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纳使真者与真之定义——基于系统本体论的统一多元真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5-108,共14页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用真理论、融贯真理论和使真者理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分了“符合使真者”和“混合使真者”,一揽子解决了所谓的“无关使真者问题”。根据功能主义的多重实现原理,解决了“演绎推理的真之单义性问题”。此外,对使真者极大主义和必然主义给予新的阐释,使之具有不可消除的本体论意义。与此同时,对否定性事实和普遍性事实的存在性给予证明,以为否定性真理和普遍性真理提供本体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纳-符合使真者 演绎持真者 统一多元真理论 系统本体论 功能主义真理论
下载PDF
科学自信
2
作者 胡志坚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主流科学史认为,古希腊发明了自然科学;中世纪欧洲倒退,崇尚基督教哲学和神学,是黑暗时代;近代以来,欧洲继承发扬古希腊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革命。然而,翻遍古希腊先哲的著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始终心怀道德和宗教目的的哲学,是以从事灵... 主流科学史认为,古希腊发明了自然科学;中世纪欧洲倒退,崇尚基督教哲学和神学,是黑暗时代;近代以来,欧洲继承发扬古希腊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革命。然而,翻遍古希腊先哲的著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始终心怀道德和宗教目的的哲学,是以从事灵性和道德习性训练为目的的科学,而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追求自然知识为目的的科学。中世纪的基督徒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这种哲学,只不过是以基督教哲学和神学的形式。对中世纪的基督徒而言,大自然也是神之书,自然研究被认为有助于心灵得到正确准备,以知晓关于神圣事物的终极真理,这种科学观念一直持续到17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真理 基督教哲学 基督徒 道德习性 科学观念 中世纪欧洲 黑暗时代 继承发扬
下载PDF
工程生态论:探索建构工程研究的新范式
3
作者 傅志寰 李伯聪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6,共13页
工程生态论研究是响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呼唤而开展的研究,是进行工程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工程生态论的核心概念是工程生态。“工程生态”概念以“生态”隐喻“工程”,其基本内容和对象是工程而不是生... 工程生态论研究是响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呼唤而开展的研究,是进行工程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工程生态论的核心概念是工程生态。“工程生态”概念以“生态”隐喻“工程”,其基本内容和对象是工程而不是生态。工程生态论有三个关键内容和观点:把工程的“对象”“结构”“功能”看作具有“(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把工程系统看作具有“广义生态特征”的“(类)生态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研究“工程生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战略和策略问题。工程生态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但重视基本理论研究,而且重视案例研究。工程生态论研究的学术目的是在工程哲学中国学派原先建立的“工程哲学五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演化论)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增加“工程生态论”,将我国工程哲学体系拓展为“以工程本体论为核心的‘六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生态 工程生态论 工程哲学 范式 案例研究
下载PDF
论技术马克思主义
4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万花筒式的思想定位。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反思不外乎技术作用的确定性和技术的社会关系这两条路线。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条路线上接近于在长期历史中强调技术的优先性,在第二条路线上对技术资本主义给予批判并展望技术积累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在当代西方技术哲学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把这两条路线分别展示为分析的技术哲学和批判的技术哲学,倾向于一种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哲学话语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将这两种路线统一起来,进行一种技术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建构:以技术作用的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置现代化议题,以技术的社会关系为实现这种现代化议题提供推动力,以便逐步走向一种自治的技术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马克思主义 技术社会主义
下载PDF
“隐变量理论”是特设性假说吗——兼论“可检验性”标准
5
作者 张卫 马晓天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从EPR佯谬理论的提出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隐变量理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之争到可检验的科学理论的转变。“隐变量理论”的历史嬗变表明,假说的“可检验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把“可检验性... 从EPR佯谬理论的提出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隐变量理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之争到可检验的科学理论的转变。“隐变量理论”的历史嬗变表明,假说的“可检验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把“可检验性”当成一个纯粹的分析性概念是有问题的,“可检验性”也是一个兼具分析性和综合性的范畴。为了使“可检验性”标准能够更好地解释真实的科学历史,需要摆脱传统的分析性理解,以一种历史的眼光重新理解“可检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检验性 隐变量理论 形而上学
下载PDF
工程哲学与伦理:前沿对话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伯聪 贾玉树 +3 位作者 夏保华 张恒力 张志会 徐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2023年11月18日下午,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45周年院庆活动的组成部分,“工程哲学与伦理:前沿对话”圆桌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由王大洲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贾玉树教授... 2023年11月18日下午,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45周年院庆活动的组成部分,“工程哲学与伦理:前沿对话”圆桌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由王大洲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贾玉树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夏保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志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徐立副研究员参与对话。本组笔谈编发此次论坛所展示的工程哲学与伦理研究的新趋势、新观点、新方向,期待更多年轻学者投身工程哲学并将工程哲学不断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聪 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 航天工程 玉泉路 空间应用 伦理研究 前沿
