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2022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分析
1
作者 郭颂 姚文武 +5 位作者 刘营 施旭光 任江萍 张蓉 杨章女 孙继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5-859,共5页
目的分析2018-2022年浙江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特征与时空分布特点,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ArcMap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 目的分析2018-2022年浙江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特征与时空分布特点,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ArcMap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展示,通过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和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浙江省2018-2022年共报告人间钩体病病例255例,包含1例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084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03/10万。8月至10月为浙江钩体病高发月份,病例以45~86岁的中年及老年人为主(221例,86.67%),65~6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57例),男女比例为4.67∶1,职业主要为农民(190例,74.51%)。温州市和丽水市的5年累计发病数(201例)占总发病数的78.82%。2018-2022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全省钩体病发病率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山地丘陵地带的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时空扫描分析在浙江省南部发现3个高发聚集区域。结论浙江省钩体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季节性,高发区域主要位于浙江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病例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需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防范潜在流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特征 空间自相关 时空聚集性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市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
作者 杨丽 张紫怡 +6 位作者 邵彤彤 李新婷 郑嵘炅 王世一 王远志 郝琴 鲁晓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339,共6页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莱姆病在人群中的血清流行病学状况。方法选取2022-2023年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3个乡镇的体检人群血清795人份,其中芦草沟镇383人份、水西沟镇145人份和托里乡267人份,检测人群血清抗体IgG和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莱姆病在人群中的血清流行病学状况。方法选取2022-2023年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3个乡镇的体检人群血清795人份,其中芦草沟镇383人份、水西沟镇145人份和托里乡267人份,检测人群血清抗体IgG和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进行确认,收集WB阳性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进行病例诊断。结果ELISA共计检出阳性110人份,阳性率13.84%(110/795),男性、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0.69%(37/346)、16.26%(73/449),女性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χ^(2)=5.076,P=0.024)。不同年龄分层中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9,P=0.766)。水西沟镇、芦草沟镇和托里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98%(48/267)、14.48%(21/145)、10.70%(41/383),其中托里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芦草沟镇(χ^(2)=7.041,P=0.008)。将ELISA初筛阳性的110人的血清进一步行WB确认实验(分别检测IgG、IgM蛋白条带),共检出阳性82人,阳性率10.31%(82/795)。依据莱姆病诊断标准共确诊莱姆病患者20例,粗患病率为2.52%。结论乌鲁木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和流行,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莱姆病的调查研究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血清流行病学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婷婷 曹蕾 曹永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5-704,共10页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原菌,其感染遍及全球,感染率居高不下。抗菌药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效果差,因而需同时针对细菌和胃酸进行治疗。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曾是经典的杀菌和抗酸二联疗法,随后发展成三联疗法,即铋剂或质子泵抑制...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原菌,其感染遍及全球,感染率居高不下。抗菌药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效果差,因而需同时针对细菌和胃酸进行治疗。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曾是经典的杀菌和抗酸二联疗法,随后发展成三联疗法,即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开始使用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沃诺拉赞(VPZ)替代的三联疗法,在克拉霉素耐药率高的地区采用铋四联疗法,但仍难以阻挡根除率下降的趋势。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耐药机制的同时,也在寻找非抗菌药物的策略。益生菌辅助疗法和Hp疫苗有望提高根除率,刺激响应材料也显示出根除Hp的潜力,特别是改变胃液中的氧环境使Hp无法存活的思路为根除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Hp) 抗菌耐药性 益生菌 疫苗 氧环境
下载PDF
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调查研究
4
