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1
作者 张志文 白宏超 +3 位作者 刘争 李文光 杨光 郑宝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维管束植物考》等志书,相关论文和植物名录,以及植物智、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等网站,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共有6个亚属22种(含8个变种)。黑龙江省野生茶藨子属种类最多,有12种2变种,吉林省有8种4变种,辽宁省有5种4变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7种2变种。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区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岛屿;东北地区该属种类和亚属的数量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小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茶藨子属无论在种数上还是在亚属的数量上都是最多的,是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东北北部地区的茶藨子属以两性花类群为主,而东北南部地区多为单性花类群。该属从低海拔(≤200 m)到高海拔(1 800~2 100 m)均有分布,且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海拔300~800 m。该属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区域特有种多达15种(含6变种),占比68%。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但其生存环境面临威胁,应当密切关注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区域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措施及时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茶藨子属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中国葡萄科特有种分布格局分析
2
作者 赵虹 何远玉 +7 位作者 赵莉娜 尤奕晨 虞近人 牛艳婷 赵雨杰 陈之端 苏俊霞 鲁丽敏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根据最新分类系统更新中国葡萄科(Vitaceae)特有种名录,整合点分布数据和县级面分布数据,绘制葡萄科特有种、广布特有种和狭域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部分中国葡萄科特有种的适生区,识别出值得重点关注的未... 根据最新分类系统更新中国葡萄科(Vitaceae)特有种名录,整合点分布数据和县级面分布数据,绘制葡萄科特有种、广布特有种和狭域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部分中国葡萄科特有种的适生区,识别出值得重点关注的未来分布范围缩小的物种。结果显示:中国葡萄科特有种丰富,共有12属94种,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中、东南及西南地区。中国葡萄科狭域特有种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边境和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布特有种的分布格局与所有特有种的基本一致。MaxEnt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中国葡萄科42种特有种中有33种未来的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均呈现明显扩大趋势,9种未来的总适生区或高适生区呈现明显缩小趋势;中国葡萄科42种特有种中有37种的未来总适生区呈现向北部高纬度地区或西部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综上所述,中国葡萄科特有种热点地区均位于中国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区域,但部分热点地区附近的保护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散,保护效力偏低。建议就近整合零散的保护地,建立面积更大、连通性更高的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科 特有种 MaxEnt模型 热点地区 适生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撂荒年限和坡向对灌丛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冲 野起瑞 +4 位作者 李江文 张晓曦 邓健 裴婧宏 樊慧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26-2833,共8页
为研究撂荒年限和坡向对草地植物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4个主要撂荒年限(12 a, 20 a, 30 a和42 a)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草地物种丰富度、植物群... 为研究撂荒年限和坡向对草地植物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4个主要撂荒年限(12 a, 20 a, 30 a和42 a)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草地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多集中出现在30 a阳坡草地,分别达到:10.5种·m^(-2),133.20 g·m^(-2)和50.15 g·m^(-2),阴坡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百分比在42 a占比最高,达到51.68%;阳坡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草地;但阳坡草地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低于阴坡草地,且阳坡撂荒草地群落灌木和半灌木物种数目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降低,12 a占比最高达28.57%。撂荒年限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坡向不同引起植物群落灌丛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草地 地上生物量 灌木和半灌木 物种丰富度 坡向
下载PDF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
4
作者 丛明旸 李永坤 +1 位作者 阳文静 陈朴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1-369,共9页
为探究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多样性,采用典型调查法开展野外调查,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622份,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鉴定物种,结果表明:共记录苔藓植物53科126属292种,其中苔类植物14科17属31种,藓类植物39科109属261种... 为探究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苔藓植物多样性,采用典型调查法开展野外调查,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622份,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鉴定物种,结果表明:共记录苔藓植物53科126属292种,其中苔类植物14科17属31种,藓类植物39科109属261种。4个火山口苔藓植物种数由多至少为Ⅳ(192种)、Ⅰ(126种)、Ⅲ(113种)和Ⅱ(61种)。优势科有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等,占总种数的42.12%;优势属有青藓属(Brachythecium)、绢藓属(Entodon)、匐灯藓属(Plagiomnium)等,占总种数的18.49%;优势种有金灰藓(Pylaisia polyantha)、短叶毛锦藓(Pylaisiadelpha yokohamae)、广叶绢藓(Entodon flavescens)等。4个火山口苔藓植物共有种为20种,Ⅳ号独有种最多(88种),多样性支持“中度干扰假说”。镜泊湖火山与五大连池火山苔藓植物相似性高(20.42%),说明地形对多样性的贡献较大。垂直海拔最高的Ⅰ号火山口苔藓植物α多样性呈中峰格局,支持“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建议对苔藓植物最丰富的中部海拔段给予优先保护。本研究表明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现存较丰富的苔藓植物种类,在我国火山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建议对此处苔藓植物给予重点保护,以保存基因资源。本研究结果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本底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火山口 地下森林
