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3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陶士振 吴义平 +14 位作者 陶小晚 王晓波 王青 陈胜 高建荣 吴晓智 刘申奥艺 宋连腾 陈荣 李谦 杨怡青 陈悦 陈秀艳 陈燕燕 齐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1-367,共17页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重磁电震、投资经济等多学科方法及实验技术,集中力量攻克氦气成藏机理、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价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形成1项地质理论认识和3项关键技术:基于典型富氦气藏解剖、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分析,研究提出氦气“水溶相、气容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机理、“近氦源、邻断裂、低压区、高部位”4项分布富集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基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的氦气“生-运-聚”地质理论认识。针对国内氦气含量检测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准确度差、与国外数据差别大、无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等系列难题,以氦气源及氦气含量为核心,研发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技术,构建4类10种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解决了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的技术瓶颈。针对基底氦源分布、岩性识别、通源断裂刻画及含氦储层评价难题,创建了归一化重磁下延方案,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和不同氦气含量下的气藏声学性质模拟方法,为氦源岩分布预测、通源断裂刻画、含氦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及预测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多元控氦的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技术,解决了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难题。针对国内贫氦实际情况,以提氦装置投资和操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目标与各主要工艺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氦气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技术,初步解决了天然气低成本提氦工艺流程优化的技术需求。研究成果为我国长期、安全、规模利用氦气资源资产提供了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氦源岩 氦气成藏机理 资源评价 区带目标优选 响应面法 深度学习 回归模型
下载PDF
壳源氦气成藏主控因素及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义平 王青 +6 位作者 陶士振 王建君 李谦 张宁宁 吴晓智 李浩武 王晓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0-350,共11页
当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性的参数取值标准。通过天然气和氦气的成藏要素对比,明确了载体气和壳源氦气的异源同储、同源同储和同源异储3类共生关系,以及壳源氦气成藏的8个关键因素。构建了4类10种氦气资源分级分... 当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性的参数取值标准。通过天然气和氦气的成藏要素对比,明确了载体气和壳源氦气的异源同储、同源同储和同源异储3类共生关系,以及壳源氦气成藏的8个关键因素。构建了4类10种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方法,其中含量法包括5个亚类,统计法包括1个亚类,类比法包括3个亚类,成因法1个亚类,初步解决了氦气资源定量计算的难题。结果表明:高氦气含量的气藏一般为常压及低压气藏,氦气含量与氦源岩类型、铀钍含量和氦源岩规模3个参数呈正向关系,而与离主断裂距离、埋深和生烃强度3个参数呈负相关,适度的基底构造活动有利于氦气释放及富集。基于8类氦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氦气含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氦气含量类比法。基于异源同储不同序的原理,构建了氦气资源规模序列法;基于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氦机理,建立了氦气成因法。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氦气储量规模发现提供了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气 共生关系 氦气含量 生氦法 规模序列 资源评价
下载PDF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以中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3 位作者 王志京 杨岳兴 李书现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72,共22页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古,分析有机碳埋藏的特征,深入探讨气候对固碳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是对现代土壤、湿地及海洋中的固碳情况,从全球尺度和局部尺度上进行分析,以把握固碳效率与气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固碳效率高的地区主要为寒温带,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而中低纬度温带、热带初级生产力高的地区,则表现出较低的固碳效率;气温对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控制远大于氧化还原条件;中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于地球第三次大冰期,对应冷湿气候带,为海退背景下的低盐度潟湖环境,对应为低初级生产力;古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寒温带的纬向滑移控制了页岩油气与煤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固碳 寒温带 沉积环境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以上扬子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4
