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
1
作者 张静 秦公伟 +2 位作者 苏雪萌 徐增让 成升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2-342,352,共12页
[目的]秦巴山片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加强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其地形梯度特征,对于山区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高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借助GIS技术,以土地利用/覆被、气候、地形和土壤等数据为基础,... [目的]秦巴山片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加强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其地形梯度特征,对于山区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高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借助GIS技术,以土地利用/覆被、气候、地形和土壤等数据为基础,综合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熵权法、空间叠置法等,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进行敏感性功能区划。[结果](1)2000-2018年秦巴山片区生态敏感性呈现波动性变化,2010年以后生态敏感性有所降低;(2)水平方向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巴山山区县生态敏感性高于秦岭山区县;(3)垂直方向上,随着地形的增加,生态敏感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态势;在海拔900 m附近最高;重度以上生态敏感性在地表切割深度75~200 m和坡度15°~25°分布面积最广;(4)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秦巴山片区分为重点建设区、适度开发区、水土保持区、一般生态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归纳各功能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敏感性特征,并提出生态保护对策。[结论]未来要持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坡度15°以上和中低地形位区域的山水林湖田草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秦巴山片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的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
作者 刘世梁 王清波 +3 位作者 缪驰远 董玉红 孙永秀 于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6,共9页
在对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功能及修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水源涵养修复潜力等级高的... 在对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功能及修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水源涵养修复潜力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MSPA识别的核心区主要位于若尔盖县和石渠县,占总面积的44.04%,形成由3个等级的生态源地和3个等级的生态廊道组成的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安全格局;整个生态网络均集中于研究区中北部,东西部和南部生态网络分布较少.基于生态网络进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可为黄河上游四川段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修复潜力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生态网络
下载PDF
永定河河滨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3
作者 郭琦 李谦维 +2 位作者 张灵柯 刘新蕾 高俊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4-830,共7页
湿地是碳密度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探究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湿地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测定,分析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13个监测断面的河滨带不同坡位(低位、中位和高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 湿地是碳密度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探究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湿地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测定,分析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13个监测断面的河滨带不同坡位(低位、中位和高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阐明了门头沟区永定河河滨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门头沟永定河河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处于2.25~88.6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7.87 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2.14~19.13 kg·m^(-2)之间,平均值为7.59 kg·m^(-2)。永定河河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沿河流径流方向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山峡段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平原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垂直河岸带方向上呈现低位河滨带向高位河滨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永定河河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门头沟永定河湿地保护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 河滨湿地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东北地区湿地水鸟生态廊道的识别研究
4
作者 张萍 全佑铭 +4 位作者 胡越然 许青 刘得辉 田少艺 陈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1,共12页
生态廊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有关水鸟的生态廊道研究相对很少。以构建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为研究目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区,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和中华秋沙鸭四种湿地水鸟... 生态廊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有关水鸟的生态廊道研究相对很少。以构建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为研究目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区,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和中华秋沙鸭四种湿地水鸟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电流理论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方法,构建四种湿地水鸟的生态廊道。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水鸟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四种水鸟生态廊道的最低成本路线都是将各邻近核心生境斑块连接起来的路线,但是它们的数量、分布和最大宽度有所不同。基于电流理论的水鸟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四种水鸟生态廊道的电流密度、夹点区域数目有所不同。研究采用四种水鸟的实际观测数据来进行生态廊道模拟结果验证。验证结果发现:大部分的水鸟出现点距水鸟最低成本路线不远,说明部分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生成的最低成本路线是最有可能成为水鸟生态廊道的地方。大部分的水鸟出现点与水鸟的夹点区域重合,说明基于电流理论生成的夹点区域是最有可能成为水鸟生态廊道的地方。