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整装(whole-mount)主动脉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血管外膜淋巴管成像
1
作者 何玉莲 钟文飞 +3 位作者 林彩燕 李玉婷 冯森玲 严鹏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 探索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整装(whole-mount)主动脉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血管外膜淋巴管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ApoE^(-/-)小鼠整装主动脉,进行淋巴管内皮受体1(LYVE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 目的 探索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整装(whole-mount)主动脉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血管外膜淋巴管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ApoE^(-/-)小鼠整装主动脉,进行淋巴管内皮受体1(LYVE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染色后组织经5 g/L苏丹黑B处理30 min、组织透明液透明,移至自制的样本容器中,荧光显微镜下成像。结果经5 g/L苏丹黑B处理的整装主动脉可见血管自发荧光显著降低,外膜淋巴管的特异性荧光强度显著增强,更易观察且不会对其他通道荧光产生干扰。结论 建立的ApoE^(-/-)小鼠整装主动脉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外膜淋巴管的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敲除(ApoE^(-/-)) 整装(whole-mount)小鼠主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淋巴管 苏丹黑B
下载PDF
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用于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
2
作者 张明清 孙兴伟 +2 位作者 张健 白旭明 靳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观察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用于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患者,均接受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记录临床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2例共接受21次经腹股沟结... 目的观察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用于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患者,均接受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记录临床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2例共接受21次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其中5例接受单次、6例接受2次、1例接受4次造影;造影技术成功率100%。造影后,12例中,7例(7/12,58.33%)治愈、5例(5/12,41.67%)无效。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3/21),包括慢性腹泻2例次、穿刺点疼痛1例次;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对腹盆腔创伤性淋巴漏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疾病 手术后并发症 淋巴造影术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CT淋巴管成像及胸部平扫CT诊断乳糜痰
3
作者 张晓杰 孙小丽 +3 位作者 张明霞 郝琪 张怡梦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壁,以颈静脉角区最为常见,部分可见肺部碘化油反流及多处淋巴管扩张;胸部平扫CT显示肺、胸膜、纵隔及心包等多处异常,以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最为常见。结论 CTL对诊断乳糜痰有一定价值;胸部平扫CT可显示乳糜痰患者肺及胸部其他结构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造影术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志权 牛春雨 +4 位作者 赵自刚 魏艳玲 张静 秦立鹏 张玉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HS)大鼠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反应性的变化,探讨淋巴管反应性在休克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假手术组(sham)和失血性休克组(HS,股动脉放血使血压维持40mmHg)各8只大鼠行胸导管腹段插管,测压,观察在不同时点股静...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HS)大鼠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反应性的变化,探讨淋巴管反应性在休克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假手术组(sham)和失血性休克组(HS,股动脉放血使血压维持40mmHg)各8只大鼠行胸导管腹段插管,测压,观察在不同时点股静脉注射NE(5μg/kg)前后淋巴管压力的变化;通过微循环录像系统对每组另8只大鼠回肠下段肠系膜淋巴管(ML)活体标本的自主收缩频率(F)、最大收缩口径(a)、最大舒张口径(b)、静态口径(c)连续记录,计算不同时点给予NE前后淋巴管收缩分数(index I)、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Ⅱ)、淋巴管动力学指数(LD-index)的变化(用△表示)。结果:HS组自休克30min起对NE的升压反应开始减弱,呈进行性降低,1h-3h间各时点的升压幅度显著低于sham组。HS组ML在休克1h的△F、△indexⅡ、△LD-index以及1.5h、2.h的△F、△index I、△indexⅡ、△LD-index均显著低于sham组,且在这3个时点的△F、△index I、△indexⅡ、△LD-index均显著低于休克前。结论:大鼠淋巴管的反应性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进程中呈进行性下降,淋巴管低反应性在休克发病学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淋巴管 低反应性 去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兔、鼠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玲辉 李玉兰 +2 位作者 张雅芳 海力斯 王云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要的依据。结果发现,肝起始淋巴管仅存在于较大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而肝小叶内无起始淋巴管。起始淋巴管在门管区的出现率约为25%;其最大平均直径兔为22.6μm,鼠为27.6μm;平均横截面积兔为232.4μm2,鼠为268.8μm2。起始淋巴管的数密度兔为2.9个/mm2,鼠为2.2个/mm2;体密度兔为0.00098,鼠为0.0014。出现起始淋巴管的门管区最小面积兔为3.9mm2,鼠为2.8mm2。在兔和鼠肝的被膜内均未发现起始淋巴管和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淋巴管 大鼠 淋巴管 分布 形态学
