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保龙 程文博 +2 位作者 赵宇新 王敏 于亮亮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研究黄河内蒙古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7A3和气象站点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偏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2002—2021年植... 研究黄河内蒙古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7A3和气象站点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偏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2002—2021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被NPP呈波动增加趋势,2011年以前以负偏离为主,2012年以后以正偏离为主。(2)植被NPP平均值为169.15 gC·(m~2·a)^(-1),自西向东递增,101~250 gC·(m~2·a)^(-1)区域占总面积的77.0%,裸地﹤灌木﹤其他﹤草地﹤农田﹤林地。69.1%的区域植被NPP变异系数Cv≤0.2,整体稳定性较好。(3)植被NPP与气温平均偏相关系数为0.31,仅有6.7%的区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与降水量平均偏相关系数为0.62,有81.1%的区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NPP显著增加的主要气候因子。(4)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导致植被NPP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黄河内蒙古段 气候响应 残差分析
下载PDF
暖湿化气候情景下喀斯特木本植物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橼锰 税伟 +3 位作者 江聪 简小枚 郭平平 朱粟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52-2463,共12页
云南喀斯特区域是滇桂黔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气候暖湿化下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构建特征是生态恢复和森林管理可持续的关键。以气候暖湿化为背景,将喀斯特天坑作为天然“开顶式气室”,天坑南坡地下森林为群落演替顶极。联合系... 云南喀斯特区域是滇桂黔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之一,探讨气候暖湿化下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构建特征是生态恢复和森林管理可持续的关键。以气候暖湿化为背景,将喀斯特天坑作为天然“开顶式气室”,天坑南坡地下森林为群落演替顶极。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探讨演替序列(坑外针阔混交林,坑外常绿阔叶林,坑内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结果发现:(1)演替前期植物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较弱,叶长宽比、叶面积、叶厚度和比叶面积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但功能性状的保守性较弱;演替后期植物性状转为趋同进化,系统发育信号均不显著。(2)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逐渐降低,并与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3)系统发育指数NRI(净亲缘指数)和NTI(最近种间亲缘指数)由小于0转为大于0,功能性状结构指数TraitSESMPD(标准化平均配对性状距离指数)和TraitSESMNTD(标准化平均最近相邻性状距离指数)均大于0。演替阶段的群落构建过程由生境过滤和物种间相互作用所主导。(4)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指数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负相关。演替阶段下土壤水分和养分受限时群落趋于聚集,群落构建过程支持生态位假说。研究可为喀斯特植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新思路,可为群落结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系统发育 群落构建 喀斯特
下载PDF
蒙古国西部地区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3
作者 王风兰 佟斯琴 +4 位作者 包刚 雷军 黄晓君 包玉海 美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6,共12页
对陆上生态体系而言,植物生理季节性变化是衡量其对气候转变反响的关键度量尺度,尤其对全球气温上升现象极为敏感的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带的植物生理季节性。本研究借助MOD13A1卫星遥感资料,叠加温度与降水数据,剖析2000~2021年间蒙古国西... 对陆上生态体系而言,植物生理季节性变化是衡量其对气候转变反响的关键度量尺度,尤其对全球气温上升现象极为敏感的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带的植物生理季节性。本研究借助MOD13A1卫星遥感资料,叠加温度与降水数据,剖析2000~2021年间蒙古国西部地区植被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以及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海拔依赖性变化机制。结果如下:(1)蒙古国西部地区的SOS主要集中在第90~125 d,近22 a来SOS呈微弱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23 d/a。(2)植被物候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表明,2月的气温和降水与SOS显著负相关(P<0.05),1月的气温和降水与SOS显著正相关(P<0.05),而EOS主要受8月气温和降水的影响。(3)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SOS主要受降水影响,高山草原、荒漠草原以及针叶林的SOS主要受气温影响,所有植被类型的EOS对温度的响应更大。总的来说,研究区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表现出季节性的差异,响应规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物候参数 TIMESAT 蒙古国西部地区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4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下载PDF
五种气候生产力模型在华北土石山区的适用性分析
5
作者 江睿 郑艺伟 +3 位作者 桑玉强 孙守家 张劲松 段志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363-373,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植物的净固碳量,对于全球碳估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土石山区作为中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准确估算该地区NPP大小及其变化特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植物的净固碳量,对于全球碳估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土石山区作为中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准确估算该地区NPP大小及其变化特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80-2020年气候数据,利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朱志辉模型及周广胜模型共5种气候生产力模型估算,分析NPP的变化趋势,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探讨NPP影响因素,并以区域MODISNPP数据为标准进行评价,以探究适合估算该地区NPP的气候生产力模型。结果表明:(1)华北土石山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5℃×a^(-1)、0.04℃×a^(-1)、0.05℃×a^(-1)和1.58mm×a^(-1);年平均太阳辐射和平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46MJ×m^(-2)×a^(-1)和0.17个百分点×a^(-1)。(2)采用5种模型计算的华北土石山区NPP均呈上升趋势,但NPP值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在739.35~958.48gC×m^(-2)×a^(-1),均值为862.19gC×m^(-2)×a^(-1)。其中Miami模型估算值最大(958.48gC×m^(-2)×a^(-1)),周广胜模型估算值最小(739.35gC×m^(-2)×a^(-1))。(3)随机森林算法表明,降水是影响该地区NPP的关键因子。适用性分析显示,周广胜模型估算值与MODIS NPP最接近,其相对误差、RMSE和MAE分别为1.45%、451.05gC×m^(-2)×a^(-1)和446.03gC×m^(-2)×a^(-1),且相关系数最大(0.49)。综上可知,周广胜模型更适宜该地区的NPP估算,在使用气候生产力模型估算华北土石山区NPP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周广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生产力模型 华北土石山区 MODISNPP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糙果紫堇在中国适宜分布区的预测
