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成分二次制备后相关参数变化
1
作者 郭敏 陈君 +3 位作者 杨宁 和苗 李建民 杨文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86-590,612,共6页
目的 对成分血二次制备后的相关参数变化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血液成分产品质量。方法 选择不同的离心条件用于初次成分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然后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二次制备的起始血液,通过ACP215红... 目的 对成分血二次制备后的相关参数变化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血液成分产品质量。方法 选择不同的离心条件用于初次成分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然后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二次制备的起始血液,通过ACP215红细胞处理系统去制备机制洗涤红细胞成分血,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对成分血制备参数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并从中进行优化调整。结果 不同的离心条件所带来的离心效果相当时,所分离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冰冻血浆初级血液成分,其容量、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白细胞残留量等质量控制项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同时以初次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起始血液制备的机制,洗涤红细胞二级血液成分,其容量、血红蛋白、上清蛋白含量等质量控制项目,除容量超出标准7~14 mL外,其余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但导致容量超标的原因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可控制容量达到标准范围,且在红细胞回收率和血浆蛋白清除率上,二者可分别达到75%和99%的水平。结论 本实验初次制备与二次制备的血液成分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但血液成分二次制备可视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参数的灵活调整,以确保制备的成分血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血 初次处理血液成分 二次处理血液成分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血浆 洗涤红细胞
下载PDF
33例非O型ABOi肾移植受者围术期血型抗体的变化
2
作者 靳慧芳 孔永奎 +5 位作者 刘欣 王书亚 陈李影慧 杨昊 李金峰 杨乾坤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34-540,共7页
目的统计分析非O型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ABOi-KT)受者围手术期结果资料,旨在探寻ABOi-KT患者血浆中血型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次肾移植、血型仅为A型和B型的33对ABOi-KT供、受体的临床资料,供者血... 目的统计分析非O型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ABOi-KT)受者围手术期结果资料,旨在探寻ABOi-KT患者血浆中血型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次肾移植、血型仅为A型和B型的33对ABOi-KT供、受体的临床资料,供者血型均为AB型,依据受者血型的不同,分为AB供A组(n=18)和AB供B组(n=15)。分析比较术前血浆置换对2组患者抗体效价的影响,术后2组患者血型抗体反弹和肾功能指标(术后d 1、3、7、14的尿素氮、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依据术后血型抗体反弹与否,分为抗体反弹组(n=7)和非反弹组(n=26),分析比较初始效价在血型抗体反弹和非反弹组的差异。结果术前血浆置换对患者IgM抗体的清除率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0,P>0.05);术后d 1、3、7、14,2组患者肾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AB供B组术后更易出现血型抗体效价反弹(P<0.05);初始IgM抗体效价在血型抗体反弹组和非反弹组有统计学差异(Z=-2.127,P<0.05),但是初始IgG抗体效价(Z=-1.835,P>0.05)在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AB供A组相比,术后AB供B的患者更易发生血型抗体效价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 血浆置换 抗体效价 围术期
下载PDF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3
作者 安慧娟 单泓 +5 位作者 刘铮 张姣姣 王姣杰 别立莉 李建斌 金新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20-826,共7页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及CD62P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6 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6 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 全血冷藏保存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下载PDF
基于FⅧ探讨不同脱盐方式的效果及对其成分的影响
4
作者 裴仁俊 杜晞 +5 位作者 孙盼 黎小月 蒋鹏 李长清 林方昭 曹海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04-311,共8页
目的基于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比较5种脱盐方法的脱盐效果及对FⅧ成分的影响,为蛋白脱盐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超滤、室温透析和4℃透析5种方法对人F... 目的基于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比较5种脱盐方法的脱盐效果及对FⅧ成分的影响,为蛋白脱盐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超滤、室温透析和4℃透析5种方法对人FⅧ进行脱盐处理。通过Na^(+)、柠檬酸根离子、甘氨酸去除率评估脱盐效果。通过脱盐前后FⅧ蛋白回收率、F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Ⅷactivity,FⅧ∶C)、VWF抗原(VWF antigen,VWF∶Ag)、VWF活性(VWF activity,VWF∶Ac)、VWF多聚体及SDS-PAGE分析,评估其对FⅧ成分的影响。结果在脱盐效果方面:Na+在超滤脱盐时去除率最低,为(97.90±0.06)%,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脱盐去除率最高,为(99.82±0.07)%。除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脱盐与Fractoge EMD BioSEC凝胶脱盐间Na^(+)去除率无统计学意义(P=0.90)外,其他4种方法间Na+去除率存在统计学意义。甘氨酸在超滤脱盐时去除率最低,为(95.78±0.42)%,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脱盐去除率最高,为(99.81±0.08)%。除超滤脱盐外,其他4种脱盐方法间甘氨酸去除率无统计学意义。柠檬酸根离子在5种方法间去除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85)。对于FⅧ成分的影响方面:超滤脱盐FⅧ∶C、VWF∶Ag、VWF∶Ac及蛋白回收率最高,分别为(18.34±1.99)IU/mL、(11.81±0.33)IU/mL、(12.26±0.58)IU/mL、(97.13±1.37)%。5种方法脱盐前后VWF∶Ac/VWF∶Ag无明显变化。SDS-PAGE及VWF多聚体分析表明,不同脱盐方法对蛋白组成种类影响不明显。结论尽管不同方式脱盐对FⅧ蛋白组成种类无明显影响,但脱盐效果存在差异,不同方式脱盐对蛋白回收率、FⅧ∶C、VWF∶Ag及VWF∶Ac影响显著。蛋白处理过程中,对于脱盐方式的选择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因子Ⅷ 脱盐 凝胶层析 超滤 透析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1例
