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st Asian Paleocene pantolambdid pantodont(Mammalia)and its implications to intercontinental faunal exchange
1
作者 QUAN Shuo-Shuo WANG Yuan-Qing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312,共22页
Pantodonta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eutherians to evolve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era,including the largest herbivores at that time.Pantodonta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wit... Pantodonta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eutherians to evolve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era,including the largest herbivores at that time.Pantodonta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with most of the speci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in Asia and North America.Here,we report on a new pantodont,represented by lower jaws with well-preserved dentition,discovered from the Middle Paleocene Nongshan Formation of the Nanxiong Basin,Guangdong Province,China.Its unique dental and mandibular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 it well from any known Asian pantodont,but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North American taxa,especially Pantolambda and Titanoides.The new specimen is identified as Nanxiongilambda yei gen.et sp.nov.,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thick and robust mandible with a conspicuous anteroexternal flange,high positioned condyloid process,posteriorly protruding angular process,robust but not elongated lower canines,double-rooted p1,small but distinct talonids on posterior lower premolars,talonids nearly as wide as trigonids on lower molars,and m3 with a well-developed hypoconulid and a distinct entoconid.The new discovery marks the first record of a pantolambdid pantodont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suggesting a broad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continental dispersal of this clade during the Paleocene.Considering the more primitive Pantolambda only found from Torrejonian to early Tiffanian NALMA(equivalent to middle-late Shanghuan to early Nongshanian ALMA),which is slightly earlier than Nanxiongilambda(early Nongshanian ALMA),pantolambdids have likely undergone a particular wave of migration from North America to Asia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aleocene.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suggested that pantodonts had dispersed only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Paleocene,but our new specimen indicates the biotic dispersal may have occurr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new specime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newal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antodonts and provides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migration and dispersal of Paleocene mamm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xiong Basin Paleocene Nongshan Formation Pantodonta Pantolambdidae Nanxiongilambda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椒子沟组上部满散村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41,共19页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和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和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世;两个种(Sinolagomys kansuensis和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仅在晚渐新世出现过。该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可称为晚渐新世满散村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有一些在牙沟动物群(产于椒子沟组下部)中尚未出现的更晚的属种,并且缺少那些在牙沟动物群中存在的较古老的属种。结合两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要比牙沟动物群晚。