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华吸鳅和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
1
作者 宋霖 陈小江 +1 位作者 高鹏 符江涵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4-943,共10页
为探究四川华吸鳅和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特征并比较各部分功能及食性异同,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和阿利新蓝-过碘酸染色方法对体长(5.18±0.11)cm的四川华吸鳅和体长(4.96±0.25)cm的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观察... 为探究四川华吸鳅和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特征并比较各部分功能及食性异同,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和阿利新蓝-过碘酸染色方法对体长(5.18±0.11)cm的四川华吸鳅和体长(4.96±0.25)cm的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显示:(1)二者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口裂小,胃U型。四川华吸鳅肠道折叠2回,比肠长1.43±0.08;汉水后平鳅肠道呈螺旋状盘旋,比肠长2.46±0.21,差异显著。胰腺分布于肝脏中。消化系统均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2)口咽腔均分布4种黏液细胞;食道黏膜上皮中堆叠Ⅰ、Ⅲ型黏液细胞多层;胃仅贲门部具胃腺,胃黏膜中无杯状细胞,黏液细胞以Ⅲ型为主;自前肠至后肠,黏膜褶高度、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度均逐渐变小,杯状细胞密度逐渐增大,前肠具4种黏液细胞,中、后肠未见Ⅰ型黏液细胞。(3)二者相比,四川华吸鳅胃腺较发达,胃部黏液细胞丰富,口咽腔4种黏液细胞密度,盲囊和幽门Ⅲ型黏液细胞密度,幽门肌层及后肠黏膜下层厚度均显著大于汉水后平鳅,肝组织肝门管区明显;汉水后平鳅后肠杯状细胞密度显著大于四川华吸鳅。推测四川华吸鳅具备摄食动物性饵料的能力,汉水后平鳅则表现为杂食性更偏植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吸鳅 汉水后平鳅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贵州北部乌江光唇鱼属一新种——芙蓉江光唇鱼
2
作者 肖贵榜 陆武军 +5 位作者 廖丽 毛茜 王礼节 张浩然 周林 鲍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道弯曲。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中点或略偏后;胸鳍末端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中部或稍后;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几乎相对;臀鳍起点位于腹鳍和尾鳍基的中点;尾鳍叉形。侧线完全。背鳍ⅲ-8;胸鳍ⅱ-15;腹鳍ⅲ-8;臀鳍ⅲ-5。该新种与云南光唇鱼A. yunnanensis外形相似,但新种躯体更细长、头更短、尾柄更细长、眼更大、两眼更靠近。新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有17~20个锐利锯齿。鳔后室长超过前室长的2倍,前室椭圆前端有凹陷。体色自幼鱼至成鱼体侧均无不规则黑色斑点。上颌须长,向后延伸超过眼外缘。眼中点水平延伸线与鳃盖外缘近中部相接。新种与分布于贵州水域的同属种如吉首光唇鱼A. jishouensis、虹彩光唇鱼A. iridescens在体高、头长、头高、尾柄高和眼径上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光唇鱼属 新种 芙蓉江 乌江流域 贵州北部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鮡科鱼类分类整理及三新种和中国一新记录种
4
作者 陈咏霞 谭慧敏 +3 位作者 林鹏程 张驰 王琳 何德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0-949,共30页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Regan 1905)、穴形纹胸鮡Glyptothorax cavia(Hamilton1822)、墨脱纹胸鮡G.medogensis Chen&He sp.nov.、疑似细体纹胸鮡G.cf.gracilis(Günther 1864)、稀有纹胸鮡G.rara Chen&He sp.nov.、西仁褶鮡Pseudecheneis sirenica Vishwanath&Darshan 2007、扁头异鮡Creteuchiloglanis kamengensis(Jayaram 1966)、细尾鰋Exostoma tenuicaudatum Tamang,Sinha&Gurumayun2015、西藏鰋E.tibetanum Gong,Lin,Liu&Liu 2018和无斑平唇鮡Parachiloglanis immaculata Chen&He sp.nov.。新种墨脱纹胸鮡是安氏纹胸鮡G.annandalei Hora 1923种名的修订,其偶鳍具羽状皮褶,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相离,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缘垂直下方之后,腹鳍末端远离臀鳍起点,更细的尾柄,以及更长的头长等联合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物种。新种稀有纹胸鮡其偶鳍腹面光滑,无羽状皮褶;胸部吸着器心形,皮纹向前延伸至咽部,附着器后缘中部微陷、开放,皮纹不明显;臀鳍不分枝鳍条11根;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间隔距离远;上颌须延伸超过胸鳍基末端,达胸鳍长的1/2处,其长为头长的134.2%等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种。新种无斑平唇鮡是霍氏平唇鮡P.hodgarti(Hora 1923)种名修订,其上颌齿带两侧向后延伸,内侧内凹,呈弯月形,横向宽约为纵向深的2倍;下颌齿带前缘和后缘中部微凹,左右两块紧靠,无明显间隔;鳃孔下角限于胸鳍基前1/3处;脂鳍末端游离,与尾鳍起点有一缺刻;胸鳍分枝鳍条16—17根;尾鳍末端明显内凹;侧线明显,侧线孔周围具白色稀疏圆点,体表和各鳍无明显的斑纹等特征有别于同属其他物种。穴形纹胸鮡为我国新记录种。西仁褶鮡为黄斑褶鮡P.sulcata(McClelland 1842)种名的修订。文章对10种鮡科鱼类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属种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鮡科 种名修订 鉴别特征 新种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怒江源头地区那曲河热裸裂尻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5
作者 朱峰跃 李钊 +4 位作者 王起 段辛斌 陈大庆 刘绍平 刘明典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1,共7页
