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马秉亮 马越鸣 +3 位作者 严东明 王天明 石荣 谭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90-1693,共4页
目的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以阐明该方的配伍原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以血清NO浓度变化作为炎症指标,观察ig泻心汤生药18g/kg对血清NO浓度经时变化的影响;ig泻心汤生药4.5、9、18g/kg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 目的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以阐明该方的配伍原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以血清NO浓度变化作为炎症指标,观察ig泻心汤生药18g/kg对血清NO浓度经时变化的影响;ig泻心汤生药4.5、9、18g/kg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按正交设计,观察ig泻心汤不同配伍,即大黄、黄连、黄芩、大黄+黄连、大黄+黄芩、黄连+黄芩、全方(全方组生药18g/kg,其余各组按照在全方中的等量生药剂量给药)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结果泻心汤给药后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对应时间点模型组低,6h差异显著,12、15h差异非常显著;泻心汤各剂量组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模型组低,高剂量组差异显著;不同配伍结果显示,除黄连组外,各给药组血清NO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正交分析表明,在抗炎方面,大黄为该方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黄连无明显作用及影响。结论在抗炎方面,泻心汤中大黄为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心汤 抗炎 内毒素 NO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金燕 陈瑞芳 《河北中医》 2018年第8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胃脘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3例予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胃脘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3例予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包括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烧心或灼热感、呃逆、反酸、恶心呕吐、嗳气及反胃)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及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幽门螺杆菌转阴率82.50%,对照组总有效率81.40%,幽门螺杆菌转阴率58.97%,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烧心或灼热感、呃逆、反酸、恶心呕吐、嗳气、反胃评分及总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膏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对幽门螺杆菌还有明显抗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半夏泻心汤 膏剂 奥美拉唑
下载PDF
硫磺熏制方法应用的利弊分析
3
作者 邓伟峰 黄金 《怀化医专学报》 2004年第1期102-102,共1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硫磺熏制几种中药和水果的优越性,此外.指出了硫磺熏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硫磺 硫磺熏制方法 利弊分析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挺超 何茗苠 +3 位作者 冯皓月 岳仁宋 吴绍祺 温川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811-4823,共13页
目的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 目的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气阴两虚证 数据挖掘 黄芪 生地黄 山药 丹参 黄连 知母 苍术
原文传递
有毒中药吴茱萸及减毒配伍研究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宁 马珍珍 +4 位作者 王秋月 王婷 袁佳烨 杨军令 李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2-1838,共27页
有毒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药在使用有毒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毒性的认识,并通过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对证用药、剂量与疗程控制等方式保障其安全使用。吴茱萸是临床常用“小毒”中药,一方面,吴茱萸的药效作用明... 有毒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药在使用有毒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毒性的认识,并通过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对证用药、剂量与疗程控制等方式保障其安全使用。吴茱萸是临床常用“小毒”中药,一方面,吴茱萸的药效作用明确,既是治疗肝寒气滞诸痛的主药,又是治疗脾胃阳虚、五更泄泻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心脏保护等作用;另一方面,吴茱萸具有潜在的毒性,古代多部经典医书中对其有“小毒”的描述,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肝毒性。为保障吴茱萸的临床安全使用,需要对吴茱萸的毒性相关研究和减毒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吴茱萸的现代药物科学研究为中心,对吴茱萸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毒理研究、药代特征进行系统阐述,结合已有配伍研究对吴茱萸的后续减毒配伍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毒性作用明确、毒性物质明确、减毒配伍物质和机制明确的目标,明确临床安全用药的技术条件,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由此扩大中医的用药范围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中药 吴茱萸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减毒配伍
原文传递
基于“病-药-量”探讨《中华医典》含丹参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6
作者 梁绿圆 曹佳蕾 +9 位作者 刘宜杭 马涵悦 张尔昱 万和伽 韩乐群 余淑敏 张煜欣 魏炳琦 谭祥汉 马丙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8-1280,共13页
目的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 目的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病-药-量 《中华医典》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活血化瘀 通经止痛
原文传递
基于超图的中药方剂超网络中药材群组信息挖掘 被引量:1
7
作者 单雨濛 张科 +2 位作者 胡文军 何英 郑泽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16-3824,共9页