如果牙沟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渐新世早期,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晚期。这样,椒子沟组可能代表了整个晚渐新世时期的沉积。满散村动物群与亚洲已知的生物带和中国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比我国内蒙古乌兰塔塔尔生物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和C1的时代要晚,而与我国西北地区峡沟、塔奔布鲁克、伊克布拉格和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或组合)时代相近,比石羌子沟动物群的时代稍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满散村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3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316,共33页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Tataromys,Tsagonomys和Bagacricetodon)和Eucricetodon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和Eomyodon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和Gobiomys)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ctenodactylids,cricetids,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牙沟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下载PDF
云南晚中新世一巨型竹鼠 被引量:1
4
作者 劳伦斯J.弗林 李强 +4 位作者 Jay KELLEY Nina G.JABLONSKI 吉学平 Denise F.SU 王晓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7-283,共7页
云南昭通盆地水塘坝地点的褐煤沉积出产中新世末期脊椎动物化石。为增加小哺乳动物的样品,我们在2014年对出产化石的沉积物开展尝试性筛洗。通过筛洗,获得了4颗竹鼠的牙齿。这种竹鼠个体极大,远大于水塘坝已知的竹鼠,代表了一个新种。... 云南昭通盆地水塘坝地点的褐煤沉积出产中新世末期脊椎动物化石。为增加小哺乳动物的样品,我们在2014年对出产化石的沉积物开展尝试性筛洗。通过筛洗,获得了4颗竹鼠的牙齿。这种竹鼠个体极大,远大于水塘坝已知的竹鼠,代表了一个新种。新种的臼齿尺寸明显大于所有已知的Miorhizomys种类,臼齿高冠,齿沟内充填白垩质,不甚前后向压缩。新种在水塘坝的出现年代为6.2-6.7 Ma。这一发现显示,在约6 Ma现生属Rhizomys在山西北部地区出现之前,已绝灭的Miorhizomys就展现出了较高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水塘坝 晚中新世 小哺乳动物 竹鼠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研究
5
作者 李琪 李茜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70,共28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入1超科4科7属9种,包括梳趾鼠超科的Yuomys cavioides,Gobiomys neimongolensis,G.exiguus以及G.asiaticus;跳鼠科Allosminthusuniconjugatus和Primisminthusshanghenus;仓鼠科Pappocricetodon rencunensis;壮鼠科Hulgana cf.H.ertnia和圆柱齿鼠科Proardynomys ulausuensis。乌拉乌苏沙拉木伦组下部与额尔登敖包“下红层”的啮齿类组合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共同构成了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综合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点沙拉木伦组下部以及额尔登敖包剖面“下红层”的啮齿类化石,运用最小个体数的方法对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组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梳趾鼠类最具优势,跳鼠类和仓鼠类次之。通过物种多样性分析,二连盆地古近纪啮齿类动物群呈现出早中始新世以梳趾鼠类为主导类群到晚始新世以仓鼠、跳鼠类为主导类群的转变。内蒙古二连盆地和山西垣曲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特征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由两个动物群所处不同的区域环境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二连盆地 乌拉乌苏 沙拉木伦期 啮齿类动物群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6
6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下载PDF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三尖齿兽类(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孟津 胡耀明 +1 位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描述了戈壁锥齿兽科 (Gobiconodontidae)一个新的属种———陆家屯弥曼齿兽 (Meeman nodon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标本产于辽宁西部朝阳市上园镇陆家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段的凝灰质砂岩层中 ,为一具完整齿列的左下颌骨。新属与... 描述了戈壁锥齿兽科 (Gobiconodontidae)一个新的属种———陆家屯弥曼齿兽 (Meeman nodon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标本产于辽宁西部朝阳市上园镇陆家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段的凝灰质砂岩层中 ,为一具完整齿列的左下颌骨。新属与戈壁锥齿兽 (Gobiconodon)共有以下区别于其他三尖齿兽类的特征 :2颗下门齿 ,i1增大 ,后部门齿、犬齿和前部前臼齿尖锥形 ,前臼齿具有高的中央尖和小的附尖 ,i~p1向前平伏。因此 ,新属被归入戈壁锥齿兽科。弥曼齿兽与戈壁锥齿兽及其相近属的区别在于 :下门齿和下犬齿更加平伏 ,i1在比例上更大 ,而i2则更小 ;最后一枚下前臼齿与第一枚下臼齿之间没有齿隙 ;前臼齿退化 ;下臼齿长度大于高度 ,主尖向后倾斜 ,与b尖和c尖相比 ,a尖较低 ,m1显著小于m2~ 4。新属下臼齿没有齿带 ,与爬兽 (Repenomamus)相似 ,而与戈壁锥齿兽不同。基于与爬兽齿列的对比 ,讨论了戈壁锥齿兽类的齿式 ,认为其应具有两颗门齿 ,而不是以前认为的 1颗门齿 ,从而将戈壁锥齿兽类下齿列齿式修订为 :2·1·2~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早白垩世 义县组 戈壁锥齿兽科 陆家屯弥曼齿兽 三尖齿兽类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顶山盐池组中新世哺乳动物(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文裕 孟津 +3 位作者 叶捷 倪喜军 毕顺东 魏涌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8-233,共26页