了解怒江源头地区那曲河热裸裂尻鱼基础生物学概况,研究其繁殖生物学,为评估热裸裂尻鱼生态适应性规律、进行资源管理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9月、2018年7月和10月在怒江源头那曲河采集309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 了解怒江源头地区那曲河热裸裂尻鱼基础生物学概况,研究其繁殖生物学,为评估热裸裂尻鱼生态适应性规律、进行资源管理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9月、2018年7月和10月在怒江源头那曲河采集309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进行了生物学参数测定,包括年龄、体长、体重、繁殖力等,计算了性比、性腺成熟系数,评估了性成熟年龄,预测了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热裸裂尻鱼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2943~16657粒,平均(7685±3527)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F_(L))为10.15~52.71粒/mm,平均(25.00±10.57)粒/mm;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F_(W))为10.68~48.01粒/g,平均(23.91±8.21)粒/g。个体繁殖力与各基础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F、F_(L)与体长、体重、空壳重、卵巢重、年龄和丰满度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性腺成熟系数相关性不显著(F>0.05),F_(W)仅与卵巢重和性腺成熟系数具有显著相关性(0.01<P<0.05)。雌雄比为2.78:1,性腺成熟系数范围为0.39%~11.75%,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6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4龄。根据热裸裂尻鱼卵径频率分布特征,推测其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型一次性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裸裂尻鱼 繁殖力 怒江源头 那曲河
下载PDF
罗非鱼AT2-R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文静 郑树城 +7 位作者 柯紫姗 王英英 李莹莹 莫绪兵 张德锋 尹纪元 周文礼 王庆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93,共11页
为研究罗非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体质量(20±5)g罗非鱼AT2-R(OnAT2-R)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运用qRT-PCR分析OnAT2-R基因的组织分布及时相表达,同时构... 为研究罗非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体质量(20±5)g罗非鱼AT2-R(OnAT2-R)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运用qRT-PCR分析OnAT2-R基因的组织分布及时相表达,同时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YFPOnAT2-R,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最后通过罗非鱼脑细胞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利用qRT-PCR方法检测TiLV-S8片段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OnAT2-R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全长1338bp,编码445个氨基酸,具有1个7次跨膜区域。在罗非鱼被检测的各个组织中,OnAT2-R基因均有分布,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和皮肤,脾脏和胃的表达量最低。健康罗非鱼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后,OnAT2-R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在肌肉中的表达量先增后减再增。成功构建了pEYFP-OnAT2-R,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nAT2-R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在罗非鱼脑细胞中过表达OnAT2-R基因后感染罗非鱼湖病毒,发现TiLV-S8节段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OnAT2-R是一个潜在的定位于细胞膜且具有抑制罗非鱼湖病毒复制作用的细胞表面分子受体,这为后续深入研究罗非鱼湖病毒感染机理及罗非鱼抗病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罗非鱼湖病毒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下载PDF
我国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形态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7
作者 梁日深 何浩斌 +6 位作者 郜梓涵 张景琪 朱梓锋 陈厚桦 周萌 黄燕华 张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外部形态特征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对该裸胸鳝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奥迪萨裸胸鳝主要特征为体型粗壮,体棕褐色,吻端至鳃孔区域分布橘黄色斑点,眼睛后缘存在黑色斑块,鳃孔边缘黑色,身体无其他条带或斑纹;上颌齿、中央齿均单行,下颌齿两行,椎骨式为4-52-135。线粒体基因组方面,奥迪萨裸胸鳝线粒体全长为16580 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上,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Gymnothorax reevesii)、淡网纹裸胸鳝(Gymnothorax pseudothyrsoideus)、疏条纹裸胸鳝(Gymnothorax reticularis)及小裸胸鳝(Gymnothorax minor)聚在一起;基于COI基因构建的裸胸鳝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淡网纹裸胸鳝、肝色裸胸鳝(Gymnothoraxhepaticus)及黄纹裸胸鳝(Gymnothoraxmonochrous)等聚为一支。遗传距离方面,奥迪萨裸胸鳝与目前世界上其他裸胸鳝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82~0.263,均大于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0.020,揭示奥迪萨裸胸鳝在形态与分子水平均为区别于其他裸胸鳝的独立物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也有奥迪萨裸胸鳝分布,为新记录种,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更新提供分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迪萨裸胸鳝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异齿裂腹鱼耳石年轮特征与沉积规律研究
