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0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溧阳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分析
1
作者 黄小妹 黄立中 +2 位作者 蒋靓 刘建俊 孔卫荣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对溧阳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溧阳市疟疾疫情、病原学检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病例的复核报告等资料,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 目的对溧阳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溧阳市疟疾疫情、病原学检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病例的复核报告等资料,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22年溧阳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40例(74.07%),卵形疟10例(18.52%),间日疟4例(7.41%)。53例(98.15%)病例感染地来源于非洲。男性青壮年53例(98.15%),农民40例(74.07%);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全市10个镇(街道)均有病例分布,4例输入性间日疟分布在溧城街道、戴埠镇和上兴镇。临床症状以发热54例(100.00%)、发冷41例(75.93%)为主。从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从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0 d。病例首诊确诊率66.67%(36/54),疾控机构和县级医院的首诊确诊率分别为100.00%(19/19)和76.19%(16/21)。确诊单位主要为疾控机构30例(55.56%)和县级医院23例(42.59%)。54例病例镜检阳性49例,阳性率90.74%。39例病例采用镜检法和RDTs检测,镜检阳性35例,阳性率89.74%;RDT阳性36例,阳性率92.31%,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病例的县级复核定性结果、诊断虫种与省级复核结果一致率分别为94.44%和96.30%。结论溧阳市已进入消除疟疾后阶段,但境外输入性间日疟仍对该市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当前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疟疾病例管理,提升医疗机构的疟疾检测与诊治能力,并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增强重点人群的疟疾防控意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病例 疫情 病例诊断 溧阳市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含有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细胞黏附特性研究
2
作者 王自强 王东强 +2 位作者 吴婷婷 朱冠 尹继刚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目的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含有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Cryptosporidium parvum 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containing protein,CpFN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黏附特性。方法该蛋白由cgd4_640基因编码、全长为含有2430个氨... 目的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含有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Cryptosporidium parvum 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containing protein,CpFN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黏附特性。方法该蛋白由cgd4_640基因编码、全长为含有2430个氨基酸的I型跨膜蛋白。设计特异性抗原多肽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亲和纯化法获特异性抗体;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该抗体特异性,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蛋白定位。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His-CpFN3),通过ELISA确定重组蛋白与HCT-8细胞和肝素的结合情况。结果成功获得纯化的抗CpFN3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可识别条带大小约为280 kDa;IFA结果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子孢子的表膜,呈点状分布。该蛋白在子孢子入侵阶段及胞内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均有表达。利用重组蛋白,确定了CpFN3能够与HCT-8细胞及肝素结合(结合常数Kd分别为0.23和1.21μmol/L),并呈剂量依赖性和可饱和性。结论本研究确定CpFN3参与了虫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 肝素 黏附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CpAAT1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3
作者 李敏 张颖 +2 位作者 王东强 尹继刚 朱冠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究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方法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1(Cryptosporidium parvum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CpAAT1)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多肽片段,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 目的探究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方法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1(Cryptosporidium parvum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CpAAT1)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多肽片段,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验证该抗体的特异性,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对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结果CpAAT1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虫体天然蛋白,后者在微小隐孢子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子孢子时期,CpAAT1定位于虫体表膜;无性生殖期时该蛋白定位在成熟的裂殖子表膜;在有性生殖阶段,雌雄配子体均可被该抗体标记。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转运机制提供了一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氨基酸转运蛋白 间接免疫荧光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1例国内罕见的输入性卵形疟的实验室检测 被引量:31
4
