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5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丹霞地貌演化阶段与分布及其构造控制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勇彪 郭福生 +8 位作者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8,共15页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1)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2)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丹霞地貌 演化阶段 断裂构造 江西省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2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迁移速率与构造隆升历史研究
3
作者 田述军 温宇航 +1 位作者 伍文洽 李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325,共12页
基岩河道中坡断型裂点是构造活动和水力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演区域构造隆升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采用坡度-面积分析法和积分分析法识别出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和裂点带,并结合河道纵剖面反演岷江上游的隆生... 基岩河道中坡断型裂点是构造活动和水力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演区域构造隆升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采用坡度-面积分析法和积分分析法识别出岷江上游坡断型裂点和裂点带,并结合河道纵剖面反演岷江上游的隆生历史和河口裂点形成时间,对坡断型裂点溯源迁移过程和速率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坡断型裂点有较明显的分层特征,干流及支流当前形成了海拔1300、2500和3500 m的3条裂点带,其对应的河道信息说明岷江上游流域早更新世以来经历了3次较为强烈的构造运动;(2)构造隆升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缓慢隆升(20~12 Ma)、加速隆升(12~8 Ma)、稳定隆升(8~2 Ma)和强烈隆升(2 Ma以来),其中在2.0 Ma以来,岷江上游流域的隆升速率达到0.6 mm/a;(3)3500 m裂点带对应的坡段型裂点水平迁移平均速率为38.0~127.9 km/Ma,其最小残差平方和最优拟合度均表明1.3 Ma是裂点最可能产生的时间,其溯源迁移速率为79.1 k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点 河道纵剖面 构造历史反演 裂点迁移
下载PDF
北秦岭翠华山-库峪一带晚中生代花岗岩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陈楠 黄艳娜 +2 位作者 黎敦朋 付一航 杨小敏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4,共9页
为探讨北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岩浆复杂多样的成因机制,以北秦岭中段翠华山、大峪及库峪地区晚中生代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中的黑云母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所采样品中的黑云母主体属于镁质黑云母,其成因类型... 为探讨北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岩浆复杂多样的成因机制,以北秦岭中段翠华山、大峪及库峪地区晚中生代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中的黑云母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所采样品中的黑云母主体属于镁质黑云母,其成因类型为原生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计算结果显示,翠华山、大峪及库峪二长花岗岩样品中黑云母的结晶压力均值分别为205、202、211 MPa,对应结晶深度分别为7.8、7.6、8.0 km,结晶温度均值分别为711、653、657℃,氧逸度均值分别为-16.45、-18.40、-18.27.基于上述结果分析,揭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主要物质来源于地壳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翠华山、大峪及库峪二长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亲缘性,均属于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安徽宣城矿集区控矿构造特征及其深部找矿指示意义
5
作者 胡召齐 杜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军 陈忠良 马涛 李振伟 《安徽地质》 2024年第2期97-100,119,共5页
宣城矿集区因近年发现了茶亭斑岩型铜金矿、长山热液型铅锌矿等大-中型矿产地而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较热门矿集区之一。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分析,本文厘定了研究区北东向构造格架为一条深大断裂带、两个坳陷盆地、三条逆冲推覆构... 宣城矿集区因近年发现了茶亭斑岩型铜金矿、长山热液型铅锌矿等大-中型矿产地而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较热门矿集区之一。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分析,本文厘定了研究区北东向构造格架为一条深大断裂带、两个坳陷盆地、三条逆冲推覆构造带,其中推覆构造带由多个自南东向北西运动的倒转复式褶皱和叠瓦状逆冲岩席组成。根据典型矿床控矿构造解析,明确了江南深大断裂和深部主推覆构造是区内一级控岩控矿构造,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推覆体上盘倒转褶皱转折端和翼部、层间破碎带、五通组与黄龙-船山组的“硅钙面”、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等为区内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并据此提出了该区下一步深部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城矿集区 逆冲推覆构造 控矿构造 铜金多金属矿 深部找矿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509道班西锂矿伟晶岩石英变形特征、温度及其对伟晶岩就位的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霍海龙 陈正乐 +9 位作者 张青 王永 马华东 王威 张文高 李永 韩凤彬 杜晓飞 闵壮 孟祥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7,共16页
