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9篇文章
< 1 2 2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极性人工触发闪电的向上负先驱脉冲放电过程研究
1
作者 吕冠霖 蒋如斌 +6 位作者 李宗祥 袁善锋 张鸿波 李晓 刘昆 陈睿凌 刘明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7-506,共10页
利用人工触发正极性闪电的综合同步探测资料,对引雷火箭上升过程中发生于金属导线顶端的向上负先驱脉冲放电过程进行了研究。除常规认识的峰值电流为十几到几十安培的先驱脉冲放电以外,高垂直分辨率电流探测系统记录到丰富的弱脉冲放电... 利用人工触发正极性闪电的综合同步探测资料,对引雷火箭上升过程中发生于金属导线顶端的向上负先驱脉冲放电过程进行了研究。除常规认识的峰值电流为十几到几十安培的先驱脉冲放电以外,高垂直分辨率电流探测系统记录到丰富的弱脉冲放电过程。所有孤立发生的脉冲放电,均为弱脉冲,且在所有常规强度的先驱脉冲(簇)放电之前约20μs,均识别到这种弱脉冲。对测量到的弱脉冲、脉冲型脉冲和波纹型脉冲进行统计,得到了各自的峰值电流(3.6 A、32.2 A、11.1 A)、上升时间(0.39μs、0.9μs、3.2μs)、持续时间(2.8μs、5.1μs、12.7μs)和转移电荷量(4.7μC、50.8μC、83.2μC)。常规强度的先驱脉冲形成了可探测的发光通道,簇状先驱脉冲的放电通道具有与自持先导初始阶段相一致的梯级发展传输特征,二维平均速度在105 m s^(−1)量级。分析相邻先驱脉冲发光通道的时空关系,发现后一次先驱脉冲放电通道的起始高度一般位于前一次先驱脉冲放电通道的顶端,通道梯级延伸时电荷分布的调整降低了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先驱脉冲放电是金属导线顶端形成了先导但又由于条件不足而熄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负极性先驱脉冲 击穿 先导
下载PDF
四川两次极端暴雨强降水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关系分析
2
作者 周威 魏庆 +3 位作者 杨康权 康岚 罗辉 黄楚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站点对应的闪电密度均增大,小时平均回波、最强回波、最弱回波均呈增强的趋势。随着降水持续时间的增加,站点对应的负地闪平均强度增强。第一次过程强降水站次与闪电频次的高值中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第二次过程随着降水量级增大,对应的回波均方根误差减小,而第一次过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时空特征 雷达回波 闪电
下载PDF
西安市一次雷暴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
3
作者 黄勤 龙亚星 +1 位作者 黄鑫 高亮书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利用陕西省闪电定位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2018年8月9日西安市一次雷暴过程中闪电与降水、雷达回波和气流切变的关系特征,并进行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左右初始闪电发生后,闪电频次逐渐增加,17:54达到... 利用陕西省闪电定位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2018年8月9日西安市一次雷暴过程中闪电与降水、雷达回波和气流切变的关系特征,并进行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左右初始闪电发生后,闪电频次逐渐增加,17:54达到最大峰值后,闪电频次逐渐减少。整个雷暴过程中,正地闪占比较高,为23.8%;闪电频次出现了2次明显峰值,最大闪电频次为124次/6min,出现时段为17:48-17:54。闪电主要集中在强降水发生区域和时段,且先有闪电活动后有降水发生,正地闪活动与降水有密切关系。60 dBZ以上反射率面积与闪电频次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65 dBZ强反射率的出现和消失伴随着闪电频次的增加和减少。闪电频次与50 dBZ和40 dBZ的反射率等值线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正、负地闪在不同反射率范围集中程度不同,正地闪主要活动在强回波区前部和后部,且主要发生在雷暴云发展成熟后,负地闪则集中在强回波区中部和后部。地闪发生区域与上升气流和风切变区域有密切关系,但并不完全发生在上升气流区,负地闪在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区的占比,对对流系统发展阶段有一定指示作用。经过特征对比分析,3次雷暴过程中降水量与正地闪的相关性、闪电与雷达反射率的关系均与西安市雷暴过程有相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降水 雷达反射率 气流与切变
下载PDF
2008—2017年登陆海南岛台风引发陆地及其近海闪电特征分析
4
作者 郭冬艳 陈红 +2 位作者 陈有龙 翁小芳 林建兴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41-50,共10页
利用2008—2017年海南闪电定位监测网资料,统计登陆海南岛的台风,分析其引发的闪电活动特征,探讨海南岛岛上和近海台风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台风强度和路径突变的关系,并对比台风登陆前后闪电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与登... 利用2008—2017年海南闪电定位监测网资料,统计登陆海南岛的台风,分析其引发的闪电活动特征,探讨海南岛岛上和近海台风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台风强度和路径突变的关系,并对比台风登陆前后闪电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与登陆海南台风闪电活动关系密切,冷空气活动越强闪电活动越弱,海温越强闪电活动越强。登陆台风闪电活动在夏季偏强,秋季逐渐减弱,春季最弱。闪电活动空间分布为台风中心的西北象限最多,东北象限其次,东南象限最少;台风中心北部多于南部,而北部中又以西北部多于东北部,东南部最少。闪电活动总体为台风移动方向左侧多于右侧,左侧中以左后方明显偏多。大部分台风中心在海上时的平均闪电频次大于陆地,少部分台风在登陆和出海阶段伴随闪电的爆发,部分台风登陆前后会产生闪电活动空间分布转换。登陆海南岛台风引发的在陆地及其近海的闪电活动强度与台风强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闪电的爆发对台风登陆前的强度持续增强或维持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 台风路径 闪电活动