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结果是对区域尺度水鸟生态廊道构建的一种尝试,对其他国家区域尺度上的多物种水鸟生态廊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湿地水鸟 最小阻力模型 电流理论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雷蕾 张峰 +4 位作者 郑佳华 杨立山 王文琼 李邵宇 张彬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3,共9页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过去的研究很少关注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因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在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多种土壤...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过去的研究很少关注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因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在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多种土壤酶活性等11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量化EMF,并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照,No grazing, CK;轻度,Light grazing, LG;、中度,Moderate grazing, 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 HG)对植物多样性与EMF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导致植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和EMF显著降低(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EMF分别是0.6,0.25,-0.18和-0.78。不同放牧强度下,大多数生态系统单一功能都与植物多样性显著正相关(P<0.05)。EMF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线性正相关,香农维纳指数与EMF的拟合结果最好,是预测EMF变化的最佳指标。因此,为实现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可持续性,在草地管理中可适当降低载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放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岛不同发育年限盐沼植被生长特征及其固碳功能差异
6
作者 张晓涵 田慧敏 +4 位作者 陈雪初 杨华蕾 丁睿 赵明明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滨海盐沼湿地因长期淹水而具有较高的生产量和较低的分解率,储蓄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随着新恢复盐沼湿地发育年限的增加,其植被生长特性、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固碳增汇功能.本文以长江口横沙岛新恢复盐沼... 滨海盐沼湿地因长期淹水而具有较高的生产量和较低的分解率,储蓄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随着新恢复盐沼湿地发育年限的增加,其植被生长特性、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固碳增汇功能.本文以长江口横沙岛新恢复盐沼湿地为例,利用时空代换法,分析新恢复湿地不同发育年限与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的植被生长性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新恢复湿地固碳能力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新恢复盐沼湿地在0~20年内有机碳含量随发育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且土壤孔隙度和含水率变化可有效指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新恢复湿地具有较高的土壤碳密度,发育8年的湿地0~20 cm土层的总有机碳密度为(21.49±3.67)tC·hm^(-2),接近自然湿地;芦苇恢复湿地植被长势和固碳能力高于海三棱藨草和芦苇–海三棱藨草交错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恢复湿地 盐沼植被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蓝碳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7
作者 王萍 林乐乐 +4 位作者 彭杨靖 黄治昊 宋超 张童 崔国发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情景对省域土地合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典型区域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2013和2018年两期精度500 m×500 m土地利用数据、浙江省陆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分别设置了土...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未来发展情景对省域土地合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典型区域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2013和2018年两期精度500 m×500 m土地利用数据、浙江省陆地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分别设置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速率维持现状的情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和城市扩张情景。选取高程、坡度、人口等11种影响因素作为驱动因子,采用CLUE-S模型拟合浙江省2018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并判断拟合精度,进而模拟出三种情景下研究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ROC值均大于0.699,表明所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能力较为准确。2)Kappa系数高达0.9460,表明模型能够准确的模拟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格局;3)与2018年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相比,2030年在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面积与空间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现状情景下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6575 hm^(2),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杭州市郊和温州市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林地、水域分别增加了15625、1600 hm^(2),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减少了1550、1700和13975 hm^(2),空间上都呈现均匀变化。城市扩张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145800 hm^(2),增加部分多数位于原有建设用地的外围。三种情景对比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是浙江省2030年最适宜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2030年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情景下生态空间的面积最大,为6741925 hm^(2),年均增加速度为0.0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因子 情景模拟 CLUE-S模型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的常用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翟夏杰 崔丽娟 +4 位作者 李伟 赵欣胜 雷茵茹 李晶 王金枝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199,共11页