5
作者 胡婷婷 王后云 +2 位作者 徐小雯 王芳 杨俊鸿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40-945,共6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复习。结果通过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施行护理干预后,献血者感受良好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未再出现红细胞溢出,血小板成功采集。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红细胞溢出的发生率、原理、原因、处理方法、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方法等。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红细胞溢出偶有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可帮助血站工作人员快速鉴别出原因并正确处理,避免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以获得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红细胞溢出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血浆制品中凝血因子Ⅷ含量及抽检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郝梦玲 汤龙海 +2 位作者 金一鸣 肖琦 方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5期630-637,共8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 目的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128袋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监测数据,并利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ANOVA、LSD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冷沉淀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质控项目。冷沉淀中AB型的FⅧ含量最高,O型最低;新鲜冰冻血浆中O型FⅧ含量同样最低。冷沉淀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最低,中老年组最高;新鲜冰冻血浆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中老年组。血型与年龄均独立影响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含量,血型、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冷沉淀中AB型及年龄的增长是FⅧ含量的正向影响因素,而O型为负向影响因素;新鲜血浆中O型同样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年及老年组为正影响因素。此外,O型血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格风险显著相关。结论FⅧ含量的不合格率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中最高,血型和年龄是影响FⅧ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O型血显著增加了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Ⅷ不合格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Ⅷ 质量控制 献血者特征
下载PDF
改良超低温保存箱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分析
7
作者 周竞 阎兵 +3 位作者 戴书明 傅强 达倩倩 艾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16-819,826,共5页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改良后的超低温保存箱,对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7—11月采集的400 mL的合格全血标本80例(去除O型),实验分为4组,每组标本20例。A组:使用传统低温冰箱速冻1 h后,放入-30℃冷库储存;B组:使...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改良后的超低温保存箱,对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7—11月采集的400 mL的合格全血标本80例(去除O型),实验分为4组,每组标本20例。A组:使用传统低温冰箱速冻1 h后,放入-30℃冷库储存;B组:使用平板速冻机速冻1 h后,放入-30℃冷库储存;C组:使用改良超低温保存箱速冻1 h后,放入-30℃冷库储存;D组:使用新改良超低温保存箱速冻1 h并储存12 h后,放入-30℃冷库储存。检测4组标本凝血因子FⅧ和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结果 B、C、D 3组的FⅧ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C、D 3组之间FⅧ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之间的Fg含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改良的超低温保存箱在制备FFP的质量上优于低温冰箱的传统制备工艺,与平板速冻机制备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式的超低温保存箱兼顾储存功能,可以使FFP的制备流程更加灵活,可以提高成分制备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FⅧ 超低温保存箱
下载PDF
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在单重血浆置换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8
