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贺 徐达传 +3 位作者 陈铭锐 向宇燕 仇恒志 王胜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mm)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第2骶椎 应用解剖 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余汝堂 陈忠孝 +3 位作者 杨新东 郑建武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八穴 定位 针灸 麻醉
下载PDF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永刚 白靖平 +4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田征 何祖胜 田永让 聂培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S2 多在骶前孔内上缘 (73 .1%) ;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 (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 ) (3 0 .0± 7.3 )mm ,S1水平线下方 (-11.3± 9.9)mm ;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 ,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 ;④S1、S2 、S3 、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 (63 .1± 11.7)° ,(71.2± 11.8)° ,(70 .2± 11.3 )° ,(79.7± 16.2 )° ;⑤梨状肌多起自S2~ 4椎体侧方 ,梨状肌上缘与S1、S2 的垂直距离为 (-11.5± 11.0 )mm ,(12 .7± 10 .0 )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 (2 2 .9± 9.8)mm。结论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 ,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最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 ,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孔 骶前血管 骶丛 梨状肌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骶后孔骶管阻滞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忠孝 余汝堂 +1 位作者 杨新东 郑建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1轴,以...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1轴,以通过两骶角连线为X2轴,以骶后正中嵴垂线为Y轴进行定位。结果:①第2、3骶后孔的精确定位X1轴坐标分别为:男(68.45±5.78)、(86.91±6.14)mm,女(60.44±6.30)、(78.60±7.23)mm,X2轴坐标分别为:男(52.46±5.24)、(31.00±4.62)mm,女(48.26±4.32)、(30.20±4.27)mm,Y轴坐标分别为:男(20.76±2.53)、(19.20±2.50)mm,女(19.58±2.10)、(17.45±2.32)mm。②硬膜囊下端一般平对第2骶椎,与第2骶后孔上缘水平的距离为(13.07±5.50)mm。结论:第2、3骶后孔均可作为经骶后孔进针骶管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推荐采用倒"工"形双重坐标法定位,穿刺角度宜向内、下偏斜矢状轴30°~40°,进针深度分别为9.3mm、6.4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骶管阻滞 药物注射 麻醉
下载PDF
正常成年人骶管内硬膜外脂肪MRI研究方法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陈薇 刘怀军 +1 位作者 尚华 李林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骶管内硬膜外脂肪的MR研究方法并计算脂肪厚度平均值.方法选择164名正常成年人行腰骶椎磁共振扫描.测量骶椎各水平前、后硬膜外脂肪(AEF、PEF)的厚度及S1椎体水平椎管、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面积.结果T1WI正中矢状面上S1... 目的探讨成年人骶管内硬膜外脂肪的MR研究方法并计算脂肪厚度平均值.方法选择164名正常成年人行腰骶椎磁共振扫描.测量骶椎各水平前、后硬膜外脂肪(AEF、PEF)的厚度及S1椎体水平椎管、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面积.结果T1WI正中矢状面上S1~S5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平均值依次为6.97 mm、4.94 mm、5.53 mm、5.02 mm及3.86 mm,呈显著下降趋势.S1椎体水平硬膜外脂肪面积为(227.18±64.35)mm^2.结论本研究为临床确诊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寻找神经根受压原因及骶管麻醉时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 硬膜外脂肪 磁共振成像 测量
下载PDF
坐位骶髂关节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钱齐荣 贾连顺 +2 位作者 周伟明 黄本才 丁祖泉 《临床骨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模拟研究成人正常静态坐位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 ,且骶骨上面加载 ,双侧坐骨结节为支撑点 ,分析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 目的 模拟研究成人正常静态坐位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 ,且骶骨上面加载 ,双侧坐骨结节为支撑点 ,分析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水平相似 ,关节面上端与中下部的应力值较高 ,前缘高于后缘 ,前后向的“山谷”较平坦。结论 坐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较均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三维有限元模型 坐位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游离锌离子轴突运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占友 何峥 +2 位作者 刘琰 沙儒 石玉秀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游离锌离子在轴突内的定位分布 ,探讨锌离子在含锌神经元内的轴突运输。