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5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背景下的海洋微生物呼吸速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延伟 陈晓 +2 位作者 陈骏锋 苏贝 刘纪化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CO_(2)排放息息相关。海洋是净吸收大气CO_(2)的重要环境,因此影响海洋碳存储能力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为研究热点。海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调节碳“源-汇”转换的关键生物过程之一,呼吸速率是海区碳收支...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的CO_(2)排放息息相关。海洋是净吸收大气CO_(2)的重要环境,因此影响海洋碳存储能力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成为研究热点。海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调节碳“源-汇”转换的关键生物过程之一,呼吸速率是海区碳收支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依据不同生物化学原理,海洋领域研发了多种微生物呼吸速率测定方法。依据海洋水文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使得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准确测定呼吸速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陈述了各种呼吸速率测定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等,系统分析了常规测定方法和前沿测定技术,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海洋碳汇关键过程解析提供技术选择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海洋微生物呼吸速率 测定方法 溶解氧 电子传递链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一株优势藻的分离鉴定及光照、pH、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葸玉琴 雷赟 +2 位作者 赖金霞 孔维宝 张爱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为探究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优势绿藻,从金牛街码头和中山桥水域采集水样,分离得到4株微藻,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属(Chlorella)、链带藻属(Desmodesmus)、近头状尖胞藻属(Raphidocelis)和空星藻属(Coelastrum),依次命名为Chlorella sp.HH13,Desm... 为探究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优势绿藻,从金牛街码头和中山桥水域采集水样,分离得到4株微藻,初步鉴定为小球藻属(Chlorella)、链带藻属(Desmodesmus)、近头状尖胞藻属(Raphidocelis)和空星藻属(Coelastrum),依次命名为Chlorella sp.HH13,Desmodesmus sp.HH2C,Raphidocelis sp.HHTXZ和Coelastrum sp.HH4.4株藻培养9 d后生物量水平表现为HH13>HH2C>HHTXZ>HH4,选取HH13作为目标藻种探究其在最佳光照、pH和温度条件下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的积累.在BG11培养基中培养HH13,确定最佳光照强度为6000 Lux,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29和6.929 mg·g^(-1),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最高,分别为0.285%和7.661 mg·g^(-1);最佳pH值为7,生物量最高可达0.297 g·L^(-1),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53和9.711 mg·g^(-1),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最高,分别为0.484%和5.674 mg·g^(-1);最佳温度为28℃,生物量最高为0.289 g·L^(-1),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796和6.073 mg·g^(-1),可溶性糖含量为0.288%,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5.898 mg·g^(-1).最终得到HH13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为6000 Lux、pH值为7、温度为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分离鉴定 生物量 光合色素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下载PDF
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耐药性研究
3
作者 钟智 马昕玮 +1 位作者 路镜达 陈永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4,50,共5页
短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一种双歧杆菌,因其具有诸多益生特性被广泛关注,但是对其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本研究以23株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发现,实验... 短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一种双歧杆菌,因其具有诸多益生特性被广泛关注,但是对其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本研究以23株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发现,实验菌株对12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仅对氨苄西林和利奈唑胺敏感。全部实验菌株均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具有耐药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自L家庭母亲粪便的菌株对利福平、克林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婴儿粪便和母乳分离株。短双歧杆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即使是分离自同一个家庭和个体的菌株其耐药表型也不相同。研究为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评价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耐药性 母婴 母乳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廖飞 何洁 +3 位作者 任亚玲 韩昌权 钟孟淮 胡延春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5,共10页
植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种高度生物多样性和多用途的微生物群落而备受关注。深入了解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可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及发展趋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26年至2022年11月期间Web of Science核心... 植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种高度生物多样性和多用途的微生物群落而备受关注。深入了解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可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及发展趋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26年至2022年11月期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植物内生真菌相关论文,以“植物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统计相关文献的作者、国家、机构、年发表量、学科、期刊和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并利用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检索结果显示,1926年至2022年11月Web of Science一共收录“Endophytic Fungi”相关论文9945篇,从作者来看,以佘志刚、Proksch Peter、王斌贵以及Lee In-Jung等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最高。中国、美国、印度、德国和巴西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3.9%。国内主要发文机构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国外的主要发文机构是圣保罗大学、美国农业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及利用以及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物质挖掘为本领域研究热点,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组学和天然衍生产品合成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为植物内生真菌相关领域的学者寻找潜在合作者与合作机构,并为其追踪当下研究热点和分析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真菌 Web of Science VOSviewer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多样性 代谢产物
