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期刊收录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溶胶-凝胶法的高附着力有机硅防雾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光华 杨晓梅 +2 位作者 张策 姚孝伟 张万斌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选用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和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NTMDA)作为原料,经环氧-氨基开环反应后得到含羟基有机桥连倍半硅氧烷前驱体GN.将GN与正硅酸乙酯(TEOS)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氨水催化条件下进行共水解缩聚... 选用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和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NTMDA)作为原料,经环氧-氨基开环反应后得到含羟基有机桥连倍半硅氧烷前驱体GN.将GN与正硅酸乙酯(TEOS)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氨水催化条件下进行共水解缩聚得到有机硅溶胶,将溶胶沉积在基底上获得一系列有机硅减反射涂层,然后对所制备涂层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得到附着力良好的减反射防雾涂层.重点研究GN含量对涂层微观结构、光学性能和附着力的影响以及热处理温度对涂层防雾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GN具有“粘结”和“造孔”的作用.当V(GN)∶V(TEOS)为0.33∶1、处理温度为150℃时,涂层透过率不仅高达99.2%,而且具有良好的防雾效果,附着力达到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雾 减反射 有机桥连聚倍半硅氧烷 附着力 溶胶-凝胶
下载PDF
原位格氏法合成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2
作者 池圣贤 姜振华 袁园 《有机硅材料》 CAS 2024年第2期32-35,共4页
以氯苯(PhCl)、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和镁(Mg)为原料,甲基三氯硅烷(MTCS)为促进剂,通过原位格氏法一步制得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MePhSi(OMe)_(2)],并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各工艺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工... 以氯苯(PhCl)、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和镁(Mg)为原料,甲基三氯硅烷(MTCS)为促进剂,通过原位格氏法一步制得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MePhSi(OMe)_(2)],并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各工艺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Mg、PhCl、MTMS和MTC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1.4∶2.5∶0.3,回流反应8 h,此时产物收率可达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原位格氏法 氯苯 促进剂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郭明 孙建中 周其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配方组成及操作方式对聚合稳定性、动力学、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部分预乳化单体滴加法(工艺A)和部分纯单体滴加法(工艺B)两种工艺,聚硅氧烷采用高速预乳化... 合成了含氢聚甲基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配方组成及操作方式对聚合稳定性、动力学、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部分预乳化单体滴加法(工艺A)和部分纯单体滴加法(工艺B)两种工艺,聚硅氧烷采用高速预乳化滴加进料方式.用COULTER LS 粒径仪和Nicolet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共聚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B两种工艺均能得到平均粒径为0.101~0.103(m的单峰窄分布共聚乳液,并能有效地将含氢聚硅氧烷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含氢聚硅氧烷的引入量为3%(质量)时,共聚物涂膜具有柔软、滑爽和强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聚硅氧烷 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表征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改性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心亚 孙志娟 +2 位作者 黄洪 蓝仁华 陈焕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34-637,共4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引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SB)和壬基酚聚氧乙烯(20)醚(OP-10)作复合乳化剂,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反应温度为78±2 ℃条件下,合成了A-171改性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酯共聚乳液....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引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SB)和壬基酚聚氧乙烯(20)醚(OP-10)作复合乳化剂,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反应温度为78±2 ℃条件下,合成了A-171改性醋酸乙烯酯(VAc)-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实验采用单体滴加工艺,考察了配方中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和A-171用量对共聚物性能和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仪(FTIR)、粒度仪和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对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引入w(BA)=10%~15%(相对于配方中单体总质量,下同)、w(MAA)=4%、w(A-171)=1%到VAc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中,共聚物乳液涂膜的吸水率<5.0%,耐寒性通过10个循环,60 ℃加速贮存稳定性>10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氧烷 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 乳液聚合
下载PDF
