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我国家猫弓形虫感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刚地弓形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百度学术数据库选择性文献调查检索,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地区家猫弓形...目的了解我国家猫弓形虫感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刚地弓形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百度学术数据库选择性文献调查检索,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地区家猫弓形虫血清流行率的调查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对中国地区家猫弓形虫感染状况进行空间定位与表达。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4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86项符合条件的研究,涵盖28个省级行政区,涉及20722只猫。ArcGIS分级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家猫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4.78%(3080/20836,95%CI:14.07%~15.03%)。西藏自治区、天津市、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至今尚未见猫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地区是山西省(60%,54/90,95%CI:49.82%~70.18%),其次是河北省(57.33%,43/75,95%CI:46.07%~68.59%)、河南省(45.53%,173/380,95%CI:40.52%~50.54%)和云南省(43.64%,24/55,95%CI:30.49%~56.79%),而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的地区是江西省(2.47%,2/81,95%CI:-0.90%~5.90%)。我国北方地区的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4.12%(2044/14481,95%CI:12.34%~15.90%),而南方地区的阳性率为16.30%(1036/6355,95%CI:15.40%~17.2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6.60,P<0.05)。此外,时间分布结果显示,1984-2023年我国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弓形虫在我国家猫中广泛传播,流行周期稳定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由于宠物猫在我国日益流行,以及这些猫与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带来重大的暴露风险。因此,养猫与人类弓形虫感染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减少人类通过猫接触弓形虫和猫弓形虫卵囊污染环境,需要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我国牛源弓形虫的流行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牛源弓形虫疾病监测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和PubMed数据库,搜集我国区域近40年(1985—2022年)的牛源弓形虫相关文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目的了解我国牛源弓形虫的流行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牛源弓形虫疾病监测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和PubMed数据库,搜集我国区域近40年(1985—2022年)的牛源弓形虫相关文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对我国牛源弓形虫的流行情况进行空间定位与表达。结果我国牛源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1.08%(8139/73480,95%CI:10.96%~11.20%)。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的牛源弓形虫病问题严重,南方地区牛源弓形虫感染率为14.74%(4332/29383,95%CI:13.46%~16.02%),而北方地区感染率为9.23%(4294/46501,95%CI:8.97%~9.49%),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7.964,P>0.05)。牛源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省份有浙江(27.64%,76/275,95%CI:22.34%~32.94%)、重庆(27.25%,94/345,95%CI:22.57%~31.93%)、西藏(21.97%,76/346,95%CI:22.57%~26.35%)和湖南(20.26%,487/2404,95%CI:12.93%~36.13%)。江西、湖北、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尚未见对牛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牛源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集中在青海、河南、云南、新疆和甘肃等省份,尤其青海地区,涉及的地级县市高达20个。我国牦牛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6.27%(1469/9029,95%CI:15.51%~17.03%)。牦牛弓形虫阳性率较高的省份有四川(33.73%,85/252,95%CI:30.75%~36.71%),西藏(26.96%,62/230,95%CI:21.23%~32.67%)和甘肃(22.53%,639/2836,95%CI:21.00%~24.06%)。与1985—2004年采集的牛源和牦牛源弓形虫感染率相比,2005—2022年我国牛源和牦牛源弓形虫总感染率明显降低(χ^(2)=1393.914,P<0.05)。结论应用GIS技术可视化展现了我国牛源弓形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牛源弓形虫在我国广泛传播,流行周期稳定,且不同地区间的弓形虫阳性率差异很大,应加强对牛源弓形虫感染的监测和防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弓形虫可溶性抗原(STAg)和γ干扰素(IFN-γ)联合鼻内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及IFN-γ作为佐剂鼻内免疫抗弓形虫感染的最佳剂量.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分别用20μg STAg、20μg STAg+250 U IFN-γ、20...目的探讨弓形虫可溶性抗原(STAg)和γ干扰素(IFN-γ)联合鼻内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及IFN-γ作为佐剂鼻内免疫抗弓形虫感染的最佳剂量.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分别用20μg STAg、20μg STAg+250 U IFN-γ、20 μg STAg+500 UIFN-γ、20μg STAg+1 000 U IFN-γ和20μg STAg+2 000 U IFN-γ鼻内免疫小鼠2次,间隔14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逐日观察小鼠健康存活情况.攻击后第29天处死全部小鼠,分离计数脑、肝组织速殖子;计数肠系膜淋巴结(MLN)和脾T淋巴细胞.