目的应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理论,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并探究其群体的拓扑特性,以期挖掘药材的群组信息及其高阶关联关系。方法收集整理书籍《实用三味中医药方》和中医药信息数据库(TCM-ID)中的中药方剂,分别得到2个中药方剂数据库。以每... 目的应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理论,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并探究其群体的拓扑特性,以期挖掘药材的群组信息及其高阶关联关系。方法收集整理书籍《实用三味中医药方》和中医药信息数据库(TCM-ID)中的中药方剂,分别得到2个中药方剂数据库。以每首中药方剂作为超边,相应方剂中出现的每味药材作为节点,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模型。通过计算中药方剂超网络的拓扑指标,重点对组度序列及组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借助Python软件中的Pyplot功能呈现可视化结果。结果2个数据集共收录9234首方剂,根据2个数据集的不同来源分别构建均匀超网络模型和非均匀超网络模型。其中,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2719首方剂,涉及1404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二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黄芩虽然是二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却未出现在排名前10的单味药材中;非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6515首方剂,涉及2381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三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甘草},黄连虽然是排名第1的三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其单味药材排名却是第7。2个中药方剂超网络的各类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表明药材群组的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提示频数越大的药材群组越重要。结论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从药理上具有互补性,仅评估单味药材或药对重要性的视角较单一,使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对中药方剂系统进行建模,突破了使用普通复杂网络建模中基于点对关联的局限,可更好地描述中药方剂这一现实复杂系统中的高阶交互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地挖掘出中药方剂中重要的药材群组,且组度值大的药材群组中药材之间具有紧密的多重关联性可为新方研发和创新用药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图 中药方剂超网络 组度 组度分布 无标度分布 药材群组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中药减轻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规律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利辉 丁樱 +3 位作者 韩姗姗 代彦林 徐闪闪 邢亚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6-1895,共10页
目的基于文献挖掘探讨中药减轻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规律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雷公藤、中草药、生殖”为主题,检索自1981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 目的基于文献挖掘探讨中药减轻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规律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雷公藤、中草药、生殖”为主题,检索自1981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人工筛选文献,用Excel2021数据透视表统计中药的药味、药性、归经和功效分类,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43篇文献,共涉及84味减轻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中药,使用频率≥1%的有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等28味中药,性味归经以甘、辛、苦3味,温、平、微温3性,肝、肾、脾3经占据前3,补阳药占21.88%,补血药占16.96%,补阴药占12.50%,补气药占10.49%,活血调经药占9.15%。药物关联分析得出21个常用药物组合。对频率≥1%的28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7个新处方。结论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减毒用药规律中,熟地黄-菟丝子是高频药物中最常用的制约雷公藤雌性生殖毒性的药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文献挖掘 中药减毒 熟地黄 菟丝子 雌性生殖毒性
原文传递
基于“病-药-量”探讨《中华医典》含竹沥中药方剂相应规律的数据挖掘 被引量:4
9
作者 骆宾妃 董佳威 +4 位作者 刘红宁 曾展 姚佳 陈钰 陈晓凡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6-2545,共10页
目的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中药方剂“病-药-量”的相应规律,为竹沥的临床诊疗应用及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的中药方剂,录入Excel 2016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 目的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中药方剂“病-药-量”的相应规律,为竹沥的临床诊疗应用及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的中药方剂,录入Excel 2016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含竹沥方剂349首,主治病证分类共99种,其中高频病证(≥20次)主要为“中风”“痰饮”“咳嗽”,治疗“中风”证型以风痰瘀阻为主,“痰饮”以饮停胃肠为主,“咳嗽”以痰热郁肺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有19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生姜、甘草、茯苓、陈皮等,药物功效种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性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其次为温性药,药味多选用甘、苦、辛味,药物归经以脾、胃、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剂型多为汤剂,竹沥用量多为100 mL,核心药物配伍重用防风以祛风化痰,改善脑络痹阻;治疗“痰饮”时,剂型多为丸剂,竹沥用量为200 mL,药物配伍偏重化痰逐饮以理气消积;治疗“咳嗽”,剂型多为汤剂,竹沥用量多为200 mL,药物配伍偏重化痰清热以泻除肺热。结论竹沥应用疾病类型广泛,但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化痰为其主要治则,根据不同证候特点,兼辅以清热、开窍等功效;组方配伍方面竹沥多作为佐助药物进行配伍,因其寒凉药性,宜配伍生姜汁等温性药物协同服用,建议竹沥及生姜汁用量分别为200 mL和100 mL为度,可根据证候痰热症状程度适当加减竹沥用量。对促进竹沥临床实践规范化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竹沥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沥 《中华医典》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组方规律 常用剂量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药物组合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立 段金廒 +4 位作者 朱振华 史旭芹 宿树兰 唐于平 钱大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9-934,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当归-红花药物组合的物质基础与效应的相关性,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中医方剂数据库归纳分析当归-红花配伍比例,并以此设计方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配比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味药材煎液中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香豆酸量的变化。采用凝血时间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药效指标评价当归-红花配伍的药理效应。结果获得应用频率前10位的当归-红花不同配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配伍红花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同等生药量的单味药相比,当归配伍红花能延长凝血时间,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论当归配伍红花具有合理性,有利于两味药材中芳香酸类成分的溶出,这与配伍后凝血时间延长、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红花 配比 单煎 共煎 凝血时间 DPPH