下载PDF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沈香香 关丽君 +3 位作者 张俊峰 薛云 司丽芳 赵战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2-4862,共11页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生长、定植和增殖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竞争宿主铁离子是该病原体感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系统及其发生与...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生长、定植和增殖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竞争宿主铁离子是该病原体感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摄铁系统及其发生与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转铁蛋白受体摄铁机制、血红素受体摄铁机制、铁载体摄铁机制及其摄铁系统的表达与调控机制,以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摄铁系统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靶标药物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摄铁机制 铁载体 ExbB-ExbD-TonB FUR
下载PDF
黏细菌来源硫胺素酶Ⅰ的生理功能探究
6
作者 齐梦祎 夏丞垚 +4 位作者 纪燕玲 黄彦 李周坤 叶现丰 崔中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为探究硫胺素酶Ⅰ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选取Corallococcus sp.EGB、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和Cystobacter sp.1404三种不同种属的黏细菌,研究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硫胺素合成与菌株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均具有... 为探究硫胺素酶Ⅰ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选取Corallococcus sp.EGB、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和Cystobacter sp.1404三种不同种属的黏细菌,研究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硫胺素合成与菌株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均具有完整的硫胺素合成途径,且具有硫胺素合成前体嘧啶(4-amino-5-hydroxymethyl-2-methylpyrimidine,HMP)回收相关基因,但未发现硫胺素或其前体噻唑回收相关基因;HMP合成酶基因thiC上游存在的焦磷酸硫胺素核糖开关(TPP-riboswitch)可根据环境中硫胺素浓度调控thiC基因的转录水平。菌株DK1622及其硫胺素酶Ⅰ敲除突变株CL1003中分别插入thiC基因,构建突变菌株CL1006和CL1007,发现CL1006在无硫胺素培养基中需要额外添加硫胺素或HMP才能恢复生长,但相比于硫胺素处理组,HMP处理组菌落直径显著增加了9.0%;CL1007只能在添加HMP平板中生长,单独添加完整的硫胺素并不能使其恢复生长,但当硫胺素酶CcThi1和硫胺素共同添加时,CL1007的生长得到恢复。结果表明,黏细菌不直接利用外源硫胺素,但可通过硫胺素酶Ⅰ将其分解成嘧啶前体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细菌 硫胺素 硫胺素酶Ⅰ thiC基因
下载PDF
作物-内生微生物响应CO_(2)浓度升高与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雨佳 张鹏 +4 位作者 李书鑫 刘磊 姜淼 李向楠 刘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1340,共10页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局部地区干旱加剧等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内生微生物是一类与宿主植物形成互利共生机制的微生物,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植物体的特殊环境中,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的共生关系会直接影响作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主要综述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及其在CO_(2)和干旱胁迫下对作物生理过程的调控,探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促生效果、抑菌作用、抗逆能力,并重点关注了作物-内生微生物系统如何提高环境的耐受特性。具体而言,内生微生物可以通过提高宿主的气孔调节能力、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等方式,帮助作物适应CO_(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从而减小环境变化对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内生微生物还可以激活宿主的防御系统,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病害对作物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作物-内生微生物共生系统在不断升高的CO_(2)浓度和干旱复合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提高作物对极端环境变化的抗性,为作物抗逆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干旱胁迫 内生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互作效应
下载PDF
氯霉素降解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 CC18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
8
作者 陈田 周佳 +4 位作者 汪依萍 耿宁雨 屈建航 赵帅 谷燮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挖掘降解氯霉素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处理氯霉素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氯霉素降解菌CC1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CC18归属于墨西哥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me... 为挖掘降解氯霉素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处理氯霉素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氯霉素降解菌CC18,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CC18归属于墨西哥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 mexicana)。菌株CC18降解氯霉素的最佳条件:接种量4%、pH值为7、培养温度28℃,24 h后其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22.9%。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3.6%,pH值为7.6,温度为30℃时,24 h后菌株CC18对20 mg/L氯霉素的降解率为30.6%。研究发现,墨西哥假黄单胞菌具有降解氯霉素的能力,不仅丰富了氯霉素降解菌库,也为环境中氯霉素污染的微生物强化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墨西哥假黄单胞菌 筛选 鉴定 微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代谢成分的影响
