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吴涛 周和荣 +3 位作者 王珂 魏彦飞 方北松 赵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饱水梓木文物材料经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后,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结合紧密,部分填充于梓木细胞内加固梓木细胞壁。试样在25℃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其结构和性能无明显变化。在60℃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试样内部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均匀附着于细胞壁且表面平滑,试样横截面断口平整;但试样表面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消失,暴露出木材本体。在25℃和95%RH环境中乙二醛聚合物吸湿性明显增强,其与水的结合能力高于梓木细胞壁,乙二醛聚合物与细胞壁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失去加固效果,但仍填充于细胞中。最后分析了温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性能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试样在吸湿和脱水过程中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的结构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梓木文物 乙二醛聚合物 温度 湿度 SEM
下载PDF
古代高丽纸纤维原料科学分析与相关问题研究
2
作者 易晓辉 吕淑贤 +1 位作者 葛梦帆 韩宾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57,共8页
古代朝鲜半岛曾出产著名的高丽纸,因纸质洁白坚韧在明清时广受文人追捧,并在清宫建筑中大量应用。关于高丽纸的原料,近年有学者曾以为是桑皮。本研究采用纤维染色显微分析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热裂解-气相色谱法对几种古代高丽纸... 古代朝鲜半岛曾出产著名的高丽纸,因纸质洁白坚韧在明清时广受文人追捧,并在清宫建筑中大量应用。关于高丽纸的原料,近年有学者曾以为是桑皮。本研究采用纤维染色显微分析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热裂解-气相色谱法对几种古代高丽纸及现代韩纸、朝鲜纸进行纤维成分分析和鉴别,并对照我国及朝鲜半岛相关古籍记载及韩国现代手工纸原料记录。研究发现,古今高丽纸的原料均为楮皮,桑皮的说法很可能为误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纸 纤维原料 楮皮 桑皮
下载PDF
高原地区博物馆经书柜内环境参数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张舸 周志鹏 +1 位作者 孙福禄 成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2,共7页
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强,为了研究高原博物馆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拉萨市某博物馆库房经书柜内外进行为期10个月的温湿度、CO_(2)浓度、VOC浓度、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分析了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 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强,为了研究高原博物馆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拉萨市某博物馆库房经书柜内外进行为期10个月的温湿度、CO_(2)浓度、VOC浓度、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分析了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柜内温湿度随柜外温湿度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柜内温湿度日变化小,温湿度平均日较差分别为0.73℃和0.83%,柜外为1.6℃和4.25%,经书柜可以有效保护古籍文物不受柜外环境温湿度日波动的干扰;柜内外温湿度日较差与季节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该博物馆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较好;温度日较差与CO_(2)浓度日较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库房内工作人员越多,温度日较差越大;柜内VOC容易富集,浓度更高,建议放置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光照和紫外线强度极低,当前经书柜整体有利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高原博物馆 文物保存环境 预防性保护 古建筑
下载PDF
汉代陶罐表面结晶盐的成因及其腐蚀机理
4
作者 荆海燕 付文斌 +1 位作者 马芬 郑丽珍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为揭示陶罐表面结晶盐成因与腐蚀机理,利用超景深显微镜(DM)、离子色谱仪(IC)、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了陶罐表面盐分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显示,表面结晶盐主要是氯化钠,结晶盐已引起陶罐表面... 为揭示陶罐表面结晶盐成因与腐蚀机理,利用超景深显微镜(DM)、离子色谱仪(IC)、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了陶罐表面盐分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显示,表面结晶盐主要是氯化钠,结晶盐已引起陶罐表面胎体粉化脱落。盐分的主要来源,既有埋藏环境的土和地下水,也有降尘。同时保存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较大,诱发了陶罐表面盐分反复发生溶解结晶产生盐害。通过Na Cl的饱和溶解度和结晶学分析,发现相对陶罐所处环境中温度的变化,相对湿度的变化对Na Cl浓度变化影响较大,产生的结晶负压大。胎体粉化脱落主导因素为Na Cl结晶产生的结晶应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可溶盐 分析