原文传递
川芎在治疗头痛中成药中的组方应用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琴 魏韶锋 +5 位作者 熊文海 薛鑫 喻进 伍振峰 李颖萌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777-2781,共5页
对《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中收载的已上市用于治疗头痛的520种中成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含川芎的中成药制剂有100种,处方有62种。对这些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含川芎的中药处方的主治病症、配伍规律、剂型设计原则和用量的变... 对《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中收载的已上市用于治疗头痛的520种中成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含川芎的中成药制剂有100种,处方有62种。对这些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含川芎的中药处方的主治病症、配伍规律、剂型设计原则和用量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川芎治疗头痛和脑部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治疗脑部疾病的组方和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处方 川芎 头痛 新药开发
原文传递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静 江莹 +2 位作者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711-2715,共5页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肝毒性 配伍减毒 异类相制 扶正制毒
原文传递
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比例配伍组合对乌头类生物碱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鲁 李遇伯 +5 位作者 李利新 王玉明 许妍妍 靳晶 张秀秀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1-685,共5页
目的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 目的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化学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随着法半夏比例的增大,药液pH值呈上升趋势,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毒性物质减少,这可能与法半夏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稳定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法半夏 化学计量学 配伍 PH值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性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26
14
作者 潘雪 樊启猛 +8 位作者 余格 王敏存 周燕子 刘有志 贺鹏 贺玉婷 朱志飞 刘文龙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569-4575,共7页
中药质量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当前,中药质量研究方法是中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分析科学的飞速发展,中药质量研究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 中药质量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当前,中药质量研究方法是中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分析科学的飞速发展,中药质量研究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但仍停留在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2种评价模式阶段。对于单成分,由于效应与成分的含量呈正比,可采用化学成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但对于中药多成分体系,建立效应与成分间的量效关系,寻找到能反映其质量属性的标志物,已成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中药质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理论基础上,剖析中药质量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性,阐明中药质量控制的实质,提出以反映中药效应的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属性特征,以物芯指数表征的中药质量标志物控制策略,这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更精确的表征和测算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质量控制 超分子 印迹模板 分子连接指数 物芯指数 质量标志物
原文传递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章津铭 傅超美 +4 位作者 何宇新 卢君蓉 高飞 王继森 廖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甘草 配伍 沉积物 化学组分
原文传递
基于均匀设计法对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陆 刘桂友 +3 位作者 刘婧姝 杨奕 任利妍 乔卫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4-1377,共4页
目的优选酸枣仁中3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总皂苷、总黄酮、总生物碱)最佳配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A~F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45 mg/kg)协同睡眠试... 目的优选酸枣仁中3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效组分(总皂苷、总黄酮、总生物碱)最佳配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A~F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情况;采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45 mg/kg)协同睡眠试验,以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对所得有效组分最佳配伍的药效进行比较和验证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A、C、E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P<0.05、0.01),C、D组小鼠站立次数略有减少(P<0.05)。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试验中,给药组C~F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B~F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经多元统计分析,酸枣仁镇静催眠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为总皂苷200 mg/kg、总黄酮0 mg/kg、总生物碱20 mg/kg。结论应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相结合确定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方法是可行的。验证实验表明,酸枣仁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可以达到与原药材相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皂苷 黄酮 生物碱 均匀设计 镇静催眠
