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功山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樊佳明 雷星宇 +1 位作者 任强 熊顺龙 《江西科学》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通过对萍乡、宜春、安福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1—2021年的温度、湿度、雨量、风速、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逐月差值订正法推算武功山各气象要素值,从而计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并从气候资源利用的角度,对... 通过对萍乡、宜春、安福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1—2021年的温度、湿度、雨量、风速、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逐月差值订正法推算武功山各气象要素值,从而计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并从气候资源利用的角度,对武功山地区气候特征及舒适性旅游的气象条件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4—10月份人体感觉比较舒适,最适宜月份为6—9月,近21年来旅游适宜性均处在较好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旅游气候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市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智利 楼俊伟 +2 位作者 王智楷 范瑜越 杜欣恒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22-125,共4页
利用1968—2019年金华市7个台站逐年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将不同气候态、年代际下二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市的平均降水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平均降水日数则呈先减少后持平的趋势。随着年... 利用1968—2019年金华市7个台站逐年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将不同气候态、年代际下二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市的平均降水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平均降水日数则呈先减少后持平的趋势。随着年代际更替,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降水日数均呈先增多后减小再增多的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等值线,随着气候态更替,分别呈现出先西退南压后东移北抬以及先南压后维持的趋势;此外,前者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呈增大趋势,而后者则随着年代际转变(21世纪00年代除外)呈先北抬后南压再北抬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变化趋势 气候突变 金华市
下载PDF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被引量:276
3
作者 刘小宁 张洪政 +1 位作者 李庆祥 朱燕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0-230,271,共12页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月大雾的日数、月最多大雾日数、大雾季节分布中都显示出北南、西东的地区差异及局地明显的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浓雾出现的年日数变化不明显;文章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基本气候特征 观测资料 天气现象 气象系统 时间分布 季节分布 地区差异 部分地区 变化原因 日数 观测网 50年 西北部 东南部 分析表 浓雾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孙林海 赵振国 +4 位作者 许力 陈国珍 李维京 王永光 刘海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56-62,共7页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经验分析 ,对中国东部季风区 1 880年以来 1 2 0多年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型 ,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划分为两类四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雨型的大气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部地区 季风区 夏季 雨型 大气环流 成因分析 降水
下载PDF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钱婷婷 王迎春 +1 位作者 郑祉芳 郑永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 就2000年7月11~14日北京连续4天≥35℃的高温天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700hPa河套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指出它是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范围暖空气东移相关联的一个深厚的负涡度系统。由于河套高压是一个水平尺度较小的移动性系统,所以高温持续天数较短。作为一个暖性高压,河套高压所对应的负涡度系统在垂直方向可达到对流层上层。极锋急流出口区和副热带急流入口区的高空辐合机制使位于南北两条急流之间的河套高压为下沉运动控制,它所伴随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绝热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文章最后提出了河套高压的形成还可能和高空急流的动力加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结构分析 北京 2000年7月 高温天气 西部干旱区 副热带急流 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 运动控制 高空急流 系统 相关联 暖空气 大范围 移动性 水平尺 对流层 涡度 增温 上层 辐合 极锋
下载PDF
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辽东湾海冰资源量的尝试 被引量:17
6
作者 顾卫 张秋义 +2 位作者 谢锋 李宁 崔维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6,共8页
海冰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是气象因子 ,其中负积温与冰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一关系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相关因子 ,可以估算海冰厚度和某一时刻的海冰资源量。文中提出了一种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海冰资源量的思路 ,即选择≤ -... 海冰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是气象因子 ,其中负积温与冰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一关系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相关因子 ,可以估算海冰厚度和某一时刻的海冰资源量。文中提出了一种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海冰资源量的思路 ,即选择≤ -2℃积温、水深、离岸距离、经度等 4个因子作为统计指标 ,建立这些因子与冰厚的对应关系 ,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进行海冰资源量的估算。根据这一思路 ,文中利用 2 0 0 0年 1月 1 8日辽东湾海冰厚度实测资料进行了海冰资源量气候估算尝试 ,并采用当天的NOAA AVHRR影像对估算的结冰范围进行了订正。估算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实测冰厚的相对估算误差为 2 6 7% ;利用该方法得到的 2 0 0 0年 1月 1 8日辽东湾海冰资源总量为 1 7 3× 1 0 8m3,其中可能开采的海冰资源量为 7 4× 1 0 8m3,主要分布在辽东湾的东岸。另外 ,该方法也存在着估算的结冰范围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误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统计方法 估算 辽东湾 海冰资源量 负积温 冰厚变化
下载PDF
1961~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较差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华丽娟 马柱国 罗德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0-688,共9页
