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联网的浮标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新文 刘同木 +4 位作者 周保成 马玉 孟强 林冠英 许铭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6,共11页
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是浮标观测系统的核心。结合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浮标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方法,并研制了基于Socket协议的通信控制器和数据融合采集系统,实现了浮标观测系统通过软件配置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接入与管理,解... 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是浮标观测系统的核心。结合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浮标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方法,并研制了基于Socket协议的通信控制器和数据融合采集系统,实现了浮标观测系统通过软件配置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接入与管理,解决了总线式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在传感器可扩展性、即插即用性方面的不足。组网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网络内部数据发送与接收准确率达100%,远程数据中心数据平均接收率大于等于98.3%,且系统接入传感器无须软硬件设计编码,具有数据接收稳定、观测系统扩展复杂度低和新增硬件功耗低等优点,在海洋浮标观测系统应用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标 物联网 数据采集与控制 无线通信 自组网
下载PDF
剖面浮标变体积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设计
2
作者 曾横艺 季福武 +1 位作者 杨群慧 米智楠 《中国海洋平台》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为精准控制剖面浮标的垂向运动,提出一种可精确控制油量的变体积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包含外油囊、增压油箱、密封性能良好的电磁球阀和可调节转速的液压泵等组件。采用拉线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增压油箱液面位置实现油量监控,并对外油囊... 为精准控制剖面浮标的垂向运动,提出一种可精确控制油量的变体积油囊式浮力调节系统,包含外油囊、增压油箱、密封性能良好的电磁球阀和可调节转速的液压泵等组件。采用拉线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增压油箱液面位置实现油量监控,并对外油囊体积进行高精度闭环反馈控制;设计极低泄漏量的液压系统,实现系统在待机状态下浮力保持长期稳定。为精确控制浮力调节系统,构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引入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控制算法,并采用Simulink进行稳定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浮力精确控制,最大超调量低于1%,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均符合预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浮标 浮力调节系统 油量监控 控制系统 数学模型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SIMULINK仿真
下载PDF
大型浮标锚泊定位系统布放运动特性研究
3
作者 应厚然 米智楠 +1 位作者 张志飞 李伟雄 《流体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锚泊定位系统用于控制大型海洋浮标在海面上的工作位置,锚泊定位位置的精度决定了锚泊系统的基准定位精度。锚泊定位系统的布放是锚泊定位的关键环节,一旦布放定位位置偏移,将影响基准定位精度,并且对海底基站平台与设备造成威胁。为了... 锚泊定位系统用于控制大型海洋浮标在海面上的工作位置,锚泊定位位置的精度决定了锚泊系统的基准定位精度。锚泊定位系统的布放是锚泊定位的关键环节,一旦布放定位位置偏移,将影响基准定位精度,并且对海底基站平台与设备造成威胁。为了研究锚与锚链系统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将锚与锚链整体视为变质量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变质量系统在水中下落的运动特性,分析浮标锚链入水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与环境影响因素,为锚泊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泊定位系统 浮标 变质量系统
下载PDF
结冰海域小型浮标设计与海试
4
作者 独炳圯 吕奇鑫 +5 位作者 许宁 王安良 王振宇 王延林 张向锋 张大勇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4年第9期133-136,共4页
基于储备浮力的方法设计了首款具有一定抗冰能力的海洋观测浮标,并于2021—2022年度冬季冰期成功海试,搭载温盐深水文链,获取连续的浮标姿态变化数据,记录了冰期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对于浮标经历的整个冰期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次海试为... 基于储备浮力的方法设计了首款具有一定抗冰能力的海洋观测浮标,并于2021—2022年度冬季冰期成功海试,搭载温盐深水文链,获取连续的浮标姿态变化数据,记录了冰期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对于浮标经历的整个冰期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次海试为我国结冰海域海洋监测装备拓展了新思路,为保障冬季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序列的时空完整性提供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 结冰海域 海冰 监测
下载PDF
浮标数据云平台系统设计
5
作者 李听听 赵晨 陈刘伟 《中国新通信》 2024年第1期27-28,共2页
本文提出一种浮标数据云平台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北斗、天通、铱星、移动通信等多种通信接入方式;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入格式,把原本分散到本地服务器的浮标数据收集到云端;通过设置浮标数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实现浮标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关键词 浮标 北斗 天通 卫星通信 云平台
下载PDF
Observation of Arctic surface currents using data from a surface drifting buoy
6