下载PDF
温湿度场仿真模拟在博物馆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唐铭 钱玮昕 +5 位作者 张欢 丁荣良 陈庆庆 柳敏 刘琳 刘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8,共9页
针对博物馆当前的环境监测方式无法全面感知温湿度空间分布的问题,本研究引入与数据同化(EnKF)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某博物馆的展厅空间为例,获得可视化的温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并结合藏品保护要求进行数据分析... 针对博物馆当前的环境监测方式无法全面感知温湿度空间分布的问题,本研究引入与数据同化(EnKF)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某博物馆的展厅空间为例,获得可视化的温湿度场仿真模拟结果,并结合藏品保护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相关讨论。经与实时监测数据对比,基于数据同化的CFD模拟准确性良好,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引入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博物馆环境监测从“点监测”到“场监测”的转变,后续可为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环境监测 温湿度场 仿真模拟
下载PDF
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研究古代建筑壁画裂隙病害动态成因
6
作者 贺源 刘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52-1959,共8页
红外热像法是文物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在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常利用主动式红外热像法对文物本体的病害状况和结构缺陷进行评估,而对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极少直接考察文物与赋存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关... 红外热像法是文物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在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常利用主动式红外热像法对文物本体的病害状况和结构缺陷进行评估,而对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极少直接考察文物与赋存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以辽宁义县奉国寺元代建筑壁画裂隙病害为例,探索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研究“文物本体-赋存环境”交联耦合作用的可行性。在拍摄壁画表面红外热像照片从而获得更全面檐墙结构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对东、西墙中部纵向长裂隙以及北墙N1壁画整体开展连续红外热成像监测,并对裂隙、普通墙体表面和木骨处墙体表面进行温度测量;采用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分析法对这些特征位置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波动性进行分析,从传热学角度对监测和分析结果进行定性讨论,区分壁画不同位置的传热影响模式,并结合裂隙产状特征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初步判断。结果表明,壁画属多层不均匀结构,存在传热通路和结构强度上的差异;东、西墙的温度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而在波动信号及波动能量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裂隙的总体波动能量大于墙体,并与发育程度呈正相关;第一主周期的波动能量来源于气温的日变化,而次级主周期的波动能量可能与传热过程中的随机扰动有关,白天及日落后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波动在传热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木骨与裂隙处的传热过程更快,随时间推移形成高温中心与横向传热趋势。裂隙病害的产生是材料对温度机械应变差异的结果,而传热影响途径有二:一是以檐墙为媒介的导热,二是通过檐柱处空气通道的对流换热;前者主要诱导生成间口内上下平行若干层的横向短裂隙组,后者则促进檐柱处纵向长裂隙的产生。该研究可为评估其他类型文物在复杂环境下的传热影响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壁画 奉国寺 病害机理 传热影响
下载PDF
准则、规划和保护:在莫高窟的保护合作
7
作者 内维尔·阿根纽 玛莎·迪马斯 +1 位作者 莎伦·莎莉文 王平先(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9,共12页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盖蒂保护研究所已经在莫高窟和其他历史文化遗址有效地协同合作了约35年。在这些年中,双方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所有活动的指导原则都是通过保护干预、规划和管理、培训、研究和制定广泛适用的...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盖蒂保护研究所已经在莫高窟和其他历史文化遗址有效地协同合作了约35年。在这些年中,双方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所有活动的指导原则都是通过保护干预、规划和管理、培训、研究和制定广泛适用的方法来保护遗址的诸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 盖蒂保护研究所 文物保护 合作
下载PDF
石质文物渗水病害分级评估方法分析
8
作者 王军霞 任伟中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109,共11页
