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6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临证价值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俊杰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实则寒温相互羽翼;经典研究可借鉴西医思维,应对疾病须以中为基;目前经方运用重方药略理法,亟待构建规范体系等观点,为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临证价值 经方 理法方药 计算机 人工智能 方证相应
下载PDF
“胃家实”及三承气汤运用辨析
2
作者 姚军 吴佳 谢雪姣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443-446,458,共5页
“胃家实”作为阳明病提纲,意义重大的同时也颇具争议。本文基于阳明胃肠的生理机制揭示“胃家实”本质,并进一步分析“胃家实”病机治法,又据此探讨三承气汤之鉴别运用、“燥屎”与大小承气汤辨证关系及“胃家实”与“脾家实”的内在... “胃家实”作为阳明病提纲,意义重大的同时也颇具争议。本文基于阳明胃肠的生理机制揭示“胃家实”本质,并进一步分析“胃家实”病机治法,又据此探讨三承气汤之鉴别运用、“燥屎”与大小承气汤辨证关系及“胃家实”与“脾家实”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胃家实”属于正阳阳明病提纲,是阳明胃肠“更虚更满”机制紊乱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家实 《伤寒论》 三承气汤
下载PDF
浅议仲景方之煎服法
3
作者 李景轩 陈朝远 +2 位作者 李爽 李文秀 张喜莲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东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其条文论述精当,理、法、方、药具备,开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针对疾病和患病个体,辨证施治,立法选方而作仲景方,精简不杂、立意明确、疗效突出。并详细叙述了相应方剂的剂型、煎药溶媒、煎煮方法、给药... 东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其条文论述精当,理、法、方、药具备,开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针对疾病和患病个体,辨证施治,立法选方而作仲景方,精简不杂、立意明确、疗效突出。并详细叙述了相应方剂的剂型、煎药溶媒、煎煮方法、给药方式、服药频次、服药时间、药后调理方法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调护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仲景方的煎服法进行归纳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方 煎服法 药物剂型 药效
下载PDF
小陷胸汤古今文献考证
4
作者 李明 尹周安 +8 位作者 李玉丽 熊瑛 毛娅男 王姣姣 彭罗燕 朱文彦 龙玲 袁振仪 贺圆圆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485-1496,共12页
目的:分析小陷胸汤的方名方源、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主治病证、功效方义以及现代疾病谱,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古代文献检索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读秀数据库、博览医书中医古籍库等,以“小陷胸汤... 目的:分析小陷胸汤的方名方源、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主治病证、功效方义以及现代疾病谱,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古代文献检索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读秀数据库、博览医书中医古籍库等,以“小陷胸汤”,或以“陷胸”二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现代临床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以“小陷胸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小陷胸汤首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组成包括黄连、半夏、瓜蒌实,后世医书多有记载,方名有“仲景小陷胸汤”“古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汤”等,异名同方,煎服法大多遵守仲景“先煮瓜蒌,去滓,后纳诸药,续煎”的方法,主治病证广,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尤以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多。结论:小陷胸汤证病机为痰热互结,小陷胸汤功效为清热化痰,通痹止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陷胸汤 文献考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瓜蒂散证浅析
5
作者 王勇 蒋涛 +3 位作者 卞胡伟 刘金柱 徐晶 钱程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108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蒂散证 瓜蒂散 吐法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太阳病误下变证论“膈病”
6
作者 张克克 王祥麒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下之愈。(2)下之不愈,而不愈者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误治后邪气仍在表者,当以汗解之;二是有表里证者,表解乃可攻里,否则引邪入里,为逆;三是误下影响了太阳病自然发展轨迹,导致表证几无,而邪气入膈,从而产生变证。无论太阳病正常转归还是误下发为变证,“膈”均是邪气入里之“首站”。膈病主要是邪气侵扰使其失去阻隔、分界作用,导致清浊易位,上下隔拒,典型特点为清浊不分,“上逆”与“下趋”症状并见,治疗首当察其在膈上、膈下,遵循“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病” 太阳病 误下变证 下法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虚实病机思辨理论探微
7
