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目标下海洋黑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意义
1
作者 夏翠梅 王楠 +3 位作者 刘景昱 王益鹏 郑广金 包锐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9,共12页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质混合物。由于黑碳含碳量高,具有芳构化的分子结构,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因此黑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分。虽然近年来有关黑碳的性质以及黑碳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通量及储量的研究取...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质混合物。由于黑碳含碳量高,具有芳构化的分子结构,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因此黑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分。虽然近年来有关黑碳的性质以及黑碳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通量及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厘清其源汇过程,探讨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初步梳理了全球黑碳循环的路径、通量、时间尺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了海洋黑碳源汇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及相关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海洋沉积物是黑碳的巨大储库,储量达569~1380 Pg,黑碳可在海洋沉积物中持续存在数千年,符合当前“碳中和”背景下“有效碳汇”长周转时间这一重要条件;同时,黑碳在环境中的周转循环时间一般长于生物质碳,对全球变暖具有负反馈效应。因此,黑碳入海沉积是一种有效的海洋碳增汇和碳封存手段,可能是实施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战略的有效途径。通过总结与评估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在“碳中和”领域的战略价值和气候意义,认为在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应积极调控生物质燃烧成因的黑碳的生产源头,优化黑碳入海沉积路径和埋藏海域,充分发挥黑碳在海洋负排放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海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黑碳 源汇过程 地质碳汇 海洋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hypoxia off the northern Changjiang River(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summer from 1997 to 2014
2
作者 Anqi Liu Feng Zhou +6 位作者 Xiao Ma Qiang Zhao Guanghong Liao Yuntao Zhou Di Tian Xiaobo Ni Ruibin D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Hypoxia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attention,yet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have been lacking,resulting in a lack of knowledge regarding its long-term change and drivers.By revisiting t... Hypoxia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attention,yet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have been lacking,resulting in a lack of knowledge regarding its long-term change and drivers.By revisiting the repeated surveys of dissolved oxygen(DO) and other relevant hydrographic parameters along the sectio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o the Jeju-do in the summer from 1997 to 2014,rather different trends were revealed for the dual low-DO cores.The nearshore low-DO core,located close to the river mouth and relatively stable,shows that hypoxia has become more severe with the lowest DO descen ding at a rate of -0.07 mg/(L·a) and the thickness of low-DO zone rising at a rate of 0.43 m/a.The offshore core,centered around 40-m isobath but mov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123.5°-125°E,shows large fluctuations in the minimum DO concentration,with the thickness of low-DO zone falling at a rate of -1.55 m/a.The probab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nimum DO concentration in the two regions also vary.In the nearshore region,the decreasing minimum DO is driven by the increase in both stratification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with the enhanced extens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CDW) strengthening stratification.In the offshore region,the fluctuating trend of the minimum DO concentration indicates that both DO loss and DO supplement are distinct.The DO loss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bottom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caused by the organic matter decay and is also relevant to the advection of low-DO water from the nearshore region.The DO supplement is primarily due to weakened stratification.Our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minimum DO concentration in the nearshore region was extremely low in 1998,2003,2007 and 2010,related to El Ni?o signal in these sum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xygen low-DO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terannual variations DUAL-CORE
下载PDF
A numerical model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Qinzhou Bay of the northern Beibu Gulf
3
作者 Gaolei Cheng Shiqiu Peng +1 位作者 Bin Yang Dongliang L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9-59,共11页
Oxygen facilitates the breakdown of the organic material to provide energy for life.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 in the water must exceed a certain threshold to support the normal metabolism of marine org... Oxygen facilitates the breakdown of the organic material to provide energy for life.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 in the water must exceed a certain threshold to support the normal metabolism of marine organisms.Located in the northern B eibu Gulf,Qinzhou B ay receives abundant freshwater and nutrients from several rivers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level of the dissolved oxygen.However,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DO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driving mechanisms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In this study,a three-dimension al coupled physical-biogeochemical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DO and the associated driving mechanisms in Qinzhou B ay.The validation against observ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can capture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DO concentration with the range of 5-10 mg/L.