下载PDF
P物质增强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的泵功能 被引量:8
6
作者 秦立鹏 牛春雨 +2 位作者 赵自刚 张静 张玉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目的:建立离体淋巴管灌流技术,观察P物质(SP)对失血性休克(HS)发展进程中淋巴管收缩性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麻醉与手术)和HS组[经股动脉放血,维持平均动脉压(40±2)mmHg,分为休克0 h、0.5 h、1 h、2 h、3 ... 目的:建立离体淋巴管灌流技术,观察P物质(SP)对失血性休克(HS)发展进程中淋巴管收缩性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麻醉与手术)和HS组[经股动脉放血,维持平均动脉压(40±2)mmHg,分为休克0 h、0.5 h、1 h、2 h、3 h 5个亚组]。各组在相应时点分离胸导管,制备淋巴管条,在3 cmH2O跨壁压下离体灌流,分别给予从低到高浓度的SP,测量淋巴管收缩末期口径、舒张末期口径、收缩频率(CF)和被动管径,计算收缩幅度(CA)、泵流分数(FPF)和紧张指数(TI)。结果:SP对各组淋巴管的CF、TI和FPF均有提高作用,且随着SP浓度的增加,这种作用也逐渐增强;SP浓度自3×10-8mol/L起,将休克2 h和3 h淋巴管的CF、TI和FPF提高至(或超过)实验前对照组水平。同一浓度下,SP对各组淋巴管CA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随着SP浓度增高,各组淋巴管CA值出现了下降趋势。结论:SP不仅具有增强生理状态下淋巴管泵功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增强休克各期淋巴管的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淋巴管 收缩性 P物质
下载PDF
胰淋巴管的微细分布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玲辉 王云祥 +2 位作者 徐玉东 李玉兰 海力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6-218,I019,共4页
为探讨胰小叶内是否存在淋巴管,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半薄、超薄切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兔胰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表明,胰的淋巴管仅见于胰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在胰小叶内,包括胰岛内均无淋巴管。
关键词 淋巴管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淋巴管低反应性的钙敏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志权 牛春雨 +3 位作者 赵自刚 张玉平 魏艳玲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83-2388,共6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反应性以及钙敏感性的变化,探讨淋巴管低反应性的钙敏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sham组(仅手术)和HS组(复制HS模型,分为休克1 h、休克2 h亚组),制备胸导管环(每组均n...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反应性以及钙敏感性的变化,探讨淋巴管低反应性的钙敏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sham组(仅手术)和HS组(复制HS模型,分为休克1 h、休克2 h亚组),制备胸导管环(每组均n=48)。采用离体淋巴管张力测定技术,观察淋巴管环对NE反应性以及钙敏性[梯度Ca2+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胰岛素(Ins)分别孵育]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HS1 h组、HS 2 h组大鼠离体淋巴管对NE反应的量效曲线以及HS 2 h组淋巴管对Ca2+的量效曲线明显右移,对NE多个浓度的反应性以及不同Ca2+浓度的收缩力、最大收缩力(Emax)、亲和力指数(pD2)均显著降低。HS大鼠离体淋巴管环与钙敏感性增强剂AngⅡ孵育后,对NE的反应性以及钙敏感性均显著升高,但仍低于sham组;与钙敏感性抑制剂Ins孵育后,对NE的反应性以及钙敏感性均显著降低。结论:HS大鼠离体淋巴管的低反应性与钙失敏有关,这是休克时淋巴管收缩性降低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淋巴管 低反应性 去甲肾上腺素 钙敏感性
下载PDF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不同培养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俊 郭燕 +4 位作者 章必成 陈芳琳 卓文磊 谢启超 陈正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69-1571,共3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 目的探讨最适合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ouse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MLEC)生长的体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乳化的不完全弗式佐剂(15d后再注射1次),诱导形成良性淋巴管瘤。消化法分离MLEC,分别置于明胶、鼠尾胶、基质胶或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中生长,流式细胞术对MLEC进行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成管样结构的差异,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从淋巴管瘤中分离得到MLEC。MLEC在明胶、鼠尾胶支持物上生长良好,其群体倍增时间均短于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生长的MLEC。MLEC在4种支持物上均可以形成管样结构,在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上形成的管分支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明胶和鼠尾胶是MLEC生长的较好支持物,而基质胶和纤维蛋白凝胶是体外淋巴管形成的较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瘤
下载PDF
淋巴管新生及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海杰 谭玉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2,212,共4页