作者 刘志云 曾予 +4 位作者 段立科 侯学霞 张琳 贺丽娟 郝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了解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特征和地区来源分布,为莱姆病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集了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两步法”进行莱姆病... 目的了解江西省吉安市莱姆病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特征和地区来源分布,为莱姆病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从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集了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两步法”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阳性标本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133份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中有25份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18.80%。其中,20份样本抗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5.04%;6份样本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51%。6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均与扬子疏螺旋体(Borrelia yangtzensis)的相应序列一致,并且其中1份样本抗体检测也为阳性。25例阳性患者来自吉安市的9个县区,其中吉州区的患者最多,占44%。阳性患者出现莱姆病相关症状,包括关节病变、神经疾病、感染性发热、皮炎或胸痛,其中关节病变的病人最多,占72%。6例扬子疏螺旋体感染者来自吉州区,其中4例表现为关节病变,2例表现为感染性发热。结论本次研究首次证实江西省吉安市存在莱姆病患者,并首次在我国南方的病人体内检测出扬子疏螺旋体。研究提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在接诊具有关节炎、神经系统等症状的病例时,应考虑患者可能罹患莱姆病。研究表明吉安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的调查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扬子疏螺旋体 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及其啮齿动物感染情况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萍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18,共5页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姆病的病原特征及啮齿动物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情况,有助于评估莱姆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风险和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防控人类莱姆病发生起到关口前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病原特征 啮齿动物
下载PDF
TPPA结合RPR方法在住院及手术患者梅毒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王娜 李阳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目的:探究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法(TPPA)结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方法在住院及手术患者梅毒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梅毒的住院及手术患者118例,均行TPPA、RPR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检查。以FTA-... 目的:探究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法(TPPA)结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方法在住院及手术患者梅毒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梅毒的住院及手术患者118例,均行TPPA、RPR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检查。以FTA-ABS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TPPA、RPR检查结果,并比较2种方法单一及联合检测诊断效能。结果:118例疑似梅毒患者中,经FTA-ABS检查确诊梅毒患者65例(55.08%),非梅毒患者53例(44.92%)。65例梅毒住院及手术患者科室分布前三为呼吸内科、妇科及心内科。以FTA-ABS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TPPA检查阳性65例,阴性53例;RPR检查阳性61例,阴性57例。TPPA结合RPR诊断的准确率98.31%,比TPPA、RPR单一诊断的89.93%、84.75%高,敏感度98.46%、特异度98.11%、阳性预测值98.46%、阴性预测值98.11%比RPR的83.08%、86.79%、88.52%、80.70%高(P<0.05)。TPPA结合RPR诊断的AUC(95%CI)为0.983(0.940-0.998),比TPPA、RPR单一诊断的0.897(0.828-0.946)、0.849(0.772-0.909)高(P<0.05)。结论:TPPA结合RPR方法在住院及手术患者梅毒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法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下载PDF
miR-26a、miR-6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价值
7
作者 解志芳 沈毅慧 杨洪雪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微小RNA-26a(microRNA-26a,miR-26a)、微小RNA-663(microRNA-663,miR-6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部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的老年患者136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微小RNA-26a(microRNA-26a,miR-26a)、微小RNA-663(microRNA-663,miR-6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部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的老年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血清miR-26a、miR-663表达,并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情况,分析miR-26a、miR-663和幽门螺旋杆菌及联合检测对胃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等不同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并绘制(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曲线,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胃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早期胃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胃癌家族史高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胃癌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血清miR-26a、miR-663表达量低于胃良性病变患者,早期胃癌患者血清miR-26a、miR-663表达量低于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高于胃良性疾病患者(P<0.05),而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单一miR-26a检测(χ^(2)=4.680,P=0.031)、单一miR-663检测(χ^(2)=8.223,P=0.004)、单一幽门螺旋杆菌检测(χ^(2)=6.363,P=0.012)。血清miR-26a截断值为2.63时诊断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0.774~0.856),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43%和79.85%;血清miR-663截断值为4.35时诊断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0.796~0.875),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7%和78.56%;幽门螺旋杆菌诊断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5%CI:0.648~0.769),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93%和78.45%;三者联合诊断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815~0.873),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2%和74.43%。结论miR-26a、miR-6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敏感度,进而为老年胃癌早期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癌前状态 诊断