下载PDF
承德北部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特征及预报模型
5
作者 张晓辉 付桂琴 +2 位作者 刘瑜珊 王朋朋 张兴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125-132,共8页
利用承德北部丰宁县2020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2个空气负氧离子站监测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环境数据,分析负氧离子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与气象环境要素的时序关系及关键影响因素,建立负氧离子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丰宁城市公园、林... 利用承德北部丰宁县2020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2个空气负氧离子站监测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环境数据,分析负氧离子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与气象环境要素的时序关系及关键影响因素,建立负氧离子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丰宁城市公园、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年均值分别为1358.7、1955.8个/cm^(3),日平均最大值分别为3867、5845个/cm^(3),具有治疗和康复功效的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公园和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1889.5个/cm^(3))、8月(2516.3个/cm^(3)),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林区各月浓度明显高于城市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6时及20时前后,最小值出现在14时前后,夜间浓度均大于白天;城市公园、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日照及PM_(2.5)、O_(3)浓度显著相关,城市公园受气象环境要素影响更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城市公园和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预报模型,2个模型的预报准确率>70%的占比分别为80.9%、73.7%,拟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 特征分析 影响因素 预报模型
下载PDF
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下闪电起放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罗林洁 谭涌波 郑天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9-1071,共13页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将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植入到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中开展了大量随机模拟试验。模拟过程中固定了电荷区的总尺度,通过改变电荷对数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和放电行为的异同。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电荷对数的增加,闪电启动需要的电荷浓度和电荷总量均增加。(2)小电荷区的水平垂直尺度比是影响闪电起始行为的关键因子,除此之外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位置和启动概率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还与多对电荷的空间配置关系和逃逸击穿阈值有关。(3)闪电的水平、垂直范围和面积均与小电荷区的尺度息息相关,小电荷区的几何特征限制了闪电的空间特征。(4)电荷区的分布也显著影响着闪电的发展形态,各电荷背景下闪电初始先导角度的分布范围和集中区域有所差异。相较于电荷区倾向于为扁平椭圆形的情况,当电荷区垂直与水平尺度相等时,初始先导角度变化范围明显增大,水平发展的个例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小尺度闪电 电荷分布模式 口袋电荷 起始位置 闪电面积
下载PDF
一种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的研制
7
作者 王亮 唐传丰 +3 位作者 朱小铰 吕映赋 邓志鹏 余鹏 《四川环境》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无论是发生核爆、核事故或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都会向大气中排放放射性核素。为了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评价气载放射性,根据建立的各核素的照射量率与其活度浓度的数理模型,结合地面伽马射线屏蔽装置,研制了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 无论是发生核爆、核事故或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都会向大气中排放放射性核素。为了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评价气载放射性,根据建立的各核素的照射量率与其活度浓度的数理模型,结合地面伽马射线屏蔽装置,研制了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并计算了气载放射性核素40 K的活度浓度。结果表明研制的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能够精确测量大气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并具有方便快捷、测量范围大、响应时间低、能实现在线测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放射性核素 在线测量 伽马射线测量 气载放射性