针对重庆大足北山石刻不同类型渗水病害,提出了各类渗水病害分级评估方法及细分标准。基于流量—等效开度立方定律总结了不同水力梯度下滴水\流水病害分级临界条件;利用热重法研究了重庆大足紫红色砂岩和灰白色砂岩结合水含量及结合水... 针对重庆大足北山石刻不同类型渗水病害,提出了各类渗水病害分级评估方法及细分标准。基于流量—等效开度立方定律总结了不同水力梯度下滴水\流水病害分级临界条件;利用热重法研究了重庆大足紫红色砂岩和灰白色砂岩结合水含量及结合水水膜厚度,提出基于浸水面积的浸水病害分级标准;通过吸湿试验考察不同湿度环境下砂岩吸湿动力学特性,基于Fick定律计算得到不同湿度环境下砂岩水分扩散系数,明确了壁挂水病害的产生条件并提出基于接触角的壁挂水病害分级标准;借助色差仪测量了重庆大足紫红色砂岩和灰白色砂岩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下CIE-L^(*)a^(*)b^(*)色度坐标,提出了基于不同饱水程度(含水量)砂岩色差值ΔEn的潮湿\湿润病害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水病害 分级评估 结合水 吸湿动力学 色差分析
下载PDF
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粘接材料的科学分析
9
作者 葛若晨 孙杰 +5 位作者 陈翩 付金凤 曾帆 刘志 杨波 杨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 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探究了该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结果表明:粘接材料的颗粒状态、大小和成分与黏土颗粒相似,推断其主要无机成分为黏土;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431 cm^(-1)、1670 cm^(-1)和1419 cm^(-1)的特征峰与酰胺基相吻合,氨基酸分析表明其有机成分含有由动物胶和蛋类混合而成的蛋白质类胶料。有机混合胶料黏性较高,弥补了单一胶料使用的不足,同时黏土可增加系统中的氢键密度,并起填充作用,这样的协同作用是该粘接材料在使用时具有强粘接力和一定稳定性的原因。但由于其耐久性差且与陶器整体风格不协调,推测该材料是在器物下葬前使用的一种临时粘接剂。同时,它的成分和用途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古粘接材料非常相似,这体现了汉代对秦代帝陵陪葬制度和制陶工艺的继承与沿革。研究结果为我国陶器修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现代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资山汉代崖墓 彩绘陶楼 粘接剂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汉承秦制 陶器修复
下载PDF
纸质文物修复做旧用黄色系植物染色材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0
作者 蔺子涵 杨讴蓼 易晓辉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2,共8页
本研究梳理了修复装裱用纸做旧处理过程常用黄色系植物染色材料的种类及其应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根据色素化学结构,黄色系植物染料可以分为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单宁类、姜黄类6类。当前植物染液染... 本研究梳理了修复装裱用纸做旧处理过程常用黄色系植物染色材料的种类及其应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根据色素化学结构,黄色系植物染料可以分为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单宁类、姜黄类6类。当前植物染液染制修复用纸存在的隐患主要有染液呈酸性、染液染纸易变色以及染液杂质含量高成分复杂3方面问题。为此,提出通过添加碱性物质调节染液的酸碱度,通过添加适量胶料、固色剂或在染色后对纸张汽蒸加热等方法,以实现染纸的固色效果等。此外,借鉴纺织领域利用植物染料染色棉麻织物的改性研究,提出黄色系植物染料改性使用的可行路径,探寻提高纸质文物修复用的植物染料安全性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纸质文物修复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系植物染料 纸质文物 做旧染色 染液改性
下载PDF
文物保护与修复用硅酸盐质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沈若灿 王秀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3,共11页
硅酸盐质材料是无机质文物中最重要的一类保护与修复材料,也是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修复必不可少的一类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六种常见... 硅酸盐质材料是无机质文物中最重要的一类保护与修复材料,也是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修复必不可少的一类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六种常见天然、合成及复合硅酸盐质材料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应用技术及应用案例,分析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实施效果,并对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 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材料 硅酸盐
下载PDF
明代四合如意云纹缎绵裙形制及其制作工艺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鹏飞 崔宇婷 +2 位作者 邵思颜 陈楚怡 牛犁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明代江南地区纺织业发达,工艺精湛,留下众多宝贵的服饰遗存。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复原,再现服饰原貌,展现明代服饰特色,对推动服饰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选取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四合如意云纹缎绵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出... 明代江南地区纺织业发达,工艺精湛,留下众多宝贵的服饰遗存。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复原,再现服饰原貌,展现明代服饰特色,对推动服饰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选取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四合如意云纹缎绵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出土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数据测量、面料分析、形制阐释及纹样解析对四合如意云纹缎绵裙进行一比一复原。通过相同工艺、结构和质料装饰完成裙装复原,以期再现明代典型马面裙的服饰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樟夫妇墓 四合如意云纹缎绵裙 服装形制 工艺复原
