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0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全球行动——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弘涛 邱皓 付梓杰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研讨会”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自然、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经验。本文综合会议议程及形成的三份白皮书,从会议关注的三个关...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国际共同倡议研讨会”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自然、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经验。本文综合会议议程及形成的三份白皮书,从会议关注的三个关键方面阐述:其一,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的系统联系。不同主体在气候行动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形成多元的知识系统,在气候应对行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化遗产作为连接不同政府间的桥梁,需通过共同的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二,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相关机构已经开展了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通过系统地收集与保护相关的信息进而开展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程度,同时影响评估也将逐渐量化。其三,文化遗产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主要体现在适应和缓解两方面。本文基于对上述综述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文化遗产应对气候行动建议,旨在完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方法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文化遗产 行动议程 气候适应 气候缓解
下载PDF
中国与东南亚古代科技交流研究的方法论探析
2
作者 吴致远 刘今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3-47,108,共6页
与其他区域的科技交流活动相比,中国与东南亚古代科技交流的特殊性在于交流主体民族成分的复杂性、文化圈的复合性和传播途径的迂回性,这客观上需要更多诉诸于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地求... 与其他区域的科技交流活动相比,中国与东南亚古代科技交流的特殊性在于交流主体民族成分的复杂性、文化圈的复合性和传播途径的迂回性,这客观上需要更多诉诸于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地求助于田野调查资料、科技分析和考古资料。相应地,观察、理解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立场也要从现代科技观转向地方性知识观,在当地文化生态和历史流变中呈现古代科技交流的真实过程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科技交流 地方性知识 民族考古 技术层剖面
下载PDF
遥远的发掘 在印度河谷探寻哈拉帕文化
3
作者 汤惠生(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梦。但对于学考古的我而言,除了出国读书梦以外,还有一个出国发掘和访古的梦。我当初报考考古专业,就是听信了当时我所在工厂里老三届北京学生的忽悠:考古好,学考古可以全国各地去发掘,而且...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梦。但对于学考古的我而言,除了出国读书梦以外,还有一个出国发掘和访古的梦。我当初报考考古专业,就是听信了当时我所在工厂里老三届北京学生的忽悠:考古好,学考古可以全国各地去发掘,而且还可以去埃及和希腊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专业 哈拉帕文化 发掘 出国 访古
下载PDF
氍毹的传播路径及唐代氍毹图像的流行
4
作者 董睿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氍毹是中亚及其西部地区游牧民族铺垫在地面的一种毛毯,用羊毛编织而成,并有精美的图案。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始从大秦了解到氍毹这种物品。魏晋时期,粟特人将氍毹作为珍贵的贡品进献给中国,但氍毹图像尚未流行。南北朝至隋代,来... 氍毹是中亚及其西部地区游牧民族铺垫在地面的一种毛毯,用羊毛编织而成,并有精美的图案。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始从大秦了解到氍毹这种物品。魏晋时期,粟特人将氍毹作为珍贵的贡品进献给中国,但氍毹图像尚未流行。南北朝至隋代,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来华经商并定居长安、洛阳、邺城等地,氍毹作为重要商品输入长安和中原地区,来华粟特人及其后裔的石葬具上的图像中出现了氍毹。唐玄宗时期,氍毹图像在西安地区的贵族墓室壁画中较为流行,主要原因是唐玄宗个人喜爱异域文化,同时借助胡化的手段笼络异族人心,促进了胡旋舞在宫廷的盛行并以图像的形式被引入墓室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氍毹 唐玄宗 胡旋舞 粟特 尉迟乙僧
下载PDF
数字文化遗产的文明互鉴潜质与文化拾遗功能
5
作者 孙红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剧着人类知识的离心运动和人类记忆的遗忘过程,在此之际,数字文化遗产发挥着整合人类知识、守护人类记忆的重要枢纽作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性和数字载体共同具有普适、关联、承载、耐时四种效应,是不同文化主体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剧着人类知识的离心运动和人类记忆的遗忘过程,在此之际,数字文化遗产发挥着整合人类知识、守护人类记忆的重要枢纽作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性和数字载体共同具有普适、关联、承载、耐时四种效应,是不同文化主体实现深层交流和持久互鉴的保障因素。剖析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及其与数字语言的关系,有助于揭示数字文化遗产蕴含的文明互鉴潜质和文化拾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遗产 艺术 文化记忆 数字记忆 文明互鉴
下载PDF
中美洲三大古文明地域出土玉器的玉料利用综述
6
作者 石晓薇 王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利用特点:体现在治玉方面,古典时代玛雅人在雕琢、钻孔、磨抛并标准化加工翡翠的过程中展现了高效而精湛的技艺;体现在性别方面,高等级男性贵族用玉以绿色翡翠器为尊,女性贵族使用各色且种类多样的玉器而很少拥有翡翠器;体现在等级方面,贵族常用大量象征性玉器,平民使用单件玉质工具;体现在历时性方面,翡翠受资源、文化等因素影响,阿兹特克古文明的先民们对翡翠的利用率下降。本文丰富了对中美洲独特且多元的玉器发展史和玉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洲 三大古文明 出土玉器 玉料利用 科技考古
下载PDF