利用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别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月、季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月较差、季较差和年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月平均日较差以及季平均日较差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冬季次之,... 利用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分别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月、季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月较差、季较差和年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月平均日较差以及季平均日较差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冬季次之,秋季下降趋势最弱;年平均日较差也显示了较强的下降趋势.月较差显著减小趋势主要发生在冬末和春季;季较差以夏季的变化最显著,其他几个季节都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年较差有很显著的减小.从地域上看,月、季和年平均日较差以东北和新疆的下降趋势最显著,最弱的是华北地区.总体上看,月、季平均日较差北方较南方的下降趋势明显.月较差的减小趋势在北方比南方显著;季较差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又以内蒙古到西南一带以及华北地区最显著;年较差东部比西部的下降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平均日较差 月较差 季较差 年较差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13
8
作者 康红文 谷湘潜 +1 位作者 付翔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利用1976~1995年的20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的降雨只有19%来自当地的水汽蒸发,其他81%降水来自外部的水汽流;黄河上游降水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较强的水汽所提供,因此这... 利用1976~1995年的20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的降雨只有19%来自当地的水汽蒸发,其他81%降水来自外部的水汽流;黄河上游降水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较强的水汽所提供,因此这里的降水再循环率小于15%。但黄河上游的降水蒸发后,在西风的输送下,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大量的水汽,通过汇合南北方向来的水汽,在黄河下游形成了降水再循环率达到30%以上的椭圆形区域。评估结果显示降水再循环率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8月份的降水再循环率最高,达31%,而在11、12、1月份3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不到5%。结果还显示蒸发率和降水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年际变化都对应得很好,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蒸发受降水影响较强。蒸发率、降水率和降水再循环率在20年中均有增加,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汽循环的影响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循环率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评估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 1995年 黄河流域 青藏高原 圆形区域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降水影响 水汽循环 气候变暖 降水率 蒸发率 月平均 水蒸发 8月份 1月份 显示 西风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清华 张林 +2 位作者 李春花 李荣滨 李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1-607,共7页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变化趋势 中山站 南极
下载PDF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10
作者 康志明 尤红 +1 位作者 郭文华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1-56,共6页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天气 诊断分析 逆温层 平流
下载PDF
2007年初一次雪后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曹治强 方翔 +1 位作者 吴晓京 李小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2-58,共7页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日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雪后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日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雪后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南支气流较为平直,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华北和黄淮地区位于入海高压的后部,近地面层有弱的东北风或偏东风,即有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平流输送,又不至于破坏大雾形成的温湿条件。同时,大气层结是绝对稳定的,低层有深厚的逆温层,当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而形成雾,因而这次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这种形势的稳定维持,造成了这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另外,华北和黄淮较低的海拔高度,有利于暖湿空气的平流进入,也是大雾形成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卫星云图 平流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表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磁化率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丽霞 汪卫国 +1 位作者 李心清 郭兰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1-315,共5页
古土壤和湖泊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磁化率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其气候意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通过对中国秦岭到内蒙古北部的中蒙边境(34°N~43°N)连续剖面上的102个采样点的表层土壤样品... 古土壤和湖泊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磁化率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其气候意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通过对中国秦岭到内蒙古北部的中蒙边境(34°N~43°N)连续剖面上的102个采样点的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和磁化率进行测定,并搜集了该区域部分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波动在-22‰~-30‰之间,其碳同位素值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磁化率与年均降水量也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总体上磁化率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进一步证明,在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区,表土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和磁化率对年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此可以用古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和磁化率作为代用指标,来反映古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碳同位素 磁化率 表层土壤 降水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我国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再讨论 被引量:64
13
作者 鞠晓慧 屠其璞 李庆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6-521,共6页