下载PDF
智能革命对人性的深度拷问 被引量:1
7
作者 成素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175,共9页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影响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时,合乎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基于技术发展的伦理学研究就成为时代之需。因为智能机器的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带来了人类劳动或工作形态的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的限度,提出了如...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影响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时,合乎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基于技术发展的伦理学研究就成为时代之需。因为智能机器的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带来了人类劳动或工作形态的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的限度,提出了如何重新理解“自由”“劳动”“成功”等关乎人性的概念问题;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身体技术化趋势,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精神技术化趋势,提出了如何认知人的身体边界、精神愉悦、自我尊严、自我实现乃至生命意义等关乎人性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度拷问之基础上。这开启了“人,成之为人”的第二个过程,提出了必须平衡科技发展与人类价值保护,平衡技术的应用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要求。这种情况表明,人类社会在从工业文明转向智能文明的过程,迫切需要重塑或营造有利于人的身心成长和生命意义提升的人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的新境界 身体技术化 精神技术化 人文环境
下载PDF
“世界模拟”的拟像迷思——基于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静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159,共12页
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哲学反思变得刻不容缓。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文生图像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借由算法公理化逻辑所营造出的普世视觉景观,这种视觉景观消解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在本... 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哲学反思变得刻不容缓。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文生图像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借由算法公理化逻辑所营造出的普世视觉景观,这种视觉景观消解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在本质上与一种通过数字技术而布展的知识生产权力具有同构性。基于数据预训练和投喂的通用视觉大模型,其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数据“通用”性与模型“泛化”的张力,大模型泛化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其所依赖的数据来源愈加具有普遍性和公理性,由此在技术无意识层面形成一种代表数字普遍理性的公共知识体系。为此应重新思考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问题,在技术设计关注差异要素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可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生视频 大模型 泛化
下载PDF
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时空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瞿浩翔 徐江 徐静妤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56,共18页
未来产业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面,其发展高度依赖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显强健,核心症结在于未能从哲学根源出发把握本质规律。本文基于现象学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分析方法,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瓶... 未来产业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面,其发展高度依赖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显强健,核心症结在于未能从哲学根源出发把握本质规律。本文基于现象学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分析方法,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瓶颈内涵的复杂哲学问题进行理论诊断,溯源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的脉络谱系,厘清现代技术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技术创新问题投影至本源时空间范畴。研究发现,传统动力学时空观坚持身心二元的哲学思想,将时空间视为超越任何参考系的绝对抽象概念,忽视身体与实践活动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此,集成现代科学与时空现象学理论,推动“数据表征、知识流动、具身耦联”的时空间重构;响应未来产业战略需求与科学逻辑框架,建立“技性科学、智能科学、具身科学”的未来科学研究范式演进架构;融入系统科学思想方法,构建“工程应用、智能集成、具身协同”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进一步地,基于“哲学–科学–技术–产业”的四元现象结构、“新质–新知”工程创新战略,提出增强发展组织能力、建立和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 颠覆性技术创新 时空现象学 时空观 具身
下载PDF
数字劳动中的隐私问题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坤如 李翌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数字技术 数据 隐私
下载PDF
意识、哲学和神经科学
11
作者 +1 位作者 史凯(译) 韩永进(译)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5,199,共11页
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的意识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可以证明哲学的做法在意识研究中仍然具有持续的影响作用。在对有关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哲学立场进行讨论后,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注的意识问题——“身—心”问题或“心—脑”问题——... 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的意识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可以证明哲学的做法在意识研究中仍然具有持续的影响作用。在对有关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哲学立场进行讨论后,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注的意识问题——“身—心”问题或“心—脑”问题——只是意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之一。讨论“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能够阐明对意识难题的困惑超越了它与物质的关系这一层面,进而指出哲学和神经科学可以相互学习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神经科学 哲学 自我意识 自我