6
作者 杨倩 袁园 +5 位作者 苏旭 刘玉萍 王东 李小莉 孙成林 杨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糙果紫堇(Corydalis trachycarp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明确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旨在为糙果紫堇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糙果紫堇现有的分布位点、气候变量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糙果紫堇当... 为探究糙果紫堇(Corydalis trachycarp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明确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旨在为糙果紫堇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糙果紫堇现有的分布位点、气候变量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糙果紫堇当前气候条件下(1970—2000年)和未来SSP 245情境模式下4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限制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糙果紫堇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分别是海拔(Alt,贡献率60.9%)、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贡献率11.1%)、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贡献率9.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贡献率7.0%),这4个变量的累计贡献率高达88.4%;(2)当前气候条件下,MaxEnt模型预测糙果紫堇的潜在分布区总面积约174.94万km^(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和青海等地;(3)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SSP 245情境下未来4个时期糙果紫堇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呈现向云南、西藏东部等低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果紫堇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
7
作者 刘立靖 吴静 +1 位作者 李纯斌 常秀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均值为0.777,处于中度干旱状态,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南部较轻,西北部较严重的特征,且高程在1200~1700 m区域内的干旱程度最高;2)2001-2020年多年生长季CWSI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2001年干旱程度最高,2018年干旱程度最低;在整个生长季内,黄土高原在4月的干旱程度最高;8月的干旱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4-10月,干旱等级从重旱过渡到中旱和轻旱,又从轻旱演变成中旱;3)从植被类型角度分析,荒漠、草原的分布区域属于重旱;草甸、栽培植被、灌丛的分布区域属于中旱;针叶林、阔叶林的分布区域属于轻旱,且不同植被类型在植被生长季的CWSI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预警和旱灾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长季 作物缺水指数 植被归一化指数 干旱
下载PDF
基于有效干旱指数的锡林郭勒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8
作者 王思楠 王文君 +3 位作者 吴英杰 李玮 张伟杰 陈泽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1,共9页
[目的]识别锡林郭勒草原干旱事件、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明确锡林郭勒气象干旱场,进而为锡林郭勒减轻干旱引发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方法]选取1969—2018年锡林郭勒地区9个气象站点逐月观测数据,计算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 [目的]识别锡林郭勒草原干旱事件、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明确锡林郭勒气象干旱场,进而为锡林郭勒减轻干旱引发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方法]选取1969—2018年锡林郭勒地区9个气象站点逐月观测数据,计算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EDI),结合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干旱定量表征等方法,分析了60年来锡林郭勒干旱时空格局特征。[结果]锡林郭勒地区的年平均EDI指数以0.029/10 a的速度下降,干旱趋势明显增强,平均每年发生0.5次干旱事件。锡林郭勒正常发生的频率为67.17%~72.65%,发生重旱的频率为0.02%~0.99%,发生不同干旱的频率差异性较大,西南部、中部是干旱强度较高的区域。锡林郭勒前2个主要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达52.75%和14.38%,空间模态表现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结论]考虑有效降水的EDI指数在揭示草原干旱时空变化趋势方面更有优势,可以用来识别气象干旱时空模态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干旱指数 干旱 草地 干旱事件 锡林郭勒
下载PDF
花生季减氮对花生-小麦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和碳汇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9
作者 耿润莲 张志勇 +3 位作者 晁晓燕 郝永会 贺云霞 李春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9,F0002,共11页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地,最小化碳足迹、最大化碳固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于2021-2022年探究了花生季的3个氮肥水平(90 kg·hm^(-2)、126 kg·hm^(-2)和180 kg·hm^(-2))对花生-小麦两...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地,最小化碳足迹、最大化碳固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该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于2021-2022年探究了花生季的3个氮肥水平(90 kg·hm^(-2)、126 kg·hm^(-2)和180 kg·hm^(-2))对花生-小麦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和碳汇服务价值的影响,旨在确定低碳足迹、高碳汇服务价值、高产量和经济价值的最佳花生季氮肥投入量.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机碳储量和农资温室气体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化肥是引起花生-小麦两熟制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90 kg·hm^(-2)和126 kg·hm^(-2)施氮量处理下花生的产量显著高于180 kg·hm^(-2)处理25.17%和18.35%.花生农田碳足迹范围为-0.22~0.13 kg·kg^(-1),小麦农田碳足迹范围为0.20~0.49 kg·kg^(-1).由于有机碳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花生季施氮量对花生-小麦两熟制农田的碳汇服务价值无显著影响.因此,在本系统边界内,90 kg·hm^(-2)的花生季施氮量为实现花生-小麦两熟制高产、减少碳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和碳汇价值的最佳氮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小麦两熟制 减施氮肥 温室气体 碳足迹 碳汇服务价值
