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山区一次暴雪过程地转适应锋生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裕禄 岳如画 姚叶青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地转适应是形成皖南山区地形静止锋且区别平衡锋的另一种锋生机制,而地形静止锋常造成皖南山区局地灾害性天气。因此,开展地转适应锋生条件分析研究对于认识山地地形如何造成灾害性天气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2月22日地形静止锋导致皖南... 地转适应是形成皖南山区地形静止锋且区别平衡锋的另一种锋生机制,而地形静止锋常造成皖南山区局地灾害性天气。因此,开展地转适应锋生条件分析研究对于认识山地地形如何造成灾害性天气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2月22日地形静止锋导致皖南山区暴雪过程为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计算此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结果表明:(1)此次锋生过程,东北气流入流增强,流函数梯度增大,造成皖南山区背风坡山脚(30.5°—31.0°N)之间流体密度不连续,在其前沿狭窄区内出现地转适应锋生,随即出现了尺度小、呈纬向分布的局地暴雪天气;地转适应锋生和暴雪天气均发生在中低层为稳定大气层结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内。(2)分析锋生函数及相关因子可见,垂直运动倾斜项对地面锋生贡献占主导作用,水平变形项和辐合项锋生贡献相对很小,说明此次地转适应锋生主要是地面上升运动位温垂直输送作用的结果,非风场形变引起。(3)雷达反演的中尺度风场可见,在风场非平衡状态向地转平衡状态调整的过程中,地形强迫下坡风抬升激发锋区上空1.5~3.0 km高度上的大气中低层出现很强的次级环流,导致在地面冷区冷平流增强降温,地面暖区上空因暴雪降水凝结潜热释放的非绝热加热导致增温,使得锋区位温梯度增大,出现锋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转适应锋生 锋生函数 地形 次级环流
下载PDF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 of a Cold Filament Driven by the Cross-Filament Wind and Wave Fields Simulated by a Large Eddy Simul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Guojing LI Dongxiao WANG +3 位作者 Changming DONG Jiayi PAN Yeqiang SHU Zhenqiu ZH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09-528,共20页
The variations of the frontogenetic trend of a cold filament induced by the cross-filament wind and wave fields are studied by a non-hydrostatic large eddy simulation. Five cas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s of wind and w... The variations of the frontogenetic trend of a cold filament induced by the cross-filament wind and wave fields are studied by a non-hydrostatic large eddy simulation. Five cas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s of wind and wave field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e wind and wave fields further break the symmetries of submesoscale flow fields and suppress the levels of filament frontogenesis. The changes of secondary circulation directions—that is,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surface cross-filament currents with the downwelling and upwelling jets in the filament center—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ertial oscillation. The filament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secondary circulation directions may periodically sharpen and smooth the gradient of submesoscale flow fields.The lifecycle of the cold filament may include multiple stages of filament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filament FRONTOGENESIS FRONTOLYSIS large eddy simulation
下载PDF
Cold filament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 induced by thermal convection turbulence using large eddy simulation
3
作者 Zewen Wu Guojing Li +1 位作者 Yunkai He Jintuan Zh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6-34,共9页
The frontogenetic processes of a submesoscale cold filament driven by the thermal convection turbulence are studied by a non-hydrostatic large eddy 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iodic changes in the directio... The frontogenetic processes of a submesoscale cold filament driven by the thermal convection turbulence are studied by a non-hydrostatic large eddy 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iodic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ross-filament secondary circulations are induced by the inertial oscillation.The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s induces