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8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势及其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东飞 张帆 +1 位作者 刘铮 卢滇楠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1255,共15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化工过程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工具,但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精度不足和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高昂计算成本,制约了分子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学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基于机器学习势的分子模拟快速发展起来,... 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化工过程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工具,但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精度不足和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高昂计算成本,制约了分子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学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基于机器学习势的分子模拟快速发展起来,该方法兼具速度快与准确性高的优势,将极大地加速分子模拟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首先回顾了机器学习势的发展历程,给出了构建机器学习势模型的原则,介绍了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和模型迁移与应用等,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势的特点和局限性,最后对机器学习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势 分子模拟 计算化学 热力学
下载PDF
综合管廊中掺氢天然气泄漏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成龙 李俊磊 +3 位作者 张永海 李璐玲 段鹏飞 魏进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了解掺氢等多因素耦合对管道输送中掺氢燃气泄漏扩散的影响,针对3种常见燃气输送场景中的地下综合管廊,从其受限空间易导致燃气云积聚爆燃的特性出发,考虑不同泄漏方向、掺氢比、管道压力等影响因素,使用Fluent软件对综合管廊内可能... 为了解掺氢等多因素耦合对管道输送中掺氢燃气泄漏扩散的影响,针对3种常见燃气输送场景中的地下综合管廊,从其受限空间易导致燃气云积聚爆燃的特性出发,考虑不同泄漏方向、掺氢比、管道压力等影响因素,使用Fluent软件对综合管廊内可能出现的泄漏场景进行模拟,研究了其内部燃气的分布特性,并对报警探针位置及其间距设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泄漏口朝向会严重影响贴壁燃气分布,二次流近壁区的燃气积聚更加明显,在侧壁距顶部30 cm处安装探针能有效降低报警延迟;当掺氢体积分数为20%时,泄漏速度提高了9.03%,导致泄漏口近端的燃气积聚加剧而泄漏口远端的风险略微增加;燃气泄漏5 s时的爆炸浓度(燃气摩尔分数大于4%)区间距离为1.54 m,添加10%、20%的氢气可使该距离分别增加16.2%(1.79 m)、36.4%(2.10 m);当管道压力增加至0.8、1.2、1.6 MPa时,达到报警浓度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8.9%、28.3%、32.1%。研究可为综合管廊内掺氢天然气的输运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氢能安全 掺氢燃气 泄漏报警
下载PDF
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3
作者 韩旭 薛斌 +1 位作者 曹毅 王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27,共14页
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是以生物分子或生物分子基元为构建单元,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的一类新型软物质材料.因其组成单元的生物特性和其中弱相互作用驱动组装的特征,这类材料通常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可逆组装、动态响应和微结构可控... 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是以生物分子或生物分子基元为构建单元,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的一类新型软物质材料.因其组成单元的生物特性和其中弱相互作用驱动组装的特征,这类材料通常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可逆组装、动态响应和微结构可控性等优势,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和柔性传感等领域中被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相关研发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的基本构建原理和物理特性,并以氨基酸、多肽分子等组装单元为例,对三类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纳米材料、凝胶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自组装分子机制、材料构建思路、力学特性和功能应用场景做了具体阐述.我们认为自组装生物分子软物质材料的研究,将从结构单元的发掘和相关特性的表征,向多功能性质定制与前端应用集成方向发展,从而研发出崭新的复合智能生物软物质材料,进一步促进其在生物医学、有机半导体和软体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物质 生物分子 多肽组装 水凝胶 力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硼亲和分子印迹策略的MOF/MIPs对沙丁胺醇的选择性吸附和计算模拟
4
作者 李欣 周颖 +3 位作者 王鼎南 裴勇 武斌 张宜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为了探索所构筑的硼酸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MOF)表面印迹材料(FSU-BA@MIP)对底物的亲和识别能力,对FSU-BA@MIP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BA)中的3-羧基苯硼酸配体与沙丁胺醇间的硼亲和作用进行计算,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FSU-BA@MI... 为了探索所构筑的硼酸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MOF)表面印迹材料(FSU-BA@MIP)对底物的亲和识别能力,对FSU-BA@MIP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BA)中的3-羧基苯硼酸配体与沙丁胺醇间的硼亲和作用进行计算,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FSU-BA@MIP材料对沙丁胺醇的选择性机理进行模拟,最后进行选择性实验.计算结果表明,离子化的3-羧基苯硼酸与沙丁胺醇间存在的氢键作用使得这两种物质有较强的作用力,更容易形成硼酸环酯;与竞争物质相比,UiO-66-BA与沙丁胺醇的结合能与反应能最低,说明所形成的FSU-BA@MIP印迹材料对底物沙丁胺醇具有特异性吸附.分析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沙丁胺醇的最高吸附量一致,说明UiO-66-BA是一种可用于分析顺式二醇化合物的理想硼酸功能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亲和 分子印迹聚合物 金属有机框架 沙丁胺醇 计算模拟