作者 陈浩 沈均均 +5 位作者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2-1089,共18页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渝北地区 黑色页岩 上升洋流 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下载PDF
海洋大气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伟 王亚杰 +3 位作者 段沛敏 靳蕊 李晓东 傅平青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海洋气溶胶是海洋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及气候变化。生物标志物如脂类、糖类、木质素类以及蛋白类化合物等,可用来识别海洋气溶胶的来源和提供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然而,海洋气溶胶中单个有机物种... 海洋气溶胶是海洋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及气候变化。生物标志物如脂类、糖类、木质素类以及蛋白类化合物等,可用来识别海洋气溶胶的来源和提供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然而,海洋气溶胶中单个有机物种的浓度很低,其检测和表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综述了海洋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检测方法、分子组成、来源和影响因素等。高分辨率色谱和质谱联用法广泛应用于海洋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测量,其他一些新兴的方法也被开发应用。海洋气溶胶中的脂类和糖类化合物的浓度呈现近岸高、远洋低的变化趋势,其浓度和组成随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种类和强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特征,表明受到陆地长距离传输的影响。然而,更多研究强调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海洋生物来源,海洋排放的氨基酸在亚微米颗粒物上大量富集;蛋白质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由于光化学反应而降解。木质素也已被证明在远洋气溶胶中占比较高。此外,本文也指出了加强生物标志物在陆-海-气界面循环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溶胶 生物标志物 分子组成 长距离传输
下载PDF
抗生素添加对不同演替阶段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李强 汤秦 吴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7-1726,共10页
外源有机物添加会改变土壤有机质周转并产生激发效应,而添加抗生素后微生物的基质诱导呼吸则会受到选择性抑制,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选择性抑制诱导呼吸技术,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环己酰亚胺和链霉素添... 外源有机物添加会改变土壤有机质周转并产生激发效应,而添加抗生素后微生物的基质诱导呼吸则会受到选择性抑制,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选择性抑制诱导呼吸技术,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环己酰亚胺和链霉素添加对中国西南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土壤加入单一或者联合抑制细菌或真菌的抗生素时呈现诱导呼吸量增加的变化规律。尽管链霉素对诱导呼吸抑制作用不显著,但环己酰亚胺能够对以r-策略菌或k-策略菌为主导的土壤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由于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下的土壤激发效应指数均小于1,表明产生负激发效应,并以表观激发和真实激发的形式显示,进而涉及活性基质的利用以及土壤固有有机质的分解。虽然链霉素和环己酰亚胺对细菌和真菌产生抑制作用,但不能对古菌、病毒和胞外酶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单独使用链霉素、环己酰亚胺或者同时使用二者时,土壤有机质仍能被微生物利用进而造成官能团相对比例发生变化。该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壤有机质负激发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明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分的相对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土壤有机质矿化 环己酰亚胺 链霉素 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易卓 赵珍 +6 位作者 黄志龙 唐友军 李梦茹 屈童 潘永帅 王柏然 于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7,共13页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基萘、9-甲基菲、惹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指示了高等植物的母质来源。三芴、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指示索瓦组烃源岩沉积于还原环境。萘、菲、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表明,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综合有机质丰度及类型分析,认为羌塘盆地索瓦组烃源岩具有一定油气资源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烃源岩 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母质来源 成熟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美国典型富氦无机成因气田中氦气地质特征与聚集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怡青 陶士振 陈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9,共13页
