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9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华西腹链蛇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杰 张自亮 +7 位作者 李辉 杨鑫宇 胡小龙 唐依萍 刘昕 刘慧 张佑祥 吴涛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36″N,110°09′30″E;212 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 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36″N,110°09′30″E;212 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华西腹链蛇(H.maximus)聚为一支,其遗传距离为1.7%~2.2%。综合形态数据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标本为华西腹链蛇。同时,根据已有研究对华西腹链蛇在中国分布情况的报道,确定该标本系湖南省分布新纪录。本研究将湖南省东亚腹链蛇属种类提升至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华西腹链蛇 CYTB基因
下载PDF
渗透压调节基因在入侵物种红耳龟适应盐度环境中的作用
2
作者 袁悦 卢英楠 +1 位作者 洪美玲 丁利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0-496,共7页
为了解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盐度水域中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本研究在盐度5‰和15‰(S5组和S15组)的环境中对红耳龟进行了24 h、48 h胁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红耳龟在... 为了解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盐度水域中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本研究在盐度5‰和15‰(S5组和S15组)的环境中对红耳龟进行了24 h、48 h胁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红耳龟在2个盐度处理下24 h时,肾脏中水通道蛋白1(AQP1)、热休克蛋白(HSP70)、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NKCC)、肌醇转运蛋白(SMIT)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胁迫48 h时,HSP70、NCC、NKCC和TAUT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15组AQP1和SMIT mRNA的变化不显著。红耳龟在适应半咸水环境过程中,渗透压调节基因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揭示了红耳龟可能采用特定的渗透压调节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入侵物种的生理适应机制,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以控制或减少红耳龟的负面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龟 基因表达 渗透压调节 半咸水
下载PDF
广东省珠海市发现爬行动物外来物种——滕氏蜥虎
3
作者 王昊天 宋晗铭 +1 位作者 齐硕 王英永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4,共9页
2023年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采集到5号蜥虎属Hemidactylus标本。标本体型较大,身被锥状具棱疣鳞,体中段疣鳞16~17列;肛前孔和股孔不连续;每侧2~3个肛疣。经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片段构建的蜥虎属... 2023年9月,在广东省珠海市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采集到5号蜥虎属Hemidactylus标本。标本体型较大,身被锥状具棱疣鳞,体中段疣鳞16~17列;肛前孔和股孔不连续;每侧2~3个肛疣。经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片段构建的蜥虎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认为滕氏蜥虎H.tenkatei,系我国的首次记录。梳理文献发现,滕氏蜥虎与密疣蜥虎H.brookii历史上长期混淆,最近才被确定种级地位。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此前记录有密疣蜥虎分布且已形成归化种群,因缺少分子证据仍不能确定其是密疣蜥虎还是滕氏蜥虎。目前,滕氏蜥虎已在珠海市形成繁殖种群,但现有证据尚不能确定其是否会对本土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它们的种群状况及对中国本土物种的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岸城市 分类历史 密疣蜥虎 滕氏蜥虎
下载PDF
深圳后棱蛇(有鳞目:蛇亚目:水游蛇科)补充描述和受胁等级评估
4
作者 肖嘉杰 林石狮 +7 位作者 曾昭驰 王志广 陈鸿辉 詹彬彬 肖微文 毛颖津 李远航 王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441,共8页
2023年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采集到3号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物种标本,经分子和形态学比对后鉴定为深圳后棱蛇O.shenzhenensis,为该种已知最东分布点。此前,深圳后棱蛇形态数据仅依据2号雄性和4号雌性模式系列标本确定,本研究依... 2023年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采集到3号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物种标本,经分子和形态学比对后鉴定为深圳后棱蛇O.shenzhenensis,为该种已知最东分布点。此前,深圳后棱蛇形态数据仅依据2号雄性和4号雌性模式系列标本确定,本研究依据新采的2号雄性标本和1号雌性标本,对深圳后棱蛇进行了形态学的补充描述。深圳后棱蛇目前仅知6个分布点,集中于深圳和东莞,结合其分布和栖息地现状,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定标准,建议将其评估为易危(VU)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后棱蛇 形态学 分布区扩大 保育
下载PDF
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4 位作者 方自力 吴贯夫 刘志君 Theodore J.Papenfuss Robert J.Macey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 ,后者的尾短 ,小于吻肛长 ,前者背鳞 10 0枚以上 ,后者背鳞不到 10 0枚。红原沙蜥Phryno cephalus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 ,应归隶青海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属 蜥蜴亚目 鬣蜥科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红原沙蜥 分类
下载PDF
外源性牛重组瘦蛋白(Leptin)对初生小牛脂肪细胞形态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牛淑玲 张才 +2 位作者 王哲 夏成 高露露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298,共4页
试验将5mg/L外源性牛重组瘦蛋白(Leptin)添加到培养6d的从初生小牛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观察Leptin对脂肪细胞形态及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Leptin后4h,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细胞体... 试验将5mg/L外源性牛重组瘦蛋白(Leptin)添加到培养6d的从初生小牛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观察Leptin对脂肪细胞形态及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Leptin后4h,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的脂肪滴减少。同时,细胞甘油三酯含量降低了32.96%(P<0.05)。结果说明,Leptin可促进体外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形态 酯含量 瘦蛋白 外源性 初生 重组 牛脂肪 LEPTIN 脂肪细胞分化 甘油三酯 细胞培养液 形态发生 细胞体积 含量降低 脂肪代谢 原代培养 细胞内 培养基 小牛
