宫廷庆赏剧,分为神仙赏花、神仙庆寿和神仙度脱三类,体现出明教坊杂剧众仙会聚的神仙“群像”特点。剧中神仙有天仙、地仙、神仙和鬼仙四品,主要有西金母“瑶池设蟠桃宴”、福禄寿“下界散福人间”、花仙“歌舞... 明皇室朱有燉著有十二部宫廷庆赏剧,分为神仙赏花、神仙庆寿和神仙度脱三类,体现出明教坊杂剧众仙会聚的神仙“群像”特点。剧中神仙有天仙、地仙、神仙和鬼仙四品,主要有西金母“瑶池设蟠桃宴”、福禄寿“下界散福人间”、花仙“歌舞赏玩园中景”和神仙“度脱下凡仙子”四种故事类型。朱有燉通过对超现实活动和场景的叙写,构建了一个众仙云集、歌舞升平的神仙世界,体现了世人倾仙慕道、祈福避祸的精神寄托和对康乐永生仙境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群像” 神仙故事类型 神仙世界想象 慕道长生
下载PDF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
18
作者 贾冀川 李瑞琪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纵观20世纪的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在不断流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影响,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地位形成了一种命运上的互文。从革命先锋、民族战士到被改造者,再到启蒙者,知... 纵观20世纪的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在不断流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影响,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地位形成了一种命运上的互文。从革命先锋、民族战士到被改造者,再到启蒙者,知识分子形象完成了在新国族形象中的自我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族形象 中国红色戏剧 知识分子形象 想象 建构
下载PDF
中国台湾新剧运动的发生及影响
19
作者 刘丽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肇始于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台湾新剧,既是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过渡阶段,剧本创作逐渐取代幕表制,不断革新剧场艺术,也是对中、日戏剧资源的转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堪称中国台湾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锋。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加速... 肇始于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台湾新剧,既是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过渡阶段,剧本创作逐渐取代幕表制,不断革新剧场艺术,也是对中、日戏剧资源的转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堪称中国台湾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锋。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加速了新剧运动的兴起,借助“剧场”这一舞台,新剧运动以思想启蒙为已任,尝试寻求自由、平等、解放的路径,以其反殖民主义精神在中国台湾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中国台湾新剧运动 剧场艺术 思想启蒙
下载PDF
解构与重塑:探索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的营造方略
20
作者 张晔 梁怡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8,共7页
现今凡戏曲新编历史剧,无论什么题材,在装扮营造方面均存在旧有程式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权衡问题。如何守正创新一直是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尝试以解构与重塑理论来开拓创作的思维空间,以多元视角探索戏曲装扮在当代的... 现今凡戏曲新编历史剧,无论什么题材,在装扮营造方面均存在旧有程式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权衡问题。如何守正创新一直是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尝试以解构与重塑理论来开拓创作的思维空间,以多元视角探索戏曲装扮在当代的营造方略。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营造以解构为理论支撑,以重塑为观念更新,以整合为实施路径。文章在解构理论的支撑下,通过遵、寻、融的营造理念重塑,取、移、借的实施路径整合,探索当下戏曲新编历史剧装扮守正创新的营造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重塑 整合 戏曲新编历史剧 装扮营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