作者 师永霞 黄吉城 +5 位作者 苏锦坤 李小波 幸芦琴 郑夔 洪烨 郭波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4-917,920,共5页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制备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进行疟原虫的镜检观察。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该血样...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制备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进行疟原虫的镜检观察。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该血样进行疟疾检测及分型。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知的卵形疟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合血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重新对镜检结果进行复核。结果血样初次镜检为疟疾阴性。使用疟原虫巢式PCR通用引物对血样的DNA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约240bp的条带;巢式PCR分型检测表明,血样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450bp的卵形疟条带,无对应大小的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扩增条带产生。疟原虫通用型和卵形疟特异性的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典型的S形阳性曲线,卵形疟扩增片段的熔解温度为72.5℃。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434bp,blast比对发现去除引物后的393个碱基与GenBank DQ845247等卵形疟的SSU rRNA对应部分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重新对血涂片进行镜检复核,结果在薄血膜中发现了卵形疟的环状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为椭圆形,边缘呈伞矢状。结论使用巢式PCR、实时荧光PCR、序列分析和镜检等方法,证实该例输入性的疑似疟疾患者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卵形疟 镜检 巢式PCR 实时荧光PCR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18S rRNA和HSP70基因序列的隐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进产 菅复春 +5 位作者 张龙现 宁长申 闫文朝 孙铭飞 仇书兴 卢庆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7-953,共7页
为阐明河南区域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用PCR技术扩增分离虫株的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PAUP 4.0和TREEPUZZLE 4.1构建进化树,试图从分子水平证明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遗传特征... 为阐明河南区域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用PCR技术扩增分离虫株的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PAUP 4.0和TREEPUZZLE 4.1构建进化树,试图从分子水平证明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遗传特征,以阐明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通过18S rRNA基因全序列和HSP70基因序列分析,其结果:河南人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ryptosporidium parvum鼠基因型;河南鹿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 parvum鹿基因型;河南猪源隐孢子虫的2个分离株均为C. parvum猪基因I型,即C. suis;河南鹌鹑源的隐孢子虫2个分离株分别为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河南乌鸡源隐孢子虫和鸵鸟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为C. baileyi;河南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anders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HSP70 18S RRNA 种系发育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提取及用于PCR检测 被引量:12
6
作者 沈玉娟 曹建平 +6 位作者 卢潍媛 李小红 刘海鹏 徐馀信 周晓农 汤林华 刘述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采用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用于PCR检测以进行比较。方法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多次冻融加热破壁后,采用螯合树脂(Chelex-100)、酚/氯仿和基因组DNA纯化系统试剂盒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根据微小隐孢子虫基因... 目的采用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用于PCR检测以进行比较。方法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经多次冻融加热破壁后,采用螯合树脂(Chelex-100)、酚/氯仿和基因组DNA纯化系统试剂盒3种方法提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并根据微小隐孢子虫基因序列(L16996)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3种方法制备模板进行PCR扩增分析。Chelex-100提取的DNA也用于观察PCR检测的敏感性。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模板用于PCR检测均获得1条446 bp条带,Chelex-100提取的DNA用于PCR检测的敏感性至少达0.5个卵囊。结论3种方法提取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DNA均可用于PCR检测,Chelex-100法是一种高效而快速的微量提取DNA方法,适用于对隐孢子虫DN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卵囊 脱氧核精核酸 分离和提纯 螯合树脂法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隐孢子虫牛源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海鹏 曹建平 +8 位作者 沈玉娟 陈有贵 李小红 卢潍媛 徐馀信 刘宜升 刘述先 周晓农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和卵囊囊壁蛋白(COWP)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和pGEM-T Easy载体,测定核苷酸序列,运用BLAST和MEGA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个体大小为(7.4±0.32)μm×(5.4±0.21)μm,长宽比为1.3±0.07(n=20)。徐州牛源隐孢子虫与Gen- Bank公布的安氏隐孢子虫比较,SSU rRNA和COW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种系发生分析显示该株隐孢子虫与安氏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结论由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分离获得的隐孢子虫是安氏隐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隐孢子虫 小亚基核糖体RNA 卵囊囊壁蛋白 种系发生分析
下载PDF