作者 高良云 朱星瑜 +3 位作者 王悦琳 金飞英 胡日红 姚国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4%枸橼酸钠注射液在单重血浆置换抗凝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单重血浆置换的患者52例,根据抗凝方式分为枸橼酸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共进行血浆置换144次。枸橼酸组抗凝方案:4%枸... 目的探讨局部4%枸橼酸钠注射液在单重血浆置换抗凝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单重血浆置换的患者52例,根据抗凝方式分为枸橼酸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共进行血浆置换144次。枸橼酸组抗凝方案:4%枸橼酸从膜型血浆分离器前输注,根据置换液成分进行调整,置换血浆时,枸橼酸钠流量为120 mL/h;置换白蛋白稀释液、林格注射液时,枸橼酸流量调整为140 mL/h。5%葡萄糖酸钙采用微泵外周静脉输注,根据输注总量和血浆置换时间全程匀速输注。低分子肝素组抗凝方案:根据患者体质量,在治疗前20~30 min一次性静脉注射60~80 IU/kg,治疗期间不另追加。观察两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时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枸橼酸组共进行血浆置换44次,未发生抗凝失败;低分子肝素组共进行血浆置换100次,发生5次抗凝失败,两组患者未发生明显出血、低钙血症、肌肉痉挛等并发症。枸橼酸组发生滤器血凝级别2~3级、动脉壶血凝块、静脉壶血凝块比例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枸橼酸抗凝前后比较,离子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方案在血浆置换治疗中简单易行,相对传统低分子肝素,其抗凝效果更加理想、应用范围更广,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枸橼酸钠 低钙血症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狼疮诱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9
作者 李旭 刘方久 杨洪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分析讨论1例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在多种自身抗体异常情况下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通过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冲击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目的分析讨论1例以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在多种自身抗体异常情况下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通过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冲击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总结分享治疗经验。方法1例中年女性初始表现为发热、出血、溶血血小板减少,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 no.13,ADAMTS13)活性降低,自身抗体异常,诊断考虑SLE合并TTP,进行连续多次血浆置换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动态观察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对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冲击治疗反应良好,血小板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值,激素逐渐减量,在随访期间并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TTP合并狼疮并不多见,两种疾病同时发生时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冲击治疗可能有助于病情快速缓解,该治疗方案可为临床类似病例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激素冲击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国内27家浆站单采血浆捐献不良反应调查情况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阳 苏雨蒙 +1 位作者 张宏 董德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75-579,共5页
目的 探讨国内27家浆站单采血浆捐献不良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8-2020年全国27家浆站单采血浆捐献6 275例不良反应的献浆者记录为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年龄、献浆年份等相关特征并进... 目的 探讨国内27家浆站单采血浆捐献不良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8-2020年全国27家浆站单采血浆捐献6 275例不良反应的献浆者记录为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年龄、献浆年份等相关特征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2020年间全国27家采浆站单采血浆捐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其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低血容量反应(3 208例,发生率0.700‰)、枸橼酸钠过敏/低血钙症(1 205例,发生率0.263‰)、低血糖(1 020例,发生率0.223‰)、眩晕(796例,发生率0.174‰)、血肿(8例,发生率0.002‰)、其他(36例,发生率0.008‰),均为非重度不良反应,且不同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献血浆年份比较2018、2019、2020年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019年发生率最高(1.51‰,2 143/1 414 162),2020年发生率最低(1.29‰,1 818/1 410 506);不同年龄段献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发生率最高(2.61‰,224/85 733),56~60岁发生率最低(1.05‰,465/439 786);不同类型不良反应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比较发生率,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低血容量反应(P<0.001)、枸橼酸钠过敏/低钙血症(P<0.05)、低血糖(P<0.001)、眩晕(P<0.001)等各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肿与其他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单采血浆捐献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偏低,其中初次、年轻(18~25岁)献浆者发生率偏高;56~60岁多次献浆者不良发生率偏低,可为我国献浆者年龄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浆者 献浆不良反应 年龄 单采血浆捐献
下载PDF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念 周帆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尽管抗病毒药物在不断研发更新,但面对快速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药物效果仍有一定的限制。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作为应急过渡方案挽救了很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生命。本文就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 尽管抗病毒药物在不断研发更新,但面对快速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药物效果仍有一定的限制。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作为应急过渡方案挽救了很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生命。本文就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期血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治疗