8
作者 岳青松 赖柏霖 +11 位作者 何智 王翔 刘飞 高阔 蒲勇 熊金鑫 罗文杰 黄俊杰 唐子婷 张明旺 杨德英 严太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6-405,共10页
为提高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年龄鉴定的准确性,以已知年龄养殖样本为研究对象,确证了其耳石年轮沉积规律,分析了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第一年轮形成时间与年轮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矢耳石和星耳石相比,微耳石形状变化相... 为提高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年龄鉴定的准确性,以已知年龄养殖样本为研究对象,确证了其耳石年轮沉积规律,分析了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第一年轮形成时间与年轮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矢耳石和星耳石相比,微耳石形状变化相对稳定,适宜作为年轮的分析材料;耳石年轮由暗带与相邻亮带组成,亮带与下一个暗带交界处即为年轮,且年轮沉积具年周期性;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n=45)和野生(n=56)样本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均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微结构分析发现,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的第一年轮中暗带与亮带宽度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养殖与野生样本的微耳石半径与体长均呈幂函数关系,微耳石面积与体长均呈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为养殖与野生群体识别提供了参考,为异齿裂腹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齿裂腹鱼 耳石 微结构 年轮特征 第一年轮形成时间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余欣欣 郑国栋 +1 位作者 陈杰 邹曙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0,共8页
溶解氧作为水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是鱼类健康生存的基础。适宜的溶解氧水平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对鱼类的繁殖、捕食和运动等产生积极的影响[1]。低氧胁迫不仅严重制约了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紊乱,严重... 溶解氧作为水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是鱼类健康生存的基础。适宜的溶解氧水平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对鱼类的繁殖、捕食和运动等产生积极的影响[1]。低氧胁迫不仅严重制约了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鱼体死亡[2]。而经长期演化,鱼类已进化出一系列机制来应对低氧。低氧环境中,鱼类可以通过各种生理反应来抵抗溶解氧的不足,如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强氧吸收的能力等,从而应对低氧胁迫[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胁迫 鱼类 信号通路 调控机制
下载PDF
LED光谱和温度协同对鲈鲤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10
作者 廖宝峰 黄应平 +2 位作者 高振军 李卫明 袁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了研究光谱和温度协同对鱼类代谢作用,在水温15℃和20℃下,设置红、黄、绿、白4种LED光谱和遮光、自然光(光强≤100 lx)条件,测定鲈鲤Percocypris pingi幼鱼在静水中的日常耗氧率。结果显示,不同光谱组实验鱼日常耗氧率差异性显著(P&l... 为了研究光谱和温度协同对鱼类代谢作用,在水温15℃和20℃下,设置红、黄、绿、白4种LED光谱和遮光、自然光(光强≤100 lx)条件,测定鲈鲤Percocypris pingi幼鱼在静水中的日常耗氧率。结果显示,不同光谱组实验鱼日常耗氧率差异性显著(P<0.05),15℃时,红>黄>绿>白>自然光>遮光,20℃时,红>绿>自然光>黄>白>遮光;红光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遮光组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绿、黄、白、遮光和自然光组的日常平均耗氧率分别增加了27.94%、34.88%、17.33%、33.39%、40.63%和62.06%。耗氧率温度敏感系数表现为,自然光>遮光>绿>白>红>黄,LED色光(特别是黄光)暴露使鲈鲤幼鱼对温度的灵敏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鲈鲤在不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代谢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其人工养殖光环境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鲤 温度 光谱 耗氧率
下载PDF
基于ND1基因石斑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11
作者 何浩斌 张国庆 +5 位作者 郜梓涵 胡凯红 林佳欣 周萌 黄燕华 梁日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6-756,共11页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试验结果显示:37种石斑鱼ND1基因同源序列为645bp,种间遗传距离0.0062~0.2636,平均遗传距离0.1547。以九棘鲈属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斑鱼属鱼类主要形成两个基本分支,大多数种类在进化树上聚类关系清晰,节点拥有较高支持率。部分形态分类存在争议的石斑鱼:吊桥石斑鱼/电纹石斑鱼、花点石斑鱼/白背石斑鱼、萤点石斑鱼/纹波石斑鱼,进化树上均聚为姐妹分支,但支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两两间ND1遗传距离均较大(大于2%),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黄鳍石斑鱼与细点石斑鱼ND1遗传距离仅为0.0062,进化树支长极短,两者在分子水平可能为同一物种。试验结果展示了37种石斑鱼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部分形态相似物种同种异名分类争议,可为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奠定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线粒体DNA ND1序列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黄河雅罗鱼的年龄与生长关联性