作者 Hongxia Chen Lina Lin +7 位作者 Long Fan Wangxiao Yang Yinke Dou Bingrui Li Yan He Bin Kong Guangyu Zuo Na L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During the 10th Chines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carried out in the summer of 2019,the surface current in the high-latitude areas of the Arctic Ocean was observed using a self-developed surface drifting buoy,which... During the 10th Chines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carried out in the summer of 2019,the surface current in the high-latitude areas of the Arctic Ocean was observed using a self-developed surface drifting buoy,which was initially deployed in the Chukchi Sea.The buoy traversed the Chukchi Sea,Chukchi Abyssal Plain,Mendeleev Ridge,Makarov Basin,and Canada Basin over a period of 632 d.After returning to the Mendeleev Ridge,it continued to drift toward the pole.Overall,the track of the buo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polar drift and Chukchi Slope Current,as well as the inertial flow,cross-ridge surface flow,and even the surface disorganized flow for some time interv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transpolar drift mainly occurs in the Chukchi Abyssal Plain,Mendeleev Ridge,and western Canada Basin to the east of the ridge where sea ice concentration is high,and the average northward flow velocity in the region between 79.41°N and 86.32°N was 5.1 cm/s;(2)the average surface velocity of the Chukchi Slope Current was 13.5 cm/s,and while this current moves westward along the continental slope,it also extends northwestward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flows to the deep sea;and(3)when sea ice concentration was less than 50%,the inertial flow was more significant(the maximum observed inertial flow was 26 cm/s,and the radius of the inertia circle was 3.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 surface drifting buoy transpolar drift Chukchi Slope Current inertial flow
下载PDF
Varia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Sea Surface Wind Field for Ocean Data Buoy
7
作者 LI Yunzhou HUANG Sixun +4 位作者 YAN Shen SUN Xuejin QI Suiping WANG Zhongqiu TANG Xiao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77-582,共6页
The sea surface wind field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arameter in oceanography and meteorology.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air-sea interface materials,energy exchange,and other studie... The sea surface wind field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arameter in oceanography and meteorology.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air-sea interface materials,energy exchange,and other studies,three-dimensional(3D)wind field distribution at local locations on the sea surface must be measured accurately.The current in-situ observation of sea surface wind parameters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installation of wind sensors on ocean data buoys.However,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ingle-point measurement method cannot reflect wind field distribution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above the sea surface.Thus,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optimal inversion of the 3D wind field structure variation in the area where the buoy is located.The vari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first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wind field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heights of the buoy,after which theoretical analysis verific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variational methods to reconstruct 3D wind fields i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in eliminating disturbance errors in observations,which also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is method.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optimization design of wi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in buoy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new observation buoy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red buoy three-dimensional wind field distribution variational analysis wind field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海洋浮标能量补充系统设计与研究
8
