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李斯特菌病流行特点和食品溯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1
作者 张智芳 刘雪杰 +3 位作者 吴生根 李曲文 陈伟伟 邓艳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6-643,共8页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 目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的流行特点,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美国2009-2021年李斯特菌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美国疫情监测数据进行食品归因估计。国内数据来源:搜集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等数据库报道的李斯特菌病病例,并对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对食品溯源成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美国2009—2021年共报告1037例李斯特菌病病例,住院902人,死亡165人。因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污染食品引起的发病高峰在7月份,其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191/1037)、20.5%(185/902)和22.4%(37/165)。大多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被归因于3类食物: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归因百分比的范围在73.8%~89.6%。中国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数量不高,2009-2021年共报告619例,有详细发病年份记载的仅177例,其中2018年最多为26例。有详细发病月份报道的病例有220例,其中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0例。中国的李斯特菌病病例资料不完善,且多散在发生,仅7例病例成功追溯到原因食品。结论美国对Lm的监测资料比较完善,食源性暴发病例较多,乳制品、行作蔬菜和水果是最容易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中国仅有散发病例报道。中国应逐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并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加快推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进步,防止Lm污染食品引起疾病的暴发,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单增李斯特菌 归因估计 全基因组测序 李斯特菌病 食品召回
下载PDF
基于幽门螺杆菌hp0169基因三维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作者 林玲辉 李娜 +5 位作者 尹晓燕 王晓凌 胡亚平 刘威 费瑞 田新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9-748,共10页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p) hp0169基因并进行晶体学研究,分析其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方法:由UniProt数据库中检索Hp NCTC26695菌株hp016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p重组胶原蛋白酶(HpPrtC)蛋白理化性质,SOPMA和DNASt...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p) hp0169基因并进行晶体学研究,分析其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方法:由UniProt数据库中检索Hp NCTC26695菌株hp016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p重组胶原蛋白酶(HpPrtC)蛋白理化性质,SOPMA和DNAStrar软件预测HpPrtC蛋白二级结构特征,SWISS-MOPEL软件构建HpPrtC蛋白三维结构,IEDB和ABCpred软件预测HpPrtC蛋白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SYFPEITHI网站预测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专家库(EP)算法和随机森林(RF)算法预测HpPrtC蛋白可结晶性。原核表达HpPrtC重组蛋白,经Ni^(2+)亲和层析和分子筛技术纯化蛋白,结晶试剂盒筛选HpPrtC的结晶条件。结果:hp0169基因共包含1 269个碱基配对,编码蛋白全长422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7.64,相对分子质量为47 300。HpPrtC蛋白为亲水性、可溶性蛋白。HpPrtC蛋白α螺旋的氨基酸数量占全部氨基酸数量百分率为35.78%,β片层为18.72%,β转角为6.87%,无规则卷曲为38.63%。抗原表位分析,HpPrtC蛋白含有B淋巴细胞的5个优势线性表位和3个构象表位及多个T淋巴细胞潜在优势抗原表位。同源建模,HpPrtC蛋白呈二聚体,单体由β折叠围成桶状结构,周围被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围绕。HpPrtC蛋白为中等难度结晶,且无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在0.2 mol·L^(-1)氯化镁、 0.1 mol·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3.4 mol·L^(-1)己二醇和pH 8.5条件下出现细小成簇的针状晶体。结论:HpPrtC是一种亲水型蛋白,呈二聚体构造,在适宜条件下呈细小成簇针状晶体,其具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作为Hp疫苗设计的抗原,用于构建多价融合疫苗或多表位疫苗,本研究结果为Hp的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hp0169基因 抗原表位 蛋白结晶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2022年贵州省食品及病人来源单增李斯特菌的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3
作者 周倩 郑联 +5 位作者 向婧姝 黄靖宇 朱姝 张德著 罗信旭 周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3-619,共7页