12
作者 李慕琪 王继隆 +7 位作者 李培伦 刘嘉成 刘彦斌 王太 刘凯 赵鹏 张健 刘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为分析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的年龄与生长关联性,对2022年7—8月和2023年3月捕捞于黄河干流宁夏和甘肃段的271尾黄河雅罗鱼进行年龄分析,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 为分析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的年龄与生长关联性,对2022年7—8月和2023年3月捕捞于黄河干流宁夏和甘肃段的271尾黄河雅罗鱼进行年龄分析,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分别拟合黄河雅罗鱼生长,筛选出最适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雅罗鱼样本分为1~5龄5个年龄组,其中3龄个体数量最多,占46.13%。雌雄个体间生长无显著差异,体重(W)与全长(L)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W=0.004×L^(3.242)(R^(2)=0.991,n=27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黄河雅罗鱼的最适生长方程,其次是Gompertz和Logistic GF生长方程。黄河雅罗鱼全长生长方程为L_(t)=46.992×[1-e-0.274(t-^(0.333))],体重生长方程为Wt=1053.808×[1-e-0.274](t-^(0.333))^(3.242)。生长加速度曲线中的拐点年龄为4.626龄,对应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32.50 cm和318.8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 年龄 生长 耳石 生长方程
下载PDF
西江伍氏华吸鳅仔、稚鱼的异速生长研究
13
作者 文浩 徐林 +6 位作者 吴志强 黄亮亮 高明慧 宋琦亮 何佳洋 刘昊 孙扬言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伍氏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wu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各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吻长、眼径、头长、头高、体高和体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P<0.05),头部器官比身体其他器官优...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伍氏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wu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各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吻长、眼径、头长、头高、体高和体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P<0.05),头部器官比身体其他器官优先发育。吻长和眼径一直保持正异速生长,头长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2~13日龄,拐点前后均保持正异速生长,头高的生长拐点在7~8日龄,拐点前是负异速生长,拐点后是正异速生长;体高的拐点出现在15~16日龄,拐点前后均保持正异速生长,吻至肛长一直保持等速生长,体长保持等速生长。头部器官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可以增强捕食和躲避天敌的能力,并有助于为仔鱼期发育提供能量,适应外界环境,提高存活率。本研究可丰富伍氏华吸鳅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基础生物学资料,为育苗生产和野生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氏华吸鳅 异速生长 仔、稚鱼 生长拐点 西江
下载PDF
红水河暗色唇鲮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14
作者 孙扬言 何佳洋 +4 位作者 李育森 张雪玲 柯真林 吴志强 黄亮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于2022年11月在红水河采集71尾样本。结果显示:样本群体由1~6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龄,占总数的39.44%;平均体长16.51 cm,平均体重122.35 g,体重(W)与体长(L...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于2022年11月在红水河采集71尾样本。结果显示:样本群体由1~6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龄,占总数的39.44%;平均体长16.51 cm,平均体重122.35 g,体重(W)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W=0.039L2.827;♂:W=0.025L2.963;群体:W=0.026L^(2.964),属匀速生长型;生长特性符合von Betalanffy生长方程:♀:Lt=24.74[1−e^(−0.4195(t+0.2438))],W_(t)=340.65[1−e^(−0.4195(t+0.2438))]2.827;♂:Lt=26.70[1−e^(−0.3103(t+0.6951))],Wt=427.98[1−e^(−0.3103(t+0.6951))]2.963;雌、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2.38龄、2.85龄。本研究明确了红水河暗色唇鲮的生长特性,为其个体生物学提供了数据参考,有助于对其资源的评价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唇鲮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红水河
下载PDF
黄颡鱼硒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15
作者 刘光辉 余岸艮 +3 位作者 何杨 郭雨诗 柯江 罗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3,共9页