作者 方子帆 张李鸣 +1 位作者 赵爽 左新球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针对海洋浮标能量补充问题,设计了一种海洋浮标能量补充系统。浮标在波浪的作用下产生晃动,位于浮标内部的能量补充系统采集晃动动能并将其转换成稳定的电能,用于浮标补电或储存;确定了海洋浮标能量补充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和结构... 针对海洋浮标能量补充问题,设计了一种海洋浮标能量补充系统。浮标在波浪的作用下产生晃动,位于浮标内部的能量补充系统采集晃动动能并将其转换成稳定的电能,用于浮标补电或储存;确定了海洋浮标能量补充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和结构组成;根据晃动摆的运动原理,建立了晃动摆的转矩方程;运用AQWA模拟浮子在一级规则波与不规则波作用下的运动特性,将浮子的横摇角位移作为仿真模型的输入,运用Adams与AMESim联合仿真,搭建系统机电耦合仿真模型,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一级规则波与不规则波作用下,能量补充系统均可发出3.3 V、1 A的直流电,实现稳定的电能输出,可给浮标补电或蓄电池充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标 能量补充系统 方案设计 仿真研究
下载PDF
HY/T 0287-2020《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实施情况研究
9
作者 徐丽君 王鑫 +1 位作者 毕玉明 刘昌伟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17期148-151,155,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HY/T 0287—2020《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的实施效果,并针对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深入调研15家相关单位,采用了维护效率、数据接收率、数据有效率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关键指标,对标准实施... 本研究旨在评估HY/T 0287—2020《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的实施效果,并针对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深入调研15家相关单位,采用了维护效率、数据接收率、数据有效率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关键指标,对标准实施后的成效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HY/T 0287—202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运行与维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相关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浮标 运行维护 实施研究 海洋环境
下载PDF
基于三锚式大型浮标平台的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分析
10
作者 潘飞儒 陈洁 +2 位作者 赵圣麟 张刚勇 叶康杰 《华南地震》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洋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提高海域中地震定位精度、监测水平的技术手段,并可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等基础地学研究提供宝贵基础信息。根据国内外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现代海洋资料浮标与海底光缆技术特点... 海洋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提高海域中地震定位精度、监测水平的技术手段,并可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等基础地学研究提供宝贵基础信息。根据国内外海洋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现代海洋资料浮标与海底光缆技术特点,文中着重探讨基于三锚式大型浮标平台的海洋地震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分析表明:建设基于海洋浮标平台的地震监测系统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采用直径三锚式大型浮标作为“通讯和供电子系统”较为适宜;海洋地震监测项目的安全关系到了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特别要关注“通讯和供电子系统”和“地震观测技术子系统”之间连接的安全保障措施;海洋地震监测项目质量对保障整个系统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在“地震观测技术子系统”海底安装中要注意地震设备的防洋流和与大地耦合的两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在线实时 三锚式浮标 海底地震计 CORK技术
下载PDF
海洋资料浮标观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7
11
作者 王波 李民 +3 位作者 刘世萱 陈世哲 朱庆林 王红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01-2414,共14页
海洋资料浮标是一个涉及电子、通信、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提供长期、连续、实时、可靠的海洋观测数据,是海洋观测技术中最可靠、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述海洋资料浮标的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 海洋资料浮标是一个涉及电子、通信、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提供长期、连续、实时、可靠的海洋观测数据,是海洋观测技术中最可靠、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述海洋资料浮标的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技术水平及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资料浮标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对比分析了我国典型代表浮标与国外同类浮标的系统参数及观测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及迫切需求,展望了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料浮标 海洋环境 海洋观测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海洋表面漂流浮标释放和回收装备的研发
12
作者 程国辉 黄建波 +3 位作者 曲孟祥 王友东 孙小越 崔静 《机械制造》 2024年第11期39-41,33,共4页
表面漂流浮标可以采集温度、盐度等海洋数据,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对海洋表面漂流浮标释放和回收装备的结构进行了介绍,对结构中的无人船、浮标回收船、移动门架、浮标夹爪、回收绞车、浮标库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释放和回收流程。这... 表面漂流浮标可以采集温度、盐度等海洋数据,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对海洋表面漂流浮标释放和回收装备的结构进行了介绍,对结构中的无人船、浮标回收船、移动门架、浮标夹爪、回收绞车、浮标库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释放和回收流程。这一装备可以解决表面漂流浮标无法回收的问题,降低海洋数据采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 释放 回收 装备 设计