the enhancement and reduction of the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during the former and later inertial period,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rontogenetical processes of the cold filament include both of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The structure of the cold filament may be broken and restored by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respectively.The magnitude of the down-filament currents has a periodic variation,while its direction is unchanged with time.The coupling effect of the turbulent mixing and the frontogenesis and frontolysis gradually weakens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of the cold filament with time,which reduces frontogenetical intensity and enlarges the width of cold fil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filament FRONTOGENESIS FRONTOLYSIS thermal convection turbulence large eddy simulation
下载PDF
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灾害形成的温度场结构分析 被引量:71
4
作者 曾明剑 陆维松 +3 位作者 梁信忠 吴海英 濮梅娟 尹东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3-1052,共10页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过程阶段。分析表明,降雨、冻雨和降雪3种类型降水物的自南向北分布特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向北后倾的锋区在南北不同区域上的层结特征和地面温度条件决定的;在倾斜锋区存在背景下,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产生冻雨的大气逆温特征和较低的地面(表)温度条件。逆温区大于0℃的暖层应具有合适的强度、厚度和高度,既不能太厚太低,也不能太薄太高。如果太厚太低,降水将会以雨的类型降落地面,如果太薄太高,降水则会以雪或冰粒子的类型出现。这次过程中0—6℃的暖层在650—850hPa,其下为低于0℃的次冻层,在次冻层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即使地面(表)温度在0—1℃,也可能形成冻雨或冰冻灾害。此外,在没有适宜逆温区存在的条件下,较低的地面(表)温度也能使"冰包水"物质、过冷却水滴降落到地面或雪融化成水后迅速凝冻成冰,或使冰冻维持而至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持续性 冰冻 温度结构
下载PDF
2003年7月3日梅雨锋切变线上的β-中尺度暴雨云团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方宗义 项续康 +1 位作者 方翔 李小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9-575,共7页
利用多种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及加工产品,对2003年7月3日产生在皖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分析表明:在切变线云带上有11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水平范围约100 km,生命史约5 h;其背景场是整个对流云区内具有高湿、正涡度和上升运... 利用多种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及加工产品,对2003年7月3日产生在皖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分析表明:在切变线云带上有11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水平范围约100 km,生命史约5 h;其背景场是整个对流云区内具有高湿、正涡度和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促使切变线内高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β-中尺度云团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云团的水凝物廓线上部的可降水冰和云冰含量很高,最大值达0.8 g/kg,最大高度达18 km,云顶亮温低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云团 切变线 低涡 中尺度分析 暴雨云团 中尺度对流云团 梅雨锋 卫星遥感资料 斜压不稳定 加工产品
下载PDF
温度场与凝结水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韩双平 荆继红 +3 位作者 荆磊 高庆柱 孙继朝 汪珊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2-487,共6页
对天山北麓平原细砂、砂砾石、粉质轻粘土等三种代表性岩性的地层进行了凝结水的观测试验,分析研究了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凝结水形成的水汽来源、产生凝结水的深度和时间、积雪期雪面的水汽凝结、冻结层水汽凝结、蒸发作用和潜水埋... 对天山北麓平原细砂、砂砾石、粉质轻粘土等三种代表性岩性的地层进行了凝结水的观测试验,分析研究了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凝结水形成的水汽来源、产生凝结水的深度和时间、积雪期雪面的水汽凝结、冻结层水汽凝结、蒸发作用和潜水埋深等因素对水汽凝结的影响、凝结水的数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对西北干旱地区耐旱植被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水 温度 水汽 生态环境 干旱
下载PDF
“7.15”宜昌大暴雨的地形影响特征 被引量:35
7