下载PDF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保存状态研究
13
作者 陈岳 徐宏鸣 +2 位作者 杨慧慧 杨天有 杜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硫铁元素含量以及微生物病害种类等多个角度开展检测研究,全面调查分析沉船病害情况。结果表明,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木材样品整体保存状态较好,由于长期处于内河道埋藏环境,木材处于饱水状态,最大含水率主要集中分布于185%~400%之间,局部区域呈现变色、变形、扭曲、开裂现象,木材化学组分呈现低综纤维素、高灰分的特点,含有少量硫铁元素,属于中度腐蚀状态,亟待开展盐分脱除与填充加固等船体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塘江元代沉船 病害调查 保存状态评估 沉船保护
下载PDF
大理岩石刻文物黑色结壳清洗研究
14
作者 王锋 韩化蕊 +2 位作者 李迪 顾耀奇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石刻 黑色结壳 文物清洗
下载PDF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砌体建筑失稳机制与保护修缮技术研究
15
作者 李心坚 卫婉英 +1 位作者 刘轶 张芳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2-790,共9页
为合理评估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前室砌筑建筑稳定性,研究调查了南洞砌体建筑形制,查明了文物建筑病害发育现状,采用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砌体建筑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在南洞前室砌体建筑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 为合理评估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前室砌筑建筑稳定性,研究调查了南洞砌体建筑形制,查明了文物建筑病害发育现状,采用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砌体建筑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在南洞前室砌体建筑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新型加固修缮技术.结果表明:建筑砌体破坏模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表现为砌体墙向临空面鼓出变形,砖拱券产生宽大的结构性贯通裂缝;降雨对砌体变形影响显著,不仅加大了结构变形量,还导致变形范围扩展;导致砌体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砌体顶部及周边填土侧向土压力、土重量的变化及土体滑动牵引作用,砌体组成材料自然劣化导致的力学强度降低,砌体承力部位支撑条件不良;明确现状洞窟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立即采取加固和保护修缮措施;保护过程采取的加固修缮措施可有效地保证砌体建筑的稳定性.该加固修缮实践采取的技术在龙门石窟保护工作中首次采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古建筑 砖石砌体 离散元分析 加固修缮方法
下载PDF
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16
作者 黄献源 姚路 +1 位作者 张亚都 廉世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是当前文物修复保护的难题之一。由于该类文物透明度较高,因此对修复精度以及修复材料的透明度、渗透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的是,当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的研究较少,其修复往往仅是简单拼接,缺少一种可行... 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是当前文物修复保护的难题之一。由于该类文物透明度较高,因此对修复精度以及修复材料的透明度、渗透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的是,当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的研究较少,其修复往往仅是简单拼接,缺少一种可行的高精度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在文物修复理念的指导下,本工作以多种修复材料为样本,进行科学的模拟试验。从对接紧密度、透明度、渗透性等角度对修复材料进行多次测试评估后发现,Hxtal NYL-1(海克斯塔)的效果最为理想。而后,通过对比和研究当前破损文物的高精度修复方法,结合透明类珠宝文物特性,设计出一套以负压法原理为基础的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强化修复材料的渗透能力,解决粘接、补配中的定位问题,通过研磨膏的打磨、抛光,能够进一步消除修复痕迹。最后,将这种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成功应用于一件合浦汉墓出土的水晶、绿柱石串饰的修复,并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类珠宝文物 修复方法 负压法 修复材料
下载PDF
智化寺石质文物表面黑色污染物的谱学分析
17