下载PDF
基于植物志记载的贵州杜鹃花属植物种类考证 被引量:2
5
作者 戴晓勇 杨成华 +4 位作者 马永鹏 袁丛军 杨冰 郝磊 邓伦秀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贵州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记载贵州分布的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植物种类,通过查阅国内十余家植物标本馆(室)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保存或记载的采自贵州的杜鹃花属植物标本,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结果... 基于《贵州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记载贵州分布的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植物种类,通过查阅国内十余家植物标本馆(室)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保存或记载的采自贵州的杜鹃花属植物标本,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考证贵州杜鹃花属植物种类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3个植物志中记载贵州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有92种(含亚种和变种)。经过标本查阅和实地考证,贵州大花杜鹃(R.magniflorum W.K.Hu)在形态分类上存在问题,不应作为独立的种,应作为异名,并入大果杜鹃(R.glanduliferum Franch.);皱皮杜鹃(R.wiltonii Hemsl.et Wils.)、碟花杜鹃(R.aberconwayi Cowan)、树形杜鹃(R.arboreum Smith)、不凡杜鹃(R.insigne Hemsl.et E.H.Wils.)、猴头杜鹃(R.simiarum Hance)、圆叶杜鹃(R.williamsianum Rehd.et Wils.)、大云锦杜鹃(R.faithiae Chun)、问客杜鹃(R.ambiguum Hemsl.)、毛柄杜鹃(R.valentinianum Forrest ex Hutch.)和南岭杜鹃(R.levinei Merr.)的标本鉴定有误,且在实地考证中未发现这些种类,因此认为这些种类在贵州没有分布;长鳞杜鹃(R.longesquamatum C.K.Schneid.)、亮叶杜鹃(R.vernicosum Franch.)、腺果杜鹃(R.davidii Franch.)、田林马银花(R.tianlinense P.C.Tam)和黄花杜鹃(R.lutescens Franch.)未见采自贵州的标本,且在实地考证中未发现这些种类,另外,小花杜鹃(R.minutiflorum Hu)在《贵州植物志》出版前未发现采自贵州的标本,在实地考证中也未发现该种,因此这6个种类在贵州的分布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植物志记载 标本查阅 实地考证 贵州
下载PDF
内蒙古生态屏障区植被覆盖变化及降水、气温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屾 胡娟娟 +2 位作者 郑晔施 康乐 毛学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50,80,共8页
为研究内蒙古生态屏障区植被覆盖变化及降水、气温对其的影响,采用2010—2019年的SPOT-VG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CRU TS气候数据集、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对研究区10 a来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进行分... 为研究内蒙古生态屏障区植被覆盖变化及降水、气温对其的影响,采用2010—2019年的SPOT-VG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CRU TS气候数据集、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对研究区10 a来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应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与降水量、气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0—2019年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布特征。植被覆盖明显改善(Slope>0.03)面积最大的年份为2011—2012年,像元数占内蒙古总像元数的44.44%;植被覆盖明显退化(Slope<0.03)面积最大的年份为2013—2014年,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40.5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降水量、气温对植被覆盖产生不同的影响,气温对森林植被覆盖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对草地植被覆盖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气候因子 相关分析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喜旱莲子草和莲草直胸跳甲潜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玉坤 门永亮 朱耿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场景下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地理分布的变化,采用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的方法,模拟了当前气候下2个物种的潜在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场景下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地理分布的变化,采用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的方法,模拟了当前气候下2个物种的潜在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与喜旱莲子草的潜在分布相比,莲草直胸跳甲的潜在分布范围较大.未来气候场景下,预计喜旱莲子草适生区面积减少10.16%,新增27.69%,其17.53%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会发生变化;预计莲草直胸跳甲适生区面积减少1.02%,新增15.52%,其14.50%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会发生变化.2个物种在不同未来环境变量下的适生区面积均大于当前的潜在分布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喜旱莲子草 莲草直胸跳甲 适生区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下载PDF
吐尔根杏花沟新疆野杏对不同坡向的适应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晨 闫俊杰 +2 位作者 崔东 吾木提·艾山江 牛克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39,共5页
以吐尔根杏花沟实地路线调查信息、WorldView-3卫星遥感影像和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材料,采用遥感面向对象提取与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统计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面积和覆盖率,研究野杏对不同坡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野杏面... 以吐尔根杏花沟实地路线调查信息、WorldView-3卫星遥感影像和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材料,采用遥感面向对象提取与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统计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面积和覆盖率,研究野杏对不同坡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野杏面积阳坡多于阴坡,而野杏覆盖率阴坡高于阳坡。(2)野杏覆盖率在不同坡向上都有随海拔上升先递增、后递减的垂直地带性。(3)野杏覆盖率在不同坡向上都随坡度增陡而升高。沟谷西南部、野杏面积占优的阳坡和覆盖率占优的阴坡、中山带下部中段约1100~1500 m的海拔梯度、部分较陡坡面等适应野杏生存的区域,可因地制宜地开展封育更新、恢复重建、引种栽培等实验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坡向 遥感 地理信息技术 吐尔根杏花沟