下载PDF
锚泊式海洋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长华 王春晓 +2 位作者 贾思洋 张曙伟 杨青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102,共4页
观测技术是促进海洋科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科学从物理、生物到地质,从海气交换到大洋剖面水体,观测尺度和范围跨越时间和空间几十个数量级[1]。目前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发展所依赖的海洋数据获取方式正在从... 观测技术是促进海洋科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科学从物理、生物到地质,从海气交换到大洋剖面水体,观测尺度和范围跨越时间和空间几十个数量级[1]。目前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发展所依赖的海洋数据获取方式正在从“考察”向“观测”转变[2],而且海洋环境监测已进入从空间、沿岸、水面及水下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监测的时代。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仍然依靠船舶观测和台站观测技术周期性地采集海洋表层或有限的一些水层的要素数据,对于海洋次表层以及深层水下的资料十分稀缺。随着人们对海洋科学认知需求的提升,仅仅依靠表层或有限水层的要素数据,难以对我国广阔海域的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等多方面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无法满足全方位的立体监测要求,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观测技术 浮标系统 剖面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次表层 锚泊 环境监测技术
下载PDF
利用ARGO资料改进海洋资料同化和海洋模式中的物理过程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人禾 刘益民 +1 位作者 殷永红 史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3-622,共10页
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每年将可提供多达 10万个剖面 (0~ 2 0 0 0m水深 )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 ,这些资料的获取无疑将会大大促进海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 ,使人们加深对海洋过程的了解 ,揭示海 气相互作用的机理 ,为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 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每年将可提供多达 10万个剖面 (0~ 2 0 0 0m水深 )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 ,这些资料的获取无疑将会大大促进海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 ,使人们加深对海洋过程的了解 ,揭示海 气相互作用的机理 ,为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模式初始场 ,提高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能力。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开展研究工作以及在实际业务中应用这些资料是目前大气和海洋科学界的一个前沿课题。本研究将ARGO浮标资料引入了国家气候中心的NCC GODAS同化系统 ,结果分析表明 ,同化ARGO资料后所得到的海温场在三大洋中不仅在温度数值的大小 ,而且在分布形式方面都与观测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观测到的冬季和夏季海温的分布形式以及海温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异常特征。本研究还应用最新的ARGO海洋观测资料 ,通过建立新的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参数化方案 ,改进了Zebiak Cane(1987)海洋模式 (ZC模式 ) ,克服了ZC模式几乎没有模拟赤道西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变化能力的缺陷。在ZC模式中引用新的次表层海温参数化方案后 ,在赤道西太平洋不仅次表层海温的模拟得到了改善 ,对海面温度异常的模拟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不仅模拟出了赤道西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年际变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表层 ARGO 海温 西太平洋 海洋模式 参数化方案 赤道 分布形式 结果分析 改进
下载PDF
ARGO剖面浮标数据质量控制过程剖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童明荣 刘增宏 +2 位作者 孙朝辉 朱伯康 许建平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84,共6页
ARGO计划的观测目标是能取得精度分别为 0 .5℃和 0 .0 1PSU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然而 ,由于目前海水盐度是采用海水电导率间接导出的 ,而测量海水电导率的传感器很容易产生偏差。因此 ,必须对获得的 ARGO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文章详细... ARGO计划的观测目标是能取得精度分别为 0 .5℃和 0 .0 1PSU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然而 ,由于目前海水盐度是采用海水电导率间接导出的 ,而测量海水电导率的传感器很容易产生偏差。因此 ,必须对获得的 ARGO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文章详细介绍了 ARGO剖面浮标资料实时质量控制模式和延时质量控制模式及其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0计划 ARG0剖面浮标 实时质量控制 延时质量控制
下载PDF
光学浮标阴影效应的蒙特卡洛模拟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文熙 吴廷芳 +3 位作者 杨跃忠 柯天存 李彩 郭超英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0-84,共5页
通过假设水体的漫射衰减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光学参数 ,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浮标浮体阴影及其安装的仪器自阴影对水下光辐射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仪器自阴影误差随仪器直径增大而增大。为使浮标引起的阴影误差小于 5 % ,直径小于... 通过假设水体的漫射衰减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光学参数 ,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浮标浮体阴影及其安装的仪器自阴影对水下光辐射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仪器自阴影误差随仪器直径增大而增大。为使浮标引起的阴影误差小于 5 % ,直径小于 2m的浮体比较合适。如果相对于浮体中心线对称安装两个相同的仪器 ,则其中必定有一个仪器的阴影误差处于最小的状态。阴影误差还与太阳天顶角、太阳方位角、浮体倾角等因素有关 ,因此 ,浮标应该同时安装GPS定位系统、倾角和方位角等辅助传感器 ,以便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根据这些辅助参数对浮标阴影误差大小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光辐射测量 光学浮标 阴影效应 蒙特卡罗模拟 海上光学观测平台
