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5,1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1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冶铜 高温技术 古铜器 加热技术 铜合金 冶金史 重熔
下载PDF
秦国东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
2
作者 张睿祥 欧秀花 朱思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甘肃东部及关中地区是秦文化遗址分布的密集区,这一地区发现的秦国青铜器对于研究其风格、冶铸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已发表的礼县、凤翔、陇县、陈仓、秦陵等地秦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时... 甘肃东部及关中地区是秦文化遗址分布的密集区,这一地区发现的秦国青铜器对于研究其风格、冶铸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已发表的礼县、凤翔、陇县、陈仓、秦陵等地秦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矿料特征相近,主要来自大冶铜绿山、皖南沿江及小秦岭一带。春秋早、中、晚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这一变化与中原及汉淮地区趋于同步。战国晚期秦陵出土青铜器的矿源不同于秦国其它遗址,这一时期矿料来源地与小秦岭一带关系密切。研究结论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与南方地区的楚国、曾国在青铜资源流通方面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青铜器 铅同位素 历时性变化 矿料来源
下载PDF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3
作者 郭智勇 闫文祥 +1 位作者 严贤盛 吴晓桐 《文物季刊》 2024年第3期148-152,共5页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晋国邦墓地,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的晋国青铜器。本研究对4件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以探讨春秋中期晋国铅料产地。研究结果显示4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均为普通铅,与晋南地区西周... 山西侯马上马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晋国邦墓地,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的晋国青铜器。本研究对4件上马墓地春秋中期青铜器开展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以探讨春秋中期晋国铅料产地。研究结果显示4件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均为普通铅,与晋南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所使用的铅料基本相同,可能产自长江中游地区。上马墓地青铜器与瓦窑坡春秋中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不同,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金属资源流通网络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上马墓地 晋国 铅料
下载PDF
关于四川彭州竹瓦街出土“列罍”问题的再研究
4
作者 张懋镕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彭县竹瓦街的两处窖藏出土过两批青铜罍。第一批在1959年,一号窖藏出土五件青铜罍;第二批在1980年,二号窖藏出土四件青铜罍。冯汉骥认为一号窖藏出土的五件青铜罍可视之为列罍,而后赵殿增赞同冯汉骥的观点,并认为二...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彭县竹瓦街的两处窖藏出土过两批青铜罍。第一批在1959年,一号窖藏出土五件青铜罍;第二批在1980年,二号窖藏出土四件青铜罍。冯汉骥认为一号窖藏出土的五件青铜罍可视之为列罍,而后赵殿增赞同冯汉骥的观点,并认为二号窖藏原来应为五件,由于某种原因有一件未埋入坑中。本文认为竹瓦街的青铜罍不符合所谓“列罍”标准。从理论上来说,窖藏铜器的性质不同于墓葬铜器,组合关系不可信,利用窖藏资料来研究青铜器的组合关系,是有风险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竹瓦街一号窖藏出土五件罍,二号窖藏出土四件罍,已经显示出两处出土罍的数量不同,而且其中有成双成对的三组罍,也明显不符合“列器”的规则。况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竹瓦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有出土所谓“列罍”的考古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瓦街 窖藏 青铜罍 列器
下载PDF
《知惑吉金——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研究文集》序言
5
作者 谭德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75-76,共2页
我认识杨欢博士的时间不长,初次认识是因为她发表在《江汉考古》上关于古代青铜器等壁厚研究的论文,读完之后印象深刻,便有了后来的交流。杨欢博士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我。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惊叹于年轻人思维的活跃与对学... 我认识杨欢博士的时间不长,初次认识是因为她发表在《江汉考古》上关于古代青铜器等壁厚研究的论文,读完之后印象深刻,便有了后来的交流。杨欢博士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我。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惊叹于年轻人思维的活跃与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把握。在她与我的学生杨军昌教授出版论文集之际,欣然为之作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青铜器 吉金 青铜工艺 论文集 成果分享 等壁厚 考古 博士