目的了解2022年贵州省29株食品及病人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基因型、耐药及毒力基因等遗传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29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 目的了解2022年贵州省29株食品及病人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基因型、耐药及毒力基因等遗传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29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谱系、血清群、序列分析(ST型)、克隆群(CC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等。结果29株单增李斯特菌对8种抗生素均不耐药;对耐药基因分析发现在29株菌中检出6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fosX、mprE、lin、norB;29株菌分属于2个谱系(Ⅰ、Ⅱ),17株菌属于谱系Ⅱ,12株菌属于谱系Ⅰ;分为13种ST型,其中ST8为优势型别,占31.03%(9/29株),其次为ST619、ST121型别各3株;分为4个血清群,血清群1/2a、3a有15株,血清群1/2b、3b、7有11株,血清群1/2c、3c有2株,血清群4b、4d、4e有1株;分为12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2348,其中CC8为优势CC型,有9株菌占27.59%(8/29株),分属于23种cgMLST型,每型包括1~3株菌。共发现25种毒力基因,29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1,其中3株菌未携带actA基因,缺失率10.34%;有7株菌均携带毒力岛LIPI-3的8个基因,其余22株菌未携带;所有菌株携带多种内化素毒力基因。结论贵州省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耐药水平低,携带较多的毒力基因,血清群与分子型别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应加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贵州省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4
作者 张云怡 张政 +3 位作者 张俊彦 陈鸿鹄 占利 陈建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8-635,共8页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过程中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从宿主细胞分子水平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MT(Tandem Mass Tag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TR-8...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过程中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变化。从宿主细胞分子水平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MT(Tandem Mass Tags)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TR-8/Svneo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运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肽段76285个,可定量蛋白6979个。HTR-8/Svneo感染过程中356个蛋白发生了显著性差异表达。153个表达量上调,203个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量倍数最高的蛋白为微管马达蛋白(B4DYE2),最低为翻译起始因子1(Q6IAV3)。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结果表明,上调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集中在微管、微丝运动,细胞自噬等方面,下调蛋白集中在碳代谢、氮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核酸代谢等初级代谢途径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方面。结论单增李斯特菌侵袭HTR-8/Svneo过程中,宿主细胞的基础代谢可能发生了显著降低,并处于较高的自噬水平。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酶CEMIP(Q8WUJ3)的显著上调说明该蛋白可能在调节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进而造成不良妊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 蛋白质组 TMT蛋白质组学技术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征及联合治疗策略
5
作者 张峻梅 杨莉莉 +3 位作者 刘敏 冯小艳 彭溪 李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02-505,529,共5页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并评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CRKP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10-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C...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并评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CRKP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10-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Atofms100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和MicroScan-96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对菌株进行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CZA与氨曲南(ATM)、美罗培南(MEM)联合应用的药敏反应。结果 共分离出CRKP 210株,其中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26株(占比60.0%),产金属β-内酰胺酶81株(占比38.6%)。CRKP对多数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表现出高耐药率,而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和CZA表现出较高敏感性。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类型的CRKP在药物敏感性上有所分化。CZA与ATM、MEM的联合药敏试验显示,对于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CZA与ATM展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协同率分别为100.0%(81/81)和99.2%(125/126);对于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CZA与MEM也显示出协同作用,协同率为99.2%(125/126)。结论 CRKP分离率高,耐药性强。不同基因亚型的CRKP抗菌药物敏感性有所差异。CZA与ATM、MEM的联合使用为治疗不同基因分型CRKP感染提供了有效策略。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根据CRKP的产酶类型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流行病学 耐药 联合药敏试验
下载PDF
