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期刊收录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r124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调控作用
1
作者 王玉雯 李芙蓉 袁容娣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01-2109,共9页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RMEC)中G蛋白偶联受体124(Gpr124)表达的变化,以及干扰Gpr124对HRMEC的调控作用。方法免疫荧光观察Gpr124在HRMEC中的表达;高糖刺激HRMEC,将...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RMEC)中G蛋白偶联受体124(Gpr124)表达的变化,以及干扰Gpr124对HRMEC的调控作用。方法免疫荧光观察Gpr124在HRMEC中的表达;高糖刺激HRMEC,将细胞分为空白组和高糖组,CCK-8、EdU检测细胞活力与增殖情况;病毒抑制Gpr124表达后,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shRNA组以及高糖+Gpr124 shRNA组,划痕实验评估细胞迁移,基质凝胶评估细胞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Gpr124、VEGFA、MMP9和β-catenin相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相较于空白组,HRMEC在高糖组中显示出显著提升的细胞活力和增殖细胞数(P<0.01)。高糖环境下,Gpr124、VEGFA以及MMP9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P<0.01)。同时,在各个时间点,高糖对照组的迁移面积以及体外血管形成面积和管径长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然而,在敲低Gpr124的表达后,高糖+Gpr124 shRNA组的HRMEC在迁移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上相较于高糖+shRNA组有显著的降低(P<0.01),并且高糖+Gpr124 shRNA组相比于高糖+shRNA组VEGFA、MMP9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Gpr124能够调控高糖环境下HRMEC的增殖、迁移以及管形成能力,并且还可以抑制VEGFA和MMP9的过度表达,这一影响可能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经典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G蛋白偶联受体124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迁移实验 血管形成
下载PDF
明胶墨汁灌注展示大鼠视网膜血管的方法 被引量:11
2
作者 童建斌 曾乐平 +3 位作者 陈旦 周瑾 黄菊芳 罗学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031-2033,共3页
目的对大鼠视网膜墨汁灌注方法进行改良以充分显示微血管。方法78只SD大鼠分两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中,72只大鼠根据灌注液中明胶的浓度分为纯墨汁组(n=18)、1%明胶墨汁组(n=18)、3%明胶墨汁组(n=18)、5%明胶墨汁组(n=18)。每组动物... 目的对大鼠视网膜墨汁灌注方法进行改良以充分显示微血管。方法78只SD大鼠分两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中,72只大鼠根据灌注液中明胶的浓度分为纯墨汁组(n=18)、1%明胶墨汁组(n=18)、3%明胶墨汁组(n=18)、5%明胶墨汁组(n=18)。每组动物根据灌注压强分为90、115、140、165、190、215mmHg6个亚组。墨汁从升主动脉进行灌注。用视网膜铺片和切片检测微血管的灌注情况。根据第一部分结果,在第二部分中,6只大鼠先后灌注3%明胶墨汁和5%明胶墨汁各20ml。用上面相同的方法检测微血管的灌注情况。结果在165mmHg压强下灌注37℃的3%明胶墨汁时,视网膜周边部的血管充填充分,但中央部的血管充填不充分。在215mmHg压强下灌注37℃的5%明胶墨汁时,视网膜周边部的血管充填不充分,但中央部的血管充填充分。在165mmHg压强下灌注3%明胶墨汁20ml,再在215mmHg压强下灌注5%明胶墨汁20ml能使视网膜中央部和周边部的大小血管都充填充分,且墨汁无外渗、在水溶液中不褪色、灌注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明显。结论在165mmHg恒压下灌注37℃的3%明胶墨汁20ml,再在215mmHg恒压下灌注37℃的5%明胶墨汁20ml是一种较好的显示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形态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汁灌注 视网膜 微血管 大鼠
下载PDF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其血管形成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润娣 曹婕 +5 位作者 卢珊 应琳 高璇 陆国华 李和权 周建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6-188,19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并对其体外血管形成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取小于1周龄的C57BL/6小鼠的肺组织边缘,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PMVECs。经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以每孔2×1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并对其体外血管形成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取小于1周龄的C57BL/6小鼠的肺组织边缘,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PMVECs。经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以每孔2×104的密度接种于铺有基质胶的96孔细胞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h 1次)其24 h体外血管形成过程。结果:镜下可见原代培养的PMVECs呈梭形或多角形,单层融合呈铺路石样。细胞抗Ⅷ因子相关抗原(ⅧF-Ag)染色阳性。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部分细胞摄取四甲基吲哚碳花青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胞质呈现红色荧光,细胞膜表面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异植物血凝素(FITC-BSI)结合,呈现黄绿色荧光。PMVECs接种4~6 h后出现明显的管腔结构,10~12 h呈蜂窝状结构,此后管腔结构逐渐减少。结论: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PMVECs操作简单,细胞得率和纯度高,并可在体外成功建立血管形成模型进行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血管生成
下载PDF