方法 应用轴流阻滞 /神经结扎术结合光、电镜锌金属自显影技术 ,检测含锌神经元轴突内的游离锌离子。结果 锌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游离锌离子在轴突内的定位分布 ,探讨锌离子在含锌神经元内的轴突运输。方法 应用轴流阻滞 /神经结扎术结合光、电镜锌金属自显影技术 ,检测含锌神经元轴突内的游离锌离子。结果 锌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靠近结扎点的坐骨神经近端和远端轴突内 ,并且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锌离子在轴突近端和远端的积累逐渐增加。此外 ,电镜结果表明锌离子主要定位于无髓神经纤维以及薄髓鞘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内。结论 游离锌离子在含锌神经元轴突内进行双向轴突运输 ,即顺行运输和逆行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轴突运输 大鼠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骶髂关节理想螺钉选择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新园 黄继锋 +2 位作者 付强 刘忠 赵卫东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08-211,218,共5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验证其准确性与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11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进行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并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根据CT测量结果,在1...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验证其准确性与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11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进行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并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根据CT测量结果,在11例骨盆标本(22个骶髂关节)上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理想螺钉的长度与最大直径分别为(87.62±1.68)mm与(20.26±1.20)mm,理想螺钉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是(25.85±1.06)°与(19.79±1.60)°,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02±1.67)mm与(38.30±1.14)mm;左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到达预定位置。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准确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进针点、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同一个体左右侧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CT
下载PDF
髋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 被引量:15
9
作者 原林 高梁斌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髋关节 解剖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骶骨的X线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从敬 马广勤 +1 位作者 陈才保 蔡维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采用2例干燥骶骨,摄取骨盆正位和骶尾骨正侧位片以及腹部平片,观察正常骶骨X线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50例有骨盆骶骨病变的X线片。结果显示骶骨的正常X线解剖在常规正位片上,骶孔线、椎间盘线及椎间孔线共同形成倒置的宝塔形,... 采用2例干燥骶骨,摄取骨盆正位和骶尾骨正侧位片以及腹部平片,观察正常骶骨X线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50例有骨盆骶骨病变的X线片。结果显示骶骨的正常X线解剖在常规正位片上,骶孔线、椎间盘线及椎间孔线共同形成倒置的宝塔形,可根据上述结构的X线改变来确定骶骨各种病变时异常X线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骶孔线 椎间盘线 X线解剖
下载PDF
骶髂关节紊乱特点和推拿干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戴德纯 房敏 +1 位作者 沈国权 严隽陶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5期135-138,共4页
目的:回顾近年来国内外骶髂关节基础实验和骶髂关节紊乱的推拿临床研究,分析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和手法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92-01/2006-04相关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研究和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 目的:回顾近年来国内外骶髂关节基础实验和骶髂关节紊乱的推拿临床研究,分析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和手法作用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92-01/2006-04相关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研究和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sacroiliacjoint,dysfunction,biomechanics,manipul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1/2006-04相关骶髂紊乱的推拿临床治疗文献,检索词为“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推拿”,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在图书馆手工检索1993-01/2005-12出版的相关专著。