下载PDF
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刘卿 王宗奎 +4 位作者 徐俊 程露 李长清 杜晞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5期577-587,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来源HSA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管形成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来源HSA处理对HUVEC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结果酵母来源rHSA1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P=0.49,q=1.601),其他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促进HUVEC细胞增殖的活性,且不同来源HSA处理组间的HUVEC增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F=10.84)。所有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抑制HUVEC细胞凋亡的作用(P<0.001),不同处理组间活细胞(P=0.07,F=2.415)、凋亡细胞(P=0.2,F=1.624)和坏死细胞(P=0.28,F=1.376)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无血清对照组,在HSA处理组中除pHSA2和pHSA6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1)、S期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外,其他HSA处理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均无明显改变。在划痕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经过12 h(P<0.001)、24 h(P<0.001)、36 h(P<0.001,P=0.002)后划痕愈合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管形成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的节点数量(P=0.001、P=0.005)、管状分支(P<0.001)及网状结构(P<0.001)均显著增多,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来源HSA均能够显著抑制无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凋亡 迁移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浆置换在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钟瑶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44-248,共5页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疗效肯定。PE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去除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补充正常的血浆成分等。在对寻常型天疱疮、中毒性表皮松解综合症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等重症免疫相...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疗效肯定。PE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去除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补充正常的血浆成分等。在对寻常型天疱疮、中毒性表皮松解综合症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等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中,PE的应用愈加广泛。本篇综述就近年来PE在国内外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概述,为临床重症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症皮肤病 寻常型天疱疮 中毒性表皮松解综合症 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
下载PDF
自体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
14
作者 杨雷 景豆豆 +6 位作者 刘明玺 郭振业 杨斌爱 林树忠 张德梅 郭凤艳 刘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115-1121,共7页
目的探讨自体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202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Keligren LawrenceⅠ-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病例85例,使用血液成份分离机进行自体LP-PRP采集并进行质量评估,所有患者均使用自... 目的探讨自体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202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Keligren LawrenceⅠ-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病例85例,使用血液成份分离机进行自体LP-PRP采集并进行质量评估,所有患者均使用自体LP-PRP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3个等级注射后1、3、6月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膝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治疗6个月后行膝关节MR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MRI影像学改变情况。对治疗结果中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分析,主要有LP-PRP中血小板浓度和膝关节K-L分级2方面,其中:1)按照LP-PRP中血小板浓度进行分级,可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低浓度[(<800)×10^(9)/L]、中浓度[(800-1000)×10^(9)/L]、高浓度[(>1000)×10^(9)/L];2)根据膝骨关节K-L分级,将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3个等级。结果LP-PRP治疗后1、3和6月VAS和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等级血小板浓度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浓度>1000×10^(9)/L时,显著疗效最明显(P<0.05),达74.2%(23/31),高于其他2组(50%、0)。MRI检查示,患者治疗后可见关节软骨信号明显改善。结论自体LP-PRP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A LP-PRP VAS WOMAC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探讨--附2例报道