纳米SiO_2与常规SiO_2粉尘致肺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董静 陈莹 +1 位作者 金一和 陈杰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比较纳米二氧化硅 (SiO2 )与常规SiO2 致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纳米级SiO2 [粒径 (10± 5 )nm]和常规SiO2 (粒径 <5 μm)粉尘对雌性Wistar大鼠肺脏染尘 (2 0mg/只 ) ,于染尘第 3 0和 60天后处死动物 ,测定肺脏脏器... 目的 比较纳米二氧化硅 (SiO2 )与常规SiO2 致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纳米级SiO2 [粒径 (10± 5 )nm]和常规SiO2 (粒径 <5 μm)粉尘对雌性Wistar大鼠肺脏染尘 (2 0mg/只 ) ,于染尘第 3 0和 60天后处死动物 ,测定肺脏脏器系数和胶原蛋白含量 ,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染尘后第 3 0和 60天纳米SiO2 组大鼠肺胶原蛋白含量低于常规SiO2 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切片观察显示 ,纳米SiO2 组大鼠肺内病变明显轻于常规SiO2 对照组。染尘后第 3 0和 60天纳米SiO2 组大鼠肺内均为细胞性结节 (Ⅰ期 ) ,常规SiO2 对照组大鼠染尘第 3 0天肺内为纤维细胞性结节 (Ⅰ +~Ⅱ +期 ) ,染尘第 60天为细胞纤维性结节 (Ⅱ +~Ⅲ期 )。纳米SiO2 组可见肺泡间隔增生及少量的胶原纤维。结论 纳米SiO2 与常规SiO2 相比致肺损伤程度较轻 ,可能与其颗粒粒径小易扩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大鼠 肺纤维化 结节 常规 鼠肺 肺脏 纳米SIO2 纳米级 纳米二氧化硅
下载PDF
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路玉峰 俞庆声 +2 位作者 郭万首 程立明 张韫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培养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15例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切除的内部无病变的股骨头,男2例,女13例;年龄38~92岁,平均71.2岁.无菌条件下将股骨头内松质骨咬成碎骨粒,放入培养基.采用酶消... 目的:探讨培养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15例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切除的内部无病变的股骨头,男2例,女13例;年龄38~92岁,平均71.2岁.无菌条件下将股骨头内松质骨咬成碎骨粒,放入培养基.采用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差速贴壁法,选择性培养基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特点,并采用vWF、CD31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细胞越少.培养4~5 d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鹩卵石”状.培养7~10d细胞生长密集,细胞融合呈漩涡状,接触抑制明显.vWF、CD31免疫荧光检测阳性率100%,表明细胞为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单、稳定、有效、可重复性好,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微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离
下载PDF
烟雾和弹性蛋白酶诱导大鼠肺气肿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谭群友 龚太乾 +2 位作者 李东亮 王如文 蒋耀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788-1789,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肺气肿 弹性蛋白酶 实验研究 动物模型 大鼠 诱导 常见 形成过程中 烟雾 呼吸道疾病
下载PDF
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产生血小板激活因子的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笃新 芮耀诚 +1 位作者 曾国钱 沈有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7-29,共3页
本文采用匀浆及149μm尼龙网过滤法分离脑微血管,并用胶原酶处理后接种于培养瓶中,静置一周后.可见有散在的细胞生长,再经一周后可长成致密单层。细胞经光镜、电镜检查均符合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光镜下可见细胞呈梭形,火焰状排列,电镜下... 本文采用匀浆及149μm尼龙网过滤法分离脑微血管,并用胶原酶处理后接种于培养瓶中,静置一周后.可见有散在的细胞生长,再经一周后可长成致密单层。细胞经光镜、电镜检查均符合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光镜下可见细胞呈梭形,火焰状排列,电镜下可见为平滑肌细胞特征的肌丝。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呈阴性,培养的脑徽血管平滑肌细胞,在A-23187刺激下可产生少量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etor,PAF),其产量较内皮细胞要少.这也是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重要区别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激活因子 微血管 平滑肌
下载PDF
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体外血管生成特性 被引量:6
8
作者 蒋雪峰 卞修武 +3 位作者 王清良 卢佳友 赵雯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 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 (glioma derived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 ,GDMEC)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其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片段 ,利用结合CD10 5... 目的 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 (glioma derived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 ,GDMEC)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其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片段 ,利用结合CD10 5抗体的MACSMicroBeads免疫磁珠内皮细胞分选系统纯化GDMEC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所获得的GDMEC进行鉴定 ;采用三维培养模型 ,观察GDMEC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下的小管样结构 (TLS)形成的特性。结果 所获GDMEC呈FⅧ RAg阳性 ,细胞纯度可达 98% ;电镜下见Weibel Palade小体 ;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这些细胞对VEGF刺激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体外易于形成TLS。结论 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脑GDMEC的分离培养方法 ,所获GDMEC对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胶质瘤源性微血管内皮细胞(GDMEC) 免疫磁珠