拟杆菌属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脆弱拟杆菌肠毒素bft基因分型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艳艳 王俊瑞 +2 位作者 郑文琪 兰海霞 郭素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 分析拟杆菌属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并探讨脆弱拟杆菌肠毒素bft基因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9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样本的拟杆菌属147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 分析拟杆菌属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并探讨脆弱拟杆菌肠毒素bft基因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9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样本的拟杆菌属147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脆弱拟杆菌肠毒素bft基因。结果 147株拟杆菌属细菌中,脆弱拟杆菌100株(68.0%)、多形拟杆菌25株(17.0%)、卵形拟杆菌9株(6.1%)。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拟杆菌属细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最高(78.9%);脆弱拟杆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5.0%,高于其他拟杆菌(66.0%)。拟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甲硝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6%和4.7%,对其他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脆弱拟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类型拟杆菌。脆弱拟杆菌bft基因阳性率为38.0%,以bft-1亚型为主要基因型(28.0%),其次为bft-2亚型(10.0%),未检出bft-3亚型。分离自非腹部临床样本的脆弱拟杆菌bft基因阳性率(55.6%)高于分离自腹部临床样本的脆弱拟杆菌(36.3%)。结论 拟杆菌属临床分离株中脆弱拟杆菌分离率最高,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分离自非腹部临床样本的脆弱拟杆菌产肠毒素的菌株流行率更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杆菌属 脆弱拟杆菌 耐药性 bft基因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微生物学特征及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玉梅 龙小平 +2 位作者 毛晓雪 胡小英 辜程鸿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97-503,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微生物学特征及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慢性胃炎(CG)伴Hp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胃黏膜萎缩分为未萎缩组(136例)和萎缩组(164例)...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微生物学特征及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慢性胃炎(CG)伴Hp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胃黏膜萎缩分为未萎缩组(136例)和萎缩组(164例)。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分离的Hp菌株微生物学特征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胃黏膜萎缩的影响因素。构建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结果萎缩组饮食不规律、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食用腌制品所占比例高于未萎缩组(P<0.05)。分离自萎缩组患者的Hp血清型、毒力基因和Ⅰ型菌株均高于未萎缩组(P<0.05)。分离自萎缩组患者的Hp对阿莫西林、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未萎缩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规律、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食用腌制品、携带CagA抗体和cagA毒力基因、Ⅰ型菌株,以及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是胃黏膜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结论Hp菌株微生物学特征与CAG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微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陈淑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9例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将89例患者分为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感染组(15...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9例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将89例患者分为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感染组(15例)与MDR-Ab感染组(74例)。以病情转归为依据,将MDR-Ab感染组患者分为存活组(42例)与死亡组(32例)。收集、整理并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对比NMDR-Ab感染组与MDR-Ab组患者临床资料,同时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MDR-Ab组在侵入性操作、入住ICU、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使用≥3 d、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3 d、抗菌药物种类≥3种及死亡占比高于NMDR-A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是MDR-Ab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入住ICU、机械通气、感染前器官衰竭、合并免疫抑制状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3 d、使用抗真菌药物≥3 d及使用抗菌药物≥3种占比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感染前器官衰竭、合并免疫抑制状态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使用≥3种是MDR-Ab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合并免疫抑制状态、感染前器官衰竭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机械通气、严格把控侵入性操作指征,依据以上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此降低MDR-Ab血流感染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机械通气 血流感染 免疫抑制 抗菌药物
下载PDF
