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 被引量:56
1
作者 李超岭 杨东来 +4 位作者 李丰丹 刘畅 刘修国 于庆文 吕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23-944,共22页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核心技术及其实现,通过基于无缝一体化技术的数据采集、管理、综合处理与成果表达,在实体或矿块的矿床建模技术与品位估计、储量估算等方面展现了全地质调查过程的数字化,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数字填图 资源量估算 矿床建模 矿体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数字地质填图PRB粒度理论框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超岭 张克信 +3 位作者 于庆文 杨东来 朱云海 葛梦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45-955,共11页
从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近30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和遵循传统地质填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粒度(the spatial granularity)、语义粒度(the semantic granularity)、描述粒度(t... 从地质填图中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近30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和遵循传统地质填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粒度(the spatial granularity)、语义粒度(the semantic granularity)、描述粒度(the descriptional granularity)和存储粒度(the storage granularity)的分割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地质填图PRB粒度理论框架:通过对野外路线观测的解释数据(the interpreted data)和绝对数据(the absolute data)的结构方式与关系的研究,设计了可以适合任意比例尺的野外地质填图过程的"语法"结构,确定了描述地质填图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项与数据项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关系,定义和论述了地质填图的PRB"粒度"和PRB过程;通过针对地质综合分析与地质连图所需的内容进行结构化描述的基本需求的研究,确定了语义与描述粒度的结构化"粒度",定义和论述了PRB数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填图 空间粒度 语义粒度 描述粒度 PRB过程粒度 PRB数据模型
下载PDF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丰丹 李超岭 +1 位作者 刘畅 吕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80-985,共6页
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质人员实际工作量等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软件系统中以辅助建库工具、辅助检查工具、数据检索工具的形式... 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质人员实际工作量等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软件系统中以辅助建库工具、辅助检查工具、数据检索工具的形式加以实现,为建库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了数据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能力和建库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地质图 空间数据库 技术流程
下载PDF
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遥感等数据在构造-地层分区和地层单位识别中的应用——以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地质填图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克信 孙赜 +4 位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朱云海 张旺生 寇晓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5-973,共9页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理,从数字地形图的等高线数据中提取高程,进而提取汇水网络等水文信息和地形参数。遥感数据经过地形校正、线性增强、色彩拉伸,进行空间分辨率增强,经彩色合成并结合数字高程,实现了对调查区构造-地层区划和部分岩石地层单元的识别。实践证明该项工作是地质填图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遥感 数字高程模型 岩石地层单位 构造-地层分区
下载PDF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超岭 杨东来 +1 位作者 于庆文 其和日格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43-47,共5页
文章根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在数字填图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字填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数字填图的区调数据模型、数字填图的技术流程、实现数字填图技术的工具与方法等数字填图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 文章根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在数字填图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字填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数字填图的区调数据模型、数字填图的技术流程、实现数字填图技术的工具与方法等数字填图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填图 数据模型 地质对象类库 区域地质调查
下载PDF
基于场模型的成矿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桂西-滇东南锰矿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毛先成 周尚国 +3 位作者 张宝一 胡超 汪凡云 曾文波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4-715,共12页
文章针对矿产资源GIS评价中成矿信息尤其是地质信息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模型的成矿信息提取方法即成矿信息场分析方法,并以桂西-滇东南地区锰矿为例进行了成矿信息的场分析提取实例研究。通过成矿信息的距离渐变性和影响... 文章针对矿产资源GIS评价中成矿信息尤其是地质信息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模型的成矿信息提取方法即成矿信息场分析方法,并以桂西-滇东南地区锰矿为例进行了成矿信息的场分析提取实例研究。通过成矿信息的距离渐变性和影响叠加性的特征分析,引入场论概念,讨论了成矿信息的场模型表达方法,包括成矿影响场模型和成矿距离场模型。利用场论叠加原理和空间距离分析方法,借助参数方程和积分方法,推导出了地质体(点状、线状和面状)的成矿影响场数学模型和成矿距离场数学模型。在成矿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矿信息场分析方法,建立了同生沉积断裂和成锰沉积盆地的成矿信息场模型,分析了同生沉积断裂和成锰沉积盆地的成矿信息场与锰矿化分布的空间关联关系。实例分析表明,成矿信息场分析方法可有效地提取研究区同生沉积断裂、成锰沉积盆地的控矿信息,提取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效果和明确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信息 场模型 成矿预测 锰矿 桂西-滇东南
下载PDF
中国东北浅覆盖区地质填图物化探信息协同辅助技术 被引量:7
7
作者 赵玉岩 李兵 +3 位作者 陆继龙 郝立波 赵禹 王东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8-333,共16页
针对中国东北浅覆盖区地质露头少、填图效率不高、精确度和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开发了物化探信息协同辅助技术并应用于地质体类型的识别。在以覆盖层较薄、面积广大、物理风化为主、土壤位移较小为特点的东北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利用土壤化... 针对中国东北浅覆盖区地质露头少、填图效率不高、精确度和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开发了物化探信息协同辅助技术并应用于地质体类型的识别。在以覆盖层较薄、面积广大、物理风化为主、土壤位移较小为特点的东北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利用土壤化学成分和航磁信息识别下伏地质体是可行的。基于这一前提,可将指定研究区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统计单元,在各单元内,通过数学统计方法产生众数、宽度、变化频率、偏度、峰度等航磁特征参数并将其标准化,将化探指标酸度、碱度、钙含量、铝含量、钙镁含量、硅铝含量、镁铁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特征参数标准化;然后采用逐级分类的方法,每级选择有效的物化探特征参数,在当前级别上实现单元划分并将数据分为不同数据集,在下一级别划分时重新有针对地选择参数,分别对各数据集进一步分类,直到分类结果对应较明确的地质填图单元,并最终编制出解译图。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某典型森林沼泽浅覆盖区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将结果与已知地质信息比对分析,认为地质体单元识别结果与已知信息基本吻合,使得地质体类型识别更精确,边界更清晰,可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地质填图 物探 化探 分类 地质体识别