下载PDF
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水力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曾鑫 李忠国 +5 位作者 刘晟源 巢林 王爱华 苏宏新 毛兵 刘艳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0,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us(Merrill)Y.Tang〕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最大,但胡伯尔值和木材密度最小。干季和湿季,供试9种树种间木质部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的PLC值均最高,分别为44.39%和38.92%。除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Miq.)Muell.Arg.〕、海南椴和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外,其他6种树种PLC值在干季和湿季间无显著(P>0.05)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树种耐干旱能力普遍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叶叶面积与最大边材比导率、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木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木材密度较大的树种虽然耐旱性较强,但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会降低,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反之,木材密度较小的树种虽然有利于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提高及碳固定,但是其耐旱性降低;水力结构功能特征间的关系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一定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最大边材比导率 栓塞 木材密度 木质部导管直径
下载PDF
闽江福州河段江心洲异质土壤生境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祖婵 玄锦 +3 位作者 王秋雪 彭书婷 吴雅华 黄柳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探究闽江福州河段江心洲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异质土壤生境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闽江福州河段5个江心洲的湿地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闽江福州河段5个江心洲共有湿地植物130种,隶属于55科112属,其中... 为了探究闽江福州河段江心洲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异质土壤生境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闽江福州河段5个江心洲的湿地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闽江福州河段5个江心洲共有湿地植物130种,隶属于55科112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为优势科,乡土种和外来入侵种分别有111和19种。闽江福州河段江心洲3种土壤生境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洲中央沙质林地湿地植物种数远高于洲岸泥质滩涂和洲岸沙质滩涂,洲岸泥质滩涂与洲岸沙质滩涂的湿地植物种数基本持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不同土壤生境的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洲中央沙质林地的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洲岸沙质滩涂和洲岸泥质滩涂,而后二者的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植物层次上,洲中央沙质林地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能够维持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洲岸泥质滩涂乔木层能够维持较高的多样性水平,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水平较低;洲岸沙质滩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为洲岸泥质滩涂的指示种,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radiata Sch.-Bip.)为洲中央沙质林地的指示种。土壤环境反映了闽江福州河段江心洲异质土壤生境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明显差异,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导致异质土壤生境外来入侵种数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针对不同的土壤生境,建议建设生态驳岸,延长水陆交错带,优先修复洲岸沙质滩涂;顺应自然趋势,增加自然种植,修复洲岸泥质滩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为干扰,修复洲中央沙质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江心洲 湿地植物 物种多样性 土壤生境
下载PDF
工程扰动下野生草本植物种子的休眠与萌芽特性
11
作者 崔博涛 马萧萧 +3 位作者 芦建刚 王排排 马蕊 刘士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11期50-56,共7页
目的:为了指导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的生态重建,促进野生草本植物的原地保育。方法:本文选取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菊叶香藜(Dysphania schraderiana)、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秃疮花(Dicranos... 目的:为了指导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的生态重建,促进野生草本植物的原地保育。方法:本文选取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菊叶香藜(Dysphania schraderiana)、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和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这6种在当地分布较广的野生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其种子的萌芽及休眠特性,探究了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比较了冷藏与浸泡、模拟干旱及高温处理对种子解除休眠作用的影响。结果:除麻叶荨麻和菊叶香藜外,其他4种草本植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冷藏有助于天仙子和白屈菜的种子解除休眠,特别是与浸泡处理相结合后,其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得到明显提高。在浓度为6 mg/mL的PEG模拟干旱下,重度休眠的天仙子和骆驼蓬的萌发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而且45℃高温浸泡处理将进一步提升其萌发能力。经过上述方法的组合处理后,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的这6种野生草本植物种子的萌发能力均达到90%左右。结论:本研究为工程扰动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原地保育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康抽水蓄能电站 工程扰动 草本植物种子 萌发 休眠
下载PDF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70
12