作者 刘玉良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虚实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纲领,虚实证候是邪正盛衰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病证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状态时,经常会出现虚实真徦疑似征象。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中虚实辨证的内容,难免存在些许机械片面之处,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伤... 虚实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纲领,虚实证候是邪正盛衰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病证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状态时,经常会出现虚实真徦疑似征象。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中虚实辨证的内容,难免存在些许机械片面之处,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伤寒论》中关于虚实辨证内容丰富深刻,精辟独到,亦有一些对于虚实涵义的特殊阐释,认真探索其中的原理法则和思辨规律,对于临床辨别虚实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恳请同道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虚证 实证 虚实辨证
下载PDF
《伤寒论》治疗反应病机观探微
8
作者 刘玉良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15,共5页
目的提炼《伤寒论》中通过分析治疗后的反应而得出病机认知的思辨方法的规律与精华。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体现治疗反应病机观的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精准提炼和详细阐释。结果《伤寒论》中治... 目的提炼《伤寒论》中通过分析治疗后的反应而得出病机认知的思辨方法的规律与精华。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体现治疗反应病机观的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精准提炼和详细阐释。结果《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包括:根据药物治疗之后药效反应进行病机分析、根据药物试探的药效反应分析病机,以及根据误治后治疗反应分析病机(包括误汗、吐、下、火疗或针刺)等内容。结论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治疗反应 药效反应 病机观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析
9
作者 赵芳 王德龙 +1 位作者 尹湘君 季旭明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伤寒论》被尊为“方书之祖”,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张仲景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论述为切入点,梳理六经发展之脉络,追本溯源,... 《伤寒论》被尊为“方书之祖”,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张仲景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论述为切入点,梳理六经发展之脉络,追本溯源,探讨《伤寒论》六经实质。按阐释角度不同,分为以朱肱为代表的经络结构学说、以张志聪为代表的气化功能学说和以胡希恕为代表的辨证纲领学说。并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飨读者,揭示六经辨证内涵,提高临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 伤寒论 黄帝内经 六经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病证治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艳杭 韩景波 +2 位作者 吴姗姗 陈卿倩 张以昆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病因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是寒凝阳郁;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寒热并用、通理气血、攻补兼施等综合论治方法,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吴茱萸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病因病机 治则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朝辉 胡正军 +4 位作者 钟逸航 史天云 杨佳慧 柳智瑞 刘永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整理《伤寒杂病论》与心衰病相关的经方,探析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方法筛选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条文中符合心衰病主证“悸”“喘”“肿”的经方,以及文献检索关于《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文献,建立“治疗心衰病的... 目的整理《伤寒杂病论》与心衰病相关的经方,探析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方法筛选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条文中符合心衰病主证“悸”“喘”“肿”的经方,以及文献检索关于《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心衰病的文献,建立“治疗心衰病的经方数据库”,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心衰病主证共筛选出25首经方,文献检索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34篇,涉及24首经方。合并建立数据库,共纳入31首经方,通过平台分析发现涉及中药43味,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包括桂枝、甘草、茯苓、大枣、生姜。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肾、膀胱、肝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使用频次前4位的药对为甘草-桂枝、桂枝-茯苓、生姜-大枣、生姜-桂枝,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5首,包括附子-桂枝-生地黄-干姜、干姜-白术-麻黄-人参、茯苓-白术-大枣-附子、黄芪-白芍-防己-牡蛎、茯苓-白术-麻黄-石膏。