下载PDF
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崔栋 尚永刚 +3 位作者 韩广玮 刘城城 李龙坤 易善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研究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特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分离培养的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学鉴...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研究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特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分离培养的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学鉴定。免疫组化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采用跨膜电阻测量仪检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用酚红渗漏实验检测其通透性,以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结果 成功分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形成紧密的单层细胞结构,呈铺路石样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表达绿色荧光,提示分离的细胞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相邻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表达;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峰值分别可以达到(142.2±3.1)、(43.3±3.5)、(248.2±6.2)Ω/cm2,并稳定保持2-3 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酚红渗漏实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随着细胞单层跨膜电阻的增加,基底侧的酚红浓度减低,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酚红渗透量随跨膜电阻的改变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 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屏障内皮相比拥有相似的结构功能,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屏障特性,可以作为血前列腺屏障研究的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前列腺屏障 跨膜电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颖 赖利 +1 位作者 王新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97-2399,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总共38例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使用3.0T磁共振仪器进行包括动态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检查,获得胶质瘤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的最大值...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总共38例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使用3.0T磁共振仪器进行包括动态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检查,获得胶质瘤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的最大值。不同级别胶质瘤的Ktrans值和Ve值的差异;Ktrans值、Ve值和胶质瘤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Ⅱ级胶质瘤Ktrans值(0.028±0.011 min-1)与Ve值(0.081±0.044)均低于Ⅲ级(0.105±0.025 min-1,0.456±0.079)和Ⅳ级(0.138±0.053 min-1,0.512±0.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值、Ve值和胶质瘤分级,Ktrans值和Ve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并可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 容积转运常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
下载PDF
大腿前部皮瓣微血管构筑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吉 刘志 李桂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8-21,共4页
将大腿前部皮瓣分为九个区,各切取两个组织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辦血管网共分五层,即: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深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血管网。并对各层血管网的网眼内经和密度作了测量。
关键词 微血管构筑 大腿前部皮瓣 皮瓣血管
下载PDF