2020—2021年湖南省某医院分离自重症监护室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周杰英 丁丽 +3 位作者 彭小友 袁红霞 史文元 胡付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研究2020—2021年湖南省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科室分布、药敏特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为CRKP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 目的研究2020—2021年湖南省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科室分布、药敏特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为CRKP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8个ICU分离的75株CRKP菌株,应用MALDI-TOF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药敏分析仪分别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用wzi基因测序法进行荚膜血清型测定,运用Sanger测序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ST分型。结果75株CRKP菌株主要分布在老年内科ICU(28.0%)和脑外科ICU(20.0%);CRKP对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7%(5/75)和16.0%(12/75),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96.0%);61株(81.3%)携带bla_(KPC-2)耐药基因,11株(14.7%)携带bla_(NDM-1)基因,1株(1.3%)携带bla_(NDM-5)基因,2株(2.7%)携带bla_(OXA-48)基因;ST分型前三位的主要为ST11型(54.7%,41/75)、ST1883(13.3%,10/75)、ST307(6.7%,5/75),所有ST11型和ST1883型CRKP均携带bla_(KPC-2);主要流行的荚膜血清型为KL64(38.7%,29/75)和KL47(25.3%,19/75);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是rmpA2(48.0%,36/75)、iroN(38.7%,23/75)和iucA(37.3%,15/75)。结论该院ICU的CRKP菌株细菌耐药程度高,以ST11-KL64型和ST11-KL47型为主,大多数菌株携带bla_(KPC-2)基因和毒力基因。应该加强监测CRKP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酶型检测,从而指导临床CRKP感染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荚膜血清型 多位点序列分析
下载PDF
从新生儿分离到1株ST5型单增李斯特菌的药敏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10
作者 刘增宾 刘力 +6 位作者 李志荣 许彩红 王红彬 杨如刚 樊涛 赵建宏 张敬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4-651,共8页
目的对1株新生儿感染ST5型单增李斯特菌LK10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分析。方法从新生儿感染患者胃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疑似单增李斯特菌,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对鉴定的菌株应用E-test法进行5... 目的对1株新生儿感染ST5型单增李斯特菌LK10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分析。方法从新生儿感染患者胃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疑似单增李斯特菌,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对鉴定的菌株应用E-test法进行5种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利用三代测序平台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基因组序列。基于基因组序列利用CARD抗生素耐药基因数据库获得菌株的耐药元件。基因组序列与巴斯德数据库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数据进行比对,获得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血清分型;同时利用毒力分析网站对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进行分析。利用前噬菌体数据库,在线进行菌株噬菌体的预测和注释。结果从新生儿患者分离到的菌株(LK100)鉴定为单增李斯特菌,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红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等5种抗生素均敏感,其MLST分型为ST5型,血清型为1/2b-3b,染色体基因组全长为3032582 bp,GC含量为37.91%,包含一条完整的环状质粒,序列长度为52822 bp,携带LIPI-1毒力岛,且具有完整的InlA蛋白。固有耐药相关基因主要在染色体,1个SSI-1压力生存岛和1个LGI2基因组岛;LK100基因组中共预测到5个前噬菌体序列。结论本研究综合分析说明了ST5型临床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特征和抗生素敏感性特点,为后期临床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治疗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单增李斯特菌 表型药敏 全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和治疗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孙苗丽 吴琼 +3 位作者 王颖智 王坚镪 高锋 汤瑾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15-620,共6页
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不断上升。CRKP耐药性强、散播迅速,感染患者病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CRKP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碳青霉烯灭活法(CIM)、Carba NP试验、质谱技术、酶免疫分析法和分子检... 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不断上升。CRKP耐药性强、散播迅速,感染患者病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CRKP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碳青霉烯灭活法(CIM)、Carba NP试验、质谱技术、酶免疫分析法和分子检测技术。临床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噬菌体联合抗菌药物、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方法进行治疗。文章就CRKP检测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旨在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耐药 肺炎克雷伯菌 检测 治疗
下载PDF
污水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基因组分析
12