美国广泛发育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无机成因天然气田,如其中富氦氮气田甚至可以含有高达10%的氦。原地和周边地区的基底提供充足的氦源而氮气可来自不同圈层,且通常N_(2)/He(He>0.1%)在5~50之间。但是富氦氮气田在美国独特地质环境之... 美国广泛发育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无机成因天然气田,如其中富氦氮气田甚至可以含有高达10%的氦。原地和周边地区的基底提供充足的氦源而氮气可来自不同圈层,且通常N_(2)/He(He>0.1%)在5~50之间。但是富氦氮气田在美国独特地质环境之外是否也有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富氦二氧化碳气田中的氦主要也来自壳源且产量可观。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富氦二氧化碳气田均被认为是来源于新生代晚期的岩浆活动,且该地区岩浆岩具有较高的U、Th含量。地下水溶气脱气-再溶解(Groundwater Gas Stripping and Re-dissolution,GGS-R)模型被普遍认为可以合理解释CO_(2)气藏中氮气、氦等惰性气体的聚集成藏机制。具体来说,幔源CO_(2)载体气充注时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大气源惰性气体与壳源惰性气体脱出成藏,并与地下水达到水/气溶解平衡。虽然不同气田的平衡值各有不同,但是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各气田均显示出相似的范围值,即在相应的储层压力和温度下为0~100 cm^(3)水/cm^(3)气。本文系统分析美国无机成因富氦气藏的氦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机制,讨论氦气在经历氦源岩内游离相扩散初次运移后通过水溶相、气容相集流或是多相渗流方式进行的二次运移及由无机成因载体气N_(2)和CO_(2)共同参与的富集成藏机制,既可为我国氦气勘查提供理论认识依据,也可为二氧化碳地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及安全封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田 CO_(2)气田 N_(2)气田 非烃气 无机成因 地质特征 聚集机制
下载PDF
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9
作者 董海良 曾强 +12 位作者 刘邓 盛益之 刘晓磊 刘源 胡景龙 李扬 夏庆银 李润洁 胡大福 张冬磊 张文慧 郭东毅 张晓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7-485,共19页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谢过程。黏土矿物中的结构铁是微生物铁氧化还原循环的重要电子供/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中,多种铁还原/铁氧化细菌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黏土矿物中的结构Fe(Ⅲ)/Fe(Ⅱ),进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溶解、转化、沉淀等作用改变黏土矿物的晶格结构及物相,或是产生新的次生矿物。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碳、氮、硅、磷等重要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有机碳,降低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减缓其矿化速率。在氧化还原波动的环境中,黏土矿物还可以通过活化分子氧,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质,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黏土矿物还会吸附生物胞外酶,影响胞外酶降解有机质的效率。微生物通过耦合黏土矿物中铁氧化与硝酸盐还原,铁还原与氨氧化等过程影响氮循环。黏土矿物对磷的吸附以及风化过程中硅的释放影响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重金属固化稳定、有机污染物降解、杀死病原菌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微生物 相互作用 元素循环 能量 电子传递 氧化还原 环境治理
下载PDF
原油和烃源岩中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绝对定量与热演化研究
10
作者 轩永 王伟 +2 位作者 李芸 熊永强 蒋文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3-654,共12页
金刚烷类化合物独特的稳定性使其在评价高–过成熟油气的成熟度和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易挥发性会影响其定量结果,而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以弥补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不足。三、... 金刚烷类化合物独特的稳定性使其在评价高–过成熟油气的成熟度和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易挥发性会影响其定量结果,而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以弥补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不足。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在原油和烃源岩中的浓度普遍较低且缺乏绝对定量检测方法,极大地阻碍了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与应用研究。本研究通过人工高温熟化原油、柱层析除去芳烃类杂质干扰和气相制备色谱提纯等过程,得到了3种三金刚烷类化合物(三金刚烷、9-甲基三金刚烷和9,15-二甲基三金刚烷),建立了一套能够高效识别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质谱(GC-MS-MS)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原油和干酪根的黄金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产率分别在Easy Ro为3.1%、3.7%(原油)和3.1%、4.0%(干酪根)达到最大,而后开始裂解。根据金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演化规律构建了2类三金刚烷类指标,有效拓宽了金刚烷类指标在指示成熟度方面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金刚烷类化合物 四金刚烷类化合物 绝对定量方法 热演化规律 金刚烷类指标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含油储集岩连续抽提组分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11
作者 张仲达 谷元龙 +3 位作者 靳军 李二庭 于双 潘长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9,共19页