15
作者 姚红林 齐清 +3 位作者 王淑君 沈硕 栾建凤 叶向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应用于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例应用PRP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并对使用的PRP进行血小板、细菌检测和5种生长因子检测。结合治疗难...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应用于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例应用PRP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并对使用的PRP进行血小板、细菌检测和5种生长因子检测。结合治疗难点与文献内容复习,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予以同种异体PRP治疗肠造口周围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清洁肠造口周围皮肤后,予以每日1次PRP治疗5 d后调整为隔日1次,分别于15 d和18 d达到治愈。结论异体PRP是1种安全、有效的促进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肠造口 造口周围皮肤损伤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深二度烧伤合并感染创面的探讨——附1例报道
16
作者 黄皓 黄峻 +3 位作者 梁群 刘建 李婷 赵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深二度烧伤合并感染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深二度烧伤合并创面细菌感染患者,结合临床治疗要点与门诊随访情况,探讨自体PRP在烧伤创面合并感染的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及...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深二度烧伤合并感染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深二度烧伤合并创面细菌感染患者,结合临床治疗要点与门诊随访情况,探讨自体PRP在烧伤创面合并感染的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左下肢深二度烧伤创面合并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经一般换药治疗及抗感染治疗1周,体温降至正常,但创面愈合缓慢且仍有黄色分泌物;后烧伤创面经联合外用自体PRP治疗,创面疼痛评分由8分逐渐下降至1分,2周后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18 d后创面完全愈合;PRP治疗后1、3、6个月创面瘢痕评分由5分降至2分,未见明显瘢痕形成;PRP疗程中亦未出现创面炎症反应加重、血常规、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在深二度烧伤患者合并局部创面细菌感染,拒绝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情况下,自体PRP是1种较安全的替代方案,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和创面愈合,本例患者在短期内达到治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烧伤 创面修复 创面感染
下载PDF
AB亚型漏检后A型血浆置换引起可疑溶血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燕京 高畅 王秋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对1例ABw亚型患者进行A型血浆置换后血型血清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溶血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技术、微柱玻璃珠技术、盐水试管法、吸收放散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式进行ABO血型鉴定和基因分型,对患者血浆置... 目的对1例ABw亚型患者进行A型血浆置换后血型血清学变化以及是否发生溶血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技术、微柱玻璃珠技术、盐水试管法、吸收放散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式进行ABO血型鉴定和基因分型,对患者血浆置换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于行2000 mL A型血浆置换后转入本院,d 2检测正反定型相符;d 3检测反定B细胞凝集强度为±~1+,正反定型不符。经试管法、人源抗-B吸收放散试验确认存在B抗原,分子生物学鉴定为ABw03型。患者用A型血浆进行血浆置换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一过性下降,肌酐一过性轻度上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持续下降,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一过性下降后上升,提示存在轻微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ABO亚型患者含弱A或B抗原,输注大量血浆可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应严格按照ABO血型正反定型标准判断血型结果,对弱凝集采取额外实验室检查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可以减少ABO亚型的漏检,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性输血反应 微柱凝胶卡 ABO亚型 漏检
下载PDF
融化后的FFP、新鲜液体血浆在2~6℃环境中储存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18
作者 潘洁 颜香云 +4 位作者 卢智勇 王丹虹 陈千千 陈红杰 阮宇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观察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在2~6℃储存过程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蛋白含量的变化,为探索FFP解冻后2~6℃储存的合适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小包装/大包装冻融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融化后d1、2、3、4、5、6、7检测凝血因子FⅤ... 目的观察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在2~6℃储存过程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蛋白含量的变化,为探索FFP解冻后2~6℃储存的合适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小包装/大包装冻融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融化后d1、2、3、4、5、6、7检测凝血因子F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新鲜液体血浆分别于制备后d1、2、3、4、5、6、7及制备后d1、6、11、16、21、26、31检测FⅤ∶C、FⅧ∶C、Fib、TP、Alb的含量。结果FFP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两组在d7分别下降了37.4%和47.6%;FⅤ∶C、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液体血浆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FⅤ∶C储存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储存31d组逐渐下降(P<0.05);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储存7 d的融化FFP虽然FⅧ∶C有所下降,但稳定在52.4%,符合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液体血浆 储存时间 FⅤ FⅧ