下载PDF
湖北省爬行动物的区系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戴宗兴 杨其仁 +4 位作者 张如松 张铭 何定富 吴发清 方文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92-95,共4页
从区系成分、垂直分布、区系从属关系、省内地理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爬行动物的区系特点.湖北爬行类共记录有3目13科58种(亚种),其中东洋种占77.6%,东洋种中64.4%为华中-华南区种;湖北爬行类在鄂西南分布种类最... 从区系成分、垂直分布、区系从属关系、省内地理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爬行动物的区系特点.湖北爬行类共记录有3目13科58种(亚种),其中东洋种占77.6%,东洋种中64.4%为华中-华南区种;湖北爬行类在鄂西南分布种类最多.以湖北爬行类为性状,与其它10省区的聚类分析表明:湖北爬行类与四川最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区系 湖北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体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与病理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松林 冯建军 +1 位作者 熊静 关瑞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4-499,共6页
采用从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感染后不同时期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肝脏、肾脏和肠道内的定位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细菌分2次对鳗鲡进行肌肉注射。第1次采用每克体质量10^3-10^7cfu的不同剂量注射... 采用从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感染后不同时期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肝脏、肾脏和肠道内的定位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细菌分2次对鳗鲡进行肌肉注射。第1次采用每克体质量10^3-10^7cfu的不同剂量注射以确定该菌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量为5×10^4cfu/g。第2次以每尾鱼1×10^7cfu的剂量注射欧洲鳗鲡,此后分别在注射后6、24、48 h采集鳗鲡的肝脏、肾脏、肠道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别,鳗鲡早期无明显病理变化,而后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症状;鳗鲡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较其他脏器明显,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肾小球坏死脱落;鳗鲡肝脏则主要表现为严重充血,肠道偶见肠粘膜脱落。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感染细菌主要分布在鳗鲡肾脏内,肝脏和肠道也有感染细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嗜水气单胞菌 人工感染 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下载PDF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瞿文元 路纪琪 +3 位作者 陈晓虹 牛红星 吕九全 牛瑶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3期142-146,共5页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 4种 ,即双全白环蛇、赤峰锦蛇、黄链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区系 地理区划 河南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美洲鳗鲡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松林 关瑞章 +1 位作者 冯建军 陈传卿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93-97,共5页
为研究自发病美洲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该鱼的致病性,试验将60尾美洲鳗鲡平均分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注射组3组,3组鳗鲡分别注射PBS、以1.0×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和1.0×108cfu/mL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感染.各组鳗鲡分别... 为研究自发病美洲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该鱼的致病性,试验将60尾美洲鳗鲡平均分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注射组3组,3组鳗鲡分别注射PBS、以1.0×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和1.0×108cfu/mL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感染.各组鳗鲡分别于处理后6 h和30 h断尾采血并分离抗凝血和血清,抗凝血由血常规检测分析仪检测7项血液指标,血清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3项与免疫相关的生化指标,数据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鳗鲡注射感染后6 h,与浸泡组相比,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的比值显著(P<0.05)升高,其他指标在三组间均无显著(P>0.05)差异.鳗鲡注射感染后30 h,同对照组和浸泡组相比,血清总蛋白和血糖极显著(P<0.01)下降,Na+和Cl-浓度显著(P<0.05)下降,而AST和ALT则均极显著(P<0.01)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 嗜水气单胞菌 人工感染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的生长、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 被引量:55
11
作者 杜卫国 计翔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报道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 ,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 ,因此 ,个体大小的... 报道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 ,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 ,因此 ,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 5 0mm的幼体 ,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 ;当体长大于 5 0mm ,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 ,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 ,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 69 3mm ,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 ,平均值分别为 6 4、 2 783和 0 5 5 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子科 蓝尾石龙子 生长 两性异形 雌性繁殖