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river discharges,winds and tides play crucial roles in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DO by changing the vertical mixing and stratification of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circulation pattern.In winter,the tide and wind force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the DO distribution by enhancing the vertical mixing,especially near the bay mouth.In summer,the river discharge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DO distribution by inhibiting the vertical water exchange and delivering more nutrients to the Bay,which increases the DO depletion and results in lower DO on the bottom of the estuary salt wedge.These findings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rn Beibu Gu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plume dissolved oxygen STRATIFICATION physical-biological model
下载PDF
Impact of 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 on the dynam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Amundsen Sea,Antarctica
4
作者 HU Ji XUE Siyou +6 位作者 ZHAO Jun LI Dong ZHANG Haifeng YU Peisong ZHANG Cai YANG Xufeng PAN Jianmi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4年第1期123-131,共9页
The Southern Ocean is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 pool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ing.The Amundsen Sea was reported to be highly productive in inshore area in the Southern Ocean.In order to invest... The Southern Ocean is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 pool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ing.The Amundsen Sea was reported to be highly productive in inshore area in the Southern Ocean.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on the behavior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in this region,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conducted,encompassing both open water areas and highly productive polynyas.It was found that microbial heterotrophic metabolism is the primary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umic-like fluorescent components in the open oce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and the two humic-like components can be accurately described by a power-law function,with a conversion rate consistent with that observed globally.The presence of TEP was found to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is process.Additionally,the study revealed the accumulation of DOC at the sea surface in the Amundsen Sea Polynya,suggesting that TEP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is phenomenon.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and surface accumulation of DOC in the Amundsen Sea Polynya,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arbon cycle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coupled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 Amundsen Sea ANTARCTICA
下载PDF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in the Cosmonaut Sea and Amundsen Sea in austral summer 2022
5
作者 DING Yufei ZHU Changfeng +5 位作者 ZHANG Cai ZHANG Haifeng ZHAO Jun GUO Xiaoze ZHANG Wei PAN Jianmi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4年第3期327-369,共43页
Dissolved oxygen(DO)and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AOU)are essential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rine ecosystems.In this study,we utilized data on DO and AOU collected from the Amundse... Dissolved oxygen(DO)and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AOU)are essential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rine ecosystems.In this study,we utilized data on DO and AOU collected from the Amundsen Sea(western Antarctic)and the Cosmonaut Sea(eastern Antarctic)during the 38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along with chlorophyll a(Chl a)data,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water masses in these regions.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range of parallel DO samples is between 0.1 and 3.9μmol·L^(-1),meeting the precision criteria of the survey method.AOU values lower than 0.0μmol·L^(-1) were commonly observ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both regions,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in the polynya of Amundsen Sea,indicating a strong influence of high primary production.The Cosmonaut Sea exhibited the highest AOU values(higher than 160.0μmol·L^(-1))in the 75-500 m layer,while AOU value in the Amundsen Sea did not exceed 160.0μmol·L^(-1),suggesting potential upwelling of Circumpolar Deep Water to 100 m in the Cosmonaut Sea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its properties,whereas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noted in the properties of upwelling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in the Amundsen Sea.AOU values lower than 125.0μmol·L^(-1)were detected in the near-bottom waters of the Cosmonaut Sea,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xygen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Southern Ocean water mass chlorophyll a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6