作者 邵瑞瑞 周青帅 +5 位作者 崔古贞 廖健 程玉梅 官志忠 齐晓岚 洪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为探究噬菌体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新型潜在疗法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将医院周边污水中3株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进行分离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噬菌体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生长曲线和酸碱... 为探究噬菌体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新型潜在疗法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将医院周边污水中3株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进行分离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噬菌体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生长曲线和酸碱耐受性等生物学特征,同时通过测序技术获得噬菌体全基因组信息并注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KP-ZS3为肌尾科噬菌体,KP-ZS4为短尾科噬菌体,KP-ZS6为长尾科噬菌体,且KP-ZS4的感染潜伏期稍长,KP-ZS3耐酸碱能力较强,KP-ZS6的裂解能力为3株噬菌体中最强、裂解谱较宽.3株噬菌体的外壳蛋白组分大小均在33~55 kD之间.此外全基因组分析发现KP-ZS3、KP-ZS62株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均在100 kb以上,噬菌体KP-ZS4的基因组相对较小(40608 bp).共线性分析显示噬菌体KP-ZS3与phiEap-3、Kp15高度相似;KP-ZS6与0507KN21、vB_EcoM_KWBSE43-6高度相似.KP-ZS4与Tyrion、TL-2011b相似度相对较低,序列一致性为76.77%、76.89%.以上结果表明,这3株噬菌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它们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方面展现出不同的潜力和优势,特别是KP-ZS6因其裂解能力强和广泛的裂解谱,以及KPZS3因其强耐酸碱性,可能成为未来抗菌治疗的备用资源,这些发现为开发新型抗菌策略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征 基因组分析 耐药菌治疗
下载PDF
MALDI-TOF MS直接靶板微滴生长测定法在CRKP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吴昕哲 茆海丰 +2 位作者 杨晋 左春磊 金丹婷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直接靶板微滴生长测定(DOT-MGA)法快速筛查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2021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 目的探讨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直接靶板微滴生长测定(DOT-MGA)法快速筛查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2021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51株,其中美罗培南敏感123株,CRKP128株。采用DOT-MGA法对4和6μL 2种取样量的所有菌株进行美罗培南耐药性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美罗培南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微量肉汤稀释法耐药性分析结果为标准,评价DOT-MGA法耐药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标准,孵育生长4 h后,DOT-MGA法2种取样量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其中4μL取样量检测CRKP的特异性为92.5%,阳性预测值为92.8%;6μL取样量检测CRKP的特异性为89.8%,阳性预测值为90.1%。123株美罗培南敏感株的美罗培南MIC_(50)为0.125μg·mL^(-1),MIC_(90)为0.25μg·mL^(-1);128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MIC_(50)和MIC_(90)均为≥128μg·mL^(-1)。DOT-MGA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4μL加样量Kappa值为0.88,6μL加样量Kappa值为0.83。结论基于MALDITOF MS的DOT-MGA法筛查CRKP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简便、快捷,可用于快速检测CR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直接靶板微滴生长测定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
下载PDF
2016~2022年昆明市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及交叉耐药表型分析
14
作者 卢赞 赵红燕 +3 位作者 李春付 李代碧 贺洋 尹利民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189-194,共6页
目的了解该院七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及耐药表型特征,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早期经验治疗提供依据,并为后期耐药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使用Whonet 5.6软件按年统计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2022年从临床标本分离并报告的铜绿... 目的了解该院七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及耐药表型特征,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早期经验治疗提供依据,并为后期耐药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使用Whonet 5.6软件按年统计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2022年从临床标本分离并报告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数据,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等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统计并分析上述药物不同耐药性组合下其它抗生素耐药性情况。结果七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920株,其中多黏菌素耐药率最低为1%;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平均耐药率分别为6.4%,8.6%,5.1%;喹诺酮类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相似,在10%~20%之间;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未显示出更优秀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21.3%和18.4%。各主要抗生素耐药率在七年间存在波动,多数自2017年上升,至2018年达峰值后回落,2020年后趋于平稳并与国内平均水平一致;亚胺培南敏感株1393株,该部分美罗培南敏感率为96.2%;美罗培南敏感株1451株,该部分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9%。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耐药共369株,该部分头孢他啶敏感率为33.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种类越多,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越低。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总体较好,应坚持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管理。氨基糖苷类可作为经验治疗首选药物,喹诺酮类次之,碳青霉烯类和头孢他啶亦为备选。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呈多样性,碳青霉烯耐药株可由不同机制分别或共同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率 交叉耐药 耐药表型