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 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而被称为“鸟类乐园”和“地球之肾”。在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耦合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湿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演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科学评价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系统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依托经济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和价值进行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进而满足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评价研究较为繁杂,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凝练了湿地生态系统相关评价的概念、类型及其方法与应用,针对目前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评价 湿地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三角湖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9
作者 刘淑君 翟东东 +3 位作者 罗进勇 熊飞 刘红艳 陈元元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共9页
为了解武汉地区三角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鱼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组成、营养级和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角湖鱼类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26.16‰±1.33‰... 为了解武汉地区三角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鱼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组成、营养级和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角湖鱼类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26.16‰±1.33‰、13.19‰±1.97‰,平均营养级为3.05±0.64。鱼类δ^(13)C值无显著季节差异,秋季鱼类δ^(15)N值(11.33‰±2.02‰)与夏季(13.67‰±1.24‰)、冬季(14.46‰±1.36‰)差异显著。不同食性鱼类营养级存在差异,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三角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秋季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鱼类群落营养长度(NR)、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均为最大,说明秋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高,春季NR、TA、SEAc值均为最小,说明春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低,鱼类之间竞争相对较大。三角湖杂食性鱼类较多,建议通过投放一些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类优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三角湖 鱼类
下载PDF
接种蚯蚓和腐解菌对秸秆腐解及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形成的影响
10
作者 裴诗宇 杨家伟 +3 位作者 吴彬 赵叶新 叶成龙 胡水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4-1433,共10页
为了探究接种蚯蚓和腐解菌对秸秆分解及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商品腐解菌和赤子爱胜蚓为接种物,分别设置仅添加秸秆(CK)、添加秸秆并接种腐解菌(SM)、添加秸秆并接种赤子爱胜蚓(SE)和添加秸秆并同时接种腐解菌和赤子爱... 为了探究接种蚯蚓和腐解菌对秸秆分解及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商品腐解菌和赤子爱胜蚓为接种物,分别设置仅添加秸秆(CK)、添加秸秆并接种腐解菌(SM)、添加秸秆并接种赤子爱胜蚓(SE)和添加秸秆并同时接种腐解菌和赤子爱胜蚓(SME)的试验处理,探讨腐解菌和蚯蚓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细菌和真菌丰度、团聚体结构、金属离子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及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E和SME处理显著增加了秸秆的腐解率;(2)与CK相比,SE和SME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SE和S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的丰度,但是各处理间土壤真菌丰度无显著差异;(3)与CK相比,SE和SME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可提取钙镁含量,但是各处理间的非晶型铁铝含量和团聚体结构无显著差异;(4)与CK相比,SE和SME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和钙镁结合碳的含量,但是各处理间颗粒有机碳、铁铝结合碳的含量无显著差异;(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钙镁结合碳含量与土壤可提取钙镁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与细菌基因拷贝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蚯蚓主导了秸秆的腐解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形成,蚯蚓和腐解菌的交互作用没有进一步促进秸秆腐解转化为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矿物 秸秆还田 腐解菌 蚯蚓
下载PDF
哀牢山地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博奇 段禾祥 +3 位作者 李璐 刘彦枫 李林霞 欧光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3,共8页
以哀牢山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哀牢山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了较高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南区域最高,中... 以哀牢山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哀牢山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了较高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南区域最高,中部次之,西北区域最低;2000—2020年,总水源涵养量下降了30%,降水减少是影响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林地是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水源涵养能力在各生态系统中占比最高,约占研究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2/3。2000—2020年,哀牢山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以一般等级和中等等级为主导,其中中等等级面积显著降低,一般等级面积显著增加。掌握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异特征,为科学评估区域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优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生态系统 水源涵养 水量平衡 重要性评价
下载PDF
漾濞核桃林全口径碳中和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绿色核算
12
作者 许庭毓 牛香 王兵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57-61,共5页
以漾濞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漾濞县核桃林全口径碳中和能力与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评估。结果表明:漾濞核桃林生态产品价值为113.72亿元/年,其中核桃古树与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和林... 以漾濞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漾濞县核桃林全口径碳中和能力与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评估。结果表明:漾濞核桃林生态产品价值为113.72亿元/年,其中核桃古树与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和林木产品供给价值占比较高,二者之和占生态产品总价值的63.30%。漾濞核桃林全口径碳捕获量为13.98万吨/年,其中植被层固碳量为12.70万吨/年,土壤层固碳量为1.28万吨/年;植被层固碳中的果实固碳量占总捕获量比例最高,为32.29%;全口径碳封存量为13.15万吨/年,以就地封存为主,漾濞核桃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为25.70%。测算经济林碳中和能力与生态产品价值,能为推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践行碳中和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核桃 生态产品 价值 全口径碳汇 碳捕获 碳封存