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取包含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研究和手法治疗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摘要与全文。纳入标准:①骶髂关节紊乱和生物力学研究。②推拿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骶髂关节骨折。②Meta分析、综述与重复的临床治疗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了有关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手法治疗的文献153篇,纳入27篇,其中1篇为研究性论著,1篇为诊疗常规,将文献进行综合评价。资料综合:骶髂关节紊乱是综合性因素,骶髂关节韧带劳损松弛是造成关节紊乱的内因,作用于骨盆的扭转外力是其外因。骶髂关节病变参与下腰痛的病理过程。推拿治疗是临床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调整腰-盆-髋复合体、牵伸韧带及肌肉,可改善腰-骨盆的运动节律,恢复躯干腰臀部肌肉运动的协调性,提高其作功效率。结论:骶髂关节紊乱明确的临床诊断实验尚需作大样本的客观评价,调整失衡的骶髂关节,恢复骨盆的承载功能,配合针对性的骨盆稳定康复训练是推拿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生物力学 手法 骨科
下载PDF
55例骶后孔的观察与测量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应义 张哲元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278-280,共3页
作者观察与测量了55块成人骶骨骶后孔的形状、大小及左右侧孔间径距。骶后孔的形状分11型,主要以纵椭园形及园形多见,多边形及横椭园形次之;左右第1~4各骶后孔横径均值分别为6.33±0.18、5.51±0.17... 作者观察与测量了55块成人骶骨骶后孔的形状、大小及左右侧孔间径距。骶后孔的形状分11型,主要以纵椭园形及园形多见,多边形及横椭园形次之;左右第1~4各骶后孔横径均值分别为6.33±0.18、5.51±0.17、5.13±0.15及4.87±0.14mm;左右第1~4各骶后孔纵径均值分别为10.44±0.24、9.95±0.20、7.37±0.18及8.01±0.16mm。上述骶后孔形状和大小,目前国内文献未见资料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形态 麻醉 骶后孔
下载PDF
骶前、后孔的测量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曦 朱雪莲 +5 位作者 王培军 欧叶涛 韩淑云 张东东 陈乃峰 尹兴忠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年第3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骶前、后孔为麻醉和针灸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0例成人骶骨标本,男32例,女48例,测量骶前孔下缘到骶骨下缘平面距离和骶前孔内侧缘到骶骨正中线距离,骶前孔横径和纵径,骶后孔中点到骶骨下缘平面和骶骨正中线距离,骶前、... 目的:观察骶前、后孔为麻醉和针灸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0例成人骶骨标本,男32例,女48例,测量骶前孔下缘到骶骨下缘平面距离和骶前孔内侧缘到骶骨正中线距离,骶前孔横径和纵径,骶后孔中点到骶骨下缘平面和骶骨正中线距离,骶前、后孔平面间距离。结果:骶后孔中点对应于骶前孔的范围之内;骶前、后孔平面间距离:男性第1-4骶孔依次为(29.42±2.46)mm,(24.92±3.04)mm,(16.68±2.25)mm,(10±2.87)mm;女性第1-4骶孔依次为(26.64±2.24)mm,(21.24±1.81)mm,(15.26±2.74)mm,(9.46±2.57)mm。结论:经骶前孔阻滞盆部神经时,选择第2骶前孔较为理想;当针灸、麻醉时,进针深度不宜超过结果中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孔 骶后孔 解剖学 麻醉
下载PDF
正常人骶前间隙测量(附500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5期385-386,共2页
目的 :建立正常成人骶前间隙量化标准。方法 :收集 5 0 0例正常成人气钡灌肠标准侧位片 ,测量出骶前间隙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按其年龄段和性别。结果 :统计各组 95 %正常值范围 ,分别简要归纳 ,列出正常值范围。结论
关键词 骶前间隙 测量 正常人
下载PDF
制作简易骶后孔定位尺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金铸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5期66-66,共1页
八髎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它们位于骶部,分别相对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处。骶后孔在许多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经骶后孔进行骶后神经阻滞或骶管硬膜外麻醉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 骶后孔 定位尺 制作 足太阳膀胱经 骶管硬膜外 神经阻滞 中医治疗 八髎穴
下载PDF
手术配合辨证分期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7例
16
作者 李晓华 张重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1336-1336,共1页
骶尾部藏毛窦是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本病较为少见,多见于白人,青年男性、肥胖、毛发浓密和臀间沟深者好发。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骶尾部反复脓肿形成,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2007年8月—2011年... 骶尾部藏毛窦是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本病较为少见,多见于白人,青年男性、肥胖、毛发浓密和臀间沟深者好发。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骶尾部反复脓肿形成,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2007年8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该病患者7例,经手术及辨证分期换药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骶尾部 藏毛窦