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
7
作者 陆地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64-72,共9页
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 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则的历史真迹的保护作用:既保护历史真迹应得的真迹身份、地位与显现,又是确保未来的遗产干预科学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本文不仅论证了可识别是必要的历史真迹保护措施,甚至是历史真迹保护的根基所在,而且从历史溯源与理论两方面的角度,扩展了对该原则多样化实施方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迹 保护 可识别 传统 卖者尽责
下载PDF
论考古学视域下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
8
作者 孟欣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古希腊与亚非文明的关系研究历来是学界的焦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宗教、文化视角来凸显希腊文明的兼容并蓄。本文以考古发现的物质材料和跨地域艺术交流为线索,对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及所遵循的历史传统展开讨论,证明希腊艺术不是... 古希腊与亚非文明的关系研究历来是学界的焦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宗教、文化视角来凸显希腊文明的兼容并蓄。本文以考古发现的物质材料和跨地域艺术交流为线索,对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及所遵循的历史传统展开讨论,证明希腊艺术不是文明的突变,它是古代亚非艺术传统脉络下的延续和创新;提出希腊奇迹不是美学乌托邦,而是归因于不同文化碰撞下对传统规则的发展,且以自身特色化的结论,追溯古代亚非文化对希腊艺术精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亚非文明 希腊艺术 基础
下载PDF
国外建成遗产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前沿发展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见卓 马冬青 马可·斯凯奥尼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当今,新兴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记录显得至关重要,相关技术的应用使得诸如降低文化遗产损坏风险、制定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计划、实现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记录与监管以及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等目标得以实现。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 当今,新兴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记录显得至关重要,相关技术的应用使得诸如降低文化遗产损坏风险、制定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计划、实现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记录与监管以及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等目标得以实现。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国际先进组织,国际建筑摄影测量与文化遗产记录委员会(CIPA Heritage Documentation)自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汇集与发表各类前沿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记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CIPA2023会议是后疫情时代由该组织主办的首次线下集会,大会不仅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汇集了大量前沿研究进展、创新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应对复杂挑战时的有效解决方案。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和纽带。无论是对于单体历史建筑或建筑群,还是大规模考古遗址和景观遗产,抑或分布广泛的线性文化遗产,综合运用HBIM对其进行保护已被广泛认为是高效精准且潜力巨大的。本文通过检索国外学者在CIPA2023会议、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出版物以及Web of Science(WoS)中所发表的HBIM研究文献,总结基于HBIM对遗产的复杂结构和构件进行建模,文化遗产管理、监测和修复的研究,可访问资源构建,以及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应用等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HBIM国际研究与应用的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PA2023会议 文化遗产 建成遗产 数字化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
下载PDF
坚持与拓展《威尼斯宪章》开辟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10
作者 朱光亚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6-9,共4页
本文简要概括了《威尼斯宪章》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明确了需坚持《威尼斯宪章》精神,指出中国虽然提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宏观定位,然而仅仅宏观定位远不能保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帆风顺,需重视和认真借鉴以《威尼斯宪章》为... 本文简要概括了《威尼斯宪章》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明确了需坚持《威尼斯宪章》精神,指出中国虽然提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宏观定位,然而仅仅宏观定位远不能保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一帆风顺,需重视和认真借鉴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文献所显示的基本工作路线并应该注意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所起到的互补和警醒作用,不能仅依靠普遍性原则就作出处置决策,指出对个案具体分析置之不论就去贯彻原则是对原则的亵渎和无知。《威尼斯宪章》通过之后的六十年,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已从以西方为中心转变为面向包含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参与的全球性运动。本文基于中国经验一方面指出东方文化对世界遗产保护运动所作出的若干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快速城镇化对遗产保护带来的深刻影响,明确了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课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进一步指出当代学者要站在文明互鉴和保护全人类文明见证的立场上梳理经验和理论积累并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威尼斯宪章 可持续保护 文明互鉴
