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硼烯共面异质结结构和性质计算研究
1
作者 刘会彬 刘品妍 +3 位作者 陈思雨 李昕玥 张震 张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和χ_(3)硼烯构造共面异质结的可行性、结构和性质.通过对体系能量的计算,找到了稳定的石墨烯-χ_(3)硼烯共面二维异质结体系,并对构造方式、电学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异质结体...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和χ_(3)硼烯构造共面异质结的可行性、结构和性质.通过对体系能量的计算,找到了稳定的石墨烯-χ_(3)硼烯共面二维异质结体系,并对构造方式、电学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异质结体系界面处以碳六元环和硼五元环头对头相连接.对电荷转移和态密度分析得出石墨烯与硼烯之间形成稳定共价键.该体系具有零带隙和金属性的性质,且可见光波段吸收性能优异,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烯 石墨烯 异质结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石墨烯褶皱结构对双电层储能性能的理论研究
2
作者 张倩 蒋更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石墨烯因其出色的比表面积和单层结构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然而,实验制备的石墨烯常因官能团、缺陷和位错的引入而出现褶皱和变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幅度褶皱(a=0~6.6?)的石墨烯片,并运用分子动力学... 石墨烯因其出色的比表面积和单层结构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然而,实验制备的石墨烯常因官能团、缺陷和位错的引入而出现褶皱和变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幅度褶皱(a=0~6.6?)的石墨烯片,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这些褶皱石墨烯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褶皱高度和充电状态下双电层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褶皱石墨烯模型内部的离子浓度随电压的增加呈现多峰层状分布,而表面离子浓度与施加的电压正相关.此外,石墨烯的褶皱结构能够减少离子和水对电极电压响应的敏感性.在不同电压条件下,褶皱型石墨烯结构的面积比电容(C_A)始终高于其平面对应区域,突出了其在提升双电层储能性能上的优势.本研究揭示了石墨烯褶皱结构在调节离子分布、降低电压敏感性,以及增强电化学储能性能方面的特有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层 石墨烯 褶皱 恒电势模拟方法
下载PDF
ITO负载单原子钇吸附NO和C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曹宇 吴海龙 +4 位作者 邱辰 张立志 王泽瑞 钟山 周晓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表面负载单原子Y模型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根据表面能计算结果可知,单原子Y最稳定负载位置为空位(H),即确定了ITO负载单原子钇(Single-atom Y supported on ITO,Y/ITO)稳...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表面负载单原子Y模型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根据表面能计算结果可知,单原子Y最稳定负载位置为空位(H),即确定了ITO负载单原子钇(Single-atom Y supported on ITO,Y/ITO)稳定模型.对ITO和Y/ITO表面吸附气体分子(NO和CO)模型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根据对比ITO和Y/ITO表面的吸附能和态密度计算结果可知,单原子钇负载提高了ITO表面的稳定性和吸附性能.根据对比Y/ITO表面吸附NO和CO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和态密度计算结果可知,NO和CO气体分子吸附均为自发行为,过程放热.且NO气体分子更容易吸附在Y/ITO表面,即Y/ITO对NO气体分子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CO 单原子钇 吸附 第一性原理 ITO
下载PDF
基于V2C催化剂的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催化机理研究
4
作者 生健平 喻明富 +1 位作者 李洁 孙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的性能。二维材料V2C(MXenes)具有丰富的组成、高比表面积和强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V2C的... 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的性能。二维材料V2C(MXenes)具有丰富的组成、高比表面积和强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V2C的电子性质、碱性条件下氧气在V2C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和氧气在V2C表面的氧化还原过程,计算了V2C的自由能和过电势,最后将其与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常用的MnO2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2C作为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催化剂时,比常用的MnO2催化剂的过电势更小,说明该催化剂可以提高电极的催化性能,是一种前景良好的ORR和OER双功能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 碳化钒 第一性原理 氧气吸附 氧还原反应
下载PDF
不同取向下单晶铁纳米线拉伸行为的模拟研究
5
