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2023年麦收期连阴雨极端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超 董俊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基于多尺度观测资料、多种数值模式和主观预报产品,分析了2023年河南麦收关键期出现的连续降水天气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并对主客观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5月20日至6月4日累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全省平均为170.3%,累计雨量有17个站达... 基于多尺度观测资料、多种数值模式和主观预报产品,分析了2023年河南麦收关键期出现的连续降水天气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并对主客观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5月20日至6月4日累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全省平均为170.3%,累计雨量有17个站达到历史同期排名第一;5月25日至6月4日出现长达11天的全省范围的连阴雨过程,历史排名第二。2023年5月2530日500 hPa平均场副高西伸脊点较气候态偏西33个经度以上,河南上空高度场较气候态高出160~200 gpm。中层气流变化导致降水系统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是豫西强降水漏报的主要原因;模式对台风和副高位置预报的偏差,是导致雨带向南偏差的直接原因,进而导致各数值模式暴雨以上量级降水评分偏低。豫西地形对风场影响的机理较为复杂,需对更多个例诊断分析,得到客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极端性 偏差分析 数值模式 强台风“玛娃”
下载PDF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2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太行山复杂地形下华北暖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3
作者 马丽 武永利 +2 位作者 董春卿 郝婧宇 李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49,共12页
基于2012—2021年5—9月华北五省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台站地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北全区及各子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其强度和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得到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强度及频次与海拔高... 基于2012—2021年5—9月华北五省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台站地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北全区及各子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其强度和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得到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强度及频次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华北区域极端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均呈多波动特征且区域差异性显著,太行山以西高原和以东平原降水频次多、波动明显且强度较弱,太行山南段以南平原降水频次少、变化平缓而强度明显偏强。2)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型态分布,降水量大值区分别位于燕山东南侧和太行山南段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极端降水高频站点主要聚集在晋东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超过300 mm的站点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3)华北区域38°N以北,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次、强度和日最大降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38°N以南,山西南部临运地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由于降水频次和强度与地形均存在正相关而导致,太行山附近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贡献主要在于降水强度而非降水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暖季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GWR模型 地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60多年来的气候暖湿化:来自德令哈水文气候的记录
4
作者 曾方明 董博 张西营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柴达木盆地水文气候的变化影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方法对德令哈60多年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956—2022年升温速率为0... 柴达木盆地水文气候的变化影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方法对德令哈60多年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1956—2022年升温速率为0.45℃/10 a,1956—2018年降水增加速率为26.6 mm/10 a。冬季气温升高最快,可达0.75℃/10 a;夏季降水增加最多,为17.1 mm/10 a。德令哈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1960—2020年增加速率为1.03 m^(3)/s/10 a;夏季增加速率最快,为2.89 m^(3)/s/10 a。平均流量主要受控于降水量,气温对其影响次之。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平均流量在2009年发生突变。尽管1973—1980年的蒸发量处于高值,但1956—2003年的蒸发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很可能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湿润指数(降水量/蒸发量)呈升高趋势,表明德令哈气候近60年来朝湿润化方向发展。托素湖、尕海、青海湖湖面上涨及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度增加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的暖湿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广东省2024年4月气候概况及极端性分析
5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2 位作者 何健 刘尉 郑璟 《广东气象》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2024年4月,广东省平均气温创历史4月新高,4月降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但空间分布不均,呈北多南少。月内出现2次冷空气过程,同时先后出现了1981年以来最强的3轮4月份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明显、暴雨区重叠、累积雨量大、极端性显著的... 2024年4月,广东省平均气温创历史4月新高,4月降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但空间分布不均,呈北多南少。月内出现2次冷空气过程,同时先后出现了1981年以来最强的3轮4月份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明显、暴雨区重叠、累积雨量大、极端性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强降水 极端性 4月 广东