有机硅耐磨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高长有 杨柏 沈家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13-316,330,共5页
制备厚度在0.8~1.7μm的有机硅耐磨涂层可以显著地提高光学塑料表面的耐擦伤强度,而对其透光率等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对PC和PS等光学树脂还有增透作用。涂于JD树脂上的涂层铅笔硬度可达5~6H,涂层与各种基材的粘接性... 制备厚度在0.8~1.7μm的有机硅耐磨涂层可以显著地提高光学塑料表面的耐擦伤强度,而对其透光率等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对PC和PS等光学树脂还有增透作用。涂于JD树脂上的涂层铅笔硬度可达5~6H,涂层与各种基材的粘接性能优良,表面均一平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氧烷 耐磨涂层 透光率 光学塑料 制备
下载PDF
乙烯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及成核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心亚 黄洪 +3 位作者 黎永津 沈慧芳 蓝仁华 陈焕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7-202,共6页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研究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对影响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有机硅氧烷用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动力学...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研究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对影响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有机硅氧烷用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动力学有较大的影响.反应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高、乳化剂浓度越高、有机硅氧烷用量相对较小,乳液聚合反应的转化率越高,此外,体系的pH值在6~8之间时也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种子乳液聚合中Rp∝[E]^0.72,RP∝[I]^0.56,表观活化能Ea为143.92kJ·mol^01.种子乳液聚合初期,反应主要是单体液滴成核;进入壳层反应时,反应成核主要是以胶束成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 丙烯酸酯乳液 聚合反应动力学 成核机理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心亚 蓝仁华 陈焕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3-387,共5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阴离子乳化剂DF-2和非离子乳化剂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以FeSO4、K2S2O8和甲醛合次亚硫酸氢钠(SFS)作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在65℃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微乳液。实验采用单体滴加工艺,用COULTERLS粒度仪和...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阴离子乳化剂DF-2和非离子乳化剂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以FeSO4、K2S2O8和甲醛合次亚硫酸氢钠(SFS)作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在65℃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微乳液。实验采用单体滴加工艺,用COULTERLS粒度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共聚乳液的粒径分布和产物的结构,研究了加料方式、配方组成及操作方式对聚合稳定性、乳液的粒径分布以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体滴加工艺能得到平均粒径为50~80nm的单峰窄分布微乳液,并有效地将有机硅氧烷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氧烷 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下载PDF
乙烯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心亚 黄洪 +2 位作者 沈慧芳 黎永津 陈焕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8-592,共5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引入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氧烷(C-1706),在(78±2)℃合成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醴共聚物乳液.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粒度仪分别测定了共聚乳液产物的结构和粒径分布,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了乳胶粒子...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引入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氧烷(C-1706),在(78±2)℃合成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醴共聚物乳液.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粒度仪分别测定了共聚乳液产物的结构和粒径分布,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了乳胶粒子形态和乳胶膜形态,用紫外老化仪测定了乳胶膜的耐老化和耐沾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可将硅氧烷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得到平均粒径为51.8-76.6bn且粒径分布窄的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其涂膜耐候性和耐沾污性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硅氧烷 丙烯酸醑 乳液聚合 表征
下载PDF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文喜 刘秀英 +3 位作者 廖俊 陈圣云 程鹏飞 张治民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0-192,共3页
通过酯化法高产率地合成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AMA) ,并合成了一种用于硅氢加成合成γ (甲基丙烯酰氧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新的催化剂 ,与所有已申请专利的合成方法采用的Speier催化剂相比 ,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提高了产率且缩短了反应时间 .