结果随着佐剂IFN-γ剂量的增加,小鼠存活率有升高趋势,1 000 U IFN-γ剂量组小鼠存活率最高达93%;肝、脑速殖子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STAg+1 000 U IFN-γ、STAg+2 000 UIFN-γ组显著低于STAg组;MLN和脾T淋巴细胞发生了增殖性应答,其中STAg+1 000 UIFN-γ、STAg+2 000 U IFN-γ组MLN细胞显著高于STAg组.结论STAg+1 000 U IFN-γ、STAg+2 000 U IFN-γ鼻内免疫明显优于其它小剂量佐剂及单独抗原免疫,能有效诱导黏膜免疫应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我国家猫弓形虫感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刚地弓形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百度学术数据库选择性文献调查检索,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地区家猫弓形虫血清流行率的调查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对中国地区家猫弓形虫感染状况进行空间定位与表达。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4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86项符合条件的研究,涵盖28个省级行政区,涉及20722只猫。ArcGIS分级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家猫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4.78%(3080/20836,95%CI:14.07%~15.03%)。西藏自治区、天津市、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至今尚未见猫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地区是山西省(60%,54/90,95%CI:49.82%~70.18%),其次是河北省(57.33%,43/75,95%CI:46.07%~68.59%)、河南省(45.53%,173/380,95%CI:40.52%~50.54%)和云南省(43.64%,24/55,95%CI:30.49%~56.79%),而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的地区是江西省(2.47%,2/81,95%CI:-0.90%~5.90%)。我国北方地区的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4.12%(2044/14481,95%CI:12.34%~15.90%),而南方地区的阳性率为16.30%(1036/6355,95%CI:15.40%~17.2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6.60,P<0.05)。此外,时间分布结果显示,1984-2023年我国猫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弓形虫在我国家猫中广泛传播,流行周期稳定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由于宠物猫在我国日益流行,以及这些猫与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带来重大的暴露风险。因此,养猫与人类弓形虫感染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减少人类通过猫接触弓形虫和猫弓形虫卵囊污染环境,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摘目的了解我国牛源弓形虫的流行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牛源弓形虫疾病监测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和PubMed数据库,搜集我国区域近40年(1985—2022年)的牛源弓形虫相关文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对我国牛源弓形虫的流行情况进行空间定位与表达。结果我国牛源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1.08%(8139/73480,95%CI:10.96%~11.20%)。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的牛源弓形虫病问题严重,南方地区牛源弓形虫感染率为14.74%(4332/29383,95%CI:13.46%~16.02%),而北方地区感染率为9.23%(4294/46501,95%CI:8.97%~9.49%),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7.964,P>0.05)。牛源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省份有浙江(27.64%,76/275,95%CI:22.34%~32.94%)、重庆(27.25%,94/345,95%CI:22.57%~31.93%)、西藏(21.97%,76/346,95%CI:22.57%~26.35%)和湖南(20.26%,487/2404,95%CI:12.93%~36.13%)。江西、湖北、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尚未见对牛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牛源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集中在青海、河南、云南、新疆和甘肃等省份,尤其青海地区,涉及的地级县市高达20个。我国牦牛弓形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6.27%(1469/9029,95%CI:15.51%~17.03%)。牦牛弓形虫阳性率较高的省份有四川(33.73%,85/252,95%CI:30.75%~36.71%),西藏(26.96%,62/230,95%CI:21.23%~32.67%)和甘肃(22.53%,639/2836,95%CI:21.00%~24.06%)。与1985—2004年采集的牛源和牦牛源弓形虫感染率相比,2005—2022年我国牛源和牦牛源弓形虫总感染率明显降低(χ^(2)=1393.914,P<0.05)。结论应用GIS技术可视化展现了我国牛源弓形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牛源弓形虫在我国广泛传播,流行周期稳定,且不同地区间的弓形虫阳性率差异很大,应加强对牛源弓形虫感染的监测和防控。
文摘目的探讨弓形虫可溶性抗原(STAg)和γ干扰素(IFN-γ)联合鼻内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及IFN-γ作为佐剂鼻内免疫抗弓形虫感染的最佳剂量.方法将5~6周龄BALB/c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分别用20μg STAg、20μg STAg+250 U IFN-γ、20 μg STAg+500 UIFN-γ、20μg STAg+1 000 U IFN-γ和20μg STAg+2 000 U IFN-γ鼻内免疫小鼠2次,间隔14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逐日观察小鼠健康存活情况.攻击后第29天处死全部小鼠,分离计数脑、肝组织速殖子;计数肠系膜淋巴结(MLN)和脾T淋巴细胞.结果随着佐剂IFN-γ剂量的增加,小鼠存活率有升高趋势,1 000 U IFN-γ剂量组小鼠存活率最高达93%;肝、脑速殖子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STAg+1 000 U IFN-γ、STAg+2 000 UIFN-γ组显著低于STAg组;MLN和脾T淋巴细胞发生了增殖性应答,其中STAg+1 000 UIFN-γ、STAg+2 000 U IFN-γ组MLN细胞显著高于STAg组.结论STAg+1 000 U IFN-γ、STAg+2 000 U IFN-γ鼻内免疫明显优于其它小剂量佐剂及单独抗原免疫,能有效诱导黏膜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