白果内酯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唐小葵 倪小毅 +3 位作者 陈雅棠 王健 吴亚梅 卢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51-853,共3页
目的 研究白果内酯治疗实验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效。方法 以地塞米松皮下注射大鼠 6周诱导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 ,用不同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实验大鼠 ,以免疫抑制为对照组 ,通过大鼠肺质量 /体质量的值 ,肺印片每视野的包囊均... 目的 研究白果内酯治疗实验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效。方法 以地塞米松皮下注射大鼠 6周诱导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 ,用不同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实验大鼠 ,以免疫抑制为对照组 ,通过大鼠肺质量 /体质量的值 ,肺印片每视野的包囊均数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 白果内酯 2 0mg/kg、3 0mg/kg治疗组大鼠肺质量 /体质量的值分别为 0 0 0 97± 0 0 0 3 3、0 0 10 2± 0 0 0 2 1,明显低于免疫抑制组对照组 0 0 14 6± 0 0 0 3 4(P <0 0 5 )。白果内酯 2 0mg/kg、3 0mg/kg治疗组大鼠肺印片每视野的包囊均数分别为 2 3 1± 0 88、1 95± 0 5 7明显低于免疫抑制组对照组 7 3 9± 2 3 3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内酯 卡氏肺孢子虫 治疗
下载PDF
半量诱导剂在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殿学 孙宏伟 +3 位作者 王玉华 杨淑芝 安春丽 李建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前,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模型的建立虽然可应用皮下注射可的松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诱导剂量存在着致实验动物死亡率高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减半诱导剂量的方法,既可使PCP 模型建立,且又明显降低实验动物... 目前,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模型的建立虽然可应用皮下注射可的松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诱导剂量存在着致实验动物死亡率高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减半诱导剂量的方法,既可使PCP 模型建立,且又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死亡率,从而为PCP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孢子虫 动物模型 诱导剂 肺炎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中微小隐孢子虫 被引量:35
10
作者 马良 陈雅棠 刘约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建立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检测人和动物粪便标本中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方法:从含有C.p.卵囊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DNA用作...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建立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检测人和动物粪便标本中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方法:从含有C.p.卵囊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DNA用作PCR的模板。用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PCR引物,扩增长为452bp的C.p.目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检测。结果:从感染C.p.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DNA抽提物中均扩增出目的片段,而从其他几种寄生虫、肠道微生物或宿主DNA中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本方法的敏感性比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高约100倍。结论:PCR技术检测人和动物粪便中的C.p.,具有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特点,有希望成为隐孢子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聚合酶链反应 粪便 检测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CP15/60-DN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粘膜与系统免疫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宏轩 张西臣 +2 位作者 尹继刚 李建华 杨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为了观察微小隐孢子虫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pc DNA3- 15 /6 0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 ,用重组质粒经鼻粘膜接种 BAL B/c小鼠 ,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仪、EL 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其诱导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 ,并... 为了观察微小隐孢子虫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pc DNA3- 15 /6 0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 ,用重组质粒经鼻粘膜接种 BAL B/c小鼠 ,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仪、EL 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其诱导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 ,并在免疫后经口接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结果为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二免后 SI均大于 2 (P<0 .0 1) ;免疫后 ,CD+ 4 T细胞增加了 (32 .4 2± 2 .19) % (P>0 .5 ) ,CD+ 8T细胞增加了(2 6 .73± 3.33) % (P<0 .5 ) ;小肠粘膜 Ig A分泌型浆细胞数增加了 94 .3± 6 .3;血清中 Ig G和小肠液中 Ig A滴度分别提高了 0 .6 8± 0 .0 6和 0 .77± 0 .0 5 (P<0 .0 1) ;实验组小鼠排出卵囊减少了 2 .2倍 ,排卵时间缩短了4 .5 d(P<0 .5 )。研究表明重组质粒诱导机体产生多种免疫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CP15/60-DNA 滴鼻免疫 小鼠 诱导 系统免疫反应 粘膜免疫 核酸疫苗
下载PDF