509道班西锂矿床是西昆仑造山带新近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作为区内典型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509道班西锂矿的成矿机制和伟晶岩演化过程对认识整个西昆仑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花岗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石英是... 509道班西锂矿床是西昆仑造山带新近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作为区内典型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509道班西锂矿的成矿机制和伟晶岩演化过程对认识整个西昆仑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花岗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石英是追踪伟晶岩成矿作用过程的理想对象。509道班西矿床的花岗伟晶岩普遍发育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具有典型的韧性变形特征,通过对糜棱岩化伟晶岩脉进行变形组构分析、石英包裹体测温和石英Ti温度计计算,揭示了与伟晶岩就位相关的大陆地壳变形过程中流体的热力学演化过程,并探讨了韧性变形对区域找矿的启示意义。糜棱岩化伟晶岩中锂辉石、斜长石等矿物主要以脆性破裂为主,具有刚体变形的特征;石英主要发育膨凸重结晶现象,细小的新晶体在较大的石英条带边部形成,可见石英残斑,并具有亚颗粒旋转现象,部分发育核幔构造;白云母普遍变形成云母鱼。石英包裹体、锂辉石和石英的变形特征等微观结构证据表明,糜棱岩化伟晶岩的变形温度为300~400℃,石英Ti温度计得出的变形温度为371~398℃和351~377℃。伟晶岩中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为260~283℃,可能记录了石英变形晚阶段的温度。研究表明,509道班西地区的伟晶岩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期强烈的低温、高应变速率的韧性变形,伟晶岩就位是快速冷却过程的产物,在高应力和较低温度条件下,动态重结晶(GBM)导致的晶粒粒径减小严重改变了岩石的流变学性质;从~400℃到~260℃的超冷却过程(ΔT=±140℃)中,造成伟晶岩中矿物结晶新核迅速减少,更有利于形成粗大的石英等矿物颗粒,形成伟晶岩脉所有显著特征和独特的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带,超冷却在伟晶岩就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棱岩化 锂矿床 花岗伟晶岩 509道班西地区 西昆仑 新疆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碎屑锆石U-Pb测年及盆山耦合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曾旭 付锁堂 +4 位作者 王波 龙国徽 吴志雄 崔海栋 王琛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5,共17页
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所环绕,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32)地层独特的岩性和沉积格局指示了复杂盆山体系和源区多样成因。本文选取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带5口钻井下干柴沟组的中粗砂岩样品,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等分析方法... 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所环绕,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32)地层独特的岩性和沉积格局指示了复杂盆山体系和源区多样成因。本文选取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带5口钻井下干柴沟组的中粗砂岩样品,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构造、物源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祁连山前的XX-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692~156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8Ma和249Ma,L6-1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93~220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99Ma和415Ma;位于盆地西部沉降中心内部的YIT-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796~266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3Ma和255Ma;阿尔金山前的N-105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481~242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2Ma和259Ma,N-109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38~228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4Ma和246Ma。通过与主要源区年龄对比可知,盆地不同构造带下干柴沟组的物源差异较大,靠近祁连山前的XX-1井、L6-1井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山内部;位于阿尔金山前相邻的N-105、N-109井物源主体来自于阿尔金山内部,但N-109井存在祁连山物源贡献;柴西坳陷内部YIT-1井物源受祁连山及东昆仑共同控制。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在古近纪已大规模隆升,并且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为柴达木盆地持续提供物源;阿尔金山及昆仑山在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但并未大规模隆升,造成了山前带复杂的物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 碎屑锆石 U-PB年龄 物源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磁场及其基底断裂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刚 汶小岗 +7 位作者 薛海军 马丽 蒲仁海 宋立军 陈杰 陈硕 吴大林 杨明慧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正负相间排列的特征;盆内发育28条基底断裂,整体上以NE向和EW向基底断裂为主,NW和SN向基底断裂错断或斜交分布的构造格架;EW—NE向基底断裂形成于~1.95 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陆陆碰撞事件,其中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F4+F10)基底断裂带在中元古代之前是一条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SN—NW向基底断裂是上述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撕裂构造,中元古代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下选择性激活。盆地北部基底断裂体系形成是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后期选择性活化,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化和再造过程提供了构造变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化和再造 构造格架 基底断裂 基底重磁异常场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基性麻粒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双鹏 张泽明 +3 位作者 田作林 芦维瑞 郭明明 张成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15,共20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巴嘎高压基性麻粒岩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石榴子石变斑晶发育生长成分环带。识别出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及其矿物包裹体,包括石榴子石、石英、榍石和磷灰石;峰期矿物组合M2为变斑晶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金红石+熔体;退变质矿物组合M3呈冠状体或基质产出,其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石英+榍石。