作者 石晓勇 陆茸 +1 位作者 张传松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7-290,294,共5页
根据2002年11月5~10日对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29.0°N^32.0°N,122.0°E^124°E)的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平面分布整体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 根据2002年11月5~10日对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29.0°N^32.0°N,122.0°E^124°E)的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平面分布整体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趋势,在约20m深度存在溶解氧跃层。调查海域溶解氧饱和度均<100%,表观耗氧量最高达4.0mg/L,氧不饱和状态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加剧,在123°E附近底层仍然存在明显的溶解氧低值区,但其溶解氧含量已较夏季有所回升,含量范围在3.31~8.47mg/L之间,平均为(6.73±1.09)mg/L。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主要受物理过程控制,生物活动仅在底层溶解氧低值区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溶解氧 表观耗氧量
下载PDF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溶解氧 被引量:28
7
作者 孟春霞 邓春梅 +4 位作者 姚鹏 张欣泉 米铁柱 陈洪涛 于志刚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8,共4页
在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调查区域内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发现在小清河河口内存在低氧区。结合盐度、COD、营养盐的分析数据,查明了小清河河口内形成低氧区的主要原因是小清河径流带来的大量有机... 在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调查区域内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发现在小清河河口内存在低氧区。结合盐度、COD、营养盐的分析数据,查明了小清河河口内形成低氧区的主要原因是小清河径流带来的大量有机污染物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区 溶解氧 小清河口 莱州湾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马媛 魏巍 +4 位作者 夏华永 于斌 王迪 马玉 王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7,共9页
根据2006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现状,发现丰水期NO3-N和SiO3-Si含量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NO2-N和PO4-P高值区则集中在深圳附近海域,枯水期各项营养盐均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 根据2006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现状,发现丰水期NO3-N和SiO3-Si含量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NO2-N和PO4-P高值区则集中在深圳附近海域,枯水期各项营养盐均呈自口门向外逐渐降低的变化。结合1990年、1998年、2001年3个年份的资料,分析了珠江口邻近海域5项营养盐(SiO3-Si,NO3-N,NO2-N,NH4-N和PO4-P)近20 a来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发现,NO3-N,NO2-N,NH4-N和PO4-P含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DIN/DIP呈下降趋势。NO3-N和SiO3-Si含量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NO2-N和PO4-P则相反,径流携带作用是NO3-N和SiO3-Si的主要来源,而径流对NO2-N和PO4-P则起稀释作用。另外农业施肥的影响、围填海造成的海域面积缩小以及网箱养殖业饵料的不合理投放亦是造成珠江口伶仃洋海域DIN,DIP含量上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营养盐 径流
下载PDF
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颗粒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蔡阿根 李文权 +1 位作者 陈清花 王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50,共5页
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及相邻海区颗粒有机碳 ( POC)的分布变化特征及 POC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九龙江河口区和厦门西港 P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762和 793μg C/L。春季 ,河口区的 POC含量高于西港 ,而秋季则相反。春季 ,河口区... 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及相邻海区颗粒有机碳 ( POC)的分布变化特征及 POC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九龙江河口区和厦门西港 P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762和 793μg C/L。春季 ,河口区的 POC含量高于西港 ,而秋季则相反。春季 ,河口区和西港的 POC含量与ATP(三磷酸腺苷 )含量都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 ,浮游植物有机碳 ( POCB)分别占 POC的 4 4 %和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三磷酸腺苷 浮游植物 生物量 厦门巷
下载PDF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海水溶解氧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4 位作者 黄洪辉 杨美兰 蔡文贵 王增焕 贾晓平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共3页
根据2001和2002年在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观测数据,探讨表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特点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DO浓度在4.52~8.35mg/L,总体、网箱区外、网箱区内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81、5.89mg/L,DO季节平... 根据2001和2002年在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观测数据,探讨表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特点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DO浓度在4.52~8.35mg/L,总体、网箱区外、网箱区内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81、5.89mg/L,DO季节平均浓度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分别为7.52、6.66、5.44、5.33mg/L。t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DO浓度在网箱区内比网箱区外明显降低,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水DO浓度按相关程度的高低依次与下列5个环境因子的强度显著负相关(r=-0.945,p=0.025):海水温度>底质硫化物>海水亚硝酸盐>海水磷酸盐>海水氨和铵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溶解氧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台湾海峡1997年夏季和1998年冬季两航次颗粒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占飞 彭兴跃 +1 位作者 徐立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5-101,共7页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响 ,这一剖面的变化规律普遍存在于整个海区及不同季节。夏季POC的深度变化幅度要显著大于冬季 ,这与垂直混合作用有关。POC与Chl a相关性较差 ,暗示以Chl a估算浮游植物的不确定性及POC产生及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季节变化 台湾海峡 海水
下载PDF
珠江河口氮和磷循环及溶解氧的数值模拟 Ⅰ.模式建立 被引量:17
12
作者 管卫兵 王丽娅 许东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60,共9页
为了研究珠江河口营养物质循环和溶解氧,建立了一个生态型水质模式.在该水质模式中营养物质以溶解无机态、碎屑有机物质、底栖物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5种形态出现,而每种形态均分氮和磷两种形式.水质模式采用三维形式,并与斜压水动... 为了研究珠江河口营养物质循环和溶解氧,建立了一个生态型水质模式.在该水质模式中营养物质以溶解无机态、碎屑有机物质、底栖物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5种形态出现,而每种形态均分氮和磷两种形式.水质模式采用三维形式,并与斜压水动力和泥沙模式联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 磷循环 溶解氧 氮循环 数值模拟 水质模式 营养物质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保栋 王桂云 +1 位作者 郑昌洙 梁东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2-77,共6页