顶山盐池组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新建立的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孟津等,2008)。2006年本文作者在该组地层中采集了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记述的化石采自位于同一陡坎的相距约1.6 km的两个剖面上的3个化... 顶山盐池组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新建立的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孟津等,2008)。2006年本文作者在该组地层中采集了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记述的化石采自位于同一陡坎的相距约1.6 km的两个剖面上的3个化石点,分属两个层位。化石点XJ 200613(46°24.572′N;87°28.541′E)和XJ 200617(46°24.479′N; 87°29.818′E)都位于顶山盐池组的底部层位:前者位于该组底界2.3 m之上,后者则位于该组底部砂岩透镜体中。除少数大哺乳动物外,从这两个地点采集到的化石都是由筛洗法获得的小哺乳动物。另一个化石层位位于剖面的上部,在建组剖面中位于距底界34.5 m、距顶界12.4 m处,在该层位的化石点XJ 200614(46°24.757′N;87°28.476′E)采集到一些大哺乳动物的牙齿碎片。这里将底部和上部层位的化石分开描述。顶山盐池组底部XJ 200613和XJ 200617两个化石点有相当多共同的小哺乳动物(见表5),同归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放在一起描述。该动物群总共有22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种和4个大哺乳动物种,分属食虫目、翼手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7个目的16科:鼩鼱科、鼹鼠科、蝙蝠科、鼠兔科、沙鼠科、仓鼠科、睡鼠科、始鼠科、跳鼠科、林跳鼠科、松鼠科、梳趾鼠科、啮齿目不定科、鹿科、马科和熊科。其中小哺乳动物中有11个种和1个属与通古尔期的默尔根动物群分子相同(见表5):Alloptox gobiensis,Desmatolagus sp.,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Protalactaga major,P.grabaui,Democricetodon lindsayi,D.toagt, Megacricetodon sinensis,M.pusillus,Plesiodipus leei,Miodyromys sp.和Keramidomys fahlbuschi。大型哺乳动物中能鉴定的属种Anchitherium和Hemicyon cf.H.stehlini也是通古尔动物群中曾有记载的属。此外有两种不能鉴定到属种的鹿科动物牙齿碎片。邱铸鼎等(2006)基于近20年来对内蒙古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研究的新进展,将通古尔期的动物群进一步细分为推饶木、默尔根和铁木钦三个次级动物群。认为这三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和动物组成代表了时代早晚不同的序列。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不具有铁木钦动物群中较为进步的Plesiodipus progressus,也没有较早的推饶木动物群中所含有的从渐新世和早中新世延续下来的属,如Prodistylomys和Tachyoryctoides,以及较为原始的食肉动物,其时代应与默尔根动物群相当。在我国,与默尔根动物群时代相当的小哺乳动物群还有甘肃永登咸水河组上部的泉头沟动物群(邱铸鼎,2000,2001a,b)、青海西宁盆地的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动物组合(邱铸鼎等, 1981,2006;李传夔等,1981)。泉头沟动物群有11属12种小哺乳动物,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相同的种有7个: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Protalactaga major,P.grabaui,Megacricetodon sinensis, Plesiodipus leei,Ganocricetodon cheni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其中前5个种是与默尔根动物群共有的,而Ganocricetodon cheni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仅为泉头沟和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共有。此外,泉头沟动物群中的沙鼠类Myocricetodon和Mellalomys在默尔根动物群中是没有的,而在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有属于Myocricetodontinae的成员。青海西宁盆地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的动物组合中目前已知的小哺乳动物很少。车头沟组内有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和Megacricetodon sinensis(原来描述的Megacricetodon cf.sinensis无疑可归入Megacricetodon sinensis),咸水河组动物组合中小哺乳动物仅有Plesiodipus leei和Alloptox chinghaiensis。结合与它们共生的大哺乳动物成分,以及不具有较古老的动物分子的特点,这两个哺乳动物组合的时代可与默尔根动物群大致相当。此外,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也可与甘肃秦安剖面148 m处的A4组合(Guo et al.,2002)对比。A4组合中6个属种内有4个属种可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比较:Desmatolagus sp.,Alloptox gobiensis,Plesiodipus leei(原鉴定为Gobicricetodon sp.)和Cricetodon sp.。笔者有机会观察到A4组合中的Cricetodon.sp.很可能归属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的Cricetodon volkeri sp.nov.。因此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可与我国内蒙古通古尔期默尔根动物群、甘肃的泉头沟动物群、青海西宁盆地的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动物组合及甘肃秦安剖面A4动物组合对比。这些动物群的时代应大体上和欧洲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分期中的MN7+8较早期相当,为中中新世中期(依邱铸鼎等,2006)。