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约为1.5 GPa和915℃,具有顺时针P-T轨迹,退变质的早期和晚期分别为近等温降压和降温降压过程。高压基性麻粒岩在峰期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部分熔融,含~26%(体积)的熔体,其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很可能发生在26~14 Ma。本文和研究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广泛分布,从东北部的加拉、直白和派乡延伸到西南部的巴嘎沟,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80 km的高压麻粒岩带。整个带中的高压麻粒岩具有类似的变质条件和持续时间,是印度大陆地壳平缓俯冲并经历了高温和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产物,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加厚下地壳。大量高压麻粒岩强烈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可能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提供了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基性麻粒岩 P-T-T轨迹 部分熔融 南迦巴瓦杂岩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物源的组成与演化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伟 薛尔堃 +2 位作者 张杨 章俊 蔡欣豫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11-233,共23页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数据,厘清了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次重要的沉积-构造事件:晚成冰世砾岩指示的近源沉积事件,晚埃迪卡拉世硅质岩指示的海进事件,以及中寒武统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砂岩中砾石的广泛出现指示的构造抬升事件。成冰纪-奥陶纪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格林威尔早期(1300~1000 Ma)和晚期(1000~9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印度东部为华夏盆地长期提供物质补给,而澳大利亚西部在晚埃迪卡拉世从主要源区变为次要源区。中寒武世华夏陆块抬升使内部850~700 Ma岩浆岩出露成为主要物源之一,是对外部构造应力的远程响应。因此,华夏陆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具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毗邻东南极洲。在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中,印度和澳大利亚泛非期造山带的形成、抬升和剥蚀影响了华夏陆块沉积盆地的物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华夏陆块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东昆仑二叠系格曲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张耀玲 倪晋宇 +3 位作者 胡道功 韩建恩 高万里 王超群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Ba/Th比值(53.6)、Th/Ce比值(0.23)、Nb/Ta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 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洋向北初始俯冲的沉积响应,而格曲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这一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弧前盆地 格曲组 东昆仑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云鄂博矿区尖山组沉积源区、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杨建军 王东升 +7 位作者 佘宏全 李以科 杨月后 柯昌辉 张丽 赵剑 赵阳 郭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35,共30页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围岩尖山组为一套绿片岩相硅质碎屑岩组合,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ICP-MS方法对矿区尖山组的变质砂岩及变质细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围岩尖山组为一套绿片岩相硅质碎屑岩组合,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ICP-MS方法对矿区尖山组的变质砂岩及变质细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变质细砂岩样品Z5246的锆石年龄为2645~1147 Ma,包含两个主峰值年龄,分别为2510和1390 Ma;变质砂岩样品By23281锆石年龄为2722~1847 Ma,包含3个主峰值年龄,分别为2487、1925和1859 Ma。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变质砂岩样品By23281中2722~1847 Ma的锆石属于未受热液改造的碎屑锆石,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应晚于1847 Ma;而结合野外特征、锆石形貌及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变质细砂岩样品Z5246中1761~1147 Ma的年龄反映了后期热液改造的过程,也进一步佐证了白云石碳酸岩的岩浆成因。结合矿区及周边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矿区尖山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北缘太古宙基底和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岩,最终形成于中元古代,之后受到白云石碳酸岩岩浆期热液的明显改造。矿区尖山组碎屑岩的年龄数据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太古代-元古代的陆壳增生、碰撞及裂解事件,为研究太古代-元古代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沉积岩 锆石U-PB年龄 太古代-元古代 沉积源区 热液改造 尖山组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新华夏构造体系地块的多层次“构造隆起-拆离凹陷”特征:大兴安岭造山带例析
13
作者 吕古贤 张宝林 +5 位作者 焦建刚 王翠芝 毕珉烽 付旭 吕承训 马立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3-864,共12页
