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小浪底水库水质分析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武俐 杨萌 +3 位作者 来梦媛 王瑞佳 王亮 宋百惠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102,共8页
水质评价是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小浪底水库不同水期水质特征,于2021年对3个断面的15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采用三种方法对研究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厘清水质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评价方法,探讨不同水期... 水质评价是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小浪底水库不同水期水质特征,于2021年对3个断面的15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采用三种方法对研究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厘清水质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评价方法,探讨不同水期影响水质的关键环境因子并解析其来源。研究表明:库区水质总氮浓度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其他水质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及以上;三种方法受指标权重影响,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综合比较与分析,确定基于TOPSIS的信息加权和排序法更适用于评价研究区水质状况;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期影响水质的环境因子及其来源不同,枯水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平水期水质变化与上游输入有关,丰水期受降水和水动力条件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小浪底水库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库区水质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水质分析 环境因子 评价方法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
2
作者 赵一 邹胜章 +3 位作者 申豪勇 蓝芙宁 谢浩 李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1713,共13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_(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_(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_(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_(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_(2)SO_(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_(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 来源 控制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市 广西
下载PDF
西藏易贡湖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
作者 邵杰 杨欣杰 +9 位作者 陈喜庆 滕超 易锦俊 董美玲 张泽琛 曹军 朱宁 肖登 孙思远 吕菲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为探究易贡湖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藏东南易贡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6组地表水样,绘制了水样点主要离子线性变化趋势图、Gibbs图及Piper三线图等,运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数理统计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 为探究易贡湖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藏东南易贡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6组地表水样,绘制了水样点主要离子线性变化趋势图、Gibbs图及Piper三线图等,运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数理统计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主要离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揭示了研究区地表水水中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显示:易贡湖流域地表水阳离子主要为Ca^(2+)、Mg^(2+),K^(+)和Na^(+)含量较低,4种阳离子的含量关系为:Ca^(2+)>Mg^(2+)>Na^(+)>K^(+),阴离子主要为HCO_(3)^(-)、SO_(4)^(2-)和Cl-,NO_(3)^(-)和F^(-)含量较低,阴离子含量关系为:HCO_(3)^(-)>SO_(4)^(2-)>Cl->NO_(3)^(-)>F^(-),H_(2)SiO_(3)浓度值变化平稳,围绕6.9 mg·L^(-1)上下波动变化,pH值沿程变化平稳,在7.84~8.37之间,水体属于弱碱性。Ca^(2+)、Mg^(2+)和HCO_(3)^(-)是构成易贡湖流域地表水中的3种主要离子,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或HCO_(3)^(-)Ca型为主。岩石溶滤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均相当微弱,人为活动影响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相关性分析 物质来源 易贡湖流域
下载PDF
喀斯特地下水DOM的来源、转化及识别手段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敏 夏凡 +3 位作者 蔡冠霞 陈波 鲍乾 贺海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地下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全球碳循环。喀斯特地下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体,富含溶解无机碳(DIC),在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无机碳被转化成有机碳,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OM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全球碳循环。喀斯特地下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体,富含溶解无机碳(DIC),在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无机碳被转化成有机碳,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O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水环境,而以化能自养为主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其DOM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喀斯特地下水。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对喀斯特地下水中DOM来源、转化与识别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突出了喀斯特地下水DOM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在喀斯特地下水DOM研究中高分辨率动态监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解有机质 来源 识别手段 喀斯特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碟形湖-河流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陶士勇 张翔 +3 位作者 夏军强 肖洋 熊兴基 徐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8,共12页
为深入认识鄱阳湖湿地区域水循环过程,于2019年112月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降水、河流水、主要碟形湖水进行系统采集,综合分析碟形湖-河流水稳定同位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修河和赣江的同位素组成具... 为深入认识鄱阳湖湿地区域水循环过程,于2019年112月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降水、河流水、主要碟形湖水进行系统采集,综合分析碟形湖-河流水稳定同位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修河和赣江的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4月河水同位素最为富集,57月逐渐贫化,之后呈现出不断富集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与降水同位素的时间变化特性相似。在空间分布上,各段河水的同位素组成均具有相对稳定的沿程分布特征,赣江在修河汇入点上、下游的同位素特性在大多数月份没有呈现出明显变化。碟形湖水同位素的年内变化范围比河水大,并且相对富集。主要碟形湖水的δ2 H-δ18 O关系接近当地大气降水线,具有更小的蒸发线斜率以及系统性偏离的特征,反映碟形湖主要受到当地降水补给,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基于指数模型方法估算修河和赣江水体的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分别为1.54和0.81年,赣江较短的MRT表明鄱阳湖流域具有不同水体组分相互快速转化的水力条件,修河上游柘林水库的调蓄作用导致其MRT明显大于赣江。通过假定碟形湖水的蒸发过程遵循瑞利分馏模型,全年的同位素监测结果揭示蚌湖、沙湖、大湖池的年平均蒸发损失量分别为15.5%、15.0%、14.1%,不同碟形湖之间蒸发程度的差异可能与地形、植被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平均滞留时间 蒸发 碟形湖-河流水 鄱阳湖湿地