近十年来,在玛湖凹陷发现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砾岩大油区,但凹陷区及其西部边缘克–百断裂带油气富集区的油源仍不清晰,分析原油的来源和充注过程对于推动该地区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玛湖凹陷南斜坡和西斜坡21个含油储集岩样... 近十年来,在玛湖凹陷发现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砾岩大油区,但凹陷区及其西部边缘克–百断裂带油气富集区的油源仍不清晰,分析原油的来源和充注过程对于推动该地区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玛湖凹陷南斜坡和西斜坡21个含油储集岩样品进行连续抽提,获得了自由态组分a1和a2、束缚态组分b和包裹体组分c。对这些组分与同井位的13个原油样品进行GC、GC-MS以及GC-IRMS分析,依据正构烷烃单体C同位素组成特征,将含油储集岩连续抽提组分和原油样品分为Ⅰ、Ⅱ和Ⅲ类油组分。Ⅰ类油组分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P_(1)f)烃源岩,Ⅱ类油组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P_(2)w)烃源岩,Ⅲ类油组分来源于两套烃源岩的混合原油。含油储集岩连续抽提组分和原油样品成熟度变化大,从生油窗早期至晚期,成熟度严重影响了油源分子指标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应用成熟度分子指标与油源分子指标绘制交会图,可以对成熟度相近的连续抽提组分和原油样品进行油源对比。例如,应用C_(30)藿烷/n-C_(21)与Pr、Ph、伽马蜡烷、Ts、C_(29)Ts、C_(30)重排藿烷和C_(20)、C_(21)和C_(23)三环萜烷与n-C_(21)的比值绘制交会图,可以将Ⅰ、Ⅱ和Ⅲ类油组分有效区分开来,为玛湖凹陷油源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砾岩大油区 连续抽提 单体烃C同位素 分子地球化学
下载PDF
河流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中国河流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武恩鹏 孙会国 +1 位作者 刘文景 徐志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共10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已被广泛用于辨识流域内碳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通过综合现有文献,系统梳理河流δ^(13)C_(DIC)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论证了该指标能够真实、敏感反映...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已被广泛用于辨识流域内碳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通过综合现有文献,系统梳理河流δ^(13)C_(DIC)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论证了该指标能够真实、敏感反映流域环境特征及各种地表过程,可用于重建流域碳循环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由于河流碳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复杂性,关于河流δ^(13)C_(DIC)的影响机理仍有较多细节尚未探明。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主要河流的δ^(13)C_(DIC)数据发现,在全国尺度上我国河流δ^(13)C_(DIC)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变化格局,基本反映了我国地质、气候及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地区河流δ^(13)C_(DIC)整体上比其他地区明显偏高,关于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可将δ^(13)C与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联用并加强水体DIC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流DIC同位素示踪理论及其在揭示碳循环过程和机理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流域过程 人类活动 中国河流
下载PDF
阿尔泰山南坡1821—2014年树轮汞浓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13
作者 姜盛夏 张同文 +4 位作者 喻树龙 范煜婷 秦莉 王兆鹏 郭冬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91-98,共8页
基于建立阿尔泰山南坡青河地区1821—2014年的树轮汞浓度变化序列,分析气候对树轮汞浓度的影响,并从全球和区域角度探讨了汞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821—2014年青河地区平均树轮汞浓度为1.36±0.28 ng·g^(-1)。树轮汞浓度... 基于建立阿尔泰山南坡青河地区1821—2014年的树轮汞浓度变化序列,分析气候对树轮汞浓度的影响,并从全球和区域角度探讨了汞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821—2014年青河地区平均树轮汞浓度为1.36±0.28 ng·g^(-1)。树轮汞浓度变化与年平均最低气温(r=0.268,P<0.05,n=57)和平均水汽压(r=0.326,P<0.05,n=57)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2 min风速呈显著负相关(r=-0.356,P<0.01,n=57),表明气候可能会影响树木年轮中汞的积累。19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树轮汞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出现19世纪50—6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个峰值。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初期树轮汞浓度相对平稳。21世纪00年代中后期,树轮汞浓度逐渐下降,可能与各国相继实施空气污染控制法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西伯利亚落叶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中高丰度孕甾烷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14
作者 雷春生 杜振京 卢鸿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样品中检出了高丰度孕甾烷(相对于规则甾烷),孕甾烷/规则甾烷值为0.52~7.88,平均值为3.12。这些膏泥岩样品具有指示性较强的盐湖相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如较低的姥鲛烷/植烷值(Pr/Ph=0.12~0.76)、高伽马蜡烷指数...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样品中检出了高丰度孕甾烷(相对于规则甾烷),孕甾烷/规则甾烷值为0.52~7.88,平均值为3.12。这些膏泥岩样品具有指示性较强的盐湖相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如较低的姥鲛烷/植烷值(Pr/Ph=0.12~0.76)、高伽马蜡烷指数(GI=0.04~1.45)、高升藿烷指数(HHI=0.03~0.22)和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值(DBT/P多大于1),均指示了高盐度水体、强还原性和富硫沉积环境,生源输入主要为嗜盐菌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根据渤南洼陷沙四段原油中检出丰富的含硫甾烷,推测渤南洼陷高丰度孕甾烷可能与含硫甾烷形成过程中的不完全硫化作用有关。通过剖面上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随埋深的纵向变化特征发现,孕甾烷与Pr/Ph、HHI和GI值等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它们均指示还原、高盐度以及富硫贫铁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膏泥岩 孕甾烷 含硫甾烷