作者 张文辉 李红 +2 位作者 李景侠 卢志军 刘国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0-534,共5页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 .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 ,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 .不同海拔地...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 .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 ,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 .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 (P <0 .0 5 ) ,海拔 2 70 0~ 2 90 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 .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 ,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 .在较适生地域 ,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 ,而芽的比率较高 .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叶草 构件生物量 种群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我国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 被引量:46
13
作者 郭泉水 郭志华 +4 位作者 阎洪 王春玲 谭德远 马超 何红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853,i002,共7页
以我国最新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 INFO(NT版)和数字化仪,提取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现存荒漠植被地理分布信息,制作地理分布专题图;在生态信息系统(GREEN)软件支持下,定义地理气候适应参数区间,生... 以我国最新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 INFO(NT版)和数字化仪,提取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现存荒漠植被地理分布信息,制作地理分布专题图;在生态信息系统(GREEN)软件支持下,定义地理气候适应参数区间,生成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图;将现存和潜在的分布图叠加并对照比较,揭示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特征,预测适宜以梭梭属植物为优势的荒漠植被发展的地理空间。结果表明:以梭梭柴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的行政区域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省(区) ,以白梭梭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的行政区域仅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梭梭柴为优势和以白梭梭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与现存的以梭梭柴为优势和以白梭梭为优势的荒漠植被分布的行政区域一致,分布的地貌也基本相同,但两者之间在地理分布边界和面积上存在较大差异。以梭梭柴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的北界超出现存的以梭梭柴为优势的荒漠植被的分布北界约0 .9个纬度,南界超出约0 .4个纬度;东界超出约5 .9个经度,西界超出约3.5个经度;以白梭梭为优势的潜在荒漠植被分布的北界超出现存的以白梭梭为优势的荒漠植被分布的北界约1个纬度;南界超出约0 .9个纬度;东界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荒漠植被 现存分布 潜在分布
下载PDF
安太堡矿区人工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关系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桂莲 张金屯 郭逍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155,共5页
采用TWINSPAN、DCA和DCCA,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方面对平朔安太堡矿区的人工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63个样方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列举了各群落的特征.DCA... 采用TWINSPAN、DCA和DCCA,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方面对平朔安太堡矿区的人工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63个样方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列举了各群落的特征.D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也不断升高.DCCA排序进一步表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所有因子中对植物群落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DCCA排序 安太堡矿区 恢复生态学
下载PDF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茹文明 秦永燕 +1 位作者 张桂萍 张金屯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8-704,共7页
采用RAPD技术检测了山西南部南方红豆杉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1个10聚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出13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3个,占91.79%,8个种群的遗传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67.16%(红豆峡)、67.91%(凤凰谷)、66.42%(小梯河)、66.42%(... 采用RAPD技术检测了山西南部南方红豆杉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1个10聚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出13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3个,占91.79%,8个种群的遗传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67.16%(红豆峡)、67.91%(凤凰谷)、66.42%(小梯河)、66.42%(蟒河)、50.75%(历山西峡)、43.28%(云蒙山)、78.36%(长治宾馆)、50.75%(磨河)。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指数为2.180,其中31.7%的遗传多样性来自种群间,68.3%来自种群内;Nei指数为0.571,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1。8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壶关红豆峡和陵川凤凰谷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092),壶关红豆峡和陵川蟒河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0.55)。本研究结果揭示,南方红豆杉自然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不是导致该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导致南方红豆杉种群濒危的原因可能与南方红豆杉自然种群及群落所在生境的直接破坏及其本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所导致的自然更新不良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自然种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彭月 魏虹 +2 位作者 朱韦 田晓锋 熊春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9,共5页
以研究区1991年及1999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GIS软件的辅助并结合地面资料进行处理,利用Fragstats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此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水平上,混交林和常绿阔... 以研究区1991年及1999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GIS软件的辅助并结合地面资料进行处理,利用Fragstats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此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水平上,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斑块类型,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与景观的相似性增加.由于快速的演替,针叶林大面积的减少.非林地、其他林地、灌丛和水域等类型由于相互距离较远,破碎度较大,更多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景观水平上,1991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1999年要高,表明了1991年的景观分布更为平均,而1999年的异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遥感影像 时空格局