下载PDF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12
作者 莫然 王伯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 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忆商品,标志着个体意识的同质化趋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这使得个体难以表明自我存在,渐渐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出现情感、思想、欲求上的缺失。然而,没有记忆商品能够彻底替代意识行使功能,个体始终承受着存在之痛的撕扯,仍需寻找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抵抗记忆工业的意识侵蚀,创造自身存在的意义,成为抛向个体的疑难。关键就在于要准确区分意识和记忆,以及借助记忆技术来重拾自身的独特性,获得崭新的自我意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第三记忆 记忆工业 存在之痛 个体意识
下载PDF
深度学习认知架构的反表征主义转向
13
作者 刘伟 符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当代认知研究发展出了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符号主义的计算-表征是以思想语言假说为基础的“句法图像”,具有内容与载体相分离、符号语境无关性等表征特征。深度学习是对联结主义技术的创新和深化,其认知架构是具有分布... 当代认知研究发展出了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符号主义的计算-表征是以思想语言假说为基础的“句法图像”,具有内容与载体相分离、符号语境无关性等表征特征。深度学习是对联结主义技术的创新和深化,其认知架构是具有分布式加工和叠加存储、语境敏感和原型提取学习等特点的亚符号计算,表现出一系列的反表征特征,反映在深度网络中并不以明确的概念表征为对象的操作,推动了认知哲学中反表征主义的兴起。在充分理解符号主义和深度学习认知架构表征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也许是值得努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认知哲学 表征 反表征主义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
14
作者 朱志方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78-99,143,共23页
1923年发生的科玄论战,凸显了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西方分析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要素、科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等,在这一争论的前后都得了系统的回答。中国科... 1923年发生的科玄论战,凸显了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西方分析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要素、科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等,在这一争论的前后都得了系统的回答。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既与当代西方分析的科学哲学同步,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新式学堂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反思的肥沃土壤,中国科学哲学反对纯思辨的玄学但并不笼统地反对哲学,提倡用科学方法来说明科学,在反对思辨玄学等方面科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结成了统一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玄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方法
下载PDF
探求科学哲学质心之迁移
15
作者 孙文静 王善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17,97,共8页
与传统的研究途径不同,文本坚持科学哲学的演进应该被视为一种质心的迁移,即核心问题的转变。科学哲学的质心历经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探求“科学是什么”转变为探讨“科学如何运作”;第二次转向是从讨论“科学如何运作”转到近... 与传统的研究途径不同,文本坚持科学哲学的演进应该被视为一种质心的迁移,即核心问题的转变。科学哲学的质心历经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探求“科学是什么”转变为探讨“科学如何运作”;第二次转向是从讨论“科学如何运作”转到近年来聚焦“科学中的证据与信任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尽管科学哲学目前呈现的焦点尚需进一步确认,但这种关于质心迁移的探索为学界重新审视科学哲学演变脉络开辟了另外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的质心 库恩 基切尔 科学中的信誉
下载PDF
信息哲学视域下区块链技术的本体论问题研究
16
作者 胡启尧 李英杰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2-26,共5页
区块链技术重新塑造了信息的本质,特别是体现和重塑了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的理论内涵。作为自在信息的区块链,信息场与信息存在同化异化现象。作为自为信息的区块链存在着感知、记忆和进化机制,区块链网络的共识层和激励层均... 区块链技术重新塑造了信息的本质,特别是体现和重塑了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的理论内涵。作为自在信息的区块链,信息场与信息存在同化异化现象。作为自为信息的区块链存在着感知、记忆和进化机制,区块链网络的共识层和激励层均体现了自为信息的特性。其节点的感知、记忆以及激励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自主、独立且具有主观性的信息系统,体现了自为信息的主观性、记忆和进化的特性。作为再生信息的区块链无论是从概象信息的角度看,还是从符号信息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都符合信息哲学本体论的再生信息的特性,既有形象化的思维过程,也有符号信息的逻辑推演。区块链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信息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创造了新的数字存在形式和新的现实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信息哲学 本体论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eature, Event, and Process Methods to Leakage Scenario Development for Offshore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17
作者 Qiang Liu Yanzun Li +2 位作者 Meng Jing Qi Li Guizhen Liu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CSCD 2024年第3期608-616,共9页