下载PDF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实验评价 被引量:47
8
作者 侯晓菁 梁艳 +4 位作者 陈洁 孙贞 崔艳芳 仲人前 王皓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应用免疫印迹法(WB)比较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符合率。方法收集7 805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和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结果不一致的标... 目的应用免疫印迹法(WB)比较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符合率。方法收集7 805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和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应用WB检测确证。结果 7 805份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310例,TPPA检测阳性262例。对结果不一致的48例标本应用WB检测验证,结果证实阳性36例,临界阳性8例,阴性4例,而TPPA的结果均为阴性。TPPA检测总符合率为99.44%,CLIA检测总符合率为99.95%。结论 CLIA敏感性优于临床常用的TPPA,且具有结果客观、易分析、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个别假阳性和钩状效应,因此应结合TPPA及临床资料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免疫印迹法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下载PDF
吉林林区动物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海楠 丁壮 +6 位作者 何静 吴晓明 蒋宝贵 高燕 赵秋敏 王玉福 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鼠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性片段,带菌率分别为14.0%、8.3%、13.0%、25.0%和33.3%。阳性标本RFLP分型结果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型;牛、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27.5%和31.5%。结论野鼠、蜱和牛羊中都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证实吉林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野鼠 家畜
下载PDF
贵州省2010-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英 陈峥宏 +6 位作者 李世军 姚光海 黄荷 马青 周敬祝 唐光鹏 王定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特征 宿主动物 PCR 贵州
下载PDF
浙江省从鼠标本中检获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断 被引量:9
11
作者 凌锋 陈恩富 +2 位作者 王臻 谢淑云 姜理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5-416,共2页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DNA片断 老鼠 标本 浙江省 自然疫源地 自然感染 病原学
下载PDF
我国一些常见蜱种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孙毅 许荣满 +2 位作者 张泮河 郭天宇 曹务春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14-119,共6页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 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 ,从内蒙获得 2个分离株 ,对分离株的 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CHY13p与CHNM4有 2个碱基差异 ,...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 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 ,从内蒙获得 2个分离株 ,对分离株的 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CHY13p与CHNM4有 2个碱基差异 ,CHY13与CHNM5只有 1个碱基差异 ,而CHNM4和CHNM5两株螺旋体有 2个碱基差异。可初步认定新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系Borreliagarin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蜱种 莱姆病螺旋体 分离 鉴定 全沟硬蜱
下载PDF
2016-2018年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鼠类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与分离菌株鉴定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翠彩 张汀兰 +2 位作者 徐建民 蒋秀高 邱海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0-1084,共5页
目的初步了解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种类构成、带菌率及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8年选取江西省钩体病4个国家级监测点上饶、上高、上犹及浮梁县作为现场监测地点,开展鼠类种类... 目的初步了解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种类构成、带菌率及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8年选取江西省钩体病4个国家级监测点上饶、上高、上犹及浮梁县作为现场监测地点,开展鼠类种类调查、钩体分离培养工作。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凝集试验和MLST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和MLST基因分型。结果共计捕鼠14387只,平均鼠密度为9.76%,分离菌株64株,鼠类钩体分离率为4.56%。鼠种构成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及社鼠5个种类。4个监测点优势鼠种均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血清群鉴定结果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3个血清群,其中黄疸出血群为主要优势血清群,占81.25%,其次是爪哇群和致热群。MLST研究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6个ST型别,分别为ST1、ST17、ST92、ST143、ST216和ST224,其中ST1为主要基因型,占76.56%。