淋巴管在维持体内微环境衡定、免疫反应和肿瘤淋巴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与胚胎发育、外伤修复、炎症转归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在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构成管腔,形成新的淋巴管。近年来... 淋巴管在维持体内微环境衡定、免疫反应和肿瘤淋巴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与胚胎发育、外伤修复、炎症转归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在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构成管腔,形成新的淋巴管。近年来发现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淋巴管内皮特异表达Prox-1、podoplanin、VEGFR-3和LYVE-1等,这些因子和受体调控淋巴管新生。VEGF-C/VEGFR-3或VEGF-D/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新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有望治疗淋巴管新生障碍性疾病以及抗移植后免疫排斥和抗肿瘤淋巴管转移。本文主要综述了胚胎发育、先天性淋巴水肿、炎性病变和肿瘤等状态下淋巴管新生的变化及其机制、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的过程、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受体对于淋巴管新生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新生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
下载PDF
兔心淋巴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文亮 张红旗 +2 位作者 杨凯 文小军 王树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兔心淋巴管条数、走行、流注,为动物实验研究和动物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兔心80例,用普蓝法间接注射法,使兔心淋巴管充色后固定,1月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绘图、观察统计。结果(1)成助面,前纵沟4级淋巴警1.15±0... 目的探讨兔心淋巴管条数、走行、流注,为动物实验研究和动物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兔心80例,用普蓝法间接注射法,使兔心淋巴管充色后固定,1月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绘图、观察统计。结果(1)成助面,前纵沟4级淋巴警1.15±0.36条,汇入3级淋巴管占空多于右室。(2)膈面,后纵沟4级林巴管1.10±0.49条,汇入3级淋巴管右室多于左室。(3)显示左、右心淋巴平27例(33.75%),仅显示左淋巴平52例(65%),1例未显示。结论兔心淋巴管丰富,与人、狗、羊心的淋巴管基本类同。在行心脏显微外科动物实验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心脏 解剖学
下载PDF
胸导管的引流途径与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新明 张杰 +2 位作者 王箐 于树娜 王海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胸导管的淋巴回流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⑴在50具成人标本上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解剖和观察。⑵在49具胎儿尸体和5只犬,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解剖胸导管和显色淋巴结。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以椭圆形为多,占67%... 目的:探讨胸导管的淋巴回流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⑴在50具成人标本上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解剖和观察。⑵在49具胎儿尸体和5只犬,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解剖胸导管和显色淋巴结。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以椭圆形为多,占67%,圆形淋巴结占33%。淋巴结数目为(3.88±1.36)个(1 ̄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分位于锁骨上三角内,占58.20%;外侧部分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占41.80%。胸导管借侧支与周围淋巴结相连。结论:左锁骨上淋巴结主要位于锁骨上三角内,胸导管侧支、淋巴结及其输出淋巴管构成胸导管的侧副淋巴回流经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导管 淋巴结 叶绿素
下载PDF
颈段胸导管的应用解剖与颈廓清术并发乳糜漏的防治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丹 刘敏 +1 位作者 李红 杨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71-472,共2页
目的探讨颈段胸导管的临床应用解剖,以及颈廓清术并发乳糜漏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25例颈廓清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中,18例行负压吸引、局部加压包扎等保守治疗;7例再次行结扎胸导管漏口、肩胛舌骨肌填塞等手术治疗。结果 18例行保守治... 目的探讨颈段胸导管的临床应用解剖,以及颈廓清术并发乳糜漏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25例颈廓清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中,18例行负压吸引、局部加压包扎等保守治疗;7例再次行结扎胸导管漏口、肩胛舌骨肌填塞等手术治疗。结果 18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中16例治愈,2例经再次手术治愈;7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异常。结论预防颈廓清术并发乳糜漏的关键在于熟悉颈段胸导管的应用解剖,根据乳糜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导管 颈廓清术 乳糜漏 治疗
下载PDF
肝深淋巴管的分布及其与肝浅淋巴管的交通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杰 谭玉珍 +1 位作者 王金平 冷志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肝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的交通 ,以及肝淋巴管的交通在肝脏病理学方面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采用普鲁士蓝注射、厚片透明和组织切片的方法 ,在 52例小儿和 8例胎儿的肝脏对肝淋巴管作了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深淋巴管包括小叶间... 目的 :探讨肝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的交通 ,以及肝淋巴管的交通在肝脏病理学方面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采用普鲁士蓝注射、厚片透明和组织切片的方法 ,在 52例小儿和 8例胎儿的肝脏对肝淋巴管作了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深淋巴管包括小叶间淋巴管和小叶下淋巴管 ,分别位于门管区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小叶下静脉的外膜内。星状浅淋巴管和少数区域淋巴管经肝表面的小凹或裂隙注入小叶间淋巴管。阻断肝深淋巴管时 ,注射剂经肝深淋巴管返流入肝浅淋巴管。结论 :肝浅淋巴管和肝深淋巴管之间存在着丰富的交通关系。当肝深淋巴管引流受阻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分布 形态 深淋巴管 浅淋巴管
下载PDF
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的构筑及其收缩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学锋 张静 +4 位作者 姜华 牛春雨 刘艳凯 穆铮 薄爱华 《微循环学杂志》 1993年第4期5-7,F004,共4页