下载PDF
麻栎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56
17
作者 张兴旺 李垚 方炎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85-1692,共8页
基于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473个地理分布记录,利用DIVA-GIS软件,分析了麻栎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及其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中国麻栎分布在18°-41°N、91°-123°E之间,其地理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其中横断山脉... 基于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473个地理分布记录,利用DIVA-GIS软件,分析了麻栎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及其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中国麻栎分布在18°-41°N、91°-123°E之间,其地理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其中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秦岭巴山区比较集中;分布区跨越7个温度带、3个干湿区、18个气候区,包括9种气候类型;适宜麻栎生长的年均温度为5.1℃-20.7℃,年降雨量为471-1 712.6mm;影响麻栎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依次为湿度因子、耐旱能力和温度因子。BIOCLIM模型预测显示,麻栎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最适分布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和秦岭巴山区;在CO2浓度倍增的未来气候情景下,麻栎潜在分布区面积将缩小,且有向北方和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趋势。ROC曲线分析表明,BIOCLIM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AUC=0.826)。研究结果对于合理经营利用麻栎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地理分布 BIOCLIM 潜在分布区预测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预测与制图 被引量:38
18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焦菊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97-1904,共8页
潜在植被的分布预测与制图对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环境梯度分层采样技术,为延河流域24个地带性物种建立了分布模型,并在考虑群落内部物种种间关系... 潜在植被的分布预测与制图对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环境梯度分层采样技术,为延河流域24个地带性物种建立了分布模型,并在考虑群落内部物种种间关系及其分布概率的基础上,对物种分布进行运算,模拟预测了延河流域37种植物群落的分布状况和延河流域的潜在植被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分布预测值与实际调查值间的差异不显著,预测的植被空间分布较好地反映了延河流域潜在的植被分布状况,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于区域植被恢复的目标设定和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植被 植被-环境 广义相加模型 分布预测
下载PDF
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的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同 陈怡 +1 位作者 于晶 宋国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85-1791,共7页
在上海市选取 2 0个公园和 2个化工厂设立 2 2个样点 ,对地面藓类植物进行野外样方调查、标本鉴定和数据统计 .基于 75种记录的藓类植物及其盖度数据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分析其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 在上海市选取 2 0个公园和 2个化工厂设立 2 2个样点 ,对地面藓类植物进行野外样方调查、标本鉴定和数据统计 .基于 75种记录的藓类植物及其盖度数据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分析其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可聚类为 3个样点组 ,样点组 1为市中心 2个公园和 2个化工厂 ,共有藓类 2 3种 ,总盖度最小 (2 1 2 9% ) ;样点组 2为部分市中心公园和外围公园 ,共有藓类 4 4种 ,总盖度 37 94 % ;样点组 3主要为外围公园和市郊公园 ,共有藓类 4 9种 ,总盖度为4 9 6 6 % .结果反映了藓类植物分布与不同生境 ,环境污染及人为干扰有一定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上海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除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风和风沙流对玉米幼苗叶片膜透性和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哈林 李瑾 +3 位作者 周瑞莲 云建英 曲浩 潘成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0-1445,共6页
为了解玉米幼苗对风和风沙流危害的生理响应机制,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 m·s^-1(CK)、6 m·s^-1、9 m·s^-1、12 m·s^-1、15 m·s^-1和18 m·s^-1等6个风速下净风和风沙流(风沙... 为了解玉米幼苗对风和风沙流危害的生理响应机制,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 m·s^-1(CK)、6 m·s^-1、9 m·s^-1、12 m·s^-1、15 m·s^-1和18 m·s^-1等6个风速下净风和风沙流(风沙流强度相应为0g·cm^-1·min^-1、1.00 g·cm^-1·min^-1、28.30 g·cm^-1·min^-1、63.28 g·cm^-1·min^-1、111.82 g·cm^-1·min^-1和172.93 g·cm^-1·min^-1)10 min吹袭对玉米幼苗叶片膜透性影响及其膜保护系统响应。结果表明,净风吹袭下,随风速增强,玉米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趋于增加,膜透性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呈波动式变化;其中12-18 m·s^-1处理的SOD活性,6 m·s^-1和12-18 m·s^-1处理的POD活性,6 m·s^-1和12 m·s^-1处理的CAT活性,以及6 m·s^-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18 m·s^-1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K。风沙流吹袭下,随着风沙流强度增大,玉米幼苗MDA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趋于下降,但膜透性和POD活性显著增强,除18 m·s^-1处理的脯氨酸外,其他处理的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显著。结果说明,短暂的净风吹袭对于玉米幼苗叶片的细胞膜危害不明显,而风沙流胁迫致其细胞膜结构受损严重;风和风沙流胁迫下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的主要是POD,在18 m·s^-1大风和风沙流胁迫下脯氨酸起到了渗透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风沙流 膜透性 保护酶 渗透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