下载PDF
生态廊道及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研究——以唐县为例
13
作者 李方红 李丹丹 +4 位作者 陈媛瑶 马超 魏爱华 鹿帅 徐玉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6-73,共8页
唐县生态质量较低,构建基于生态廊道及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优化其国土生态空间、保障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根据“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网络构建”的框架构建唐县生态安全格局,本次构建的生态网络是由... 唐县生态质量较低,构建基于生态廊道及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优化其国土生态空间、保障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根据“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网络构建”的框架构建唐县生态安全格局,本次构建的生态网络是由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面-线-点”结构,其中生态源地11处,生态廊道24条,生态节点和断裂点共23处。为唐县生态安全和生态经济协调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层次分析法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唐县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遥感的江西省稻田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及其气象驱动因素研究
14
作者 刘博 徐涛 +4 位作者 徐强强 李启龙 刘方平 侯佳佳 崔远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1-400,共10页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表征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大气CO_(2)的指标,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起点。本研究以江西省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数据和...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表征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大气CO_(2)的指标,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起点。本研究以江西省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数据和地面通量观测数据,构建了基于SIF的稻田GPP非线性估算模型,进而对江西省2001—2020年稻田GPP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MOD17 GPP和GOSIF GPP,基于SIF的非线性模型模拟精度更高,可以更好地捕捉水稻季和非水稻季GPP的季节变化,但对早稻-晚稻交替期模拟效果较差。2001—2020年江西省稻田多年平均GPP为(2082.8±143.2)g/(m^(2)·a),空间上呈现北侧低、南侧高的特点,稻田GPP低值主要位于南昌市及其周边,高值位于赣州市和景德镇市。2001—2020年江西省稻田G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4.3 g/(m^(2)·a),上升趋势最大的区域位于江西省南部,上升趋势最小或存在下降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昌市和九江市,可能与该地区水稻“双改单”现象有关。江西省各市稻田GPP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贡献率在28.3%~44.2%之间,太阳辐射对稻田GPP为负贡献,风速在部分区域对稻田GPP为正贡献,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稻田GPP年际变化的影响最弱。研究可为模拟江西省稻田GPP以及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固碳能力和产量估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估算模型 稻田 时空分布 江西省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李兴丽 高俊琴 +2 位作者 刘华兵 汤子同 朱佳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4,共9页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P比、N/P比显著高于平原沼泽土壤,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没有呈现类似的规律。(2)阿勒泰地区湿地植物生长主要受氮限制,高山沼泽土壤主要受磷限制,而平原沼泽土壤氮磷元素均较为缺乏。(3)植物磷含量、C/P比、N/P比受土壤环境因子的调控,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C/P比、N/P比受气温、降水、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的影响显著,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容重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5)在阿勒泰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存在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相互作用,且土壤各元素含量调控了植物磷含量。研究结果对明晰该地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区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阿勒泰湿地 山地沼泽 平原沼泽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张灵柯 高俊琴 +2 位作者 李谦维 朱佳涛 李兴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823,共9页
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受到何种因子的调控,是湿地土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方法,阐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空... 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比受到何种因子的调控,是湿地土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方法,阐明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25~48.13、0.02~4.25、0.08~1.17 g·kg^(-1)。土壤全氮与全磷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部,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东南部以及西南部。(2)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比变化范围为1.07~27.15,平均值为7.57;土壤氮磷比变化范围为0.21~7.73,平均值为1.74;土壤碳磷比变化范围为0.78~69.71,平均值为13.61。(3)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4)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化学计量比均与土壤pH值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质量评价及功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以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洲滩湿地 土壤碳氮磷 空间分布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7
作者 杨爱玲 李晓娜 +2 位作者 潘尹茜雪 魏晓燕 潘英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90,114,共8页