下载PDF
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优化方法研究
8
作者 万浩江 陈亚洲 +1 位作者 潘晓东 卢新福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0,共7页
针对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过于依赖工程经验的问题,基于最小成本原则,以多接闪器的高度和安装位置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优化方法,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对所提... 针对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过于依赖工程经验的问题,基于最小成本原则,以多接闪器的高度和安装位置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避雷针系统接闪器布设优化方法,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对所提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接闪器位置和高度优化设计的偏差不大于0.29 m;在该方法获得的接闪器位置和高度最优解条件下,预设的防护对象能够完全处于避雷针系统的保护范围之内,且防护对象与保护范围边界的最小间距不大于0.71 m,能够完全满足工程使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避雷针系统 接闪器 布局优化 滚球法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地形及暖锋共同影响下京津冀典型重污染过程数值模拟
9
作者 章建成 徐敬 +2 位作者 赵秀娟 张自银 程思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080,共10页
由于京津冀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形及中尺度天气对该地区空气污染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12月29—30日京津冀发生了一次典型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利用RMAPS-CHEM数值模式系统的预报结果,结合地面PM2.5质量浓度及气象资料等,研... 由于京津冀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形及中尺度天气对该地区空气污染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12月29—30日京津冀发生了一次典型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利用RMAPS-CHEM数值模式系统的预报结果,结合地面PM2.5质量浓度及气象资料等,研究了地形及暖锋共同作用下边界层过程加剧平原地区重污染程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受华北地形槽影响,西南风在传输污染物的同时还将暖湿气团自南向北输送,造成京津冀平原东南侧形成低空暖锋;在暖锋及地形的共同影响下,被污染的冷气团因东南侧受暖锋驱动、西北侧受地形限制,堆积于近山区平原的地面附近,形成冷池;冷池的逆温、静风和极低边界层等强稳定大气层结特性,导致污染物被限制在有限垂直空间内,同时弱风造成气团停滞,抑制污染物水平方向的传输和扩散,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导致污染物浓度持续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暖锋 冷池 重污染 数值模拟 京津冀
下载PDF
2003—2022年东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婉 赵胡笳 +1 位作者 王昌双 王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4,共14页
利用2003—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MEIC),分析东北地... 利用2003—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MEIC),分析东北地区AOD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讨论气象因子和人为排放对东北地区AOD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AOD较高,最大值为0.6,出现在辽宁中部,其次是吉林西部,AOD平均值为0.4,黑龙江AOD平均值为0.3。东北地区AOD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AOD空间分布在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分布范围增加。不同季节AOD最高值均出现在辽宁,东北地区夏季AOD增加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关,边界层气象条件对冬季AOD具有一定影响。辽宁AOD在[0.1,0.2)和[0.2,0.3)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50%,吉林和黑龙江AOD在[0.1,0.2)范围的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25%~30%,特别是黑龙江极端清洁状况AOD在[0.0,0.1)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15%。东北地区AOD区域平均值在2003年和2014年较高,主要受到边界层气象要素和人为排放SO_(2)、PM_(2.5)、有机碳和NO_(2)影响。东北地区夏季AOD年代际变化趋势从2012年之前的增长趋势(0.1·(10 a)^(-1))向2013以后的减少趋势(-0.3·(10 a)^(-1))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 长期变化