下载PDF
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特征及影响
6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2 位作者 李芷卉 段海来 郑璟 《广东气象》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基于1951-2021年广东省86个国家站的逐日高温资料,采用常规时序、空间统计等方法对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年高温日数1951-202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天气主... 基于1951-2021年广东省86个国家站的逐日高温资料,采用常规时序、空间统计等方法对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年高温日数1951-202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集中在7-8月,其中也包括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广东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并存在3个高值中心;极端最高气温从西北向沿海递减。高温天气对生产生活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气象敏感性疾病高发,火灾风险加大,农作物产量、质量降低,能源供应压力和用电负荷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 气候态 广东省
下载PDF
基于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气象服务模式与发展思考
7
作者 范晓青 张勇 庞君如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气象服务工作应分析和适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需求,依托气候资源评价服务,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能。通过文献调研、政策调研、网络调研、典型案例调研等方式,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对特色气候资源评价、气候... 气象服务工作应分析和适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需求,依托气候资源评价服务,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能。通过文献调研、政策调研、网络调研、典型案例调研等方式,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对特色气候资源评价、气候生态品牌创建两种现有气象服务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气候生态产品评价的服务模式,并对气候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和服务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创建 政策调研 网络调研 气候生态 气象服务工作 生态产品价值 气候资源评价 服务模式
下载PDF
2022年广东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8
作者 郑璟 刘蔚琴 +1 位作者 李文媛 庄燕洵 《广东气象》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2022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2.2℃,与常年基本持平,但各月气温起伏波动大;高温日数31.8 d,为历史第2多,其中7月出现历史第2强高温过程。年平均降水量2 057.6 mm,较常年偏多14%,但阶段性明显。3月24日开汛,较常年偏早18 d,前汛期出现了近20年... 2022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2.2℃,与常年基本持平,但各月气温起伏波动大;高温日数31.8 d,为历史第2多,其中7月出现历史第2强高温过程。年平均降水量2 057.6 mm,较常年偏多14%,但阶段性明显。3月24日开汛,较常年偏早18 d,前汛期出现了近20年最强5月暴雨过程以及有气象记录以来第3强“龙舟水”,北江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初台偏晚,全年共有5个台风登陆和1个台风严重影响,登陆个数较历史平均偏多1.3个。2月出现历史同期少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9—10月温高雨少,气象干旱严重。灰霾日数继续维持较低水平。2022年广东省气象灾害严重,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 气温 气候特征 气象灾害 广东省
下载PDF
2024年1—2月广东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述
9
作者 李文媛 伍红雨 +1 位作者 杜尧东 刘东玲 《广东气象》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4年1—2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出现6次降水过程和3次寒潮天气,低能见度天气频繁发生,1月底2月初出现回南天,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寒潮天气对农业和交通和电力等造成较大影响,但春节期间晴好的天气带旺了周边旅游。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 寒潮 回南天 春节 广东
下载PDF
1960~2022年塔城地区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特征分析
10
作者 井立红 王云伟 +2 位作者 罗斌全 杨霰 井立军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5期1297-1310,共14页
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高气温及其升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塔城地区近63 a升温日及升温过程数据库,并依据相关标准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分析了其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63a塔城地区升... 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高气温及其升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塔城地区近63 a升温日及升温过程数据库,并依据相关标准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分析了其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63a塔城地区升温日以乌苏最多,和丰最少,1月、12月最多,4月最少,冬季最多,春季最少;年代际分布经历了“升高–降低–降低–升高–降低–降低”的交替演变,其中1960年代为最高值,21世纪初年为最低值;塔城地区及7站升温日频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2) 塔城地区升温过程发生频数以托里最多,乌苏最少,5月最多,11月最少,春季最多,冬季最少;年代际分布经历了“降低–升高–升高–降低–降低–降低”的交替演变,其中1980年代为最高值,21世纪初年为最低值;塔城地区最大24 h、48 h、72 h升温幅度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塔城盆地,塔城地区及7站升温过程频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3) 塔城地区I级(弱)升温过程发生频数最多,V级(极强)最少;7站中I级(弱)和IV级(强)升温过程发生频数塔城最多,II级(中等强度)和III级(较强)托里最多,V级(极强)裕民最多;I级(弱)升温过程发生频数7月最多,2月最少,II级(中等强度)5月最多,2月和11月最少,III级(较强)1月最多,6、7、8月未出现,IV级(强)4月最多,1月最少,V级(极强)5月最多,1、2、11、12月均未出现;I级(弱)升温过程发生频数夏季最多,III级(较强)冬季最多,II级(中等强度)、IV级(强)、V级(极强)均以春季最多;I级(弱)升温过程发生频数以20世纪1990年代最多,II级(中等强度)、III级(较强)、IV级(强)均以20世纪1970年代最多,V级(极强)以2000年代最多。