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兹别克斯坦阿卡察可汗—卡拉遗址出土的公元前后的壁画 被引量:1
1
作者 艾莉森.贝茨 孙丹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2,共9页
2015年8月10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教授艾莉森·贝茨女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乌兹别克斯坦阿卡察可汗-卡拉遗址发掘"的学术讲座,介绍了近二十年来悉尼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在阿卡察可汗-卡拉地区... 2015年8月10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教授艾莉森·贝茨女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了"乌兹别克斯坦阿卡察可汗-卡拉遗址发掘"的学术讲座,介绍了近二十年来悉尼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在阿卡察可汗-卡拉地区所做的考古工作及其重要发现。阿卡察可汗-卡拉位于阿姆河下游,古称花剌子模。讲座重点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后的都城遗址,特别是在西北小城内10号区域发现的一处礼仪建筑。在建筑的回廊和大厅的壁面上均有描绘细腻精美的壁画,其中位于大厅南壁的一处高达6米的人像,显得尤为重要。人像被描绘为侧面站立的姿态,佩剑、头戴高冠,表明他的高贵身份。通过考证人像上衣饰带和颈部项圈上图像的题材,她进一步论证这些图像与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经典阿维斯塔关联紧密。贝茨教授认为这处建筑内的用火遗迹反映出琐罗亚斯德教的存在与影响。在公元前后的遗址中发现这些壁画,说明祆教的象征——鸟祭司在花剌子模存在的年代比以往认识的早5-6个世纪,因而可能需要重新评价花剌子模在中亚琐罗亚斯德教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壁画的发现和释读,对学界研究琐罗亚斯德教图像的产生和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讲座之后,为了郑重起见,贝茨教授又发来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从这篇短文更仔细地了解有关该遗址及其壁画的内容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遗址发掘 公元前 可汗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专稿 壁画 考古工作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家在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发现古月氏遗存
2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2期113-113,共1页
近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2017年在王建新教授和梁云教授的带领下在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属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文化,并调查了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同类墓葬,此类遗存分... 近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2017年在王建新教授和梁云教授的带领下在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属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文化,并调查了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同类墓葬,此类遗存分布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家 遗存 月氏 中国 乌兹别克斯坦 西北大学 塔吉克斯坦 文化遗产
下载PDF
水对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文化遗迹的影响——以阿米尔·图拉经学院的修复为例
3
作者 马跃宁 金昭宇 《中国文化遗产》 2020年第5期16-22,共7页
希瓦古城地处中亚地区阿姆河下游,受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对古城的文化遗迹产生了多种不利影响,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结构开裂、建筑材料残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这些影响。阿米尔·图... 希瓦古城地处中亚地区阿姆河下游,受中亚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对古城的文化遗迹产生了多种不利影响,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结构开裂、建筑材料残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这些影响。阿米尔·图拉经学院的修复是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的主要组成,项目组结合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政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在早期修复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希瓦古城文化遗迹保存现状进行详细勘察和检测,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因地制宜的将"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理念,灵活应用于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通过降低地下水位、进行地基加固、防治湿气及酥碱,以及环境的治理等措施,科学治理水害,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害治理 乌兹别克斯坦 希瓦古城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援外文物保护工程
下载PDF
亚洲庞贝的秘密 卫城竞是娘子军
4
作者 粟周熊 《发现.图形科普》 2002年第10期42-46,共5页
日前,俄罗斯的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坦布哈拉市郊外,发现了一千年前湮没在沙漠之中的派肯德古城遗址。发掘的结果给了世人很大的震惊,因为通过考古,证实了当年御敌于城门之外的竟都是一些娘子军。
关键词 考古学 派肯德古城遗址 娘子军 御敌 保卫战争 乌兹别克斯坦 城堡
下载PDF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乌尊区谢尔哈拉卡特墓地2019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云鹏 +3 位作者 王建新 别尔迪姆洛多夫·阿姆尔丁 哈萨诺夫·姆塔利波 哈姆达莫夫·苏河洛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45,F0002,共26页
2019年3~4月,对谢尔哈拉卡特墓地进行发掘,出土一批陶、金、铜、铁、玻璃等质地的器物和动物骨骼等。该墓地从青铜时代沿用至中古时期,填补了苏尔汉河流域青铜时代之后大型墓地发现的空白,其中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多种形式墓葬的发现... 2019年3~4月,对谢尔哈拉卡特墓地进行发掘,出土一批陶、金、铜、铁、玻璃等质地的器物和动物骨骼等。该墓地从青铜时代沿用至中古时期,填补了苏尔汉河流域青铜时代之后大型墓地发现的空白,其中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多种形式墓葬的发现,揭示了该时期人群与文化来源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苏尔汉河流域 谢尔哈拉卡特墓地 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萨米什塞岩画调查简报
6
作者 任萌(文/图/摄影) 黄金铭(文/图) +2 位作者 马健(文/摄影) 王建新(文/摄影) Berdimimurodov A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52-76,共25页