Offshore carbon dioxide(CO_(2)) geological storage(OCG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by curtai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onetheless, the risk of CO_(2) leakage poses a substant... Offshore carbon dioxide(CO_(2)) geological storage(OCG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by curtai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onetheless, the risk of CO_(2) leakage poses a substantial concern associated with this technology. This study introduc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OCGS leakage scenarios, involving four pivotal stages, namely, interactive matrix establishment, risk matrix evaluation, cause–effect analysis, and scenario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Basin in China. The initial phase encompa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action matrix for OCGS systems based on features, events, and processes. Subsequent risk matrix evaluation and cause–effect analysis identified key system components, specifically CO_(2) injection and faults/features. Building upon this analysis, two leakage risk scenarios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ccompan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cenario development to risk assessment, including scenario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verall, this research posi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of OCGS projects and holds potential for further refinement and broader application to diver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project requirements.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CGS leakage scenarios and demonstrate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risk assessment,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of ocean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s while proposing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improvements and broader applications to different con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CO_(2)geological storage Features events and processes Scenario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matrix Risk matrix assessment
下载PDF
论科学实践治理中“良序科学”关涉的三种理论形态
18
作者 冯超 王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7,24,共9页
“良序科学”是科学民主化理论视野下一种公共协商式的理想模型。“良序科学”中的“科学”,突出了温和科学实在论尺度下的科学之辩护,具有价值负载特征的科学之目标,以及从个体善转向寻求集体善的科学之实践。“良序科学”意在从整体... “良序科学”是科学民主化理论视野下一种公共协商式的理想模型。“良序科学”中的“科学”,突出了温和科学实在论尺度下的科学之辩护,具有价值负载特征的科学之目标,以及从个体善转向寻求集体善的科学之实践。“良序科学”意在从整体的维度揭示科学实践活动的良序性。通过建构一种新的解读模式,梳理了基切尔讨论科学民主化问题的轨迹,包括三种进阶式的具体理论形态,分别是良序的科学价值规范、良序的科学研究过程和良序的科学参与。这三种形态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统一于基切尔科学实践活动民主化的理论建构和实现路径上。“良序科学”所关涉的三种理论形态,有助于以新的、更加立体化的视角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嵌入图景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序科学 价值规范 科学实践治理 科学参与 集体善
下载PDF
科技哲学新突破:澄清“夸克禁闭”认知误区
19
作者 庞跃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自从“夸克禁闭”问题提出后,就引发科学与哲学上的激烈争论,被学界称为认知物质属性的一大科技哲学难题。目前,科学家们已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方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把握了夸克物质的内在属性,并对“夸克禁闭”的生成机理和重要特征作... 自从“夸克禁闭”问题提出后,就引发科学与哲学上的激烈争论,被学界称为认知物质属性的一大科技哲学难题。目前,科学家们已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方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把握了夸克物质的内在属性,并对“夸克禁闭”的生成机理和重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学性解析,对于人们正确认知“夸克禁闭”引发的科技哲学问题,理性澄清“夸克禁闭”的认知误区具有重要启示。因此,深刻揆诸“夸克禁闭”问题的提出缘由,主动辨析“夸克禁闭”的科技哲学诘问,积极彰显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不但是极大深化科技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自觉捍卫科学认识观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夸克禁闭 认知误区 生成机理 科技哲学 科学认识观
下载PDF
智能机器的异化危机与批判向度——基于《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之思考
20
作者 黄闪闪 郭春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22,99,共10页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蕴含的机器思想对数字时代智能机器的异化问题有着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区分机器与工具的区别,指出作为工具的机器进入自动的生产体系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得隐蔽,科学与资本的结合是资...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蕴含的机器思想对数字时代智能机器的异化问题有着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区分机器与工具的区别,指出作为工具的机器进入自动的生产体系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得隐蔽,科学与资本的结合是资本主义异化关系的助推器。数字时代的智能机器在现代劳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新的异化,即机器的智能拜物教问题。客体主体化是数字时代智能机器异化问题的基本表达。从他物到自我是数字时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智能机器剥削的深入表现。通过对智能拜物教产生的资本逻辑和社会关系批判,马克思机器思想对数字时代智能机器发展的启示表明:必须坚持以数字资源的社会主义应用实现对数字智能异化的积极扬弃;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能助力智能自由的实现;以科技创新消解异化困境助力人机融合走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机器思想 数字劳动 智能拜物教 批判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