下载PDF
罗北凹地富钾卤水中锂、硼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绪 张凡凯 +5 位作者 李博昀 邓宇飞 王凌芬 于咏梅 李文学 李雪宁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5-53,共9页
文章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和Kmeans耦合(SOM-KM)方法,利用罗北凹地65组富钾卤水水化学数据,对富钾卤水中锂(Li)和硼(B)资源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富钾卤水中Li,B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垂向分异性,自上而下B浓度增... 文章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和Kmeans耦合(SOM-KM)方法,利用罗北凹地65组富钾卤水水化学数据,对富钾卤水中锂(Li)和硼(B)资源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富钾卤水中Li,B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垂向分异性,自上而下B浓度增高,Li浓度降低。聚类结果表明,罗北凹地富钾卤水可聚为4类,各类地下水中Li、B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浓度的Li、B集中分布在罗北凹地中东部区域。此外,水化学特征离子分析结果表明,罗北凹地富钾卤水中Li、B元素富集主要受到蒸发浓缩及盐岩溶滤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北凹地 锂(Li) 硼(B) SOM-KM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7
作者 李小等 常亮 +3 位作者 段瑞 王倩 张群慧 杨炳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7-927,共11页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的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_(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地下水 补给来源 同位素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混合模型的南四湖水量来源定量解析
8
作者 白莹 王宗志 +1 位作者 谭浪 范丽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9-1610,共12页
为定量解析南四湖水源组成,厘清本地水与外调水的关系,精准保护湖泊水资源,本文建立了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比较南水北调东线运行后调水期和非调水期不同水源对南四湖湖区的贡献比例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降... 为定量解析南四湖水源组成,厘清本地水与外调水的关系,精准保护湖泊水资源,本文建立了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比较南水北调东线运行后调水期和非调水期不同水源对南四湖湖区的贡献比例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降雨受到一定程度局地蒸发的影响,夏季受海洋蒸发水汽的影响;(2)南四湖地下水、大气降水、入湖河流和外调水等不同水源对湖区水体的贡献比例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影响较大,调水期分别为5.4%、8.7%、31.2%和54.7%,外调水贡献比例最高;非调水期分别为22.9%、53.0%、6.7%和17.4%,大气降水贡献比例最高,入湖河流贡献相对较少。(3)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实施后,调水期的外调水量对湖区的贡献占绝对优势,表明调水对南四湖水量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水活动逐渐取代自然因素成为流域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水源组成 南水北调东线 氢氧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混合模型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研究的进展
9
作者 翟言豪 王燕舞 +1 位作者 李强 李景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6,共13页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厘清国内外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以CNKI和WoS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从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国家、关键词聚类以及突显等方面...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厘清国内外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以CNKI和WoS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从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国家、关键词聚类以及突显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内陆水体中的DOM及其数据分析方法与解析技术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该领域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且以外文文献量增长较快为主要特征,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际化交流合作程度高且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团体,研究潜力充足。国内外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内陆水体中DO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富营养化严重的水域,包括富营养化水体与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质,有色溶解性有机质和消毒副产物的研究,以及涉及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生物利用性等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数据分析方法外,综合运用三维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质谱等技术相结合,从分子水平解析内陆水体中DOM的组成和来源特征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热点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湖泊水库 河流 内陆水体 CiteSpace软件
下载PDF
粤北水边河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基岩制约作用
10
作者 涂旭 魏兴琥 曾发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岩石风化是控制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索岩溶流域中不同基岩风化作用对地表水化学的影响,本文选择粤北典型岩溶流域(水边河)为研究对象,以水体[Ca^(2+)]变化和钙迁移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调查及采样分析,... 岩石风化是控制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索岩溶流域中不同基岩风化作用对地表水化学的影响,本文选择粤北典型岩溶流域(水边河)为研究对象,以水体[Ca^(2+)]变化和钙迁移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调查及采样分析,揭示不同岩性风化对干流水体中Ca^(2+)输送通量的贡献率和岩溶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基岩支流的水体[Ca^(2+)]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干季,碳酸盐岩支流水体的[Ca^(2+)]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砾岩支流的3.8倍、4.7倍、14.9倍;(2)不同基岩支流汇入干流后,水化学变化具有滞后性,并且呈现季节性差异。其中,碳酸盐岩支流汇入后,干流水体的[Ca^(2+)]会滞后升高,而其他支流会稀释[Ca^(2+)],产生稀释作用,其效果在湿季比干季更明显;(3)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碳酸盐岩支流在流域土地面积占比为28%,而其对流域水体中[Ca^(2+)]的贡献率达到83%,说明岩溶流域中碳酸盐岩的风化的制约着钙元素的迁移过程;(4)2016-2020年间,水边河向连江输送的钙通量平均值为7.2×10^(4) t·a^(-1),其中,湿季平均输送量为5.8×10^(4) t·a^(-1),干季平均为1.4×10^(4) t·a^(-1);但岩溶水体中钙元素迁移不仅仅有水体溶解的Ca^(2+),还有沉积态钙迁移和水生生物的钙迁移过程,而农业活动及酸雨等过程可导致水体中[Ca^(2+)]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农业活动和酸雨等对钙迁移的影响需要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流域 钙迁移通量 基岩类型 钙离子浓度 外源水
