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joint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 radar 被引量:2
1
作者 JiaoJiao Zhang TianRan Sun +7 位作者 XiZheng Yu DaLin Li Hang Li JiaQi Guo ZongHua Ding Tao Chen Jian Wu Chi W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4年第1期299-306,共8页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is a small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developed cooperativel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It pioneers the use of X-ray imaging technology...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is a small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developed cooperativel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It pioneers the use of X-ray imaging technology to perform large-scale imaging of the Earth’s magnetosheath and polar cusp regions.It uses a high-precision ultraviolet imager to image the overall configuration of the aurora and monitor changes in the source of solar wind in real time,using in situ detection instruments to improv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The SMILE satellite is scheduled to launch in 2025.Th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ces Association(EISCAT)-3D radar is a new generation of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constructed by EISCAT and is the most advanced ground-based ionospheric experimental device in the high-latitude polar region.It has multibeam and multidirectional quasi-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3D)imaging capabilities,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operation capabilities,and multiple-baseline interferometry capabilities.Joint detection by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the EISCAT-3D rada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Therefore,w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the joint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analyzed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wo can perform joint detection,and defined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can be solved by joint detection.In addition,we developed Web-based software to search for and visualize the joint detection period of the SMILE satellite and EISCAT-3D radar,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joint detection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satellite European Incoherent Scatter Sciences Association(EISCAT)-3D radar joint detec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B_(x)on the polar electrojets as observed by CHAMP and Swarm satellites
2
作者 Hui Wang ChengZhi Wang YunFang Zho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82-390,共9页
Based on 16 years of 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CHAMP and Swarm satellit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Bx component on the location and peak current density of ... Based on 16 years of magnetic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CHAMP and Swarm satellit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Bx component on the location and peak current density of the polar electrojets(PEJs).We find that the IMF Bx displays obvious local time,seasonal,and hemispherical effects on the PEJs,as follows:(1)Compared to other local times,its influence is weakest at dawn and dusk.(2)In the midnight sectors of both hemispheres,the IMF Bx tends to amplify the westward PEJ when it is<0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when it is>0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this effect is relatively stronger in the local winter hemisphere.(3)At noontime,the IMF Bx intensifies the eastward current when it is<0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hen it is>0,it reduces the westward current;this effect is notably more prominent in the local summer hemisphere.(4)Moreover,the noontime eastward current shifts towards higher latitudes,while the midnight westward current migrates towards lower latitudes when IMF Bx is<0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when it is>0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 electrojet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Bx local time asymmetry hemispheric difference
下载PDF