下载PDF
赤峰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张迎杰 樊雪丰 +1 位作者 王海梅 孙琳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71-477,共7页
基于MODIS EN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赤峰市植被覆盖度,并通过Theil-Se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变异系数及偏相关性分析法,研究2000—2022年赤峰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 基于MODIS EN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赤峰市植被覆盖度,并通过Theil-Se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变异系数及偏相关性分析法,研究2000—2022年赤峰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赤峰市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9.4%,年均增长率为0.4%。研究时段内,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差异明显,中低、中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占比显著下降,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占比显著增加。在空间上,赤峰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71.9%,其中33.6%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2)赤峰市中等覆盖度的面积最大(占28.2%),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北部地区;中高及高覆盖度区主要分布在沿山地区;中低、低覆盖度和裸地主要集中在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波动性强。(3)近23年,赤峰市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率为5.0 mm/a,年平均气温增加不显著。(4)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整体上均呈正偏相关关系,且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强于气温,说明降水是影响赤峰市植被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2000—2020年吉林省植被NPP时空演变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分析
11
作者 马云飞 高枞亭 +3 位作者 吴玉洁 吴迪 高岩 许翔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65-74,共10页
探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布格局及气候因素响应特征,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碳源/汇评价至关重要。对2000—2020年吉林省植被生长季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逐像元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植被NPP具有... 探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布格局及气候因素响应特征,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碳源/汇评价至关重要。对2000—2020年吉林省植被生长季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逐像元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植被NPP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总体呈西—中—东逐步递增分布态势,2000—2020年NPP呈波动上升的年际变化趋势,各生态功能区NPP表现为东部森林生态区的>中部农田生态区的>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的。植被NPP的Hurst指数范围在0.23~0.74,未来变化趋势具有较强同向持续特征,植被生长状态整体向好。吉林省植被NP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冷点区域相对稳定,东部热点区域范围年际变化明显。NPP年际差异的空间格局主要是H-H型和L-L型团状集聚分布。吉林省植被NPP主要受降水影响,干旱区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东部以南水资源丰沛区多为负相关,NPP与气温相关性较弱。去趋势后的相关性分析更能剔除气候因素外的干扰,从而更真实地探究NPP与各气候因素内部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华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NDVI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宇 张丽媛 杨文通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374-389,共16页
采用2000−2020年华北地区90个气象站点气象观测数据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30m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栅格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量化植被覆盖情况,采用Sen’s斜率估计、Mann-Ka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B... 采用2000−2020年华北地区90个气象站点气象观测数据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30m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栅格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量化植被覆盖情况,采用Sen’s斜率估计、Mann-Ka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Bayesian条件概率公式等对华北地区植被干旱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大部分地区SPEI值呈极显著增长,华北北部部分地区SPEI值呈极显著下降;华北西部及北部地区NDVI值呈极显著增长,其余地区呈极显著下降;(2)华北地区干旱与植被以不显著空间集聚为主,小部分地区出现干旱与植被呈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3)华北地区总体上年尺度SPEI与NDVI相关性较好,植被对干旱的响应速度较慢,敏感程度较低,河南部分地区月尺度SPEI与NDVI相关性较好,植被对干旱敏感程度较高,NDVI与SPEI的联合分布函数最符合Clayton Copula函数;(4)华北地区植被低覆盖度出现的可能性随着干旱程度减轻而不断减少,较低覆盖度出现的可能性在极旱至中旱时不断增加,从中旱至轻旱时不断减少,植被中覆盖度、较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的可能性都随着干旱减轻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Sen’s斜率估计 Mann-Kandall检验 Copula-Bayesian条件概率公式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气象要素对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影响及风险探测