下载PDF
供体血浆回冲LRS室防止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
19
作者 李繁海 陈晓文 +5 位作者 周林枫 黄杰庭 李晓帆 钟笔 肖媚 梁华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58-1062,1072,共6页
目的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个细胞/μL、CD8+计数<125个细胞/μL作... 目的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个细胞/μL、CD8+计数<125个细胞/μL作为缺乏的判断标准。对18名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随访,并于最近300 d内献血者第0次、3~6次、7~14次献血前检测淋巴细胞计数。以170名未献过血的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按回输模式调整为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的时间(2021年10月)为分界点,将88名最近365 d内(中位献血次数17.5次以上)主要使用自动化采血系统采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既往频繁献血者分为3组并获血液样本:A、B、C各组开始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时间分别为2019年10月前、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2021年10月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取包含CD4+、CD8+T淋巴细胞在内的血细胞计数。通过对比分析,随访组不同献血次数时检测指标和对照组与A、B、C各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推断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结果调整回输模式后,18名初次献血者转化的频繁单采献血者,在第5、11次(中位献血次数)献血时没有出现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且上述指标与其0次献血时无统计学差异。既往频繁献血者中,B、C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判断标准值,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CD4+T淋巴细胞正常,仅A组1人CD8+T淋巴细胞低于125个细胞/μL,其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81次,其所在的组在回输模式调整前2~21年(中位数为5年)已经开始献血。A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其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A组/对照组)分别为359/521、257/372,P<0.001。A组0%(0/35)CD4+计数<200个细胞/μL,2.85%(1/35)的献血者CD8+<125个细胞/μL,远低于John M.Gansner和Mahboubeh Rahmani研究发现的频繁单采献血者CD4+、CD8+T细胞缺乏的比例。研究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但没有使献血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降低,反而频繁献血者T淋巴细胞得到进一步恢复。这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献血者献血时可能没有CD4+、CD8+T淋巴细胞的损失,或者只有少量损失且献血者即使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也可以恢复。结论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体血浆回冲 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 预防CD4+T/CD8+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可溶微针负载富血小板裂解液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
20
作者 吴嘉康 郑诗凡 +4 位作者 游训仪 王红 徐莹璨 钟锐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 目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pyrrolidone,PVPK-60)共同制备不同浓度的针体材料,通过考察成针率,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等,确定最佳浓度,并考察PL微针中生长因子活性。制备糖尿病小鼠背部创面,随机分为4组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L涂抹组使用PL涂抹,空白微针组使用不含有PL的微针,PL微针组使用含有PL的微针,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评价PL微针应用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当PVPK60为40 mg/mL时,成针率为100%,阵列完整,针体饱满,针尖锐利。根据力学-位移曲线与砝码压变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PL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为(625±35)pg/m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含量为(18741±1287)pg/mL,制备成针后,VEGF含量为(183±2)pg/mL,PDGF-BB含量为(8049±1157)pg/mL,成针后生长因子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较好地保持了生长因子活性。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实验结果显示,PL微针组愈合较好,创面愈合率相较于前3组有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L微针组可见较少的炎细胞浸润和出血点;对照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低于PL涂抹组与PL微针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微针组促炎因子IL-6表达下降,抗炎因子TGF-β表达上升,血管新生指标CD31表达上升,且于其他3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能较好地保持生长因子活性,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有着积极的作用,为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 糖尿病创面 可溶微针 组织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