关键词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合成 酯化法 催化剂 催化活性 硅氢加成
下载PDF
季铵盐型硅油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复钱 张鹏 +4 位作者 王小玉 曾国屏 王金昌 胡振宇 邹怀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42-345,共4页
带季铵盐基团的硅油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织物处理、医用材料等领域。以含氢硅油为基本原料,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发生加成反应合成环氧基硅油,进一步与N,N-二甲基烷基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带季铵盐基团的硅油。采用红外光谱、... 带季铵盐基团的硅油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织物处理、医用材料等领域。以含氢硅油为基本原料,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发生加成反应合成环氧基硅油,进一步与N,N-二甲基烷基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带季铵盐基团的硅油。采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季铵盐型硅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痢疾菌、粪肠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含氢硅油经过两步加成反应生成了季铵盐型硅油。N,N-二甲基胺碳链长度以及胺基与环氧基团物质的量比对季铵盐型硅油的分子结构和热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N,N-二甲基胺碳链长度增大,季铵盐型硅油结晶温度变化不明显,熔融温度升高,热分解温度下降,随着胺基与环氧基团物质的量比增大,季铵盐型硅油结晶温度下降,热分解温度下降。季铵盐型硅油抗菌性随碳链长度的增大而降低,抗菌性以胺基与环氧基团物质的量比为0.8∶1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硅油 合成 抗菌
下载PDF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低介电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洪耀 严正权 +2 位作者 张超 苏新艳 光善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62-1969,共8页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由O—Si—O链接的纳米尺寸的笼型无机芯[(SiO1.5)n]和外围有机取代基团(活性或惰性)组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为杂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基础.本文从低介电材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低介电性能的... 多面体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由O—Si—O链接的纳米尺寸的笼型无机芯[(SiO1.5)n]和外围有机取代基团(活性或惰性)组成,这种独特的结构为杂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基础.本文从低介电材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低介电性能的形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低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是POSS在低介电材料控制制备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新材料的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 纳米复合材料 低介电常数
下载PDF
端-侧基氨基聚醚改性硅油的合成及其微乳液制备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莹 李同国 +2 位作者 崔晴晴 张宝昌 宋晓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0-2234,2241,共6页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自制环氧封端剂、D4、3-缩水甘油丙基(二甲基)甲基硅烷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合成端-侧基环氧改性硅油,利用氨基与环氧基的氨解开环反应,将氨基聚醚引入,合成端-侧基氨基聚醚改性硅油,采用1H NMR及FT-IR证...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自制环氧封端剂、D4、3-缩水甘油丙基(二甲基)甲基硅烷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催化剂,合成端-侧基环氧改性硅油,利用氨基与环氧基的氨解开环反应,将氨基聚醚引入,合成端-侧基氨基聚醚改性硅油,采用1H NMR及FT-IR证明产物合成.制备端-侧基氨基聚醚改性硅油微乳液,探讨了乳液参数对乳液平均粒径、表面张力及透光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聚醚 端-侧基改性 本体聚合 微乳液
下载PDF
双硅氧烷端基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小林 何美玲 +1 位作者 张兴英 姚明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55,共1页
采用负离子聚合方法,以环己烷-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解剂、双锂为引发剂进行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聚合结束后加入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封端,得到双硅氧烷端基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并用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 采用负离子聚合方法,以环己烷-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解剂、双锂为引发剂进行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聚合结束后加入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封端,得到双硅氧烷端基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并用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为双硅氧烷端基SSBR;并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计算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SSBR的封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离子聚合 溶聚丁苯橡胶 链端 官能化
下载PDF
毛细管色谱法分析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翊 张荣泉 +1 位作者 吕守本 赵让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建立了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与其他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选方法准确、精密、便捷。8次平行测定结果:S=1.294×10^(-2)%,CV=1.345×10^(-2)%。
关键词 毛细管 气相色谱法 二苯基 二甲氧基 硅烷 DDS
下载PDF
1,3-双-(介晶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和相变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先亮 张建强 +1 位作者 王成瑞 卓仁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71-476,共6页