13
作者 冶兆霞 张洪波 +4 位作者 杨志芳 张雨柔 李同方 赵孝威 薛超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9-2395,共17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与2005—2015年)NDVI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分异性响应关系,并透过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探测了气象要素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变的交互影响及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及各地貌分区在研究期内NDVI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阶段化分异明显;各地貌区气温和实际蒸散发量在高原变绿前后趋势变化差异明显,1982—1992年主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2005—2015年则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两个时期降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其中北部地区为持续增加趋势,而南部地区则由减少逆转为增加趋势。(2)不同地貌区NDVI指数与气温和蒸散发均呈正相关,且蒸散发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气温;相对高原变绿前,2005—2015年NDVI指数对各气象要素的响应强度均有所增大。(3)OPGD因子检测结果显示5km空间网格是评价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最佳空间尺度,各地貌分区对NDVI指数变化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依次为:气温(黄土塬)、降水(盖沙黄土丘陵)、蒸散发(黄土峁状丘陵)、降水(黄土梁状丘陵)、降水(黄土宽谷丘陵)、蒸散发(风沙丘陵)、降水(土石丘陵);交互探测表明气象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NDVI指数的空间分异具有协同增强性,但不同时期各地貌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略有差异。(4)风险探测发现不同实际蒸散发量对NDVI指数的影响有显著空间差异。(5)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而应是多要素耦合驱动的结果,气象要素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演化 气候影响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多时间尺度的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金彩 潘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2,232,共10页
[目的]刻画黄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揭示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植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CASA模型逐月估算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植被NPP,... [目的]刻画黄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揭示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植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CASA模型逐月估算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植被NPP,并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年度和季度两种时间尺度下探究了黄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年植被NPP以1.68 g/(m^(2)·a)的速度显著增加,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NPP最高,年增长速度最快。夏季植被NPP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流域年度NPP显著受降水影响的范围最广,面积占比达31.95%,滞后期较长。气候因子影响季节NPP的滞后期普遍介于0~3个月。降水与夏、秋季植被NPP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面积占比达70%以上;气温和日照时长正向影响冬季NPP的区域面积约占75%。[结论]黄河流域植被NPP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差异性,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期,黄河流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多尺度 驱动因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15
作者 姚宏斌 温仲明 +3 位作者 张添佑 袁浏欢 林子琦 郑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6-274,共9页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未来情景下预估了21世纪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AGPP的时空变化。[结果](1)多模式集合(MME)模拟的准确性和年度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83,较其他单个模式更准确。(2)1982—2100年,4个情景均得出我国北方草地AG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大于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3)空间上,我国北方草地平均AGPP在历史及未来情景下均呈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SSP1-2.6情景下AGPP年均值最低〔308.03 g C/(m^(2)·a)〕,SSP5-8.5情景下最高〔389.63 g C/(m^(2)·a)〕。(4)在4个未来情景下的不同草地类型中,温性草原AGPP年均值最高〔SSP1-2.6情景下为445.44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474.53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532.42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558.14 g C/(m^(2)·a)〕,稀疏灌丛最低〔SSP1-2.6情景下为128.51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141.31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155.38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167.29 g C/(m^(2)·a)〕。[结论]我国北方草地AGPP未来呈显著增长趋势,不同情景下AGPP的增长趋势各不相同,排放情景越高增长越显著,未来应加强对我国北方草地AGPP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总初级生产力 CMIP6 中国北方草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商洛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善红 李宏印 +1 位作者 屈妍 任嫄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期150-153,共4页