原文传递
RRLC-QTOF/MS研究不同比例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许妍妍 程丽丽 +3 位作者 李遇伯 王晖 陈宁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72-2379,共8页
目的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释制川乌与瓜蒌配伍禁忌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RRLC-QTOF/MS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提取液,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 目的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释制川乌与瓜蒌配伍禁忌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RRLC-QTOF/MS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提取液,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采用Mass Hunter Workstation软件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进行化合物鉴别和差异分析;以化合物与内标峰面积之比来表示化学标志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采用此方法共检测到制川乌-瓜蒌合煎液中65种化学成分,进一步鉴别了其中57种成分,15种成分在配伍前后有差异,其溶出受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比例的变化影响。结论 RRLC-QTOF/MS方法灵敏、准确,能够较全面反映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从体外化学物质基础角度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与瓜蒌是否相反尚无定论,还需结合体内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LC-QTOF/MS 制川乌 瓜蒌 配伍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基于RRLC-Q-TOF-MS技术分析白蔹对制川乌主要化学成分溶出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晖 陈宁 +4 位作者 许妍妍 程丽丽 庄朋伟 李遇伯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059-2066,共8页
目的分析"十八反"药对白蔹与制川乌配伍中特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制川乌与白蔹配伍相反的体外化学机制。方法将一定量的制川乌与不同量的白蔹进行配伍,采用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 目的分析"十八反"药对白蔹与制川乌配伍中特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制川乌与白蔹配伍相反的体外化学机制。方法将一定量的制川乌与不同量的白蔹进行配伍,采用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联用技术对不同配伍比例水煎液及沉积物进行生物碱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配比的组间差异并分析其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蔹中淀粉和鞣质成分的量。结果不同配比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制川乌单煎(1∶0)和制川乌-白蔹(1∶3)配伍组差异最为明显。随着配伍药对中白蔹比例的增加,制川乌中生物碱类成分在煎煮液中的量呈现降低的趋势;沉积物中生物碱的量随白蔹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白蔹中淀粉和鞣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5.44%和0.31%。结论白蔹中大量的淀粉类成分抑制了乌头生物碱的溶出,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而使水煎液中生物碱的量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白蔹与制川乌配伍的化学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反 制川乌 白蔹 配伍 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生物碱
原文传递
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建明 段金廒 +3 位作者 郝海平 唐于平 钱大玮 刘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73-2378,共6页
伴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建立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和评价配伍禁忌的反药组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其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的可能途径、内在... 伴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建立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和评价配伍禁忌的反药组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其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的可能途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科学实质,为中药科学配伍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提供借鉴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配伍禁忌 药物代谢过程 药性 研究思路与方法
原文传递
基于病症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毒效表征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庄朋伟 卢志强 +5 位作者 孙凤姣 宋甜甜 张腾 吴锦 黄莹莹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1-706,共6页
中药配伍禁忌历来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十八反"为代表,从安全性评价、毒效物质、毒理毒代、药物相互作用、毒性机制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中药配伍禁忌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模式、研究方... 中药配伍禁忌历来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十八反"为代表,从安全性评价、毒效物质、毒理毒代、药物相互作用、毒性机制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中药配伍禁忌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持续深入,许多关键问题尚缺乏可靠结论,未在学科、行业内达成共识。基于"半娄贝蔹及攻乌"配伍禁忌毒效表征基础研究,发现配伍禁忌相关反药组合在功效发挥过程中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是中药配伍禁忌"毒性"的主要表现。中药配伍禁忌的形成具有条件性,与其组成配比、剂量、配伍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病症条件是配伍禁忌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病症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毒效表征研究模式,为中药毒与效的整合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伍禁忌 病症条件 毒效表征 十八反 研究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