地块形态分为构造带和构造地块两个类别。地块内部的岩石变形强烈且具复杂地质作用的延伸带被称为构造带,往往显示为隆起造山带;而岩石变形微弱、以沉积作用为主且长-宽相近的区域称为构造地块,多数是拆离构造控制的凹陷盆地。构造体系... 地块形态分为构造带和构造地块两个类别。地块内部的岩石变形强烈且具复杂地质作用的延伸带被称为构造带,往往显示为隆起造山带;而岩石变形微弱、以沉积作用为主且长-宽相近的区域称为构造地块,多数是拆离构造控制的凹陷盆地。构造体系中这种地块“隆起-拆离”构造特征具有普遍意义。本文揭示地块分布显示层次的特点,某个层次的构造地块,可能在更大范围或更高层次被视为构造带,而在更小范围和更低层次表现为低级别的构造带与构造地块组合。本文以大兴安岭造山带为实例,阐述多层次“隆起-拆离凹陷”的地块构造特征。第一层次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具有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反时钟方向压剪动力成生联系的东亚地区构造形迹组合;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发育的,北北东方向的巨型隆起构造带和巨型拆离沉积盆地带属于第二层次;大兴安岭造山带属于第三层次,隆起构造带和沉降凹陷带相间分布;而大兴安岭南段,或者赤峰地区等的“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盆地凹陷带”,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四层次;第五层次,柴胡栏子金矿田的“中生代花岗杂岩核隆起带-火山岩凹陷带”,成为矿田找矿的关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地块多层次“构造隆起-拆离凹陷带”的特征,可以指导成矿区划单元的确定、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特别是构造体系五级构造———矿田的地块分布,对于找矿突破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夏构造体系 构造隆起-拆离凹陷分布 地块层次
下载PDF
内蒙古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的形成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4
作者 张建超 朱孔阳 +8 位作者 杨波 苏美霞 许立权 周飞 董传万 沈忠悦 吴艳君 孟晓玲 佘琳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27,共21页
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 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An=12~23)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形成年龄为259±2 Ma。主体花岗闪长岩SiO_(2)=66.37%-68.70%、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9~1.01),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其中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呈浑圆状或拉长扁平透镜状,年龄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一致,为岩浆混合的产物;补体二长花岗岩,高硅(SiO_(2)=71.51%~73.09%)、富碱(Na_(2)O+K_(2)O=7.91%~8.61%),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7~1.11),属分异I型花岗岩。比旗格淖复式岩体锆石εHf(t)分布范围为-3.0~3.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73~1057 Ma。具有相对较低的[n(87Sr)/n(86Sr)]i值(0.704829~0.705327),εNd(t)值为-5.85~-8.86,对应的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9~1.45 Ga。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为亏损地幔组分与受其诱发的部分熔融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属于后碰撞型花岗岩,这类岩体的形成标志了古亚洲洋在兴蒙造山带南缘的闭合,并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达茂旗 比旗格淖复式岩体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Sr—Nd同位素 后碰撞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15
作者 吴妍蓉 周海 +9 位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张东海 王盟 赵少伟 裴先治 赵千 Narantsetseg Tserendash 耿红燕 Enkh-Orshikh Orsoo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对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这一关键时期的岩石组合做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50~325 Ma),晚石炭世(320~305 Ma)和早二叠世(300~280Ma)3个阶段。早石炭世(350~325Ma)发育典型的弧岩浆岩且具有向南变年轻的趋势。此外,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主体具有显著的地幔贡献。综合前人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古亚洲洋主洋盆以北多个次生的弧后洋盆俯冲后撤的结果。晚石炭世(320~305Ma)以高硅花岗岩为主,尤其315~310Ma的碱长花岗岩、碱长正长岩等是年轻弧地体重熔的产物,是俯冲大洋板片显著消耗的结束。早二叠世(300~280Ma)发育伸展相关的岩石组合(如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基性岩墙),这些岩浆活动显示高温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幔物质贡献。结合前人工作,特别是笔者的前期工作,上述岩浆活动是由石炭纪板片后撤之后高角度俯冲诱发的俯冲板片断离所造成,且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南蒙古东西两侧均有类似的岩石、构造和沉积记录。因此,笔者提出,古亚洲洋主洋盆泥盆纪--二叠纪多期次的俯冲后撤导致了其北侧一系列次生的弧后洋盆的开启、俯冲至闭合,上述过程伴随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及其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的垂向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石炭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南蒙古地区
下载PDF
微陆块属性厘定的依据——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为例
16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3 位作者 吴春娇 赵衡 张北航 张义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5-959,共15页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大地构造属性 前寒武纪 北山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至新近纪沉积介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
17
作者 何中波 冀华丽 +4 位作者 胡宝群 孙萧 钟军 杨喆 陈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0-810,共11页