下载PDF
青石斑鱼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施大卫 王利 +3 位作者 娄绘芳 黄艳青 朱保建 吴信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7-476,共10页
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X)是线粒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的终末复合物,是线粒体氧化能力的关键调节物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Ⅰ)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具有酶催化活性的3个亚基之一。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构建的青石斑鱼消减杂... 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X)是线粒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的终末复合物,是线粒体氧化能力的关键调节物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Ⅰ)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具有酶催化活性的3个亚基之一。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构建的青石斑鱼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长587bp的EST序列为基础,采用RACE-PCR方法克隆鉴定出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研究结果表明:青石斑鱼COXⅠ全长1659bp,5'端非编码区3bp,3'端非编码区105bp,开放阅读框1551bp,编码51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青石斑鱼COXⅠ与线纹刺尾鲷COXⅠ同源性最高,达96.9%。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COXⅠ基因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COXⅠ基因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副溶血弧菌灭活疫苗的青石斑鱼的脾、肝、心、头肾、肾、肌肉和鳃中都有转录表达。注射副溶血弧菌灭活疫苗后,除了鳃组织,其他组织中COXⅠ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都有显著提高(P<0.05),而鳃组织中的COXⅠ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石斑鱼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克隆 表达分析 副溶血弧菌灭活疫苗
下载PDF
欧洲鳗鲡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条件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松林 关瑞章 冯建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3-411,共9页
通过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刀豆蛋白A(ConA)质量浓度和鳗鲡血清质量分数4个参数的测定,确定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四甲基偶氮唑(MTT)法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时间为42-90 h,培养温度分别为15.0℃、2... 通过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刀豆蛋白A(ConA)质量浓度和鳗鲡血清质量分数4个参数的测定,确定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四甲基偶氮唑(MTT)法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时间为42-90 h,培养温度分别为15.0℃、20.0℃、25.0℃和30.0℃时,细胞培养液中ConA质量浓度分别为0、10μg/mL、20μg/mL和30μg/mL,鳗鲡血清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和15%时,淋巴细胞于20.0℃、含10μg/mL ConA,10%鳗鲡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培养66 h后可获得最好的淋巴细胞转化效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素中仅鳗鲡血清水平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OD值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温度、时间和ConA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建立的鳗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条件为鳗鲡的细胞免疫建立了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MTT法 CONA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鳗鲡血清
下载PDF
江西7种蛇类基于16S rRNA基因的DNA条形码构建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立彬 汤晓丽 +8 位作者 邵建明 熊志勇 熊家强 熊丹群 方进 龙飞 陈极光 肖俐 汪雁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102,共8页
采用新设计COI、16S、CR3种线粒体基因(位点)的简并引物,对江西地区常见蛇类(2科6属7种)共20个个体样本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的初步尝试,将实验结果结合GenBank部分蛇类序列数据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涉及的蛇类个体及类群的识别上,16S rRNA... 采用新设计COI、16S、CR3种线粒体基因(位点)的简并引物,对江西地区常见蛇类(2科6属7种)共20个个体样本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的初步尝试,将实验结果结合GenBank部分蛇类序列数据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涉及的蛇类个体及类群的识别上,16S rRNA基因片段合乎通用条码标记的序列的要求;且本实验设计的16S简并引物有适用性强、宽容度大的优势。其次,本研究结果支持"16S rRNA基因至少应该作为脊椎动物标准条码标记———线粒体COI基因不可缺少的补充"观点;提示当前对DNA条形码在不同生物类群的应用方面,尚待在更大的标本样品数量及更多不同基因片段序列数据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基因 蛇类 DNA条形码
下载PDF
中华鳖种群RAPD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肖亚梅 陈丽莉 +1 位作者 陈合格 赵如榕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75,共4页
选用14个随机引物对中华鳖基因组DNA进行了随机扩增DNA片段多态性(RAPD)分析.14个引物,在8个待检样品中共扩增出714条清晰的DNA片段,片段大小在200~3 000bp之间,平均每一引物在每个样品中扩增了6.0条带.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鳖群体内平均... 选用14个随机引物对中华鳖基因组DNA进行了随机扩增DNA片段多态性(RAPD)分析.14个引物,在8个待检样品中共扩增出714条清晰的DNA片段,片段大小在200~3 000bp之间,平均每一引物在每个样品中扩增了6.0条带.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鳖群体内平均相似率0.857,总平均带纹频率0.773,遗传变异率为0.227.研究表明,中华鳖为遗传共享度较高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RAPD 遗传变异率