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心衰病的方药规律符合心衰病的病机特点,体现了“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标本兼顾”及“整体观”,可作为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提炼具有代表性的5首新处方,可为心衰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及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心衰病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方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枫亮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6,共5页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问题,同时注重天人相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确定六经欲解时辰的独特见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欲解时 天干地支 光变时空 时空医学 开阖枢 多维度 天人相应 《伤寒论》
下载PDF
张志聪三注《伤寒论》编次体例及变化探析
13
作者 蔡梦欣 张丽君 +3 位作者 佟琳 李莎莎 张晶 储戟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721-1725,共5页
张志聪是明末清初《伤寒论》“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对《伤寒论》进行研究注解,包括《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本文首先梳理了三部著作的编次体例,发现《伤寒论宗印》具备遵循旧序、概括经意、立足条文的特... 张志聪是明末清初《伤寒论》“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对《伤寒论》进行研究注解,包括《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本文首先梳理了三部著作的编次体例,发现《伤寒论宗印》具备遵循旧序、概括经意、立足条文的特征,《伤寒论纲目》具有先辨经后辨脉、广集观点、发明经意的特征,《伤寒论集注》具备先证后脉、联系经文、灵活阐发的特征。其次将三部著作与《张卿子伤寒论》进行编次体例上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编目顺序、“伤寒例”篇和“可与不可”篇存在编次体例上的动态变化。最后,总结认为张志聪辩证看待伤寒旧论,他在维护旧论的同时,也敢于创新学说新论,表达自身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志聪 《伤寒论宗印》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集注》 编次体例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方证的“三易”思想
14
作者 杨天闯 郭敏 +6 位作者 张近远 徐文倩 杨竹青 刘镇亚 王璐 姚翠翠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础上以《周易》的“简易、变易、不易”核心变化思想,总结先贤关于《伤寒论》113方方证不同变化维度的论述,将方证的简易思想定为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不易思想”定为表传里、上传下、寒化热、热蕴湿、实致虚、微变剧,方的变易思想定为裁、采、穿、化四类,证的“变易思想”定为兼、夹、变、类四种,以期对《伤寒论》方证有个动态的整体定位,临床上以不变的原则,圆活地使用经方治疗多变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伤寒论》 医易同源 方证相应 方药 症状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元标引与知识图谱探析《经方实验录》“病脉证并治”思维
15
作者 周冉冉 邢琛林 +6 位作者 李芊芊 杨凤 侯鉴宸 付兴 李冉 罗涛 陶晓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10-1215,共6页
目的 研究《经方实验录》标引逻辑数据及其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探析中医医案蕴含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方法 基于知识元理论深度标引《经方实验录》,将标引结果转化为逻辑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构建知识图谱图数据库,基于“病脉证并治”... 目的 研究《经方实验录》标引逻辑数据及其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探析中医医案蕴含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方法 基于知识元理论深度标引《经方实验录》,将标引结果转化为逻辑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构建知识图谱图数据库,基于“病脉证并治”逻辑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方实验录》标引知识体217个,知识元1 378条,语义3 127个,语义关联1 265个,其中病因病机的语义关联数量占比43.73%。曹氏百则医案共计145诊次,六经病证和内伤杂病的案例数相近;重视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证候表现、脉象为辨证主要依据,病因病机是论治的关键点。标引建立的“辨治关系”“传变”“方证关系”等语义关联,连接Neo4j构建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清晰直观地呈现病证演变与辨证论治过程,通过Cypher语句精准查询并可视化“病”“脉”“证”等知识内容。结论 从“病脉证并治”视角深入到知识元及语义层级研析医案,呈现临床“病脉证并治”的复杂性、整体性与动态性,是开展中医医案知识推理、发现与创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实验录》 病脉证并治 知识图谱 知识元 医案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磊国医大师运用柴胡类方经验探析
16