2014年5月,由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州的萨米什塞岩画点。发现了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岩画。本报告从该遗址四千余块岩画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岩画... 2014年5月,由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州的萨米什塞岩画点。发现了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岩画。本报告从该遗址四千余块岩画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岩画画面进行分层、分幅和分类统计,认为该遗址岩画题材以动物、人物等形象为主,多描绘动物群落、捕食、人类放牧、狩猎等场景,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总体属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米什塞岩画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动物纹 鹿石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明铁佩城址考古勘探与发掘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岩石 刘涛 +1 位作者 艾力江 何岁利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38,共17页
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明铁佩城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显示,明铁佩城址是包括内、外两重城垣的大型城址。发现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建立该城址及其所处的费尔干纳... 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明铁佩城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显示,明铁佩城址是包括内、外两重城垣的大型城址。发现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建立该城址及其所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出土遗物的时代序列和城址的年代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费尔干纳盆地 明铁佩城址 内、外城 汉晋时期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乌尊区德赫坎遗址2018—2019年考古调查发掘简报
8
作者 王建新 Berdimurodov Amridin +4 位作者 于柏川(图/摄) 唐云鹏(文/图/摄) 张蕊霞(图) 苏尔托诺娃·姆妮热(图) 哈萨诺夫·姆塔利波 《西部考古》 2022年第2期1-19,共19页
2018年冬季和2019年春季,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德赫坎遗址进行勘探和小规模发掘。确认遗迹主要分布在5个相对独立的区域,Ⅰ、Ⅲ、Ⅴ区主要为墓葬,Ⅱ、Ⅳ区主要为石构建筑。共采集13件陶器,发掘5座竖穴墓道偏室墓和1处石构建筑。德赫坎遗址... 2018年冬季和2019年春季,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德赫坎遗址进行勘探和小规模发掘。确认遗迹主要分布在5个相对独立的区域,Ⅰ、Ⅲ、Ⅴ区主要为墓葬,Ⅱ、Ⅳ区主要为石构建筑。共采集13件陶器,发掘5座竖穴墓道偏室墓和1处石构建筑。德赫坎遗址主体年代为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可能属于进入农业区域边缘的游牧人群或受到游牧文化影响的农业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德赫坎遗址 偏室墓 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发掘简报 被引量:4
9
作者 热娜古丽.玉素甫 习通源 梁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1-41,共11页
撒扎干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西南约20公里处的撒扎干村南及其东、西两侧的山前地带(图一)。2014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全面调查了该遗址,根据遗迹的分布状况将其分为5区(... 撒扎干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西南约20公里处的撒扎干村南及其东、西两侧的山前地带(图一)。2014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全面调查了该遗址,根据遗迹的分布状况将其分为5区(I~V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发掘简报 遗址 山前地带 西北大学 考古 研究所 科学院
原文传递
《摩诃婆罗多》与大使厅东壁壁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静 沈睿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70,共14页
本文在梳理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大使厅东壁壁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壁面内容,对壁画诸元素、各单元内容进行辨析,认为东壁壁画主题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初编》所载福身王故事中有关毗湿摩诞生的情节。
关键词 摩词婆罗多 福身王 毗湿摩 恒河女神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1
作者 梁云 李伟为 +1 位作者 裴建陇 唐云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30,共27页
2017年5~6月,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选择在拉巴特村北侧、一号墓地的中东部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52座,其中偏洞室墓37座,竖穴土坑墓11座,4座形制不清。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 2017年5~6月,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选择在拉巴特村北侧、一号墓地的中东部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52座,其中偏洞室墓37座,竖穴土坑墓11座,4座形制不清。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玻璃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并对比周边地区同类发现,推测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末期至公元1世纪早期。墓地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应该属于大月氏的文化遗存,可以命名为月氏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大月氏的考古学探索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发掘简报 墓地 巴特 铁门关
原文传递
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高句丽使者身份考
12
作者 赵春兰 韦正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7,共11页
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武士首服以鸟羽为饰。创作于唐代的撒马尔罕市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有两位高句丽使者,身着武士服装,首服亦以鸟羽为饰,但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冠插鸟羽的其他武官职能有所不同,其身份值得深入... 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武士首服以鸟羽为饰。创作于唐代的撒马尔罕市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有两位高句丽使者,身着武士服装,首服亦以鸟羽为饰,但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冠插鸟羽的其他武官职能有所不同,其身份值得深入探究。高句丽位于古代中国东北边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均可确证中原鹖冠传入高句丽,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高句丽使者首服应为鹖冠。高句丽正五品官职大兄正对应中原王朝头戴鹖冠的左右郎将等武官,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的高句丽武官使者身份应为大兄,表明高句丽晚期武官可兼使者职能,使者官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 高句丽 鹖冠 大兄
原文传递
重访瓦拉赫沙:红厅骑象的是印度王、拜火教大神,还是普贤菩萨?