下载PDF
香榧酯分子及晶体结构、热力学和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
5
作者 杜洪臣 郇伟伟 +13 位作者 潘荣凯 李洁 刘彬 李梦忍 马湛 冯丽娟 刘军 孟令成 刘海舰 邢仁卫 董希青 孙超 李春霞 王恒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6,共8页
香榧子假种皮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等物质.香榧酯作为一种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抗病毒作用.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香榧酯的分子及晶体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其微观结构参数、红外光谱、晶胞参数.根据统计... 香榧子假种皮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等物质.香榧酯作为一种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抗病毒作用.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香榧酯的分子及晶体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其微观结构参数、红外光谱、晶胞参数.根据统计热力学原理,计算了标题物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包括摩尔热容(C_(p,m)^(o))、摩尔熵(S_(m)^(o))和摩尔焓(H_(m)^(o)).在DFT优化分子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力场方法得到香榧酯的最可能堆积方式属于P21空间群,进一步采用DFT GGA-RPBE方法优化其晶体结构,并计算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发现其带隙较宽(3.324 eV),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Fermi能级附近,香榧酯晶体中的导带主要来自于O原子和C原子的2p轨道的贡献,而价带主要来自于H原子的s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酯 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理论研究
下载PDF
MOFs基多孔液体的合成及其气体吸附分离的应用
6
作者 都峙烨 王德超 +5 位作者 汪静雯 李嘉迪 鞠晓茜 辛洋洋 郑亚萍 杨志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228,共9页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框架等)的PLs陆续被报道,作为多孔客体,其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可调的孔隙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制备PLs优异的先进多孔客体,但目前鲜有基于MOFs的PLs的专门综述。以UiO-66、ZIF基PLs为代表归纳了MOFs基PLs的合成进展,并总结了其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最后,对MOFs基PLs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金属有机框架 CO_(2)捕集 吸附剂 离子液体
下载PDF
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共吸附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7
作者 陈荣 温良英 +1 位作者 岳东 杨仲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从头计算方法,建立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共吸附模型.通过分析吸附能、电荷密度和偏态密度(PDOS)等参数,研究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反应机理,发现解离后的Cl原子和O原子与TiC(100)表...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从头计算方法,建立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共吸附模型.通过分析吸附能、电荷密度和偏态密度(PDOS)等参数,研究了Cl_(2)和O_(2)在TiC(100)表面的反应机理,发现解离后的Cl原子和O原子与TiC(100)表面的原子均成键,从而破坏了Ti—C键.Cl_(2)分子在吸附过程中充当电子的受体,得到与之成键的Ti原子贡献的电子,O_(2)分子在吸附过程中也充当电子的受体,得到C原子贡献的电子.TiC(100)表面在吸附分子后,Ti—C成键轨道上电子占据数变少,反键轨道上电子占据数增多,Ti原子与C原子之间的成键作用减弱.同时,Ti3d与Cl3s,Cl3p发生轨道重叠杂化作用,O2p轨道和C2p轨道存在较强的共振峰,Cl原子和O原子与TiC表面相互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钛 吸附行为 氯气 氧气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基于DFT的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机理研究
8
作者 咸国义 陈立芳 漆志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11,共10页
为了研究质子酸催化的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机理,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D3/6-31G(d)方法研究了反应中的过渡态内禀反应坐标,并使用SMD隐式溶剂模型模拟了液相环境。利用前线分子轨道和表面静电势确定了反应的主导因素,通过... 为了研究质子酸催化的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机理,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D3/6-31G(d)方法研究了反应中的过渡态内禀反应坐标,并使用SMD隐式溶剂模型模拟了液相环境。利用前线分子轨道和表面静电势确定了反应的主导因素,通过频率计算获得了过渡态和中间体的Gibbs自由能,确定了速率控制步骤。重排反应不可逆,而水解可逆,环己酮肟先进行双分子重排,然后进行反向水解。低温下,少量水对反应影响较小,提出了环己酮肟最有可能发生双分子重排-水解反应路径。在乙腈溶剂中,静电效应是环己酮肟与质子发生亲电反应的主导因素,局部亲电/亲核性是质子化环己酮肟与水或环己酮肟发生亲核反应的主导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过程,并为避免发生副反应的固体催化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酮肟 贝克曼重排 催化 化学反应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多光谱法与分子模拟研究亥茅酚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
9
作者 洪传彬 刘桂明 +5 位作者 郑彭予 迟雪婷 周佳 李丽 许佳明 黄晓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1528,共8页