Based on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seve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the Tacheng area from 1960 to 2022, the database of warming days and warming processes in the past 63 years was sorted out with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its warming range as the index. According to relevant standards, the database was divided into 5 levels,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ver the past 63 years, the Tacheng region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warming days in Wusu and the fewest in Hefa. January and December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warming days, while April had the least. Winter recorded the most warming days, while spring had the fewest. The decadal distribution exhibited an alternating pattern of “increase-decrease-decrease-increase-decrease-decrease”, with the 1960s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value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lowest. Additionally, the frequency of warming days in the Tacheng region and the seven observation stations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2) In the Tacheng region, the frequency of warming processes is highest in Toli and lowest in Wusu. May sees the most occurrences, while November has the least. Spring experiences the most warming processes, whereas winter has the fewest. The decadal distribution shows an alternating pattern of “decrease-increase-increase-decrease-decrease-decrease”, with the 1980s representing the peak value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lowest. The maximum warming amplitudes over 24 hours, 48 hours, and 72 hou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acheng Basin,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frequency of warming processes across the Tacheng region and the seven observation stations. 3) In the Tacheng region, the frequency of Level I (weak) warming processes is the highest, while Level V (extreme) processes are the least frequent. Among the seven observation stations, Level I (weak) and Level IV (strong) warming processes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Tacheng, whereas Level II (moderate) and Level III (relatively strong) processes are most common in Toli, and Level V (extreme) processes are most frequent in Yumin. Level I (weak) warming processes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July and least in February. For Level II (moderate), May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with February and November having the least. Level III (relatively strong) processes are most common in January, while they do not occur in June, July, or August. Level IV (strong) processes are most frequent in April and least in January. Level V (extreme) processes are most common in May, with no occurrences in January, February, November, or December. In terms of seasonal distribution, Level I (weak) warming processes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summer, while Level III (relatively strong) processes are most frequent in winter. Levels II (moderate), IV (strong), and V (extreme) processes are all most common in spring. Regarding decadal distribution, Level I (weak) warming processes peaked in the 1990s, while Level II (moderate), III (relatively strong), and IV (strong) were most frequent in the 1970s. Level V (extreme) processes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200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过程 频数 持续日数 强度