下载PDF
由物象到寓象:楚式青铜鼎文化基因的鼎新与守俗
6
作者 郑杨硕 王浩琪 段灵婧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2期95-101,104,共8页
楚式青铜鼎作为楚国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楚文化的深厚内涵,继承与延续着楚文化基因。本文基于文化结构层次理论对楚式青铜鼎进行“物象、法象、寓象”的结构梳理,尝试总结“鼎新”与“守俗”的楚文化基因,并从“意象创新”与“制... 楚式青铜鼎作为楚国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楚文化的深厚内涵,继承与延续着楚文化基因。本文基于文化结构层次理论对楚式青铜鼎进行“物象、法象、寓象”的结构梳理,尝试总结“鼎新”与“守俗”的楚文化基因,并从“意象创新”与“制度僭越”的角度进行阐释。通过构建一个全面、多元、特色的楚文化知识体系逻辑框架,为楚式青铜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楚式青铜鼎 文化层次理论 文化基因
下载PDF
馆藏青铜器上的巴蜀符号研究与鉴赏
7
作者 庞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8期1-4,共4页
巴蜀符号主要发现在东周时期巴蜀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和青铜印章上。文章依据不同载体,分析了巴蜀符号的特征与演变。不同功能的器物上的巴蜀符号类型差异明显,当时人们使用这些符号时有明确的区分,说明它们的性质、功能应该有所区别。... 巴蜀符号主要发现在东周时期巴蜀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和青铜印章上。文章依据不同载体,分析了巴蜀符号的特征与演变。不同功能的器物上的巴蜀符号类型差异明显,当时人们使用这些符号时有明确的区分,说明它们的性质、功能应该有所区别。通过对馆藏巴蜀符号青铜器的年代、符号类型、组合规律等进行梳理,以求进一步丰富长江文明、巴蜀文化内容。在战国巴蜀地区,无论巴人还是蜀人都采用一种较原始的符号记事方法,史学界称其为巴蜀符号。虽然,关于其性质还有着较多争议,但这些神秘的符号对认知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特点及巴蜀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年来系统整理了馆藏文物上的巴蜀符号,现将部分成果公布,在供大家鉴赏同时,希望增强学界对巴蜀符号的关注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青铜器 巴蜀符号 研究与鉴赏
下载PDF
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青铜器残片锈蚀层的科技分析
8
作者 李青会 袁仪梦 +1 位作者 谢尧亭 刘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8,共7页
本文选取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残片,联用了超景深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分析和面扫描技术对铜器残片的锈蚀层进行了综合表征。结果表明锈蚀层主要包含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等常见锈蚀产物,同时也识别... 本文选取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残片,联用了超景深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分析和面扫描技术对铜器残片的锈蚀层进行了综合表征。结果表明锈蚀层主要包含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等常见锈蚀产物,同时也识别出有害的含氯锈蚀产物,获取了不同的孔雀石结晶形态,探讨了锈蚀进程的复杂性及其与埋藏环境的关系。本文为理解青铜器锈蚀层提供了新视角,展示了综合科技表征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腐蚀 锈蚀层分析 拉曼光谱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
下载PDF
古代青铜器锡腐蚀产物研究回顾——特点、表征方法、腐蚀模型
9
作者 邹非池 刘建宇 +1 位作者 刘瀚文 曲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2,共15页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青铜器中锡腐蚀后一般首先形成复杂的水合氧化物(SnO_(x)·nH_(2)O),随后在氧化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脱水,向锡石(SnO_(2))转变,但由于此转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导致了锡腐蚀产物具有低结晶度、高电阻率、离子交换等特殊性质。通过梳理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其他分析方法在青铜器锡腐蚀产物表征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锡腐蚀产物的性质。最后,本文在回顾不同环境下的锡腐蚀产物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腐蚀产物 非晶 表征方法 腐蚀模型
下载PDF
冶金技术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作用
10
作者 潘春旭 《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32-36,共5页