下载PDF
埃及萨卡拉新出土彩绘人形木棺解读
11
作者 薛江 颜海英 +1 位作者 李梦怡 王怀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7,共15页
本研究对埃及萨卡拉新出土的十具有代表性的彩绘人形木棺进行铭文解读、样式和装饰图案的分析,以期为古埃及木棺的类型学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作为迄今为止埃及出土的最大规模的窖藏墓,其中埋葬的上千个保存完好的彩绘木棺的陆续整理发表... 本研究对埃及萨卡拉新出土的十具有代表性的彩绘人形木棺进行铭文解读、样式和装饰图案的分析,以期为古埃及木棺的类型学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作为迄今为止埃及出土的最大规模的窖藏墓,其中埋葬的上千个保存完好的彩绘木棺的陆续整理发表,将对以往以底比斯木棺样本为核心建立的类型学研究提出重大的挑战。2024年7月19日,上海博物馆策划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展览的一大亮点是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近十年在萨卡拉地区自主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也是这批文物的全球首展。本研究将对其中尚未发表的十具彩绘人形木棺进行解读和分析。2020年以来,埃及国家文物局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埃及古代都城孟菲斯墓区)北区陆续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墓葬和神庙遗址,其中包括一座罕见的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在该神庙东部发现了两座深12 m石灰岩悬崖竖井墓,编号为64号、65号,年代为公元前8世纪,地下墓室里存储有近千具完整的彩绘木棺。此外,还发现了古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和最完整的制作木乃伊的作坊,并出土了大量朱鹭、鹰、狒狒和圣母牛的木乃伊,特别是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等稀有的动物木乃伊。这批新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古埃及墓葬习俗、来世信仰及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木棺 萨卡拉 复古主义 动物崇拜 文化记忆
下载PDF
世界遗产超越边界
12
作者 吕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2023年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召开,这是自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后,时隔4年第一次在线下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这4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冠疫情造成的空间阻隔影响了人类各种交流对话的进行,地区、国家及族群... 2023年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召开,这是自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后,时隔4年第一次在线下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这4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冠疫情造成的空间阻隔影响了人类各种交流对话的进行,地区、国家及族群间的各种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世界遗产大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明间相互尊重、对话及交流的重要机制,呈现出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随着2023年图瓦卢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缔约国增至195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广泛的参与性反映出世界遗产的影响和意义已远不止遗产保护自身,同时也促使世界遗产在更多方面发挥出它潜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大会 交流对话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遗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要作用和意义 图瓦卢 影响和意义
下载PDF
帕提亚人对希腊神形象的接受与改造
13
作者 刘成 《世界历史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22-38,M0003,共18页
帕提亚帝国建立之后,国内政局动荡,国外强敌环绕。为了稳定统治,帕提亚统治者迫切需要宣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琐罗亚斯德教神祇大多没有具体形象,需要借用希腊神形象,这为希腊神形象传播提供了前提。一部分帕提亚上层的“爱希... 帕提亚帝国建立之后,国内政局动荡,国外强敌环绕。为了稳定统治,帕提亚统治者迫切需要宣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琐罗亚斯德教神祇大多没有具体形象,需要借用希腊神形象,这为希腊神形象传播提供了前提。一部分帕提亚上层的“爱希腊情结”则为希腊神形象传播提供了政治保障。帕提亚人对希腊神形象更多是表象化借用,其目的是为王权和政治服务。相较于希腊化王国,帕提亚境内希腊神地位明显下降。研究帕提亚境内希腊神形象,对于理解丝绸之路神祇形象传播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化 帕提亚 希腊神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早期琉特类乐器(下)
14
作者 孙海瑞 莫颖 《乐器》 2024年第6期20-23,共4页
(接上期)二、非洲地区琉特类乐器非洲地区的琉特类乐器主要以北非地区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音乐文化以打击类乐器为主,琉特类乐器在此分布较少。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和突尼斯等国家,更是早期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大量古埃及的考古发现,... (接上期)二、非洲地区琉特类乐器非洲地区的琉特类乐器主要以北非地区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音乐文化以打击类乐器为主,琉特类乐器在此分布较少。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和突尼斯等国家,更是早期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大量古埃及的考古发现,如早期雕塑、生活器具、墓葬壁画以及实物遗存中,都可以找到多种形制琉特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丝绸之路 非洲地区 撒哈拉以南 墓葬壁画 考古发现 突尼斯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古环境变迁与南岛语族起源新探