下载PDF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认识 被引量:5
8
作者 秦绪文 石显耀 +23 位作者 张勇 李学杰 李军 肖桂义 许振强 王宏斌 吕文超 吴浩 姚永坚 尚鲁宁 杨楚鹏 王中波 高红芳 王明健 密蓓蓓 钟和贤 胡刚 陈泓君 黄龙 罗伟东 梅西 徐子英 田陟贤 王忠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5-1369,共15页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 海域构造 海域地层 海域地貌 海域资源 海域沉积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数字剖面的河流阶地与新构造运动研究——以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流阶地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文孝 葛梦春 +3 位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赵温霞 谢德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95-1001,共7页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代最为古老的T12,根据基座玄武岩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年龄,其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计算新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数据表明,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新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总体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逐渐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剖面 西拉木伦河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及高原隆升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向树元 喻建新 +1 位作者 王国灿 张智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3,共7页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 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针叶林森林型→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寒冷略湿→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 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针叶林森林型→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寒冷略湿→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孢粉植物群总体为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气候以温凉为主,其中1.63~1.62 MaBP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与3.4 Ma青藏运动前后的干旱、温暖的气候背景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东昆仑地区经过青藏运动A、B幕后高原隆升已达到或超过水汽凝结高度.临夏盆地和阿拉克湖盆地在1.85~1.58 MaBP间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非常相似,特别是1.60 MaBP开始同时出现喜暖阔叶植物,说明当时两盆地应处于同一气候带上,两者海拔高程应相差不大.但现代临夏盆地海拔高度为2 300m左右,阿拉克湖盆地海拔高度为4 200m左右,两地的现代气候与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说明1.58 MaBP以后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重大高原(差异)隆升事件,使两地的高程和气候差异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克湖 东昆仑 高原隆升 临夏盆地 湖盆 水汽凝结 气候背景 植被演替 孢粉植物群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基于南黄海区域地质调查的地震关键技术和成果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志强 肖国林 +3 位作者 林年添 曾天玖 张异彪 童思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26,共8页
以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调查为目标,开展采集、处理技术方法攻关和海上试验等工作,形成了大容量多层震源、长缆深沉放多道地震采集技术和基于长排列、低信噪比的资料成像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获得了深部地层的有效反射... 以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调查为目标,开展采集、处理技术方法攻关和海上试验等工作,形成了大容量多层震源、长缆深沉放多道地震采集技术和基于长排列、低信噪比的资料成像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获得了深部地层的有效反射;得出了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面积大,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发育,千里岩隆起区是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碰触接触带等新认识,对南黄海区域地质与油气资源前景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地震勘探 关键技术 南黄海
下载PDF
漓江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蔡德所 马祖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根据历年漓江流域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分析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漓江流域划分为两个生态分区,即上游非岩溶森林生态分区和中下游岩溶生态分区。阐述了两大生态分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应针对... 根据历年漓江流域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分析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漓江流域划分为两个生态分区,即上游非岩溶森林生态分区和中下游岩溶生态分区。阐述了两大生态分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应针对两者生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措施,促进流域生态恢复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学 漓江流域 生态分区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层状岩质斜坡竖向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1 位作者 邹威 徐鸿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3-19,28,共8页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岩体组合结构为模拟特征,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模态分析及仪器记录结果表明,模型箱具有一定刚度,既不会与模型产生共...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岩体组合结构为模拟特征,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模态分析及仪器记录结果表明,模型箱具有一定刚度,既不会与模型产生共振,也不会产生放大效应。基于斜坡灾害中竖直向地震作用日益突出,相关试验研究少,通过绘制不同振动强度下斜坡模型竖直向峰值加速度及放大系数沿高程变化规律曲线,揭示了正弦波尤其汶川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的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主要有:①在两种波作用下,竖直向峰值加速度表现出高程放大效应,模型下段放大速度稍快,最大放大值出现在中上部;②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随着振动强度增加,斜坡模型上段的峰值放大系数逐渐降低至趋于变化稳定,下段基本不变,表明斜坡模型的高程放大效应逐渐减弱;③合成向地震波作用强度大于单向地震波作用,加载方向对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规律性影响不明显;④上软下硬斜坡模型的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程度高于上硬下软斜坡模型。对斜坡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特性的研究有助理解地震作用下一些由竖向地震力引起的变形破坏现象,也能为斜坡动力稳定性计算中竖直向地震力取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岩性组合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试验 竖直向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流体地质填图——一种新的地质调查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蒙义峰 徐文艺 +4 位作者 杨竹森 曾普胜 姜章平 王训成 姚孝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流体地质填图 地质调查方法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应用——以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磊 张彦杰 +2 位作者 李丰丹 刘畅 王存智 《地质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260-270,共11页