下载PDF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强 李栋梁 +12 位作者 姚玉璧 王芝兰 王莺 王静 王劲松 王素萍 岳平 王慧 韩兰英 司东 李清泉 曾刚 王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共21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影响不断加重,干旱发生规律的异常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对干旱形成机制、预测理论方法及灾害风险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制约了当前干旱预测、预警及其灾害防控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已在干旱灾害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风险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通过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开展了干旱形成的多因子协同作用和多尺度叠加机制、干旱致灾过程的逐阶递进特征,以及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演化的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如下几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1)厘清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热力、海温、夏季风、遥相关等多因子对干旱形成的作用机制。(2)发现了降水亏缺时间尺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敏感性规律。(3)揭示了变暖背景下典型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及其变异的新特征;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新概念模型。(4)研发了东亚季风区的季节和次季节干旱集成预测系统。在总结归纳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干旱形成机制及其灾害风险科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5个重点研究方向:(1)多因子联动及其多尺度叠加效应对干旱形成的影响;(2)系统整合人类活动和决策以及相关反馈的气候模式研究;(3)揭示陆-气耦合和大气环流协同作用对干旱的影响;(4)认识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的关键过程;(5)提高不同气候情景下干旱预估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形成机制 预测理论 风险特征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浅析气候变化对池塘环境的影响
12
作者 侯海瑛 郑宏萍 刘曼 《渔业致富指南》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推进,其对地球上众多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池塘作为一种普遍且关键的淡水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本研究围绕气候变化对池塘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淡水生态系统 高度敏感性 环境的影响 持续推进 池塘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下载PDF
2013—2021年桂林市天气气候特点及其气候评价分析
14
作者 王存真 谭宇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185-187,190,共4页
利用2013—2021年桂林市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及气象灾害观测资料对桂林市天气特点及其气候影响进行评述,为桂林市气候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桂林市 气候特点 气候评价
下载PDF
秦岭东缘龙池曼华山松径向生长对多源数据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德乐 李金宽 +5 位作者 彭剑峰 李佳欣 彭猛 韦晓旭 马永涛 吕润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1202,共12页
全球变暖影响着树木的结构和功能,反之影响着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已有许多学者在该地区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基于秦岭东缘伏牛山龙... 全球变暖影响着树木的结构和功能,反之影响着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已有许多学者在该地区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基于秦岭东缘伏牛山龙池曼顶部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宽度建立了不同年表,分析该地区树木生长对嵩县站器测气象数据(SX)和格点气象数据(CHN)的响应。结果表明:(1)树轮差值年表(RES)的统计参数优于标准年表(STD),含有较丰富的环境信息,适于树轮气候学研究;(2)RES年表与SX器测数据和CHN格点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都表明,龙池曼顶部华山松径向生长受上一年的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且对气温的响应高于降水,与上年7—8月和当年1月的平均气温以及上年5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3)CHN格点数据能更全面地揭示月平均最高温对华山松径向生长的影响,RES年表对两个数据集当年夏季(7—9月)的降水量都呈负相关,但达到显著负相关的月份有差异;(4)多源气候数据均表明该地区存在暖干化趋势,升温不利于华山松的生长。若未来暖干化持续,秦岭东缘龙池曼地区华山松生长会进一步受限,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森林植被生产力和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多源气候数据 树轮宽度年表 气候响应 秦岭东缘
下载PDF
大地幔楔的两个深部碳循环圈:差异及宜居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曙光 汪洋 刘盛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7,共13页
本文总结评述了西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在东亚地幔过渡带滞留和与之相关的晚白垩世和新生代东亚板内玄武岩共同构成的大地幔楔板内深部碳循环圈存在的证据;探讨了大地幔楔板内碳循环圈与岛弧系统碳循环圈在地幔碳酸盐化交代介质、碳酸盐... 本文总结评述了西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在东亚地幔过渡带滞留和与之相关的晚白垩世和新生代东亚板内玄武岩共同构成的大地幔楔板内深部碳循环圈存在的证据;探讨了大地幔楔板内碳循环圈与岛弧系统碳循环圈在地幔碳酸盐化交代介质、碳酸盐种属、氧化还原反应及碳酸盐化地幔部分熔融发生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显生宙大气氧含量保持稳定及温室效应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并指出了定量估计深俯冲碳酸盐歧化反应还原成金刚石而留在地幔过渡带和通过板内玄武质火山返还大气的碳各自所占有比例应是未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碳循环圈 板内碳循环圈 大地幔楔 宜居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玛不错湖面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5 位作者 张雪锋 余苇 孟庆伟 余佳 王津 朱大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86,共10页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玛不错湖位于印度夏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内,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年份相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了湖面的变化特征,是探究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湖岸堤和湖成阶地沉积物记录了湖面水位变化的历史,可帮助认识区...