9
作者 毕建丰 李志军 +1 位作者 包海鹰 杨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9,共10页
以不同品种大豆为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代谢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大豆品种,为蝙蝠蛾拟青霉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首先对15个不同大豆品种培养基的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各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菌... 以不同品种大豆为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代谢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大豆品种,为蝙蝠蛾拟青霉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首先对15个不同大豆品种培养基的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各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腺苷含量及腺苷总量进行测定。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的代谢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个不同品种大豆豆饼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及对应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腺苷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9号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腺苷含量最高为(1089.35±25.51)mg/kg,5号的最低为(60.68±9.56)mg/kg,5号、9号和10号培养的菌丝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代谢组学研究表明,5号、9号和10号菌丝体代谢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9号菌丝体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氨基酸,水苏糖、半乳糖等糖类,以及三羧酸循环产物2-氧代丁酸、柠檬酸等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高于5号和10号菌丝体。KEGG富集分析表明,9号培养基通过促进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通路,可增加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进而增加腺苷含量。培养基中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腺苷含量影响显著,其中9号大豆培养基培养菌丝体的腺苷含量最高。本研究为筛选培养蝙蝠蛾拟青霉最佳大豆培养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培养基 蝙蝠蛾拟青霉 生物量 腺苷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作用的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雅丽 钟华晨 +1 位作者 顾悦 贺银凤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5期521-528,共8页
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实现细菌的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并调控细菌基因表达与菌体的生理特性,如毒素的分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素及抗菌素的产生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感应系统被发现且得到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也逐渐清晰,然而关于... 群体感应系统可以实现细菌的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并调控细菌基因表达与菌体的生理特性,如毒素的分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素及抗菌素的产生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感应系统被发现且得到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也逐渐清晰,然而关于群体感应系统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并引起菌体生理机能改变的相关综述内容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群体感应系统可以通过信号分子引起相关基因及蛋白质的改变,最终引起菌体毒性、生物被膜及蛋白质降解等变化的基础上,综述细菌中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蛋白质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菌体生理特性改变的研究进展,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菌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生理功能 毒性 膜蛋白 蛋白质降解
下载PDF
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形成物理化学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锴 高飞 +4 位作者 黄须强 卢小鹏 周慧敏 李卫荣 铁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会加速构筑物的腐蚀,严重影响其使用效率和寿命;成熟后的生物膜老化脱落或受水力剪切作用进入主体水中,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对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生物膜的形成是由单个细菌黏附到表面开始的... 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会加速构筑物的腐蚀,严重影响其使用效率和寿命;成熟后的生物膜老化脱落或受水力剪切作用进入主体水中,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对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生物膜的形成是由单个细菌黏附到表面开始的,经过可逆黏附到不可逆黏附的过渡后,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s)会加速表面微菌落的形成,再通过细菌间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使细菌启动表型和基因型变化,最终促使成熟生物膜的形成。本文综述了生物膜形成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薄膜形成阶段、细菌黏附阶段、胞外聚合物膜阶段、群体感应调节生物膜阶段和生物膜成熟与表征),分析总结了本领域各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并阐明了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生物膜防控、清除和利用等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构筑物 生物膜 细菌黏附 物理化学过程 胞外聚合物 群体感应调节
下载PDF
一株耐盐菲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12