下载PDF
基于高频超声比较首发痛风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声像图特点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研究
15
作者 乔春梅 刘震蛟 +5 位作者 李松松 李春歌 王喜凤 王博冉 赵梓孚 王晓磊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首次发作的急性期痛风(Gout)患者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关节的超声表现及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的水平,探讨超声检查在痛风不同阶段的诊断价值及APN在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目的 通过比较首次发作的急性期痛风(Gout)患者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关节的超声表现及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的水平,探讨超声检查在痛风不同阶段的诊断价值及APN在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首次发作急性痛风患者50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作为痛风组(Gout组)、高尿酸血症组(HUA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固定两名超声医师对所有受检者行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清中APN的含量,详细记录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Gout组的尿酸盐结晶体(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的阳性检出率与HU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out组的滑膜增生、滑膜血供、关节腔积液及骨侵蚀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HUA组(P <0.05);Gout组及HUA组的各超声表现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Gout组与HUA组相比,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UA水平明显低于Gout组与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Gout组APN水平明显高于HUA组及NC组,NC组APN水平高于H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4.血清APN与UA成负相关。结论 超声对诊断亚临床痛风,指导临床早期干预痛风具有重要价值;血清APN可影响痛风的炎症及代谢过程,可作为预测痛风发病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高尿酸血症 超声表现 脂联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页1井风城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对古环境和生烃生物的指示
16
作者 谢媛 张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85,共16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盆地内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目前发现的周缘油田大多与这一套烃源岩有关。然而,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大多被改造成无定形体,尤其是大量藻类原始生物结构都已被破坏而无法鉴定,导致其生烃生...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盆地内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目前发现的周缘油田大多与这一套烃源岩有关。然而,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大多被改造成无定形体,尤其是大量藻类原始生物结构都已被破坏而无法鉴定,导致其生烃生物尚不明确。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为探索风城组烃源岩生烃生物及古环境背景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本研究选取玛湖凹陷西北缘第一口对风城组全取心的玛页1井岩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通过对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藿烷及甾烷等进行分析,探索风城组沉积时期的生物组成及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玛页1井风城组烃源岩碳优势指数(CPI)与奇偶优势(OEP)均在1附近,不具有明显奇偶优势;Ts/(Ts+Tm)、C_(29)20S/(20S+20R)甾烷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指示的成熟度略有不同,但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遭受了低–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各层段生物降解程度差异不明显;姥鲛烷/植烷(Pr/Ph)值为0.44~0.82,呈现出明显的植烷优势;高伽马蜡烷丰度和Pr/n-C_(17)与Ph/n-C_(18)的关系,指示风城组沉积于具有明显水体分层且盐度较高的还原–强还原环境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广,呈低碳数占优势的单峰型;三环萜烷丰富,藿烷以C_(29)和C_(30)为主,升藿烷呈C_(31)>C_(32)>C_(33)>C_(34)>C_(35)正常降序分布;C27~C_(29)规则甾烷呈现C_(28)和C_(29)占优势的特征;甾烷含量普遍高于藿烷含量;β-胡萝卜烷含量高,2-甲基藿烷指数低,说明生烃生物以耐盐藻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饱和烃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新不列颠海沟碳酸钙沉积物溶解有机质光学属性和分子特征
17
作者 孙琦 胡廷苍 +2 位作者 陈琳莹 罗敏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6-1036,共11页