下载PDF
河口离子交换过程对流域化学风化通量估算的影响
11
作者 刘楚青 杨承帆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江入海口悬浮物可交换态组分,探讨离子交换过程对元素循环及流域风化通量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物向口门外搬运过程中,可交换态Ca^(2+)含量降低了9.3×10^(-2) meq/g,约占河流端元悬浮物可交换态Ca^(2+)含量的53.8%,Na^(+)、Mg^(2+)、K^(+)含量分别增加了19.6×10^(-2) meq/g(约3266.7%),8.9×10^(-2) meq/g(约89.9%)和1.1×10^(-2)meq/g(约220.0%);离子交换量与颗粒粒径、矿物组成以及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控于水体阳离子组成;根据可交换态阳离子含量变化以及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估算长江悬浮物入海过程中可释放Ca^(2+)通量约为7.9×10^(9)mol/a,吸附的Na^(+)、Mg^(2+)和K^(+)通量分别为26.3×10^(9)mol/a、6.0×10^(9)mol/a和1.4×10^(9) mol/a,相当于长江每年输入这些阳离子通量的2.5%、9.2%、4.4%和2.3%;大河河口离子交换过程是海陆间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流域内海相沉积岩或沉积物吸附的Na^(+)和K^(+)再释放到河水中会导致硅酸岩风化通量的高估,初步估算现在长江流域的硅酸岩风化通量被高估15%,考虑到近几十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导致入海泥沙量显著下降,地质历史时期该占比可能显著增大。因此,未来流域风化与河口元素循环研究应充分考虑水体和沉积物阳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物 阳离子交换 风化通量 元素循环
下载PDF
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丹阳 张连凯 +4 位作者 李灿锋 王晓宇 王兴荣 杨镇飞 钱龙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河点、10个泉点的水化学和碳同位素采样数据。结果表明:(1)流域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_(3)-Ca型,属于“碳酸盐岩风化型”;(2)通过分析离子关系图进一步确定了SO_(4)^(2-)与NO_(3)^(-)参与了流域岩石风化过程;(3)基于离子比值法计算得出,碳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68.8%,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27.2%,硅酸盐岩风化对HCO_(3)^(-)贡献比例平均为3.9%,泸江流域水体岩石风化过程中,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4)根据碳同位素法验证,与实测值相比,暗河水和泉水理论平均值δ^(13)C_(DICTh)比较接近,而地表水则过于偏正,说明地表水中DIC来源不仅由岩石风化控制,还有河流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比较而言,地表河流处城镇化严重且存在明显农业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离子比值法
下载PDF
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浩雪 李宇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较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河流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影响河流DIC浓度及δ^(13)C_(DIC)的重要因素,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季节效应、土地利用类型、水生光合作用与脱气作用和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前景,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可为我国DIC的碳循环过程以及河水补给端元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溶解无机碳(DIC) 稳定碳同位素 碳循环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丹丹 王昱 +2 位作者 杨玉忠 周露 姚何琳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56-966,共11页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冻土退化趋势显著,这一过程改变了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热融湖塘是冻土退化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又会引起冻土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针...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冻土退化趋势显著,这一过程改变了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热融湖塘是冻土退化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又会引起冻土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日趋严重的热喀斯特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冻土融穿、地下水位改变、热融湖塘扩张等问题,对目前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的水文变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热融湖塘演化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热融湖塘水文过程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3)热融湖塘水量平衡过程研究及影响因素;(4)热融湖塘变化对区域水质的影响;(5)热融湖塘对碳循环的影响。最后,提出在后期研究中应基于同位素技术,充分考虑湖塘周边环境,并结合气候变化、多年冻土退化状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期能为深入开展研究冻土退化背景下冻土水文过程、区域水资源演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热融湖塘 水文变化 水量平衡 水化学
下载PDF
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化学风化及CO_(2)消耗分析
15
作者 杨剑 汪磊 +2 位作者 杨雨超 赵泽阳 韩宇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2,共9页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2021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连续监测数据,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近50年水化学时空特征演变以及风化速率与CO_(2)消耗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河水一直为弱碱性,pH...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2021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连续监测数据,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近50年水化学时空特征演变以及风化速率与CO_(2)消耗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河水一直为弱碱性,pH为7.59~8.54,TDS含量变化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变化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流域丰水年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消耗的CO_(2)通量为16.90×10^(10)mol/年,平水年的为10.53×10^(10)mol/年,枯水年的为5.74×10^(10)mol/年,分别占全球大陆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消耗CO_(2)通量的0.80%、0.50%和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化学风化 CO_(2)消耗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磐石市供水水源地现状分析与探讨
16
作者 徐学良 金鑫 《吉林水利》 2024年第11期69-72,共4页
为探究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对饮用水源地选取的非受迫性,基于水源地安全内涵,从水质、水量、生态、建设达标度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水资源量、富营养化指数、水质评价、饮用水类型等4项指标的磐石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客观... 为探究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对饮用水源地选取的非受迫性,基于水源地安全内涵,从水质、水量、生态、建设达标度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水资源量、富营养化指数、水质评价、饮用水类型等4项指标的磐石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客观结合方式对磐石市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磐石市水源地整体现状较好,影响供水水源地的关键指标为水质指标和地表水资源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评价 地表水 地下水