我们常说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有一句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话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些印记已经牢牢注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然而,要从历史和科学上论证中华文明是5000多年,而不是4000多年... 我们常说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有一句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话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些印记已经牢牢注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然而,要从历史和科学上论证中华文明是5000多年,而不是4000多年,却并不容易。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准是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和金属工具的出现。据此,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其依据主要有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冶金术 青铜起源 铁器时代 文明起源 材料科技 考古学
下载PDF
石家墓地出土铜器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
11
作者 邹子婕 王永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28,共5页
“宪子”鬲是石家墓地首次发现的有铭青铜礼器,通过考证可知石家人群早期很可能来自于千河流域及其附近。“梁伯”戈是石家墓地发现的第三件有铭戈,属于梁国之器,极有可能是梁灭国后经秦人之手辗转至石家墓地。
关键词 石家墓地 铜器 “宪子”鬲 “梁伯”戈
下载PDF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M126出土铜器科学分析
12
作者 郁永彬 陈丽新 +1 位作者 陈建立 陈坤龙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下载PDF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麋鹿的造型分析及其文化影响
13
作者 弥卓君 吴依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4期134-137,共4页
战国时期青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传承功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麋鹿作为当时社会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战国青铜麋鹿的造型分析以及其文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战国时期青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传承功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麋鹿作为当时社会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战国青铜麋鹿的造型分析以及其文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其造型特征、美学特征和文化影响的简单探讨,加深了对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理解,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了青铜器文化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麋鹿 战国青铜器 造型分析 文化影响
下载PDF
数字语言赋能青铜器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4
作者 王晓燕 王丰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期158-161,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陕西宝鸡青铜器文化的数字语言赋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传播技术限制与传播方式陈旧以及市场与受众认知等问题制约了青铜器文化的国际传播。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尊原则重要素... 文章旨在研究陕西宝鸡青铜器文化的数字语言赋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传播技术限制与传播方式陈旧以及市场与受众认知等问题制约了青铜器文化的国际传播。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尊原则重要素、数字技术与翻译相结合和多行业合作等对策方法。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文化翻译准确性,增强青铜器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国青铜器在国际上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语言 文化翻译 青铜器文化 对外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代铸铁退火技术研究综述
15
作者 孙旭东 黄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60-67,86,共9页
铸铁退火工艺可显著改善铸铁机械性能,拓展铁器应用范围,在中国古代生铁制钢技术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铁器时代开启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让古代钢铁史研究从文献学、类型学跨越到材料学。20世纪80年... 铸铁退火工艺可显著改善铸铁机械性能,拓展铁器应用范围,在中国古代生铁制钢技术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铁器时代开启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让古代钢铁史研究从文献学、类型学跨越到材料学。20世纪80年代,随着铁器考古工作大规模的开展,发现多处大型古代冶铁遗址,再加上一些新兴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的深入结合,研究者对古代铸铁退火技术有了充分认识。在冶铁遗址中发现具有退火功能的炉窑,其形制与烘范窑相似。研究者通过模拟古代温度开展实验,借助理论分析汉代球墨铸铁的退火工艺。综合已有研究,宜在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的条件下开展铸铁退火模拟实验,从工艺、成本、效果等综合研究古代铸铁退火生产流程,这对加深对铸铁退火工艺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铸铁退火 古代退火炉窑 古代铸铁退火燃料 冶金模拟实验