作者 郭英莲 吴翠红 +3 位作者 王继竹 王平 王珏 吴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湖北地形复杂,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局地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很多。2010年7月15日宜昌地区的强降水是在满足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受地形作用加强的局地暴雨。本文利用实况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以及LAPS再分析资料对背景场、低层流场、雷达... 湖北地形复杂,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局地强降水造成的灾害很多。2010年7月15日宜昌地区的强降水是在满足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受地形作用加强的局地暴雨。本文利用实况高空、地面、加密自动站、雷达以及LAPS再分析资料对背景场、低层流场、雷达回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冷空气南下和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促进低层风场的调整,在大尺度降水条件下,地形对低层风场的辐合作用触发了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此次过程中地形对降水的触发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地形迎风坡抬升触发作用,另一方面为地形对近地层流场的影响造成的辐合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强降水 近地层风场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地形和城市热力环流对北京地区一次β中尺度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吴庆梅 郭虎 +1 位作者 杨波 孙继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8-64,I0004,共8页
北京特殊的箕簸型地形和超大城市热力环流对北京局地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24日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中温度、湿度、风场的演变和相互配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一次系统性冷... 北京特殊的箕簸型地形和超大城市热力环流对北京局地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6年7月24日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中温度、湿度、风场的演变和相互配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一次系统性冷空气与地形和城市热力环流相互作用并激发产生β中尺度雨带中不同降水中心的精细过程。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受北京地形影响,此次冷空气以东北—西南路径影响北京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强降水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温度距平等值线密集且靠近冷空气移动路径的方位,即冷暖交汇最剧烈的位置。地形辐合切变在冷空气到来时得到了迅速加强,为京西城区强对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扰动源,同时近地面辐合切变的向上传播对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支持。降水过程中的潜热释放造成风场垂直切变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风暴中心附近的东南风迅速加强,使得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暴雨 多种观测资料 地形辐合切变 城市热力环流
下载PDF
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李兆慧 王东海 +1 位作者 王建捷 刘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5-1515,共11页
2008年1月25~28日一次远离地面准静止锋的锋后暴雪突破了武汉百年气象史的多项纪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TBB资料诊断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与华南准静止锋关系密切,锋生、锋消变化与降雪... 2008年1月25~28日一次远离地面准静止锋的锋后暴雪突破了武汉百年气象史的多项纪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TBB资料诊断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与华南准静止锋关系密切,锋生、锋消变化与降雪天气的出现和停止一致;锋生函数各项在不同时段对锋生、锋消的贡献不同;水平变形项表现在总变形向量E上,水平辐散项表现在水平辐散场上,在锋生显著时期,伸长变形场与散度场大值带都与锋区重合。高低空急流的加速和有效配置诱发了急流—锋面次级环流产生,其对锋生、锋消变化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同时也与暴雪的出现和停止相关:反环流上升支不仅为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而且"逗点状"水汽输送也起了重要作用;正环流的出现使武汉上空出现下沉运动,水汽大幅度减少,暴雪天气相应停止。武汉的持续上升运动是在高低空急流有效配置、锋面的强迫抬升、急流—锋面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以及局地斜压大气力管环流上升支的支持、对称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层结综合作用下维持和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锋生函数 急流—锋面次级环流
下载PDF
陕西两次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勇 王楠 刘黎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0-387,共8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 对2004年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km处,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km,宽度3~5km,回波强度15~25dBz,生命史1~5h;阵风锋的典型速度为10m·s^-1;阵风锋过境时地面温度下降,风向转变、风速突增的现象明显;阵风锋的强度取决于雷暴的强度,雷暴群产生的阵风锋生命史更长;阵风锋对近距离的单体雷暴有显著的负反馈作用,对雷暴群的负反馈作用不明显;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对阵风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风速突增 雷暴群 负反馈作用 径向速度
下载PDF