沉积地层原生沉积介质的环境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及潜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北部铀矿地质探井N3006中上白垩统至新近系16件泥岩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结合露头及钻孔岩心发育特征,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 沉积地层原生沉积介质的环境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及潜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北部铀矿地质探井N3006中上白垩统至新近系16件泥岩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结合露头及钻孔岩心发育特征,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锂(Li)、锶(Sr)、镓(Ga)、钡(Ba)、铜(Cu)、铀(U)、钒(V)、镍(Ni)等微量元素指标,探讨了研究区晚白垩世至新近纪沉积介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至新近纪古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炎热且富氧的淡水-微咸水沉积;据原生沉积环境判断,研究区内上白垩统至新近系各层组砂体总体上不利于传统的层间氧化和潜水氧化砂岩型铀矿化的发育;强氧化的古环境有利于铀元素的迁移,局部特殊环境形成的原生灰色层和后期遭受还原流体改造的灰色层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新近纪 泥岩 微量元素 古沉积环境演化 铀成矿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裂陷期构造转换及其对沉积的意义
18
作者 李康 单玄龙 +3 位作者 郝国丽 热西提·亚力坤 徐川 沈梦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5-1109,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的裂陷期主要经历了珠琼运动Ⅰ幕和Ⅱ幕,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西江凹陷位于珠Ⅰ坳陷西部,凹陷内番禺4洼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西江主洼和西江36洼勘探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认识西江凹陷在裂陷期... 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的裂陷期主要经历了珠琼运动Ⅰ幕和Ⅱ幕,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西江凹陷位于珠Ⅰ坳陷西部,凹陷内番禺4洼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西江主洼和西江36洼勘探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认识西江凹陷在裂陷期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本文利用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和解释成果,结合有限的钻井资料,对文昌期和恩平期的洼陷结构、断裂体系、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沉积体系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江凹陷在裂陷期发生了构造转换,主要体现在早文昌期、晚文昌期和恩平期的洼陷结构、断裂体系和控洼断层活动性的规律性变化以及沉降中心的迁移;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迁移基本一致,早、晚文昌期各洼陷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中心向西南迁移,恩平期沉积中心转向北部西江主洼一侧;裂陷期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北西向先存断裂在文昌期的先后活化是构造转换的诱因,其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分析西江凹陷的构造转换和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对在珠Ⅰ坳陷深部寻找湖相烃源岩和富生烃洼陷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西江凹陷 珠琼运动 区域应力 构造转换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构造特征
19
作者 赵敏 张春灌 +3 位作者 袁炳强 张冕 韩梅 周磊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5,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重磁场及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与整理了全球重力数据库V29数据、船测重力异常数据、全球地磁异常网格第3版数据以及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变纬度化磁极方法得到磁力化极异常,进而利用位场边缘... 为了深入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重磁场及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与整理了全球重力数据库V29数据、船测重力异常数据、全球地磁异常网格第3版数据以及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变纬度化磁极方法得到磁力化极异常,进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方法进行位场边缘识别,基于滑动平均法计算自由空间重力和磁力化极局部异常。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区域断裂构造格架,识别了7组主要断裂。这7组断裂在控制隆坳格架、基底结构与性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主要断裂,划分了格陵兰板块、Kolbeinsey脊、扬马延微陆块、东扬马延深海盆地、格陵兰-冰岛-法罗复杂构造带、Rekjanes脊、Aegir脊和法罗-梅恩兰构造带共8个构造单元,为北极地区的地质勘探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格陵兰-冰岛-法罗脊 重磁异常 断裂
下载PDF
辽西兴城娘娘顶地区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与变形样式
20
作者 赵佳奇 宋志伟 +4 位作者 田志远 王虞舜 张猛 杨宁 梁琛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0-904,共15页
辽西兴城地区出露的大面积花岗质岩石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其独特的变形样式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兴城娘娘顶地区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塑性变形特征显著,矿物拉伸线理均以低角度向NNE倾伏,... 辽西兴城地区出露的大面积花岗质岩石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其独特的变形样式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兴城娘娘顶地区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塑性变形特征显著,矿物拉伸线理均以低角度向NNE倾伏,整体表现出上盘向SSW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变形。最新的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其原岩形成时代为(169.5±1.6)Ma,为中侏罗世。典型变形岩石的石英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流变学参数估算,指示变形岩石古差异应力值为13.8~17.7 MPa,应变速率为1.16×10^(-16)~2.20×10^(-14)s^(-1),变形温度介于350~450℃之间。综合研究认为该期变形为发育于中浅部地壳层次绿片岩相的缓慢变形,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的远程效应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叠加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花岗质片麻岩 锆石U-PB年代学 EBSD 流变学参数 古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