下载PDF
多交叉置换扩增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伊氏李斯特菌的方法建立
15
作者 李慧 王毅 +1 位作者 王艳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5-612,共8页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coupl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和灵敏的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v... 目的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技术结合纳米生物传感器(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coupl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和灵敏的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vanovii)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以L.ivanovii种特异性基因smcl为靶标设计引物,对引物进行最佳反应温度、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并用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评估。结果L.ivanovii-MCDA-LFB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4℃。在L.ivanovii和non-L.ivanovii菌种鉴定中,该方法特异性为100%。此外,L.ivanovii-MCDA-LFB在纯培养物和模拟污染粪便样本的灵敏度分别为10 fg/反应和6.8×10^(2) CFU/g。在195份野鼠粪便样本增菌培养物检测中,L.ivanovii-MCDA-LFB检测结果和传统培养法(ISO 11290-1)结果相同,且只需二次增菌液水煮模板即可检出。结论L.ivanovii-MCDA-LFB方法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可应用于食品、医疗和科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氏李斯特菌 多交叉置换扩增 纳米生物传感器 smcl基因 最低检测限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的Hcp1蛋白转位介导多核巨细胞形成
16
作者 吴潘 饶承龙 +7 位作者 南栋琪 陈建高 张子元 刘文正 王民洋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1728,共8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菌hcp1基因缺失株(BPC006Δhcp1)和缺失回补株(BPC006Δhcp1::hcp1);分别用类鼻疽菌BPC006野生株、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Hcp1蛋白的定位情况;在293T细胞中转染Hcp1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细胞质膜分离进一步验证定位情况;在细胞感染模型上,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抗Hcp1多克隆抗体封闭对MNGC形成的影响,探究Hcp1在类鼻疽菌感染导致的MNGC形成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PC006Δhcp1不表达Hcp1蛋白,而BPC006Δhcp1::hcp1能恢复Hcp1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和质膜分离实验都表明Hcp1可以定位在宿主细胞膜上,且相较于对照组抗Hcp1多克隆抗体能抑制类鼻疽菌感染所诱导的MNGC形成(P<0.01)。结论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时Hcp1可转位至细胞膜,并在MNGC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Hcp1 多核巨细胞 基因缺失与回补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临床样本来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毒力分析
17
作者 郭超楠 王妍妍 +4 位作者 张贝 庞敬莹 崔非非 赵永新 苏兵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80-887,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临床样本来源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9月新乡市3家教学医院分离自痰液、尿液(中段尿)和血...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临床样本来源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9月新乡市3家教学医院分离自痰液、尿液(中段尿)和血液样本的148株KP。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菌株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采用拉丝试验检测菌株高黏液表型,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148株KP中,有55株(37.2%)分离自痰液样本,40株(27.0%)分离自血液样本,53株(35.8%)分离自尿液样本。尿液样本的强生物膜形成菌株分离率(54.3%)高于痰液样本(27.5%)和血液样本(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耐药率(69.8%)高于分离自痰液样本的菌株(49.1%)(P=0.028)。携带率(85.8%)最高的耐药基因是blaSHV-1。分离自痰液样本的KP毒力基因iroN、rmpA检出率高于尿液样本(P=0.004)和血液样本(P=0.012);wabG、fimH和mrkD基因携带率均>93.2%。携带iroN、iucA、rmpA基因和K1、K2血清型的KP对抗菌药物较敏感,且易检出高黏液表型(P<0.05)。高黏液表型KP菌株同时携带4种及以上毒力基因的构成比高于非高黏液表型KP菌株(P<0.001),且对抗菌药物更敏感(P<0.05)。74.5%的痰液样本来源KP同时携带4种及以上毒力基因,高于血液样本来源(52.5%)和尿液样本来源(49.1%)的KP(P=0.016);形成生物膜的KP菌株wabG、mrkD、uge和fimH基因携带率更高(P<0.05)。结论尿液样本来源的KP耐药率较高,且易形成强生物膜。某些特定毒力基因普遍存在于KP临床分离株中。痰液样本来源的KP毒力基因构成复杂,iroN、rmpA基因与呼吸系统KP感染有一定关系。iroN、iucA、rmpA基因和K1、K2血清型与KP高黏液表型有关,且携带此类基因和血清型的KP菌株对抗菌药物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痰液 中段尿 血液 高黏液表型 毒力基因 生物膜 耐药
下载PDF
去泛素化酶ABRO1对李斯特菌感染单核巨噬细胞IL-1β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18
作者 王琳 穆红 申艳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6-10,共5页