1998年梅雨锋的动力热力结构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小玲 陶诗言 张庆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1998年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北进 ,梅雨锋活跃在我国东部由南向北的不同纬带。该文通过对三段活跃期梅雨锋的平均动力热力结构诊断分析发现 :1 998年 6月 1~ 1 0日华南前汛期时活跃的锋系其动力、热力结构与江淮流域典型的梅雨锋结构相似 ... 1998年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北进 ,梅雨锋活跃在我国东部由南向北的不同纬带。该文通过对三段活跃期梅雨锋的平均动力热力结构诊断分析发现 :1 998年 6月 1~ 1 0日华南前汛期时活跃的锋系其动力、热力结构与江淮流域典型的梅雨锋结构相似 ;梅雨锋锋面随高度无向北倾斜现象 ,已不存在典型温带锋面的结构 ;梅雨锋的垂直动力、热力结构具有准热带系统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梅雨锋 动力热力结构 准热带系统 江淮流域 汛期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的准地转Q矢量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英 段旭 潘里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6-10,共5页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5年2月一次与云南寒潮天气过程有关的昆明准静止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850hPa上,云南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非地转风辐合场,从而引起昆明准静止锋锋生;当700hPa上Q矢量锋生函数值增大...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5年2月一次与云南寒潮天气过程有关的昆明准静止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850hPa上,云南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非地转风辐合场,从而引起昆明准静止锋锋生;当700hPa上Q矢量锋生函数值增大,说明锋后冷空气加强,昆明准静止锋容易南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锋 Q矢量 锋生 准地转 昆明
下载PDF
西安地区一次罕见秋季冷锋后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大梅 潘留杰 +4 位作者 史月琴 胡启元 吴林荣 刘嘉慧敏 陶建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6-996,共11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西安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7年9月27日西安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秋季连阴雨结束前,距地面冷锋后部300~400 km,暴雨发生前地面气温较低,不利于高温高...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西安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7年9月27日西安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秋季连阴雨结束前,距地面冷锋后部300~400 km,暴雨发生前地面气温较低,不利于高温高湿能量的积累,西安地区850 hPa、700 hPa均为偏北风,无法为其带来水汽,但500 hPa西风槽为西安地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通过诊断饱和相当位温、地转绝对动量表明西安暴雨的不稳定机制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冷锋锋面自南向北逐渐倾斜,陕南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700 hPa有一支偏南风带来暖湿气流,暖湿气流被锋面强迫爬升至西安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产生倾斜对流。大气有着较强的斜压性,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地转绝对动量维持较小的坡度,中高层暖湿气流使得中高层饱和相当位温有着较大的坡度,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降水回波呈现出平行带状,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与倾斜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垂直风切变 饱和相当位温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典型梅雨锋锋面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柳俊杰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1999年梅雨期在长江中下游维持着一条典型的梅雨锋 ,锋面和梅雨雨带呈东西走向 ,从中国的四川省一直延伸到日本。锋面两侧的温度及湿度对比明显 ,并且其上有数个中间尺度的低涡沿梅雨锋依次向东移动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造成严重的梅雨暴... 1999年梅雨期在长江中下游维持着一条典型的梅雨锋 ,锋面和梅雨雨带呈东西走向 ,从中国的四川省一直延伸到日本。锋面两侧的温度及湿度对比明显 ,并且其上有数个中间尺度的低涡沿梅雨锋依次向东移动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造成严重的梅雨暴雨和洪涝。文中分析了 1999年这次典型梅雨锋的锋面结构。结果表明 ,从温度场看 ,由于梅雨区对流和降水的显著发展 ,梅雨锋的低层温度对比几近消失 ,其中上部仍具有典型的上宽下窄的锋面结构 ,锋面随高度向北倾斜。在低层经向温度场呈现复杂的暖 -冷 -暖的结构 ,即北部华北平原为地面感热加热造成的相对较暖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中间为冷空气南下和降水冷却造成的相对较冷的梅雨区 ,南部是相对较暖的热带海洋气团。在这种温度场下 ,由北部低层变性暖气团与梅雨区偏冷空气形成了明显的温度对比区 ,文中定义这个区域为梅雨赤道锋。因而 ,在低层东亚梅雨区的锋区结构由梅雨赤道锋和减弱的梅雨锋构成。在 6 0 0hPa以上前者消失 ,只有单一的极锋型的梅雨锋结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文中给出了东亚梅雨期锋面结构模型图。另外还指出 ,从假相当位温场分析 ,主要表现出梅雨区的深厚对流。降雨引起了高θse带及其南北高θse梯度区 ,其北侧高θse梯度区大致相当于梅雨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梅雨赤道锋 多重锋面 梅雨锋概念模型 东亚大气环流季节
下载PDF
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与云贵高原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20
16