本实验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及圆二色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研究亥茅酚苷(SO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OG静态猝灭人血清白蛋白固有荧光且伴随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时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和静电力与HSA结合... 本实验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及圆二色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研究亥茅酚苷(SO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OG静态猝灭人血清白蛋白固有荧光且伴随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时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和静电力与HSA结合形成复合物,与HSA的主要结合位为IIA亚域。随着SOG与HSA反应地进行,HSA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减少,肽键伸展,疏水基团裸露,构象发生变化。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SOG与HSA形成的复合物体系紧密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亥茅酚苷 分子对接 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激发态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10
作者 邵博孝 吴玮 苏培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目的]利用本课题组发展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激发态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跃迁对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广义Kohn-Sham能量分解分析方法(generalized Kohn-Sham based energy decompositio... [目的]利用本课题组发展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激发态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跃迁对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广义Kohn-Sham能量分解分析方法(generalized Kohn-Sham based energy decomposition analysis,GKS-EDA),对两种Waston-Crick构型和两种stacked构型的DNA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本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对于Waston-Crick构型的碱基对,n→π^(*)跃迁削弱了轨道极化作用但加强了电子相关作用,激发态分子间相互作用由电子相关作用主导,而π→π^(*)跃迁对分子间氢键影响较小;对于stacked构型的碱基对,π→π^(*)跃迁削弱了静电相互作用但增强了电子相关作用.[结论]Waston-Crick构型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本质受电子激发跃迁影响较大,而电子激发跃迁基本不改变stacked构型碱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态 DNA碱基对 分子间相互作用 能量分解分析
下载PDF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官能团取代效应
11
作者 陈敏敏 曹亚杰 刘景林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为进一步促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以最近合成的A-D-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IDTP-4F(IDTP-R)为参考分子,通过用-CN/-COOCH_(3)官能团取代其末端受体单元中的氟原子设计了IDTP-R1~IDTP-R3三种受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 为进一步促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以最近合成的A-D-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IDTP-4F(IDTP-R)为参考分子,通过用-CN/-COOCH_(3)官能团取代其末端受体单元中的氟原子设计了IDTP-R1~IDTP-R3三种受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这些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分子具有比IDTP-R更窄的能隙、更高的电子亲和势、更低的化学硬度、更强的电子接受能力、显著红移的吸收光谱、更小的激发能和结合能,尤其是IDTP-R2,其在大多关键参数方面都优于其他设计分子,将表现出更好的光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密度泛函理论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 理论研究
下载PDF
葫芦脲的特性及衍生化
12
作者 程芷琰 张海波 周晓海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63-166,共4页
葫芦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大环主体分子之一,它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不同数量的甘脲单元形成的一类桶状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特殊,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其在分子开关、超分子催化反应器、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葫芦脲... 葫芦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大环主体分子之一,它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不同数量的甘脲单元形成的一类桶状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特殊,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其在分子开关、超分子催化反应器、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葫芦脲较差的溶解性和化学惰性阻碍了其发展和应用,将葫芦脲衍生化,可改变它的物化性质和识别能力,大大扩展其应用范围。介绍了葫芦脲的特性,包括结构、溶解性、稳定性、刚性及化学惰性。详细阐述了葫芦脲衍生化的两种途径,一是以取代甘脲为原料合成取代葫芦脲,二是将葫芦脲直接氧化引入羟基合成羟基葫芦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脲 特性 葫芦脲衍生化
下载PDF
5R,6S-Tg立体异构体稳定构型的理论研究
13
作者 王树栋 龚卫平 +2 位作者 王椰 孙涛 吴敬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4,共8页
胸腺嘧啶二醇(Thymine glycol,Tg)是最常见的DNA氧化损伤,人体基因组内含有数千个Tg损伤.Tg对DNA聚合酶有强的阻断,可能导致细胞死亡、癌症等严重后果.一旦生成,Tg就以两对顺反立体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修复酶对Tg的修复表现出立体... 胸腺嘧啶二醇(Thymine glycol,Tg)是最常见的DNA氧化损伤,人体基因组内含有数千个Tg损伤.Tg对DNA聚合酶有强的阻断,可能导致细胞死亡、癌症等严重后果.一旦生成,Tg就以两对顺反立体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修复酶对Tg的修复表现出立体选择性.在所有的异构体中,5R,6S-Tg数量最多.NMR实验表明5R,6S-Tg 5-CH_(3)可能存在轴向或赤道两种不同构象,但是5R,6S-Tg最稳定构象依然存在争论.基于碱基水平的理论研究表明5R,6S-Tg 5-CH_(3)取向为轴向时最稳定.然而,本研究在核苷水平的计算表明,5-CH_(3)取向为赤道时最稳定,高精度的簇耦合理论CCSD(T)/6-311++G(d,p)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分子内氢键和氧孤电子对之间的π-π共轭协同作用稳定了5R,6S-Tg的赤道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嘧啶二醇 密度泛函理论 氢键 立体异构体