下载PDF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上官建伟 梁俊芳 +2 位作者 肖新广 张新明 刘玉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7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5月-2016年4月因骶尾部疼痛入院就诊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拍摄骶尾骨正侧位DR片和螺旋CT骶尾部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图像进行重建。结果正侧...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5月-2016年4月因骶尾部疼痛入院就诊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拍摄骶尾骨正侧位DR片和螺旋CT骶尾部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图像进行重建。结果正侧位DR片显示54例无骨质异常,10例疑似骨折;经螺旋CT及MPR技术重建后,2例疑似骨折,14例骨折,8例肿瘤,1例发育异常。16例骨折或疑似骨折患者中,12例骶骨部周围软组织肿胀,6例有明显骨折线。8例骶尾部肿瘤(经临床病理证实),5例骶骨脊索瘤,骶骨溶骨性破坏,有分叶状软组织肿块,部分周围脏器受压,瘤体内有钙化点;3例巨细胞瘤,骶骨骨质呈皂泡样破坏,周围有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周围结构有推移,与周围正常骨质移行带变窄;1例骶骨神经纤维瘤,相应骶孔扩大,骶前组织肿块,边界清晰。1例发育异常可见骶骨部透亮带。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可为临床诊治骶尾部病变提供丰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技术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骶髂关节面形态的测量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钱齐荣 贾连顺 +1 位作者 高建新 丁祖泉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量骶髂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方法 取青年男性新鲜尸体骶髂关节标本 ,将增白剂涂于骶髂关节表面 ,分别将标准网点图用幻灯机投照于关节面和标准模板上 ,摄取其表面的网点图像并通过线路传输到计算机 ,得出骶... 目的 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量骶髂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方法 取青年男性新鲜尸体骶髂关节标本 ,将增白剂涂于骶髂关节表面 ,分别将标准网点图用幻灯机投照于关节面和标准模板上 ,摄取其表面的网点图像并通过线路传输到计算机 ,得出骶髂关节面上任意一点的高度。结果 通过测量获得骶髂关节面上任意点的高度 ,发现骶髂关节两侧关节面呈一种类似齿轮样相互咬合与滑槽轨迹相结合的关节面形态。结论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测量迅速、全面、准确 ,结果显示形象、直观的特点 ,可瞬时获得测量范围内任意点的相对高度 ,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解剖测量方法。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凹凸不平相互吻合、相互嵌入 ,呈以髂骨结节为圆心的类似圆弧形分布 ,形成有利于稳定的力学结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生物力学 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
下载PDF
不同体位对坐骨股骨间隙及股方肌间隙影响MRI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邵书盈 赵占洲 +4 位作者 卫玮 张欲翔 陈小帅 张平 赵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不同体位下坐骨-股骨间隙(IFS)和股方肌间隙(QFS)宽度的变化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82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按20~39岁、40~59岁和≥60岁分...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不同体位下坐骨-股骨间隙(IFS)和股方肌间隙(QFS)宽度的变化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82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按20~39岁、40~59岁和≥60岁分为3组,分别在中立位、外旋30°和外旋60°体位下行髋关节MRI扫描,比较不同体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IFS、QFS宽度的差异。结果:健康人群不同体位下女性组IFS和QFS宽度均小于男性组(P<0.05);并且随外旋角度的增加,IFS和QFS宽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体位下各年龄组之间IFS、QFS宽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IFS宽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两组间比较除40~59岁组与≥60岁组间IFS、QFS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下20~39岁组的IFS、QFS宽度均大于其他两组。结论:健康人群各体位下男性IFS和QFS宽度均大于女性。不同体位下各年龄组间IFS和QFS宽度有一定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IFS宽度有减小的趋势。随着股骨角度增加,IFS和QFS宽度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 股骨 髋关节 磁共振成像 体位
下载PDF
骶前间隙的相关影像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4
20
作者 娄伟钢 武垚森 +1 位作者 盛孙仁 池永龙 《浙江创伤外科》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低的手术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欢迎。经骶前间隙行的腰骶椎间融合术或髓核置换术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这种轴向间盘入路较以往的前后方入路和前侧微创人路有着更为显著的优点,该手术方法不仅减少了对脊柱稳定结构的破坏,而且也降低了引起血管和内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间隙 解剖学测量 椎间融合术 术后并发症 影像 手术入路 微创手术 腰椎不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