BioNumerics软件分析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6个Clusters,分别对应6个ST型,血清学、MLST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结论江西省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优势鼠种,黄疸出血群和ST1为江西省钩体病主要流行型别,充分了解江西省钩体病可能的宿主动物以及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钩体病的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宿主动物 血清群 MLST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rTpN17或rTpN47为抗原的ELISA与TRUST和TPHA血清学检测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爱华 范兴丽 +3 位作者 毛亚飞 彭敏峰 范春红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克隆并构建梅毒螺旋体tpn17、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建立基于rTpN17、rTpN47的ELISAs,并对其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CR扩增tpn17和tpn47基因并构建tpn17和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 目的:克隆并构建梅毒螺旋体tpn17、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建立基于rTpN17、rTpN47的ELISAs,并对其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CR扩增tpn17和tpn47基因并构建tpn17和tpn47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检测目的重组蛋白rTpN17和rTpN47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TpN17和rTpN47,Western blot检测rTpN17和rTpN47免疫反应性。分别以rTpN17和rTpN47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血清标本中梅毒抗体的ELISAs(rTpN17-ELISA和rTpN47-ELISA),检测200例健康人、25例类风湿关节炎(RA)和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样本,并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克隆的tpn17和tpn47基因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相似性为100%。rTpN17和rTpN47表达量分别为细菌总蛋白的37.2%和26.8%。提纯后的rTpN17和rTpN47能与梅毒抗体阳性血清发生明显的结合反应。TPHA检测阳性率最高(99.1%,P<0.001),rTpN17-ELISA和rTpN47-ELISA检测阳性率相近(85.3%和84.3%,P=0.427),TRUST检测阳性率低于rTpN17-ELISA(P=0.001),但与rTpN47-ELISA相近(P=0.014)。所有健康人血清、RA和SLE患者血清标本的rTpN17-ELISA、rTpN47-ELISA和TP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有7.1%(3/42)RA和SLE患者血清标本TRUST检测结果阳性。结论:以rTpN17和rTpN47为抗原的ELISAs可作为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而且rTpN17和rTpN47仍保持原有免疫反应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梅毒 密螺旋体 苍白/免疫学 敏感性与特异性 基因表达 抗原 细菌/血液 梅毒血清诊断/方法 免疫显性表位/生物合成 免疫显性表位/遗传学 重组 遗传
下载PDF
中国6省莱姆病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5
15
作者 侯学霞 耿震 +2 位作者 郝琴 张洋 万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4-1036,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吉林、山西、甘肃、青海、贵州、湖南6省林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鼠的感染情况。方法在每个省各选取两个采样点进行捕鼠,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野鼠的脾脏、肾脏和膀胱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 目的了解中国吉林、山西、甘肃、青海、贵州、湖南6省林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鼠的感染情况。方法在每个省各选取两个采样点进行捕鼠,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野鼠的脾脏、肾脏和膀胱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从贵州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了2株莱姆病螺旋体;从5省(贵州未检测到)野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了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其中青海黄南(28.85%)和湖南石门(19.6%)两地标本的PCR阳性率较高,各地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湖南的基因型为Borreliavalaisiana。结论本次调查表明各地宿主动物鼠的感染状况不同,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扩大调查以明确当地的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及携带病原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宿主动物 病原学检测
下载PDF
827例拟诊莱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耿震 侯学霞 +2 位作者 郝琴 胡桂兰 万康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地区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6年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 2种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27例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进行抗伯氏疏螺旋体IgM、... 目的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地区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6年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 2种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27例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进行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查。结果有135例患者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呈阳性反应,阳性率16.32%。其中神经系统疾病344例,阳性8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阳性3例;皮肤病变193例,阳性30例;发热病人102例,阳性6例;关节痛病人105例,阳性5例;精神障碍病人44例,阳性3例。135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92%。我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莱姆病病例发生,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最多,其次是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等省。结论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人,提高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血清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广西莱姆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永学 刘敏 +2 位作者 王树声 廖国厚 曾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25-1228,共4页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因该病1975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地区而被命名为莱姆病。莱姆病的病原体已证实为伯氏疏螺旋体,其有多种动物宿主,主要通过硬蜱叮咬传播。