基于2000-2019年NPP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商洛地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NPP与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9年商洛地区NPP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NPP最高值出现于2015年,最低... 基于2000-2019年NPP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商洛地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NPP与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9年商洛地区NPP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NPP最高值出现于2015年,最低值出现在2001年;2000-2019年商洛地区植被NPP均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东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南北的分布格局,研究区近20年来NPP出现正增长的面积占比约98.77%;商洛地区的NPP受极端气温的影响比极端降水明显,与极端气温暖指数(暖昼日数和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气温日较差多呈正相关,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冷昼日数和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极端降水指数多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极端气候 商洛地区
下载PDF
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abitat of Xerophyta species in Africa
17
作者 Vincent Okelo Wanga Boniface KNgarega +9 位作者 Millicent Akinyi Oulo Elijah Mbandi Mkala Veronicah Mutele Ngumbau Guy Eric Onjalalaina Wyclif Ochieng Odago Consolata Nanjala Clintone Onyango Ochieng Moses Kirega Gichua Robert Wahiti Gituru Guang-Wan Hu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1-100,共10页
Climate change poses a serious long-term threat to biodiversity.To effectively reduce biodiversity loss,conservationists need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ferred habitats of species and the variables tha... Climate change poses a serious long-term threat to biodiversity.To effectively reduce biodiversity loss,conservationists need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ferred habitats of species and th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ir distribution.Therefore,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peciesappropriate habitats may help mitigate the potential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distribution.Xerophyta,a monocotyledonous genus of the family Velloziaceae is native to mainland Africa,Madagascar,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The key drivers of Xerophyta habitat distribution and preference are unknown.Using 308 species occurrence data and eigh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the MaxEnt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ix Xerophyta species in Africa under past,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s had a good predictive ability(Area Under the Curve and True Skill Statistics values for all SDMs were more than 0.902),indicating high accuracy in forecasting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Xerophyta species.The main bioclimatic variables that impacted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most Xerophyta species wer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driest quarter(Bio9)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warmest quarter(Bio18).According to our models,tropical Africa has zones of moderate and high suitability for Xerophyta taxa,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documented species localities.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the existing range of the Xerophyta species varied based on the climate scenario,with most species experiencing a range loss greater than the range gain regardless of the climate scenario.The projecte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Xerophyta species help guid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servation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RICA Climate change MaxEnt model Potential suitable distribution Velloziaceae Xerophyta
下载PDF
Modelling analysis embodies drastic transition among global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s in face of changing climate
18
作者 Zhengchao Ren Lei Liu +1 位作者 Fang Yin Xiaoni Liu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PNV)i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ecosystem renovation and has garnered increasing attention worldwide.However,there is limited knowledge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transitional pr...