太阳风暴对电网干扰的日面参数与条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连光 王开让 +1 位作者 赵春红 冯学尚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60-366,共7页
由太阳磁场变化引起的太阳风暴对电网的影响是物理过程与模式极其复杂的电磁兼容问题。根据日冕物质抛射(CME)是驱动非重现性地磁暴和电网地磁感应电流(GIC)的太阳事件主因这一事实,提出研究电网GIC大小与CME的哪些参数关系密切,具备哪... 由太阳磁场变化引起的太阳风暴对电网的影响是物理过程与模式极其复杂的电磁兼容问题。根据日冕物质抛射(CME)是驱动非重现性地磁暴和电网地磁感应电流(GIC)的太阳事件主因这一事实,提出研究电网GIC大小与CME的哪些参数关系密切,具备哪些条件的CME对GIC的贡献大,以便为预测对电网的影响提供依据。利用23太阳周广东岭澳核电站几次磁暴的GIC监测数据,以及太阳日球天文台/大视角分光日冕仪(SOHO/LASCO)的CME观测资料,研究了电网GIC大小与CME角宽度、初始速度、日面位置、加速度参数的关系,以及突发很大GIC的CME太阳源条件与原因。结果表明,电网GIC事件及大小与CME日面参数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单个参数能独立驱动的,CME的初始速度是对地CME能引起较大电网GIC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暴 日冕物质抛射 地磁感应电流 日面参数
下载PDF
嫦娥一号卫星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离子流量反演太阳风参数与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馨悦 张爱兵 +4 位作者 孔令高 张贤国 任琼英 王世金 H.Rème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嫦娥一号卫星(Chang’E.1)上搭载的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A/B)是国际上首次在200km极月轨道观测等离子体环境的探测仪器.SWID—A/B的科学目标是探测月球附近等离子体与月球的相互作用,获得月球附近的太阳风速度、密度和... 嫦娥一号卫星(Chang’E.1)上搭载的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A/B)是国际上首次在200km极月轨道观测等离子体环境的探测仪器.SWID—A/B的科学目标是探测月球附近等离子体与月球的相互作用,获得月球附近的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是各能量成分离子流量的直接反映,包含了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密度和温度信息.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离子流量数据反演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的算法,并通过模拟太阳风离子注入探测器的过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对月球附近太阳风离子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时,行星际太阳风运动到月球附近后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和密度与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相近;太阳风离子的温度则比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高10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一号(Chang’E-1)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月球 太阳风 等离子体
下载PDF
五矩二流太阳风等离子体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敬芳 姜新英 熊东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9-266,共8页
本文数值求解了各向同性二流太阳风的五矩方程组,得出了1 R_s—2AU区域内太阳风密度、速度、电子和质子温度、它们的热流通量密度q以及非麦克斯韦分布尾部粒子过剩量ξ随日心距离的变化关系.文中比较了二流太阳风五矩模型、四矩模型(ξ... 本文数值求解了各向同性二流太阳风的五矩方程组,得出了1 R_s—2AU区域内太阳风密度、速度、电子和质子温度、它们的热流通量密度q以及非麦克斯韦分布尾部粒子过剩量ξ随日心距离的变化关系.文中比较了二流太阳风五矩模型、四矩模型(ξ=0)和低阶矩模型(不包括q和ξ二个矩方程)的等离子体特性,着重讨论了量ξ对质子温度及其热流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括言的五矩方程可改善T_e/T_p和q_e/q_p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符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等离子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成份和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秦国泰 孙丽琳 李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7,共7页
选用了1974-07-06、1982-03-02和1982-09-06H次强地磁活动时的Ap值,由AE-C和DE-B卫星所测得的热层成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涨落变化十分清晰,涨... 选用了1974-07-06、1982-03-02和1982-09-06H次强地磁活动时的Ap值,由AE-C和DE-B卫星所测得的热层成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涨落变化十分清晰,涨幅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高度600km附近涨幅可超过4倍;热层大气成份中N2的数密度涨幅最大,而原子氧的丰度在强地磁活动期间明显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地磁活动 大气成份 大气密度
下载PDF
大气^(40)Ar/^(36)Ar端元值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松山 桑海清 裘冀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3-317,共5页
月岩和陨石形成时捕获了太阳风中的Ar同位素。作者对恩施陨石采用40Ar/-36Ar技术,并对Cl的诱发产物进行了校正后,获得了4600Ma前太阳风中40Ar/36Ar比值是0.89±0.44。它表明地球大气圈中4... 月岩和陨石形成时捕获了太阳风中的Ar同位素。作者对恩施陨石采用40Ar/-36Ar技术,并对Cl的诱发产物进行了校正后,获得了4600Ma前太阳风中40Ar/36Ar比值是0.89±0.44。它表明地球大气圈中40Ar/36Ar比值经历了从0.89到295.5的演化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去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陨石 太阳风 氩40 氩36 比值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地磁急始年发生数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乐贵明 叶宗海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11,共7页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始年发生数的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并对急始发生数的特征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急始发生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规律是有差异的。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始年发生数的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并对急始发生数的特征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急始发生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规律是有差异的。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数的相关性,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磁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显著相关。还对急始数与急始磁暴数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方法 地磁急始 发生数 周期特征 急始磁暴 太阳黑子 急始年发生数