下载PDF
高建筑物雷电光谱校正对通道温度反演的影响
11
作者 王雪娟 化乐彦 +7 位作者 王炳浩 许伟群 吕伟涛 陈绿文 武斌 齐奇 马颖 杨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1,共9页
雷电光谱强度因受到大气衰减特性、光栅响应特性以及相机光电响应特性等影响,导致光谱定量分析中通道温度的反演存在误差。以1次高建筑物雷电回击光谱为例,考虑相机和光栅的仪器响应对其进行校正,对比校正前后的光谱结构和谱线强度,并... 雷电光谱强度因受到大气衰减特性、光栅响应特性以及相机光电响应特性等影响,导致光谱定量分析中通道温度的反演存在误差。以1次高建筑物雷电回击光谱为例,考虑相机和光栅的仪器响应对其进行校正,对比校正前后的光谱结构和谱线强度,并基于多谱线法利用1次电离的氮离子(NII)和中性氧原子(OI)谱线反演通道温度,分析光谱校正对通道温度反演的影响。结果显示:光谱校正后离子和中性原子谱线强度均明显增强,尤其可见光区域的连续谱强度明显增强,导致其谱线结构变化显著,而近红外区域的谱线结构变化不显著。利用校正后可见光区域的NII谱线和近红外区域的OI谱线反演通道温度时,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均增大,反演准确度均得到提升。NII和OI谱线反演的通道温度平均值相比校正前分别降低4660 K和上升1540 K,且由OI谱线反演的通道温度低于由NII谱线反演的温度,说明它们分别对应雷电放电通道径向的不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建筑物雷电 光谱校正 多谱线法 温度
下载PDF
海南岛三维、二维闪电定位数据时空分布和参数特征对比分析
12
作者 李敏 侯安校 +2 位作者 劳小青 高燚 周方聪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对2021—2022年4—10月海南岛三维、二维闪电定位数据进行质控处理,以及有关数据时空分布和参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比探测灵敏度和探测效率,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明显优于二维闪电定位系统。二维地闪、三维地闪、三维云闪的密度... 对2021—2022年4—10月海南岛三维、二维闪电定位数据进行质控处理,以及有关数据时空分布和参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比探测灵敏度和探测效率,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明显优于二维闪电定位系统。二维地闪、三维地闪、三维云闪的密度分布和时分布特征相似,密度高值中心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儋州、白沙等地,时分布呈单峰曲线特征,峰期在15:00—16:00。三维地闪、三维云闪的月分布呈三峰曲线特征,5月为主峰期、7月为次峰期、9月为第三峰期,二维地闪的月分布呈单峰曲线特征,7月为高峰期。二维正地闪占比低于三维正地闪占比,二维正、负地闪的电流中位数比三维的高;二维正、负地闪的电流幅值分别以10~20 kA、20~30 kA为地闪次数的高峰区,三维正、负地闪的电流幅值以0~10 kA为地闪次数的高峰区。质控后的二维地闪、三维地闪、三维云闪的密度分布和时分布、月分布基本特征相似,表明质控方法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闪 二维地闪 三维云闪
下载PDF
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分析
13
作者 冯旭宇 刘晓东 石茹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3-492,共10页
以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事故雷暴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能量、环境温湿度、热力和动力稳定度,以及雷暴云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相态微物理条件和闪电电流强度、剩磁场强度等电过程分析提炼了其致灾过程... 以一次风力发电机组雷击致灾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事故雷暴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能量、环境温湿度、热力和动力稳定度,以及雷暴云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相态微物理条件和闪电电流强度、剩磁场强度等电过程分析提炼了其致灾过程指标。结果表明,本次雷电灾害等级为重大雷电灾害事故,此次致灾雷暴过程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云顶温度和相态及雷电流幅值的平均强度属于中等强度,而K指数、500和850 hPa的温度差和假相当位温、总指数TT以及中层垂直风切变对此次致灾过程的指示性较好,从剩磁测试、雷电熔痕现场取证可确定其机舱罩起火原因,因此加强风电场雷电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非工程性防雷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雷击 灾害 预警 风险 卫星
下载PDF
海南岛二维、三维闪电定位数据的时空分布和对比分析
14
作者 李敏 高燚 +1 位作者 劳小青 周方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为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雷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和探测效率,利用安装在海南岛的ADTD(二维)和DDW1(三维)两套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数据以及海口、东方、万宁的雷达回波资料,应用归闪、回波过滤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2021年4-10月海南岛二维、... 为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雷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和探测效率,利用安装在海南岛的ADTD(二维)和DDW1(三维)两套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数据以及海口、东方、万宁的雷达回波资料,应用归闪、回波过滤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2021年4-10月海南岛二维、三维闪电定位数据进行质控处理。