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具有泉头沟动物群中特有的沙鼠类和Paracricetulus schaubi,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比通古尔动物群的生态环境更为干旱和开阔(邱铸鼎,2001b)。顶山盐池组上部层位中产出有一枚很可能为贺风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的下臼齿、不能鉴定的犀类、长鼻类的牙齿残片和鸵鸟蛋片。贺风三趾马在中国的生存时期为保德期至游河期(或榆社期)(邱占祥等,1987)。新近,对2008年夏季采集的小哺乳动物的初步鉴定表明,顶山盐池组上部层位的时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的最晚期。因此顶山盐池组上部含化石层位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晚期,顶山盐池组的时代应该为中中新世中期至晚中新世晚期。文内的测量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为:齿冠长度×宽度;单位为毫米(mm)。古仓鼠属Cricetodon Lartet,1851弗尔克古仓鼠(新种)Cricetodon volkeri sp.nov. (图3A-D)种的特征M1的前边尖仅轻度二分,具短的前纵脊外距。M1、M2的前尖后刺弱或缺失,后脊舌端与后边脊的中部相交。M1可能仅具三齿根。上下颊齿的横脊近于横向伸展,上臼齿的内脊和下臼齿的下外脊近于前后方向伸展。名称由来纪念已故德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Volker Fahlbusch教授对仓鼠类化石研究的重大贡献。正型标本左M1(IVPP V 15621.1);2.93×1.98。副型标本右M1前段(V 15621.2)和一枚未经磨蚀的右M2(V 15621.3;2.25×2.05)。模式地点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顶山盐池西北XJ 200613地点。归入标本左m2(V 15622;2.27×1.71,齿冠的最大高度在舌侧下后尖处,为1.32 mm)。XJ 200617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中新世 顶山盐池组 哺乳动物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金毅 张颖奇 +3 位作者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323,共46页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上新统 大型哺乳动物 贺风三趾马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洞沟剖面上新世/更新世小哺乳动物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郑绍华 蔡保全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洞沟剖面6个层位(第2、4、7、11、16和19层)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揭示剖面第10与第11层间是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界限。界限之上Ochotona youngi、Borsodia chinensis、Allophaiomys deucalion和Yangia trassaerti等首次出现;界限之下Yangia ... 洞沟剖面6个层位(第2、4、7、11、16和19层)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揭示剖面第10与第11层间是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界限。界限之上Ochotona youngi、Borsodia chinensis、Allophaiomys deucalion和Yangia trassaerti等首次出现;界限之下Yangia omegodon和Hypolagus schreuderi首次出现以及Paenelimnoecus、Nannocricetus mongolicus、Sinocricetus progressus、Mesosiphneus para- tingi、Micromys tedfordi和Dipus fraudator最后绝灭。根据小哺乳动物组成及其属种转换事件判断,2.58 Ma左右往后气候环境显著向干冷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洞沟剖面 上新世/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8
11
作者 同号文 张双权 +1 位作者 李青 许治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70,共20页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 更新世晚期 哺乳动物化石
下载PDF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eupantotherian)化石(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传夔 濑户口烈司 +2 位作者 王元青 胡耀明 常征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黑山 早白垩世 沙海组 真古兽类 磨楔式
下载PDF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松鼠科和林跳鼠科化石(英文) 被引量:7
13
作者 邱铸鼎 郑绍华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蓝田 晚中新世 灞河组 松鼠科 林跳鼠科
下载PDF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仓鼠化石(英文)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兆群 郑绍华 刘丽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7-316,共10页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蓝田 晚中新世 灞河组 仓鼠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被引量:14
15
作者 梁忠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9-230,共12页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大唇犀 年龄结构 三趾马动物群 埋藏学
下载PDF
胡氏敏兽门齿釉质微观结构及其对基干啮形类的分类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毛方园 李传夔 +2 位作者 王元青 李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55,共19页