通过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实践,从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及独立要素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方法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通过野外手图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 通过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实践,从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及独立要素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方法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通过野外手图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不同阶段数据互通、继承、提取和凝练而形成。对数据库提交有关技术要求及组织目录结构进行了说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提交除成果地质图数据库外,还必须提交不同工作阶段形成的各类原始资料数据库,增强了数据库的信息量和使用价值。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数据检索功能,能检索多个图幅下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地质图 空间数据库 技术流程 安徽
下载PDF
在区调中加强对多期活动断层的调查及图面表达方式的建议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国仁 江淑娥 +1 位作者 单学东 王海鹏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多期活动断层是经过多个构造旋回、多期变形的产物,它往往控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因此,在区调中加强对其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在区调中,仅侧重于多期活动断层的最晚期或位移量最大一期活动性质的描述,图面上... 多期活动断层是经过多个构造旋回、多期变形的产物,它往往控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因此,在区调中加强对其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在区调中,仅侧重于多期活动断层的最晚期或位移量最大一期活动性质的描述,图面上也只表示一期活动,所反映地质信息单一,不能表示断层多期活动及演化的整个过程,不利于恢复区域应力场和追溯地质构造发展史.笔者以大连金州地区两条断裂为例,建议在今后区调中应加强对多期活动断层的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丰富图面表达内容,根据断层活动时间和运动性质以颜色、花纹分别表示之,提高图面可读性,较客观地反映出同一断层不同时期的活动性质,总结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调 多期活动断层 调查与研究 野外识别 图面表达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3S技术应用——以川南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向宁 黄润秋 秦举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9-1005,共7页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3S技术 川南安宁河流域 信息技术 空间数据库 GIS RS GPS
下载PDF
TM与SAR图像融合处理及在高原区调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天华 廖崇高 +2 位作者 杨武年 徐凌 濮国梁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5-268,共4页
 文章引入具有全天候和一定穿透能力等特点的SAR图像,利用融合技术进行了TM和SAR图像之间的融合,以提高地势恶劣、空气稀薄、灌木林覆盖严重的高原地区遥感图像的判译能力,降低地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关键词 遥感 影像融合 区域地质调查 模拟雷达图像 SAR图像 TM图像 图像处理
下载PDF
济南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及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丽芝 曲万龙 +2 位作者 刘春华 尚浩 祈晓凡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在对大量的工程地质钻探与测试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济南绕城高速以内、面积526 km2的济南城市建城区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分区进行研究。围绕尚在论证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对济南泉水的出流和流量有无影响为准尺,分区研究济... 在对大量的工程地质钻探与测试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济南绕城高速以内、面积526 km2的济南城市建城区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分区进行研究。围绕尚在论证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对济南泉水的出流和流量有无影响为准尺,分区研究济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明湖路以南、顺河路以东,文化路以北、历山路以西的区域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对济南泉水产生明显影响,是城市轨道交通不适宜区;经十路和文化路之间地带(包括经十路、文化路)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对济南泉水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是轨道交通建设较适宜区;其他区域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对济南泉水产生的影响程度小,是轨道交通建设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轨道交通 泉水 适宜性 济南市
下载PDF
有关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克强 高振家 李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84-990,共7页
大多数20世纪下半叶建立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或出现了资源危机,都需要寻找接续资源。为此提出在成矿远景好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设想。“深部地质填图”是找寻隐伏矿和半隐伏矿的深部地质研究的战略... 大多数20世纪下半叶建立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或出现了资源危机,都需要寻找接续资源。为此提出在成矿远景好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设想。“深部地质填图”是找寻隐伏矿和半隐伏矿的深部地质研究的战略性工作,“立体地质填图”则是其战术性工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为了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靶区”,或为“靶区”提供背景地质资料;后者是为了找到“新矿体”、“新矿层”,扩大矿床规模和矿山远景。“深部地质填图”要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少量钻探等综合手段,提交比例尺不小于1∶5万的地表地质图和深部地质图;“立体地质填图”主要是按一定间距(100~200m)进行钻探,结合物探剖面,发现新矿体,提交立体地质图。当前应全面开展资源危机矿山外围的“深部地质填图”,积极慎重地进行“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地质工作纳入地质调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质填图 立体地质填图 资源危机 接续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