下载PDF
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Argo表层温度和盐度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鑫 李宏 +3 位作者 刘增宏 许建平 孙朝辉 卢少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2-544,共13页
提出了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可统一由混合层深度内对应的平均温、盐度作零阶近似的理论假设,据此利用Chu等提出的最大角度法构建混合层模型,并考虑障碍层和补偿层的影响,得到合成的混合层深度,从而实现了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SST... 提出了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可统一由混合层深度内对应的平均温、盐度作零阶近似的理论假设,据此利用Chu等提出的最大角度法构建混合层模型,并考虑障碍层和补偿层的影响,得到合成的混合层深度,从而实现了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SST和SSS。以太平洋海域为例,分别利用WOA13气候态(1-12月)资料、TAO逐年逐月资料以及历史船载CTD资料检验了这一假设。不同资料检验结果均表明,反推得到的SST、SSS与实测值相关性较高,两者之间残差也较小。将此方法应用于Argo剖面,反推出对应的SST和SSS,并利用逐步订正法对散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生成2004年1月-2014年12月逐年逐月的1°×1°的网格化SST和SSS。对网格资料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由Argo反推的SST和SSS气候态分布特征与WOA13资料非常相似,差异不大;与TAO实测资料相关性较好,甚至略高于同类型网格资料与TAO资料的相关系数;EOF分析表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主要变化模态,与同类型的网格资料符合性较好。综合来看,构建的混合层模型可以用于Argo表层温、盐度的反推,获得较高质量的SST和SSS,能较好弥补Argo缺乏表层资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模型 ARGO 最大角度法 海表温度 海表盐度 反推
下载PDF
全球海洋Argo网格资料集及其验证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宏 许建平 +2 位作者 刘增宏 孙朝辉 赵鑫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5-625,共11页
简要介绍了全球海洋Argo网格资料集的制作过程,并着重探讨了该数据集与历史观测资料集(如WOA09和TAO),以及同类型的Argo网格数据集等进行的比较与验证结果,发现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的Argo网格资料与其他数据集相比,除了相互间吻合程度较... 简要介绍了全球海洋Argo网格资料集的制作过程,并着重探讨了该数据集与历史观测资料集(如WOA09和TAO),以及同类型的Argo网格数据集等进行的比较与验证结果,发现利用逐步订正法构建的Argo网格资料与其他数据集相比,除了相互间吻合程度较高,能较客观地呈现出全球海洋中的一些大、中尺度海洋特征外,由Argo资料揭示的一些重要物理海洋特征的结构显得更细致,更能反映这些现象的演变过程和变化规律;加上Argo资料严格的质量控制过程,确保了重构的网格数据集的质量和可靠性。该资料集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全球海洋状况或揭示物理海洋现象的基础资料,还可为海洋数值模式的开边界和初始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逐步订正法 网格资料集 验证 全球海洋
下载PDF
基于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的米氏凯伦藻赤潮过程及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聪蛟 刘希真 +3 位作者 付声景 姚炜民 周燕 马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7,共10页
相较于船舶走航监测,海洋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取目标海域长期、连续监测数据,能更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为了厘清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动态,本文以2017年6月南麂附近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为例,分析海洋水质浮... 相较于船舶走航监测,海洋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取目标海域长期、连续监测数据,能更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为了厘清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动态,本文以2017年6月南麂附近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为例,分析海洋水质浮标获取的连续监测数据,探讨米氏凯伦藻赤潮过程叶绿素a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赤潮期间,水温为22.8~26.0℃、盐度为28.8‰~31.8‰、气温为20.4~27.3℃,该温盐范围均适宜米氏凯伦藻的细胞生长;较高的光照强度能够支持较高的藻类细胞密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溶解氧(DO)及其饱和度(DO%)、pH、水温、气温等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盐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向岸风生海流有利于藻种向近岸较高营养区域汇集,为赤潮的爆发创造有利条件。赤潮过程中,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饱和度、pH发生了协同变化,据此特征可以开展赤潮短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赤潮过程 海洋水质监测浮标 气象
下载PDF
深海潜标ADCP的实时数据传输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忠生 袁志伟 +4 位作者 黄磊 李延刚 韩雪双 杨宝起 陈海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97,共4页
深海潜标观测是深海观测获取长周期海洋科学数据的重要调查手段,由于深海海域环境非常复杂,潜标易丢失或终止正常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基于铱星卫星数据通信模块,开发与深水潜标上安装的RDI 75k ADCP相匹配的数据解析压缩软硬件,... 深海潜标观测是深海观测获取长周期海洋科学数据的重要调查手段,由于深海海域环境非常复杂,潜标易丢失或终止正常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基于铱星卫星数据通信模块,开发与深水潜标上安装的RDI 75k ADCP相匹配的数据解析压缩软硬件,建立一套远程实时获取潜标ADCP数据的传输系统,实现对深海潜标ADCP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标 浮标 ADCP 铱星通信 实时传输 技术集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