下载PDF
文物修复用环氧胶粘剂所释放游离氯对文物的影响
16
作者 张凯 毛新蒙 马爱洁 《文物春秋》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环氧胶粘剂是文物修复中常用的连接材料之一。采用电位滴定法对环氧胶粘剂进行游离氯(Cl_(游离))测定,发现常温下其外表面释放的Cl_(游离)数值为0.161mg/m^(2),水浴环境下其释放值提升至0.181 mg/m^(2),证明环氧胶粘剂中存在游离氯。在... 环氧胶粘剂是文物修复中常用的连接材料之一。采用电位滴定法对环氧胶粘剂进行游离氯(Cl_(游离))测定,发现常温下其外表面释放的Cl_(游离)数值为0.161mg/m^(2),水浴环境下其释放值提升至0.181 mg/m^(2),证明环氧胶粘剂中存在游离氯。在修复青铜文物时使用环氧胶粘剂,所释放的游离氯易与青铜反应,产生氯化亚铜(青铜病),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胶粘剂 游离氯 青铜文物腐蚀 文物修复
下载PDF
青铜弩机的修复及模型复原
17
作者 李博 唐廷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弩机在古战场上具有射得更远、杀伤力更强、更加精准的特点,是性能十分优越的远搏兵器。本件汉代弩机器物通体锈蚀,望山与钩心锈死,望山瞄准部分与两枚栓残损缺失,郭内无法活动。文章通过探究古代弩机的结构、铸造和发射原理,对青铜弩... 弩机在古战场上具有射得更远、杀伤力更强、更加精准的特点,是性能十分优越的远搏兵器。本件汉代弩机器物通体锈蚀,望山与钩心锈死,望山瞄准部分与两枚栓残损缺失,郭内无法活动。文章通过探究古代弩机的结构、铸造和发射原理,对青铜弩机病害部分进行修复,制作尺寸相近且形制符合当年弩与弩箭的模型,恢复其战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弩机 修复 模型复原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圆角方孔形铜器研究
18
作者 蒋璐蔓 肖嶙 +3 位作者 杨弢 朱章义 王方 刘珂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通过对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15件圆角方孔形铜器的形制特征、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的分析,认为圆角方孔形铜器的用途应为祭祀中的礼仪用器,其形制与合金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锡铅比越小,矩形度越大。金沙遗址出土的圆角方孔形铜器与三星... 通过对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15件圆角方孔形铜器的形制特征、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的分析,认为圆角方孔形铜器的用途应为祭祀中的礼仪用器,其形制与合金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锡铅比越小,矩形度越大。金沙遗址出土的圆角方孔形铜器与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研究的15件圆角方孔形铜器应为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圆角方孔形铜器 礼仪用器 形制特征 合金成分
下载PDF
有机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影响
19
作者 张然 毋妍 +3 位作者 王克青 许梦颖 李沫 成小林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51,共11页
综述了甲酸、乙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和产物,涉及对铜基体的腐蚀、对已有氯化物锈蚀产物的铜的腐蚀以及对表面有碱性Na、K化合物的铜质文物的腐蚀。有机酸对表面有无碱性Na、K化合物的铜的腐蚀有着截然不同的机理和产物。当无Na、... 综述了甲酸、乙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和产物,涉及对铜基体的腐蚀、对已有氯化物锈蚀产物的铜的腐蚀以及对表面有碱性Na、K化合物的铜质文物的腐蚀。有机酸对表面有无碱性Na、K化合物的铜的腐蚀有着截然不同的机理和产物。当无Na、K化合物时,产物包括Cu(HCOO)_(2)、Cu(OH)(HCOO)、Cu(OH)_(2)、Cu(CH_(3)COO)_(2)和Cu_(4)(OH)(CH_(3)COO)_(7)·2H_(2)O;而存在碱性Na化合物时,主要产物为Cu_(4)Na_(4)O(HCOO)_(8)(H_(2)O)_(4)(OH)_(2)、Cu_(2)(OH)_(3)(HCOO)和Na Cu(CO_(3))(CH_(3)COO)。近年来,国内外发现了大量相关文物腐蚀的案例,腐蚀产物主要是后者,表明了碱性Na、K化合物和有机酸在腐蚀中的作用。Na、K化合物的来源包括文物在铸造、使用、埋藏和保护修复过程中引入以及复合材质文物中的其他材质(如玻璃或珐琅),有机酸则主要来源于保存展览环境中的木材、板材、涂料、粘合剂等的挥发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质文物 腐蚀 有机酸 甲酸 乙酸
下载PDF
特定装饰铜器与生产作坊关系考辩——亚址、亚醜、戴家湾铜器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个案分析
20
作者 曹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1,共7页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族群或家族;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的族群或氏族铸造同一特定装饰铜器、甚至是形制和纹饰一致的铜器;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王朝铸造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且一般分属不同的族群和不同的文化;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往往为同一阶层所有,可以跨族群、氏族却不能跨越社会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装饰铜器 单一因素装饰 不同族群氏族 生产作坊 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