福建省人体肠道原虫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宝建 谢汉国 +5 位作者 张榕燕 李燕榕 林陈鑫 谢贤良 江典伟 张山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2-545,549,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全国统一调查方案,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个调查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调查5个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每份标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肠...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按全国统一调查方案,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个调查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调查5个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每份标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结果共调查15县(市、区)75个点(村)10 652人,阳性者222人,各种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2.08%。检出6种肠道原虫,即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及蓝氏贾第鞭毛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79%、0.58%、0.41%、0.18%、0.09%与0.02%。男性感染率为0.84%,女性为1.25%,女性高于男性(χ~2=8.8126,P<0.05)。感染者最大年龄86岁,最小3岁,以高年龄组(56岁以上)为主,占38.3%。感染者分布于多种职业,其中农民占77.9%,其次为学生占14.4%。调查地区感染率以平潭为最高7.04%,其次为漳浦4.62%与周宁3.92%。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感染率为1.52%(83/5469),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为2.68%(139/518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4,P<0.01)。结论本次调查的人群原虫总感染率大幅降低,感染虫种明显减少,并以人芽囊原虫为常见的肠道原虫,应列为今后防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原虫 调查研究 感染率 福建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秋林 许丽芳 +2 位作者 沈元琼 王可耕 张愉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5-1046,共2页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设计四条扩增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以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人全血DNA为对照,进行LAMP反应。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设计四条扩增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以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人全血DNA为对照,进行LAMP反应。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将原虫血症为1.5%的恶性疟原虫血样用正常人血按1∶10倍比稀释为1.5×10-3、1.5×10-4、1.5×10-5、1.5×10-6、1.5×10-7、1.5×10-86个浓度后进行LAMP,检测其敏感性。结果恶性疟原虫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阳性),对照组均呈棕色(阴性)。恶性疟原虫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均无扩增产物。LAMP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度为1.5个疟原虫/107RBC。结论检测恶性疟原虫的LAMP方法特异、敏感及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酚氯仿法
下载PDF
大鼠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永华 高琪 +6 位作者 胡玉红 周华云 许永良 华海涌 曹慧 张燕 黄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建立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34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实验组采取每周2次每次每只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诱导的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对照组则注射与地塞米松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 目的建立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34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实验组采取每周2次每次每只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诱导的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对照组则注射与地塞米松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的饮水中加入1g/L盐酸四环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12周后解剖全部大鼠,并分别制作肺组织印片,姬氏染色,检查肺孢子虫包囊。同时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用地塞米松诱导大鼠5周,肺组织印片均查见肺孢子虫包囊,肺组织也出现典型的病理学改变。连续诱导12周,均未见实验鼠死亡。实验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免疫抑制诱导的方法可成功建立PCP的大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孢子虫 肺孢子虫肺炎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安氏隐孢子虫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海鹏 曹建平 +5 位作者 李小红 卢潍媛 沈玉娟 徐馀信 臧炜 刘述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3-170,共8页
目的克隆、表达和分析安氏隐孢子虫Mr70000热休克蛋白(CaHSP70)的部分编码基因。方法依据公布的CaHSP70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江苏徐州安氏隐孢子虫(XZ-BOV)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编码基因。PCR产物经TA克隆后,亚克隆入pE... 目的克隆、表达和分析安氏隐孢子虫Mr70000热休克蛋白(CaHSP70)的部分编码基因。方法依据公布的CaHSP70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江苏徐州安氏隐孢子虫(XZ-BOV)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编码基因。PCR产物经TA克隆后,亚克隆入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aHSP70,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简称为rCaHSP70)。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该重组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CaHSP70一致。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蛋白(rCaHSP70)Mr约为43000(含6个组氨酸),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可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组氨酸抗体、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儿童血清和rCaHSP70免疫小鼠血清识别。rCaHSP70存在多个功能位点和潜在的抗原决定簇。种系发生分析表明XZ-BOV与安氏隐孢子虫进化关系最近。ELISA检测结果表明,rCaHSP70免疫的C57BL/6小鼠与BALB/c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免疫前。结论XZ-BOVHSP70部分编码基因的克隆获得成功,研究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隐孢子虫 热休克蛋白 重组抗原 表位分析
