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7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南部马来盆地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
作者 刘璐 施小斌 +2 位作者 赵鹏 刘唐伟 赵俊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降、裂后早期异常快速沉降、裂后中期慢速沉降以及裂后晚期缓慢沉降等4个阶段。分析表明马来盆地属于叠加了翼部小幅断裂走滑作用的张裂型沉积盆地,马来盆地裂后早期的快速构造沉降很可能是因加载作用导致的岩石圈非弹性屈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沉降 构造演化 构造反转 马来盆地
下载PDF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3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磁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逆冲-走滑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变形机制砂箱模拟研究: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为例
4
作者 吕春晓 郭玲莉 +6 位作者 陶圩 张家轩 周琦杰 张京京 陈欣 王光增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2,共15页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与共轭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构造样式,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和油气聚集区。本文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走滑速率不同基底强度条件下,逆冲推覆构造受走滑作用改造的复合构造演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实验模型中先产生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冲起构造;叠加走滑作用后,走滑断层切割先存逆冲断层,具有明显的负花状构造特征。剖面上看,走滑速率越大,则断层数量越多,断层断距更大,花状构造更为复杂。在局部塑性基底模型中,无叠加的走滑构造区可形成断陷。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构造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沙北断裂、沙东断裂内部花状构造发育最为典型。走滑断裂对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模型可对逆冲叠加走滑复合区域的构造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拟 逆冲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改造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重力数据的翁通爪哇海台密度结构研究
5
作者 于鸿铭 宫伟 +2 位作者 徐冲 邢军辉 林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5,共13页
翁通爪哇海台位于太平洋西侧,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地壳最厚的海台,也是少数正在与岛弧汇聚的海台之一。本文利用可用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由南西向北东逐... 翁通爪哇海台位于太平洋西侧,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地壳最厚的海台,也是少数正在与岛弧汇聚的海台之一。本文利用可用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翁通爪哇海台的地壳密度由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在研究区南西侧的斯图尔特隆起附近有高密度入侵现象。本文认为,海台地壳密度差异是由于92 Ma前的第二期地幔柱事件中,基性较强、密度较大的新一期岩浆对原始海台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影响造成的;高密度入侵可以用20~25 Ma前翁通爪哇海台与所罗门弧的碰撞事件来解释,该碰撞事件使海台地壳深部的部分高密度玄武岩熔体沿斯图尔特隆起内部新产生的或被重新激活的断层、裂缝上升,形成高密度入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通爪哇海台 洋底高原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构造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敏 张春灌 +3 位作者 袁炳强 张冕 韩梅 周磊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5,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重磁场及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与整理了全球重力数据库V29数据、船测重力异常数据、全球地磁异常网格第3版数据以及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变纬度化磁极方法得到磁力化极异常,进而利用位场边缘... 为了深入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重磁场及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与整理了全球重力数据库V29数据、船测重力异常数据、全球地磁异常网格第3版数据以及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变纬度化磁极方法得到磁力化极异常,进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方法进行位场边缘识别,基于滑动平均法计算自由空间重力和磁力化极局部异常。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区域断裂构造格架,识别了7组主要断裂。这7组断裂在控制隆坳格架、基底结构与性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主要断裂,划分了格陵兰板块、Kolbeinsey脊、扬马延微陆块、东扬马延深海盆地、格陵兰-冰岛-法罗复杂构造带、Rekjanes脊、Aegir脊和法罗-梅恩兰构造带共8个构造单元,为北极地区的地质勘探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格陵兰-冰岛-法罗脊 重磁异常 断裂
下载PDF
东印度洋东经90°海岭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成因探讨
7
作者 朱佳豪 裴彦良 +3 位作者 支鹏遥 刘晨光 刘焱光 刘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31,共17页
东经90°海岭发育于东印度洋,自孟加拉沉积扇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长度大于5 000 km,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 东经90°海岭发育于东印度洋,自孟加拉沉积扇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长度大于5 000 km,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其不同分段的地球物理特征也各具特色。通过分析海岭不同分段的形貌、浅层结构、重磁、地壳厚度及洋底年龄等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东印度洋海底扩张演化史,探讨了海岭的不同分段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90°E海岭的形成与板内热点活动、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板块扩张与扩张中心跃迁,以及转换断层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N以北的海岭可能形成于远离扩张中心的印度板块内部,与板内火山作用有关联;18°S以南的部分形成于印度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边界转换断层附近;而2°N~18°S之间的中部区域则最为复杂,推测中段的形成受到了凯尔盖朗热点与沃顿扩张脊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岭下方的多次洋脊跳跃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海岭中段是深入认识海岭成因机制、解决海岭构造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以及脊-柱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区域。未来在海岭中段开展地球物理测量及钻探工作,丰富海岭中段的地球物理综合数据,揭示中段不同位置岩石的物质组成与形成年代,是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东印度洋 热点活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及改进对策
8
作者 曹兴福 曲志超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0期150-152,共3页