关键词 莱姆病 初步调查 广西 伯氏疏螺旋体 人兽共患病 康涅狄格州 莱姆地区 动物宿主
下载PDF
一种莱姆病螺旋体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鼠标本检测中的应用评价(英文) 被引量:10
18
作者 耿震 侯学霞 +1 位作者 张琳 郝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2-816,共5页
目的基于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建立一种检测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real-time PCR方法。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选择其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并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和nested PCR方法... 目的基于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建立一种检测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real-time PCR方法。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选择其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并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和nested PCR方法对收集的123份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仅对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阳性,其最小检出浓度为101copies/μL。标准曲线各浓度点Ct值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6%和2.30%。123份鼠标本中,real-time PCR检测59例阳性,nested PCR检测43例阳性。结论新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点,可用于鼠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REAL-TIME PCR nested PCR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诱导的Vero和J774A.1细胞的凋亡和超微结构病变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立伟 刘云英 +3 位作者 严杰 毛亚飞 罗依惠 李淑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的钩体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建立 Fontana镀银染色法用于观察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 5 6 6 0 1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 5 6 6 0 8株和双曲钩体三堡隆群 patoc型 Patoc 株黏附 Vero和 J774 A.1...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的钩体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建立 Fontana镀银染色法用于观察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 5 6 6 0 1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 5 6 6 0 8株和双曲钩体三堡隆群 patoc型 Patoc 株黏附 Vero和 J774 A.1细胞的能力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 ;采用 FITC- Annexin V/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 ,检测紫外线灭活前后的上述钩体菌株诱导 Vero和 J774 A.1细胞凋亡或坏死的情况。结果 :问号钩体 5 6 6 0 1和 5 6 6 0 8株对 Vero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 2 4 .2 %和 2 2 .9% (P>0 .0 5 ) ;对 J774 A.1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4 9.0 %和 4 6 .9% (P>0 .0 5 ) ;双曲钩体 Patoc 株不能黏附细胞。两株问号钩体侵入细胞后形成含有钩体的特殊吞噬泡 ,并引起相似的细胞超微结构病变 ,如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或溶解、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及线粒体嵴消失、内质网肿胀和膜旁核糖体消失等。灭活前的 5 6 6 0 1和 5 6 6 0 8株引起的 Ver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84 .4 %和 82 .8% ,灭活后则分别为 77.9%和 86 .1%。灭活前后的 5 6 6 0 1株均以诱导 Vero细胞晚期凋亡为主 ,其凋亡率分别 6 8.0 %和5 2 .9%。灭活前后的 5 6 6 0 8株均以诱导 Vero细胞早期凋亡为主 ,其凋亡率分别为 6 4.1%和 5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致病力 细胞黏附 胞吞作用 镀银染色法 Vero细胞/超微结构 J774A.1细胞/超微结构 凋亡 坏死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谢勇 谢正兴 +4 位作者 周南进 周小江 陈江 吕农华 王崇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菌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打孔法检测了不同浓度、pH值、脱乙酰度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Hp的抑菌作用.结果①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3 株Hp标准菌株具有普遍的抑菌... 目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菌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打孔法检测了不同浓度、pH值、脱乙酰度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Hp的抑菌作用.结果①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3 株Hp标准菌株具有普遍的抑菌作用;②在pH 6~4范围内,随pH值降低,抗菌作用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最佳pH值为4;③70%、88.5%脱乙酰度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的抗Hp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抑菌强度依次为DD70壳聚糖、DD88.5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④在质量浓度为10 g·L-1~50 g·L-1范围内羧甲基壳聚糖抗Hp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在质量浓度为5 g·L-1~20 g·L-1范围内70%、88.5%脱乙酰度壳聚糖抗Hp作用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壳聚糖和其衍生物对Hp有普遍的抑菌作用;②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Hp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pH 值对壳聚糖抗菌作用的影响最为明显,在pH值 6~4范围内,壳聚糖的抗菌活性随着pH值的下降而增强;③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结构(化学修饰)及分子量也影响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不同的细菌所要求的脱乙酰度、修饰基团和分子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幽门螺杆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