作者 张诗雨 蒋更平 +1 位作者 AIMAN Mukhtar 吴开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取向、尺寸和温度因素对单晶体心立方铁纳米线的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铁纳米线轴向初始取向分别为<001>、<110>、<111>、<102>、<112>,模拟了不同温度(10~700 K)... 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取向、尺寸和温度因素对单晶体心立方铁纳米线的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铁纳米线轴向初始取向分别为<001>、<110>、<111>、<102>、<112>,模拟了不同温度(10~700 K)和不同尺寸范围(1.5~5 nm)下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取向、尺寸和温度会显著影响单晶体心立方铁纳米线的拉伸变形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直径为2 nm的<001>铁纳米线在300 K的拉伸载荷下,主要通过孪晶的模式发生变形,最后拉伸取向转变为<110>.而在700 K下,<001>铁纳米线的拉伸变形模式由滑移主导.不同初始取向在不同温度和尺寸下其变形机制截然不同,这导致了铁纳米线不同的力学性能.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在不同取向下的铁纳米线变形机制随尺寸和温度变化发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纳米线 拉伸变形行为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棱形石墨烯纳米孔道内离子传输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勇 蒋更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0,共15页
纳米通道的尺寸、结构和表面化学对其内部溶液的分布结构和输运性质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新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这种理想的通道与最近被广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内部结构类似,有着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截然不同的内部... 纳米通道的尺寸、结构和表面化学对其内部溶液的分布结构和输运性质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新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这种理想的通道与最近被广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内部结构类似,有着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尺寸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内的KCl溶液的性质,并将其与同尺寸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孔道内(<20)其内部的溶液结构呈现若干个密度极高的聚集区域,即出现了结晶化的趋势.这一研究结果,将为MOF的结构设计提供思路,从而有望实现类似于生物离子通道的高选择性和高传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分子动力学模拟 离子输运
下载PDF
导电石墨烯孔道内双电层结构的研究
7
作者 董乐 蒋更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3,共12页
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人们迫切需要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提供能量的存储和转换.在超级电容器中双电层结构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的石墨烯纳米孔道(1~2 nm),研究了KCl溶液在纳米孔道内的双电层结构,同... 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人们迫切需要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提供能量的存储和转换.在超级电容器中双电层结构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的石墨烯纳米孔道(1~2 nm),研究了KCl溶液在纳米孔道内的双电层结构,同时也比较了恒电量模拟(Q)和恒电势模拟法(U)下双电层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恒电势模拟法考虑了导电石墨烯壁的镜像作用使结果更符合实验中的材料系统.而石墨烯壁的镜像作用能额外吸附离子从而增强孔道内部的阴阳离子,这可能有助于电极电容的提升.通过对不同孔道高度的研究,本文发现水分子作为介电材料在水基超级电容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不同离子和不同孔道高度下双电层的变化,从而在不同情况下获得了相似的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超级电容器 恒电势模拟方法 石墨烯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俊 王振辉 +5 位作者 王玮 毅男 张旺 尚文 张荻 邓涛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7期399-405,441,共8页
仿生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因此表现出自清洁、防污染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荷叶、水黾腿、蝴蝶翅膀等自然界中超疏水性组织和器官的启发下,仿生超疏水表面材料的设计和研发的目标不仅在于模仿生物的功能结构,更主要的是制... 仿生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因此表现出自清洁、防污染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荷叶、水黾腿、蝴蝶翅膀等自然界中超疏水性组织和器官的启发下,仿生超疏水表面材料的设计和研发的目标不仅在于模仿生物的功能结构,更主要的是制备组分和结构均可调的超疏水表面,从而获得既有疏水自清洁性,同时强度、耐热、耐酸碱等性能又十分优异的新材料。该类材料在国防、工业、农业、医学和日常生活中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超疏水材料纳米界面的结构出发,分析材料的疏水原理及其制备方法,介绍了近几年来该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管道无损运输、房屋建筑和防水等应用领域的探索,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方向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纳米结构 自清洁 仿生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锂空气电池正极Fe掺杂Co-N-C催化机理研究