作者 李文静 季蕾 +4 位作者 李天元 邢颖娜 李琪 张强 傅晓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胜利油田含油污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具有耐盐能力的高效菲降解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假节杆菌,命名为Pseudarthrobacter phenanthrenivorans A-5。探讨菌株A-5对不同程度盐胁迫的响应(分别添加0、1%、3%、5%和7%的N...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胜利油田含油污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具有耐盐能力的高效菲降解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假节杆菌,命名为Pseudarthrobacter phenanthrenivorans A-5。探讨菌株A-5对不同程度盐胁迫的响应(分别添加0、1%、3%、5%和7%的NaCl),结果表明:菌株A-5在不超过3%的盐度下对菲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周降解率分别为95.45%、91.20%和79.54%),当NaCl添加量≥5%时,其降解效率显著降低(分别为2.98%和1.56%);随着盐度升高菌株A-5的生长速度逐渐受到抑制,其细胞膜饱和脂肪酸含量随之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之增加;而四氢嘧啶浓度呈现随盐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土壤盐渍化 多环芳烃 生长曲线 膜脂肪酸 四氢嘧啶
下载PDF
不同生活环境下小熊猫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
13
作者 赵星 马锐 +5 位作者 吴蔚 李明喜 陈超 周延山 洪明生 齐敦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5,共9页
肠道微生物群落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其结构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不仅能反映动物应激状况还影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小熊猫肠道菌群和粪便皮质醇之间的共变机制尚未被研究。为此,我们通... 肠道微生物群落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其结构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不仅能反映动物应激状况还影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小熊猫肠道菌群和粪便皮质醇之间的共变机制尚未被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生活环境下(圈养、散养和野生)小熊猫粪便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以期阐明其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圈养环境下皮质醇浓度最低(71.1±21.6)ng/g,散养环境下其浓度为(111.3±5.6)ng/g,而野生环境下最高,为(5094.8±5383.9)ng/g。同时,散养环境下的小熊猫肠道微生物Shannon指数最高(6.178),其次是野生环境下(5.535),圈养环境下最低(3.449)。(2)圈养小熊猫皮质醇浓度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难辨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综上所述,不同生活环境显著影响小熊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粪便皮质醇浓度,减少环境的变化频率和强度能有效降低其应激性,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稳定,这将为小熊猫种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测序 皮质醇 应激
下载PDF
黑曲霉糖化酶工业菌株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14
作者 赵君 张震 +2 位作者 董飞宇 徐轶凡 陈红歌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2-600,共9页
【目的】优化黑曲霉糖化酶工业菌株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促进其基础研究和分子改造。【方法】通过考察酶解液成分与比例、酶解条件、渗透压稳定剂和菌体生长条件对黑曲霉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优化其制备条件,并通过聚... 【目的】优化黑曲霉糖化酶工业菌株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促进其基础研究和分子改造。【方法】通过考察酶解液成分与比例、酶解条件、渗透压稳定剂和菌体生长条件对黑曲霉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优化其制备条件,并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测试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结果】适合黑曲霉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的材料为改良ME培养基培养10 h的菌丝,酶解条件为在10 g·L^(-1)溶壁酶Glucanex和10 g·L^(-1)蛋清溶菌酶的破壁酶溶液(pH值5.8)33℃、110 r·min^(-1)酶解1.5 h,渗透压稳定剂为0.7 mol·L^(-1)KCl+0.27 mol·L^(-1)CaCl_(2)。在此制备条件下,原生质体悬液含量最高可达2×10^(7)个·mL^(-1);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为添加0.7 mol·L^(-1)KCl的ME培养基,其最大再生率为52%;转化率最高为206个·μg-1 DNA(质粒),阳性率为94.4%。【结论】通过对黑曲霉CBS 513.88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建立短时高效的原生质体介导遗传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CBS 513.88 原生质体制备 原生质体再生 原生质体介导转化 遗传转化体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老面酵头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安香玉 郝建雄 +4 位作者 王成祥 赵鑫燕 马淑红 刘玉红 郭海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1,共7页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活化时间及活化次数老面酵头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老面酵头的细菌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多样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真菌菌群丰富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多...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活化时间及活化次数老面酵头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老面酵头的细菌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多样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真菌菌群丰富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随着活化次数的增加,老面酵头的细菌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真菌菌群丰富度及细菌和真菌菌群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活化对于老面酵头的菌群多样性具有不利的影响。不同老面酵头样品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微生物属具有一定差异。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出16个细菌门,优势细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共检测出4个真菌门,优势真菌门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在属水平,共检测出195个细菌属,优势细菌属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共检测出46个真菌属,优势真菌属分别为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老面酵头 活化时间 活化次数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铵胁迫下Bacillus aryabhattai NM1-A2脂质代谢的多组学分析
16