通过对质控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总次数分别为40685次、49134次、96767次,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和探测效率明显优于二维闪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两套系统的闪电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密度分布较为相似;二维地闪以白沙为高值中心,三维地闪以儋州为高值中心,三维云闪以儋州和白沙为高值中心;二维、三维地闪和三维云闪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峰值时间同为15:00-16:00;二维地闪、三维云闪的月变化呈双峰曲线特征,峰期分别在7月和9月,7月为主峰期;三维地闪的月变化呈多峰曲线特征,峰期在5月、7月和9月,7月为主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数据 二维地闪 三维地闪 三维云闪 日变化 月分布
下载PDF
鲁北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5
作者 李翔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6期52-54,共3页
林木资源对鲁北地区经济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森林规模的不断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给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鲁北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进行了系统... 林木资源对鲁北地区经济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森林规模的不断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给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鲁北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种植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防治,为鲁北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促进该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地区 林业 有害生物 生物防治 种植技术
下载PDF
气溶胶对视程障碍现象的影响浅析
16
作者 刘晓凤 闫文辉 张志龙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13期97-100,共4页
文章对河北54533站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10 min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10)、PM_(2.5)、PM_(1)等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68~0.73之间;能见度与PM_(10)、PM_(2.5)、PM_(1)的相关系数在-0.75~-0.80之间;能... 文章对河北54533站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10 min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10)、PM_(2.5)、PM_(1)等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68~0.73之间;能见度与PM_(10)、PM_(2.5)、PM_(1)的相关系数在-0.75~-0.80之间;能见度与PM_(2.5)/PM_(10)、PM_(1)/PM_(10)的相关系数在-0.74~-0.94之间,其中8-10月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0,有很高的负相关性。表明空气污染严重时,PM_(2.5)在PM_(10)中的占比越高,能见度就变得越差,视程障碍现象出现的概率就越大;PM_(2.5)在PM_(10)中的占比越低,能见度就变得越好,视程障碍现象出现的概率就越小。空气污染程度较轻时,PM_(2.5)在PM_(10)中的占比与能见度相关性不高,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视程障碍现象出现得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视程障碍 轻雾
下载PDF
2024年2月我国两次雨雪冰冻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对比分析
17
作者 唐国瑛 李丰全 +3 位作者 万蓉 唐永兰 马莉 李山山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79-489,共11页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和2月18-25日(以下分别简称为"0131"和0218"过程)我国南方遭遇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密集的闪电发生。利用三维闪电定位数据、CLDAS-V2.0降水产品和Himawari-9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比分析两次雨...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和2月18-25日(以下分别简称为"0131"和0218"过程)我国南方遭遇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密集的闪电发生。利用三维闪电定位数据、CLDAS-V2.0降水产品和Himawari-9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比分析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背景下的地闪时空分布、地闪回击数和雷电流累计概率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地闪与降水量及卫星黑体辐射亮温(TBB)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共监测到地闪数13万余次,正、负地闪分别为2万和11万余次;两次过程的地闪均具有夜发性,正地闪较总地闪和负地闪峰值滞后约1~2h。