应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价值“当量因子法”计算2012—2020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地类)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林地之间,2012—2020... 应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价值“当量因子法”计算2012—2020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地类)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林地之间,2012—2020年间林地和耕地的动态度均不足2%,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12年的45.0331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0.5844亿元,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林地最高;林地价值量的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生态贡献率最大。各乡镇相比,扎西镇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一级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价值量占研究区总价值量的60%以上,文化服务最低;二级服务功能的气候调节价值量最高;大多服务功能的价值随时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仅供给服务中的粮食生产先减少后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土地利用变化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诺瑾 丁兵兵 +3 位作者 余新晓 贾国栋 冯岩开 林佳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20年间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评估该流域段生态综合治理效果,为健全民族区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20年间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评估该流域段生态综合治理效果,为健全民族区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参考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对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修正,定量研究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黄河上游四川段林地、荒漠、湿地和水系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耕地、灌木、草地和冰川积雪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2000-2010年更显著;(2)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27×1010,2.51×1010,3.92×1010元,呈上升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分析结果可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系统总价值贡献最为显著的地类是草地,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草地生态服务贡献率分别为93.90%和72.90%,其次为湿地和林地;(3)研究区在20年间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分项价值大小均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11个单项功能中起显著服务价值的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4项之和占总价值比例超过69.50%。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其中草地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湿地和林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生态治理成果逐渐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黄河上游四川段 土地利用 价值当量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常熟市2018-2022年生态系统变化分析
19
作者 屠长达 刘汉湖 罗清渠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为掌握常熟市近年的生态状况,选取2018、2022年常熟市生态用地数据和MODIS数据,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和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质量进行监测和研究,查明了常熟市2018—2022年的生态系统格局及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 为掌握常熟市近年的生态状况,选取2018、2022年常熟市生态用地数据和MODIS数据,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和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质量进行监测和研究,查明了常熟市2018—2022年的生态系统格局及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2018—2022年常熟市各部分生态系统构成上的变化表现在其面积的增多或减少,其中仅有城镇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长,增长了10.47 km²;面积减少的生态系统中草地、湿地相对减少较多,分别减少了5.27 km²、2.85 km²。生态系统景观空间格局中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呈现向城镇聚集的趋势,除城镇、灌丛外其余生态系统的空间破碎度上升。2022年各类生态系统质量指标相比2018年有略微下降,总体生态系统质量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构成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江苏省常熟市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鄱阳湖平原典型稻田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博 侯佳佳 +1 位作者 时元智 崔远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343,378,共11页
探明散射辐射变化对稻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可为稻田碳汇能力评估和产量估算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系统对稻田CO_(2)通量进行了... 探明散射辐射变化对稻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可为稻田碳汇能力评估和产量估算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系统对稻田CO_(2)通量进行了连续两年(2017—2018年)的定位观测,选取水稻生育中期数据,按照散射辐射比例(Diffuse fraction,DF)进行分段,分析了散射辐射对稻田GPP的影响,探明并量化了不同DF条件下散射辐射与其他气象因素对稻田GPP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辐射对GPP的影响存在差异,GPP随着直接光合有效辐射(Direct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_(dir))的增加先迅速增长,随后达到饱和;在不同DF条件下,早晚稻GPP随着散射光合有效辐射(Diffus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_(dif))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当DF为0.1~0.4时,早稻GPP随PAR_(dif)无明显变化趋势,晚稻GPP随PARdif呈上升趋势(决定系数R^(2)为0.23),当DF为0.4~0.7时,早晚稻GPP随PAR_(dif)呈下降趋势(R^(2)为0.38、0.02),当DF为0.7~1.0时,早晚稻GPP随PAR_(dif)呈明显上升趋势(R2为0.32、0.89),可见PAR_(dif)是影响水稻GPP的重要因素。早晚稻GPP与DF呈二次曲线关系(R^(2)为0.45、0.67),早晚稻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则与DF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为0.68、0.82),早晚稻最优DF为0.48和0.40。DF变化同时引起气温(Air temperature,T_(a))和饱和水汽压差(Wat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的变化,进而对水稻GPP产生协同影响。气象因素与水稻GPP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DF条件下,气象因素对水稻GPP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T_(a)和VPD升高分别对水稻GPP起促进和抑制作用,当DF为0.1~0.4、0.4~0.7和0.7~1.0时,影响早稻GPP的主要气象因素为T_(a)、PAR_(dir)和PAR_(dif),影响晚稻GPP的主要气象因素则为PAR_(dif)、PAR_(dir)和PAR_(d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气溶胶 总初级生产力 稻田 通径分析 鄱阳湖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