9
作者 朱永明 万帮琦 扈天笑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1-35,共5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衍生多孔氮掺杂碳材料负载的钴单原子催化剂(Co-N-C)由于其高稳定性和良好的耐久性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氧电化学催化剂。然而,由于Co-N-C对含氧中间体的吸附能力提高有限,通常表现出不足的双电子途径催化活性和...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衍生多孔氮掺杂碳材料负载的钴单原子催化剂(Co-N-C)由于其高稳定性和良好的耐久性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氧电化学催化剂。然而,由于Co-N-C对含氧中间体的吸附能力提高有限,通常表现出不足的双电子途径催化活性和过氧化氢的高选择性。在此,文章基于掺杂工程,使用单原子掺杂构建Fe掺杂Co-N-C结构(Fe@Co-N-C),增大对中间体的吸附。基于第一性原理,对Fe掺杂前后的晶体尺寸和态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掺杂后Co-N键长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强。从总态密度来看,在费米能级附近,Fe@Co-N-C材料比Co-N-C具有更高的态密度值;从分波态密度来看,Fe@Co-N-C材料Co原子的d带中心比Co-N-C材料更接近费米能级,具有更低的电子转移能垒和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正极催化剂 金属有机框架 掺杂
下载PDF
应用激光蚀刻不同微织构表面的润湿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熊其玉 董磊 +2 位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刘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98-307,共10页
运用激光微织构技术,通过控制微凹坑形状、间距、深度等参数,在45社钢表面制备了一组表面算术平均偏差S_a相同但表面微观结构不同的试件.使用Talysulf CCI Lite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对表面进行测量,采用ISO 25178三维形貌表征参数对... 运用激光微织构技术,通过控制微凹坑形状、间距、深度等参数,在45社钢表面制备了一组表面算术平均偏差S_a相同但表面微观结构不同的试件.使用Talysulf CCI Lite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对表面进行测量,采用ISO 25178三维形貌表征参数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在SL200 KS光学法固液接触角和界面张力仪上针对32#汽轮机油进行润湿性试验,分析了温度、液滴体积、表面结构特征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并借助ISO25178中部分参数对固体表面形貌随机特征与其润湿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基于固液本征接触角为锐角,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接触角在润湿过程中先迅速减小,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固液平衡接触角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液滴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激光微织构能够改变表面润湿性,S_a相同的表面,微织构形状、方向均影响表面润湿性,当槽状微织构表面的槽方向与液滴铺展方向一致时,润湿效果最优.ISO25178系列三维形貌表征参数中幅度参数(S_(ku),S_(sk))、空间参数(S_(tr),S_(al))、混合参数(S_(dq),S_(dr))与表面润湿性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S_(ku),S_(al),S_(dr)越大,S_(sk),S_(tr),S_(dq)越小的表面,固液平衡接触角越小,表面润湿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激光微织构 三维形貌参数 工况条件
下载PDF
偶氮苯聚合物薄膜光致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真 蔡志岗 +3 位作者 陈振强 张灵志 梁兆熙 周建英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6-420,共5页
利用光场梯度力理论,对前向四波混频光路制作偶氮苯聚合物薄膜表面微结构的结果进行解释,经过分析认为用这种方法制作亚微米微结构存在机理缺陷.采用“Step-by-Step”制作偶氮苯聚合物薄膜表面四方微结构,该方法将是制作二维亚微米微结... 利用光场梯度力理论,对前向四波混频光路制作偶氮苯聚合物薄膜表面微结构的结果进行解释,经过分析认为用这种方法制作亚微米微结构存在机理缺陷.采用“Step-by-Step”制作偶氮苯聚合物薄膜表面四方微结构,该方法将是制作二维亚微米微结构的有效手段,同时指出这种规则微结构光学各向异性特点有利于二维光子晶体完全带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微结构 偶氮苯功能材料 光致异构 光子晶体
下载PDF
规则织构化硅片表面的制备及其润湿行为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文杰 曾志翔 +2 位作者 王立平 陈建敏 薛群基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0,F0003,共8页