下载PDF
两亲荧光芘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14
作者 赵新宇 陈林 +3 位作者 杨瑞 赵振龙 张宇 贾丽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为了获得水溶性芘衍生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研究了两亲芘衍生物(C_(12)PD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中性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_(12)PDA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_(12)PDA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 为了获得水溶性芘衍生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研究了两亲芘衍生物(C_(12)PD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中性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_(12)PDA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_(12)PDA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疏水作用是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进一步利用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圆二色光谱及分子对接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C_(12)PDA对BSA构象的影响以及结合方式。结果表明,C_(12)PDA与BSA的多个氨酸残基存在分子间氢键等相互作用,C_(12)PDA使BSA的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光谱 牛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相互作用及反应路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陈松岳 吕鹏 《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氧化石墨烯(GO)和聚酰亚胺(PI)的模型,探究了GO/PI复合体系中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在2873、3073和3273 K温度下GO与PI之间的反应路径。通过分析相互作用构型演变过程、时间/相互作用能曲线和温度/相互作...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氧化石墨烯(GO)和聚酰亚胺(PI)的模型,探究了GO/PI复合体系中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在2873、3073和3273 K温度下GO与PI之间的反应路径。通过分析相互作用构型演变过程、时间/相互作用能曲线和温度/相互作用能曲线,揭示了GO与PI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这主要源于它们都具有sp2杂化的π共轭结构。ReaxFF分子动力学模拟了GO/PI复合体系在高温下可能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在高温下GO转变为还原GO(rGO),PI发生热解并主要引发酰胺键的断裂,形成的碳团簇碎片上的N、O活性点位与rGO发生共价键连接,并进一步促成rGO边缘新结晶碳簇的形成。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GO/PI复合体系中rGO的结晶度的增加,对rGO上的元素及碳环数量进行了分析显示rGO上新增的6元环数量由2873 K的142.1%增加到3273 K的195.3%。该研究揭示了GO/PI复合材料在高温下反应的过程,为研究高性能石墨烯膜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聚酰亚胺 分子动力学 界面 REAXFF
下载PDF
碳捕集固体胺吸附剂载体性能优化策略及分析
16
作者 李亮荣 艾盛 +4 位作者 杨小喆 张亮东 杨青青 温钱钱 饶泽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4-1423,共10页
碳捕集是“双碳”下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应用的有效途径,固体胺吸附剂是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重要手段。其中,载体改性和胺种类优化是固体胺吸附剂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和评论了国内外固体胺吸附剂优化的作用机制、技术难点和碳捕集效... 碳捕集是“双碳”下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应用的有效途径,固体胺吸附剂是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重要手段。其中,载体改性和胺种类优化是固体胺吸附剂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和评论了国内外固体胺吸附剂优化的作用机制、技术难点和碳捕集效果等,重点阐述并比较了硅基、多孔碳和有机框架载体优化策略在改善CO_(2)选择性、吸附容量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展望了固体胺吸附剂未来在高效稳定捕集CO_(2)、生物质吸附和碳利用与封存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CO_(2)捕集 固体胺吸附剂 多孔载体 废弃生物质
下载PDF
Regulating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of p-phenylenediimidazole-based small-molecule compounds towards the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17
作者 Liping Zheng Bei Wang +7 位作者 Jianze Zhang Wenjie Zhou Jiayi Ren Huige Ma Rui Li Chengming Li Mingjun Hu Jun Y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406-413,共8页
The use of redox-active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 in energy storage is restricted due to their inferior solvent resistance,abysmal conductivity,and the resultant low practical capacity.To address these issues,a clas... The use of redox-active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 in energy storage is restricted due to their inferior solvent resistance,abysmal conductivity,and the resultant low practical capacity.To address these issues,a class of bipolar p-phenylenediimidazole-based small-molecule compounds a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Theπ-conjugated backbone of these small molecules allows for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on a big conjugation plane,endowing them with good conductivity and reaction reversibility.Furthermore,when the para-positions of phenylene are occupied by hydroxyl