下载PDF
孵化温度对灰鼠蛇卵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8-553,共6页
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2℃ )孵化灰鼠蛇卵 ,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 2 4~ 32℃范围内 ,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 ,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 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2℃ )孵化灰鼠蛇卵 ,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 2 4~ 32℃范围内 ,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 ,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 2 4、2 6、30和 32℃孵化期分别为 99.0、72 .2、5 4 .7和 4 8.7d。 2 4℃和 2 6℃孵出幼体的体长大于 30℃和 32℃孵出幼体 ;2 4℃和 32℃孵出幼体内的剩余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有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 ,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物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化温度 灰鼠蛇卵 孵化期 孵化成功率 幼体特征 游蛇科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的两栖爬行动物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晓赋 周伟 +2 位作者 周用武 吴飞 张庆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2期88-91,共4页
滇西北中甸地区共有两栖类 13种 (亚种 ) ,隶属于 2目 5科 ;爬行动物 11种 (亚种 ) ,隶属于 1目 2亚目 5科。区系成分以东洋界西南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 ,两栖类占 84 6 %,爬行类占 72 7%。区系特点表现为 :区系组成单一却特有率高 ,成... 滇西北中甸地区共有两栖类 13种 (亚种 ) ,隶属于 2目 5科 ;爬行动物 11种 (亚种 ) ,隶属于 1目 2亚目 5科。区系成分以东洋界西南区的种类占主导地位 ,两栖类占 84 6 %,爬行类占 72 7%。区系特点表现为 :区系组成单一却特有率高 ,成分古老又兼具年轻特点 ,南北动物交汇形成多样化。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分布与植被类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为适应环境动物形态发生了较多变化。认为中甸地区是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一关键地区 ,其两栖爬行类动物的调查及分类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中甸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类 爬行类 区系组成
下载PDF
火赤链游蛇卵孵化的进一步研究兼评孵化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43,共9页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重量变化并导致卵内水环境的相应变化。同一湿度下 ,低温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高温孵化卵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低湿度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的影响。2 4℃和 30℃中均有畸形幼体孵出 ,但畸形率与孵化温、湿度无关。孵化基质湿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大小(snout ventlength ,SVL)、湿重和躯干干重 ,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SVL和体重较大且躯干发育较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幼体剩余卵黄的干重和灰分含量以及幼体的能量和总灰分含量 ,30℃孵出幼体的剩余卵黄较大、总灰分含量和剩余卵黄灰分含量较高 ,但能量较低。在所有被检测的幼体特征中 ,孵化温、湿度相互作用仅影响剩余卵黄干重。各条件下孵出幼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与其SVL无显著的相关性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孵出幼体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水环境虽然影响部分幼体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赤链游蛇 游蛇科 蛇卵 孵化 水热环境 幼体特征
下载PDF
中国蝮蛇头骨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 (蛇亚目:蝮亚科)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鹏 张服基 陈跃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15-420,共6页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 个地区的8 种( 亚种) 共26 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 个地区的8 种( 亚种) 共26 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saxatilis、乌苏里蝮A.ussurensis、蛇岛蝮A.shedaoensis、短尾蝮A.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 等的有效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的骨骼形态与其他种类也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谱系上应代表两个不同的类型,将它们分隶于蝮属Agkistrodon 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 是合理的。还以头骨形态特征为依据对8 种蝮蛇编制了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骨 比较 分类 蝮蛇类 形态 中国
下载PDF
基于两个核基因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将臣 万全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7,共6页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对后得到620 bp的一致序列,二者合并后,比对排序后得到1561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共有505个可变核苷酸位点,总变异率为32.35%;简约信息位点为239个,插入/缺失为139个,转换/颠换比率为1.64。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5%、22.8%、19.2%。海龟科和鳄龟科之间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最小(0.025),鳖科和南美侧颈龟科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82)。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陆龟科与潮龟科先聚在一起,再与龟科聚在一起,陆龟科与潮龟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2)支持陆龟总科与鳄龟科+海龟总科构成姐妹群;3)鳄龟科和海龟总科是姐妹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R35基因 RAG2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