TNF-α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β-受体及其相关GRKs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贞良 钱桂生 孙耕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59-862,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MVEC) β 受体 ( β AR)和 β AR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GRKs)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TNF α作用后大鼠PMVECβ A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MVEC) β 受体 ( β AR)和 β AR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GRKs)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观察TNF α作用后大鼠PMVECβ AR最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 ;采用Westernblot观察与 β AR相关的GRK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及TNF α的影响。 结果 大鼠PMVECβ A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 ( 5 5 8± 0 3 1)fmol/10 5细胞 ;TNF α组 β AR的Bmax显著低于对照组 ,TNF α +山莨菪碱组 β AR的Bmax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大鼠PMVECGRK2蛋白表达为阳性 ,但GRK3、GRK5和GRK6表达为阴性 ;TNF α组和TNF α +山莨菪碱组GRK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大鼠PMVEC表达GRK2 ,但不表达GRK3、GRK5和GRK6;TNF α诱导的GRK2表达增高可促进 β AR的磷酸化 ,从而促进 β AR与G蛋白失偶联和 β AR的内化 ,这可能是TNF α致大鼠PMVECβ AR下调的主要机制 ;山莨菪碱不是通过抑制GRK2表达增加 ,而是通过其它机制抑制TNF α引起的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Β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效应对兔肌肉和肺微血管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莎 张金龙 +1 位作者 崔海 刘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39-2442,共4页
目的研究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技术可能对兔肌肉和肺微血管产生的损伤作用。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联合静脉注射微泡的同时予以CZ-960超声空化治疗仪辐照任意一侧腿部肌肉及右肺各5 min,其中5只兔于治疗后即刻获取肌肉和肺进行病理检查... 目的研究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技术可能对兔肌肉和肺微血管产生的损伤作用。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联合静脉注射微泡的同时予以CZ-960超声空化治疗仪辐照任意一侧腿部肌肉及右肺各5 min,其中5只兔于治疗后即刻获取肌肉和肺进行病理检查,其余10只兔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30、60 min和48 h行兔腿部肌肉超声造影,视觉观察并测量各时间点造影峰值强度(contrast peak intensity, PI)变化。48 h造影后,再获取其中5只动物的肌肉和肺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超声空化作用后,靶区兔肌肉和肺表面均产生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空化作用前后各时间点肌肉造影PI值无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可见经空化作用后即刻,肌束间有微小的局灶性出血、水肿,无坏死情况,肺间质可见弥漫的微小血管出血;空化作用48 h后,肌束间出现微小灶性坏死,坏死灶面积占视野总面积的1%~2%。肺间质出现散在的微小出血灶。结论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效应在即刻空化治疗中可致肌肉和肺微小出血灶形成,肺损伤范围局限,对肌肉的整体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故超声空化治疗对肌肉和肺正常微血管的损伤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空化 微泡 肌肉 肺微血管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滕晓茗 周微雅 +1 位作者 黄燕 周祥祯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大鼠脑皮质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一周左右可长成单层,...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大鼠脑皮质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一周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或扁平梭形,呈“铺路石样”排列,透射电镜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测定阳性。结论:该分离细胞培养法可培养出大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 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小红 董晨明 张红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5,共3页
近年来,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出现,因为它常常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C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突发的、可逆性的毛细血管高渗透性,其临床表现为低血压、低氧血症、低灌注、低蛋... 近年来,在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出现,因为它常常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C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突发的、可逆性的毛细血管高渗透性,其临床表现为低血压、低氧血症、低灌注、低蛋白、低血容量、少尿或无尿、全身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常是疾病最凶险、最严重、最复杂的表现,最早于1960年由Clarkson等报告。现就CL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乌司他丁
下载PDF
缺氧-复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中钠氢交换体-1的表达及活性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莫显刚 陈庆伟 +2 位作者 王丽 李兴升 蒋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myocardi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MMEVCs)中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表达以及钠氢交换体-1(hydrogen exchanger-1,NHE1)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myocardi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MMEVCs)中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表达以及钠氢交换体-1(hydrogen exchanger-1,NHE1)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蛋白印迹检测缺氧培养的RMMVECs的HIF-1、NHE1蛋白水平表达,并用氯化钴模拟缺氧进行验证。