水深超过6000 m的深渊海沟是海洋中的极端环境,频发的事件沉积使海沟成为深海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为深入认识深渊有机质的降解机制,本研究以有机质降解的中间产物——溶解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EEMs)和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 水深超过6000 m的深渊海沟是海洋中的极端环境,频发的事件沉积使海沟成为深海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为深入认识深渊有机质的降解机制,本研究以有机质降解的中间产物——溶解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EEMs)和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了新不列颠海沟轴部正常泥质沉积和碳酸钙异常沉积层中DOM的性质。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沉积还是异常沉积层,DOM均以类腐殖质为主,其分子构成主要为C、H、O三种元素。此外,对化合物组成、木质素指数等的分析发现,异常沉积层中不仅包含较多陆源植物降解产物,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多肽等生物活性物质,指示事件沉积不仅埋藏了惰性的陆源有机物,而且还带来了活性的海源有机质,从而促进了碳酸钙沉积层中的生命活动。本研究揭示了深渊事件沉积对DOM性质的影响,也为理解深渊生命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沉积 溶解有机质 三维荧光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新不列颠海沟
下载PDF
南汇东滩湿地不同植被生长区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
18
作者 邢亚茹 陈琳莹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5-848,共14页
滨海湿地海陆交互作用强烈,植被类型丰富,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显著的固碳效应在全球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上海南汇东滩滨海湿地5个站位柱状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质C、N同位素(δ^(1... 滨海湿地海陆交互作用强烈,植被类型丰富,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显著的固碳效应在全球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上海南汇东滩滨海湿地5个站位柱状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质C、N同位素(δ^(13)C_(org)、δ^(15)N_(org))等分析,揭示C_(3)植物和藻类是埋藏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无植被生长的光滩站位沉积物TOC含量最低,平均0.18%,估算的C_(3)植物来源有机质约38.0%,藻类约62.0%。海三棱藨草站位沉积物TOC平均含量为0.38%,C_(3)植物来源有机质约54.7%,藻类约45.3%。互花米草站位沉积物TOC平均含量为0.83%,C_(3)植物来源有机质约44.1%,藻类约55.9%。海堤外芦苇站位沉积物TOC平均含量为5.32%,C_(3)植物来源有机质约77.5%,C_(4)植物约22.5%,存在少量藻类有机质来源。海堤内芦苇站位沉积物TOC平均含量为0.58%,C_(3)植物来源有机质约44.8%,藻类约55.2%。由此可见,南汇滨海湿地生长的不同植被对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和碳埋藏能力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质 有机质来源 植被 东滩滨海湿地 上海
下载PDF
北部湾中东部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9
作者 周国议 曹新星 +1 位作者 夏嘉 宋之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9,共15页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上、下两阶段变化特征,分别为3.2~0.2 ka BP的上部沉积层段(86~4 cm)和11.3~3.2 ka BP的下部沉积层段(200~86 cm),其中Si、Ca、Zr等元素含量在上部层段沉积物中显著减少,而A1、Fe、Ti、V、Cr、Co等元素含量明显升高,稀土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剖面中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和长石。相比于下部层段,上部层段中绿泥石含量更高、长石含量更低。综合来看,沉积物物源输入比较稳定,主要来自周边海岸侵蚀产物和琼州海峡的下切侵蚀产物,其次是红河和珠江携带的沉积物。剖面上、下层段沉积物中元素和矿物含量的差异主要与3.2 ka BP以来,高海平面下琼州海峡进一步扩张引起的海底下沉和海水深度增加有关,从而导致上部沉积时期水动力较弱,黏土矿物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柱 元素组成 矿物组成 海洋环境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富含木质素生物质中甲氧基的有机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敏 王浩哲 +1 位作者 赵冠宇 廖泽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6,共8页
木质素是组成树木、泥炭和低熟煤等生物质的重要结构单元,它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甲氧基(–OCH_(3)),其含量最初随着生物质腐殖化过程中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在成岩过程中快速下降,在此过程中甲氧基含量及其稳... 木质素是组成树木、泥炭和低熟煤等生物质的重要结构单元,它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甲氧基(–OCH_(3)),其含量最初随着生物质腐殖化过程中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在成岩过程中快速下降,在此过程中甲氧基含量及其稳定C、H同位素(δ^(13)C、δ^(2)H)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本文综述了富含木质素生物质中甲氧基的研究进展,包括甲氧基定量评价方法,甲氧基δ2H在古气候、古环境方面(如大气降水、温度、海拔等)的应用,甲氧基含量及δ13C在甲烷资源(如煤层气)评价方面的应用等,指出建立外标定量曲线是生物质中甲氧基定量评价的有效方法,同时强调了在样品处理、实验分析过程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注意要点。生物质进入沉积体系后甲氧基演化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信息,如甲氧基演化对沉积地层中甲烷聚集的资源效应,以及生物质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甲烷的生成与释放进入大气引起的环境问题等,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 木质素 稳定C、H同位素 演化特征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