作者 陆钊梅 Kashif Muhammad +2 位作者 莫淑名 杜林方 蒋承建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为了探究脂质代谢在抵抗铵胁迫中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一株高耐铵菌株Bacillus aryabhattai NM1-A2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挖掘脂质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丙二醛... 为了探究脂质代谢在抵抗铵胁迫中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一株高耐铵菌株Bacillus aryabhattai NM1-A2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挖掘脂质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铵胁迫下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accC、fabG和fabF等)均上调表达,脂肪酸降解相关基因(ACSL、fadB和fadN等)大多下调表达,可能导致脂肪酸积累.醛脱氢酶编码基因ALDH上调表达以减少脂质氧化产物的积累.此外,铵胁迫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表达水平和活性的提高,以减少活性氧产生和细胞损伤.因此,活跃的脂质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是B.aryabhattai NM1-A2抵抗铵胁迫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胁迫 脂质代谢 抗氧化 组学分析
下载PDF
HOG1基因缺失对酵母细胞锌耐受的影响
17
作者 葛文君 吴丽华 +1 位作者 陈燕飞 赵文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酿酒酵母(ΔHOG1突变株和野生株BY4741)为材料,检测了酵母细胞在硫酸锌胁迫下生长、凋亡、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高浓度硫酸锌可抑制酵母细胞生长,引起胞内ROS水平升高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进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在3 m... 以酿酒酵母(ΔHOG1突变株和野生株BY4741)为材料,检测了酵母细胞在硫酸锌胁迫下生长、凋亡、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高浓度硫酸锌可抑制酵母细胞生长,引起胞内ROS水平升高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进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在3 mmol/L的硫酸锌处理组中,ΔHOG1突变株的锌耐受性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野生株BY4741,而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野生株BY4741.结果表明,HOG1 MAPK可通过影响胞内ROS水平调控酵母细胞对硫酸锌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硫酸锌 凋亡 活性氧 HOG1
下载PDF
羊肚菌液体发酵提取物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王娟 游金坤 +3 位作者 邓雅元 孙达锋 杨璐敏 华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期64-68,73,共6页
为探究羊肚菌液体发酵提取物对烟叶品种的影响,将羊肚菌菌株液体发酵提取物应用于烤烟加料中,并对其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用量试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烟气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其代谢物在促进烟叶醇化,提升香气品... 为探究羊肚菌液体发酵提取物对烟叶品种的影响,将羊肚菌菌株液体发酵提取物应用于烤烟加料中,并对其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分析、用量试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烟气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其代谢物在促进烟叶醇化,提升香气品质、谐调烟气、降低刺激性和杂气、降低劲头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且用量较低(0.1%),可应用于卷烟加料、初烤烟的醇化及烟草薄片涂布料的使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液体发酵 提取物 烟叶品质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香菇资源调查初报
19
作者 钟春城 韦思萍 +2 位作者 韦秀琼 张小红 李发盛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5期10-12,18,共4页
初步调查结果: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香菇分布广泛,其发生与气温及树种等生态条件有密切关系,发生时间为11月至次年4月,高峰期为1月至3月。介绍野生香菇的主要分布地、生态环境、着生树种,为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野生香菇 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 资源调查
下载PDF
From Phenotypes to Molecules: Revolutionizing Gut Microbiota Identification Methods
20
作者 WANG Xuan LV Chang-Long ZHAI Jing-Bo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5-1077,共13页
The gut microbiota is a complex ecosystem composed of many bacteria and their metabolites.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human digestion,nutrient absorption,energy supply,fat metabolism,immune regulation,and many o... The gut microbiota is a complex ecosystem composed of many bacteria and their metabolites.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human digestion,nutrient absorption,energy supply,fat metabolism,immune regulation,and many other aspects.Explor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as well as their key genes and metabolites,will enabl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of diseases,new treatment methods,better effects of drug treatments,and better guidance in the use of antibiotics.The identification of gut microbiot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s well as in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is rapidly evolving topic.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annot comprehensively capture the diversity of gut microbiota.Currentl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th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gut microbiota have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 phenotypic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to identifica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This review integrates the main methods of gut microbiota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es their application.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and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ut microbiota.This revolutionary method for intestinal flora identification heralds a new chapter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bi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microbiota 16S rRNA real-time fluorescent qPC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ass spectru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