下载PDF
鸦胆子与补骨脂治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任一鑫 秦元华 +4 位作者 郑莉莉 戴晓冬 陈玉凤 陶琳 崔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37-40,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中药鸦胆子和补骨脂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病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SD大鼠6周,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用中药鸦胆子与补骨脂合剂治疗大鼠,设立1周治疗组、2周治疗组、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和健康对照... 目的研究中药鸦胆子和补骨脂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病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SD大鼠6周,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用中药鸦胆子与补骨脂合剂治疗大鼠,设立1周治疗组、2周治疗组、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大鼠体重、肺组织病理、肺印片中每视野虫体包囊均数及血液CD4+和CD8+T细胞、IFN-γ的动态变化。结果鸦胆子和补骨脂合剂治疗组大鼠体重回升,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体重回升率分别达到26.85%和31.77%;肺组织虫体包囊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两个治疗组包囊减少率分别为94.44%和98.15%;血液CD4+、CD8+T细胞和IFN-γ水平较阳性对照组升高,其中CD4+T细胞和IFN-γ显著升高(P<0.05)。结论中药鸦胆子和补骨脂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鸦胆子 补骨脂 CD4^+T细胞 CD8^+T细胞 IFN-Γ
下载PDF
辽宁丹东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耿英芝 毛玲玲 +4 位作者 腾聪 安春丽 王博 陈静乙 姚文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 bp(Sal-1型)或400 b...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辽宁丹东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ICB5-ICB6片段,经PvuⅡ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1份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液标本经套式PCR扩增均出现大小约为470 bp(Sal-1型)或400 bp(Belem型)的特异性片段。经PvuⅡ内切酶消化后,其中5份血样(470 bp),出现120和350 bp酶切片段,为Sal-1型;其余6份血样(400 bp)中,1份出现400 bp片段,为Belem型,1份出现120和28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重组Ⅲ型,4份出现120和240 bp两种酶切片段,为朝鲜型。辽宁省丹东地区的间日疟原虫PvMSP-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以Sal-1型和朝鲜型为主,但无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等位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隐孢子虫卵囊3种分离纯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俊燕 杨秀珍 +1 位作者 刘霞 纪伟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316-316,共1页
关键词 隐孢子虫卵囊 分离纯化方法 粪便标本 病例报道 艾滋病病人 隐孢子虫病 首次发现 粪口途径
下载PDF
微小隐孢子虫种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诊断引物的确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宗成 张西臣 +3 位作者 李建华 尹继刚 杨举 何宏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 寻找用于诊断微小隐孢子虫病的特异性引物。 方法 在RAPD分析过程中获得了 1条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C .parvum ) ]种特有 712bp的基因片段 ,将该片段分离、纯化、克隆和测序 ,据此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FF... 目的 寻找用于诊断微小隐孢子虫病的特异性引物。 方法 在RAPD分析过程中获得了 1条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C .parvum ) ]种特有 712bp的基因片段 ,将该片段分离、纯化、克隆和测序 ,据此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FF。用引物FF扩增美国 2株C .parvum和中国 4株C .parvum ,并用该引物与Morgan( 1996 )发表的C .parvum种特异性诊断引物 0 2 1作对照 ,检测镜检C .parvum卵囊阴性的兔粪样 35份和人粪样 5 5份。  结果 引物FF扩增 6株C .parvum均能产生预计 6 0 3bp的片段 ,引物FF和引物 0 2 1粪样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其敏感性是可检出 1个卵囊的DNA。 结论 获得的引物FF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可用于微小隐孢子虫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特异性基因片段 克隆 诊断引物 隐孢子虫病
下载PDF
青蒿素衍生物体外抗卡氏肺孢子虫不同时相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倪小毅 陈雅棠 +2 位作者 王健 廖晓刚 王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91-694,共4页
研究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体外抗卡氏肺孢子虫 (Pc)不同时相的超微结构改变。将HepG 2细胞接种入若干个 50ml培养瓶 ,待细胞长满瓶底的 80 %时 ,接种Pc。 4h后分别加入双氢青蒿素 5、50 μmol/L ,青蒿琥酯 1 0 0 μmol/L ,喷他脒 (Pent... 研究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体外抗卡氏肺孢子虫 (Pc)不同时相的超微结构改变。将HepG 2细胞接种入若干个 50ml培养瓶 ,待细胞长满瓶底的 80 %时 ,接种Pc。 4h后分别加入双氢青蒿素 5、50 μmol/L ,青蒿琥酯 1 0 0 μmol/L ,喷他脒 (Pentamidine) 1 5μmol/L ,空白对照和 0 3 %无水乙醇。前 3组 (青蒿素衍生物组 )分别于用药后 2、4、8、1 2、1 6、2 4h ,后 3组于用药后 2 4h取样制备电镜标本。结果 用喷他脒处理包膜发生改变。双氢青蒿素 5μmol/L作用 8h后滋养体开始出现改变 ,而 50 μmol/L作用 4h后即有变化 ,其超微结构改变 ,主要为空泡形成和膜系结构的损伤 ,包囊在 2 4h出现病理改变。青蒿琥酯 1 0 0 μmol/L 8h有少量滋养体出现病理变化 ,改变的性质与双氢青蒿素相同。双氢青蒿素在小剂量时 8h ,大剂量时 4h即可对其产生作用 ,主要损害卡氏肺孢子虫的膜系结构。青蒿琥酯的作用较双氢青蒿素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衍生物 抗卡氏肺孢子虫 透射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