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连续观察和记录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ML)的构筑及收缩功能,并用电镜观察ML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ML的构筑为:初始淋巴管汇入初始后淋巴管,再汇入微收集淋巴管。用SPG法显示去甲肾上腺素的自发荧光,可见ML管壁上有... 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连续观察和记录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ML)的构筑及收缩功能,并用电镜观察ML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ML的构筑为:初始淋巴管汇入初始后淋巴管,再汇入微收集淋巴管。用SPG法显示去甲肾上腺素的自发荧光,可见ML管壁上有交感神经膨体。正常情况下大鼠肠系膜ML有节律性收缩,这是推动淋巴液向前流动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肠系膜微淋巴管 收缩性 形态学特征 SPG法 甲肾上腺素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对P物质反应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司永华 牛春雨 +2 位作者 秦立鹏 赵自刚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应用离体淋巴管灌流技术,观察一氧化氮(NO)在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P物质(SP)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手术)和休克组(复制HS模型后分为shock 0.5 h、shock 2 h组)。在相应时点分离... 目的:应用离体淋巴管灌流技术,观察一氧化氮(NO)在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P物质(SP)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手术)和休克组(复制HS模型后分为shock 0.5 h、shock 2 h组)。在相应时点分离胸导管,制备淋巴管条,3 cmH2O跨壁压下行离体灌流,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工具药分别孵育shock 0.5 h和shock 2 h的淋巴管。分别给予从低到高浓度的SP,测量淋巴管收缩末期口径、舒张末期口径、收缩频率(CF)和被动管径,计算收缩幅度(CA)、泵流分数(FPF)和紧张指数(TI),以给予SP前后淋巴管的CF、TI、CA和FPF的差值ΔCF、ΔTI、ΔCA和ΔFPF评价淋巴管对SP的反应性。结果:NO供体L-Arg可显著降低shock 0.5 h淋巴管对多个SP浓度点的ΔCF、ΔTI与ΔFPF;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可显著抑制L-Arg的作用,在某些SP浓度点上,使ΔCF、ΔTI和ΔFPF显著高于shock 0.5 h+L-Arg组,ΔCF和ΔFPF高于对照组水平。NOS抑制剂L-NAME可提高shock 2 h淋巴管对多个SP浓度点的ΔCF、ΔTI与ΔFPF,且高于对照组水平;shock 2 h淋巴管与L-NAME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茶碱(AP)同时孵育后,在SP为1×10-8mol/L和3×10-8mol/L时,AP显著抑制了L-NAME的作用,使ΔCF、ΔTI与ΔFPF明显降低。结论:NO参与了休克淋巴管反应性的双相调节,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环鸟苷酸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淋巴管 反应性 一氧化氮 P物质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建江 温玉明 王昌美 《口腔医学纵横》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0-181,共2页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管则由于内皮细胞外还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而呈双层着色。结论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
下载PDF
家兔舌淋巴管分布的酶组织化学法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玉兰 赵玲辉 +1 位作者 王云祥 王全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应用5’一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K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光镜下可见舌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呈5’-核苷酸酶染色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或血管的碱性磷酸酶反应则显示强阳性,... 应用5’一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K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光镜下可见舌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呈5’-核苷酸酶染色强阳性反应,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或血管的碱性磷酸酶反应则显示强阳性,管壁呈现明显的蓝色.研究证明,在舌粘膜固有层存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于舌肌层肌纤维束间的结缔组织内也可见毛细淋巴管及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5'一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舌淋巴管与舌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伯钧 秦小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296,共2页
关键词 舌淋巴管 回流径路 舌癌 解剖学 早期淋巴转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阎晓初 牟江红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55-2258,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癌组织总平均MLD值与正常大肠MLD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边缘MLD均值较正常大肠组织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而肿瘤中心区MLD均值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浅表区MLD均值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伴淋巴管受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大肠癌,其边缘区MLD较无淋巴管受累、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均显著增高(P<0.01)。大肠癌边缘区高MLD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LD组(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大肠癌边缘区MLD测定对判断其转移可能具有意义,且大肠癌周MLD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淋巴管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