作者 段旭 段玮 +1 位作者 邢冬 张亚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0-20日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数据以及DEM地形高度数据,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KQSF)位置、云贵高原地... 利用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0-20日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数据以及DEM地形高度数据,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KQSF)位置、云贵高原地形和锋面附近大气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高原以乌蒙山脉(103°E)分为东、西两部,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昆明准静止锋出现的频次为61.5%,西部地区出现频次为38.5%,大部分冷空气被阻挡在了云贵高原东部地区,仅有少部分较强冷空气能越过乌蒙山脉进入云贵高原西部,高原大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显著;(2)昆明准静止锋的进退与锋面前后地面温压场关系有较好的相关性,锋后冷气团越强、锋前暖气团越弱,锋面位置越偏西,反之越偏东,其相关的显著性主要体现在云贵高原西部,而在高原东部地区,地形作用降低了锋面位置与温压场的相关性;(3)高原地形阻挡作用使冷空气移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而形成准静止锋,抬升作用使局地近地层形成顺时针的次级环流,导致逆温层的出现,一旦冷空气越过高原,抬升作用减弱,逆温层消失;(4)东西风零线能较好地描述锋面位置和冷气团厚度,体现了KQSF呈准南北向和云贵高原地区的冷空气由东向西路径特征;(5)锋后冷高压的位势高度可表示冷气团的厚度,在云贵高原东部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气团的厚度,当锋面到达云贵高原西部后,地形的阻挡作用显著减弱和消失,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暖气团之间势力的强弱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大地形 昆明准静止锋 锋面位置 冷气团厚度 阻挡和抬升作用
下载PDF
2008年初冰雪灾害和华南准静止锋 被引量:61
17
作者 陶祖钰 郑永光 张小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0-854,共5页
2008年1月中、下旬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的极端异常气象灾害(简称"0801冰雪灾害")。其降水性质属于隆冬季节华南准静止锋产生的持续性降水。以1月28日的锋面为例,用经典天气学分析方法从等压面图、垂直剖面图和... 2008年1月中、下旬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的极端异常气象灾害(简称"0801冰雪灾害")。其降水性质属于隆冬季节华南准静止锋产生的持续性降水。以1月28日的锋面为例,用经典天气学分析方法从等压面图、垂直剖面图和单站探空曲线,讨论了华南准静止锋的三维空间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结构 低温冰雪天气 天气学分析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结构 被引量:63
18
作者 段旭 李英 孙晓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约700 hPa。受云贵高原阻挡作用的影响, 昆明准静止锋低层的温度场、 湿度场和风场等的结构与一般冷锋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 结构 探空资料 温度场 湿度场 风场
下载PDF
利用锋生函数对2008年年初昆明准静止锋生消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段旭 段玮 +1 位作者 张亚男 王曼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8,共14页
利用ERA-Interim 0.125°×0.125°高分辨率逐6小时再分析数据,选取昆明准静止锋2008年1~2月长时间维持过程诊断分析了锋生函数及其各分项在锋面生消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并结合2016年1月20~27日锋面增强西进过程和1979年1... 利用ERA-Interim 0.125°×0.125°高分辨率逐6小时再分析数据,选取昆明准静止锋2008年1~2月长时间维持过程诊断分析了锋生函数及其各分项在锋面生消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并结合2016年1月20~27日锋面增强西进过程和1979年1月14~20日锋面减弱东退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非绝热加热项对锋面生消作用较小,但存在显著的日变化。在辐射作用下,非绝热加热项日间表现为锋消,夜间为锋生。(2)西移冷气团在被高原大地形抬升过程中存在局地地形迫使冷气团下沉的情况,并导致垂直运动倾斜项表现为锋生。由于地形固定不变,局地锋生形成次级锋生带。次级锋生带与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维持和东西摆动有密切的联系。(3)辐合辐散项和水平形变项是锋生函数变化的主要贡献项,其中水平形变项中的切变变形作用以锋生为主,而伸缩变形项在纬向产生锋生,在经向产生锋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函数 昆明准静止锋 锋生(消) 云贵高原 锋面进退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客观判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段旭 段玮 邢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1-822,共12页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10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根据昆明准静止锋(KQSF)的天气学特性,综合考虑热力场、动力场和锋面系统空间尺度等要素,开展昆明准静止锋锋线的客观判识研究。经过...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10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根据昆明准静止锋(KQSF)的天气学特性,综合考虑热力场、动力场和锋面系统空间尺度等要素,开展昆明准静止锋锋线的客观判识研究。经过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和气候资料统计的验证,客观判识方法是合理的。在用客观判识方法计算50年全部昆明准静止锋样本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这一客观判识方法为统一、客观、定量地描述昆明准静止锋的特征及其在气象业务中精细化和数值化的应用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KQSF) 客观判识 锋面位置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