作者 王锋 付迎春 +3 位作者 李迪 顾耀奇 史姝璇 魏书亚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智化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寺院,主体建筑保存状态良好,其建筑群既具有宋元风格,又历经明清、民国时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寺内现存三件石刻文物表面具有明显的黑色污染,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保护,需要对未知的黑色污染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智化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寺院,主体建筑保存状态良好,其建筑群既具有宋元风格,又历经明清、民国时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寺内现存三件石刻文物表面具有明显的黑色污染,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保护,需要对未知的黑色污染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本研究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系统分析了污染物成分。结果表明藏殿须弥座北侧侧面和台面处污染物以干性植物油为主,并具有少量蛋白质残留、无定形碳等,如来殿前的赑屃背上的黑色污染物含有多糖、油脂、无定形碳、纤维素、蛋白质和石英等物质残留。分析结果为准确判断智化寺石刻文物上的黑色污染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相关石质文物的合理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大理岩 污染物 光谱分析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莫高窟第85窟壁画地仗酥碱模拟试验 被引量:48
18
作者 陈港泉 苏伯民 +3 位作者 赵林毅 于宗仁 李最雄 Neville Agnew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6,共5页
本文以莫高窟第85窟壁画颜料、地仗以及地仗中可溶盐分析结果为依据,制作了含盐量分别为1%、6%、13%的模拟壁画试块,并将其放置于模拟空气湿度变化的实验装置中,观察试块在高低湿度循环时产生的变化。实验表明,试块中含盐量为1%时,相对... 本文以莫高窟第85窟壁画颜料、地仗以及地仗中可溶盐分析结果为依据,制作了含盐量分别为1%、6%、13%的模拟壁画试块,并将其放置于模拟空气湿度变化的实验装置中,观察试块在高低湿度循环时产生的变化。实验表明,试块中含盐量为1%时,相对湿度的变化不会造成酥碱。而含盐量为6%和13%的试块,经过一个高低湿度循环后,就开始产生酥碱的现象,且含盐量13%的较6%的试块发生酥碱的速度快。经过30多个循环后,6%和13%含盐量的试块其酥碱严重程度趋于相同。该模拟试验得到了与莫高窟85窟内相似的酥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地仗 酥碱 模拟试验
下载PDF
结合人工结构引导和图像块匹配的萌坑村清代壁画修复
19
作者 蒋超 蒋振 潘敬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为萌坑村清代建筑壁画相关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壁画图像信息,并为相似受损壁画的修复方法提供参考,提出一种融合人工引导和稀疏图像块模型算法的壁画数字化修复方法。从图像信息损失区域、损失程度与已知信息3个方面,对萌坑村清代建筑壁... 为萌坑村清代建筑壁画相关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壁画图像信息,并为相似受损壁画的修复方法提供参考,提出一种融合人工引导和稀疏图像块模型算法的壁画数字化修复方法。从图像信息损失区域、损失程度与已知信息3个方面,对萌坑村清代建筑壁画的损伤现状与类型进行分析。针对壁画结构和内容缺失问题,通过加入人工结构引导的方式以明确修复区域边界。在人工结构引导下,基于图像块与稀疏表示模型算法实现损坏壁画区域的修复。萌坑村M-H-002壁画修复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修复效果更为准确,视觉效果更佳,且在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方面,相较于传统的CDD(Curvature-Driven Diffusion)和Criminisi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结构引导 图像块匹配 清代建筑壁画 数字化修复 壁画修复
下载PDF
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Ⅰ) 被引量:22
20
作者 靳治良 陈港泉 +2 位作者 钱玲 苏伯民 吕功煊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3,共4页
壁画盐害与壁画的成盐元素种类、盐分迁徙活动以及环境气象条件等密切相关。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变的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2SO4,盐的结晶是破坏力的重要来源。本文运用经典溶液化学的研究方法,界定了三元体系Na+/Cl-,SO42--H2O于35℃、25℃... 壁画盐害与壁画的成盐元素种类、盐分迁徙活动以及环境气象条件等密切相关。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变的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2SO4,盐的结晶是破坏力的重要来源。本文运用经典溶液化学的研究方法,界定了三元体系Na+/Cl-,SO42--H2O于35℃、25℃、15℃、5℃、-5℃的相关系,以此为基础阐释了壁画盐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计算得到了安全含盐量和环境条件的临界数值。研究表明:NaCl的饱和溶解度对温度敏感度不大,它的结晶析出更多的是伴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发生;Na2SO4的饱和溶解度对温度表现较为敏感,它的结晶析出,除了因溶剂水分的蒸发而发生发展之外,还将因温度的降低而产生,他们各自在壁画盐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差异,其主导作用的交替点大致在WNa2SO4/WNaCl=1∶3左右,即当该体系中Na2SO4的质量比约达30%时,Na2SO4将成为壁画盐害随洞窟温度变化而发生的主导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盐害 作用机理 硫酸钠 氯化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