在浅基础与深基础的地表建筑作业中,地质条件对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根据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包括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用以增加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其次,研究选择实际工程进行实验,与常... 在浅基础与深基础的地表建筑作业中,地质条件对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根据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包括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用以增加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其次,研究选择实际工程进行实验,与常规施工方法对比,研究所提出的改进对策在建筑物稳定性的控制中具有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对策能有效增进地质条件的稳定性,从而为建筑物的基础施工提供实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地表建筑 稳定性 地基承载 构建差异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声学特征优选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
9
作者 宋佰万 付明生 +1 位作者 崔晓东 牛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海底表层底质分布信息的准确获取在构建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波束是实现大范围海底底质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多波束测深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所派生的声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底质分类建模。然而,随着特征维度的增... 海底表层底质分布信息的准确获取在构建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波束是实现大范围海底底质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多波束测深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所派生的声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底质分类建模。然而,随着特征维度的增加,特征空间中存在的无关和冗余特征严重影响底质分类精度。为了定量评估声学特征对底质类别的表征能力,并消除无效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干扰,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维度声学特征优选的海底底质分类方法。首先,结合实际底质样本的物理属性对多维特征进行排序和优选,排除冗余和无关特征。其次,分别应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深度信念网络构建海底底质监督分类模型。通过利用爱尔兰海南部多波束调查数据和实地取样信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对海底底质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最高达到了86.20%和0.834,相较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指标特征选择方法有明显提高,突出了该方法在海底底质探测及制图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质分类 多波束测深系统 特征优选 反向散射强度 海底地形
下载PDF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10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下载PDF
New model of linkage evolution for the transtensional fault systems in the Nanpu Sag of Bohai Bay Basin:Insight from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analogue modelling
11
作者 Yu-Heng Wang Fu-Sheng Yu +1 位作者 Bao-Yin Zhao Ling-Jian M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287-2310,共24页
The evolution of faults within the same stress field i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numerous factors,involving the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structures,stress transmission through ductile detachment layers,and the gro... The evolution of faults within the same stress field i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numerous factors,involving the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structures,stress transmission through ductile detachment layers,and the growth,interaction,as well as linkage of new fault segments.This study analyses a complex multi-phase oblique extension fault system in the Nanpu Sag(NPS)of the Bohai Bay Basin(BBB),China.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3D)seismic data and analogue modelling indicate that the oblique extensional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structures governs the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f fault segments in the caprock,and they dip synthetically to the reactivated fault at depth.During the NW-SE extension in the Eocene,the predominant movement of the pre-existing fault is strike-slip.Subsequently,during the N-S extension since the Oligocene,inclined at 20.to the pre-existing fault,forming splay fault segments and ultimately creating large en-echelon arcuate faults linked by relay ramps.Using fault throw-distance(T-D)and laser scanning,we reconstructed the fault evolution model of oblique extension reactiv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ductile detachment basement.Our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arcuate fault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linear master fault segments controlled by pre-existing structures,bending splay faults in the termination zone,and normal fault segments 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occurs among normal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and the kinematic unification of the two fault systems is accomplished in the intersection zone.As the faults continue to evolve,the new fault segments tend to relinquish the control of pre-existing structures and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lanar and continuous major faults.The ductile detachment layer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strain,resulting in narrow shear zones and discontinuous normal faults in its abs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ogue modelling Transtensional deformation Fault linkag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Nanpu Sag of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of Moho depth and crust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t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12