根据我国建站时间在30a以上的辐射资料以及对应的地面站日照资料,在分析太阳总辐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a、b系数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辐射气候学计算的可能误差,得到了用日照资料估算总辐射的误... 根据我国建站时间在30a以上的辐射资料以及对应的地面站日照资料,在分析太阳总辐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a、b系数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了辐射气候学计算的可能误差,得到了用日照资料估算总辐射的误差范围。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月总量接近正态分布特征;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中的a、b系数具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需按不同月份确立;通过逐年观测资料计算各基本站a、b系数,再由内插求得无辐射资料测站的a、b系数,进而计算无辐射资料站的辐射总量,其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日照 a、b系数 误差
下载PDF
区域模式和GCM对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黎平 钱永甫 吴爱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使用一个区域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 (GCM)嵌套 ,模拟了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候的平均状态。将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和GCM单独使用时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GCM模式模拟出了我国西北和青... 使用一个区域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 (GCM)嵌套 ,模拟了我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候的平均状态。将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和GCM单独使用时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GCM模式模拟出了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大尺度气候的基本特征 ,对降水的模拟也基本合理 ,但无法分辨出较小系统。区域模式与GCM嵌套的模拟结果有明显改善 ,它可成功地再现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的区域气候特征 (包括某些中尺度特征 ) ,分辨出了大气环流模式难以详尽描述的高原气候特征 ,对降水的模拟较GCM的模拟结果也有明显的改善。GCM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气候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 ,特别是对模式边缘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青藏高原 西北地区 GCM 气候模拟
下载PDF
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华南连续性暴雨影响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7,共8页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经纬度的再分析资料、逐小时的TBB以及华南地区地面降水等资料,以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初步分析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在华南地区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500hPa西风带低压槽的诱导下,马斯克林高压向东移动并登陆澳大利亚,促使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加大了40~60°E、60~70°E和85~95°E等通道的越赤道气流,它们转向后汇向华南地区,增强了华南南部和南海北部地区的低空急流和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这是华南地区连续多日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冷空气 华南暴雨 越赤道气流 低空急流
下载PDF
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被引量:57
16
作者 张冬峰 高学杰 +2 位作者 赵宗慈 Jeremy S.RAL Filippo GIORGI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119-121,共3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模拟 中国地区
下载PDF
基于片段模式的多时间序列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秦亮曦 刘新峰 史忠植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235,共4页
本文对基于片断模式的多时间序列关联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是,首先通过聚类找出在时间序列中频繁出现的片断模式,然后将找到的片断模式作为模板,对时间序列进行跨事务关联分析。我们采用中国证券市场1997~2001... 本文对基于片断模式的多时间序列关联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是,首先通过聚类找出在时间序列中频繁出现的片断模式,然后将找到的片断模式作为模板,对时间序列进行跨事务关联分析。我们采用中国证券市场1997~2001年的数据为测试数据集,对我们提出的算法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关联规则 聚类 动态时间规整 多时间序列 关联分析 模式 片段 证券市场 片断
下载PDF
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荣 陈若礼 +1 位作者 张存岭 马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3-1066,共4页
分析了濉溪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显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 分析了濉溪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显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水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限制因子是温度;灌浆~成熟期日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气象灾害多而频繁,从而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波动。为此提出生产上要立足当地气候特点,趋利避害、防灾减灾,通过优化小麦种性布局、培肥土壤和规范化栽培等途径,保障小麦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日照时数 积温 降水量 气象灾害 淮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雾成因剖析 被引量:43
19
作者 顾清源 徐会明 +1 位作者 陈朝平 杨淑群 《气象科技》 200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为了构建“四川盆地大雾天气客观化预报系统”,采用天气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盆地大雾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多雾同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近地层空气湿度大密切相关。形成四川盆地大雾天气的有利条件为... 为了构建“四川盆地大雾天气客观化预报系统”,采用天气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盆地大雾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多雾同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近地层空气湿度大密切相关。形成四川盆地大雾天气的有利条件为:近地层层结稳定、近地层风力弱、近地层准饱和,大雾预报最为重要的是判断未来是否有降雨产生和辐射冷却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成因 地理因素 热力学特征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琼州海峡沿岸雾统计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指标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向春 张春花 +2 位作者 林建兴 吴名杰 翁小芳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9,共7页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利用海口站1961~2006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琼州海峡沿岸雾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琼州海峡沿岸雾目的年际变化呈现了显著的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为雾日减少的两个气候突变期。雾日减少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夜间最低温度升高是引起海峡雾日减少的主要原因。琼州海峡沿岸雾多出现在冬春季节,一天中出现雾的峰值时间为06:00~07:00,消散峰值时间为08:OO~09:00。利用1987~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产生琼州海峡沿岸雾的3种天气形势,根据雾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趋势变化 天气形势 预报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