根据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项目1996~1998年对南黄海全海域6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黄海溶解氧的断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并对更半年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地理分布、强度及与温... 根据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项目1996~1998年对南黄海全海域6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黄海溶解氧的断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并对更半年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地理分布、强度及与温跃层和生物活动的关系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垂直分布 南黄海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长江口叶绿素分布特征和营养盐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德周 尹宝树 +2 位作者 俞志明 白涛 刘兴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建立了三维斜压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开边界处考虑了潮汐、潮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长江径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和环流特征。此外2004年11月的实测...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建立了三维斜压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开边界处考虑了潮汐、潮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长江径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和环流特征。此外2004年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观测区域的水下河谷西侧位置的强表面羽状锋内,存在着高叶绿素a浓度分布。为了分析长江口外存在的高叶绿素浓度分布和长江口的营养盐输入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两次数值试验:(1)给定长江口的径流量和径流输入的营养盐,把长江口的输入作为营养盐输入的惟一源;(2)在开边界处,根据实测资料给定营养盐的输入,同时考虑径流营养盐输入。在(1)、(2)两种情况下,把硝酸盐作为保守物质,进行了平流扩散数值试验。模式的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沿岸流、台湾暖流的营养盐输入和上升流从底部输入的营养盐是此高叶绿素浓度区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长江口 台湾暖流 叶绿素A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马士德 谢肖勃 朱素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6-49,共4页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 海和大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溶解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间隙水 分布
下载PDF
东海水体中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黄自强 傅天保 张远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本文研究1994年春、秋季东海陆架海区水体POC的分布特征。0和10m层的水平分布图呈现:近岸海区水体的POC含量最高,并往外海递减,黑潮区域是POC的低值区。在离岸通的深水海区受长江径流影响削弱,POC分布比较均匀。秋季POC等值线呈现... 本文研究1994年春、秋季东海陆架海区水体POC的分布特征。0和10m层的水平分布图呈现:近岸海区水体的POC含量最高,并往外海递减,黑潮区域是POC的低值区。在离岸通的深水海区受长江径流影响削弱,POC分布比较均匀。秋季POC等值线呈现与岸平行并往外海递减,这是受陆地径流、海区生物活动所控制。春季POC的分布呈现受水团推移的迹象,在PN线上的406-408-411站位附近海区出现POC高值区,与表层水叶绿素a高值区的位置相吻合。垂直分布图显示:近岸浅海水域由于上下水体混合均匀,水体POC分布比较一致。外海深水区域POC呈现表层高,并往底层衰减。接近底层的部分水体受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POC含量略有起伏。水深20或35m以深的水体POC含量(以碳计)在60~40μg/dm3间。海域的2个典型站位(111、410站)周日连续观测表明,春、秋季水体上部真光层的POC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深夜24:00,而表层海水的叶绿素a都在傍晚18:00出现最高值。可见,水体POC的分布明显受海区物理、化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水体 颗粒有机碳 分布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李江龙 肖义国 陈弈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使用涡旋相关法和TOGA 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的湍流交换系数,讨论了各通量交换系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随着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及海面状态等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也发生变化:中性条件动量交换系数(CDn)在季风爆发前数值略小,季风爆发后数值增大;中性条件感热交换系数和潜热交换系数(CHn,CEn)对天气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动量交换系数主要受风速影响,但在不同风速区间相关关系有异。(CH)与海-气温差呈现正相关关系,和气温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E与风速的关系密切,但当风速>12 m/s,CE随风速的变化趋向一个稳定值。另外当海-气温差大约<2℃时,CE随着海-气温差增大相应增大,反映了通量交换系数不仅与风影响下的下垫面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稳定度参数有关。各通量交换系数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可以拟合为多项式或者简单的线性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通量交换 通量交换系数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保栋 刘峰 王桂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53,共7页
根据中韩“黄海水循环及物质通量合作研究”项目1996~1997年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首次对南黄海整个海域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一些主要海洋过程如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 根据中韩“黄海水循环及物质通量合作研究”项目1996~1997年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首次对南黄海整个海域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一些主要海洋过程如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冷水团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对南黄海溶解氧含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平面分布 季节变化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丽 张正斌 +2 位作者 刘莲生 王江涛 谭丽菊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321-324,共4页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超滤 胶体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分布 南黄海
下载PDF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远辉 王伟强 陈立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59-564,共6页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具有潜在的缓冲大气 CO2 增加的能力 ,研究 CO2 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 ,对于预测未来大气 CO2 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 CO2 的研究现状 ,着重介绍海洋 CO2 的源与汇、海—气 CO2 通量的估...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具有潜在的缓冲大气 CO2 增加的能力 ,研究 CO2 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 ,对于预测未来大气 CO2 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 CO2 的研究现状 ,着重介绍海洋 CO2 的源与汇、海—气 CO2 通量的估算以及海洋环流、生物泵和海洋生态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 ,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气通量 生物泵 海洋环流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