作者 Shihao Yang Zhaocai Wu +3 位作者 Yinxia Fang Mingju Xu Jialing Zhang Fanlin 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n East Africa was formed during the break-off stage of the east and west Gondwana lands. Study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ontinent-ocean boundary(COB) in Mozambiq...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n East Africa was formed during the break-off stage of the east and west Gondwana lands. Study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ontinent-ocean boundary(COB) in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s considere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Gondwana land and understand its movement mode. Along these lines, in this work, the initial Moho was fit using the known Moho depth from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and a 3D multi-point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was carried out. Thus, highaccuracy Moho depth and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cquired. According to the crust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inversion results, the continental crust at the narrowest position of the Mozambique Channel was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the Mozambique ridge is generally oceanic crust and the COB of the whole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is di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continent-ocean boundary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Moho depth
下载PDF
金塘海底隧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亚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7,共8页
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水下地形及海况复杂,具有高水压、长距离穿越软硬不均土岩复合地层和深厚第四系松软地层等地质特点,其工程建设标准高、规模大、工程风险高,对勘察精度要求高。为实现土岩复合地层的精细化勘察、准确获取海底地层... 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水下地形及海况复杂,具有高水压、长距离穿越软硬不均土岩复合地层和深厚第四系松软地层等地质特点,其工程建设标准高、规模大、工程风险高,对勘察精度要求高。为实现土岩复合地层的精细化勘察、准确获取海底地层参数和提高测试试验精度等目的,采用海上测绘、物探、机动钻探、静力触探及岩土测试与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详细查明了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对海底盾构隧道的综合勘察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短基线定位系统的侧扫声呐技术可显著提高海底地形测量精度;多道三维地震反射物探技术可实现复杂海域软硬不均土岩复合地层、基岩弱风化面起伏大及构造发育等复杂工程地质的精细化勘察,其丰富的三维物探数据可实现高效、高精度三维地质表达,为综合地质分析与勘探优化布置提供依据;利用自升式海上勘探作业平台,验证了静力触探技术对海域第四系地层勘探的适应性和参数获取的可靠性;宜根据海域环境、勘探测试需求等,优势互补选取海上勘探作业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隧道 海底隧道 综合勘察 复合地层 三维地震反射物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子涵 于海波 +2 位作者 张参 戴黎明 李法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1,共11页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S-N向走滑断裂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构造叠加 428构造带 石臼坨凸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古近系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旭 张向涛 +5 位作者 余一欣 邱欣卫 鲁明松 牛胜利 何雁兵 唐海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圈闭 源-断组合 油气成藏 古近系 陆丰凹陷南部
下载PDF
南海南部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成藏模式
16
作者 骆帅兵 张莉 +3 位作者 王笑雪 余秋华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成藏模式 南安盆地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丘学林 周蒂 +4 位作者 夏戡原 苏达权 吴世敏 叶三余 E.R.Flueh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海底地震仪 南海
下载PDF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系统与动力学特征
18
作者 王悠昆 周志远 +1 位作者 林间 张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80,共8页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日本海沟俯冲板块外缘隆起带到海沟附近的正断层分布与变形特征,定量化阐明了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汤加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正断层平均断距最大;俯冲板片有效弹性厚度变化直接影响正断层形成区域,而有效弹性厚度与板块年龄相关性较大。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西太平洋俯冲动力学研究并且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正断层 地球动力学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东南边界地质过程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鄢全树 袁龙 +3 位作者 闫施帅 刘振轩 吴增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63,共14页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带逐渐消失,欧亚大陆东缘逐渐从主动大陆边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新生代早期以来,伴随着菲律宾海板块从赤道北移,该被动大陆边缘又重新活化,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并逐渐形成了巨型的沟-弧-盆系统,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期的弧后扩张,即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以来,且菲律宾海板块正好包括了这3个扩张期的弧后扩张盆地: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以及马里亚纳海槽。本文详细总结了太平洋板块与次级的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及卡罗琳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且详细探讨了以上3个主要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菲律宾海板块东南侧)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以及尚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该区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地质过程 太平洋板块 卡罗琳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下载PDF
腾冲地块西缘岛弧地体中发现洋壳残片 被引量:3
20
作者 季建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0-50,共1页
最新成果表明,腾冲地块西缘、东缅密支那缝合带以东地区的岩浆岩是岛弧岩浆岩。主要岩性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组合,具有弱的片麻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具有富集大离子元素、Pb和U,亏损Nb和Ta。N(87Sr... 最新成果表明,腾冲地块西缘、东缅密支那缝合带以东地区的岩浆岩是岛弧岩浆岩。主要岩性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组合,具有弱的片麻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具有富集大离子元素、Pb和U,亏损Nb和Ta。N(87Sr)/N(86Sr)=07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腾冲地块 岛弧 地体 洋壳残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