两次过程中正地闪产生大电流的概率大于负地闪。(2)"0131"过程中地闪密度大值区出现在贵州南部及贵州、重庆、湖北三省交界处;"0218"过程中地闪密度大值区出现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苏和浙江大部。(3)"0131"过程中降水量和地闪的时空分布不一致,降水量峰值集中在白天,降水集中在湖南东南部、江西、安徽和江苏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而"0218"过程中降水量和地闪的时空分布较一致,地闪出现的峰值较降水量峰值延迟2h。(4)两次过程中地闪的分布均很好地指示了对流区。地闪主要分布在对流云团发展方向的尾部且偏南处TBB变化梯度大的区域;对流合并会导致合并处地闪频数的跃增;对流发展最旺盛的冷云核心区几乎没有地闪发生。两次过程地闪密度随着TBB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闪电 雨雪冰冻 TBB 降水 Himawari-9号卫星
下载PDF
基于Morlet小波分析近52a三都县汛期降水变化特征
18
作者 冯正艳 蒙世全 +1 位作者 刘文怀 李胜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099-0104,共6页
本文利用1970—2021年三都国家站汛期(4-9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汛期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近52a 三都县汛期(4-9月)降水约占年降水的五分之四, 汛期降水最多的时段出现在5~7... 本文利用1970—2021年三都国家站汛期(4-9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汛期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近52a 三都县汛期(4-9月)降水约占年降水的五分之四, 汛期降水最多的时段出现在5~7月;(2)三都县汛期降水呈波动性变化,线性趋势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汛期6-7月、8-9月有变涝趋势,4-5月则有变旱趋势;(3)从年际序列发现汛期及其各时段降水量呈显著性增加或减少,且均发生了突变;(4)汛期降水均呈周期性变化,其中汛期总的降水量、4-5月、6-7月呈周期性变化最明显,分别28a、30a、20a周期性变化,也存在其他时间周期性变化的。通过对三都县历年汛期各时段降水的气候演变规律分析,对今后三都汛期未来一段时间短期天气变化预测提供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小波分析 线性趋势分析 M-K检验
下载PDF
基于二维闪电定位资料的西双版纳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19
作者 杨瑞思捷 成卓晋 郑晓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8期0022-0026,共5页
以西双版纳州2013-2022年逐日二维闪电定位资料(ADTD)及雷电灾害资料为基础,从致灾因子、孕灾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自然条件、人口、经济等因素,对全州的雷电风险区划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西双版纳州雷电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东强西弱... 以西双版纳州2013-2022年逐日二维闪电定位资料(ADTD)及雷电灾害资料为基础,从致灾因子、孕灾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自然条件、人口、经济等因素,对全州的雷电风险区划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西双版纳州雷电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东强西弱的趋势,密度最高网格值为5.8次/年,正、负闪最高强度值分别约为198kA、-196kA的结论。全州雷电灾害高风险区域为景洪市北部乡镇,综合考虑人口和经济高风险区域为景洪东北部和勐海东部的部分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灾害 AHP 风险区划
下载PDF
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姚勇 宋怡轩 +2 位作者 张文超 郭旭 何永青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1-6,26,共7页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 基于2016-2022年成渝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成渝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雷电活动主要以负闪为主,年平均占比为92.7%,负闪频次占比年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占比最高,达76.4%,月变化曲线呈单峰型,7、8月份雷电活动最活跃;日变化呈双峰型,雷电活动主要发生在23:00至次日4:00,占比达31.7%,10:00-12:00为雷电活动谷值。雷电流幅值出现最高频次区间范围为7~17 kA,95%的雷电强度小于50 kA,90%小于40 kA。成渝地区雷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中密度高值区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永川、璧山、江津、綦江以及主城区,密度普遍大于6次/km^(2) ,次高值区分布在重庆云阳、四川内江、资阳、遂宁、南充、广元的部分地方,密度普遍大于3次/km^(2) 。研究结果对成渝地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数据支持,尤其在夏季汛期需重点关注,以提高对雷电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 ARCGIS 成渝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