下载PDF
空间等离子体与垂直无碰撞激波相互作用的数值实验 被引量:6
9
作者 陆全明 李毅 王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7-292,共6页
应用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高Alfven—Mach数垂直无碰撞激波与等离子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波上游的磁场非常稳定,粒子分布近似为Maxwell分布。激波下游磁场存在不规则的湍动,质子分布有一个高能尾,且有些... 应用混合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高Alfven—Mach数垂直无碰撞激波与等离子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波上游的磁场非常稳定,粒子分布近似为Maxwell分布。激波下游磁场存在不规则的湍动,质子分布有一个高能尾,且有些质子被激波反射。跟踪少量高速质子的计算结果表明,在t=40Ω时约有40%的质于被激波反射,而7%质子可被加速,最大速度值可达到20VA激波区的电场分布对质子的减速或加速起了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碰撞激波 粒子加速 行星际磁场
下载PDF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向长青 冯学尚 +1 位作者 范全林 姚久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III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 1.36 R_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III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 1.36 R_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996年发展的日冕电子密度反演模型确定日冕的电子密度分布.同时采用Wilcox太阳观测台(WSO)的光球磁场视向分量的观测概图作为底部边界,根据Zhao等在1994年发展的水平电流一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全球磁场. Phillips在1995年及McComas在2003 年分别用Ulysses第一次和第二次跨极飞行的观测发现,归一化到1 AU的太阳风动量流密度除了在10°- 30°的纬度范围内略低以外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到的密度数据,就可以得到日冕和太阳风的速度.将上面的模型应用于1918卡林顿自转周稳态太阳风的研究,结果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观测基本相符, 但是与观测相比较低速高密度区偏大,因此密度模型还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模型 太阳观测 太阳风观测
下载PDF
AE指数表现出的磁层的浑沌行为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玉芬 周荣茂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预测误差可用来辨别产生这个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系统是浑沌的还是随机的.据此,本文分析了自1982年1月30日12点开始的分辨率为1min的AE指数构成的时间序列,共15000个数据点.首先用其中的一部分数... 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预测误差可用来辨别产生这个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系统是浑沌的还是随机的.据此,本文分析了自1982年1月30日12点开始的分辨率为1min的AE指数构成的时间序列,共15000个数据点.首先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构造了一个从非线性确定性的到线性统计的范围很宽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对另一部分数据进行预测.预测误差的结果表明,AE指数所表征的磁层具有浑沌行为.用同样的数据,利用滞后时间相空间重构法得到的系统吸引子的关联维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沌 奇怪吸引子 磁层 太阳风
下载PDF
2004年4月1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通量管内电流密度、粒子运动与管轴方向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清和 刘瑞源 +4 位作者 黄际英 Dunlop MW 胡红桥 沈超 Bogdanova YV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本文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上磁通门磁力计(FGM)的同时观测,采用旋度器方法(Curlometer),计算和分析了2004年4月1日12:24到12:54UT期间Cluster卫星观测的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特性。结果表明:磁通量管内电流密度较大,可达到约10-7A... 本文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上磁通门磁力计(FGM)的同时观测,采用旋度器方法(Curlometer),计算和分析了2004年4月1日12:24到12:54UT期间Cluster卫星观测的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特性。结果表明:磁通量管内电流密度较大,可达到约10-7A/m2。应用最小方向微分法(MDD),发现这些FTE事件具有准二维结构,即为圆柱形结构,其通量管轴线方向与管内电流方向及粒子运动方向基本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密度 磁通量管 磁层顶
下载PDF
高速太阳风中α粒子分布的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学毅 吴京生 +1 位作者 周国成 曹晋滨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以多级波粒相互作用模型和1维电磁混合模拟方法研究了高速太阳风中α粒子分布的形成机制.认为α粒子从其产生区到1AU,经历4个特征区域:在冕洞下方的小尺度磁重联区,α粒子产生并得到加速:在约十几个太阳半径日冕区,α粒子形成球... 以多级波粒相互作用模型和1维电磁混合模拟方法研究了高速太阳风中α粒子分布的形成机制.认为α粒子从其产生区到1AU,经历4个特征区域:在冕洞下方的小尺度磁重联区,α粒子产生并得到加速:在约十几个太阳半径日冕区,α粒子形成球壳分布函数:在几十个太阳半径处,在Alfven波和温度各向异性不稳定性的作用下,α粒子分布函数演化为漂移Maxwell分布:当α粒子进入0.3-1AU时,Alfven波的作用使α粒子速度超过太阳风速度约1个局域Alfven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VEN波 混合模拟 α粒子分布 太阳风
下载PDF