下载PDF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n the Burqin River Basin of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17
作者 XIE Yida WANG Feiteng LIU Shuangshu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1365-1379,共15页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table isotopes in surface water is essential for interpre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the water samples of river water,groundwat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table isotopes in surface water is essential for interpret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the water samples of river water,groundwater,and reservoir water in the Burqin River Basin of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in 2021,and characterized th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via instrumental analytics and modeling.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oxygen and hydrogen(δ18O andδ2H,respectively)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δ18O andδ2H among different water bodies.Higherδ18O andδ2H values were mainly found in river water,while groundwater and reservoir water had lower isotope ratios.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showed differentδ18O-δ2H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implying that 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are controlled by evaporative enrichment and multi-source recharge processes.The evaporative enrichment experienced by reservoir water was less significant and largely influenced by topography,recharge sources,local moisture cycling,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Higher deuterium excess(d-excess)value of 14.34‰for river water probably represented the isotopic signature of combined contributions from direct precipitation,snow and glacial meltwater,and groundwater recharge.The average annual d-excess values of groundwater(10.60‰)and reservoir water(11.49‰)were similar to the value of global precipitation(10.00‰).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limatic information reflected in the month-by-month variations in stable isotopes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Altay Mountains,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bodies stable isotopes deuterium excess(d-excess)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model Burqin River Basin Altay Mountains
下载PDF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algal carbonic anhydrase in carbon cycle in the Taiyuan section of Fenhe River
18
作者 Jing YANG Xin LI +1 位作者 Shulian XIE Jia FE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07-1524,共18页
Water scarcity and pollution pose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society.Therefore,it is crucial to analyze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dynamics of waterdeficient areas.Taking t... Water scarcity and pollution pose a threa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society.Therefore,it is crucial to analyze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dynamics of waterdeficient areas.Taking the Taiyuan section of Fenh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w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and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es,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algal carbonic anhydrase in carbon cycle using the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method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ternary diagram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water chemical type in Fenhe River was SO^(2-)_(4)·Cl^(-)-Na^(+).The Gibbs and end-member diagrams of each ion display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urface water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silicate decomposition.The chemical ion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dissolution of some minerals,such as plagioclase,halite,dolomite,calcite,and gypsum.The diatoms had a lower CO_(2)requirement because they exhibited a higher abundance at a lower partial pressure of CO_(2)(p CO_(2)).However,high CO_(2)concentr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cyanobacteria,which reduced the active transport of HCO_(3)^(-),saved the energy needed for this part of active transport,and indirectly improved the overall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algae.Carbonic anhydrase(CA)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 CO_(2)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CO_(3)^(-)concentration,indicating that CA in water promoted the conversion of CO_(2)to HCO_(3)^(-).The HCO_(3)^(-)generated from this process continu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rosion of silicate rocks,sequestering CO_(2)in the form of Ca CO_(3),which has a non-negligible impact on the carbon sink in the Fenhe River.These consequence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ccurring in urba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HEMISTRY inorganic carb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arbonic anhydrase Fenhe River