15
作者 张遂新 张珂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12,共16页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但关于南岛先民最初如何抵达台湾地区,进而向其他地区扩散,尚存在诸多疑惑。本文同时考虑末次冰消期后的水动型和地动型海平面变化,提出了一种南岛语族起源的可能性:在全新...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但关于南岛先民最初如何抵达台湾地区,进而向其他地区扩散,尚存在诸多疑惑。本文同时考虑末次冰消期后的水动型和地动型海平面变化,提出了一种南岛语族起源的可能性:在全新世早期(大约11.7~7.4 kaBP期间),南岛先民在今天的海峡近岸及台湾浅滩区域创造了“原南岛文化”。随着冰消期海平面回升,其栖居地逐渐被淹没,南岛先民被迫后撤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滨海高地。如今在海峡两岸发现的大坌坑、壳丘头、富国墩等史前文化遗存,都具有海岛环境特征,是“原南岛文化”向不同方向后撤而形成的不同分支。海峡两岸7.4 kaBP的新石器遗址“稀少”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现,应该还有不少全新世早期“原南岛文化”遗存淹没在台湾海峡两侧的水下和台湾浅滩一带,有待水下考古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岛语族 台湾海峡 古环境变迁 末次冰消期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来源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16
作者 牧金山 张佳杨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0,共9页
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 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着公元前6~前3世纪巴雷克文化的扩张,彩陶从卡通河下游扩散到阿尔泰其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区 巴泽雷克文化 焉不拉克文化 彩陶
下载PDF
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展望——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例
17
作者 胡耀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考古综述
18
作者 林铃梅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3,共13页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东北部、锡尔河上游,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费尔干纳盆地的考古研究始于19世纪末,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初步建立起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尤其近年来新发现、新研究凸显出费尔干...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东北部、锡尔河上游,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费尔干纳盆地的考古研究始于19世纪末,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初步建立起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尤其近年来新发现、新研究凸显出费尔干纳盆地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移动、物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梳理费尔干纳盆地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历史、现有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若干重要问题,指出费尔干纳盆地考古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学界研究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干纳盆地 楚斯特文化 大宛
下载PDF
气候紧急状态下遗产地保护数字工作流程的机遇与挑战
19
作者 郑宇 马里奥·桑塔纳·坤泰洛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工作流程为遗产地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需要采取更多样化的方法来帮助确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事项,将遗产保护视为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驱动力。特别提出使用数字技术来记录易受...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工作流程为遗产地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需要采取更多样化的方法来帮助确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事项,将遗产保护视为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驱动力。特别提出使用数字技术来记录易受气候变化现象影响的遗产地的必要性,这些遗产地由于缺乏世界范围的重视和传统遗产保护框架的认可而未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遗产记录 有计划的保护 遗产地保护 气候行动 气候紧急状态
下载PDF
早期东亚与古埃及建筑特征相通性观察
20
作者 于志飞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青铜时代晚期以降的东西方沟通日益密切,以殷墟、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西汉诸侯王大型岩穴墓等商周秦汉宫庙陵墓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与底比斯、阿玛纳、孟斐斯宫庙陵墓代表的古埃及建筑特征息息相通,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布局、建筑单... 青铜时代晚期以降的东西方沟通日益密切,以殷墟、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西汉诸侯王大型岩穴墓等商周秦汉宫庙陵墓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与底比斯、阿玛纳、孟斐斯宫庙陵墓代表的古埃及建筑特征息息相通,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布局、建筑单体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尺度与比例等,形成共性显著又自成体系的空间设计理念,典型如多宫布局、多重阙门、前殿后室、陵前巷道。其影响波及古代朝鲜半岛与日本,塑造了两地以飞鸟宫苑与寺院、伊势神宫、朝鲜王朝宗庙等为代表的七世纪以至后期宫庙寺刹的空间形态,如横院格局、宫室与池苑关系、双院设计等,部分建筑礼俗也传承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交流 古埃及 殷墟 秦汉都城 飞鸟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