13
作者 亚历山大·奈玛克 毛铭 《中国美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76-85,共10页
19世纪欧洲探险家记载了中亚布哈拉古城外,沙丘中曾有宫殿和大量宝藏。1946-1954年锡斯金考古队在那里发掘出了瓦拉赫沙宫殿。1963年发表了考古发掘报告。作者1986-1991年参加了宫殿壁画的整体搬迁工作。本文重新解读了瓦拉赫沙壁画:... 19世纪欧洲探险家记载了中亚布哈拉古城外,沙丘中曾有宫殿和大量宝藏。1946-1954年锡斯金考古队在那里发掘出了瓦拉赫沙宫殿。1963年发表了考古发掘报告。作者1986-1991年参加了宫殿壁画的整体搬迁工作。本文重新解读了瓦拉赫沙壁画:其一,辨明了瓦拉赫沙宫殿初建于689-709年之间,建造人神秘的昆纳克可汗是来自邻近垡地国的篡位者。其二.宫殿第二期是由童格沙达王子建造于709-719年之间,留下了《圣火崇拜》的壁画。其三,宫殿第三期有著名的“骑象猎豹”红厅壁画.属于童格沙达王子执政后期(约730-738年)。骑象猎豹人物,可能是骑大象的拜火教大神阿克巴,或者“四国四天子”传说中的南方印度天子大象王.作者则判定是骑象普贤菩萨,并且受唐朝艺术风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火教 印度 菩萨 重访 发掘报告 1954年 19世纪 搬迁工作
原文传递
阿弗拉西卜壁画——图像叙事的再思考
14
作者 Guitty Azarpay 杨瑾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6年第1期269-274,共6页
1965年,在古撒马尔罕阿弗拉西卜遗址一个大厅中发现的'贵宾厅'粟特壁画激发了很多学术交流以及关于其年代和意义的诸多猜想(图一)。本文旨在历史环境中回顾大厅图像叙事中所庆祝的事件,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其他地区粟特艺术中流... 1965年,在古撒马尔罕阿弗拉西卜遗址一个大厅中发现的'贵宾厅'粟特壁画激发了很多学术交流以及关于其年代和意义的诸多猜想(图一)。本文旨在历史环境中回顾大厅图像叙事中所庆祝的事件,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其他地区粟特艺术中流行的神祗和宗教人物图像叙事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学术交流 大厅 环境 神祗 壁画 图像
原文传递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考古学集刊》 2017年第1期224-231,326,共9页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合作研究协议,计划对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玛哈玛特县东郊的明铁佩(Mingtepa)古城遗址进...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合作研究协议,计划对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玛哈玛特县东郊的明铁佩(Mingtepa)古城遗址进行系统性发掘和研究,现已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据学者研究,汉代大宛国大致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盆地东南的明铁佩古城长期以来被俄罗斯及中亚考古学者视为贰师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通过勘探、发掘与科技考古相结合的方法,在5年时间内确定了明铁佩古城有内城、外城两重城垣,了解了城墙结构及建造方法等,尤其是通过勘探确认了地表以上不复存在的南墙的位置,否定了长期一些学者关于两座城门的推断(“东门”和“南门”),确认了西墙城门的位置,并在南城墙内侧发现手工业作坊遗迹及多间房址。在城内发现2条主要道路,并试掘了大型台基遗迹。另外,大致廓清外城规模达300公顷,城墙的使用下限约为公元3世纪左右。明铁佩古城的平面形制承袭了更早的埃拉坦古城特点,其使用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4世纪,实为大宛国的重要城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费尔干纳 汉代 贰师城 明铁佩古城遗址
原文传递
佩肯德城:从堡垒到粟特城市——布哈拉考古调查的研究成果
16
作者 安德烈·奥梅尔琴科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77-104,526-527,共30页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布哈拉考古考察队多年来对佩肯德城址进行实地考察的主要成果。佩肯德(Paykand)于公元4世纪始建于布哈拉绿洲(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公元11、12世...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布哈拉考古考察队多年来对佩肯德城址进行实地考察的主要成果。佩肯德(Paykand)于公元4世纪始建于布哈拉绿洲(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公元11、12世纪因泽拉夫尚河下游水势恶化而废弃。佩肯德的历史大致可以确定六个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可以看到堡垒的产生、物质的变化,最后是城市中心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与整个中亚的历史事件相关。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布哈拉绿洲就有许多定居点。这是由两种情况决定的:环境变化和粟特人从泽拉夫尚河上游迁徙。佩肯德聚落的核心是火神庙,这是粟特城市的一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游牧民族(所谓的东萨尔马提亚人)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对布哈拉绿洲的物质文化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影响。佩肯德堡的主体部分在公元3—4世纪进行了深度改造,这是伊朗萨珊王朝军事扩张所形成的结果,后者在布哈拉绿洲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赫普塔利斯和突厥时代,佩肯德已经成为中国、中东、东欧和印度贸易路线上的一个著名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拉 萨珊王朝 考古调查 粟特人 乌兹别克斯坦 军事扩张 贸易路线 撒马尔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