作者 莫小丽 王茹婷 +3 位作者 丁一 吴泓希 孙玉信 姜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9期123-128,13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磊国医大师运用柴胡类方的经验,为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学全书》《国医大师张磊医学文库》及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国医大师张磊名医工作室运用《伤寒论》柴胡类...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磊国医大师运用柴胡类方的经验,为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学全书》《国医大师张磊医学文库》及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国医大师张磊名医工作室运用《伤寒论》柴胡类方的医案,采用WPS Excel 2023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录入信息进行中医疾病、柴胡类方合方、加味药物等多角度分析。结果纳入医案381个,病例500例,涉及脾胃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及肝胆系病证等多种疾病。柴胡类方常搭配的处方有桂枝汤、金铃子散和越鞠丸等,常用药物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脾、胃、肺、肝、胆经。加味药物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首,加味药物频次排名前5位的有薏苡仁、连翘、金银花、川芎、延胡索,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18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张磊国医大师将柴胡类方主用于少阳病,根据少阳病易邪结胁下、易相火不足、易气血瘀滞、易气郁化火、易累及太阴、易生痰生饮和易并发太阳阳明的特点,辨证加减用药,常配合使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金铃子散、越鞠丸和橘皮竹茹汤等,常配合使用的药物有薏苡仁、金银花、连翘、川芎、延胡索、郁金、陈皮、川楝子和白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张磊国医大师 柴胡类方 名医经验
下载PDF
《覆载万安方》的《伤寒论》柴胡剂研究
17
作者 李瑶 张涛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覆载万安方》为日本镰仓时代中医代表性医籍,作者梶原性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纳入大量中国唐宋医籍,成为日本继《医心方》后具代表性的汉方医学全书。通过文本检索发现《覆载万安方》中含有柴胡的方剂共96首,其中纳入4首《伤寒论》... 《覆载万安方》为日本镰仓时代中医代表性医籍,作者梶原性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纳入大量中国唐宋医籍,成为日本继《医心方》后具代表性的汉方医学全书。通过文本检索发现《覆载万安方》中含有柴胡的方剂共96首,其中纳入4首《伤寒论》柴胡剂,分别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及柴胡加芒硝汤。通过梳理《覆载万安方》中柴胡剂相关文献,并结合《伤寒论》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可以发现梶原性全运用柴胡剂重视方证相对,灵活加减化裁,重视煎服法且关注到剂量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伤寒论》在日本镰仓时代流传并不广泛,梶原性全没有亲阅《伤寒论》,最后分析《覆载万安方》中引自各医籍的《伤寒论》柴胡剂内容,探讨《覆载万安方》对当今柴胡剂及《伤寒论》研究的文献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载万安方》 柴胡剂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存津液思想浅析
18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2 位作者 牛学恩 张海燕 李青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治法
下载PDF
基于“存津液”思想探讨《伤寒论》治法
19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1 位作者 牛学恩 许二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9期26-28,共3页
先贤陈修园揭示伤寒真诠为“存津液”,可谓每一经、每一证都涉及到津液变化,津液的存亡关乎六经病的发生、传变及治法的确立。张仲景据“存津液”而立汗、下、和、补四法,一为祛邪以防津液耗损,二为直接补充缺失水液。后世“医门八法”... 先贤陈修园揭示伤寒真诠为“存津液”,可谓每一经、每一证都涉及到津液变化,津液的存亡关乎六经病的发生、传变及治法的确立。张仲景据“存津液”而立汗、下、和、补四法,一为祛邪以防津液耗损,二为直接补充缺失水液。后世“医门八法”,实为汗、下、和、补四法的扩充。所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因于表者从汗而解;因于里者从下而解;因于半表半里者和而解之;不可解者唯有补矣。《伤寒论》治法实为四法,涵盖六经。以法相贯,分经类证,简便易行,更好的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汗法 下法 和法 补法
下载PDF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再辨析
20
作者 田维维 谭颖颖 +2 位作者 陈文豪 陈丽名 李小会 《四川中医》 2024年第4期31-35,共5页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18条。历代医家对该方论述颇多,现多认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为心阳虚烦所设。病机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本文首先聚焦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中最具争议的“烦躁”一症,对比历代医家注释并结合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18条。历代医家对该方论述颇多,现多认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为心阳虚烦所设。病机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本文首先聚焦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中最具争议的“烦躁”一症,对比历代医家注释并结合相关条文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进行辨析。认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非为心阳虚烦所设,其病机应为津伤阳浮,火热内侵,郁闭气机,荣血不行,发热生烦。其次辨析方药,认为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的配伍,在此方中的功效是散火邪,通营郁,养阴益血。进而认为该方更立辛甘散火通郁,咸涩敛阳安神之法。最后结合现代临床应用,认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非为一病一症所设,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所导致情绪异常的重要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烦躁 理论探讨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