合成了16种1,3-双-(介晶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Ⅱ_(a,b),Ⅲ_(a─g),Ⅲ_j,Ⅳ_(a─f).其化学结构用 ̄1NMR、IR、UV和元素分析表征。通过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它们的相行为,除Ⅱ... 合成了16种1,3-双-(介晶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Ⅱ_(a,b),Ⅲ_(a─g),Ⅲ_j,Ⅳ_(a─f).其化学结构用 ̄1NMR、IR、UV和元素分析表征。通过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它们的相行为,除Ⅱ_(a,b)、Ⅲ_d和Ⅳ_d外,其余都呈现液晶相变。用X衍射分析研究了1,3-双-(4-甲基偶氮苯氧甲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Ⅱ_a)的晶体结构。讨论了这些新型硅氧烷化合物的比学结构对液晶相变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硅氧烷 合成 偶氮苯 相变
下载PDF
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的水解及一步法裂解制备环体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淮军 廖洪流 李凤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采用正交实验法,将3,3,3-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水解为3,3,3-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DaF),然后以一步法裂解新工艺,在强碱催化下裂解、重整成环、精馏,得到3,3,3-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D3F)。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DaF还... 采用正交实验法,将3,3,3-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水解为3,3,3-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DaF),然后以一步法裂解新工艺,在强碱催化下裂解、重整成环、精馏,得到3,3,3-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D3F)。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DaF还是D3F收率来看,最佳水解条件为:30℃,水解介质为ω(HCl)=20%的盐酸,V(盐酸):V(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3:1,滴加速度为20mL/min(以1000mL反应器为例),裂解催化剂氢氧化钠的用量为水解物质量的0.01%-10%,助剂十八醇的用量为水解物质量的1%-5%,裂解时间为7—10h,裂解产物D3F的收率达到85%以上,精馏可得到ω(D3F)≥99%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 3-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 3 3 3-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 水解 裂解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合成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方少明 侯守君 +1 位作者 程海军 张留成 《合成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65-266,共2页
用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与3-氯丙醇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3-氯丙氧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然后用格氏反应代替Walter的钠缩合反应,最后经水解制备了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总收率为42.0%。
关键词 羟丙基 四甲基 二硅氧烷 硅氧烷
下载PDF
二-(4-羟基丁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游革新 赵耀明 +2 位作者 严玉蓉 刘海敏 汪朝阳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91-294,共4页
以二甲基二氯硅烷、四氢呋喃和金属镁粉为原料 ,合成二 -(4-羟基丁基 )四甲基二硅氧烷。在轰击电子能量分别为 70、3 0和 1 0 e V的情况下 ,用色谱 /质谱联用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质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没有检出该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 ,... 以二甲基二氯硅烷、四氢呋喃和金属镁粉为原料 ,合成二 -(4-羟基丁基 )四甲基二硅氧烷。在轰击电子能量分别为 70、3 0和 1 0 e V的情况下 ,用色谱 /质谱联用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质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没有检出该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 ,但多次检测均发现有 (M+3 )峰存在 ,且 (M+3 )峰绝对强度随电子能量的下降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4-羟基丁基)四甲基二硅氧烷 质谱 分析 结构 电子能量
下载PDF
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元体系等压汽液平衡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淑娴 陈华龙 +2 位作者 邱祖民 胡任昌 罗志勇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利用新型泵式沸点仪 ,在 10 1.3kPa下测定了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 ,对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临界性质进行了估算 ,分别用Wilson ,NRTL ,Margules ,VanLaar四种模型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关联 。
关键词 等压汽液平衡 甲基三氯硅烷 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二元体系 有机烷氧基硅烷 临界性质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裂解制备有机硅乙烯基混合环体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文斌 崔英德 +2 位作者 廖列文 尹国强 李凤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1-863,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反应得到混和水解物为原料,以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催化制备了有机硅乙烯基混合环体。研究了催化剂浓度、真空度、反应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合成总环、裂解收率及V1D3含量的影响,并计...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反应得到混和水解物为原料,以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催化制备了有机硅乙烯基混合环体。研究了催化剂浓度、真空度、反应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合成总环、裂解收率及V1D3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高裂解收率、高总环还是高V1D3来看,最佳的裂解工艺条件是催化剂浓度1%,真空度-0.980 MPa,反应停留时间75 min。对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水解物 裂解 乙烯基环体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