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PNV)i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ecosystem renovation and has garnered increasing attention worldwide.However,there is limited knowledge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transitional processes,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global natural vegetation,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ongoing climate warming.In this study,we visualiz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ter-transition procedure of global PNV,analyse the shifting distances and directions of global PNV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disturbance,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global PNV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To achieve this,we utilize meteorological data,main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from six phases:the Last Inter-Glacial(LIG),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the Mid Holocene(MH),the Present Day(PD),2030(20212040)and 2090(2081–2100),and employ a widely-accepted 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for global PNV classification.We fi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ive PNV groups(forest,shrubland,savanna,grassland and tundra)generally align with their respective ecotopes,although their distributions have shifted due to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Notably,we observe an unexpected transition between tundra and savanna despite their geographical distance.The shifts in distance and direction of five PNV groups are mainly driven b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although there is heterogeneity among these shifts for each group.Indeed,the heterogeneity observed among different global PNV groups suggests that they may possess varying capacities to adjust to and withstand the impacts of changing climate.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mutual transitions and shift tendencies of global PNV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face of changing climate,as revealed in this study,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warming and promoting re-vegetation in degraded regions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Global warming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Predicted model CSCS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kNDVI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9
作者 郭岚瑄 王贺封 +2 位作者 沈石凯 赵金山 魏凯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7-1849,共13页
【目的】探究京津冀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植被变化成因,为指导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方法,分析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核归一化差异植... 【目的】探究京津冀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植被变化成因,为指导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方法,分析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的时空变化,探讨京津冀地区及不同用地类型kNDVI对降水和气温响应的差异性。【结果】京津冀地区kNDVI呈改善态势,增速为0.025/10 a,西北部改善较明显,林地明显改善面积最多,约占总面积17%;草地kNDVI的增速最快,为0.061/10 a;东南部城市周边退化明显,耕地kNDVI变化频繁,改善较多;京津冀大部分区域k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仅在南部城市周边表现为负相关;降水多年SHAP值为0.028,气温的多年SHAP值为0.016,均对京津冀地区kNDVI产生正面影响,总体上,降水对kNDVI的影响强于气温的影响。京津冀地区kNDVI对气候的响应存在区域差异,东南部平原区域的耕地kNDVI及西北部山区林地、草地kNDVI受降水的促进作用较明显,在城市周边和张家口等植被稀疏区域kNDVI受降水负面影响;气温对西北部林地与草地kNDVI的促进作用强于降水,气温对位于南部平原的耕地kNDVI有一定负面影响,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kNDVI受气温的负面影响最大。【结论】京津冀地区植被变化对降水的积极响应更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k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具有区域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kNDVI 气候因子 SHAP解释方法 京津冀
下载PDF
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特征及其对异常降水的响应
20
作者 凡茜玉 朱长明 +1 位作者 罗敏玄 张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 大别山区作为生态过渡地带是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及其敏感区之一,研究区域尺度异常降水及植被活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定量辨识区域植被活动对异常降水的响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密集时序MODIS 13Q1遥感影像,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定量反演区域植被活动时序变化特征,并结合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日降水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2000—2019大别山地区植被活动时空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对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为分段性上升的趋势,整体增速为0.01/10a(P<0.05,双尾),2011年前后到达区域峰值,然后进入高位震荡;(2)2000—2019年大别山区异常降水频次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东部及南部异常降水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2000—2019年大别山区植被活动与异常降水显著相关且空间分异明显突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正相关区域明显增加。平原低海拔地区(<200 m)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仅为25.30%,到高海拔地区(>1000 m)正相关区域占比可达54.91%。表明区域异常降水对大别山区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高海拔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而低海拔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对异常降水则表现出更为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活动 大别山 遥感监测 异常降水 生态交错带(Ecoto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