目的观察去泛素化酶Abraxas兄弟蛋白(ABRO1)对李斯特菌(LM)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白细胞介素(IL)-1β释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培养J774A.1细胞,分别感染有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的野生型LM菌株(野生型组)、敲除LLO的hly... 目的观察去泛素化酶Abraxas兄弟蛋白(ABRO1)对李斯特菌(LM)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白细胞介素(IL)-1β释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培养J774A.1细胞,分别感染有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的野生型LM菌株(野生型组)、敲除LLO的hly基因缺失(Δhly)LM菌株(基因缺失组)及Δhly株回补hly基因的LM菌株(回补株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BRO1蛋白,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将J774A.1细胞分为NI组(未感染LM菌株)、WT组(感染WT LM菌株)与Δhly组(感染Δhly LM菌株),各组分别转染NC si RNA、ABRO1 si RNA,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炎症小体相关分子Caspase-1、p20(Caspase-1活化形式)、IL-1β、p17。结果随着感染时间延长,野生型组、回补株组ABRO1表达、IL-1β水平逐渐增高,在感染120 min达到最高、均高于基因缺失组(P均<0.05);基因缺失组不同时点ABRO1表达、IL-1β水平无明显变化。WT组转染ABRO1 si 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低于转染NC si RNA的细胞(P均<0.05);WT组转染NC si 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高于NI组(P均<0.05);Δhly组转染NC si 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低于WT组(P均<0.05)。结论李斯特菌感染的J774A.1细胞中ABRO1表达增高,下调ABRO1表达后,J774A.1细胞中IL-1β释放减少;LLO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小体从而促进LM感染诱导的IL-1β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泛素化酶 ABRO1蛋白 李斯特菌溶血素O 李斯特菌 hly基因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多途径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的病例分析
19
作者 陶春 童瑜 +2 位作者 王旗 肖溢 王仲书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静脉滴注,qid)...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静脉滴注,q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70 mg,静脉滴注,b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 mg,鞘内注射,qd),并对国内外近10年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给药14 d后,该患者感染得到治愈,未发现不良反应。共检索到15篇文献,涉及15例患者。纳入分析16例患者中(包含该文1例),男11例,女4例,1例性别不明,年龄1~74岁,基础疾病均与颅脑相关。15例成功治愈,仅1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类变态反应)而停药。7例无多黏菌素类药物药敏结果,均成功治愈。11例经静脉联合鞘内/脑室多途径给药,均成功治愈。结论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可有效的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但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在颅内感染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类药物 鞘内注射 脑室内注射 颅内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下载PDF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分布和临床分子特征
20
作者 俞凤 胡龙华 +1 位作者 肖艳萍 杨军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49-255,共7页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和临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8株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鉴定药敏仪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拉丝试验筛选高毒...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和临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8株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鉴定药敏仪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拉丝试验筛选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5种常见荚膜血清型。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同源性分析。收集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常用抗菌药物敏感肺炎克雷伯菌(SKP)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5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CRKP 22株(13.9%),SKP 29株(18.4%)。CR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全部表达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其中1株同时携带金属酶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IMP-4。拉丝试验结果显示,51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3株为hvKP,其中CRKP 2株、SKP 11株。SKP菌株uge、iutA、mrkD、alls、aerobactin基因检出率高于CRKP菌株,ybtA基因检出率高于CRKP菌株(P<0.05)。荚膜血清分型结果显示,51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K1和K2各4株,K57有1株,均为SKP菌株;CRKP未检出常见荚膜血清型。MLST分型结果显示,51株CRKP和SKP以ST11型为主(24/51),22株CRKP均为ST11型,SKP中ST23型、ST11型、ST65型分别为4、2、2株。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51株CRKP和SKP中,有21株同源性>70%,其中A型(5株)、B型(9株)、C型(3株)均为ST11型CRKP,4株ST23型SKP均为D型。CRKP和SKP感染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科室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ybtA、uge、mrkD、alls、iutA和aerobactin可作为hvKP的毒力标记物。CRKP菌株耐药基因复杂多样,感染患者预后差,建议临床尽早进行CRKP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毒力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