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实现了不同形状和几何参数的规则织构化硅片表面的构筑与制备。主要以三种典型的规则织构包括圆柱状、圆坑状和沟槽状表面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织构形状和几何参数对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实现了不同形状和几何参数的规则织构化硅片表面的构筑与制备。主要以三种典型的规则织构包括圆柱状、圆坑状和沟槽状表面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织构形状和几何参数对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织构高度、深度和表面覆盖率的增加,规则织构化硅片表面疏水性能增强,规则织构化表面疏水性能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强。不同的几何形貌对硅片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相对于柱状与沟槽状织构,坑状织构在较小的表面粗糙度时可得到较大的接触角。当表面的接触角均为101°时,坑状、柱状、沟槽状织构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16.2 nm,29.2 nm和70.2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织构化 形状 几何参数 润湿性
下载PDF
麦秆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志玲 王正 阎昊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7-210,共4页
连续跟踪不同处理麦秆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值,确定用于计算表面自由能的接触角数据,依据Young方程及Owens-Wendt-Kaelble法,求解不同处理麦秆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非极性分量(色散力分量)。结果表明,未经处理麦秆外表面自由能为37.20... 连续跟踪不同处理麦秆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值,确定用于计算表面自由能的接触角数据,依据Young方程及Owens-Wendt-Kaelble法,求解不同处理麦秆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非极性分量(色散力分量)。结果表明,未经处理麦秆外表面自由能为37.20 mJ/m2,其非极性分量占84.11%,内表面自由能高达51.54 mJ/m2,其非极性分量占50.50%。经1%的NaOH溶液95℃和85℃热处理,麦秆外表面自由能由37.20 mJ/m2增至51.72 mJ/m2和44.21 mJ/m2,其极性分量增加了377.58%和229.13%。经180℃和160℃热处理,麦秆外表面自由能变化不显著,但其极性分量显著增加,非极性分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麦秆 生物质
下载PDF
硅橡胶表面润湿特性对积污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国刚 赵悦菊 +2 位作者 张金玲 夏兵 王建辉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介绍了电力系统中污闪事故的现状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阐述了硅橡胶表面润湿特性及相关模型与硅橡胶表面积污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了硅橡胶的润湿性与表面积污行为的的复杂关系。由于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及憎水迁移性,使其具有优异的防... 介绍了电力系统中污闪事故的现状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阐述了硅橡胶表面润湿特性及相关模型与硅橡胶表面积污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了硅橡胶的润湿性与表面积污行为的的复杂关系。由于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及憎水迁移性,使其具有优异的防污闪性能;而又由于憎水迁移性的存在导致硅橡胶表面的污秽具备"反清洁"能力。文中讲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自然环境、工频电场及紫外辐照条件下硅橡胶表面润湿特性对积污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这方面研究尚存的问题,展望了硅橡胶表面润湿特性与积污行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污秽闪络 硅橡胶 复合绝缘子
下载PDF
超疏水Ti6Al4V表面的制备及其润湿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连峰 张会臣 +1 位作者 庞连云 李杰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使Ti6Al4V合金具有超疏水特性,采用激光技术加工规则点阵状纹理,然后采用自组装技术在试样表面制备自组装分子膜,得到了超疏水Ti6Al4V表面.激光加工构造的微米级点阵结构规整,形成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类似锥台或柱状的凸起.通过激光加... 为了使Ti6Al4V合金具有超疏水特性,采用激光技术加工规则点阵状纹理,然后采用自组装技术在试样表面制备自组装分子膜,得到了超疏水Ti6Al4V表面.激光加工构造的微米级点阵结构规整,形成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类似锥台或柱状的凸起.通过激光加工和沉积自组装分子膜,Ti6Al4V试样表面的水接触角显著增大,最大可达到151°.将测得的接触角与分别用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计算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实测结果更接近Cassie模型的结果.通过改变激光加工表面微结构的参数,可以控制表面接触角的大小.随着表面粗糙度值的增大,接触角呈增大趋势.当表面粗糙度大于4μm时,接触角均大于150°,形成超疏水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激光加工 自组装分子膜 超疏水
下载PDF
氧化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俊友 施忠良 +2 位作者 刘国权 顾明元 Lee Jae chul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6-212,共7页