太阳风向磁层输入电磁能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荆浩 吕建永 +3 位作者 蒋勇 王明 胡慧萍 刘子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拟结果,通过确立包含磁层顶的太阳风流线内边界来识别三维磁层顶位形,并以极尖区位置作为磁层顶日侧与夜侧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穿过磁层顶向磁层内输入的电磁能量.研究发现,磁层顶的能量...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拟结果,通过确立包含磁层顶的太阳风流线内边界来识别三维磁层顶位形,并以极尖区位置作为磁层顶日侧与夜侧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穿过磁层顶向磁层内输入的电磁能量.研究发现,磁层顶的能量传输与太阳风条件密切相关,磁重联是控制电磁能量传输的重要机制.结果表明,当IMF(行星际磁场)南向时,极尖区后方的磁尾附近存在电磁能输入最大值,当IMF北向时,电磁能输入最大值发生在极尖区附近;南向IMF条件下,在IMF强度增大或太阳风密度增大时,磁层顶电磁能传输的电磁能量比北向IMF条件时增加更显著.太阳风通过调节磁层顶面积间接影响到磁层顶能量传输大小.研究还发现,北向IMF与南向IMF条件下穿过磁层顶的电磁能输入的比值范围约为10%~30%,此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南方向IMF与地磁场磁重联效率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顶 能量传输 磁重联 磁流体力学模拟
下载PDF
电子环束流对航天器表面电位和等离子体鞘层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晋滨 周国成 +1 位作者 王得驹 蔡春林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二维三分量静电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电子环束流对低轨道磁化等离子体中运行的航天器表面电位和等离子体鞘层结构的影响.当有电子束流平行磁场入射时,航天器表面所带负电位的绝对值将增大.电子束流的速度和密度的增加将使航天器表... 采用二维三分量静电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电子环束流对低轨道磁化等离子体中运行的航天器表面电位和等离子体鞘层结构的影响.当有电子束流平行磁场入射时,航天器表面所带负电位的绝对值将增大.电子束流的速度和密度的增加将使航天器表面负电位绝对值增加很快.与此同时等离子体鞘层的尺度也将增大,形状将由向尾部延伸的“泪滴”状变成向两侧展开的“机翼”状.当电子环束流以相对于磁场成一定角度斜入射时,由于磁场的约束作用,航天器表面负电位的绝对值将随入射角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环束流 航天器 表面电位 等离子体鞘层 轨道
下载PDF
Alfven脉动串级加热加速太阳风的二元流体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先和 涂传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为研究太阳风的加速及加热机制,本又提出计算太阳风加速与加热的二元流体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涂传治等提出的Alfven脉动的波能本级理论的基础上的.它能够描述从1Rs到1AU空间范围内太阳风的加速与加热,特别是它能够描述Alfven脉动的... 为研究太阳风的加速及加热机制,本又提出计算太阳风加速与加热的二元流体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涂传治等提出的Alfven脉动的波能本级理论的基础上的.它能够描述从1Rs到1AU空间范围内太阳风的加速与加热,特别是它能够描述Alfven脉动的主要特性和Helios卫星对0.29-IAU空间范围内太阳风高速流的观测.上述结果说明Alfven波对太阳风的加速和加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研究太阳风的起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脉动串级 加热 加速 二元流体 流体模型
下载PDF
太阳风中的动力论Alfven激波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先和 宋礼庭 魏奉思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19,共6页
本文指出因动力论Alfven波的存在非线性作用,从而能引起波连续陡化;这种情况下考虑频散效应,理论上应该形成中间激波.针对这一物理思想,在二元流体模型下,引进离子声反常阻尼,数值解出中间激波的结构.
关键词 太阳风 动力论 激波 跃变
下载PDF
Ulysses的观测与太阳风加速机理初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先和 魏奉思 +1 位作者 杨志良 宋礼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Ulysses 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沿独特的日球纬度方向考察日球高纬度空间区域的飞船。本文描述了 Ulysses 飞船的部分主要观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在 Ulysses 飞船穿越太阳南,北极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太阳风速度、磁场等参量的纬向... Ulysses 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沿独特的日球纬度方向考察日球高纬度空间区域的飞船。本文描述了 Ulysses 飞船的部分主要观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在 Ulysses 飞船穿越太阳南,北极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太阳风速度、磁场等参量的纬向变化模型。分析表明,这些模型都不能解释 Ulysses 飞船的观测结果。Ulysses 飞船的观测对经典的太阳风理论提出了挑战,太阳风的加热与加速是一个远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观测与分析表明,经典热传导不可能驱动高速流,太阳风的加速伴随着加热的发生,而加热率大小可能与离子的回旋频率有关;太阳风的热源可能不是单一的形式,而且不同形式的热源对太阳的加热贡献大小与日球径向距离有关。本文讨论并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太阳风加热与加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ysses飞船 太阳风 加速机理 观测分析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北向时太阳风-磁层的能量耦合 被引量:6
19
作者 陆文松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7-587,共11页
利用量纲分析法研究太阳风磁层的能量耦合问题。得到了在考虑磁层对太阳风的粘滞作用情况下,行星际磁场北向时的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并首次在耦合函数中引入太阳风温度变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般情况下的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关键词 太阳风 磁层 能量耦合 行星际磁场
下载PDF
太阳风扰动对极光电急流和环电流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自明 曹晋滨 李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9,共6页
利用WIND卫星的太阳风观测数据和地磁活动指数,研究了太阳风扰动对环电流SYM-H指数,西向极光电急流AL指数和东向极光电急流AU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风动压增长和减少能够同步或延迟引起地磁活动指数的强烈扰动,其包括环电流指数的上... 利用WIND卫星的太阳风观测数据和地磁活动指数,研究了太阳风扰动对环电流SYM-H指数,西向极光电急流AL指数和东向极光电急流AU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风动压增长和减少能够同步或延迟引起地磁活动指数的强烈扰动,其包括环电流指数的上升,西向极光电急流指数的下降和东向极光电急流指数的上升.太阳风动压的突然剧烈增加还能够触发超级亚暴和大磁暴.太阳风动压脉冲引起的地磁效应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这说明太阳风动压脉冲的地磁效应不仅与太阳风动压脉冲大小和持续时间有关,还与磁层本身所处的状态有关.时间尺度较长,消耗能量较大的磁暴只有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太阳风动压脉冲才能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扰动 极光电急流指数 环电流指数 亚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