为探讨黄颡鱼硒蛋白selenow2a、selenop2和selenot2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3′/5′RACE PCR克隆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891、1998和1432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288、828和600bp,编码95、275和219个氨基酸。在线工具SECISerach3对3个基... 为探讨黄颡鱼硒蛋白selenow2a、selenop2和selenot2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3′/5′RACE PCR克隆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891、1998和1432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288、828和600bp,编码95、275和219个氨基酸。在线工具SECISerach3对3个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都含有可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的终止密码子,以及在3′非编码区存在SECIS元件。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sele-now2a、selenop2和selenot2基因预测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2.24%、66.19%和79.45%,而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4.74%、68.50%和90.95%,在发育树上则显示为树杈相接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硒蛋白基因的mRNA在黄颡鱼心脏、肝脏、肌肉、脑、肠、脾脏、精巢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其mRNA表达水平呈现组织特异性。表明3个基因拥有硒蛋白家族的特征,但在组织表达上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 基因克隆 分子特征 黄颡鱼 组织表达
下载PDF
温度对鳜体表黏液细胞及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16
作者 施郁松 赵金良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鱼类体表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构成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为探明不同温度条件(10、20、30℃)对鳜体表黏液细胞类型和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以体质量(19.0±3.2)g、体长(11.0±1.5)cm鳜为试验对象,利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 鱼类体表黏液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构成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为探明不同温度条件(10、20、30℃)对鳜体表黏液细胞类型和黏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以体质量(19.0±3.2)g、体长(11.0±1.5)cm鳜为试验对象,利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观察试验开始72 h时3种温度对体表黏液细胞分布与类型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鳜体表黏液细胞含有4个类型,头部单位面积皮肤所含有的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躯干部黏液细胞数量次之,尾部数量最少;相较于10℃组,20℃组和30℃组体表Ⅱ型黏液细胞增幅最大,Ⅳ型次之,Ⅰ型呈略减趋势,Ⅲ型变化无规律。于试验开始后第0、36、72 h采集皮肤组织和体表黏液,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皮肤免疫因子IgM、IL-1β、Hepcidin基因表达量变化和体表黏液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IgM、Hepcidin基因表达量均随温度升高而上调,相较于10℃组,20℃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而30℃组表达量下调;30℃组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0℃组和20℃组。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显著影响鳜皮肤黏液细胞类型、数量及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细胞 免疫因子 温度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黑龙江茴鱼个体繁殖力研究
17
作者 韩豪祥 金洪宇 +2 位作者 廉杰 薄永芳 马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3,共5页
在黑龙江流域呼玛河、额木尔河采集黑龙江茴鱼332尾,经鉴定,雄鱼180尾,雌鱼133尾,雌雄不辨19尾。对63尾性腺发育达到Ⅳ期的雌鱼测量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年龄,计算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等;取其卵巢前、中、后约0.25 g性... 在黑龙江流域呼玛河、额木尔河采集黑龙江茴鱼332尾,经鉴定,雄鱼180尾,雌鱼133尾,雌雄不辨19尾。对63尾性腺发育达到Ⅳ期的雌鱼测量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年龄,计算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等;取其卵巢前、中、后约0.25 g性腺组织称重、计数,计算个体繁殖力;运用SPSS 16.0将雌鱼个体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m)与生物学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全回归方程,从中筛选出P值小于0.05的指标,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将个体繁殖力与7项生物学指标分别进行拟合,从中筛选出拟合度最高的方程。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繁殖群体由2~4龄个体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152.63±905.96)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1.11±3.01)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2.99±1.62)粒/g;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呈正相关,且偏相关系数最高;从最佳拟合方程中可以看出,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m0)的拟合度最高(R^(2)=0.9843),关系式为F=0.8126m0^(2)+234.09m0+520.14,可以用个体绝对繁殖力和卵巢质量的最佳拟合方程估算野生黑龙江茴鱼种群的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个体绝对繁殖力 体长相对繁殖力 体质量相对繁殖力
下载PDF
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
18
作者 罗寒雨 刘笑 +4 位作者 郑菲菲 毛天宇 冯柯尧 孙艳红 祝东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16,共9页