通过FE SEM (FieldEmission 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和TEM (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研究了经高温氧化后的SiC颗粒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碳化硅的氧化能够有效抑制铝对碳化硅的侵蚀 ,改善其润湿性... 通过FE SEM (FieldEmission 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和TEM (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研究了经高温氧化后的SiC颗粒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碳化硅的氧化能够有效抑制铝对碳化硅的侵蚀 ,改善其润湿性。基体合金中的Mg与SiC表面的氧化层SiO2 极易反应 ,根据基体合金中Mg的含量形成纳米尺度的MgO或MgA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EM TEM 复合材料 界面 微观结构 SIC颗粒增强 铝镁基复合材料 高温氧化 力学性能
下载PDF
Pt-Rh二元合金系表面偏聚的分析型EAM模型计算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辉球 胡望宇 +2 位作者 舒小林 赵立华 张邦维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7-471,共5页
应用分析型EAM多体势和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Pt-Rh合金系的表面偏聚情况.模拟结果显示,不同Pt含量的合金以及不同的表面,最外层都富集Pt原子,次外层富集Rh原子,剖面成分呈振荡分布.(111)面和... 应用分析型EAM多体势和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Pt-Rh合金系的表面偏聚情况.模拟结果显示,不同Pt含量的合金以及不同的表面,最外层都富集Pt原子,次外层富集Rh原子,剖面成分呈振荡分布.(111)面和(100)面的成分偏聚量差别较大:(111)面的Pt原子偏聚量较(100)面小得多,且前者只有最表面3层原子发生偏聚,而后者的成分偏聚影响表面至少10层.模拟结果与已有理论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偏聚 EAM模型 MONTE CARLO模拟 Pt-Rh合金
下载PDF
固体表面液滴铺展与润湿接触线的移动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1 位作者 逄明华 刘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8-355,共8页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行为与润湿特性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液滴平壁铺展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润滑近似方法和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液滴沿理想表面铺展的动量和连续性方程...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行为与润湿特性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液滴平壁铺展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润滑近似方法和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液滴沿理想表面铺展的动量和连续性方程.根据建立的方程,应用数值解法求解并详细分析了液滴在铺展过程中膜厚、接触线铺展半径以及铺展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铺展过程可分为扩展和收缩两个阶段,铺展过程伴随着表面能、动能以及各种势能的相互转化,液滴最终的铺展半径大小由固体基面固有的润湿特性所决定;液滴在铺展过程中出现的"坍塌效应"与弯曲液面处的Laplace压力差有关;铺展半径随时间变化的标定律近似满足"1/7"次方标度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展行为 润湿特性 润滑近似 标度律
下载PDF
钛酸锶钡(BST)薄膜的介电性能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符春林 杨传仁 +2 位作者 陈宏伟 胡文成 李文远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7-194,共8页
钛酸锶钡 (BST)薄膜是一种重要的铁电薄膜 ,应用广泛 ,是高新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简要介绍BST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重点讨论BST薄膜的极化、电压非线性、漏电流的机理、表征及影响因素 ,并综述了铁电薄膜的疲劳机制和消除疲劳... 钛酸锶钡 (BST)薄膜是一种重要的铁电薄膜 ,应用广泛 ,是高新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简要介绍BST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重点讨论BST薄膜的极化、电压非线性、漏电流的机理、表征及影响因素 ,并综述了铁电薄膜的疲劳机制和消除疲劳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锶钡 铁电薄膜 极化 电压非线性 漏电流 疲劳
下载PDF
硫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强 张智 +2 位作者 唐斌 施太和 冉曾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5-730,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能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B位吸附的硫原子与Fe(100)表面的距离随浓度非单调变化,在0.5 ML时达到最大,是由较高的局域电子云重叠产生的排斥作用所导致;对比分析吸附前后硫和Fe的s及p电子的态密度,显示了硫化亚铁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100)表面 态密度 吸附能 硫化亚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