groups,as-formed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N-H...O)between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and the–NH groups of imidazole rings further enhance the structural planarity,resulting in higherπ-conjugation degree and better conductivity,and thus higher utilization of active sites and electrode capacity,proved by bo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The optimized composite electrode DBNQ@rGO-45 shows a high specific capacity(∼308 mA h g^(−1)at 100 mA g^(−1))and a long cycling stability(112.9 mA h g^(−1)after 6000 cycles at 2000 mA g^(−1)).The significantly bette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hydroxyl group-containing compounds than those without hydroxyl groups attributed to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duced conjugation enhancement will inspir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organic electrodes for better energy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olar P-phenylenedimidazole Intramolecular hydrogenbonds Planarity and conjugationd egree High capacity
下载PDF
Structure Regulation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 via Hydrogen Bonding Effect to Realize High-Stability Lithium-Metal Batteries
18
作者 Sheng Liu Chaozhu Shu +8 位作者 Yu Yan Dayue Du Longfei Ren Ting Zeng Xiaojuan Wen Haoyang Xu Xinxiang Wang Guilei Tian Ying Zeng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2-83,共12页
The interfacial chemistry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SEI)on lithium(Li)electrode is directly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EDL)at the interface.Herein,a strategy for regulat... The interfacial chemistry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SEI)on lithium(Li)electrode is directly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EDL)at the interface.Herein,a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EDL via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has been proposed(p-hydroxybenzoic acid(pHA)is selected as proof-of-concept).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 results,the existence of hydrogen bonds realizes the anion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 in the EDL,reduces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energy level of anions in the EDL,and the number of free solvent molecules,which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inorganic species-enriched SEI and eventually achieves the dendrite-free Li deposition.Based on this strategy,Li‖Cu cells can stably run over 185 cycles with an accumulated active Li loss of only 2.27 mAh cm^(-2),and the long-term cycle stability of Li‖Li cells is increased to 1200 h.In addition,the full cell pairing with the commercial LiFePO_(4)(LFP)cathodes exhibits stable cycling performance at 1C,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close to 90%after 20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double layer electrolyte additives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Li metal batteries p-Hydroxybenzoic acid
下载PDF
超分子大环可控自组装构筑功能材料
19
作者 蒋竞雄 王玉纯 +2 位作者 李镇宇 范喜亮 史兵兵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由于大环主体分子优良的主客体识别性质,基于超分子大环主体可控自组装构筑的功能材料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文中介绍了近年来本研究团队在超分子大环可控自组装构筑功能材料领域做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大环主体 自组装 主客体分子识别 功能材料
下载PDF
白藜芦醇衍生物作为新型LSD1/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计算模拟研究
20
作者 鲁文凤 路嘉瑞 +2 位作者 韩迪 高云龙 徐永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0,共9页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衍生物R1~R6均能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Zn^(2+)结合,与HDAC8有效结合。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过程中,小分子的羟肟酸基团的两个氧原子始终与Zn^(2+)双齿配位,且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始终在HDAC8的疏水腔内。R1~R6与HDAC8的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R1和R3与HDAC8的结合能力最强(分别为-200.00 kcal·mol^(-1)和-202.62 kcal·mol^(-1)),和其与LSD1的结合能力一致。其中,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稳定因素。能量分解结果揭示ASP164、ASP253和HIS166是小分子与HDAC8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白藜芦醇衍生物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双靶点抑制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