从晶体类型到釉质结构4个不同的微观结构等级详细描述了安徽潜山中古新世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微观结构。样品取自胡氏敏兽正型标本的上门齿后端。该门齿最外层为一极薄的无釉柱层,外层为放射状釉柱层,内层为具多层的施氏明暗带。施氏明... 从晶体类型到釉质结构4个不同的微观结构等级详细描述了安徽潜山中古新世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微观结构。样品取自胡氏敏兽正型标本的上门齿后端。该门齿最外层为一极薄的无釉柱层,外层为放射状釉柱层,内层为具多层的施氏明暗带。施氏明暗带的单带厚度变化较大,倾斜度相对较小,带间无明显的过渡带,釉柱的横切面为不规则圆形,釉柱间质较厚,外层间质晶体平行于釉柱长轴。这些特征与啮齿类中的散系施氏明暗带极为相似。同时还发现有缎状的釉柱中缝和聚敛型的晶体间断分布在釉质的不同部位,而这些特征一般被认为是啮形类,甚至是哺乳动物的较为原始特征。与其他已报道的基干啮型类对比,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代表了啮形类中已知最早的双层似散系釉质类型,具有更多的较原始特征,为啮形类门齿釉质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信息,并显示啮形类的演化可能远比现在认知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模兔类 釉柱 中缝 施氏明暗带
下载PDF
安徽潜山中古新世一新的模鼠兔类(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传夔 王元青 +2 位作者 张兆群 毛方园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36,共16页
命名了中古新世的一个啮型类新属种——胡氏敏兽(Mina hui gen.et sp.nov.)。新属种的正型标本为可能属于同一个体的前颌骨和上颌骨,采自安徽省潜山县古井乡傅家山嘴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属名来源于周明镇先生的曾用名周敏,以纪... 命名了中古新世的一个啮型类新属种——胡氏敏兽(Mina hui gen.et sp.nov.)。新属种的正型标本为可能属于同一个体的前颌骨和上颌骨,采自安徽省潜山县古井乡傅家山嘴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属名来源于周明镇先生的曾用名周敏,以纪念他对我国古新世生物地层和哺乳动物研究的杰出贡献;种名源自胡耀明博士,他为潜山哺乳动物的采集和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胡氏敏兽的特征如下:中等大小的模鼠兔类,上齿列齿式2·0·3·3;第一对门齿(d12)增大,无齿根、终生生长,釉质层双层,仅限于唇侧,表面无纵向浅沟;上颊齿列外缘显著凸出;颧弓前根后缘位于M1—M2之间,眶下孔位置低。以传统的模鼠兔目(Mimotonida)而论,它包括两个科:单型科模鼠兔科(Mimotonidae)只有模鼠兔(Mimotona)一属;模兔科(Mimolagidae)则包括模兔(Mimolagus),Gomphos,Anatolimys,敏兽和可能的Amar。在已知模鼠兔类中,模鼠兔很可能代表原始的兔形类祖先的"形态型",而模兔科则代表向兔形类进化的分支上分化出来的旁枝。晓鼠(Heomys)、模鼠兔和敏兽的共存说明啮形类在中古新世时已经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原始啮型类 模鼠兔科 模兔科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兔形类新材料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文裕 叶捷 +3 位作者 孟津 毕顺东 刘丽萍 张翼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9-329,共11页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线中中新世索索泉组顶部和哈拉玛盖组底部发现4枚尺寸较大、具有齿根的高齿冠兔形类牙齿(P2、2p3和p4/m1/m2)-,曾被鉴定为Amphilagus。研究表明,它们不是Amphilagus,而是与中亚的Desmatoloagus、欧洲的Amphil...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线中中新世索索泉组顶部和哈拉玛盖组底部发现4枚尺寸较大、具有齿根的高齿冠兔形类牙齿(P2、2p3和p4/m1/m2)-,曾被鉴定为Amphilagus。研究表明,它们不是Amphilagus,而是与中亚的Desmatoloagus、欧洲的Amphilagus和对Titanomys及北美的Hesperolagomys、Gripholagomys和Russellagus都较亲近的一个属。命名为新属新种准噶尔褶齿兔Plicalagusjunggarensis。其主要特征是:p3冠面三角形,外褶沟的深度为齿宽的1/2,其后壁釉质层具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准噶尔盆地北缘 中中新世 鼠兔科
下载PDF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鼠科化石 被引量:14
19
作者 蔡保全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67-293,293+333-334,共27页
本文描述了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中发现的鼠科化石:Apodemus cf. atavus Heller,1936; Karnimata sp.; Chardinomys nihewanicus(Zheng, 1981); Micromys aff. tedfordi Wu & Flynn, 1992; Huaxiamys cf. downsi Wu & Flynn... 本文描述了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中发现的鼠科化石:Apodemus cf. atavus Heller,1936; Karnimata sp.; Chardinomys nihewanicus(Zheng, 1981); Micromys aff. tedfordi Wu & Flynn, 1992; Huaxiamys cf. downsi Wu & Flynn, 1992和Saidomys sp.六属六种。同时对这一鼠类群体的性质及指示的地质时代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鼠科 化石 上新世
下载PDF
记裂齿目(哺乳动物纲)一新属——豫裂兽(Yuesthonyx gen.nov.) 被引量:4
20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傅静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5,共11页
古新世晚期裂齿类———丁氏豫裂兽 (新属、新种 ) (Yuesthonyxtingaegen .etsp .nov.)的发现表明了裂齿目在亚洲古新世已相当分化 ,在臼齿形态上有与北美始新世Esthonyx相近的小尖兽 (Meiostylogon)和中间兽 (Interogale) ,也有与北美M... 古新世晚期裂齿类———丁氏豫裂兽 (新属、新种 ) (Yuesthonyxtingaegen .etsp .nov.)的发现表明了裂齿目在亚洲古新世已相当分化 ,在臼齿形态上有与北美始新世Esthonyx相近的小尖兽 (Meiostylogon)和中间兽 (Interogale) ,也有与北美Megalesthonyx接近的豫裂兽等。根据豫裂兽、Megalesthonyx、和亚洲的Adapidium的上臼齿都具有明显的中附尖等特征可与其他裂齿类相区别 ,新建了豫裂兽科 (YuesthoncidaeFam .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齿目 哺乳动物纲 新属 豫裂兽 河南嵩县 古新世晚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