运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组织块联合酶消化法探究体质量(33.2±0.2)g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M199培养基、L15培养基、M199-L15)、3种培养容器(12孔板、6孔板、T25培养瓶)及有无CO_(2)探究翘嘴鳜肝... 运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组织块联合酶消化法探究体质量(33.2±0.2)g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M199培养基、L15培养基、M199-L15)、3种培养容器(12孔板、6孔板、T25培养瓶)及有无CO_(2)探究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最适培养条件,采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和染色体数目鉴定细胞,研究氯化铵(0、1、5、10mmol/L)对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0.25%胰蛋白酶-EDTA消化翘嘴鳜肝脏组织获得细胞,接种到T25培养瓶,生长培养基为M199-L15(体积比1∶1)混合培养基并添加20%体积胎牛血清,在28℃含5%CO_(2)的培养箱中培养,第2~3天贴壁细胞占瓶底的25%~30%,第4~5天细胞长满瓶底的70%~80%,第6~7天得到可传代的原代细胞;传代后细胞饱满、增殖能力强,为上皮样和成纤维样的混合,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已传到10代;细胞线粒体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HQ731435.1)的一致率达99.05%,染色体数目为48条,证明此细胞来自翘嘴鳜;5mmol/L和10mmol/L氯化铵暴露对细胞形态和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建立了翘嘴鳜肝脏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为开展翘嘴鳜生物学、疾病学、营养学及遗传学等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为鱼类肝脏组织细胞原代培养和建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肝脏 原代细胞 培养技术
下载PDF
斑马鱼TDP43负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19
作者 胡美玲 于婷婷 +5 位作者 卢君焱 花佳利 龚慧莹 杨珊珊 胡成钰 徐小文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TDP43是一种DNA/RNA结合蛋白,属于异质核糖核蛋白家族成员,在调控转录、mRNA稳定性及翻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报道表明哺乳类TDP43参与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然而TDP43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机制还不清楚。探索了斑马鱼TDP43在先天免... TDP43是一种DNA/RNA结合蛋白,属于异质核糖核蛋白家族成员,在调控转录、mRNA稳定性及翻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报道表明哺乳类TDP43参与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然而TDP43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机制还不清楚。探索了斑马鱼TDP43在先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首先通过同源比对及构建TDP43的系统进化树,分析了TDP43在不同物种中的进化特征,结果表明TDP43在哺乳类和鱼类中的相似度很高(60%以上)。SVCV病毒感染斑马鱼和CIK细胞后,检测TDP43在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发现,(脑、眼睛、肠、鳃、皮肤、心脏、肝脏和肾脏)和CIK细胞中均上调。体外构建TDP43真核表达载体或合成TDP43的小干扰RNA,在CIK细胞中过表达TDP43能够抑制了Ⅰ型干扰素表达,而敲降TDP43则上调了Ⅰ型干扰素的表达。此外,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TDP4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说明TDP43可能是在细胞核中调控基因的转录而控制先天免疫反应。总之,我们研究了斑马鱼TDP43在响应病毒感染及在先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TDP43 干扰素 草鱼肾细胞 表达 调控
下载PDF
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20
作者 张琴 王洪 +3 位作者 陈煜 赵大显 盛军庆 张万昌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4,共8页
将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放入锅中煮沸,取出肌间骨各部位,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形态、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荷包红鲤的肌间骨数目为70~99(x=88)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为78~92(x=85)根,萍乡红鲫的肌间骨数目为62~89(x=77)根;荷... 将荷包红鲤、彭泽鲫和萍乡红鲫放入锅中煮沸,取出肌间骨各部位,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形态、类型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荷包红鲤的肌间骨数目为70~99(x=88)根,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为78~92(x=85)根,萍乡红鲫的肌间骨数目为62~89(x=77)根;荷包红鲤和彭泽鲫肌间骨数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荷包红鲤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彭泽鲫和萍乡红鲫肌间骨数目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种鱼肌间骨均存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但未见椎体小骨。肌间骨的类型均为简单型(“I”型、“卜”型、“Y”型)、中间型(一端多叉型、两端两叉型)和复杂型(两端多叉型、树枝型),简单型数目最多;3种鱼身体两侧的肌间骨数量不完全一致,不同部位肌间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左右两侧的肌间骨分布不同,但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其肌间骨时空发育规律,培育少或无肌间骨的鲤、鲫新品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鱼类 肌间骨 分布 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