下载PDF
Responses of Nutrients to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and Land Use in Subtropical Monsoonal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A Case Study of Baixi Watershed
19
作者 TIAN Yuan GAO Fei +3 位作者 CAO Ke LV Shenghua DUAN Xiaoyong YIN 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83-391,共9页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instantaneous fluxes and susceptible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which can rapidly transport materials into the sea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instantaneous fluxes and susceptible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which can rapidly transport materials into the sea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stuaries and bay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s in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in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region and the output pattern to the sea during heavy precipitation,surveys on the mountainous rivers were carried out in Baixi watershed in August 2020(wet season),March 2021(dry season)and June 2021(Meiyu peri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of the rivers has a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752μg L^(−1)in the wet season and 1472μg L^(−1)in the dry season.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in wet season and dry season were 63μg L^(−1)and 51μg L^(−1),respectively.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 sub-watersheds,DIN concentrations in the mainstream increased from 701μg L^(−1)in the upper reaches to 1284μg L^(−1)in the middle reaches.Two rainstorms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in the watershed caused the pulse runoff in the river.The maximum daily runoff reached 70 times that before rains.The maximum daily fluxes of DIN and DIP were 109 and 247 times that before rains,respectively.In view that the watershed experienced several rainstorms in the wet season,the river,with pulse runoff,carries a large amount of nutrients into the sea in a short time,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Sanmen bay and its adjacent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mountainous river uneven precipitation RAINSTORM pulse runof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下载PDF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assessment of the origin of NO_(3)^(−)and N-NH_(3)contents in the aquifer located in a closed lacustrine volcano-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Mexico City
20
作者 Jose Ivan Morales-Arredondo Maria Aurora Armienta Hernandez +1 位作者 Joel Edmundo Ortega-Gutierrez Elisa Cuellar Ramirez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19-736,共18页
To explain the pres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_(3)^(−)and N-NH_(3)in the Aquifer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Mexico City(AMAMC),a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analysis using^(13)C DIC(as well as the stable is... To explain the pres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_(3)^(−)and N-NH_(3)in the Aquifer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Mexico City(AMAMC),a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analysis using^(13)C DIC(as well as the stable isotopes^(18)O and^(2)H)in groundwater was conducted.This aquifer is located in an old closed lacustrine volcano-sedimentary basin;some wells hosted in the semi-confined zone contain high N-NH_(3)concentrations,while others present NO_(3)^(−)contents in the recharge zones(host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a change in the isotopic signature(primarily in^(18)O and^(2)H)was observed from the recharge zones to the basin center in some of the wells with high NO_(3)^(−)concentrations,this behavior can be attributed to evaporation dur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recently infiltrated water.In addition,the results for^(13)C(along with ^(2) H)in wells with the highest N-NH_(3)concentrations exhibited an atypically broad range of values.Results indicated the occurrence of hydrogeochemical and/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aquifer(in an oxidizing or reducing environment),such as organic degradation,bacterial decomposition(primarily in the ancient Lake Texcoco and which acts as a natural sink for carbon,nitrogen,sulfur,and phosphorus),besides rock weathering and dissolution,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 very marked isotopic modification of the^(13)C(and,to a lesser extent,2 H).Methanotrophic 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thanogenic activity may be related to N-NH_(3)removal processes by oxidation and residual water incorporation respectively,whereas the increase in the NO_(3)^(−)content in some wells is due to the recent contribution of poor-quality water due to cont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 O and^(13)C isotopes Iron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NITRATE Nitrogen spec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