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玛不错湖位于印度夏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内,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年份相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了湖面的变化特征,是探究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湖岸堤和湖成阶地沉积物记录了湖面水位变化的历史,可帮助认识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和定量重建湖面波动。本文运用ArcGIS遥感解译、AMS ^( 14)C测年和DEM等方法确定玛不错北岸湖岸堤的高程和湖岸阶地的年代,结合湖成阶地剖面的沉积序列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的变化过程。S_(7)-S_(4)湖岸堤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前,玛不错与其南侧的嘎拉错、多庆错为一体,是一个统一的大湖。S_(7)→S_(4),湖平面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玛不错与多庆错、嘎拉错先后分离形成独立湖泊。S_(4)→S_(3)阶段,湖面逐渐上涨,分离的玛不错与嘎拉错重新连为一体,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比较短暂。S_(3)-S_(1)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后,玛不错成为一个独立的湖泊。S_(3)→S_(1)阶段,湖面整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经历了高→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湖面升降变化主要受区域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的控制,反映了印度季风的强弱变化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近十年来遥感解译的湖面变化显示,玛不错2013-2015年期间呈萎缩状态,2016-2018年期间呈扩张状态,反映近年来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气候有向暖湿化发展的趋势。该认识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玛不错 遥感影像 湖岸堤 湖平面 古环境变化
下载PDF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支蓉 高辉 孙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特征整体表现为“温高雨少”,区域性、阶段性高温、旱涝等气象灾害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松花江、海河流域出现严重汛情。生成和登陆台风频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北上台风却对京津...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特征整体表现为“温高雨少”,区域性、阶段性高温、旱涝等气象灾害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松花江、海河流域出现严重汛情。生成和登陆台风频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北上台风却对京津冀等地造成极其严重的雨涝灾害。2023年夏季我国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次高,北方地区暖异常明显,华北、西北等地区阶段性高温热浪尤为突出。华北、东北地区降水偏多是由不同环流系统造成的。其中,华北南部降水异常偏多主要由7月底至8月初一次极为罕见的天气尺度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所致,台风杜苏芮和卡努外围环流与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配合,再加上太行山东麓的地形效应是其主要原因。盛夏东北东部异常偏南风引导的水汽输送在整个对流层都异常偏强,造成东北北部和东部降水明显偏多,这一异常环流与初夏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减小及盛夏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均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高温热浪 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 台风杜苏芮 台风卡努
下载PDF
全球气候指标、气候影响驱动因子与全球变暖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88,共5页
在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研究中,经常考虑全球气候指标,在研究气候影响时,经常用到气候影响驱动因子[1-2],本文简述全球气候指标和气候影响驱动因子,并给出它们与全球变暖和人类强迫的关系。1全球气候指标在气候研究中,使用了许多指标来表征... 在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研究中,经常考虑全球气候指标,在研究气候影响时,经常用到气候影响驱动因子[1-2],本文简述全球气候指标和气候影响驱动因子,并给出它们与全球变暖和人类强迫的关系。1全球气候指标在气候研究中,使用了许多指标来表征和量化由于自然变化或由于系统的长期变化而发生的气候现象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指标 全球变暖 气候现象 驱动因子 气候变化研究
下载PDF
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集研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煜飞 廖捷 +9 位作者 张强 陈杰 龚玺 石岩 石明远 杨笛 范邵华 周学东 曹丽娟 胡开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5-571,共17页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中国地面观测数据,研制了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集。数据集研制期间,对1991年以来的地面台站观测数据集元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检查和核实订正。在基于站址迁移信息对所有要素进行了分段处理基础上,...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中国地面观测数据,研制了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集。数据集研制期间,对1991年以来的地面台站观测数据集元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质量检查和核实订正。在基于站址迁移信息对所有要素进行了分段处理基础上,基于非均一性检验结果完成了气温序列的分段处理。依据人工、自动观测调整信息完成了能见度观测数据的分段处理,提供了一套与当前能见度观测方式一致、代表性更好的气候背景场。采用傅里叶级数理论对气温、降水累年日值序列进行了谐波处理,在体现气象变量季节性转换的同时,避免了日与日之间的异常突变特征,具有更好的气候代表性。最终建立的1991~2020年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集提供了中国2438个站点的气温、降水、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水汽压、云、天气现象、能见度、蒸发、积雪、地温、冻土、日照共14个要素的气候背景信息,为天气气候业务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 统计 标准气候值 均一性 谐波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