进而BCECF/AM法检测细胞内pH值、酸负荷后pH回复率及对NHE1特异阻断剂DMA的反应。复氧0、24、48 h后检测缺氧影响作用的回复情况。结果缺氧导致RMMVECs中HIF-1、NH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氯化钴模拟缺氧证实NHE1表达亦升高。但缺氧致细胞内pH值下降[0 h(7.42±0.06);12 h(7.17±0.05);24 h(7.04±0.04);P<0.01],酸负荷后细胞内pH值回复率减小[(U/min)0 h(0.106±0.007);12 h(0.059±0.005);24 h(0.044±0.004);P<0.01];相对于DMA未处理组,不同缺氧时间点DMA处理组的酸负荷后pH回复率均降低[(U/min)0 h,-0.063;12 h,-0.028;24 h,-0.020]。复氧后NHE1蛋白水平逐渐下降,但复氧24 h酸负荷后细胞内pH值回复率最高(0.119 U/min),DMA抑制幅度最明显(-0.076 U/min),与0、48 h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缺氧中HIF-1升高可能导致NHE1蛋白表达升高,但NHE1活性降低,而复氧后NHE1活性升高。NHE1表达与活性改变可能是RMMVECs缺氧中pH调节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钠氢交换体-1 缺氧诱导因子-1 缺氧
下载PDF
Notch信号与大鼠肺发育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谦慎 常立文 +4 位作者 刘汉楚 容志惠 祝华平 陈红兵 李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 研究Notch受 /配体在大鼠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探讨Notch信号对肺形态发生和肺泡上皮成熟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RT PCR半定量分析技术 ,检测Notch1~ 3 、Jagged1在大鼠肺发育不同阶段 (胎... 目的 研究Notch受 /配体在大鼠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探讨Notch信号对肺形态发生和肺泡上皮成熟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RT PCR半定量分析技术 ,检测Notch1~ 3 、Jagged1在大鼠肺发育不同阶段 (胎龄 18、 2 0、 2 1d及生后 1、 4、 7、 10、 14、 2 1d)肺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大鼠肺发育囊泡期即有Notch受 /配体的显著表达 ,主要分布于气道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Notch1~ 3 及Jagge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随胎龄增加呈动态改变。结论 Notch信号在肺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可能参与支气管树及气血屏障的形成 ,且对呼吸道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的成熟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发育 NOTCH信号 大鼠 鼠肺 肺泡上皮细胞 肺组织 胎龄 ed1 表达特征 形态发生
下载PDF
葡聚糖诱导的豚鼠肺损伤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新 韦星呈 +4 位作者 张苏 崔毅 王丹 徐明昕 贾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3,238,共2页
关键词 肺损伤 豚鼠 表达 Eotaxin基因 诱导 嗜酸细胞 气道炎症 葡聚糖 黏液 趋化
下载PDF
人卵巢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体外管腔样结构形成的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燕 王丹 +1 位作者 谢尧 梁志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微血管内皮细胞(ovarian carcinoma-derive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DMECs)免疫磁珠分选体系并观察ODMECs体外二维管腔样结构(tubule-like structure,TLS)的形成。方法利用结合有CD31抗体的MACS MicroBeads...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微血管内皮细胞(ovarian carcinoma-derive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ODMECs)免疫磁珠分选体系并观察ODMECs体外二维管腔样结构(tubule-like structure,TLS)的形成。方法利用结合有CD31抗体的MACS MicroBeads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ODMECs。通过形态学、生化和表型特征对所获得的ODMECs进行鉴定;并检测其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low-density lipoprotein,DIL-acLDL)和结合凝集素Ⅰ(UEA-Ⅰ)的能力,观察其在体外培养体系中二维管腔样结构的形成。结果所获ODMECs流式分析细胞纯度可达99.6%,具有卵石征、接触抑制,表达CD31、CD105、FⅧ-Rag;具有结合UEA-Ⅰ和摄取DIL-acLDL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观测到ODMECs可形成二维管腔样结构。结论成功建立了人ODMECs的免疫磁珠分离培养方法,并观察到ODMECs具有体外二维管腔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 培养的 免疫磁化分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共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恺鸣 迟路湘 鲁向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人骨髓MSCs和大鼠BMECs,在正常和缺氧两种条件下,分别以间接...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人骨髓MSCs和大鼠BMECs,在正常和缺氧两种条件下,分别以间接和直接共培养两种方式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和分析诱导后MSCs的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1,Flk-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结果正常间接共培养未能诱导MSCs表达vWF和Flk-1蛋白,缺氧间接共培养和正常条件下的直接共培养均能诱导MSCs开始表达Flk-1蛋白,而vWF染色仍为阴性,缺氧条件下直接共培养表达Flk-1蛋白的MSCs比正常条件增多,而且部分Flk-1阳性细胞开始同时表达vWF蛋白。结论BMECs能够通过细胞直接接触诱导共培养的MSCs开始向内皮分化,缺氧条件下的直接共培养BMECs能诱导更多的MSCs更彻底地向内皮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缺氧 共培养 分化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